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告中成语活用的现象研究与思考
广告中成语活用的现象研究与思考
摘要:广告中的成语活用现象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 也有消极不利的因素。成语能在广告中以种种活用的方式与当今社会生活广泛结缘, 自有其必然原因。至于对待因此所产生的问题, 我们唯一应该也能够做的是设法趋利避害。
关键词:广告用语;成语活用;语言规范
广告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广告词必须简洁短小、生动趣味、引人注意。“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精练生动的修
[1]辞性词组的词汇化。”因此它具有结构紧密、形式整齐、表意凝炼的特点,这些特性恰好适应了广告词的创作要求, 因而广告词创作中对成语的运用越来越多。在成语广告中,为了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 利用一定语境撇开原成语的整体义(比喻义)而回归于成语的表面义, 或更换原成语中的某一字词, 使仿拟后的成语贴近商品信息,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成语活用”。近年来对成语在广告中的活用现象讨论的文章不少, 但多是从修辞效果或注意事项等角度论述的, 本文讨论了成语在广告词中活用的种类、审美功效以及对成语活用现象的思考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广告词中成语活用的类型
(一)扩展。为了让广告富有创意, 在原来的成语中间插入某些词语, 拉开原成语的结构, 这种用法是扩展。扩展除了可以满足广告词中表意需要外, 还可以使广告在语言形式上达到音节匀称、节奏和谐, 读起来朗朗上口。如:百川归大海,万泉入天磁。(天磁牌磁化杯广告)
这一句广告词在“百川归海”中插入了“大”字, 使得 前后两个分句都是5个音节对称,形成对偶句。
(二)删减。为了使成语与广告词中其它语句在音节、韵律上相配合,因此省去成语中的某一语素, 是删减的用法。如:食龙丰, 万事通。(龙丰方便面广告)
例句中“食龙丰”是3音节,所以将“万事亨通”删减为“万事通”构成了对偶句。
(三)变序。是指根据广告创意改变成语原有的词语顺序。如:行空“天马”, 进入万家。(天马牌游戏机广告)
例句把成语“天马行空”换序后成为“行空天马”, 主要是为了与下句“进入万家”的“家”押韵。
(四)双关。根据成语中有些词语有很多种意思, 或者利用广告想要表达的意思使成语中某些词语的意义产生临时的新的意思, 在成语的读音形式和书写形式都不改变的情况下, 使成语新生的临时意义与原有意义相映成趣, 表达的中心是新的临时意义。如:一“毛”不拔。(某牙刷广告)成语的原义是“比喻某人特别吝啬”, “毛”是指人的汗毛。改变后新的意义是“这种牙刷的刷毛很牢固,一根也拔不下来”。这里的“毛”是指牙刷上的刷毛。新义准确地表现了广告的创意。(五)仿拟。根据广告创意特点,对一个成语进行模仿, 更换成语中某一个语素, 新创出一种与原来成语貌似但内容并不相同的说法, 就是仿拟用法。根据仿拟的特点又可分为3 个小类。
1.谐音仿拟。在进行仿拟时, 更换的语素与原来的语素读音相同, 是谐音仿拟。
如:“骑”乐无穷(某自行车广告)
例句中“‘骑’乐无穷”是仿成语“其乐无穷”而来, “骑”与原成语中的“其”同音。
2.非谐音仿拟。在进行仿拟时更换的语素与原成语读音不同, 只根据表意的需要更换语素。
如:还君一身正气, 两“腋”清风。(某爽身粉广告)
根据广告创意“两‘腋’清风”仿的是“两袖清风”。3.反义仿拟。仿拟后的成语与原成语意义相反。如:一举两“失”, 蚊虫污垢两消失。(某电蚊香广告)
“一举两‘失’”与原成语“一举两得”成反义关系。在具体创作中, 这5 种类型往往是交叉运用的。如:“六神‘有’主, 全家无忧”。
例句的原形是“六神无主”。广告中的“六神”特指六神牌花露水, 原成语中的“六神”指道家所说的人的心、肺、肝、肾、脾、胆6 种器官;广告中的“主”是指买主, 原成语中的“主”是指主意、主见。从这个角度看, 读音和书写形式没有发生改变, 然而却巧合了新旧两种意义, 是运用了双关手法。同时, 原成语是“六神无主”, 而广告中是“六神有主”, 又是反义仿拟。这种综合运用增添了广告辞的趣味性,吸引顾客。
二、广告词中成语活用的审美功效
广告词中成语活用越来越多,正是因为将成语活用在广告词中有许多有利因素。成语在广告创作中的活用, 其审美功效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
(一)巧妙新颖, 引人注意
广告行业竞争越来越大,广告词要想引起受众的关注,就要求广告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成语的活用正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好方法。如“福乐奶粉----百闻不如一试 喝过方知福乐好”、“中国电信———千里‘音’缘一线牵”等, 都是非常好的活用成语的广告。这些广告将成语运用的非常巧妙,在受众已有的成语知识基础上, 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 人们往往对自己知道的事物比较上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具有汉民族文化的亲和力
成语多取材于诗文语句、中国古代神话以及民间传说,具有浓郁的汉民族文化风格。反映本民族文化内涵的广告词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也更具亲和力。从形式上看, 成语的格式多是四字格的, 语言形式整齐, 读出来时音节往往是两两相对, 如“十全/十美”、“一鸣/惊人”、“乐极/生悲”、“春风/得意”等等, 具有对称美。从内容上看, 丰富多彩的成语反映了汉民族几千年来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包括汉民族的哲学观念(中庸之道)伦理道德(尊师重道)、价值观念(舍己为人)、审美情趣(花好月圆)、生活经验(将心比心)无不融入成语之中。正是由于成语有如此浓郁的汉民族文化内涵,使得中国的产品在设计广告时喜欢运用成语,以求与消费者的文化取向保持一致, 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三)语言简短, 音韵谐美, 易读易记
活用成语进入广告词, 语言结构简短, 同时又具有音韵之美的特点。“‘口服’心服”是对“心服口服”的变序运用, 同时把“口服”的意义由“嘴上服气”改变为“从口中饮入”, 构成了多义双关。这样不仅达到了广告所要宣传的效果,而且消费者一下就可以记住。
三、广告中成语活用现象的思考
恰当地活用成语, 能起到积极宣传商品的效果。但广告中活用成语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
(一)广告中活用成语容易让人对成语释义产生误解
有材料介绍, 有些小学生把“ 一毛不拔”解释为“ 很结实”、“ 很牢固”或“ 好棒”等, 究其原因是受广告用语“ 一毛不拔”(梁新记牙刷)的影响。[2]这种现象值得深思。众所周知, 成语是一种凝固性很强的结构, 其意义大都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组合而成,是非表面性的, 具有特定意义。成语这些结构固定性、意义整体性的特点, 要求我们在运用时特别要防止任意更换字词。广告活用成语恰恰是打破了这些要求。那么,为什么还有不少广告用语受人称道呢? 除了有明确的修辞目的及特定语言环境之外, 活用成语都要有先决条件, 那就是人们完全掌握所活用成语的原来结构及整体意义。只有这样, 才能让人理解成语活用后所产生的新义、新色彩、新用法, 才会产生别异新奇的修辞效果与广告效益。可是, 这一切对于小学生或文化程度低的人来说却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他们知识十分有限, 对成语的丰富内涵还缺乏理解,分辨不清成语整体义同特定语境下临时活用义的区别与联系。正如受广告影响,将“一毛不拔”解释为“很结实”、“很牢固”或“很棒”。因此, 对当前广告中活用成语现象要正确对待, 一方面要留心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影响, 肯定运用变异手法所起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一定的“ 度”, 切不可使人误把活用义当作原义, 陷入认识上的误区。
(二)广告中活用成语容易引发误导错别字问题也需关注。
广告用语里更换成语中某字以贴近商品信息的活用成语, 较多集中在利用同音字、近音字来更换原成语中的某个字, 谐音生趣,取得一语双关之妙。但是不能不看到汉语同音字多,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因读音相同相近造成张冠李戴、把字写错的情况大量存在。这类所谓“ 别字”因为口头上没错, 念起来别人也能听得懂, 自己不容易发现, 纠正起来比较困难。汉语成语都有确定的字形和读音, 但是因字音相同或音近义通而写错别字造成错误的也很多。例如把“ 任劳任怨”写成“ 忍劳忍怨”,“ 迫不及待”写成“ 迫不急待”等等。正因为这样, 为了避免误导错别字, 一些常见的误写误用的成语在广告用语里应该避免采用。比如有的服装精品屋内写的广告用语是“ 穿流不息, 任君选购”。这“ 川流不息”的“ 穿”字的确扣住了服装穿着这个信息, 但是, 社会上不少人把“ 像水流一样”的“ 川”往往误为“ 穿门过户”的“ 穿”, 换句话说“, 川流不息”出错大多出在把“ 川” 误用同音字“ 穿”上。这个改动个别字的仿拟式成语“ 川流不息”, 尽管有一定的语境制约, 仍然会增加语言使用上的混乱,还是以不采用为好。同样道理, 在某些储蓄所门口贴的“ 储蓄能让你变本加利”也不足取。储蓄能使你的“ 本金”生“ 利息”, 变“ 本”又加“ 利”, 这则广告用语在宣传储蓄功能上扣准了人们的“ 兴奋点”, 显然具有合理之处。但是“, 变本加厉”的“ 厉”误写成“ 利”者, 多不胜数。如果把久治不愈的“ 变本加利”用作冠冕堂皇的广告语, 人们更不知有误, 久而久之,对语言规范化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 对凝固性很强的成语更字换词, 用作广告用语, 在会不会误导错别字上一定要认真思考。
广告中的成语活用现象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 也有消极不利的因素。成语能在广告中以种种活用的方式与当今社会生活广泛结缘, 自有其必然原因。至于对待因此所产生的问题, 我们唯一应该也能够做的是设法趋利避害。参考文献:
[1]武占坤,王勤. 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 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1983.
[2]沈孟缨.谈广告中的活用成语现象[J], 语文建设, 1994.
第二篇:广告中成语活用现象
广告中成语活用现象
现代与古典结缘孕育的成语广告把广告语言园地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姿。成语广告“既活泼又深沉,既新鲜又熟悉,既有时新气息,又有古典情趣,所以往往能迎合顾客的心理,博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又透露出一种高层次的追求”。①成语广告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接选用某个褒扬性的成语来集中凸显该商品的特殊品质,旧瓶装新酒,充分利用该成语的原来语义进行“自我表彰”,由于这些成语大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所以它的效果不但言简意赅,而且事半功倍,深得众多厂商的宠爱。上海南山箱包有限公司生产的密码箱的广告词是“万无一失”,一语双关、巧妙突出。由于密码箱的性能、特点与“万无一失”意义相通,两者搭配在一起,名实相符,恰如其分。
在成语广告中,有一种现象引人注意,即为了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利用一定语境撇开原成语的整体义(比喻义)而回归于成语的表面义或把原成语中的某一字更换,使仿拟后的成语贴近商品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成语活用”。例如:春风满面(微风吊扇),高枕无忧(药枕),随心所“浴”(水仙牌燃气热水器),有“杯”无患(哈磁杯),默默无“蚊”的奉献(洁士电热蚊香)。
恰当地活用成语,能起到积极宣传商品的效果,这主要依赖于特定语境的限制与烘托。例如“默默无‘蚊’的奉献”这一广告用语,配上万籁俱静的夜晚一家人酣睡的场景,一只小小电热蚊香器默默地点着,它的缕缕香气使肆虐的蚊子一一被歼。广告用语借助抒情的画面,温馨的气氛,把电热蚊香拟人化了。“默默无闻”与“默默无‘蚊’”,品格与功效,相互默契,巧妙配合。广告创意者充分利用语境的烘托,用细致的观察,独特的感受来牵动和诱发顾客的遐想,激发顾客购买电热蚊香的愿望。由此足见成语活用与语境结合的重要。
为什么成语能够同现代经济生活水乳交融而产生大批较为成功的广告用语呢?成语以其结构的凝固性、意义的完整性、声律的和谐性,被公认为是民族语言的珍品。成语言简意赅,透过简短的形式,领悟丰富的内涵,常是其他语言形式难以比拟的;成语本身常由修辞方式凝结而成,富有语言魅力;加上成语用字典雅古朴,字字取精用宏,韵味独具,气势不凡。所有这一切都是广告用语语言审美需要的,因此,让成语与当代商品信息结缘,是不难理解的。还要指出的是,成语以四字格为主要格式,突出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对广告用语有着很深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对称美、均衡美,认为成双成对的东西象征着和谐、吉祥。这种审美观念在建筑、绘画、民俗上都有体现,反映在语言结构上,就是钟爱四字格。广告用语重吉祥和谐,忌冗长拖沓,它选择整齐匀称、带浓郁民族语言风格、体现民族审美观念的四字格,是很自然的事。
那么,为什么成语还要活用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改换成语中的个别字词,偏离成语的常规,要么语意理解偏离,要么语言符号(读音用字)偏离,目的是创造出一种“不平常的东西”来,用不同凡响、别具一格的形式或解释,产生一种陌生美、顿悟美,去“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把这种不寻常的感受引向预测中的最佳境界。
不过,广告中活用成语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
有材料介绍,有的小学生把“一毛不拔”解释为“很结实”、“很牢固”或“好棒”等,究其原因是受广告用语“一毛不拔”(梁新记牙刷)的影响。众所周知,成语是一种凝固性很强的结构,其意义大都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加合,是非表面性的,具有特定意义。成语这些特点,要求运用时特别要防止任意更换字词,切忌望文生义。广告活用成语撞击的恰恰是这些“禁区”,那么,为什么还有不少广告用语受人称道呢?除了有明确的修辞目的及特定语言环境之外,活用成语都要有先决条件,那就是人们完全掌握所活用成语的原来结构、整
体意义。唯有这样,才能让人理解活用成语后所产生的新义、新色彩、新用法,才会产生别异新奇的修辞效果与广告效应。可是,这一切对于小学生或文化程度低的人来说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对当前广告中活用成语要正确对待,一方面要留心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影响,肯定运用变异手法所起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把握一定的“度”,切不可使人误把活用义当作原义,陷入认识上的误区。
广告中活用成语引发误导错别字问题也需关注。广告用语里更换成语中某字以贴近商品信息的活用成语,较多集中在利用同音字、近音字更换原成语中的某个字,谐音生趣,取得一语双关之妙但是不能不看到汉语同音字多,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因读音相同相近造成张冠李戴、把字写错的情况大量存在。这类所谓“别字”因为口头上没错,念起来别人也能听得懂,自己不容易发现,纠正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有的服装精品屋内写的广告用语是“穿流不息,任君选购”。这“穿流不息”的“穿”字的确扣住了服装穿着这个信息,但是,社会上不少人把“像水流一样”的“川”往往误为“穿门过户”的“穿”,出错大多出在把“川”误用同音字“穿”上。这个改动个别字的仿拟式成语“穿流不息”,尽管有一定的语境制约,仍然会增加语言使用上的混乱,还是以不采用为好。
还要注意的是,有的广告用语,在根本不具备修辞语境的条件下,误用成语或其他习用结构,结果造成不合乎语法规则或有悖于常理。当前广告用语里因不明成语固定格式的结构、表意而误用的事例时有发生,与此很有关系。
最后,还应该指出,从规范化的角度讲,凡是为了修辞的目的和广告的效果,在一定语境中更换个别字词的活用成语,在书面上要用引号标注所更换的字词,以显示是临时性的活用,有别于原成语,也减免对儿童造成误导。广告中成语活用现象
现代与古典结缘孕育的成语广告把广告语言园地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姿。成语广告“既活泼又深沉,既新鲜又熟悉,既有时新气息,又有古典情趣,所以往往能迎合顾客的心理,博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又透露出一种高层次的追求”。①成语广告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接选用某个褒扬性的成语来集中凸显该商品的特殊品质,旧瓶装新酒,充分利用该成语的原来语义进行“自我表彰”,由于这些成语大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所以它的效果不但言简意赅,而且事半功倍,深得众多厂商的宠爱。上海南山箱包有限公司生产的密码箱的广告词是“万无一失”,一语双关、巧妙突出。由于密码箱的性能、特点与“万无一失”意义相通,两者搭配在一起,名实相符,恰如其分。
在成语广告中,有一种现象引人注意,即为了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利用一定语境撇开原成语的整体义(比喻义)而回归于成语的表面义或把原成语中的某一字更换,使仿拟后的成语贴近商品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成语活用”。例如:春风满面(微风吊扇),高枕无忧(药枕),随心所“浴”(水仙牌燃气热水器),有“杯”无患(哈磁杯),默默无“蚊”的奉献(洁士电热蚊香)。
恰当地活用成语,能起到积极宣传商品的效果,这主要依赖于特定语境的限制与烘托。例如“默默无‘蚊’的奉献”这一广告用语,配上万籁俱静的夜晚一家人酣睡的场景,一只小小电热蚊香器默默地点着,它的缕缕香气使肆虐的蚊子一一被歼。广告用语借助抒情的画面,温馨的气氛,把电热蚊香拟人化了。“默默无闻”与“默默无‘蚊’”,品格与功效,相互默契,巧妙配合。广告创意者充分利用语境的烘托,用细致的观察,独特的感受来牵动和诱发顾客的遐想,激发顾客购买电热蚊香的愿望。由此足见成语活用与语境结合的重要。
为什么成语能够同现代经济生活水乳交融而产生大批较为成功的广告用语呢?成语以其结构的凝固性、意义的完整性、声律的和谐性,被公认为是民族语言的珍品。成语言简意赅,透过简短的形式,领悟丰富的内涵,常是其他语言形式难以比拟的;成语本身常由修辞方式凝结而成,富有语言魅力;加上成语用字典雅古朴,字字取精用宏,韵味独具,气势不
凡。所有这一切都是广告用语语言审美需要的,因此,让成语与当代商品信息结缘,是不难理解的。还要指出的是,成语以四字格为主要格式,突出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对广告用语有着很深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对称美、均衡美,认为成双成对的东西象征着和谐、吉祥。这种审美观念在建筑、绘画、民俗上都有体现,反映在语言结构上,就是钟爱四字格。广告用语重吉祥和谐,忌冗长拖沓,它选择整齐匀称、带浓郁民族语言风格、体现民族审美观念的四字格,是很自然的事。
那么,为什么成语还要活用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改换成语中的个别字词,偏离成语的常规,要么语意理解偏离,要么语言符号(读音用字)偏离,目的是创造出一种“不平常的东西”来,用不同凡响、别具一格的形式或解释,产生一种陌生美、顿悟美,去“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把这种不寻常的感受引向预测中的最佳境界。
不过,广告中活用成语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
有材料介绍,有的小学生把“一毛不拔”解释为“很结实”、“很牢固”或“好棒”等,究其原因是受广告用语“一毛不拔”(梁新记牙刷)的影响。众所周知,成语是一种凝固性很强的结构,其意义大都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加合,是非表面性的,具有特定意义。成语这些特点,要求运用时特别要防止任意更换字词,切忌望文生义。广告活用成语撞击的恰恰是这些“禁区”,那么,为什么还有不少广告用语受人称道呢?除了有明确的修辞目的及特定语言环境之外,活用成语都要有先决条件,那就是人们完全掌握所活用成语的原来结构、整体意义。唯有这样,才能让人理解活用成语后所产生的新义、新色彩、新用法,才会产生别异新奇的修辞效果与广告效应。可是,这一切对于小学生或文化程度低的人来说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对当前广告中活用成语要正确对待,一方面要留心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影响,肯定运用变异手法所起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把握一定的“度”,切不可使人误把活用义当作原义,陷入认识上的误区。
广告中活用成语引发误导错别字问题也需关注。广告用语里更换成语中某字以贴近商品信息的活用成语,较多集中在利用同音字、近音字更换原成语中的某个字,谐音生趣,取得一语双关之妙
第三篇: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方位和处所。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如:车载斗量、马革裹尸、口诛笔伐等。C、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方式。如:人才辈出、条分缕析。D、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如:抱头鼠窜、川流不息、狼吞虎咽、鬼哭狼嚎、土崩瓦解、蜂拥而来、蜗行牛步、焕然冰释、星罗棋布、狼奔豕突、鼠窃狗偷、雷厉风行、鱼贯而行、鳞次栉比、冰消瓦解、瓜剖豆分、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等。
二、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主要有两种情况:
1、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量入为出、无依无靠、报降纳叛、道不拾遗等。
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闭月羞花(使„„闭,形容词“羞”也具有使动功能)、息事宁人(使„„息,“宁”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口铄金(使„„熔化)、降龙伏虎、惊天动地等。
三、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第一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避重就轻、补偏救弊、飞短流长、扶强抑弱、扶危济困、改邪归正、好高鹜远、怙恶不悛、激浊扬清、驾轻就熟、见异思迁、欺软怕硬、弄虚作假、取长补短、披坚执锐、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推陈出新、挑肥拣瘦、舍近求远、温故知新、推燥居湿、万紫千红、彰善瘅恶、党同伐异、扶老携幼、求同存异、贪小失大、居安思危、拈轻怕重、习非成是、推贤让能、软硬兼施、雅俗共赏、青黄不接、远交近攻、优胜劣败。
第二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分为三种情况: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高视阔步(使„„向上;使„„阔大)、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
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四、成语中数词的活用。
1、数词作名词,如:背城借一(一次战斗)、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闻一知十(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
2、数词作动词,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版版六十四(铸六十四文钱)。
3、数词作副词,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均作“全、都”解。
以上列举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复习、巩固文言词类活用知识很有帮助;同时运用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也有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
能文能武 门可罗雀 人皆可夫 2. 名词用作状语
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 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虎居龙潭 狼吞虎咽 烟消云散 风驰电掣 狼心狗肺 龙争虎斗 花容月貌 土崩瓦解等等
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
东张西望 道听途说 风餐露宿 南征北战 拳打脚踢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4.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 鱼肉百姓 草菅人命 幕天席地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
飞沙走石 惊天动地 打草惊蛇 破釜沉舟 沉鱼落雁 兴风作浪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
富国强兵 厚古薄今 精兵简政 2. 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 自高自大 重男轻女 不远万里 目空一切 兵贵神速 安贫乐道 重理轻文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汉语成语,源远流长。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
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五、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汉语成语中,有的形容词已不仅仅表示某一性质状态,也表示使人或事物有这一性质状态的动作行为,或者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羽毛未丰”中的“丰”,已不仅是表示“丰满”,而是表示“长得丰满”。又如“追本穷源”、“明火执仗”、“爱毛反裘”、“循循善诱”、“安贫乐道”等成语中的加点形容词,也都是用如动词。
六、形容词用如名词
在一些成语中,有的形容词用如名词,不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如“从善如流”中的“善”就是表示“好的,正确的意见”。另外,象“投机取巧”、“除恶务尽”、“去伪存真”、“驾轻就熟”、“弃暗投明”等成语中的加点的形容词,也都是用如名词,表示有此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
七、数词用作名词
在汉语成语中,有些数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功能,不仅是表示数目,而且表示有此数目的人或事物,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如“三缄其口”中的“三”字,已不只是表示数目,而表示有此数目的事物,“三道封条”。另外,像“从一而终”、“举一反三”、“丢三落四”、“一呼百应”等成语中加点的数词,都是用如名词。
八、数词用如动词
在某些汉语成语中,数词也象名词一样,在其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失去了它们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如“万不耐一”中的“一”字,用在能愿动词“耐”(同“能”)的后面,用作动词,有“找到一个”之意。又像成语“一轨同风”和“人一已百”中的“一”和“百”,也都用作动词。这种数词用如动词的语法现象,在成语里不多见。
九、意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在成语里面,主要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远千里”中的“远”就是这种用法,“远千里”就是“认为千里远”。另外,像“尊师重教”、“厚此薄彼”、“贵耳贱目”、“轻财重义”、“大公无私”等成语中的加点形容词,也都是这种意动用法。
十、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在成语里面,具体表现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如“积羽沉舟”中的“沉”就是使动用法,“沉舟”即是“使舟沉”。又如“众煦漂山”、“飞沙走石”、“赏心悦目”、“安邦定国”、“汗牛充栋”、“祸国殃民”等成语中的加点的形容词,也都是这种意动用法。
总的说来,汉语成语主要表现为以上十种“活用现象”。熟悉了汉语成语的词类活用,对于我们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的这种特殊语法现象,以及理解和掌握汉语成语的确切意义,都有积极的作用。
钱梦龙:从成语中学古汉语
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感到费力大收效小,特别是文言词语、句式,纷繁复杂,仅凭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我们如果从其他途径中理解掌握一些文言知识,那么对学习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比如从成语中学习文言知识,既能巩固掌握文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勾连、善联想的意识,进而开拓解题思路。
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成语知识。
成语是长期使用流传下来的具有固定形式的词语,是一种表意丰富而又精炼的语言形式。成语大部分是四字,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八字乃至十几字的。结构上大都为并列式、动宾式、动补式等。节奏上为二二形式,如,怨天/尤人、不学/无术等;四一形式,如,风/花/雪/月、之/乎/者/也等;一三形式,如,迫/不及待、乐/不思蜀等;三一形式,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来源有,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古代诗文,民间口语等。
第二,利用成语中古今词义的差异,掌握文言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达到理解文言文之目的。如,百读不厌,“厌”为满足的意思,而常见义为“讨厌、厌恶”;爱莫能助,意思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爱”是“同情、怜惜”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喜爱”有区别;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的意思;不假思索,“假”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不速之客,“速”为“招致”的意思,引申为“邀请”,而今义为“迅速”;因人成事,“因”不是“因为”的意思,而是“依靠”,意为“依靠别人做成事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不是“水池、池塘”之意,而为“护城河”,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赴汤蹈火,“汤”为“沸开的水”,不是“带汁的水”;吊民伐罪,“吊”是“慰问”,不是“凭吊”之意;刮目相看,“相”为“他”之意,偏指一方,不是“互相”的意思。
第三,通过对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句式特征的整理积累,更好的理解掌握古汉语,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之目的。比如,名词做状语的,草行露宿,意思为“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住宿”;蚕食鲸吞,“蚕”“鲸”解释为“像蚕那样”“像鲸那样”;大海捞针,“大海”意思为“在大海里”。像这一类的成语,狼奔豕突、礼尚往来、鳞次栉比、鹤立鸡群、虎踞龙盘、道不拾遗等。名词用做动词的,春华秋实,“华”“实”为动词,义为“开花”“结实”;道路以目,“目”为动词,“用眼睛看”之意。使动用法的,比如,触目惊心、汗牛充栋,再如,既来之,则安之,“来”“安”就是“使„„来”“使„„安心”;意动用法的,比如草菅人命,“把人命看得跟野草一样”之意;幕天席地,“把天当作帐子,把土地当作席子。形容野外生活不畏艰辛的豪情。”是古非今,“认为古代的对,今天的不对”之意。句式,比如宾语前置句,时不我待、何罪之有等。
第四,通过成语与文言语句对应的方法,掌握文言文知识。比如高考文言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吾亦望汝副其心”,其中的“副”是什么意思呢?想一想成语“名副其实”的“副”就知道了,都当“符合”“对应”讲,“我也希望你符合他的心”。
此类很多。比如下列加点的词: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是)
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向来)
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跌倒)
刘豫州英才盖世——盖世无双(超过)
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略见一斑(大致)
徐公来,孰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到、去)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
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他的)
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攻占)
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官员初到任)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寻求)
第四篇:广告与成语
一.成语对对碰 1.意义相近的成语: 例如: 守株待兔—缘木求鱼
图穷匕见—水落石出 练习: 精卫填海—()
锦上添花—()2.意义相反的成语: 例如: 哀兵必败—骄兵必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雕虫小技—鬼斧神工
精雕细刻—粗制滥造 练习: 宁为玉碎—()
却之不恭—()
落花有意—()
流芳百世—()
二.成语故事会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亡羊补牢 坐井观天 画蛇添足 叶公好龙 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 螳螂捕蝉 杞人忧天 刻舟求剑 名落孙山 闻鸡起舞 塞翁失马 卧薪尝胆
三.精彩广告
“当”之无愧(当铺广告)自讨“苦”吃(药店广告)“鲜”为人知(味精广告)一不到“胃”(胃药广告)“衣衣”不舍(服装广告)乐在“骑”中(赛马广告)一“毛”不拔(理发店广告)百“衣”百顺(电熨斗广告)无所不“包”(饺子铺广告)“烧”胜一筹(快餐店广告)默默无“蚊”(灭害灵广告)随心所“浴”(热水器广告)“闲”妻良母(洗衣机广告)“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以“帽”取人(帽子公司广告)一呼四“应”(音响公司广告)“口”服”“心”服(口服液广告)三十六计“走”为上(鞋店广告)“臭”名远扬 “香”飘万里(臭豆腐广告)大“石”化小 小“石”化了(治结石病广告)百闻不如一“键” 不“打”不相识(打印机广告)
这些成语在广告词中或比喻、或双关、或暗示,对消
某音响公司广告———“一呼四应!” 某饺子铺广告———“无所不包!” 某石灰厂广告———“白手起家!” 某当铺广告———“当之无愧!” 某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某理发店广告———“一毛不拔!” 某药店广告———“自讨苦吃!”
某戒烟协会广告———“千万别找吸烟女子做朋友,除非你愿意去吻一只烟灰缸!”
某打字机广告———“不打不相识!” 某眼镜店广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
某香水公司广告———“我们的新产品极其吸引异性,因此随瓶奉送自卫教材一份。”
某公共场所禁烟广告———“为了使地毯没有洞,也为了使您肺部没有洞,请不要吸烟。”
某公路交通广告——“如果你的汽车会游泳的话,请照直开,不必刹车。” 某新书广告——“本书作者是百万富翁,未婚,他所希望的对象,就是本小说中描写的女主人公!”
某汽车陈列室广告———“永远要让驾驶执照比你自己先到期。”
某交通安全广告———“请记住,上帝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给汽车准备了备件,而人没有。”
某化妆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某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
某酸汁饮料广告———“小别意酸酸,欢聚心甜甜。” 某印刷公司广告———“除钞票外,承印一切。”
某鲜花店广告———“今日本店的玫瑰售价最为低廉,甚至可以买几朵送给太太。”
打开电视,铺天盖地的广告迎面而来,其中有很多是利用了常见成语的谐音或异义。下面就列举了这样一些“成语广告”,请你来为这些被“曲解”的成语“验明正身”。
1.网吧广告:一网情深、无网不胜、一网打尽。
2.摩托车广告:乐在骑中、骑乐无穷、骑开得胜。
3.酒类广告:天尝地酒、饮人入胜、饮以为荣。
4.胃药广告:无胃不治、无所胃惧、保胃健康。
5.止咳药广告:咳不容缓。6.消炎药广告:快治人口。
7.痔疮药广告:痔在必得。8.口服液广告:口蜜腹健。
9.烧鸡店广告:鸡不可失。10.饭店广告:食全食美。
11.洗衣粉广告:衣衣不舍。12.洗衣店广告:洗新革面。
13.服装店广告:百衣百顺。14.鞋店广告:步步为赢、无鞋可及。
15.女帽店广告:一戴添娇。16.皮革厂广告:别具一革。
17.毛巾厂广告:巾益求精。18.电脑软件广告:码到成功。
19.旅行社广告:坐享其乘。20.眼镜店广告:一明惊人。
21.保温杯广告:有口皆杯。22.蚊香广告:默默无蚊。
23.洗衣机广告:爱不湿手、闲妻良母。24.加湿器广告:湿出有名。
25.淋浴器广告:随心所浴。26.燃气灶广告:烧胜一筹。
27.彩票广告:惠人不倦。28.影碟广告:碟碟不休。
29.味精广告:领鲜一步。30.糕点广告:盒情盒礼。
31.衬衫广告:开门见衫。32.报时钟广告:自鸣不凡。
33.空调器:完美无夏。
南柯一梦(淳于棼)
东施效颦(东施)
江郎才尽(江淹)
赴汤蹈火(晁错)
鹤立鸡群(嵇康)
投笔从戎(班超)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杀妻求将(吴起)
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借光(匡衡)
指鹿为马(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
闻鸡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鞠躬尽瘁(诸葛亮)
卧薪尝胆(勾践)破釜沉舟(项羽)
乐不思蜀(刘禅)
图穷匕见(荆轲)
三顾茅庐(诸葛亮)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安,元景皓,高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萧何)
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庄公,共叔段)阮囊羞涩(阮孚)
逢人说项(扬敬之,项斯)
顾曲周郎(周瑜)
程门立雪(程颐)
四面楚歌(项羽)
杞人忧天(杞人)
例: 卧薪尝胆(勾践)破釜沉舟(项羽)鹤立鸡群(嵇康)乐不思蜀(刘禅)练习: 投笔从戎(班超)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鞠躬尽瘁(诸葛亮)图穷匕见(赢政,荆轲)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三顾茅庐(诸葛亮,刘备)
1.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四面楚歌 纸上谈兵 背水一战 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 洛阳纸贵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 三顾茅芦 程门立雪 杞人忧天 画龙点睛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草木皆兵 安步当车 暗渡陈仓 班门弄斧 2.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狐假虎威 坐井观天 刻舟求剑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愚公移山 画饼充饥 精卫填海 来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
3.夸父追日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 女娲补天 哪吒闹海
第五篇:成语与广告(范文)
成语与广告
国内最先动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证。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词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无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有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古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还有人认为对于广告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请将下列“广告用语”改正为正确的成语。“咳”不容缓()默默无“蚊”()“骑”乐无穷()一“明”惊人()
2.你还能从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四个成语吗?()()()
3.广告人使用“默默无蚊”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4.对“成语‘嫁’给广告”的现象,概括写出文中的几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 ;一种意见是 ;还有一种意见是。5.你对“成语‘嫁’给广告”的现象有什么想法?
《成语与广告》答案:
1.刻不容缓,默默无闻,其乐无穷,一鸣惊人 2.移花接木、堂而皇之、貌合神离、偷梁换柱; 3.指“蚊香”的宣传广告,用来指蚊香的驱蚊效果好。4.第一种意见是蔑视,认为玷污了成语。第二种意见是赞同,认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第三种意见是认为不合适,使成语之林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第四种意见是反对,认为影响小学生对成语的正确学习与运用。5.词语更换后符合广告环境,真实的原意并不是广告语境中体现的意思使用更改后的成语。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
古诗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形容人品质好的成语
忠心耿耿.舍己为人.正直无私.执法如山.堂堂正正.深明大义.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拾金不昧.默默无闻
视死如归.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高瞻远瞩.舍生忘死
伤心悲痛的四字成语
潸然泪下 黯然神伤 缠绵悱恻 捶胸顿足 万念俱灰 心灰意冷 黯然销魂 哀毁骨立 黯然失色 愁眉锁眼 捶胸顿足 多愁善感 呼天抢地 哀哀欲绝 肝肠寸断 悲痛欲绝 泣不成声 肝肠寸断 痛不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