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论文(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1:5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论文》。

第一篇: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论文

[摘要]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教师由于不理解学生的信息行为而不能进行有针对幽的相关教育,这种情况普遍存在。随着社会信息化日益推进,人类文化日益彰显“前象征文化”的特征;基础教育领域中年长的教育者与年轻的受教育者相比,在信息技术素养上处于相对劣势,这就导致了“信息代沟”的存在。“信息代沟”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特别是信息伦理教育低效的原因之一;克服“信息代沟”所带来的负面教育影响,需要从教师自身、教育管理者等层面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代沟”;“网络世代”

在理想的教育图景中,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文化有足够的了解,这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如果不能熟稔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就无法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沉溺于网吧和网络游戏等电子娱乐方式,就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文化却越来越陌生了,这一问题对年长的教师尤为突出。那么,这种师生间的文化“沟壑”日益凸显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走出这一教育困境呢?

一、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

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Tapscott,D.)提出了“网络世代”的概念,他的这一概念指的是在1999年这一年正处在2-22岁年龄之间的青少年。我们当前的中小学生也大多属于此年龄区间,所以也可以称他们为“网络世代”。关于“网络世代”所持有的价值观,泰普斯科特的观点明显过于乐观,他认为:“他们是年轻的领航员……比任何长辈拥有更多的知识……他们不会有个人主义,相反地,他们在紧密的人际互动网络中成长茁壮,并展现出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从总体上讲,以上这种论调显然与我们所观察到的现实情况不相符。相反,在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中有许多人信奉伦理相对主义,他们不想让伦理法律作为他们信息活动的“羁绊”,总是希望在BBS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总是想往网上传什么视频就传什么视频,他们使用BT疯狂下载电影而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侵权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是基本认同“网络世代”“比任何长辈拥有更多的知识”的观点的;更为准确地,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上,“网络世代”整体性地超越了他们的长辈。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作为教育者的中小学教师在受教育者面前丧失了应有的权威。网络成瘾的中小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资格干涉我们的信息生活,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的文化。

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向往和热衷于信息生活方式,音乐手机、MP5、电脑甚至网吧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和使用新兴的信息技术,这是信息社会的一种常态,本身并无可厚非。其问题在于:基础教育的实践中,“网络世代”中小学生的这种特性会在教育中造成某种困境。

二、基础教育“信息代沟”的学理分析

“代沟”,顾名思义就是“代与代之间的差异”。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ead,M.)对“代沟”进行了如下描述:“……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们年长的人——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对于丰富多彩的信息活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例如:有些班主任教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学生会网络成瘾,对电脑这一“铁疙瘩”如此着迷。这类现象就是代沟在当前基础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表现,我们可以明确地称其为“信息代沟”。具体到教育语境中,“信息代沟”涉及到作为教育者的中小学教师一代及作为受教育者的中小学生一代。

在社会快速信息化的进程中,年长一代教师与“网络世代”一样,都要面对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入侵”,但是这两代人对社会生存环境变化的反应并不一样。未来学家托夫勒(Toffler,A.)等人认为,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积累和更新速度提高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所有人都要面临一种大规模的未来冲击;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年轻人凭借着他们能够作出自由选择等优势,在某些方面比年长者更容易适应变化,他们更有优势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年轻人不需要再把年长者当作学习的榜样,这就逐渐改变了过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长辈总是充当知识与生活各个方面引路人的传统模式。这种长辈向年轻一代学习的情形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是第一次。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种类型理论”:她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当谈到“未来重复过去”这一类型时,称之谓“后象征文化”;当谈到“现在是未来的指导”这种类型时,称之谓“互象征文化”;当论及年纪长的一代不得不向年轻的孩子学习他们没有的经验这一文化类型时,称之谓“前象征文化”。

基础教育实践中,年长一辈中小学教师与年轻一代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拥有两个活动和生存的空间:一是现实空间,另一是虚拟空间。这一情形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第一次。在现实空间中,无论是年长的教师一代还是年轻的“网络世代”学生,他们当前正在体验的文化是工业文化、农业文化与信息文化的共同体。在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中,年长的教育者与年轻的“网络世代”体验的文化主要是“后象征文化”;而在信息文化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两代人体验的文化又主要是“前象征文化”和“互象征文化”,而且相比较而言,“前象征文化”的成份更多。因为在新的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面前,年长的教育者和年轻的“网络世代”都有可能是一个新手,这些信息技术对他们两代人而言都是第一次遭遇,所以在年长的教育者愿意学习的情形之下,他们两代人其实是在相互学习,这就是所谓的“互象征文化”。另外一种情形是,教育者作为年长一代,他们与年轻的“网络世代”相比,学习新兴的而且是在快速发展着的信息技术的意愿并不强烈,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也不及后者。在这种情形下,年长的教育者是要向年轻的“网络世代”学习的,这就是所谓的“前象征文化”。

在现实空间中,年长的教育者一代与年轻的受教育者是同时“在场”的。而在虚拟空间中,情形则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年轻的受教育者,即“网络世代”“在场”,而年长的教育者并没有“进场”,也就是“不在场”。在这种情形下,就只存在着受教育者“网络世代”一代在场,如此则年长的教育者并不能理解年轻的受教育者的虚拟生活,这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信息代沟”。出现这种情形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年长者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个性特征以及事实存在着的年长者在接受和掌握新兴事物能力上的相对劣势,他们可能干脆就不能或事实上没有进入虚拟空间开展生活。另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形是,对于虚拟空间而言,年长的教育者虽然进入意愿不强、能力不够,但是他们还是“进场”了,也就是说在虚拟空间里,年长的教育者和年轻的受教育者两代都是“在场”的。但也正是由于上面的原因,年长的教育者虽然“进场”了,但是他们“进场”的时间比年轻的受教育者晚,而且他们对虚拟空间开展生活所必须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并不高,意愿也不强。在以上两种情形里,年长的教育者都不能为年轻的受教育者树立应有权威和行为典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年长的教育者需要向年轻的受教育者学习,如此就是所谓的“前象征文化”。

无论是在现实空间还是在虚拟空间,只要年长的教育者和年轻的受教育者是处于“前象征文化”之中——在社会快速信息化的今天,“前象征文化”统治力的日益彰显是客观事实—-教育者就会对受教育者“网络世代”的行为方式不能理解,两代之间就会在信息活动方面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代沟”的具体体现。

三、基础教育“信息代沟”的影响

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信息代沟”指的是,作为教育者的中小学教师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年轻的中小学生在信息活动方面的差异。首先在这里肯定的是,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所谓的“信息代沟”,在这种情形下,教育者并不能在受教育者面前树立应有权威。也就是说,“信息代沟”一方面导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代人之间在信息活动方面沟通的困难。例如,现在许多教育者都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即有许多青少年网络成瘾,而且网络成瘾导致的后果是这些“网络世代”学业荒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能正常地与人相处,在社会意识、社会感情和社会技能上得不到应有发展。更为严重的是,面对这些上网成瘾的“网络世代”,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教育措施和教育影响,其效果都不佳。因为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教育影响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面对有这种“问题”的“网络世代”,教师存在的问题是对“网络世代”的网络生活了解不够,他们要么是对有这些“问题”的中小学生不管不问,要么是简单粗暴地禁止他们接触网络。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是低效或者无效的。对这些网络成瘾中小学生的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本人熟悉和理解年轻人的信息生活,而“信息代沟”的存在使这种对年轻人信息生活的熟悉和理解成为难以完成的任务。

另一方面,如果追究基础教育中教育者合理权威丧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信息知识与能力的缺乏,就是“信息代沟”的存在。对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信息伦理教育)而言,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需要具有合理的权威。合理权威的存在是教育中一些场合所需要的“令行禁止”的前提,合理的权威也是开展榜样教育的成功要素。而在信息时代,教育者获得合理的信息生活方面的权威就需要他们克服事实存在的“信息代沟”。

四、基础教育中“信息代沟”的克服

怎样克服基础教育实践中年长的教师与年轻的学生之间的“信息代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总体上讲,我们需要提高教育者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对信息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与受教育者“网络世代”同步,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提高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计算机技能上并不比自己的学生熟练,他们不能屈服于这种无助的感觉,也不能认为这没有关系,而是需要重新认识到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属于他们自己职业责任范围之内的事。”但是在现实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认识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甚至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不是教授信息技术的,所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对他们而言不重要,是可有可无的。当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所有学科都要渗透信息伦理教育,信息伦理教育不只是德育学科的职责,而应该是所有教育者的义务;又因为填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代沟”是提高信息伦理教育效率的前提条件之一,而要填平这种“信息代沟”就需要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之外,其他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也必须对年轻的学生所共享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他们之间新兴的信息文化。总之,提高中小学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克服教育实践中“信息代沟”的关键,教师需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另外存在一个问题是,学校管理层一般总是花许多钱来购买大量的信息技术硬件,而对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却是不重视的。这种做法一方面使这些教育经费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功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培训,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得不到切实提高,使得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与“网络世代”学生仍然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两个世界不能够相互理解,不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教师在“网络世代”学生面前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如此使教育的效能得不到提高。所以,学校管理层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强调软件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培训,以提高教育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填平教师与“网络世代”学生之间的“信息代沟”。这样就可以重新树立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者应有的合理权威,使其与“网络世代”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沟通顺畅,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篇:基础教育论文

轻轻松松备课,实实在在成长

____谈谈我的备课经验

北碚区农林小学 刘晓琴

电话:68277431 学段:小学 学科: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堂课凝聚了老师备课时的多少心血!中国古语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位老师要想上好一堂课,运用好备课这把“利器”非常重要。

我是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教育这片沃土上也不过才耕耘七八年的时间。前几年的时间,我的备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没有什么个人的见解。渐渐地,我觉得自己越来越离不开教案,离了教案我好像就不知道该讲什么了。我完全成了教案作者的传声筒,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在工作中,我观摩了其他优秀教师的课,我发觉他们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教案来上课。大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课,几乎都是自己重新设计的,与标准教案的构思相去甚远,但却更出彩。这时,我才慢慢明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学校发的教案不过是一个参照罢了,教师才是教案的“总设计师”。教师完全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案进行删减、改动甚至重新设计。

可是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怎么才能锻炼自己的备课能力呢?谈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歌颂老师的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静静的深夜走过你窗前,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老师的房间的灯亮了一个晚上,老师在干什么呢?原来老师还在为学生备课呢!这种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精神令我们年轻教师心生敬意。可是他们这种放弃休息时间,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值得大力提倡吗?在教学工作越来越繁重的情况下还行得通吗?教师也是人,在经过了一天的辛苦工作后也需要休息,也要和自己的家人相处,享受一下天伦之乐。难道教师备课就必须以牺牲自己合理的休息时间为代价吗?我觉得教师锻炼自己的备课能力并不一定要花费这么多时间,这么为难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锻炼自己备课能力的小方法,特别有效。我们看完课文后,总是习惯性地翻教案,于是自己被教案牵着鼻子走了,一次

次错失了自己备课的机会。但是要我们完全自己设计教案,这又太费神,太费时间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呢?当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后先不要急着翻教案,而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想一想:如果我来设计这一课,我会怎么教?这一个过程大致需要一刻钟的时间。一刻钟以后,不论自己有没有构思好,都要停止思考。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训练自己思维的敏捷性。此时再打开教案,看一看别人是怎么设计的,自己的设计和别人设计有什么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不仅会养成自己备课的习惯,而且构思能力会大大提高。我们拿到一篇课文后,不再是一片茫然,心里也能略知一二了。因为这一过程所花的时间少,即使占用我们的休息时间,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天天训练自己。甚至可以赶在上课进度之前,对还没上的课文进行反复、多次构思。

不过这种训练由于所花时间少,只能设计出一些大致的思路,对一些细节问题无暇顾及,我们的备课能力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训练。此外这种方法全靠自己的悟性,提高起来所花的时间很漫长,训练训练效果也要因人而异。因此如果能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入一些专业的指导,我们就能更加快速地入门。到哪里去寻找专业的指导呢?到优秀的前辈那里去,他们能给我们指引方向。书店和网上有许多名师备课的经验资料,我们可以大量阅读相关书籍,从中一定会受益匪浅。最近我在网上阅读了一些名师备课的经验,感觉受到很大的启迪。于永正老师备朗读;窦桂梅老师善抓题眼;孙双金老师入情入境,深入浅出„„每一个老师都有每一个的办法,但他们的办法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禀赋和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吸收利用,切忌囫囵吞枣,完全照搬。多学这些名师的备课经验,我们的备课水平必定大有长进。

学习是为了为我所用。当我们学一些好的备课方法后,我们可以选择一篇合适的课文进行一次详细的备课,从思路到细节,无一不考虑。这种备课能让教师的备课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不过这种备课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可以每一个月自行安排一次,也可在寒暑假安排几次。这样老师才不觉得负担大。

备课是“器”,最终是为了“善其事”——上好课。况且这把“器”利不利,还得要课堂来检验。我们要把每一次上课当做一次考试,自己的理论合不合格,就看课堂上的表现了。当我们上完一堂课后,还要及时进行反思。反思能帮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成功之处,促使教师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有了这个铺垫,我们下一次的备课起点会更高。新课程改革之后,很多教师都走上了反思之路。可是发思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很多反思成了应付学校和上级检查的形式主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恐怕跟我

们的反思广度大而深度浅有关。每节课的问题不同,反思的角度就不同。因此表面上看反思很多,可每一个角度的反思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或者归结到某一个问题范畴之中,不停地在具体的错误中打转转。而且针对反思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者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可是回过头来一想,要求教师在每一次反思时都认识到实质,立即提出解决之道这也不现实。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咱们可以降低要求,提高质量。针对许多反思点,我们每个月可以挑选一个反思点进行重点研究,比如九月出现的反思点有朗读水平的提高,感悟能力的培养,课堂组织教学等,而我只选其中的感悟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其他留待有时间再解决。重点反思点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课程需要来决定。如此这般的训练,一学期下来,我们总能弄清楚几个反思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意味着我们备课能力的提升。在下一次的备课中我们会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把相关环节处理得更精彩。

我所在的学校有一位老教师,她的教学水平在我们地区数一数二。每次上课时她都只带一本课本,教学内容她已了然于胸。她私下也曾和我们谈起,标准教案对她来说只是一个参考,很多教学构思都是她自己设计的,甚至是在课堂上临时发挥出来的。我非常羡慕她,也想像她那样“潇洒”,可我老是做不到。现在想来是我的备课水平还不到家。人家备课时的游刃有余,上课的挥洒自如,是十几年教学积淀的结果,是狠下苦功后的水到渠成。我的一朝一夕之功岂能与之等同?冰心老人说:“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无论是用一生备课的历史老师,还是游刃有余的老教师,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备课的真谛——下功夫,用智慧,把课备到心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课文的脉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第三篇: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小论文

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摘要: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

对父母的意见不再是简单地服从、照办,而是要分辩是与非。他们希望自主地安排生活,不希望、也不愿意父母干涉。但父母仍然用昔日对待儿童的教育方法,这就产生家庭矛盾,也慢慢演变成为代沟。

关键词:代沟孩子的独立意识家长缺乏了解

“孩子少了,不好管了”,这是许多当了家长的委屈话。现在的孩子是90后,90后的孩子个性足,独立意识强。而家长的思想却还是停留在他们的那个年代,再加上现在的父母都忙于事业,与孩子交流少。因此,孩子和家长间就形成了“代沟” 代沟的定义

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代沟往往的因为年龄或时代的较大差异而形成的。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代沟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初中阶段的孩子有着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特点。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他们的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初中的孩子普遍进入青春发育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一个个长成了健壮的小伙子和漂亮的大姑娘。这时他们除了生理上发生急剧的变化,心理上也在迅速地向成人过渡,这些都促使他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对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开始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应对。青因此形成了代沟。

二.客观原因

现在的青少年都为90后,而家长大多是60后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两代的社会背景已迥然不同,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因此,他们对生活、工作以及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孩子与家长的谈话中,孩子会感觉到父母不能理解自己,就会有“既然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那下次有关的事还是不说了”的想法。这样一来,孩子与家长间就开始形成了代沟。此外,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工作,忙于操劳生活,忙于交际应酬,很少与孩子在一起活动、交流,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活动和情绪,更少于考虑如何教育孩子,两代人很少接触,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太少。因此,这条鸿沟会由于两代人时间的差异和交流的缺乏而越来越大。

代沟的危害

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出现障碍,形成代沟,对两代人都是痛苦的,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由于“代沟”的存在,家长的教育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甚至以失败告终。缺少家长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就难免出现缺失和偏差,人们常说一些缺乏良好行为习惯,品行不端的孩子“没有家教”,就跟代沟的消极作用有关系。代沟的另一个严重后果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会乘虚而入,家庭中与长辈找不到共同语言,就有可能到社会上另觅知音,就有可能沾染不良习气,甚至走上邪路。

如何较小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我认为代沟主要的责任在于父母。就代沟的产生而言,本身就是由于不平等、不理解和不尊重,尽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旧观念早被人否定,但它在那些为人父母的心中仍然根深蒂固。

张爱玲说过这么一句话:“小孩子不像大人这么糊涂,父母大都不懂子女和青年的特点,时健忘,才使我们流过了儿童时代,便把儿童时代的心理忘得干干净净。”张爱玲的话说明了父母对子女心理的不理解。父母是那代沟的制造者,让这世界最伟大的爱在代沟中扭曲,是父母让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在代沟中徘徊。

因此在减小代沟时,家长起关键作用。家长要多和跟孩子谈心交流。此外家长对自己要有个适当定位,要有个恰当的心态,还要有个恰当的切入点,更要想方设法营造温馨、自由和谐的家庭氛围。

(1)要给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以律己,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并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引以为自豪。这就给父母与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同时也让孩子做做当父母的角色,让他体验一下做父母的难处,角色的互换就很容易赢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3)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

放下父母的架子,坦开自己的胸怀,尊重孩子的观点,和孩子平等地交谈。给孩子营造一自由和谐的气氛,让他感觉到自己在家里也有一定的权利,同时引导他履行一定的义务。这样一来,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什么都告诉你的,父母和孩子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

(4)学会设计启发式问题

很多家长对于沟通问题的认识往往处于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了,这就是沟通。家长成长年代的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教育自己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很贫乏。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说。“问”在今天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问也应该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加强。

(5)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

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

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这样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

总结:

沟通要讲究方法,沟通也要随着时间及两代人的心理变化而不断改变。

减小代沟,父母应该要努力学习知识,预先了解子女的特点并努力把握时代特点

和时代观念;不断学习进步;同时调整好身心状态,争取以乐观开朗和信任的面貌对待子女;不要过于浮躁,要有耐心,慢慢地学会去理解与关怀。而作为子女,要体谅,关心父母,采用合适的办法引导父母了解自己,了解时代观念;同时,对自己的年轻和肤浅需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不要因为父母的一些观点跟不上潮流,就做出一些不当的举动,要学会理解。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多了,代沟自然也就小了。

参考文献

1,《跨越代沟》 作 者:刘亚军等著出版项:山西人民出版社 / 1989

2,《读懂孩子的心(教子宝典12-16岁)——青少年常见问题心理解析》

作者:邓琼芳 著出 版 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3-1

3,《青春期,这样和孩子沟通最有效》作者:吕云龙,赵红艳 编著

出 版 社:朝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1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

班级:1 学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适应新课改的发展,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科学的世界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粉湛的专业技能,才能展现教学艺术;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等综合的素质,才能成为新一轮玉拙教育课程改革合格的音乐教师。

关 键 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培养目标 程改革

音乐新课标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交流和传承”四方面,核心是学生的审美体验,途径是音乐实践活动。它标志着以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解体,反映着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课程观的改变, 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等教与学行为的变化和创新,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音乐新课程同样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从如下几方面来重视学生作为未来新课程改革中的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培养学生构建起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并能胜任自如。音乐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随社会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态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高师声乐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培养学生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协教学方式。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 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带来了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 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

班级:1 学号:

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课程将是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为高师学生将来走进新课程,为其提供最基本和最有利的保障。

二、高师声乐教学对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适应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艺术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重点要做到:

1.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相结合。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但长期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声乐个别课中,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同时也造成了课时浪费。以至于有些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

事实上声乐技能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它的掌握程度与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文化素质和教学方法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声乐技能课教学建立在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之上。没有明晰的声乐理论作为指导,仅凭一种感性认识,将会给声乐学习带来困难并使其受到制约。因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声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原则来开设声乐理论课,使我们的声乐教学规范化、合理化。此课应从新生入学的一年级开始,集体开课、统一教学。每周1学时,开设1学年即可。教学内容可以从音响学、生理学的角度讲解,如:歌唱的姿势、发声器官的构成、发声基本原理、声乐与艺术语言以及声乐发展史等, 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认知与了解,促使其音乐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为声乐技能教学做好理论储备。

2.个别课和小组课相结合。这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个性化与团队化的互补。个别课(一对一)因材施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声乐,而且也能根据每人的声音特点和综合素养,制订出一套适合于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这种授课方式能让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很好地突出了艺术的个性原则,并且符合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效果十分明显,也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佳途径。小组课则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很大的教学优势,如:讲授必须掌握与了解的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正确的呼吸方式、喉咙的打开与共鸣训练及解决他们在发声技巧、音乐表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小组课,进行各种重唱形式的训练,如:二重唱、四重唱、小合唱等。

把个别课与小组课相结合,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兼取众长,普遍参与,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审美能力。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协作的理念,是进行交流合作的很好途径。

3.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相结合。声乐是一门表演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我们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

班级:1 学号:

能因为高师声乐教学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忽视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完善,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的前提和有力保证,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既是声乐艺术自身的特点,也是基础教育中音乐教学的自身特点。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丰富的文化内涵、个性鲜明的人文特点,超然洒脱的人文关怀,都是耐人寻味的。要想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师须具有综合运 用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概括地说,要具有: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批判融和的能力;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求同存异的能力;相关学科的交叉联系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民族个性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综合的,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不能正确把握中学音乐教学的方向;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就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没有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就很难实现新课程的目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才能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格的音乐教师。

姓名:xxx

班级:10xxxx

学号:1xxx

第五篇: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抓管理 促质量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沿河县夹石镇初级中学,贵州沿河)

摘要: 如何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凸显对山区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山村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高,创优质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一直是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我校秉承“校以人为本、师以生为本、生以勤为本”的办学思想,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硕果累累。本文结合我校14年的艰辛历程和办学经验,提出了关于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方案和具体措施如:“领导班子五个一”,“三线”育人管理模式等。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管理,三线育人

一、学校基本情况

夹石镇初级中学位于沿河县西南端的乌江河畔,距县城35公里,是一所仅有14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初级中学。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地级骨干教师6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13人,学生2688人,共35个教学班,校园占地面积50025平方米。

回顾我校办学历程,虽然充满曲折与艰辛,但是在一代代夹中人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得到快速的发展。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素质教育正有序推进,教育教学成绩稳步上升。我校连续12年的中考成 1 绩居全县乡镇前茅,并在县教育质量督导评估中连续12年获乡镇第一。学校先后54次被省、地、县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教育教学常规先进单位”,“双优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教师先后有68人次获国家、省、地、县表彰。在国家、省、地、县刊物上发表论文170多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有40多人获国家级一等奖。在短短的14年中,使学校内外管理真正做到学生安心、家长放心、教师省心,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已成为全镇乃至全县少年儿童向往的地方,现有24个乡镇的部分学生就读我校。

二、倾注真情 真抓实干 全面育人

1、明确办学理念,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我们一贯秉承“以人为本,注意细节”的办学理念,遵循“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办学思路,按照“校以人为本、师以生为本、生以勤为本”的办学思想,以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我校的主要做法在于抓住常规和细节,为学生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课程结构关系、课堂内外的关系等,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情况下实现了人性化、细节化的管理,抓实基础,抓严过程。通过几年的艰辛探索和大胆实践,夹石中学形成了“团结、求实、拼搏、创新”的校风,养成了“勤学、好问、多思、笃行”的学风,“精于执教、勤奋学习”的氛围已经形成,为我校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干部示范龙头作用。

一所学校能否健康正常发展,管理是否收到实效,关键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协作、坚强有力、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正,学校 风气就正;领导班子稳,学校工作就稳。有道是打铁还得本身硬。

首先,从更新干部的观念入手,树立“领导就是服务”、“干部就是先干一步”的意识,要求干部加强自律,倡导“严、高、细、实”的工作作风,“站好一个岗,带好一条线”。形成,从校长到各位中层干部,各司其责,呈现出“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良好氛围。其次,领导班子成员自觉做到“五个一”:即每周至少听一节课;每周值班一天,从早读一直到下午放学,全天候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每位中层干部包一个教研组,教研组每周活动一次;每周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教育工作建言献策,民主评论各室工作完成情况。第三,进一步做好领导班子考核工作,每学期由教代会成员对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力、勤政廉政等进行考核,注明满意程度,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保证了领导班子的纯洁性、向心力和群众凝聚力,保证了领导班子的榜样示范作用,保证了领导班子时刻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不断树立群众诚信。

3、抓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天职,如何让全体教师都爱岗敬业,学校坚持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学习教育愚公刘恩和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等。通过学习培训,思想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立足之本、生存之本、发展壮大之本。我们牢牢树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观念,全体教职工把 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讲质量、重质量、抓质量”。具体做法是:

首先,科研兴校,把课堂改革落到实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校把“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战略指导思想,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开展卓有成效的教研工作。几年来,我校在各级实行每周一堂示范课制度,同学科的教师参加听课,同级、同学科的教师参加评课。同时规定学校领导听课,每学期不少于40节,其他干部不低于30节,任科教师不低于15节。

其次,我校把继续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工作。这次继续教育工作对改变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校除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培训外,还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室主任、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召开了继续教育动员会、继续教育交流会、定期交流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方法,对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保证继续教育顺利进行,确有成效。

第三,进一步加大集体备课力度。学校制订了集体备课管理的办法,各级、各学科成立了备课组,全体中层干部分到每个教研组,由教研组长、各科组长牵头,每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教研活动;在每个人都专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案――说案――议案――通案――立案”,真正做到时间、内容、备课人“三落实”,实现了教学目标、内容、进度、课堂练习测试、课后作业的“五统一”。

第四,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几年来,我校把“先学后教,课堂训练”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 位,全面实施“中间带动战略”,全面提高中间学生成绩,为把“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落到实处。我校制订学科教学单元过关考试规定,对单元过关定时间、定责任人,组织不过关的学生参加二次过关、三次过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主要课本、强调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对学习困难或单科是弱科的学生,采用教师“帮一把、扶一程”的帮扶工程,与学生结成帮扶对子,采取个别辅导、课后补习的办法,提高他们的成绩。

第五,对于青年教师,我们还要求每学期做到“四个一”(①系统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写出一本读书笔记;②上一节独具特色的教改研究课;③设计出一篇优秀教案在组内共享;④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每周写出一篇有价值的反思)。最终达到全校教职工静下心来读书,沉下心来思考,潜下心来写作,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4、因地制宜,构建“三线”育人管理模式。

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我们坚持“以生为本,以质量为本”的育人思想,积极探索“三线”管理育人模式。

第一线即冶情线。由分管德育领导—团委—班主任—学生组成。该线确保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首先,校团委定期举行各项益智活动,如春季学期的“校园文化活动月”和秋季学期的“田径运动会”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增长了学生才干。其次,在校园内设立“校园文明监督岗”,严格禁止学生乱扔垃圾、说脏话、扯皮打架、谈情说爱、玩不安全的游戏等不良习惯,再次,设立“校园之声”栏目,其内容有: 美文欣赏,好人好事宣传,最新时事播报,名曲欣赏等,栏目的开展调节了师生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线即安全线。由分管安全领导—房东—学生组成。为了使学生在校内外都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除加强宿舍管理外,学校通与校外寄读学生房东签订了责任状,把学生在住地的安全工作交给房东,学校一周两次查夜,一月一次定期召开家长会、房东会。会上对管理优秀的房东给予表扬,对管理不善的房东给予通报批评,对不善管理的房东进行培训。房东在管理上自然形成竞争,积极参与对学生的管理。这样,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校内外的管理真正做到了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学校省心。

第三线即回馈线。由政教处—班主任—学生—学生家长—班主任—政教处组成。首先,政教处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及其家长签订相关责任状,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让家庭参与对学生的管理中来。其次,通过家长会或家访,及时准确地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思想表现等,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协助学校对子女进行管理教育,家长也向学校及时反馈学生在家表现情况,使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格局,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方法更行之有效。

三、立足新起点、追求新目标

十多年的艰辛努力,十多年的辛勤耕耘,我校取得了一点成绩,也有了收获的喜悦,但我们深知,创业难,发展更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育人任务更重,目标更远、要求更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我校进一步明确新 目标:要为学生奠定六方面的坚实基础:①做高尚人的基础;②知识和学习的基础;③身心健康的基础④知美、懂美的基础;⑤劳动的基础;⑥创造的基础。要为学生创造四方面的良好条件:①高素质、高水平的干部、教师条件;②科学、合理、开放的教材、课程条件;③和谐、适宜的 的校风、教风、学风环境条件;④先进、完备的教育教学现代化条件。

如今的学生思想、行为可谓开放机灵,家长外出使孩子冷落了亲情,学校成了留守生的大本营。这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难题,为此我们在办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强化教育管理,注重细节,注重养成教育、让学生快乐成长,愉快学习,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以敬业、以乐教、以奉献来争取上级更多关怀,更大支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继续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凸显对山区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力争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环境一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下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论文(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论文(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建构......

    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杨丽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面对当前的教育......

    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探析论文

    摘要:如何对待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并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在训练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基础知识,提高基础素质,针对不同层次的......

    信息论文

    浅议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用 浅议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用 摘要:在21世纪,不会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人,将成为新世纪的“文盲”。全国的教育工作者们,都在深刻的检讨过去......

    信息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姓名:白骄龙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老师:郑光 职称:讲师 摘 要: 如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18)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修改)

    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 姚本先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 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家庭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内部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

    基础教育差生转化论文(共5篇)

    基础教育专题研究-----差生的教育和转化加强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意义重大。差生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品德差,或品学俱差的学生,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呈现偏态的学生。长期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