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析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建设项目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的增长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往往在建设项目管理方面,一路绿灯,不能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致使污染源头得不到有效控制。本文就如何在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建设项目 管理现状 对策建议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部分党政领导、企业法人对环境保护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如过分热衷于招商引资,给每个政府部门下达招商引资的指标等。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获得一定的地方利益及政绩,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对环保工作干扰多、支持少,事实上造成环保部门执法难、建设项目环评执行难、三同时跟踪难。
1.2环评单位评价工作存在随意性。部分环评报告书(表)评价及预测模式照搬照抄,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相当多建设项目的实施结果和环评结论相差甚远,引发了公众对环评的不信任。部分环评单位开展环评的指导思想不正确,以为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拿人财钱替人消灾,就完全按着建设单位的意愿开展评价,失去了环评选择最优方案、为环保部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意义。
1.3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不到位。“三同时”制度本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但现实中,有的企业将“三同时”往往变成“两同时”甚至是“一同时”(即主体工程与环保设施只是设计同时)。有些企业对“三同时”有关规则和报批程序不熟悉,执行“三同时”工作时草率处理,不遵循规定程序,不让本单位环保部门人员参与等。
1.4环保设施竣工验收问题多。从执法实践看,相当多的建设项目未经验收即擅自投入生产。究其原因,有的是企业环保设施建设滞后而不能验收,有的是企业逃避环保验收,有的是环保部门未能及时组织验收,还有的因为生产负荷未达到验收要求而长期不能验收。环境监察部门负责项目验收后的日常监管,往往也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但却常常未能参加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中间断了一节,容易产生问题。
2.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将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由偏重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的行政绩效评价体系,对党政主要领导的考核由单纯GDP量的增加转向引入环境绩效的“绿色GDP”。要落实长效执法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部门联合执法督查机制建设,加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和司法监督的作用。2.2完善考核体系,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这是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的一个重要举措。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增加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工商环保前置审批条件考核的份量,确实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彻底改变以往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环保执法难的局面。
2.3实施环评质量纠错制度,强化环评单位的法律责任。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实施环评质量纠错制度,对未能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未能认真按照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整体要求,对项目建设过程及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没有进行充分慎重分析,导致环评结论错误的,视不同情节给予取消评价证书、证书暂停使用落实整改等处分,对责任人要取消环评上岗资格。环评单位应对评价结果经过项目建成后的回顾性评价负有法律和经济责任。
2.4加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严格把好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关,强化项目可研、初步设计及施工阶段的环境监理工作,督促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未经环境保护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生产)。对建设项目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并责令限期整改;对建设单位未经环境保护验收就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的,依法予以查处。
2.5严肃查处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就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污染防治设施未经验收就擅自投产的行为予以重点查处,严格按照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出台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有关条款,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余.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的问题及对策.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J],2004,16(1):44~45.[2]张社柱.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政务公开的思考--关于环评管理有关问题的调研.陕西环境[J],2005,9(3):11~13.[3]李建斌。试论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黑龙江环境通报[J],2006,4,18-20.
第二篇: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1-03 11:52:00 ]作者:梁秀芬
论文关键词:建设项目 管理现状 对策建议
论文摘 要:建设项目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的增长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往往在建设项目管理方面,一路绿灯,不能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致使污染源头得不到有效控制。本文结合涡阳县实际,就如何在加强项目管理、控制新污染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部分党政领导、企业法人对环境保护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如过分热衷于招商引资,给每个政府部门下达招商引资的指标等。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获得一定的地方利益及政绩,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对环保工作干扰多、支持少,事实上造成环保部门执法难、建设项目环评执行难、三同时跟踪难。
1.2有关部门没有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把关不严。《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各级计划、经贸、建设、工商、土地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严把项目审批、登记、规划、用地、设计、竣工验收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擅自批准建设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共同把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关是法律法规赋予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但有关部门没有很好尽到共同把关的责任,使得环保部门独立承担压力,这也是造成很多项目漏报的一个根本原因。
1.3环评单位评价工作存在随意性。部分环评报告书(表)评价及预测模式照搬照抄,泛泛而谈,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相当多建设项目的实施结果和环评结论相差甚远,引发了公众对环评的不信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造成建设单位的困扰,同时也产生社会的不安,增加行政成本。部分环评单位开展环评的指导思想不正确,以为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拿人财钱替人消灾,就完全按着建设单位的意愿开展评价,失去了环评选择最优方案、为环保部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意义。
1.4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不到位。“三同时”制度本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但现实中,有的企业将“三同时”往往变成“两同时”甚至是“一同时”(即主体工程与环保设施只是设计同时)。有些企业对“三同时”有关规则和报批程序不熟悉,执行“三同时”工作时草率处理,不遵循规定程序,不让本单位环保部门人员参与。还有的企业在新、改、扩项目上马时,环保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投产,而是分期分类进行。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控制管理阶段,无法做到“预防为主”。
1.5环保设施竣工验收问题多。从执法实践看,相当多的建设项目未经验收即擅自投入生产。究其原因,有的是企业环保设施建设滞后而不能验收,有的是企业逃避环保验收,有的是环保部门未能及时组织验收,还有的因为生产负荷未达到验收要求而长期不能验收。环境监察部门负责项目验收后的日常监管,往往也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但却常常未能参加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中间断了一节,容易产生问题。某地曾有一重污染建设项目,从项目审批到验收,环境监察部门一直不知道,结果项目正式投产后一直未纳入日常监管范围,直至后来发生了污染事故,管理漏洞才暴露出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将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由偏重经济增
长转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的行政绩效评价体系,对党政主要领导的考核由单纯GDP量的增加转向引入环境绩效的“绿色GDP”。要落实长效执法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部门联合执法督查机制建设,加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和司法监督的作用。
2.2完善考核体系,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这是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的一个重要举措。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增加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工商环保前置审批条件考核的份量,确实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彻底改变以往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环保执法难的局面。
2.3 实施环评质量纠错制度,强化环评单位的法律责任。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实施环评质量纠错制度,对未能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未能认真按照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整体要求,对项目建设过程及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没有进行充分慎重分析,导致环评结论错误的,视不同情节给予取消评价证书、证书暂停使用落实整改等处分,对责任人要取消环评上岗资格。环评单位应对评价结果经过项目建成后的回顾性评价负有法律和经济责任。
2.4 加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严格把好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关,强化项目可研、初步设计及施工阶段的环境监理工作,督促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未经环境保护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生产)。对建设项目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并责令限期整改;对建设单位未经环境保护验收就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的,依法予以查处。
2.5严肃查处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就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污染防治设施未经验收就擅自投产的行为予以重点查处,严格按照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出台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有关条款,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 余,陈 曦.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的问题及对策.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J],2004,16(1):44~45.[2]张社柱.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政务公开的思考--关于环评管理有关问题的调研.陕西环境[J],2005,9(3):11~13.[3]李建斌。试论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黑龙江环境通报[J],2006,4,18-20.
第三篇:环境管理论文
上饶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我的家乡是上饶市。作为一个上饶人,让我们骄傲的是上饶江河水质断面Ⅰ类的占18.52%,Ⅱ类的占70.37%,城市空气质量全年保持在二级,境内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良,境内有三清山,婺源等著名景点。不仅如此,经济发展也很令人欣慰。上饶市的工业生产一直以年均20.5%的速度增长。2005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1%。2003年,上饶市提出了建设“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和快速发展地区”的战略目标,并根据区位优势,制定了“掉头向东,通江达海,对接长珠闽,实现大发展”的开放举措。而这一切是因为上饶人一直在坚持科学的、可持续的、保护性的发展道路。上饶市近几年的发展没有因为环境保护而受到影响,环境保护反而更大地促进了全市发展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尽管按照生态理念有序地开发资源做起来有点难,但上饶市还是知难而进。近年来,共引进了800多个投资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与此同时,上饶市也停止了一些地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比如说婺源,为了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县近年来关闭或搬迁了44座采石场、石灰厂、砖瓦窑。今年又将清退消耗阔叶林资源的迈尔泰木业有限公司。与其相邻的玉山县在今年也开始关停三清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附近的40余个采石厂。
上饶市将生态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环境资源变成了发展资本,最突出的成效表现在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上。2005年,全市各类农业企业达2216家,龙头企业99家;获绿色食品标志106个,有机食品标志48个,均位居全省第一。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则使上饶成为周边省市人们旅游休闲的后花园。2005年,上饶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75.4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15.5亿元。三清山景区的门票收入从3年前的100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5000多万元,而且这个数字不断被刷新。
上饶市面临与长三角对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高污染企业向市转移的压力。“求资若渴”,但不能饮鸩止渴。上饶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模小、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项目不批;超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未经环保审批的项目不能开工建设。2003年以来,上饶市共审批建设项目920个,审批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不合理以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200余个,有效地控制了新增污染。
法律是一种必须的手段。为了创建一个更美好的上饶市,上饶市加大了执法力度。在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将环境监察支队列入财政全额拨款,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2005年,检查企业1000余家,取缔关停了155家违法排污企业。在今年的“环境执法年”活动中,一举关闭了铅山县建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74家塑料粒子加工企业。
最近,上饶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绿色生态上饶的决定》,提出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特别注重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努力把上饶建成绿色生态城市。我相信,上饶有个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环境管理论文
浅论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solid waste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in
circular economy
论文关键词:固体废物 循环利用 对策研究
(Key words: Solid wasteRecyclingCountermeasure research)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固体废物的性质和危害,并详实地介绍了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对策,针对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The abstract of a thesi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harm of solid waste, and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solid waste recycling countermeasure, aiming at solid waste recy-cling generated in a specific problem puts forward the feasibility)
一、关于固体废物回收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按照固体废物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1.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果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要求安全处理处置,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2.危险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特指有害废物,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毒性、放射性等特性,产生于各种有危险废物产物的生产企业。从危险废物的特性看,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潜伏着巨大危害,如,引起或助长死亡率增高;或使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或在管理不当时会给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重大急性(即时)或潜在危害等。
3.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主要有:一是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垃圾等;二是病理性废物,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试验动物尸体,包括手术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4.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有机类,如瓜果皮、剩菜剩饭;无机类,如废纸、饮料罐、废金属等;有害类,如废电池、荧光灯管、过期药品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固体废物的品种增多,数量不断增大。若不重视固体废物的回收处理利用,不仅浪费大量的宝贵资源,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也会把有害物质带入到生态系统中,当数量超过生态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会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事实上,固体废物中有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后可成为新的资源重新进入生产过程,这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现实中,人们非常重视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仍然存在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固体废物回收市场秩序混乱:目前,回收行业已完全放开,大量流动人口加入到废旧物品回收行业,回收市场呈现出无序化经营状态;回收网点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有些网点法制意识淡薄,打着收购废品的招牌,非法收购被盗的公共设施和企业产品,助长了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
2.资源回收率偏低:一些企业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建设项目,轻视废物处理利用;一些无处置能力的企业,也未能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将所产生的工业废物全部交由专业公司集中处置,或受利益驱使将企业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转移给没有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置,这很容易导致二次污染;废物回收的利益驱使着一部分非法收购者也参与到危险废物的回收活动中,将部分含有残值的危险废物拆解变卖或用以制假、造假外,余下危险废物未经处理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同时,由于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体系和分类回收机制尚未完善和建立,所以,很多可以循环利用的固体废物没有得到充分回收和利用,一些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的丢弃现象严重,资源的回收多为低级的材料回收,如,废纸、废玻璃、废钢铁等。
3.工艺技术亟待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仍在减量化,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不够。加之,固体废物资源化具有技术难度大、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等特点,因此,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处理处置设施小而全,导致了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分散配置,产品成本较高,在回收市场不具有竞争优势;现行固体废物资源化工艺和技术、回收处理方式和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4.消费观念有待改变: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是推进循环经济、固废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有什么样的消费,就有什么样的市场。人们在消费时,除了注重产品本身的性能外,还刻意追求产品外在的包装,使企业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过度包装,增加了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
5.法规不健全:当前固体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的现状是,对城市和领域的固体废物处理有所重视,从《环境保护法》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止法》再到2002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甚至是目前正在起草的《循环经济法》都将固体废物立法的重点放在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上。但还是不够的。现实中固体废物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循环利用程度低,法律的效力没有保障,结果不但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大量可循环利用物质的浪费,而且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
当前固体废物防治问题越来越突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越积越多,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置,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许多省市的废渣危害尤为突出,乡镇企业工业固废处置更是薄弱环节,急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三、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循环经济之对策措施
1.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促进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政策、法律法规属于循环经济的立法范畴,循环经济立法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迅速。目前,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挪威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比较完备,日本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律,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1996年生效的《资源循环和废物管理法》成为建设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说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首先,必须制定基本的或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法律;其次,要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循环利用法律、法规;再次,要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充实与循环利用配套或促进循环利用发展的规定。由于我国具有自己的法律体系结构和环境立法传统,因此,不能照搬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只能结合我国的环境立法结构在有关层次上定向地借鉴和吸收一些具体的立法或法
律制度。要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电器、建材、包装物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生产者责任制度,委托者付费制度,污染损害者赔偿制度,宣传教育与职业培训制度,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环境信息建设制度,市场准入和市场运行管理制度,发展与培育中介组织制度,推广循环产品标志与循环包装标志制度,消除废物再生利用的垄断制度,包括税费征收、可交易许可证、押金退款、绿色补贴、价格支持等在内的经济刺激制度。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建设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体系。对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整顿规范固体废物回收市场,尽快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逐步提高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水平。扶持发展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和产业,加快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产业中心建设,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区域间固体废物产出企业与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合作,引导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向集中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降低固体废物资源化成本。
3.开发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技术。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发展需要以先进技术、关键技术作为支撑点。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生,特别是对一些重点行业(如造纸、水泥、化工、建筑等),要先推广一些简单易行的技术措施,对重点企业要高起点地投资于循环经济;同时拓宽横向技术体系,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发展高新技术环保产业,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要重视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开发和创新,将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加大固体废物资源化科技开发投资力度,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垃圾的产生。
4.构建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的长效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完善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扶持和鼓励政策。不仅要重视资源的减量化,也要重视固体废物的回收和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争取国家支持,对固体废物回收处理企业及购买再生资源加工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公众多用再生物品。政府要加大对重大固体废物资源化项目的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持。构建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的长效机制,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的发展。
5.加强固体废物资源化标准建设。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水平,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迫切要求制定和完善各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废物排放及污染控制标准。实行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建立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增强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加快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6.广泛开展循环利用的宣传教育引导绿色消费。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中,把推动循环利用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流行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王成新,李昌峰.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抉择.理论学刊,2003
(1)
2.聂永丰等.2001.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卷).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五篇: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总结[最终版]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总结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切实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投诉纠纷,建设桥头堡先行区,美丽**。
一年来,我镇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结合本镇实际,在健全法规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监管、推进公众参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我镇建设项目工作呈现不断加强和逐步规范的良好势头。
现将这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队伍建设,保障环境安全
我镇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组成***环保监督管理小组,***镇长任组长,***副镇长、***副镇长、王***部长任副组长,抽调各部门人员组成成员队伍,特设联络员。其中实行环境保护“一把手”负责制,对本镇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制定环境保护目标,统筹规划环境工作;副组长分别负责对经贸办、农办、村镇办等部门进行工作分配,按各部门工作主管特点,进行分工;成员负责将副组长制定的工作规划细化、并进行具体实施,向有关单位下达通知。
二、加强法制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要重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负责人及公司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要求定期组织人员到企业对职工进行培训。
三、定期检查,联同协作
积极配合环保局检测部门进行监测,并协同镇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部门进行随时抽查,我镇定于每季度对镇域内企业进行环境监测,并对相关监测结果进行记录。同时要求公司必须设置环保员,负责企业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要求企业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即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其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以上是我镇这一年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总结,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工作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不断加强监管措施,但是我们知道还有很多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在2014年里我镇会继续为做好环境监管工作努力,为建设美丽宝坻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环保监督管理小组办公室2014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