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忆金堂杂文随笔[范文模版]
2016年的春天,我和老公来到了四川成都金堂县谋生,在那里开了一间酒坊。开业后的第一个月,生意还算可以,到后来便出现了门可罗雀的现象,生意日益惨淡。直到第三个月,生意更是让人看不到半点希望,这时我们才明白,到这里投资做生意,明显是跟钱过意不去。这个县城里已有数家酒坊散布在各个农贸市场的重要地段,而我们的店面位置处在一个并不具有商业价值的地段,即便加大优惠力度,也难以招揽到大批顾客。继续撑下去,只会亏得越多,早点放弃那里,才是止损的唯一办法。几经纠结,老公和我决定离开金堂,到南充仪陇另谋发展。走的那天,我的心情很复杂,明明有多少回想过要逃离这座城市,可当真正要离开了,却又舍不得了,看到熟悉的街道和我渐行渐远,我竟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当时的情绪用百味杂陈来形容,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后来我才弄清楚,真正让我放不下的原因,不是那座城市的繁华美丽,而是另一种美好。那是淳朴的人心,让我油然而生感激。
记得那个相貌平平的男人,他是经常照顾我们生意的顾客。有一天中午,他又来我们店里买酒了。那天天气很热,看着他大汗淋漓的样子,我跑到小店里买来一瓶矿泉水给他喝。他看到我递给他矿泉水,憨厚的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也没说什么。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我去买早餐,刚好碰见也在店里吃早餐的他。他和老板结账时,说是要把我的早餐钱一并付了。我不肯接受他的好意,非要把钱给他,他拼命地把我拿钱的手挡回去,连说请我吃早餐不算什么事,要我不必客气。
早餐费虽然不多,但他执意要为我买单的行为却让我很感动,我回店里后告诉老公。我说,他肯定是想到我曾买过矿泉水给他喝过,所以要回报我。你看这人多淳朴啊!其实,我为他买一瓶矿泉水算什么呢?他照顾我的生意,我本来也该感激他的啊。可人家不这么想,还把我的带有商业味的热情当成纯粹的好意,并感恩我的这份好意。遇到这样的人,也是一种幸运了。老公听我这么说,也表示赞同我的话。
她是一家大超市的老板娘。我的店面离她的超市不远,从第一次到她那里购物,看到她一脸亲切的笑容,我就对她有了好感。于是也渐渐习惯到她的超市购物。
有几次我需要纸箱装东西,又苦于弄不到,我只好到她超市去买。但我问她纸箱需要多少钱时,她却说不要钱。我执意要给,她也执意不收。最后拗不过她,我就拿走了她给的纸箱。
临走前的一天,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打包,也需要纸箱,我不想再到她那里去要,决定到另外一家小超市去买。那个老板我也认识,我也在他店里买过不少东西,吃的大米就是在他店里买的。我找了一个干净点的啤酒纸箱,问他多少钱。男人很平静地回答一元钱。我没说什么,掏出一元钱给他。一个纸箱,一元钱不过分,但也买断了我对那家超市的念想。
找了几个超市,也没买到合适的纸箱,我只好硬着头皮再次去她那里,并告诉她我们要搬走了,要纸箱打包东西,问她那里有没有。我出钱买。
她毫不犹豫地答应有,而且热心地帮我找合适的。末了,我付钱,她依然执意不肯要,说这不算什么,还和我说了一切贴心的话,那是一个挺有人情味的异乡人撇开商业上的交易和我说的温暖人心的话。
第二年春天,我再次来到金堂,打算去姑父那里看望他,想到那个温暖的女人,我决定多走几里路特意到她超市买一条香烟和一箱牛奶送给姑父。
然而当我坐了公交车又走了一段长长的路赶到那个超市时,她已经不在那里了,她的超市已经转让给别人了。没能回报她的好,让我心里感觉挺遗憾,只好还是在那个换了主人的超市买了香烟和牛奶,失望地离开了那里。
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妈。她的老伴爱喝酒,因为随同老伴到过我店里几次,也就和我熟悉了。有一次我在河边散步,她刚好也在。我向她打招呼,然后我们攀谈起来。她问起我的老家情况,我的孩子,我的生意......我则一一相告,还把我的烦恼告诉了她,我诉说着有人排挤我们,有人在下水道里乱扔东西,搞得我们住所下水道经常不通,洗手间污水横流。她很为我们打抱不平,告诉我要去找谁解决这种闹心事,还说她会帮我们去找某某。知道我们请人疏通下水道花了冤枉钱,她又为我们愤愤不平,并告诉我只要付多少钱就行。
那一晚,我第一次感觉这陌生的异乡也有不拿我们当外地人的好人!我记住了她那慈祥的面容,亲切的声音。而那次我去金堂,偏偏有那么凑巧,刚好在公交车上遇到了她。我激动地和她打招呼,并在下了公交车后和她同行走了一段路,跟她说了我们离开金堂后的经历,一直说到我们互道再见。
或许,就是这些人给我留下的记忆,让我莫名其妙地爱上了那块土地,以致离开金堂后仍然对那里念念不忘。尽管在金堂遭遇生意的惨败,给我留下不堪回首的记忆,但也有暖人心扉的美好人事,让我忽略沉重的往事,只记温暖!再忆金堂,脑海中只留下温馨的感觉!
第二篇:忆杂文随笔
时间很怪,也很快。兴许是经历变多了,心智发生了一些改变,一路走来,曾经毫不在乎的东西,现在竟愈发觉得重要......
小时候总觉得身边的人会一直在,我不会长大,他们也都不会变老,我可以一直一直当个小孩,被所有人呵护被所有人疼爱......那个时候,好像每天都是快乐的。
奶奶很厉害,每次放学回家,都可以看到奶奶会从田里带回来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好吃的野菜,害羞的刺猬,偶尔还会有可以飞上天的大气球,奶奶说,那是从很远的地方过来的挂果树上的特殊礼物。
爷爷很和蔼,除了奶奶骂他的时候,他面无表情,闷不作声,其他的时候,脸上总会挂着笑。他会在打完牌后带各种好看又好吃的糖果回来,还会在偶然知道我喜欢吃卤三角后,每天都买,直到我不吃了,他才会换个新的菜品,要是觉得我喜欢吃,又会再每天重复买......姥姥患有老年痴呆,不太记人,于是家里便在爷爷家不到五十来的地方建了一个小房子,让她能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也方便大家照顾她。爷爷负责做饭盛饭,幺爷负责打扫卫生,姑妈负责跟她洗澡,奶奶不太喜欢姥姥,于是小小的我便担负起给她送饭的任务,我很喜欢这样的时刻,像是一种责任,像是可以彰显我在这个大家庭里的重要地位。并且我也很喜欢姥姥,虽然她好像也不太能记住我的名字,但是个每次看到我都会冲我笑,我喜欢别人冲我笑。
至于爸妈,初中以前对他们的印象并不深刻,他们常年在外,除非是有人问起是否想他们,平时似乎并不会思念。说起来可能有一些好笑,他们回来的时候,我还在和附近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跳房子,还是朋友们看见提醒我,我才反映过来原来家里来了人,见面的时候都还在疑惑,怎么没见过叔叔阿姨。
大概是有些愧疚,爸妈这些年一直对我格外好,那怕是后来有了妹妹,他们也总是偏向我。他们会满足我的各种需求,却好像对我没什么要求。在周围有同学恋爱被各种禁止的时候,他们反而会和我说初高中恋爱很正常。在我考了低分的时候,他们也只是说下次加油。
大多时候,我觉得我是幸福的,毕竟不只一个二个人和我说过羡慕我有这样开明的父母,但,其实,偶尔我也会想,他们这样放任我,是不是不太爱我,偶尔,我也会希望他们批评一下我。似乎这样才会更容易地感受到他们的爱。
时间终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挽留就停滞不前。以前的我从不觉得时间残忍,直到高三那一年,姥姥过世了,才真切的感受到时间的狠心。
那段时间,似乎家里所有人都很压抑,我听着那些人哭,恍若如梦,好像并没有他们那么难过,但不知为什么,却总觉得心里好像少了什么......时间不停地跑,我也一直在成长。现在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对我很好,但偶尔在梦里会听见有人问我:“明天我们是去河边钩龙虾还是去田里抓蝴蝶呀”?
来自541小可爱
第三篇:忆外婆杂文随笔
由于家庭的特殊因素,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安徽外婆家度过的。外婆驾鹤西去廿余年了,她的音容笑貌常浮现眼前,她的乐观开朗、朴实善良、助人为乐的品格及其一言一行对我产生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一幕幕,始终珍藏在记忆仓库里,令我难以忘怀。
在那以玉米、蕃茹当主食“吃了上顿愁下顿”的艰苦岁月里,外婆总是保持勇于向现实挑战的乐观积极向上态度,从未流露出丝毫悲观厌世神情。我的“份外加入”使原本家境贫寒的外婆家加重了负担,外婆不得不干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庄稼活,节衣宿食,宁可自己穿补了又补的衣服,决不让我之“形象”难堪,宁可自己少吃一口,也不让我饿着。一次外婆劳累过度数天卧床不起,小姨特地为她做了几个荷包蛋,她却让我品偿个够所剩无几之后再心安理得吃下。也许是外婆过份宠爱百倍呵护,时常使我的小嘴巴“喜好厌差”,时不时竟以“绝食”要挟抗议,每每这时,外婆先是耐心安慰说这一切都会过去的,再说与解放前相比可强多啦!接着又叨唠告诫道,只有苦海里泡大的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这年我在小学读书,虽不甚明白外婆教诲的深层含意,但也朦胧受到一些鼓舞和启迪,以致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活无不有奋发进取的推动作用。
外婆的心地善良,不仅体现在家中和我身上,更为方圆几十里地的村内村外人所赞叹,其表现为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具体行动中。凡村前村后人家有为难之事,外婆悉知后会主动上门给予“指点迷津”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或干脆自已承揽下来。久而久之在人们心中威望“一升千丈”。记得一天近黄昏时分,村上有一农妇含着泪走走停停去村部的路上,恰巧,被去商店买盐的外婆和我碰见,外婆即驻足细问得知其八岁小孩病了无钱就医而前去村部求助后,二话没说便将口袋里仅有的5元钱一蹋刮子塞给了她。致使那天家中晚餐吃“无盐菜肴”。此景此情,使已是中学生的我与那农妇一样动容,霎时觉得眼前身躯瘦小的外婆变得高大无比……
一次一位素昧无亲的邻里因患重病,急需借钱就医,外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毅然决然地将多年来在外工作的外公寄给的生活费中硬抠下存入银行的钱全部取出送去。然病魔无情终未保住性命,外婆别提有多伤心,那阵子已七十高龄的她整天价往那儿跑。办后事时,又遇难题――无棺材,她不但不提及所垫的医药费,却自告奋勇献出早年为自己而备的一具棺材……当年我在读高中,对这一举动,已能作出虽超出常规可亦理解和赞许的表示,尽管当时有人说:咋有这样傻的人,只顾别人不顾自己……
后来,曾记得,曾记得……一件件一桩桩足以体现外婆美好心灵高尚品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外婆,安息吧!你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第四篇:再随想杂文随笔
人们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好像有人专门论述过。我不是学者或领袖是不敢奢谈的。
但是,我还是觉的正确的认识是智慧的儿子,是理想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不同时代,不同情况的具体体现,是爱心,不私心,不偏颇,公正,客观,全面,辩证的大融合。它需要闪光的思想,豁达的胸怀,坦荡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修养。
认识,无非认识人,认识宇宙万物万事,认识问题充其量还可以分成普通百姓的认识与领袖从政者的认识。我们普通百姓的认识,是人与人相互间的认识,是对政府政策法规的认识,是对自身能力与条件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大度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头论足,也要大度,客观,辩证,不带私心,不偏颇,充满爱心地认识别人。人人各有其优点,各有其缺点。以其优掩其劣,或以其劣盖其优,都会是有所偏颇的。人学习其优而摈弃其劣,就会有所益处,就会提高自己。人只有这样,才会相互理解,相互容人,相互帮助,相互服务,相互合作,相互互动,相互补充。在国家大政策法规下,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条件选定自己的职业,在相互服务中,贡献社会,生存生活自己,融洽人际关系。
至于领袖与从政者的认识就更具风格,智慧,远见,更具抽象性。他们的认识旨在全局,兼顾局部,心怀理想,面对实际,奋斗现实,面对未来,体现群众愿望,不专个人意志。他们总结综合着人民的认识,他们疏导着人民的认识,他们引领着人民的认识,他们发挥着人民的认识,他们利用着人民的认识。他们把人民的认识提炼成一种思想意识形态而上升为理论,凝结成精神支柱,创造成指导思想方针,又通过实际操作与斗争,把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拧成一股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朝着政治设想努力奋斗和前进。近代的领袖们认识到了这些,并致力于发动,团结,利用,统一群众行动,统一着人民的认识,统一着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时升华着自己的认识,领导着人民进行艰难的实践,于是其效益,其速度,其功劳,超过了五千年历代帝王将相及各资本主义社会的领袖。
其实,人没什么,只要不带极端的私欲,知人知己,不偏颇,不私心,有爱心,不片面,不以一概全,有诚心,客观,辩证,哲理,放的下,拿的起,有哲学思想头脑,善于吸取人的优点,善于利用人的优点,善于避免别人的缺点,你就会产生正确的认识,就会升华自己的认识,你就会事业有成,你就会在别人对你认识的评头论足中释然,从而在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社会中去认识事物,通达事物的道理,在正确对待处理人际关系中超然起来,成就事业。这是任何人成长,成熟,处世,做事,成功的必经路子。
第五篇:芒种琐忆杂文随笔
又到芒种了,我对芒种这个节气,有着特殊的记忆。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虽然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但家乡的一景一物,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特别是到了芒种,家乡的景色更美。此时,环绕小村庄的树木长势正旺,一片郁郁葱葱,而田野里却是一片金黄。饱满的麦穗上,麦芒不再是直直地拢在一起,而是分开了,这表明小麦成熟了,要立即收割。俗话说“麦到芒种自死”,你不收割,小麦也不会生长了。如果天不如人意,此时来一场雨,或者刮一阵风,未收割的小麦会因为受潮而发霉,那么眼看到嘴的口粮也会丢掉,就太让人心疼了。所以,抢收就成了当务之急。
五月底,农民们就为午忙麦收做准备了。平整麦场,钉镰刀,买叉子,修车补袋子,甚至还要买一些咸鸭蛋、咸鱼等食品,以便农忙时好做饭。“六·一”过后,小麦就开始收割了。学校会放“午忙”假,以帮助家里收割小麦,那怕是尽点微薄之力也行。
为了尽快让成熟的麦子颗粒归仓,开始割麦子之后,农民们往往在天还没有亮就赶到地里。阳历六月初的天气,凌晨还很冷,人们还要穿上厚衣服。四点左右,天刚蒙蒙亮,一天忙碌的收割就开始了。吃饭的时间到了,家里会送饭到地头,他们草草吃点东西继续干活。饭菜也很简单,往往是大饼、稀饭,再加上咸蛋、咸鱼之类的小菜。小时候农村的生活水平低,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白面馒头。为了改善午忙时的伙食,人们会把刚收下的小麦磨成面粉。但新麦面粉制成饼不如陈麦面好吃,发粘且少有麦香味,不过总比杂粮好吃,人们也顾不得太多了。镰刀在厚厚的麦陇间挥舞,金黄的麦秸倒下后,再捆成捆,用平板车拉到平整好的打麦场上。整天弓着身子收麦,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特别热,特别脏,胳膊上粘满黝黑的麦锈,又疼又痒。中午时分更难熬,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汗流浃背,炎热难耐。不过,劳动之余,直起身来仰望蔚蓝而高远的天空,悠然飘浮的白云,听听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布谷鸟的叫声,看看身边一捆捆沉甸甸的麦穗,心里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收麦的时候,布谷鸟特别多,它们高高地飞翔在天空,不停地鸣叫着:“嘎勾……嘎嘎嘎勾……”。农民们根据这种鸟的叫声,就给它们起名叫“嘎勾鸟”,并且编了一句农谚:“嘎嘎嘎勾,割麦耩豆。”,意思是说,嘎勾鸟不停地叫,那是在催促着人们快快收麦,快快耩豆,不要耽误了农时。收麦的时候,麦陇里还时常会窜出野兔、野鹌鹑等,小伙子们看到后,忘记了劳累,丢下镰刀,欢叫着追赶,但往往是徒劳无获。野兔的奔跑速度极快,它跳跃着,很快就消失在视野里。野鹌鹑更不用说,它不仅跑的速度快,眼看着赶上它时,它马上又展翅飞起来,让你望洋兴叹。这些意外情况的出现,多少缓解了单调的劳动气氛,让人们暂时忘记了劳累。
收割完的小麦,用平板车拉到早已平整压实的打麦场上,均匀地摊开,晾晒。“芒种忙,麦两场”,到了芒种,小麦差不多打下两场了。小麦脱粒的过程老百姓叫“打场”,打场最初是用牛拉着石磙,在摊好晒干的麦秸上来回的压,直到麦穗里的麦粒完全脱落。赶着牛“打场”时,老农们会吆喝着牛,那吆喝声抑扬顿挫,像唱歌一样,伴着石磙的“吱呀”声,很好听。后来,打场也实现了简单的机械化,不再用牛拉石磙,而是用手扶拖拉机、农用三轮车,速度当然快多了。脱下麦粒后的程序是“扬场”,因为麦糠和麦粒混在一起,必须分开。在没有卷扬机的情况下,只好用原始的“扬场”法。“扬场”需要技巧,是个技术活,一般人无法胜任。“扬场”时用木锨铲起麦粒与麦糠的混合物,逆风成四十五度角高高扬起,用力要均匀,最主要的是麦粒落下的地方要定点,不能忽远忽近。这样,在风力的作用下,较轻的麦糠落在一处,饱满的麦粒落在一处,而“扬场”人身上却没有一点麦糠或麦粒。
“打场”之前人们最怕下雨,打完场麦粒归仓后,人们又盼望着下一场“透地雨”,以便播种夏季的庄稼。老天也好似懂得人们的意愿一样,每年麦收过后,常常会下一场大雨。大雨过后,麦收产生的尘埃不见了,空气异常清新,人们可以高兴地进行下一季的庄稼播种了。
芒种前后虽然忙,但农民们心里充实、幸福。因为他们在忙碌中收获了春天的成果,播下了秋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