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论文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1:4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论文》。

第一篇: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论文

摘要: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论及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与变革时运用了混沌理论,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冲突及整合作了合理的解释,但伯顿·克拉克忽略了对作为中层结构的院校层级的分析。本文试运用混沌理论对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和无序进行补充分析。

关键词:伯顿·克拉克;混沌理论;院校层级;有序;无序

混沌理论的提出是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之一。作为与量子力学、相对论齐名的一个重大科学理论,混沌理论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革新了经典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全新的世界图景。随着科学的发展及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混沌理论越来越被人们看作是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理论,即便对高等教育系统来说也不例外。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论及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与变革时正是运用了混沌理论。以下先对混沌理论的涵义、特征和哲学蕴意做一简单介绍,并据此出发,试对混沌理论在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混沌理论的涵义、特征及其哲学蕴意

(一)混沌理论的涵义

混沌,亦写作浑沌,英文是“chaos”。根据大英百科全书,“chaos”一词来自希腊文“xaos”,原意指先于一切事物而存在的广袤虚无的空间。混沌理论衍生了一支被命名为“复杂理论”的相关研究。对混沌和复杂性的精深思考,使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模式、新的结构、新的秩序,也明白了在无秩序中隐藏着潜在的秩序。混沌理论揭示:世界是确定的、必然的、有序的,但同时又是随机的、偶然的、无序的;有序的运动会产生无序,无序的运动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有序;一种有序状态的失序允许以相当不同的方式来产生新的秩序,而且无序能带来更大的复杂性、创造性以及最终是有序本身,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有序都是有价值的或好的。所以,简单的对立的说法如“失序是坏的和有序是好的”应该被避免。

(二)混沌理论的特征及其哲学蕴意

混沌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把“表现”的无序与内在的决定论机制巧妙地融为一体。混沌理论是过程的科学而不是状态的科学,是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存在的科学。它未对世界的终极状态作出完整描述,不是一门哲学学说,但它为科学与哲学本身的新结合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信息,弥补了传统哲学思想的不足。具体而言,混沌理论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和哲学蕴意。

1.内禀随机性

内禀随机性,或称内在随机性(inner randomness)是非平衡非线性混沌系统产生的类似无规的非周期性行为。强调随机性完全是系统自身的属性,而与外在因素无关。简单地说,混沌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是一个确定性系统中产生的近似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不是外因加于系统的,而是系统的内禀随机性。任何事物都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是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混沌的机制在于系统与环境及系统内部子系统以及子系统的子系统等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严格说来,任何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都会不自觉地导致混沌,只不过混沌的程度不同罢了。

2.初值的敏感性

对初值的敏感性是混沌系统的又一显著特征,此即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解它的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一只蝴蝶在北京振翅时搅动了空气,也许很久以后能使纽约产生暴风雨。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是非常敏感的,初始条件的轻微变化都可能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混沌的特性告诉我们:要重视新生事物的初始成长;原因与结果是非对称的,简单的原因可以引起复杂的结果,反之亦然;传统的方法论必须改变,即做到: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的转变、从线性观到非线性观的转变、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的转变。

3.混沌序

混沌运动是一种典型的非周期运动,即它是对周期运动的否定,是周期性运动的破缺。混沌研究还揭示了一种新的秩序的存在,这就是介于已有的有序和无序之间的“混沌序”。它在时间上是非周期性的,在空间上也不规整,蕴含着丰富的随机性,但却绝对不是那种完全无规律可言的混乱和无序。如果说以往的有序是一种无序性可以忽略不计的简单有序,以往的无序是一种有序因素可以忽视的简单无序,那么,“混沌序”则是一种有序和无序两种倾向都很明显、哪一方面都不能忽略的秩序,是有序与无序有机地统一。

二、混沌理论在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中的运用及其不足

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伯顿·克拉克将六种权力按层级排列,由底层往顶层依次是:(1)底层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层级。第一层级是主要的运行单位——系或讲座、研究所的结合。第二层级是几个运行单位的集合,同时又是大学和学院的一部分,即学部(faculty)。(2)中层结构,即第三层级。这是最能辨认的层级,即整所大学或学院。(3)上层结构,包括第四、五、六这三个层级。它们是日益包罗万象的行政管理实体。第四层级是多校园的学术管理组织,第五层级是州、省或市政府本身,第六层级是最高级层级,即一国的政府及其有关的部局与立法机构。高等教育系统因各种权力之间的矛盾增多而变得日益复杂,系统内的活动受到各种力量的推动和牵制,其纷繁复杂的局面使人困惑。伯顿·克拉克教授把高等教育系统的这些矛盾看作是有序状态和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并找出了四类有序和无序之间的矛盾:“由学科构成的系统底层和行政部门组成的系统上层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的矛盾;上层建筑内部本身产生的矛盾;基层单位所特有的矛盾;有序倾向和无序倾向互相转化的演变。”[1]这些有序和无序的矛盾,可视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混沌。伯顿·克拉克运用了混沌理论的观点,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冲突及整合作了合理的解释,打破以往被多数人认为的高等教育系统有序才为合理的思维定势,为研究高等教育系统的后来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是,伯顿·克拉克在分析高等教育系统三大层级的矛盾时,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中层结构的分析。窃认为,在高教系统有序与无序的矛盾之中,中层结构恰恰是最不可忽视的一个层级。底层和上层并不是直接产生矛盾的,而是分别通过中层结构的传递而产生或者调和矛盾的。在此传递过程中,矛盾直接演化成了上层与中层、中层与下层的矛盾,而中层结构的自身也同样存在着有序与无序的矛盾。因此,窃认为,伯顿·克拉克引用混沌理论来解释高等教育系统,在其分析中应该增加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系统与院校之间的有序与无序

作为上层结构的系统,伯顿·克拉克对其特征的阐释令人信服:“总之,上层结构的特征是统一,它的最高信条是:系统化,再系统化,不要让任何不规则现象逃过你的眼睛。”[2]相较系统而言,院校作为被管理的对象以及相互竞争的个体,则更趋向于松散与无序。

首先,大学自治作为大学的传统和现代大学理念的支柱,驱使着大学“摆脱国家和外部集团的控制,寻求自治权”[3]。大学自治要求大学有自己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办学自主权。大学的任务在于提供最有利于思维、实验和创造的环境,大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和模式等等都是大学自主权,属于大学自治的基本内容。并且,大学自治是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张维迎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写道:“如果所有学校都由一个政府机构来管制,就很难有真正的学术自由。”[4]因此,基于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出发点,院校相较系统而言,表现出以无序为主的表征。

此外,市场竞争作为外部对大学控制的一种主要方式,也驱使着院校层级的无序倾向。初始的竞争一般都是无序的,随着竞争的加剧,必要的规范增加,无序又会走向有序。“世界的经验证明,竞争,而不是政府管制,才是推动大学健康发展的有效力量,实现大学理念的保证。”[5]如比较欧洲大学以及美国大学的发展史便可知,以政府管制为主的欧洲大学便因过于的有序而失去了活力,而高度竞争化的美国大学却在竞争中激发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进而超越欧洲大学而成了世界主导。出于竞争的需要,无序的特征总是在院校层级萌动。

总之,无论是从大学的传统理念还是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情况来看,院校层级相较系统,以无序特征为主。在与以有序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系统的博弈中,两者的角力决定着混沌的发展变化。

(二)院校与学科之间的有序与无序

院校层级在与系统的比较之中,更倾向于无序;但若与学科相比较,它却摇身一变,变作了管理者的身份。从系统的要求中附加而来的威权以及自身治理的需要,使得院校在面对学科之时,更多地倾向于有序的特征。

在以松散无序为主的学科结构面前,大学扮演坚定的领导者以及有序的管理者角色。对此,密歇根大学前任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James J.Duderstadt)在其《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一书中有相当周到的论述:“经常地,所有大学往往只是对外部压力和机遇作出反应(甚至是反抗),而不是坚决果断地采取行动去决定和追寻它们自己的目标。它们往往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重视‘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6]因此,“大学计划的实施经常被教师和工作人员抨击为官僚作风”[7]。以“自由”为名的大学教师一般“高度分裂,只在自己狭窄的学科领域工作,并反抗那些动摇他们舒适地位的变革,即使这些变革明显地能使大学从中获益”[8]。“很多教师对将大学与公司及政府机构相提并论非常恼火,他们对自己创造性的无政府运行状态极为自豪。”[9]现实的情况是:在学科的面前,院校扮演了“系统”的代言人的角色;学科的无序往往并不是直接对抗系统的有序,而是表现为与“系统”的代言人——院校的对抗上。

(三)院校自身的有序与无序

从以上分析可见,院校作为中层结构,因其角色及职能的缘故,使得其本身就成为一个矛盾体。占优势的到底是有序的逻辑,还是无序的逻辑?似无定论。究竟是以有序的逻辑为主更能促进大学的发展,还是以无序的逻辑为主更为大学增添活力呢?世界各国情况也并不一样,只能说在以行政为主导的国家,其有序的特征会相对更强,但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国家,其无序的特征可能会更加突出。但这又不是绝对以及一成不变的,初始的无序也会导致有序,初始的有序也会走向无序。事实上伯顿·克拉克所用的美国的研究生层级大学的建立过程的例子用在此处颇为适合:当时美国新兴大学为了在长达200年之久的学院地盘上为科研和高级职业培训谋取一席之地而自由地进行实验、模仿和竞争。在这场无序的竞争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脱颖而出,老牌的哈佛大学吃了苦头,有名望的教授纷纷离哈佛而去,加入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别处的著名教授在调换工作时,也不再选择哈佛。随着研究生院的普及,各高校界定了新的任务———研究生教育。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上级行政部门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的。混乱的竞争和随波逐流的行为竟然导致了一个秩序井然的局面。[10]最初的无序导致了有序,并且是更大的创造性、复杂性以及有序本身。

参考文献:

[1][2][3][10]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29,232,279,237.[4][5]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3,42.[6][7][8][9][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0,110,108,108.

第二篇:论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

论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

论文关键词:伯顿·克拉克;混沌理论;院校层级;有序;无序

论文摘要: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论及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与变革时运用了混沌理论,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冲突及整合作了合理的解释,但伯顿·克拉克忽略了对作为中层结构的院校层级的分析。本文试运用混沌理论对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和无序进行补充分析。

混沌理论的提出是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之一。作为与量子力学、相对论齐名的一个重大科学理论,混沌理论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革新了经典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全新的世界图景。随着科学的发展及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混沌理论越来越被人们看作是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理论,即便对高等教育系统来说也不例外。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论及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与变革时正是运用了混沌理论。以下先对混沌理论的涵义、特征和哲学蕴意做一简单介绍,并据此出发,试对混沌理论在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混沌理论的涵义、特征及其哲学蕴意

(一)混沌理论的涵义

混沌,亦写作浑沌,英文是“chaos”。根据大英百科全书,“chaos”一词来自希腊文“xaos”,原意指先于一切事物而存在的广袤虚无的空间。混沌理论衍生了一支被命名为“复杂理论”的相关研究。对混沌和复杂性的精深思考,使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模式、新的结构、新的秩序,也明白了在无秩序中隐藏着潜在的秩序。混沌理论揭示:世界是确定的、必然的、有序的,但同时又是随机的、偶然的、无序的;有序的运动会产生无序,无序的运动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有序;一种有序状态的失序允许以相当不同的方式来产生新的秩序,而且无序能带来更大的复杂性、创造性以及最终是有序本身,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有序都是有价值的或好的。所以,简单的对立的说法如“失序是坏的和有序是好的”应该被避免。

(二)混沌理论的特征及其哲学蕴意

混沌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把“表现”的无序与内在的决定论机制巧妙地融为一体。混沌理论是过程的科学而不是状态的科学,是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存在的科学。它未对世界的终极状态作出完整描述,不是一门哲学学说,但它为科学与哲学本身的新结合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信息,弥补了传统哲学思想的不足。具体而言,混沌理论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和哲学蕴意。

1.内禀随机性

内禀随机性,或称内在随机性(inner randomness)是非平衡非线性混沌系统产生的类似无规的非周期性行为。强调随机性完全是系统自身的属性,而与外在因素无关。简单地说,混沌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是一个确定性系统中产生的近似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不是外因加于系统的,而是系统的内禀随机性。任何事物都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是简单性与

复杂性的统一。混沌的机制在于系统与环境及系统内部子系统以及子系统的子系统等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严格说来,任何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都会不自觉地导致混沌,只不过混沌的程度不同罢了。

2.初值的敏感性

对初值的敏感性是混沌系统的又一显著特征,此即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解它的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一只蝴蝶在北京振翅时搅动了空气,也许很久以后能使纽约产生暴风雨。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是非常敏感的,初始条件的轻微变化都可能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混沌的特性告诉我们:要重视新生事物的初始成长;原因与结果是非对称的,简单的原因可以引起复杂的结果,反之亦然;传统的方法论必须改变,即做到: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的转变、从线性观到非线性观的转变、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的转变。

3.混沌序

混沌运动是一种典型的非周期运动,即它是对周期运动的否定,是周期性运动的破缺。混沌研究还揭示了一种新的秩序的存在,这就是介于已有的有序和无序之间的“混沌序”。它在时间上是非周期性的,在空间上也不规整,蕴含着丰富的随机性,但却绝对不是那种完全无规律可言的混乱和无序。如果说以往的有序是一种无序性可以忽略不计的简单有序,以往的无序是一种有序因素可以忽视的简单无序,那么,“混沌序”则是一种有序和无序两种倾向都很明显、哪一方面都不能忽略的秩序,是有序与无序有机地统一。

二、混沌理论在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中的运用及其不足

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伯顿·克拉克将六种权力按层级排列,由底层往顶层依次是:(1)底层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层级。第一层级是主要的运行单位——系或讲座、研究所的结合。第二层级是几个运行单位的集合,同时又是大学和学院的一部分,即学部(faculty)。(2)中层结构,即第三层级。这是最能辨认的层级,即整所大学或学院。(3)上层结构,包括第四、五、六这三个层级。它们是日益包罗万象的行政管理实体。第四层级

是多校园的学术管理组织,第五层级是州、省或市政府本身,第六层级是最高级层级,即一国的政府及其有关的部局与立法机构。高等教育系统因各种权力之间的矛盾增多而变得日益复杂,系统内的活动受到各种力量的推动和牵制,其纷繁复杂的局面使人困惑。伯顿·克拉克教授把高等教育系统的这些矛盾看作是有序状态和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并找出了四类有序和无序之间的矛盾:“由学科构成的系统底层和行政部门组成的系统上层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的矛盾;上层建筑内部本身产生的矛盾;基层单位所特有的矛盾;有序倾向和无序倾向互相转化的演变。”[1]这些有序和无序的矛盾,可视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混沌。伯顿·克拉克运用了混沌理论的观点,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冲突及整合作了合理的解释,打破以往被多数人认为的高等教育系统有序才为合理的思维定势,为研究高等教育系统的后来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是,伯顿·克拉克在分析高等教育系统三大层级的矛盾时,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中层结构的分析。窃认为,在高教系统有序与无序的矛盾之中,中层结构恰恰是最不可忽视的一个层级。底层和上层并不是直接产生矛盾的,而是分别通过中层结构的传递而产生或者调和矛盾的。在此传递过程中,矛盾直接演化成了上层与中层、中层与下层的矛盾,而中层结构的自身也同样存在着有序与无序的矛盾。因此,窃认为,伯顿·克拉克引用混沌理论来解释高等教育系统,在其分析中应该增加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系统与院校之间的有序与无序

作为上层结构的系统,伯顿·克拉克对其特征的阐释令人信服:“总之,上层结构的特征是统一,它的最高信条是:系统化,再系统化,不要让任何不规则现象逃过你的眼睛。”[2]相较系统而言,院校作为被管理的对象以及相互竞争的个体,则更趋向于松散与无序。

首先,大学自治作为大学的传统和现代大学理念的支柱,驱使着大学“摆脱国家和外部集团的控制,寻求自治权”[3]。大学自治要求大学有自己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办学自主权。大学的任务在于提供最有利于思维、实验和创造的环境,大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和模式等等都是大学自主权,属于大学自治的基本内容。并且,大学自治是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张维迎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写道:“如果所有学校都由一个政府机构来管制,就很难有真正的学术自由。”[4]因此,基于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出发点,院校相较系统而言,表现出以无序为主的表征。

此外,市场竞争作为外部对大学控制的一种主要方式,也驱使着院校层级的无序倾向。初始的竞争一般都是无序的,随着竞争的加剧,必要的规范增加,无序又会走向有序。“世界的经验证明,竞争,而不是政府管制,才是推动大学健康发展的有效力量,实现大学理念的保证。”[5]如比较欧洲大学以及美国大学的发展史便可知,以政府管制为主的欧洲大学便因过于的有序而失去了活力,而高度竞争化的美国大学却在竞争中激发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进而超越欧洲大学而成了世界主导。出于竞争的需要,无序的特征总是在院校层级萌动。总之,无论是从大学的传统理念还是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情况来看,院校层级相较系统,以无序特征为主。在与以有序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系统的博弈中,两者的角力决定着混沌的发展变化。

(二)院校与学科之间的有序与无序

院校层级在与系统的比较之中,更倾向于无序;但若与学科相比较,它却摇身一变,变作了管理者的身份。从系统的要求中附加而来的威权以及自身治理的需要,使得院校在面对学科之时,更多地倾向于有序的特征。

在以松散无序为主的学科结构面前,大学扮演坚定的领导者以及有序的管理者角色。对此,密歇根大学前任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James J.Duderstadt)在其《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一书中有相当周到的论述:“经常地,所有大学往往只是对外部压力和机遇作出反应(甚至是反抗),而不是坚决果断地采取行动去决定和追寻它们自己的目标。它们往往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重视‘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6]因此,“大学计划的实施经常被教师和工作人员抨击为官僚作风”[7]。以“自由”为名的大学教师一般“高度分裂,只在自己狭窄的学科领域工作,并反抗那些动摇他们舒适地位的变革,即使这些变革明显地能使大学从中获益”[8]。“很多教师对将大学与公司及政府机构相提并论非常恼火,他们对自己创造性的无政府运行状态极为自豪。”[9]现实的情况是:在学科的面前,院校扮演了“系统”的代言人的角色;学科的无序往往并不是直接对抗系统的有序,而是表现为与“系统”的代言人——院校的对抗上。

(三)院校自身的有序与无序

从以上分析可见,院校作为中层结构,因其角色及职能的缘故,使得其本身就成为一个矛盾体。占优势的到底是有序的逻辑,还是无序的逻辑?似无定论。

究竟是以有序的逻辑为主更能促进大学的发展,还是以无序的逻辑为主更为大学增添活力呢?世界各国情况也并不一样,只能说在以行政为主导的国家,其有序的特征会相对更强,但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国家,其无序的特征可能会更加突出。但这又不是绝对以及一成不变的,初始的无序也会导致有序,初始的有序也会走向无序。事实上伯顿·克拉克所用的美国的研究生层级大学的建立过程的例子用在此处颇为适合:当时美国新兴大学为了在长达200年之久的学院地盘上为科研和高级职业培训谋取一席之地而自由地进行实验、模仿和竞争。在这场无序的竞争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脱颖而出,老牌的哈佛大学吃了苦头,有名望的教授纷纷离哈佛而去,加入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别处的著名教授在调换工作时,也不再选择哈佛。随着研究生院的普及,各高校界定了新的任务———研究生教育。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上级行政部门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的。混乱的竞争和随波逐流的行为竟然导致了一个秩序井然的局面。[10]最初的无序导致了有序,并且是更大的创造性、复杂性以及有序本身。

参考文献:

[1][2][3][10]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29,232,279,237.[4][5]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3,42.[6][7][8][9][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0,110,108,108

第三篇:论文化研究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论文

在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注重艺术生艺术素质和艺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艺术这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文化总体性的认识及其文化素质的养成。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总体性学科特征,尤其是近年来对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因此,如果能够在艺术类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中加入相关课程,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和丰富艺术教育中的学科设置,而且将促进艺术生对文化总体性特征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当代艺术的外部形态与文化内涵、思考和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

在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注重艺术生艺术素质和艺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艺术这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文化总体性的认识和文化素质的养成。提到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时,教育者们常常提到的是艺术作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成功的艺术教育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入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其次,目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专业学科发展、轻视文艺理论研究尤其是文化研究的现象,从而导致艺术教育中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不够宽广'文化理论方面的知识欠缺等现象。然而,随着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人们慢慢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理论思考和认知对于当前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起到促进和补充作用。

文化研究肇始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的伯明翰学派,但是其学科研究范围早已超出了先前的研究范围,涉及到社会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学、艺术学、传媒研究等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超学科”和“后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总体性学科特征,尤其是近年来对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艺术界的热点问题。所以,如果能够在艺术类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中加入相关课程,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和丰富艺术教育的学科设置,而且将大大促进艺术生对文化总体性特征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当代诸种艺术的外在形态和文化内涵、各种艺术理论的生发和论述,从而更好地思考和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把握艺术创作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促进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下面本文将从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文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等方面论述文化研究对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

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1 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研究,指的就是该中心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该中心的奠基者也是该理论的灵魂人物包括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E。P—汤普森斯(E。P。Thompson)、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等人。他们从对工人阶级大众文化的关怀出发,探讨了不同社会集团的文化支配权问题,同时,为研究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生活及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在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因其跨学科性或者说强大的学科包容性迅速被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就此著书立说,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如美国出现了一批以格罗斯伯格(Grossberg,他曾在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学习,是霍尔的学生)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者。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社会学教授本—阿格尔(Ben Agger)出版了《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书,该书从文化取向出发,对伯明翰派文化研究进行了概况总结,认为该学派的文化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跨学科性;其次强调广义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定义;再次拒绝高雅与低俗的文化二分论;最后,文化既是实践又是经验。

20世纪70年代,文化研究的影响范围继续扩大。首先,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意大利工人革命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权理论”相继被纳入文化研究的学科领域中来。其次,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文化”研究成为了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与艺术研究、传媒研究、同性恋研究、种族与族裔问题研究及全球化问题也成为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至此,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已经从英国伯明翰学派所关注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扩展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学科研究,其综合性(或称学科交叉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门学科。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的现代性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艺术研究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艺术教育中,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其关系到当代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听到有学生抱怨说弄不清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到底应该如何区分、如何定义以及如何阐释?其实这个问题也—直困扰着许多中外学者,值得庆幸的是,不同国度、不同学科背景的文化研究学者在经过一番细致的考量之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解释。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应该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来看待。“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实性的—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英国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现代性多重建构理论。他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建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四个主要社会进程,它们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性。同时,也有艺术家主张现代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而是两种不同的绘画形式或者风格:现代主义取代的是传统的古典主义,打破了模仿写实的绘画原则,各种抽象画派应运而生;而后现代主义用过于局部、纯粹和形式化的风格终结了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的画风,挪用、拼贴、戏仿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此外,西方文化理论研究者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当代性和现代性著名研究学者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认为后现代性并不必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或是拒绝现代性。后现代性本质上乃是现代精神长久地、审慎地和清醒地注视自身,注视自己的现状和过去的活动。后现代性就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与此同时,法国著名后现代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坚信,现代性总是不断地孕育着它的后现代性,后现代性不过是在重写现代性,而不可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现代性的五个悖论》一书的作者— 法国理论家安托瓦纳贡·巴尼翁(Antoine Compagnon)则指出了后现代的嗳昧性和矛盾性,认为它—方面极端现代,—方面又反对现代;—方面主张大众的通俗路线,另—方面又坠入精英主义的窠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也许代表着真正的现代性远未到来。鉴于现代性内部的诸种矛盾和冲突,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提出了两种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进行论述。美国另一个学者马歇尔。伯曼则认为现代主义表现为三种形态:“退却的现代主义”,“否定的现代主义”和“肯定的现代主义”。“退却的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自主性以及生活实践的区别;“否定的现代主义”力图抛弃一切价值,是一种反对现代存在的总体性革命;而“肯定的现代主义”则指普通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以及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创造出多元丰富的艺术形式。

德国社会思想家乔治·西美尔(Simmel 1858—1918)非常强调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诸种现象,如时尚、现代文化中的冲突、女性角色、贸易博览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缺乏普遍价值和意义,不复具有统一社会的功能,不得不沦落为商品,而以商品为主导的文化无休止地刺激着现代人的神经。在此基础上,当代文化理论家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认为,现代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世界的“祛魅”,即一个有着有机结构的自由社会、连同人们对这种有机社会的向往一同离人类而去。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关注和追寻的是多元、自治、自由,而不是前现代社会中被高调宣扬的最高价值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文化研究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通过上文中对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文化现代性等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这门学科方兴未艾,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包容性和整体性的学科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众所周知,艺术这一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国内有学者曾提出将艺术教育视为一种综合性教育的观点,认为“综合性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大写的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形式下,物物相需的生态关系,不仅体现在各门艺术之间的艺艺相同,更重要的是把这个相互通达的艺术整体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联系起来。总之,通过艺术与世界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而把艺术放到一个广泛的关系中,从而使学生能生动、完整的艺术,充分感受它的魅力,体会艺术背后的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强调艺术与世界的多元性联系,建议把艺术放到一个更广泛的关系中去,并将其视为艺术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之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让文化研究走入课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重要性在于让艺术生从艺术各学科与文化的外在联系中理解艺术,从文化的视角观照艺术的特性,在借鉴吸收文化研究领域对于文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文化艺术热点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把握认识各门艺术的特征与技法。另—方面,开设文化研究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当代诸种艺术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文化内涵、更清楚地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

其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加入文化研究相关课程,也有利于完善、丰富艺术类研究生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使艺术类研究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人文学科教育,为继续艺术类各专业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这不仅是对当前艺术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其实这也有助于提高和拓展文化研究在目前大学艺术教育教学体制中的地位,从而提高该学科的社会影响力、认知度及其应用与实践。因此,文化研究与艺术学科中的艺术素质教育、艺术学理论教育应该是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的关系。

总之,艺术教育中,文化研究与艺术技巧、艺术素质、艺术学理论的协同发展,将大大拓宽艺术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从而取得更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最终有益于学术知识的传播、新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及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

第四篇:仿真教学在技工院校电工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电工,安装、保养、操作或修理电气设备的工人。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仿真教学在技工院校电工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仿真教学具有演示形象、生动以及节省设备、场地、材料的特点,既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记忆,又可以避免仪器损坏和元件消耗。本文通过教学实例,探索了在电工教学中利用仿真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具体做法,结果表明在电工教学中引入仿真软件可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有益于传统电子电工实验教学方法的补充和改进。

关键词:电工教改 仿真教学 应用

《电力拖动》、《电工电子线路》等电类课程概念抽象、直观性差、原理难懂,加上技工院校学生素质较低,对理论教学缺乏兴趣,故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差。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近年来尝试在所教班级的电工教学中进行计算机仿真教学实验研究,将仿真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中,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节约了教学成本,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本文拟结合这一教改试验的实践作一些探讨。

一、仿真教学的涵义及其优越性

仿真教学是指应用仿真软件和技术,借助计算机平台进行辅助教学活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的仿真技术对电路进行设计、分析和调试已成为趋势。目前电子电路仿真软件已成为电路分析和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仿真软件也将是电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所以必须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将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与计算机进行的仿真实验相结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验效率。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仿真教学具有以下明显的优越性:一是仿真教学用虚拟仪器进行演示和实验,十分清晰、生动、形象,使抽象的概念原理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突破难点、巩固重点、加深记忆;二是仿真教学实验实训不必直接接触强电,不用进行元件安装和焊锡操作,从而避免了溅锡伤人、线路短路触电等危险;三是仿真软件中的虚拟仪器和元器件与实物非常接近,十分逼真,易学易懂,学生爱学爱用兴趣高,且不受场地和设备的限制,能够多人同时学习操作,可克服实验场地和设备不足的难题,既节省了购买大量元器件和高档仪器的费用,又避免了仪器损坏和元件消耗。学生们只要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都能较快地掌握软件所提供的虚拟仪器的使用方法。可以直接从屏幕图形中选取元件连接成电路,也可直接从屏幕图形中选择测试仪器对电路进行仿真测试,而且仪器的操作开关、按键与实物相似,从而为电类课程的实验、设计等教学环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电工仿真教学的具体做法

1.应用仿真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用仿真技术导入课题、引出新知,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电力拖动》课程有关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的教学中,笔者就应用仿真软件演示电动机正反转换原理,演示操作各个正反转控制电路的控制按钮,使学生对控制电路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模拟出各个联锁电路的控制过程,教学内容形象、直观、逼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缓缓引入,从而使学生兴趣大增。

2.应用仿真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将抽象的原理、概念、公式推导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例如电工电子线路教学中有关求解电容电量C的关系公式教学推导,学生往往感到公式抽象,也不会应用。为了突破这一难题,笔者就利用Multisim2001软件模拟该电路。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选择程序中的Multisim2001,进入原理图形设计环境的工作界面;第二步,执行菜单设置图纸大小、颜色、字体、连线宽度、边框等;第三步,在元件工具栏中找出所需的元件,把它们拖放在工作区域,放置好元件后,再给元件连线;第四步,先用手动连线,然后由Multisim2001自动完成连线;第五步,对元件进行参数调整,先选定元件,然后双击鼠标左键,改变对话框中的各项内容,达到改变元件参数的目的。经过上面几个步骤最终可得到整流滤波电路图。整流滤波电路图搭建好后,就可以从仪表工具栏中调出示波器,将它放在合适的位置。然后将示波A通道接输入信号端,B通道接输出端。该示波器的界面与实验室里常用的示波器的面板很相似,其基本操作方法差不多。启动电路仿真开关,示波器屏幕上出现输入和输出两个波形。这时可以通过启动仿真开关,不断改变电容容量C的大小,观察示波器的波形变化。通过波形图的比较就可以直观地看出脉动系数与电容容量C之间的关系:当容量C增大到一定数值后,输出的直流电压基本是平滑的;继续增大C,直流电压的变化不明显。经过这样的仿真演示,同学们就较好地理解了这一问题,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应用仿真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以往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需要带学生到实验室上课,或将实验仪器设备搬到普通课堂,十分不便。为达到省时高效,教师可将EWB的仿真实验功能引入课堂,进行一体化教学,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效果显著。例如我在讲解桥式整流滤波电路时就应用EWB进行电路仿真,其电路图和仿真波形如图1和图2所示:

同学们通过连接电路进行仿真,蓝色波形为正弦交流电波形,红色波形为桥式整流后的波形,大家很快明白经过桥式整流后的波形是什么样的;再通过两个电压表的数值比较,很容易得到UO=0.9UE2。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电容滤波电路的波形和电压,如图3和图4,通过选择开关A、B、C、D,从而改变负载电阻和滤波电容的大小分别测出输出波形。将输出波形进行对比,很容易明白R?C越大,滤波效果就越好,UO=(1.2-1.4)UE2。

在学生对EWB操作水平熟悉后,学习能力提高了,很乐意做实验,而且实验总结能力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改变学生自身精神和知识结构状态、促进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力量。

4.应用仿真技术开展模拟实训。过去,因受场地、经费、器材等硬件条件限制,电类专业的实习课题和时间安排往往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随着仿真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课题,开设一定比例的模拟实训,实行实物实训与模拟实训相结合,发挥模拟实训省时、高效、安全、经济的长处,解决了过去实训课完全依赖实验仪器,且电子元器件损耗大和实验仪器损坏后维修不及时的问题。通过仿真训练,学生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和前景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对专业技术的认识,从而激发出敬业精神。而传统教学中,学生们掌握了一大堆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往往会对本专业有一种挫败感,丧失从事专业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仿真训练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仿真训练,在虚拟世界中由于错误操作而产生的安全事故,可以提高学生的警觉和分析排除故障的能力。

三、实施效果

近年来,笔者在所教班级的《电工技术》、《电力拖动》、《电子线路》等课程教学中进行仿真教学试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节约了教学成本,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通过班级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们普遍认为,仿真教学在课堂气氛、吸引力、学习兴趣、理解知识、记忆程度、学习效果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的知识讲授,值得推广。这一项教改试验的成功实践表明,仿真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及多种输入输出设备创建一种虚拟的情况,让学生产生与现实生活一样的感觉,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仿真教学是具有综合作用的辅助教学手段,学生置身于仿真环境中,可以充分调动感官与思维,激发出学生学习电类知识的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笔者体会到仿真教学也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教学和实验实训,如果完全用虚拟实验取代实物实验,学生对真实元器件的封装、检测等认知程度大大降低,对使用仪器的操作能力大大削弱,缺少对实际电子产品设计的布局能力、布线能力、安装调试能力。为了避免其弊端,我们应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相辅相成。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仿真技术的特点,使仿真教学与传统知识讲授有机结合,就一定能有效地减少教师无效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焕玉 运用EDA手段进行电子技术辅助教学[J].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韩峰 虚拟仪器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年,03期。

第五篇: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措施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我国的高等职业艺术院校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无论是综合大学,还是传统的艺术院校都对设计专业关怀备至。每年成千上万的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多被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聘用。而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体制则偏重于数量,忽视了教育质量,同时认为平面设计只是手工劳作,忽略了平面设计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本文就现代高等职业艺术学院的平面设计专业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艺术学院平面设计 现状 措施

高职教育已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高职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具有“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很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很强”等特点。高职学生的特长在于较强的职业技能,平面设计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平面设计受到更多的关注。

一、平面设计教育的现状

平面设计教育作为高职类及师范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在开设目的、开设时间、开设条件、开设课程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扩招以后的生源素质大大降低,学生进校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有的甚至没有基本的造型能力。学生学习宽泛基础课程,因为平均课时量少,都没能较深入地学习,使得学生没有较为突出的专业方向,较全面的综合能力更无从谈起,离师范类毕业生的“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根据对现在的从业设计师的比例调查,平面设计师的数量达到了所有种类设计师的52.44%。中国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平面设计行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社会急需大量的平面设计人才,这样巨大的从业空间一方面给我们的平面设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也给建立平面设计专业提供了可行性支持。艺术院校重艺术轻技能,理工院校重技能轻艺术,这两种平面设计的人才观都略有偏颇。如何才能在重技能和重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是现在许多专家考虑的问题。

二、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直至1998年,国家教育部才正式将艺术平面设计教育归入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仅在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艺术平面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在这样的背景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下,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课程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落后的教学方法。传统观念认为“学习”就是“死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失去了思维和行为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也被抑制了。而平面设计需要创新,只有注入新观念、新想法,才能设计出新的东西来。

2.被动的学习态度。学生虽然系列地修完了各专业基础课,但并不等于已具备了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将其融会贯通到设计实践中。学生在学习习近平面设计课程时,只仅仅把它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完成,大部分同学只是想考试及格,拿到学位即可。高职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平面设计的教学效果。

3.泛滥的电脑设计。计算机特技是电脑软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合理地利用它能产生传统方法无法达到的奇特效果。但是大家不假思索,不加控制地利用就会泛滥。

4.较差的动手能力。由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原因,往往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死知识,而很少有机会进行设计训练。其实平面设计这门课程完全是一门试验课程,老师在讲解要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高职教育平面设计教学的措施

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教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我以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高职课程的教学大纲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根据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并在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做到掌握软件的操作要点,掌握知识结构框架,理解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2.强调积累和实践。艺术平面设计不能忽视学生平时的实践经验积累。长期处在封闭的训练中,学生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及时根据社会企业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可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锻炼,吸取经验,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可组织学生参加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板报设计大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明白学好平面设计课程对学生将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举例说明其重要性,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枯燥的讲述必然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索然无味,应该结合案例教学,加上幽默风趣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难以掌握的知识。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树立现代设计观念。观念决定一切,用什么观念指导办学和学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益和质量。因此,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一踏进美术系的大门,就应该牢固地树立设计意识,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以现代设计意识来统帅学习期间的全部过程,明确每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及它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5.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个性,才具有创新力。

四、思考与总结

虽然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关注,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才刚刚起步,我认为不能照搬照套外国的教育模式。以往平面设计教学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着创新人才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设计的观念与理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葳,李海冰.艺术理论课在设计教育的重要性[J].包装与设计,2005,(12).[2]陈基才.现代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的二元制[J].2004,(3).[3]彭建祥.创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探讨[J].2006,(6).[4]华勇.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J].2006,(8).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杨玲,李连天.以市场为导向的平面设计教学探讨[J].科技经济场,2006,(7).

[7]秋蕾.对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M].陕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论文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论文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