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修改)

时间:2019-05-14 12:5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8)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8)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修改)》。

第一篇:(18)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修改)

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

姚本先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 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家庭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内部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双向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儿童对同辈群体的取向、文化反哺等都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有些是消极的影响,甚至产生代际冲突,即代沟现象。而从宏观上分析代沟现象的产生原因,对于解决代沟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关键词:中国;家庭教育;代沟;代差;亲子关系

一、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的性质

(一)“代沟”与“代差”

代沟是指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基本社会化的进程发生中断或模式发生转型,而导致不同代之间在社会的拥有方面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及冲突的社会现象。代沟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1)肯定的社会价值与对代沟现象持理解、认可态度有正相关;(2)年龄差距越大,文化程度相距越远,代沟现象越明显;(3)代沟主体的非对称性;(4)中庸的民族性格对中国的代沟现象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5)社会中不同代人之间的代沟现象与个体人格转型中的边际现象相交织;(6)在不同代人的对立中,青年一代开始在文化方面占优势,具体表现为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

代差是指两代人之间由于社会发展或转型,在价值观念、世界观、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差别。从代差到代隔阂再到代冲突,其间代际关系的亲疏程度由亲至疏是依次递增的。[2]代沟相对于代差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代沟相对于代差具有普遍性,即代沟是两代人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差异、隔阂和冲突,而代差不具有普遍性,它是两代人在不同方面或同一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是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给代际互动带来的另一种效果。代差是必然的,它代表着代的超越和社会的进步。第二,代沟相对于代差具有冲突性,代沟导致不同代之间在社会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产生冲突,而代差未必导致冲突。从两代人之间差异发展来看,代沟是在代差的基础上产生的;从价值取向来看,代差更倾向于事实判断,代沟则有价值判断的倾向,暗含两代人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沟”。

(二)“代沟”与“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3]夫妻有子女后,家庭生活会发生很大变化,如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交往、闲暇时间的安排和夫妻关系等都会有所改变。父母的人品、对子女的态度和抚养、教养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儿童身心的发展。亲子关系是一种“互动”的结果,而并非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父母影响儿童的单向决定关系,它包含着两种,甚至更多的同时发生的双向影响。[4] 代沟的产生是亲子关系中一种特殊现象,代沟从某种意义说也是一种亲子关系,它更多的是从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异看待两者关系,而亲子关系更多的是强调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体上看,代沟、代差、亲子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代沟、代差是亲子关系中的一种现象,亲子关系之间出现代差容易导致代沟的产生。代沟、代差都会对家庭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1]

二、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的分析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内外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众多因素的重要中介,其中也对代沟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有四种:第一,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较严格地控制儿童的行为和态度。儿童独立性较低,社会责任感不强。第二,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儿童青少年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要求,接纳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第三,宽容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儿童青少年既无控制又无要求,很少动用权力和惩罚以使孩子服从。儿童缺乏自控能力和自我信任。第四,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是对自己抚养者角色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父母与儿童情感疏远,明显缺乏亲密的依恋关系。

(二)亲子关系的不对称性特点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从心理意义和社会资源两方面来看,它都是一种不对称的双向相互作用关系,这种不对称的特点,也是造成代沟的原因之一。亲子关系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孩子和父母都对对方抱有期望,然而这种期望并不对等。因为儿童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满足;而父母想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则常常需要长期的努力。这种不对称的亲子关系显然与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有着很不相同的特点。在亲子关系中,由父母掌握着权力和限制,儿童的合作就意味着对父母权威的顺从和尊重。[5]

(三)同辈群体的影响 青少年对同辈群体的服从,而且崇尚那些与成年人价值观念相反的价值观。青少年群体组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多数重要的社会交往都发生在亚文化内部,与外面的成人世界联系相当有限。学生的身份使青少年与成人世界分隔开来,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行为方式与价值体系。

(四)代沟标签的影响

青少年亚文化是成年人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实践的反映,与成年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很多方面相当一致,有些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有研究发现,虽然两代人之间存在冲突,但是,这些冲突并非是基本价值观方面的分歧,而是日常琐事方面的矛盾。两代人都认同一些基本价值观念,如诚实、坚强、关心他人等,但是他们对诸如噪音、整洁、守时等这些非原则性的具体问题往往持不同的态度,而这些差异容易被贴上代沟的标签,代沟的标签往往使非基本价值观的分歧发展到价值观的分歧,使青少年更倾向于青少年的亚文化,造成事实的代沟。[6]

三、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改善代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是“仁”,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并且将人放在伦理规范中加以考虑。这种伦理规范及其“仁”的精髓在社会化过程中世代相传,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使儿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改善代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辈分关系,要求子代对父代的遵从,尽管当代社会中父代(成年代)已失去了传统的绝对权威。但是子代(未成年)意识中的威信尚根深蒂固,而父代又努力维持这种威信。因此,代际情感仍然能够很好的发展,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中,维持代际关系和谐的价值取向,向着平等、友爱的方向发展。

(二)更新父母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期望和教育方式,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与家庭气氛,直接影响亲子关系。[7]当前父母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人才观上片面以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人才才是人才;儿童观和亲子观上,仍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亲子一体感相当强烈,教育观上的重智轻德等。错误的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往往形成专制的教养方式,从而容易造成“亲子危机期”的出现,2 更进一步就形成代沟。因此,引发父母转变教育观念的需要,提高其理论认识,引导父母教育观念,转变他们教育子女的态度与行为,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是十分有积极意义的。

(三)合理利用“文化反哺”,促进亲子的相互理解 在不同代人的对立中,青年一代开始在文化方面占优势,具体表现为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文化反哺,是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文化反哺其实是“反向社会化”的过程。显然,反向社会化过程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基本社会化方式的转型和中断,一种单向的训导过程正在为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所代替。文化反哺现象,是有利于代际之间相互理解的,使两代人有机会进行换位体验与思考。[8]

四、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趋势与展望

(一)实证研究法与理论分析法相结合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上,主要是定性研究,虽然也有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但数理统计分析的力度不够。只有把两者方法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才能对代沟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城市代际关系研究与农村代际关系研究相结合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代际关系,但忽视了农村中的代际关系,虽然城乡代际关系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是相似的,但共性与个性是不能等同的;不能单纯的以城市中存在情况推及总体去抹杀农村代际关系的特点。

(三)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相结合

相当一部分研究仅停留在对代沟的表面现象研究上,缺乏进一步分析。虽然论述了代沟的特征,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却极少提出有见地的解决措施。

(四)独立研究与交叉研究相结合

我们既要独立研究代沟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特征、原因分析,又要从总体上、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研究代沟,更要把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发展与代沟相结合进行研究。

注释:

[1] 李红芳.“代沟”问题研究简述[J].青年研究,1999,(8):40~42.[2] 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4,(4):67~79.[3] 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30~136.[4] 任朝霞.社会化过程中亲子关系的互动效应[J].理论与现代化,2002,(2):3~7.[5] 周宗奎.亲子关系作用机制的心理学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6~50.[6] 彭庆红.代沟到底有多大?——青少年的父母取向与同辈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0,(2):26~28.[7] 孟育群,李强.建设少年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素[J].教育科学,2001,17(3):59~61.[8] [美]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关于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参考文献:

[1] 王欣,苏晓巍,王岩.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344~345.[2]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58~59.[3] 陈欣银等.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3):329~336.[4] 乐国安.中**子关系模式及文化传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7,(3):34~41.[5] 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

第二篇:家庭教育研究

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影响研究论文

学院:师范学院班级:B1105班

学号:21号

姓名:桑英惠

摘要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不同的家庭环境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他们心理发展的状况都会表现在他们的行为和性格上,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

朱永新说过,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其一,我们的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容易出错。

一、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结构,理论上就是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其间具有某种性质的联系,怎样相互配合与组织,相互作用与影响,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所形成的家庭模式类型。

最常见的家庭分类是以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为标准的,它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等四中家庭。

核心家庭:有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仅有夫妻组成的一家庭也叫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如果已婚子女在父母去世后人不分家,也叫联合家庭。

其他家庭(单亲家庭,残缺家庭)

单亲家庭:离婚者或未婚者与子女组成的家庭

残缺家庭:未婚子女组成的,残缺父母或残缺一方的家庭。

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子女的成长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这样的家庭里,往往家庭气氛融洽,家庭所扮演的各个角色恰如其分,父母互敬互爱,有足够的精力关心,照顾子女,他们共同承担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责任,使其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相反,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则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副作用,影响子女的社会化。不健全的家庭结构,通常表现为:1.虽然还保持着夫妻关系,但感情不和,已经破裂的家庭;2.单亲家庭和残缺家庭。

有些夫妻感情不和,其品质缺陷暴露无遗,他们互相攻击,谩骂,使在子女面前也毫不避讳,子女在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性格品质的养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有些父母婚姻生活不如意,一时又难于彻底解决,就会拿 子女 当出气筒,对子女态度恶劣,行为过激,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有些父母因为对对方的不满怨恨,视子女为对方的责任,对子女过度冷漠,漠不关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单亲家庭或残缺家庭,由于一方家庭成员的缺失,一般会导致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溺爱主要表现为一

味的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要求。这不仅会养成孩子挥霍无度的个性,一旦无法得到满足,要么一蹶不振,要么不顾一切采用非法手段攫取钱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过度保护,砍死疼爱孩子,实际上是一条无形德的绳索捆住了孩子们的双手,使他们毫无生活和学习能力,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出家门什么都不会做,举手投足都会带来挫败感。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上不受别人欢迎。孤僻,自卑,同时兼有强烈的妒忌心理,直至采取极端行为毁灭强于自己的人。留美中国留学生卢刚持枪杀害自己的同学和导师就是典型一例。据扬子晚报1月27日消息:瑞典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不健全家庭结构的孩子患各类疾病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高两倍以上。这是在瑞典全国人口中进行了近10年之久调查后得出的结果。由此可见,家庭结构的健全与否不仅关系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所 以,只有健全的家庭结构,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通常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这三类方式造就了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1.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分支配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2.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3.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其中孩子的许多行为习惯与父母的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父母的吸毒行为对孩子有影响。吸毒己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在家庭内部,父母对毒品的态度与子女的吸毒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Brook和Cohen通过研究父母的吸毒行为、人格等与孩子的吸毒行为及焦虑之间的关系,发现父母对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其中母亲的影响比父亲的更大。当父母都 吸毒时,孩子更可能吸毒。Brook用家庭相互作用理论解释了这种影响。他指出,有吸毒习惯的父母往往不关心孩子,并且缺乏责任感。从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也如此,他们常常以反社会的方式行事。其次,父母对孩子不当的赞扬方式也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赞扬孩子是出于好意,但如果方法不当,则可能促使儿童自大心理膨胀,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不良后果。布什曼通过对54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过分赞扬孩子会引起以孤芳自赏为表现形式的自大心理。而那些具有不切实际的自大心理的学生在受到侮辱或批评时,会表现出过激行为。这种孤芳自赏的自负性格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家长在称赞孩子时一定要谨慎,最好的方式是赞扬他或她的努力,而不应该过分夸其聪明,因为后者可能使儿童在遇到挫折时无所适从。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出发,父母的评价应以孩子的具体成就为准,而不应是空洞的赞扬,因为空洞的赞扬会使孩子产生自己很优秀的假象,这样的人进入社会后,一旦发现人们并不认为自己很优秀,就会感到愤怒,从而表现出反社会行为。最后,父母的利他行为会对孩子的社会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孩子能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学会对待他人的方

式。许多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父母在孩子助人行为上的影响力是其他人和社会机构无法比拟的。因此,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应从孩子及家庭教育抓起。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人格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的精神环境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亲子之间的交流状况.而家庭交流能够对孩子的人格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具有聚合性特点,也就是说,与学校中师生之间发散型交流不同,在家庭中,多个家庭成员共同地和一个孩子交流。父母与子女有更多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无论是交流的内容还是交流的时间都要多于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一特点决定了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三、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氛围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 体。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现在有些家长太过于重视物质环境,为了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写字台、新型电脑、変光台灯、一包包的练习本,但是孩子依然学习差。为什么?就是只有物质环境,缺乏良好的精神环境与家庭氛围。母亲成天热衷于涂脂抹粉,父亲沉迷麻将,家里出入的朋友五花八门,在一起谈论的是吃喝„„父母间经常争吵,相互埋怨„„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不利。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家庭氛围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新历。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高 效学习。而嘈杂、争吵、懈怠、落后的家庭氛围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 孩子。家庭的不良氛 围,比如玩牌、酗酒、唱歌、看电视等更是让孩子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甚至让孩子陷进了“近墨者黑”这样一个不健康的境地;而和睦幸福的家庭,则让孩子拥有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的拼搏进取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之间形成的家庭氛围等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在过大强弱对比,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由此可见:家庭氛围作为家庭环境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其不可或缺性。因此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迫在眉睫。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平等,平等是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隔阂。②理智,只有理智能够克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并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这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③开放,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家庭成员能够坦率地平等地以其他成员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毫无顾忌地发泄。另外,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家长之间关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父母之间要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让孩子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拥有健康,纯净的心灵。总之,家长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 武桂英,不同家庭环境对儿童智力和行为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

[2] 杨晓玲,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4

[3] 黄春香,婴儿心理发展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2

[4] 张迪,白春玉,刘番,等.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

第三篇:食品安全中“柠檬现象”的研究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劣品驱良品的现象称之为“柠檬现象”。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的“柠檬现象”产生的原因,如何改进?

学号:姓名:杨浩 10102218

“柠檬”问题最早起源于著名经济学家阿卡洛夫的一篇论文。

1970年,阿卡洛夫发表文章讨论二手车市场的特色,旧车车主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已经较为清楚车子的性能,但买主只能通过短暂的接触了解车子,这样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性能好的车子大家舍不得买,所以流入二手市场的车子多半存在问题,是一些酸得倒牙的“柠檬”。

近年,中国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双汇火腿肠、爆炸西瓜~······这些“酸柠檬”的出现,使优质食品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人们对中国食品安全产生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食品安全中“柠檬现象”愈演愈烈,细细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信息不对称。“柠檬现象”是经济学上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种描述,所以“信息不对称”是“柠檬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消费者只能从食品的外包装、色泽、味道等方面了解食品质量的好坏,由于所知信息很少,甚至有的商家会将错误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所以消费者经常会做出错误的或者是无所谓的选择。

2.人们的消费水平或者说收入水平得不到提高,而成本不断提高。劣质食品相对于优质食品的唯一优势或许就是价格。现在很多人连死都“死不起”,当然有很多人吃不起。通货膨胀不断稀释着人们的购买力,但成本却在不断的提高,商家为了销售产品,获得利润,最后选择了以次充好的道路。

3.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水准的丧失。人不仅仅是以个体存在的,更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食品生产者更是需要对许多人的生命安全负责。但许多食品生产者只顾自己的私利,掉进了钱眼,而忘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丢弃了道德,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文化建设的不足。

4.个别企业的劣质行为增加了企业的平均成本或者说是普遍代价。这有点类似“蝴蝶效应”。生产企业利润微薄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企业太多。小企业为了与有限的大品牌竞争,常采用生产劣质产品以降低价格的措施。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选择价格较低的产品。虽然有少数人会信奉“贵的就是好的”的理念,但大企业、大品牌屡屡出现信任危机和欺骗消费者的活生生的现实,不断瓦解这那份信任。长此以往,低价市场不断做大,而高价市场不断缩减。高价者有的会选择高风险的方法:保持质量和价格,但更多的人会选择降价,当价格将到一定程度是就会变成弄虚作假了!

“柠檬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有许多,但这四点占很大的一部分。这四个原因,彼此联系密切,也有交叉的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要改进食品安全中的“柠檬现象”,需要追本溯源,从这四个原因中找寻方法。

首先,消费者要了解优质食品和劣质食品的区别,这样才能在购买食品是买到保质保量的食品。例如,那些特别白嫩的豆腐很有可能是加入吊白块而披上了

诱人的外衣,因为豆腐本身颜色是微黄色,色泽过白不宜选购;消费者购买水产食品时一定要先观察其颜色是否正常,如果过白且体积肥大,应避免购买和食用,因为去有可能被福尔马林与火碱溶液浸泡过,用鼻闻,即检查其是否有刺激性的异味,用手摸,看是否手一捏食品就很容易碎······这就需要消费者细心,平时注意这方面的知识的积累。

其次,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政府应该加强诚实守信和国民素质的教育,如果社会上都是诚实守信的君子,那么食品安全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政府应该认识到食品安全体制的弊端,努力健全食品安全体制,使投机分子无法钻体制的空子。稳定物价,增加人民的收入,这样既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亦能使低价者无机可乘。积极严厉打击黑心商贩,这样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大大减少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大家一起的努力,希望我们未来的社会不仅是一个发达的社会,更是一个安全幸福的社会。

第四篇:班主任家庭教育研究

班主任家庭教育研究

当一名优秀的教师一直是我的理想,这个理想伴随我度过了我的求学生涯,激励我多年在工作中奋进。我力求专业的精进,人格的完善,并期待我的学生能够表现优秀。而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班主任的工作岗位向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摸索中渐渐了解,要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除了必要的师生互动之外,还需要注意良好的家校互动,为家长的家庭教育出谋划策,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所有的这些要求是当好一个班主任必备的基本需求,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让我感慨最深的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远胜于社会、学校、老师的一切教育。所以真正要对孩子进行有效而又持久的教育,必须注重家庭教育,作为一个有着专业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老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及其家长实现良性的互动。回顾几年的来的工作,我对自己班主任工作中关于家庭教育部分我始终保持一个理念:以家长之心度家长之需,以学生之需施教师之爱。总结这几年经验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了解学生,理解家长,知道家庭。班主任工作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工作,它的对象是学生,可是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还有他背后的家长及其整个家庭。只有全面的掌握这些信息才能给出对孩子最有帮助的教育。预备上来我们班有一个很优秀的孩子,她成熟、懂事、独立、聪明、能干、有能力、有号召力,总之她是所有同学的榜样,所有老师心目中的完美学生。照理这样的学生是让老师放心且欣慰的,可是仔细观察和了解后,我隐隐感觉这个孩子身上有一些我们老师忽略的细节:她常常会独自发呆,有时情绪比较低落,需要家校联系的签名时总是难以实现,甚至中学阶段的第一次家长会家长都没空参加。基于这些情况,我先从侧面了解了孩子家庭的基本情况:父母离异,兄妹三人跟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大多时候要忙于工作,家中起居基本要三个孩子自理,而她是家中

老三。了解这些基本情况后,我找来了她,以朋友的身份和她进行了一次有目的的聊天,谈谈生活起居,说说家庭成员,慢慢的孩子开始敞开了她的心扉,告诉我她对爸爸忙碌的心疼,对远在异地的母亲的思念,与哥哥姐姐的相处等等。这些无关乎学习习惯,无关乎考试成绩的话题让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了,我的鼓励和开导似乎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在结束了和孩子的详谈后,我拨通了孩子爸爸的电话,我要让他知道他有一个多么优秀的孩子,并且我也要让他了解,再优秀的孩子也需要家长费心的关爱,告知他忙碌不要紧,我愿意等他有空时进行个别学生家长会,但一定要告知孩子你会参加她的家长会。渐渐地孩子身上有了转变,令人高兴的是后来的家长会她的爸爸总能参加,签名的次数明显增多。我理解这位家长的忙碌,我更知道我的这位学生的需要,她要的是在普通家庭普通学生所拥有的普通关爱,我相信这位家长也是愿意给予孩子这种关爱的,只是他因为忙碌而忽略了,作为孩子的老师我愿意作这样善意的提醒,尽我所能给我学生所需之爱。

第二,家校配合,共同进退,相互补充。每一位家长在自己的子女教育中都有其最适用于孩子的部分,或许不是全部,但我一直认为肯定存在。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与家长充分沟通,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共同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重任。班主任与家长在对于孩子的教育这个问题上,只是角色的不同,立场的不同,方法的不同,但目标一定是共同且一致的,那就是使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将来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有功之臣。我曾经带过的一个毕业班的孩子:调皮捣蛋,在同学中个性显得叛逆,甚至脾气略带急躁,可是,对于妈妈却是十分敬重。毕业在即,眼看着他的那些坏脾气要影响他的成长了,我与这位母亲共同完成了一次详细的计划设定。关于孩子的学习目标的确立,成绩要求的定位,行为习惯的规范,礼貌要求的标准,甚至是服饰发型的规定都成了我们这次“计划”的内容。看着他在我们的“合作”下,一点一点向前进步,我们感到了相同的快乐与幸福。有时候家长也需要老师的教导,那么我们就站在老师的角度给出我们善意的建议吧,因为我的学生需要这样的帮助。

第三,鼓励学生,鼓励家长,也鼓励自己。鼓励学生我们常做,鼓励家长我们做得很少,鼓励自己我们基本不做。这其实对我们的教育效果不利,因为我们的信心直接影响了学生信心的建立。很多时候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反复反复再反复。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深谙其道,所以鼓励家长坚持正确的家庭教育,有耐心的实施家庭教育,是班主任的家校工作中很主要的一个任务。我班级里有一个很特殊的孩子,她成绩优秀但非常内向,以至于对老师的上课提问都不愿做出任何回应。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班主任,我多次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关注孩子的家庭表现,与家长沟通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可是一年过去了,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可是孩子在家庭里面的表现开始有所进步了,愿意和妈妈聊聊学校里的趣事,愿意在饭桌上说说自己的意见。针对这样的进步,我还是感到高兴的,我鼓励这位母亲继续我们的努力,因为孩子需要这样的改变,这有利于她将来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实现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的良好沟通与协调,将学校的关爱传送到家长心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是班主任永恒的事业,作为班主任,应以不懈的努力,全身心地投入这一事业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念,以家长之心度家长之需,给出我的意见和建议;以学生之需施教师之爱,付出我的真诚和关爱。以家长之心当班主任这就是我班主任工作核心所在。

第五篇:春节文化现象研究

春节文化现象研究

过了一年又年,转眼间春节又要来了.每年春节都会是全球华人最盼望的节日.在春节来临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年画,还会包饺子做年糕.这样一来,过年的气氛就会越来越浓.到了除夕之夜,不管在外有多么忙,都会赶到家里吃团年饭,到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团年饭,感受过年的气氛别提有多高兴了.吃完团年饭后,全家会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增进亲戚之间的关系.到了11:59:50全球华人都会开始倒计时10,9,8,7,6,5,4,3,2,1,0,就在那一刹那,新年降临了.这时,鞭炮声夹杂着人们的欢呼声响个不停,千万朵礼花在天空中绽放,加重了过年的“年味”.过了12点后还会有人彻夜不眠,他们是在守岁,这也是春节的传统之一.到了初一,人们就会出门四处游玩,直到初八,人们才会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工作.虽然说过年放焰火,是中国的传统.但是焰火会造成一定的大气污染,破坏环境.所以我觉得可以制造环保鞭炮,这样一来,即可以减少大气污染,避免破坏环境,又可以保留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使得我们在过年的时候能够更加的开心.还有就是,过年的时候有些地方还保留着一些封建迷信的春节习俗,我觉得这是不大合理的,这种现象只有在提高人们素质之后才会消失.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一个开心快乐的春节,一年比一年红火!

下载(18)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18)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秘书学现象研究论文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2 在秘书学的研究与教学中,常有人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难以界定,以及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重复现象而困惑。如何解除这一困惑呢?笔者曾作过......

    学生上课打瞌睡现象研究

    学生上课打瞌睡现象研究摘要:学生上课打瞌睡现象极为普遍,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上课效率。发现导致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头天晚上睡眠不够”、“教师讲课吸引力不够”、......

    初中生追星现象研究

    初中生追星现象调查 由于科技的进步,传媒的发达,现代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追星现象泛滥。非常多的 中学生,只要你一靠近他们,他们就会和你讨论一些明星的事,看那个势头似乎非星不谈......

    萧县书画现象研究

    萧县书画现象研究 摘 要:近年来萧县依托“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品牌优势,紧密围绕书画行业,采取多项举措推动壮大县域内书画产业,以书画为载体,培训为基础,艺术节为契机,形成集画材......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过程中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主线,衍化出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研究(修改)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孟惠萍1,牛志睿2* (1. 宝鸡市环境影响评价所,陕西 宝鸡 721000;2.延安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本......

    广告中成语活用的现象研究与思考

    广告中成语活用的现象研究与思考 摘要:广告中的成语活用现象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 也有消极不利的因素。成语能在广告中以种种活用的方式与当今社会生活广泛结缘, 自有其必然......

    中国当代文学现象之我见

    荒诞存在与叙述迷宫——反传统的先锋文学 汉语言112 陆冰11011221 如今,中国当代文学正面临着信任危机。德国汉学家顾彬接受权威媒体“德国之声”访问时炮轰中国文学,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