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时间:2019-05-15 02:0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摘 要】在传统文化的逐步升温下,将其有效的渗透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早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对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及途径将其有效的渗透其中,从而在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对最终的教学成果起到一个升华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为探究话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途径和方法

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化逐步转型的阶段,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却也在不断的消失。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其和传统文化间的联系往往是最为密切的。因此,初中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有计划的将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入其中,从而在改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以使其的综合素养与道德水平得以全面性的提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实际意义

传统文化非常的博大精深,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较大的益处。首先,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儒家思想,无论经历了多少时代的变迁,都被人们所称颂,可见其的精妙之处。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吸收其中的积极部分,可以帮助其更好的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不管是对于语文教育,还是学生本身而言都有着较大的意义[1]。

其次,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传承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关于美德的部分比比皆是,比如孝道、诚信精神、爱国精神、学习精神等等,都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因此,教师将这些内容有效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好的达到“育人”这一目的,以使语文教学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及方法

(一)强化自身修养,发挥榜样作用

学生在开展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在其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引领者的双重身份,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将对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学习文化精神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具有着较强的榜样作用。所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对自身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有效的加以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探索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热情与兴致。据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素养以及对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热爱程度,将对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2]。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出师表》一课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以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对学生加以讲解,以结合其所具有的历史背景以及爱国精神等,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文化魅力,以使学生在开展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好的入情入境,全面的强化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认知与理解程度,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涵有效的渗透在教学当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兴致

在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教师在语文教学开展中所应用的方法也应尽量的科学、合理及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调动起学生参与文化学习所具有的兴致,以使最终的渗透效果得以有效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抄写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语句、词句、名言警句等等,并对其进行背诵。之后,教师就可以举办一个“文化小能手”的竞赛,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更好的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所具有学习与接受能力,并对于其精神及品质素养的形成产生正面的影响。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班级里面构建一个读书角,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更好的开展阅读,以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拓宽自身的视野,以了解和掌握到更多有关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开展一个“畅谈会”,以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交流、探讨等更好的实现共享,以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最大化的突显出来。

(三)挖掘文化内容,激发学习情感

在初中阶段的教材课本中,除了一些词、诗之外,其他课文中也蕴含着传统文化里所具有的美术艺术与道德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加以充分的挖掘,并在教学开展中将其有效的体现出来[3]。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背影”一课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设备,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父爱的?频片段,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深刻的感受到父爱的爱和美。

(四)开展教学活动,拓宽学习路径

在语文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拓宽学生传承文化的路径,从而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对最终的教学效果起到一个升华的作用。对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个将传统文化作为主题的活动,以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更好的进行传承。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将“礼仪”作为主旨的演讲比赛;将“孝道”作为题目的班级会议;将“戏曲”作为主要内容的才艺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也能够在此基础上,全面的强化其对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探索欲望,以使其在这一过程中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涵、精神等等,以对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水平、综合素质的形成等起到正面的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将一些基本内容学习好,还应该通过有效的途径及方法来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与思想道德,以在未来成为一个有道德、守纪律、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毛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7(07):39-40.[2]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10):138-139.[3]樊怡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0):16-17.

第二篇: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

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流,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几千年。语文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它不同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古诗文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修养,积淀民族文化的底蕴,使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

传统文化这笔财富如何能成为中学生所认识、了解,并被他们接受、传承和发扬,就要取决于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自身的专业修养。教师不单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继承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做好传播者。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渗透进去,在保障语文教育为主的情况下,有机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如教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可根据现在有些学生总借口学习太苦、太累而不思进取,甚至放弃努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将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对比。这样学生在对比中就会发现,要想学有所成,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乐以忘忧的品质。并从文中作者求师之难的情节中,了解古人尊师的传统美德。进而得出结论: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这样,让学生从古人身上感受到优秀的学习品质和思想品质,并将这种品质传承下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学习古诗文不再有畏难情绪,就要培养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引领他们诵读诗句。如,看到春天到来,就引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到花朵凋谢时,就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遇到学生灰心丧气时,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劝慰;当学生面临抉择时,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激励。这样一来,学生们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又能引导他们认识人生价值,强化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健全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使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不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层面,延伸了学习的外延,使学生对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还要带着学生们去欣赏一些流传千古的文化作品。因为各类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材中选录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片段:如《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等。这些选录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显出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而且充分反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小说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征,也为后人继承前人遗产,创造新的诗歌样式,文章样式,繁荣传统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钻研教材,通过认真分析去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有的放矢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从书本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鉴赏时,不但要注意感受其形式方面的美,而且要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学生不仅欣赏了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雄伟景象,也领略了“迁客骚人”,一明一暗,一悲一喜的览物之情。但对文中的疑难问题探索时,同学们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反映了范仲淹盲目“忠君”的思想,他是在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应予以批评。有的同学则认为评说范仲淹不应脱离他所处的年代,因为在封建社会,皇帝代表国家,如果身为臣民一遇不悦就起“二心”,那国家岂能长治久安,两种意见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这时,教师引导并鼓励同学们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展开辩论。甲方慷慨陈辞: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荒淫无度,无法识别人才,许多有志之士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一贬再贬,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干脆学习陶渊明、吴均等,既然仕途不如意,不如遁迹山林,避世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乙方也毫不示弱:《论语》中,孔子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使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学生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充分理解了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洗涤心灵,提高修养。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任重道远,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传授一些传统知识外,主要是结合语文教学,在讲授语文文化时认真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有的放矢地传承优秀文化,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刘 萍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这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古诗文教学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将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阅读古诗文,可以和古代文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闲适淡定的陶渊明,怀才不遇的韩愈,乐观豪放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安贫乐道的刘禹锡,洁身自好的周敦颐,豪放旷达的苏轼,„„他们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引领学生同传统文化进行对话,同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对人生的洞察力与感悟力,这样可以使这些青少年人性发现,名利心淡泊,灵魂净化,品德高尚。让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开展了“亲近古诗文”系统工作,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采用以下对策:①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诵读一首古典诗文。②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③每月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④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等);并进行一次测试。此活动的开展,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到底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东西,以及如何来弘扬呢?这就是我们语文工作者的责任了。我们最主要的阵地就是课堂。

第一,在强烈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来进行古诗文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要让学生自然联想到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还要将思维很自然的涉及到“三苏”;学习《陈涉世家》不仅让学生知道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不凡抱负,还要了解司马迁遭受宫刑并完成《史记》的过程;学习《武陵春》,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有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伤感的李清照,还要知道曾经的女词人也有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欢乐生活,使学生们了解李清照的变故。只有这样,古诗文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有趣味。

第二,在古诗文教学当中我们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诗文中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鱼我所欲也》中“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使得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懂得,作为年轻人不仅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第三,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古代“英雄形象”及优秀个人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极力鼓舞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在历代古文中不乏塑造或体现优秀人物形象的精华篇章。如:《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忠心耿耿,《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爱莲说》中的周敦颐“予独爱莲指出淤泥热不然”洁身自好,《饮酒》中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等等。在讲解这类课文过程中,注重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扬,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我们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进行弘扬,充分发掘一篇古诗文的艺术内涵,使之大放异彩。比如:我们要从语言方面来鼓励学生学习并体会优秀的辞藻,看看古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优美的句子的,从中汲取艺术养分。《小石潭记》就是一篇在语言艺术上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古诗文。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如此优美的语言,如果不注重去体会去感受去学习的话,那就是一种浪费。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因此,我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学习,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作者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怎样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我们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时,正是要深刻体会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忠君思想。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上、结构上、修辞上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只有这样真正作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品味文章的韵味美、音乐美。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要求学生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就会充满热情的投入其中,品尝大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第五,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等资源积极查阅资料,主动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教师在授课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有些是零碎的,只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显然是不够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在课前就应当让学生去查阅资料,看看陶渊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官场是怎样的。学习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让学生去了解苏轼为什么去到密州做太守,知道他因为在朝廷内和王安石等主张变法派不合才遭贬。

我们不单单是为了教学某一篇古诗文的识读背诵,我们要站在一个认知的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古诗文教学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必要的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更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和熏陶,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审美情趣和自由意识,也形成了高尚的人格。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古典文学精华,必将从学生头脑中渗透于他们的思想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里!总之,古诗文的学习中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让学生的心灵更为充实,让学生的目光更为敏锐。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我们的学生将会更加真切的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宜城市孔湾中学郭恒江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遗留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让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国家在“十一五”计划中,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为此成立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它的内涵与外延是非常丰富和广博的,它涵盖了所有与语文学科有关的内容。根据课题组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分解所形成的子课题,我选择了《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这一课题。现将我对这一课题的初步想法写出来,与同行探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语文。这就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立足课本,以课本为依托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途径。语文教材内容编写,本着传统化、信息化、综合化的原则,内容丰富,涵盖面大。所选课文,有古代经典作品、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传统文化寓于其中。把握教材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1、古诗文的欣赏。

古诗文,是古代文化的沉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美的文化食粮,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直接途径。

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欣赏古诗文,就是和古人零距离的接触,直接去感受古人的心跳。品尝古诗文带来的艺术魅力,陶冶情操,产生对我国灿烂文化的向往和热爱,自发产生探索古文化的欲望。

《〈论语〉十则》是伟大思想家孔子给我们的谆谆教导;《陈太丘与友期》教导我们怎样做人;《伤仲永》更让我们明白后天的努力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木兰诗》让我们从木兰的飒爽英姿中,感受爱国精神的强大动力;《口技》更是让我们领略口技这种传统技艺的迷人魅力;《观沧海》中曹公博大的心胸;《龟虽寿》曹公坚强不息的精神;《钱唐湖春行》早春的明丽;《西江月》夏夜的宁静;天净沙 秋思》游子的泪;《夜雨寄北》、《春夜洛城闻笛》朋友的深情,它们无不撞击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窜越时空,和古人们同喜同乐。我们怎能不为古代灿烂的文化而自豪?我们怎能不产生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努力的激情。

2、富含传统文化的现代文的品味。

教材所选的现代文中,有许多文章就是传统文化的直接介绍,有的文章也穿插着传统文化的说明。我们要善于发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的点滴进行教学,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如七年级上册中,《风筝》民风民俗的渗透;《看云识天气》古代

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天上的街市》民间传说的新解;《女娲造人》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

七年级下册中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古人学习的情境;《社戏》传统民俗的闪光;《安塞腰鼓》民间艺术的发碰撞。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整理、收集和赏析,品味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的甜蜜,产生探究它们的强烈愿望。

3、附录,传统文化体味的园地。

七年级两册书都让学生欣赏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大汉字魅力的完美展现。充分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起源、流派、艺术风格,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通过临摹、赏析、欣赏书法艺术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自觉放弃“现代社会都用电脑打字,还练什么字”的想法,让学生自觉热爱书法艺术,热爱传统文化。

4、综合性学习,展示传统文化的舞台。综合性学习,这是新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它能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了解的知识集中展现,在综合性学习的能让的设计中,有许多能让就是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让学生尽情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七年级下册中的《黄河,母亲河》,活动要求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采撷那些沉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爱国情。内容就包括黄河起源、黄河颂歌等。在完成这些内容过程中就需要查阅资料,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达到

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戏曲大舞台》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通过对戏曲的源流、戏曲种类的了解,让学生明白中国戏曲的丰富多姿;对戏曲行当、脸谱的认识,让学生体味中国戏曲独特艺术魅力,对戏曲片段的演唱,让学生懂得中国戏曲的底蕴,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传统文化就有了更深的感情。

二、对本地乡情风俗、风物特产、工艺品进行才、调查,汇编乡土教材,弘扬传统文化。

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沉淀,它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样式。让学生在收集整理中,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韵美,由然而生热爱家乡之情,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思想的目的。

把学生分成风俗组、土特产组、工艺品组、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组,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家乡名胜古迹等的由来,把采集的资料,按类整理加工,编成教材,作为语文课外读物的补充教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体味地方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传统文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制作网页在网上发布,编演小剧目,举办演讲会等多种形式。

随着信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也可以让学生跨地域收集,上网查找等等,途径很多,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给予正确引导。以上,是

我就《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一种思路,当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处理。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自由的翱翔,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于发扬光大。

第四篇:“春风化雨”——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春风化雨”——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旧城中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独有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华夏大地,孕育于黄河岸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青少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中学阶段更是学习、吸取、消化的最好时期。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构筑青少年健康人格、陶冶青少年的情操以及贮蓄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是有其重大意义的。但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我们自身的一些原因,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这一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那么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呢?

一、老师要正确认识和了解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两个特征:一是历史性,语文都较全面地选取了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的经典诗歌、文章,它们构成了语文教材的大体系,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二是艺术性,教材中所选的范文绝大多数都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其精美的语言,匠心独具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美的形式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语文独具的特性所决定的。

二、老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内容,培育良好阅读习惯

第一是通过诗词歌赋来领略汉语的优美神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开阔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与磅礴。穿行在一行行诗文中,就像漫步在清秀明丽的山水之间,感受到祖国的山河壮丽。

第二是激发爱国思想。被放逐身在汉北仍不能忘怀君国故都的屈原;“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身居匈奴十九载不辱使命的苏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临死写《示儿》的陆游;精忠报国的岳飞;誓死抗击倭寇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这些人与事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内心,使我们明白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第三是培养民族气节与精神。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一个个民族英雄以他们的高风亮节和不朽事迹谱写华夏子孙英勇与不屈的赞歌,用自己的热血捍卫了民族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游天姥山吟留别》中的李白,《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满江红》中的岳飞等等。授课老师在讲解这类课文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扬,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在文言文教学中还要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曾经一度遭到外族的入侵与骚扰,但中华民族从没有屈服害怕过,而是进行了最为顽强的抵抗。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文言文中是蕴涵极为深刻的。弘扬这种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上注入了强心剂,为当代中国的更快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骄勇善战、林则徐的为国禁烟,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显现。

初中阶段是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习习惯、形成文化人格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全面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把传统文化的精神传给下一代,培养学生道德情操,这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孙春艳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拙见。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

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 “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一)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用硬笔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我都要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二)古诗词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

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1、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拓展延伸:在教学《伯牙绝弦》教学中,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这些动人的场景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心的人。、联系生活,寻求共鸣。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在这一感悟的基础上,再深化人物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计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有最懂你心的人吗?有这样的知音人在你

身边,你觉得快乐吗?”有些孩子很自豪地谈到了自己的好伙伴,有些却显得很沉默。可见,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交往能力不同,他们的圈子显然不同,何谓“知己”?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还没有用心去感受朋友。用你心度他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2、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日积月累中积累传统文化

“日积月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1、调动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可以联系生活,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发挥想像续编,创作。

2、丰富形式,化枯燥为生动。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会使学生的积累活动焕发生机活力。

3、学用结合,化静止为运动。有些“读读背背”中的词句,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某种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游玩时,可以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词句的准确性。

二、在个性化阅读中汲取营养

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三、举办多彩的活动是弘扬传统文化长效的载体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讲故事。

2、古诗词摘抄、诵读。

3、利用假期精读一本优秀古典小说,写读后感。

4、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

一次“诗词诵读”,可能是学生一次快乐的心灵体验,一副“佳联妙语”,可能是学生一个激情创作的瞬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必经之路。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能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榕树是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茂盛。”我正是因为生长在音德尔第一小学这片教育的乐土上,才让我对教育教学充满无限激情。

下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浅探

    浅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五马小学校本部钟晓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

    中学物理教学中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五篇

    中学物理教学中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揭西县霖田高级中学 蔡东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这是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早已发现的普遍真理。物理教学如果不把德......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各种发达媒体使学生对外来节日耳熟能详,对中国历史典故,流传至......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青年们,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合集5篇)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利......

    论述中国法制史教学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5篇

    摘 要: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法制史凝聚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国法制史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科......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创立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支柱。语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小学教科书中包含......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

    “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 列宁曾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事实上,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的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