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
“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
列宁曾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事实上,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的深厚的情感投入,这既是一种客观要求,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了解和掌握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十分重要。
一、教师情感投入的意义
1、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教师要取得成功,不仅有赖于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了自己的感染力。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知识,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乐于接受,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
2、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证明了“罗森塔尔效应”存在。使我们看到,学生能否取得好的成绩,是与教师的期望相一致的。之所以有这样“神奇的期望效应”,实际上就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日本称这种爱为“教育爱”,并认为这是比人类基本的两种爱(异性爱、父子爱)更高级更理智的爱。因为情爱和母爱多少带有生物本能的性质,只有这“教育爱”才是纯粹社会性的情感,才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推动力。只有教师爱学生,关注其成长,学生才会对教师有好感,并喜欢所教学科,努力取得成绩“回报”教师的爱。美国情感专家汤姆金斯认为,“第一性的动机体系就是感情体系,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感情体系放大才具有动机的作用”。
3、情感在品德教育中有着特殊功能
在品德教育中,情感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思想品德的构成,包括道理认识、道理情感、道理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然而道理情感又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和中间环节。只要具有正确的道德情感,才容易使社会和教师对青少年的要求转化为行为,达到最终教育目的。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情理交融、?寓情于理,运用情感的力量去拨动人的心弦,以情感的交融带动思想的合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化。
这们,教师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塑造学生。所以,苏霍姆森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二、教师情感投入的途径
教师同学生的情感联系的途径不外乎两大类:课堂途径与课外途径。
1、课堂情感交流途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有三种功能: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调节功能。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单纯是知识的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颦--笑、一
用心爱心专心 1
举一动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要提倡师生平等。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搞“一言堂,”更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课外情感交流途径。
建立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途径更为重要。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要打成一片,经常深入学生课外活动中,经常家访、谈心,帮助解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困难,尽量缩短心理上的距离。总之,只要教师乐于并善于情感投入,把赤诚之心献给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好感和信赖,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
真情;这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无论是课上的知识情感交流,还是课下的思想交流,教师都必须对学生充满一腔真情。情真才能感人,情真才能动人,任何虚情假意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只有情真,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一句贴心话,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真诚地赞美,一个安抚的动作,都可以是教师表达真情的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能仅仅停留于生活物质方面,而应该是精神的、心理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的心是诚的,情是真的,交流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对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热情;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人只有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个教师也只有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而教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势必会感染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激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生活对工作充满激情,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他能够挖掘出蕴藏在每篇课文中情感,并引导大家去体会。这种激情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内在的充满张力的,即应保持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决不能滥用,更不能夸张,张狂或嚣张。它应该象中国的太极拳一样,刚柔并济,阴阳协调,既能收的拢,又能放得开。教师应该是一副热心肠,一片冷静心。他的热心肠会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进而师生交流达到默契和谐;他的冷静心会让他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他都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确保上课时充满激情,以求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具备了真情、热情和激情,才可以保证教学工作是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的,才可以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导引学生向往健康向上的情感
人之初,性本善。先天的东西,如果后天不加以培养,也会慢慢泯灭。情感也是如此。培养健康的情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一个人的生死全过程。青年阶段,人的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社会等场所,凭借教材、报刊、文学、影视、新闻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利用文学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凡一切有情有感之文、之事都可为我所用。
2.煽情让学生产生向上的欲望
所谓“煽情”是指教师采用种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他会根据主观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肯定态度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否定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煽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情绪低落时,要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情感,产生学习的热情;情绪过于高涨时,要适当压制,不要使之嚣张。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热情。其次才是利用教材中的有情有感之文,去煽动学生向往那些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一切情感情操,摒弃那些消极颓废、消磨意志的思想观念。教师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节日、时事、身边要事煽动学生处于休眠期的情感,或强化某种情感。“九一八”“一二九”借助回忆历史,煽起爱国之情;利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煽起学生投身生活,勇于竞争的豪情,利用身边的先进人物的实际,煽起学生勤奋上进的热情。
3.帮助学生调节好情感
人的情感随时都会变化,而不同的情绪情感会对学习、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情感有利于积极性的发挥,与利于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消极地、不良的情绪情感会使人消沉、萎靡不振。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让学生保持一份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情感,从而更好的学习。在学生对学习厌倦时,要引导他们“要想收获就必须付出”;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重新塑造自我;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要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当学生满足于目前成绩时,要告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当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要教育他们要持之以恒,要坚忍不拔。
当然,学生健康的、持久的情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急于求成,一定要耐心、细心的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学生处在一个平和的心态,拥有健康向上的情感,对生活充满信心,不怨天尤人,懂得进取之时,那他离成功就不远了。
第三篇:浅谈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体会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推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措施,制定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这对我们刚开始课改实验区的体育教师来说是一场时代性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把初中三年划分为一个阶段,称为水平四,具体的年级、目标、内容以及各项教学内容,时间多长都给我们教师留下较大余地和空间。在改革浪潮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所以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围绕着学生一主体去展开,下面谈谈本人采取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 专业素质中情感投入
从体育与健康的性质定位来看,新课程已经跨出了单纯的学科范畴,走向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课程。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新理念下,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围绕“如何围绕学生健康成长”来思考实施教学,不再是传授技术技能古老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自主活动,以达到全面提高体育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上投入,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语言素质,教师将通过体育教学,继续探索如何在全体学生在获取健康的道路上有所收益,努力使所有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仅是口头上说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而且要从思想上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脱离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内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提倡师生零距离的接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处于一种互动与互补关系,教师可教学生,学生也可以教学生,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心理互动沟通过程,良好心理关系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健康。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诚恳的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 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严中有情,严中有爱,严中有理,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可近,而不是敬而远之,教师健康融洽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受到有安全感,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三 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
中学生在13—18岁阶段,是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心理变化较大,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培养,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来呈现,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情感投入,发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满足并由此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畏惧、惊恐情绪,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心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帮助,设身处地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爱护他们,采取有效的语言方法换取学生的自然性。克服身体和外界的障碍,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进而化解他们的自卑、畏难、惊恐情绪。使他们增强信心,以愉悦心情快乐地学习,并且能积极自主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四 师生交流营造民主氛围
新课程教学法要求师生互动,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多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交流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宽松、民主课堂环境,教师应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发表不同议论,对学生回答正确的或模仿动作准确的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更强烈,更有利教师组织教学。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情感投入对完成教学目标起极大的积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只有忠诚与教育事业,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在教育中对学生情感投入至诚,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平等共处,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形成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投身于教育活动中,以实现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目标,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篇:初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初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谭朝霞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以情感为基础的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一旦把老师当作了朋友,课堂上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就敢于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思想,而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变化,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经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情感的投入显得特别重要。
一、师生情感的建立。
(一)首先老师必须热爱学生。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正在成长着的青少年更需要爱。为师者不可不爱学生,这种爱既体现出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又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只有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为教师所拨动。学生对教师的爱心感受越深,对教师也就越加信任,对教师的教导越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爱就会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课堂上师生才能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用情感潮水将知识的浪花冲向学生思维的岸边,师生亲密无间才能提高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动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采取挖苦、训斥,恶语侮辱学生,不尊重学生人格的教育方法,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挫伤学生自尊心,师生情感水火不相 容,即使是课堂表面平静,可学生渴求知识的心却变得冷漠,对语文课兴趣全无,对完成教学任务造成障碍。
(二)以情感人,对学生要用真情浇灌,拥有一颗关爱的心。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的重要了。这里的“情”一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语文学科要充满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以饱满的精神,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欲望。二是教师要创造条件多接触学生。作为语文教师,仅靠每周的几节课和学生接触太少,很难达到了解学生、关切学生的目的。特别是对文科班的学生,由于他们基础相对较差,学习习惯不太好,就更需要情感的投入,要利用一切场合与学生打成一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急学生 之所急,想学生 之所想。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语文课的学习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对我的启发颇大。一个小学生因学习成绩差,且特别调皮,被班主任长期安排在教室
第一排靠门的特殊位置上,该学生从此更加自卑和厌学,成绩也更差。后来换了一个教数学的班主任,这位老师与众不同,他对这个众人不屑一顾的小毛头特别关爱,每次上课总喜欢摸摸这个学生的头。这一摸对老师来说也许是不经意的,不过对该学生来讲带来却是极大的幸福和满足,呵护了该学生的自尊心,也激发了该学生的上进心。从此这个学生每天都盼望这位老师来上课,听课也极其认真,且逐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该学生成了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功成名就的他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无不深情怀念当年数学老师那温柔的手和欣赏的目光。因为那手,那目光带着对他的鼓励和赞赏,成为他找回自我的无穷力量,使他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学习与成长,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这个教师把这顽童带进神秘的数学殿堂的法宝,不是他把数学课讲得多么完美,而是他不怀成见的给该学生的鼓励和用真情浇灌。
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
(一)如果说理科的教学,在课堂上主要偏于“说理”,那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动之以情则不容忽视,它是教学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通过“传情”而授知,说理,达意。语文教学的知、理,意都是寄寓在“情”字上的——情发于心。因此,要“传情”,教师就必须有情,而表情达意所需要的首要方式就是语言。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使用的主要的教学工具就是他自己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同数理化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是大不相同的。从语言的具体运用来说,“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反映他内心的某种情感。从文章学上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现行通用教材可以说涉及了过去和现在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从教学的主体和客体来说,师生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中,面对充满情感涟漪和波涛的教材,面对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不可能不产生情感体验。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听,说,读,写教学时,应该遵循语文教学“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入强烈的情感,并把它与语言、思维的教学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课本身的特点——“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美的享受”这一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必须是一种随文体而变化的特殊的意境语言。这种意境语言的临场创造,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心理动态的主要表现。
这种语言,既不是教材语言的单纯重复,也不是脱离教材的另铸新造,它是统领教材之后的一种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会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剖析文艺作品时,就必须使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感染力强的语言;在分析理论文章时,就必须用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生动有力,旗帜鲜明的语言;在讲解其它一些知识小品时,就必须用生动活泼,凝练简明的语言。即使是提问,教师也要设计一种恰当的语言,才会使学生感到这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样,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在神游于教师用语言编织的理趣交融的境界中,在得到美的滋润的同时,不知不觉记住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产生创造性。
(二)当然,真正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与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共鸣,语言因素固然重要,而教师把握课文内容的基调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材是美的丰富矿藏,里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深邃缜密的科学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这些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意境,都需要我们去体验和挖掘。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他的心理活动,如果不和课文的情感基调“同步运动”,要想很好地完成预定计划,是根本不可能的。如当课文的基调是清新爽朗的时候,教师的讲授心情应该是愉悦欢快的!当课文的基调是哀怨悱恻时,教师的讲授心情就必须是沉郁凄凉。而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政论性强,或深沉,或激昂。因此教师的讲授心情也应该随之或严肃,或振奋。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教师的讲授心情就应该是平正的感受。教师的这些情绪,通过教材和形象的意境语言传给学生,使之能深刻地理解课文。
教师的这种随课文内容变化的课堂心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对学生自我实现欲的产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这种缘情而变的心态,就不可能叩开学生的心扉,让知识进入他们的头脑和思想里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心态不论怎样变化,都被一个字贯穿,那就是“情”。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调的运用也是情感投入的一种重要方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个因素。从心理学角度看,优美的语句伴随着
精美的语调,能给人以愉悦,轻松,悦耳的感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灵活多变,启发式的语调可以促使学生成为“作品的真正完成者”。只有进入这样的境界,启迪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有保证。
如学习《语言与文学》、《谈中国诗》、《琵琶行》之类的作品,如果 教学语调本身枯涩无情,或是虚腔假调,那么 教学效果,艺术鉴赏就无从说起,缺乏真情,有声语言即刻黯然失色。只有在语调中融注情感,以神至声,以情主调,才能使多种感受,多层体验升华,飞动。
教学语调还应追求美感效应。如品味讲授《荷塘月色》一开腔语调就要造成一种特定旋律,把教师内心视觉,作品潜在的情愫转化为声音造型,使学生亲临其境,亲睹其果,亲染其情,从而领悟作品以淡雅,朦胧为特质的优美情调。
教学语调还应错落多变,如表达情感,“爱”应气徐声柔,“悲”应气沉声缓,“喜”应气满声高,“惧”应气提声凝,“急”应气短声促。语调这样因“情”而异,教师的情感才能真正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人情炼达即文章“,文章中的”人情“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中的“情”的构成,除了取决于教材的内容,教师缘情而发的言词之外,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也是“情”的一个因素。教师的内在情操,教师眼神的顾盼表情变化,手势的挥舞,声调的抑扬顿挫,更是“情动于衷,而形之于外”的风采,这种风采给学生以无形的濡染,使之终身得益。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一位高超的艺术家。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重视情感投入,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带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语文教学就会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
第五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积极情感因素论文
苏霍姆林期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如果缺少了情感,课堂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那么就会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我们应该明白:情感可以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情感有快乐、喜悦、自豪等,它们与某种需要满足相联系,通常会伴随着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极情感,使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动力。
一、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获得实际技巧的动力,而它的源泉在于能为学生揭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学生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奥秘面前的惊奇感,并使学生把掌握的知识加以运用,从中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譬如:笔者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时,先并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分层次、概括层意等,而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播放一段描绘春天来临、大地万物复苏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后,复述见到的情境。学生对录像片中的优美图景、动植物的勃勃生机,充满了新奇感,观后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畅谈看到的录像。同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发言中的不足和错误,但这时学生的发言多是客观的叙述,缺少生动具体的描绘,不能使人领略到录像中的美感,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怎样才能传达出录像中的美感呢?于是在此基础上,引出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春天来临之后的景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它们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寻找和分析,学生明白了朱自清先生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充满了情趣和美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又让学生看录像,并要求学生给录像片配上生动具体的解说词,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学
生交流后,再播放录像中的解说词,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剖析与原解说词有许多语句是相同的。同学们从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课堂上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进行学习和思考,主动性大大加强了,学习兴趣也深厚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把我们的生活带进去,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把接受问题的新鲜感和亲切感转化为兴奋和新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拓展思维,调动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可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笨,许多知识讲了好几遍就是不能掌握;许多浅而易见的道理就是不能理解;许多感染力极强的情感就是不能接受。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做识记、保持、再现等枯燥乏味的劳动,而没有借助于人的积极情感,把学习过程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成功感、紧张感等积极情感因素引到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定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学生一定会变得更加“聪明”。譬如:一位老师在教授《菜园小记》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观看“大生产运动”的录像片断和播放作者吴伯箫反映同一时期的姊妹篇《记一辆纺车》一文的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比较阅读。由于这一教学设计新奇而富有挑战性,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再善思而更加乐思。学生在情感支配下,形成了思维的良性循环。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性、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当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调动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的思维时应适度,在过度的情感刺激下不可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
三、架设桥梁,沟通情感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人类积累的认识、思想观点等精神产品转给学生的传递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介质是情感因素。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由于学生与作者写作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知识的局限,生活体验的缺乏,即使最优秀的文艺作品,学起来也会兴致不高。但是,如果教师先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然后带着深厚的情感色彩去诱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的感情和作品中的节拍起伏跳荡,并创立美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深一层明确情理,这样,学生学习便会有趣味,并会将积极健康的情感不断强化,不断升华。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枣核》一文时,将“清静、悲凉”的情感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又成功地运用了一些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到了这一情感,并补充交代了有关背景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火花。又如在教《背影》一文时可用“凄楚、感伤”的情感;教《最后一课》一文时可用“悲愤、激越”的情感等。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情感色彩十分强烈。因而教师应以情感为桥梁,去沟通作者、教者、学者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
总而言之,情感因素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希望我们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切合实际地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