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现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绘还原意境。本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品味这一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走近作者,进行意境复现,想象词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词带给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三、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解题。
(1)同学们,你们已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了,即将与老师、同学离别。离别意味着不能经常见面、共叙衷肠。当然,同学们的离别是要奔赴更美好的前程,那我们伤感中又会有为同学、朋友高兴、为他们祝福的心情。说起离别,我们就不由得想起那些送别诗。同学们,你能回想起哪些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与我们刚刚回顾的一首诗,题目有什么相似之处?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了解词牌,了解作者。
(1)同样是送别,李白、高适、王维写的是诗,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一首词。同学们知道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
(2)词牌,表示词的节奏,是古人的一种伟大创造。不同的词牌,既有不同的字数、节奏、音韵,甚至还能表现不同的意境。当然,随着词的发展,不同词牌一定代表着某种风格或意境的功能越来越淡化。既然词牌代表的是不同的节奏、韵律,这么看来,词牌就一定会有多种了。同学们能回忆原来都学过什么词牌吗?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什么呢?
(3)介绍作者。
(二)学习课文。
1、行走词阃,品味情感。
师:这首送别词让我们穿越时空“观看”了一场友人离别的话剧,体会到了一种离别带来的伤感,也体会到了友人发自内心的嘱托与祝愿。无论诗还是词,字数都是有限的,都是极讲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蕴含了作者无限丰富的感情。就让我们到词中去走一回,去品味这送别的味道,去体会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上片:伤离别——体会作者融于山水间的离愁别绪。
(1)我们先看词人送别友人的这段路程。大胆想象一下,一路上他们都可能看到什么风光?
(2)是的,沿途一定会有很多的景物,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选取了山和水来写呢?除了山、水,还写到了什么?
(3)你发现作者又是怎么写这山、水的呢?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特点呢?
(4)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5)仔细想一想这句:“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里的两个动词“横”和“聚”的用法有什么精妙之处?
(6)原本呢,水也好,山也好,都是没有感情的一种存在。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都变成了一种有情之物。这山水就是那个美人,她不仅眼睛含情脉脉、柔情似水,而且还眉头紧锁。为什么会眉头紧锁,而不是眉开眼笑呢?
(7)你觉得这个美人是一位真实存在的美人吗?为什么?
(8)“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9)这里的“眉眼盈盈”与前面写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联系吗?
(10)结合前面的“眉”、“眼”两句,想一想:这个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读中体会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祝友人——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与转折的直接抒发。
(1)我们来读一读下片,体会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是依然这么的愁苦、伤感吗?
(2)你从“才始送春归”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3)春天的归去给人一种光阴流逝不再来的伤感,而偏偏这时“又送君归去”。这时,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呢?
(4)你觉得作者用两个“送”字有什么好处呢?
(5)除了这两个“送”字,还有两个……
(6)两个“归”,分别是谁归呢?
(7)这份离愁,因伤春再加离别而更加让人“销魂”。那么,接下来作者是描写他的痛苦离情吗,还是别的什么呢?既然阻挡不住友人离去的脚步,既然离别已是改变不了的现实,词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8)从这两句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体会出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9)这里“千万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10)想象一下,鲍浩然回到家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评析:上片,作者的情感是隐藏的,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下片,作者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抒发心中的感情。伤春却逢伤别,愁苦压在作者的心头。但作者却祝福友人、祝愿友人与春住!让学生从一些重点词语中去体悟这种不吐不快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在朗读中抒发这种情感。
2、走近作者,想象词镜。
(1)有时,我们形容一件美术作品,或者一个优美的风景胜地,会用“如诗如画”、“如临其境”来形容。那么,我们现在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随着作者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看看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卷,什么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有一种“如诗如画”、“如临其境”的感觉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在脑海中勾勒这幅图画吧。在前两句中,你要随着作者去送友人了,你这时就是作者,这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默读:“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你想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3)我们再来描绘下片的场景和画面。听完刚刚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还原情境,两人配合,一人读,一人回答;然后,两人交换角色。
(4)春去时分,偏逢与友人离别,这真是愁煞人呀!无论多么的不舍,多么的伤感与惆怅,友人都是要走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这样的离别,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别呢?是泪流满面呢,还是痛苦万分?还是其他的什么样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别吧,把你的话说给你的朋友听。
然后互换角色说一说。
评析: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作者与友人的道别场面与情感。
3、走出文字,升华感悟。
(1)体会词的情感。
①友人要离别,已是事实。不舍、难过、伤感、愁苦,都是正常的情感流露。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朋友还是得走。假如你的朋友也要离开你,你会怎么办?只是啼哭吗?还是……
学生自由说。
②是的,是朋友,就祝福他吧,无论他将要去哪里。祝福他拥有美好的生活、幸福快乐!现在,如果你的朋友去国外读书了,你们会用哪些方式交流呢?
③如果我们面对的不是离别,而是失败、挫折呢,你会怎么办?
评析:学生联系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实现,感悟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学会面对现实,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豁达地对待失败与挫折,要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3)体会词的艺术特色。送别,如爱情一样,是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一个永恒的主题。历朝历代的送别诗词有很多,如我们开课之初回忆的那样,写法各异。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话相送;有的豪放,有的忧愁,有的豁达。
①今天学的这首送别词的表达有什么特点与独到之处呢?
②刚才我们说了那些送别诗的风格、特点,也归纳了这首送别词的特色。虽然手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也是一首诗、词以及所有作品,能够打动人之所在。你们发现是什么了吗?
③从送别诗、送别词特色的品味中,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评析:将原来所学的诗歌和这首词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借景抒情、构思精巧、比喻别致、语言风趣俏皮的特点。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绘制一幅或多幅图画,描绘你脑海中的送别图。3。推荐阅读。老师推荐几首相同词牌的词,同学们课下阅读。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表达的内容、方法一样吗,然后总结一下。(课件出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五、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借景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抒情
第二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候的心情。
2、通过归纳总结,体会送别诗的表达特点,并从中汲取习作营养。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送别诗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哪一首古诗?复习几首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句,导入新课。
二、理解诗意,诵读悟情
1、读诗题,汇报获得的信息。
2、采取自读,汇报读及教师范读相结合的方式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色彩。
3、自学理解词意,探讨交流所发现的问题。
4、设疑检验自学效果,板书点拨,体会感情色彩。
5、探讨表达特点,体会写作方法。
三.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散读——个读——齐读。)
四、.揣摩词语,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采取学生质疑、同学解答、教师指点又不断诵读的方式。)五.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诵读出景语中的情语。(示范读——散读——个读——指点——男女分句读)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第三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候的心情。
2.通过归纳总结,体会送别诗的表达特点,并从中汲取习作营养。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送别诗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封书信的片段引出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的心情怎样,会彼此或与老师说些什么?之后导入本课所学。
二、理解诗意,诵读悟情
1.读诗题,汇报获得的信息。
2.采取自读,汇报读及教师范读相结合的方式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色彩。
3.自学理解词意,探讨交流所发现的问题。
4.设疑检验自学效果,板书点拨,体会感情色彩。
5.探讨表达特点,体会写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结合以往所学送别诗词:《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分析送别诗的写作特点,并为己所用,提高写作水平。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
引导学生以王观的这首词为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并用意味深长的祝福结束本节课。
第四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多情自古伤离别”,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在秦安路小学这个大家庭里已生活了六年,想起昨天历历在目,恍然如梦,假如明天就要毕业分别,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2.指名让学生说。
3.过渡:是啊,“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分别的时候你们会说到这些,而古人也是如此。他们会把这些话用诗词的形式留存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的诗人王观所写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请注意这个字的读音――“卜”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
4.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遍课题。看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重要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什么?从哪儿发现的?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这首词是关于什么的?“之”是什么意思?鲍浩然是谁?浙东是什么地方?)
5.过渡:既然是送别词,那么送别诗词一般都弥漫着一种什么情感?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1.导入:“请打开课本的第153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注意断句正确。”学生读,教师巡视、提醒。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刚才他读的时候,有个字音读的特别准,正音:处――地方(chù),“那”同“哪”,是通假字,在这里读三声。字词解决了,请你自由地、正确地再读一遍词。(评价)
3.断句:我们都知道诗词有停顿和断句,掌握好断句才能把诗词读得更有韵味,谁愿意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断句。你读得真不错!哪个地方停顿的时间较长?(在上下半阕之间)我们一起来看节奏。(出示投影)请你根据节奏认真地读给同桌听。
4.既然是一首送别词,我们应该怎样读呢?(指名回答)
5.“好,谁愿意尝试着这样读?”学生很努力,可似乎离词的意境总是差一点,看来要想读出依依不舍之情,读出深深祝福之意,那就要走进文本,品读悟情。
6.思考:咱们学习古诗词都有哪些方法?(指名汇报。看注释,了解诗人,明白写作背景。查字典,反复朗读等)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总结出来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开始自学,可以适当地在书上做批注。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再解决不了的,等一会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7.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自学领悟,教师巡视,倾听、答疑。
8.全班重点交流不懂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通过自学,你还有哪里不懂?谁愿意解答?你是怎样理解的?
A.“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含义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美人的眼波是怎样的?这种修辞手法是什么?这说明水是怎样的?美人皱起眉头是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把美丽的浙东山水比作美人?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轻松愉快)(把清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碧绿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
B.“眉眼盈盈处”这句怎样理解?这是什么地方?(浙东)这句话说明鲍浩然的家乡美在何处?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山清水秀,秀丽如画,这样一幅美景怎能不令人心神愉悦,心生向往?让我们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读上半阕。
C.“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送”是什么含义?两次重复吗?(不。)那么是强调什么?这句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依依不舍,难过的心情)
引读:是啊,“送春”,已让诗人十分惆怅;而今又要“送君”,更是愁上加愁。旦夕之间,离别之苦,情何以堪?所以,读诗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D.“千万和春住”(提问:“千万”的含义?为什么要和春天住在一起?仅仅是和春天住吗?表达了诗人对鲍浩然怎样的祝福?)
(想象春天的美好后同时指出友人是和家人团聚,表达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福: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带着对鲍浩然的祝福与祝愿一起读下半阕。)
9.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人的款款深情,理解了诗人的依依不舍,更读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切祝福,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一起读这首词。(配乐读)
10.男生愿意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吗?请女生来评价。女生也试试。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1.导入:学习了全词,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板书:借景抒情)
2.我们还学过一些送别诗,请你们读一读。(指名读,出投影)
3.(四人小组讨论)比一比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汇报)怎样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注意:借景抒情,不同的送别情)
4.教师总结:这就是“景事交融,情寓其中”啊!同学们,送别诗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抒发别情。但是,这种情必须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板书)“情有所依”!这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启发呢?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
1.导入:一个送别的主题就有如此多样的情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即使孤帆远影,仍不肯离去。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与水天共存。王维送别好友到塞外临别时殷殷关切,为友人再无知己而伤神。王观却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送人送得欢欢喜喜,那么诗人王观告诉我们怎样去面对人生的离愁别绪?
2.说得真好,那么如果毕业分别就在眼前,在离别的时候,你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能用学过的古诗词中的诗句赠给大家或你的好友来相互勉励吗?
3.学生互赠。
4.结语:虽然团聚是短暂的,离别就在眼前。你们虽然志存高远,各奔东西,但我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无论走得多远,你们的心、师生的情,永远在一起。让我们互赠美好的祝愿,那就是“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祝同学们永远生活在春天里!
编辑 王梦玉
第五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候的心情。2.通过归纳总结,体会送别诗的表达特点,并从中汲取习作营养。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送别诗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昨天是一个值得所有华人记住,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知道为什么吗? 生:昨天是2008北京奥运生活在希腊的奥林匹亚城点燃,开始全球传递的日子。
师:是啊,圣火的点燃意味着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可是,对于我们,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分别”。现在请允许我读一下一封信的片段,这是不久前收到的:王老师,您好。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但我永远也忘不了你,因为我有许多话只想对你说,要问为什么,我只把你一个人当作我的老师,我所认可的老师。马上要中考了,即将离开中学校园,但不知怎的,我仍然忘不了在小学毕业考试前你领我们高声齐诵《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学步》《我们上路了》,那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想说:老师,我想你。。。生:(沉默,感伤)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到来了,面对同窗六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会非常的伤心。。。(热泪盈眶)舍不得与我的同学分开,因为只有和同学在一起,我才有说不完的话。。。
生:我更舍不得与老师分别,因为在这几年中,我已经把老师当作了自己的父亲。同学都跟我说:你对老师的感情,比对你爸爸都要深(泪流满面)。。。我们都说你像一个父亲,一个严父,一个严中有爱的父亲。。。
生:(哭音)我们都舍不得离开这个“家”。只要你出去讲课,我们学生都会说老师不在家。。。要是毕业了,这个家就支离破碎了。。。生:(全班都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师:(声音哽咽)谢谢同学们,对于你个老师来说,最大的褒奖就是得到学生的喜爱与认可!(调整一下情绪)好了,同学们,我们平静一下心情。。。其实,相聚就意味着分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啊。在分别的时候你们会说到这些,古人呢,也是如此。不过他们会把这些话用诗词的形式留存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宋朝诗人王观所写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板书课题)。注意,“送”字的偏旁是三笔,后两笔断开。来,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看一下文题,你从中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生:这是一首词。因为他有自己的词牌---卜算子。师:什么词呢? 生:送别词。
生:鲍浩然是王观的朋友,要到浙东去,诗人临别时写给他一首词。生:浙东可能是鲍浩然的家乡。
师:不是可能,就是!浙东就是现在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大家再高声齐读一下课题------生:(齐读)
师: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分别时的心情,因此送别诗一般都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 生:悲伤。。痛苦。。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这首送别词,看看诗人在这首词中又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二、理解诗意诵读悟情
师:拿起所发的资料,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词,开始吧。(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的读音、断句)师: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汇报读,“那”读成了第四声)师:谁能告诉老师,他有一个字读错了。生:“那”应该读成“哪”,第三声。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句话是个问句。
师:非常好。在这里“那”同“哪”(板书),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做“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注意啊,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哦,在高考中会吃大亏的啊!来,继续。
(生再汇报读,有的语气较为平缓,有的比较沉郁,这时,教师适时进行范读)师:不要坐,你来评价一下,我与你在朗读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读得好像音调更高一些,不那么低沉,变化也多。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迷惑地摇头)
师:那好,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学完之后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来自学,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再解决不了,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教师给以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领悟,并巡视,倾听,答疑)
师:讨论声渐渐低了,说明同学们理解的不错了,还有什么疑问吗?(等了一会)没有?那好,老师要问问各位了。(板书)“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山水交汇的地方。师:这个地方在哪儿?
生:浙东。。鲍浩然的家乡。。师:他的家乡美吗? 生:美啊。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就是说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把水比喻成眼波,把山比喻成皱起的眉毛。师:美人的眼波是什么样子呢? 生:就是。。就是。。非常的漂亮,迷人。。水汪汪的。。师:对啊,“暗送秋波”嘛,可不是秋天的菠菜哦!生:(大笑)
师:而诗人又把那连绵的群山比喻成了美人皱起的眉毛,这个比喻形象吗?谁能做给大家看看。。
生:(相互表演,表情各异,哈哈大笑)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想想诗人在写上阙的时候,他的内心应是怎样的心情? 生:好像应该是比较轻松、快乐的。
师:(板书:‘轻松’)好,你能读出这种轻松吗?(生读,语调轻盈,教师适时点评)
师:我们再来看下阙。(板书)“千万和春住”。“千万”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
师:为什么一定要同春天住在一起呢? 生:春天天气好,空气也新鲜。。。
生:春天有活力,有生机,冬眠的小动物都出来了。。。生:小草发芽,杨柳吐绿。。。
师:真是诗情画意啊。大家说的太好了,在这里“春”不仅指春天的景物,还可以比喻成自己好友的家啊,如果鲍浩然回到自己自己的家,家人会怎样呢? 生:家里人一定非常高兴,可能会欣喜若狂。师:这个词用的好!
生:家里人还可能会流泪,不过这是高兴的眼泪。师:喜极而泣啊!
生:还可能全家人围在一起,给家人讲在外的经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师: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春天吗? 生:(点头)
师:因此,这句“千万和春住”是诗人对自己朋友的良好。。。生:祝福。。祝愿。。
师:(板书:祝福)来,谁能读出这种祝福与祝愿?(生读得感情真挚而投入)
师:现在你们能理解为什么老师在范读的时候用那种感情来读了吧。生:明白了。
师:好,让我们齐读这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齐!生:(齐读)
师:从这首词中,同学们能感受到王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生: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没有愁事。(生乐)生:他的心胸应该很宽广。。。。
师:我想他更是一个造诣高超的诗人。大家请看黑板,“眉眼盈盈处”是描写山水,这属于写——
生:景。(师板书)
师:“千万和春住”是诗人对朋友的祝愿,抒发的应该是一种—— 生:情!(师板书)
师:因此,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 生:借景抒情!(师完成板书)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师:看来,借景抒情是送别诗词的重要写作手法。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首诗,我们共同研究一下它们的写作方法。(将材料发给同学)
(生自主解决,并不时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这部分时间比较充足。之后,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稍加指导停顿。后学生汇报所想。)
生:《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应该是借景抒情。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师:那李白的《赠汪伦》呢?
生:好像也应该是借景抒情。。。
师:“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主要是写什么呢? 生:李白要走了,忽然听见岸上有歌声传来。生:应该是一件事。
师:那后两句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说明他俩的感情很深。。。生:是夸张。
师:对啊,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应该是—— 生:借事抒情!师:那最后一首呢?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写事,后两句写景,可是。。没有情啊。。师:那你能感受到一种情吗?
生:可以!李白看见朋友的船消失在天边,心里一定很舍不得。。。
师:这就是“景事交融,情寓其中”啊!同学们,送别诗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抒发别情。但是,这种情必须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板书)“情有所依”!这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启发呢? 生:(若有所思般的点头)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
师:好了,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就要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尽管离别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痛,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诗人王观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面对? 生:要乐观一些。。
生:要多多劝慰,将未来想得美好一些。。
师:如果真的有一天,你们离开了我,在离别之前会对我说些什么呢?能用学过的古诗中的诗句赠给老师吗?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此“君”非彼“军”,王汝军的“军”吗?(生笑)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师:我叫汪伦吗?(生笑)生:不及老师送我情!
师:我更想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师生情”!
师:虽然你们会离开我,志存高远,各奔东西,但我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走不出老师的心!师: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生:老师再见
板书: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借
眉眼盈盈处 —— 景
(轻松)抒
千万和春住 ——情
(祝福)“情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