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牧歌》的教学反思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乐曲根据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乐曲主题悠扬飘逸、低回婉转,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且对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也是难以想象情景的。所以本课的导入就从布仁巴雅仁演唱的《牧歌》入手,歌曲是用蒙古语和中文演唱分别演唱的,配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将孩子们带入到蓝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创设情境,将孩子们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中后,开始欣赏小提琴曲《牧歌》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的聆听,采用多种音乐实践的形式多次聆听:哼唱主旋律,用丝巾表现音乐,手画旋律线等等,特别是用丝巾表现音乐环节比较出彩。第一次用丝巾表现时,让学生自由表现,有些学生是盲目地无规则挥舞,有些旋律跟不上,但是表现出了慢速的特点,还有些乐感好的能跟着旋律在舞动,并能表现出上下乐句的不同,可以说第一次处在探索感受的阶段。经过旋律出示演唱后,再次挥动丝巾,大多数能够做到跟着旋律分乐句进行,表现出符合牧歌的特点。用丝巾来表现音乐,是运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的教育理念。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体会小提琴这个乐器的音色特点,揉弦长弓是小提琴表现《牧歌》主要手段,通过观看小提琴家盛中国的表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然后再出示实物小提琴,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请会演奏的学生演一演,相信学生会把小提琴这个乐器的特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小提琴的音色动人,似人声,有娓娓道来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绎的《牧歌》令人动容,每每旋律出现,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感动、让人恋恋不舍,随之拓展聆听蒙古族演唱家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加深了学生对草原对蒙古族无限向往之情。
本课的设计具有以情导入,以声感人的特点,课堂中学生全情投入,沉浸在草原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意境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牧歌教学反思
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年级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发挥个人专长,增添课堂色彩。我擅长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国蒙古族音乐,我加入舞蹈进行本堂课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第三篇:《牧歌》教学反思
呼图壁县第四中学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牧歌》教学反思
在《牧歌 》的教学中,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一、关注学生及其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听、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充分感受和表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初中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篇:《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作
者: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雅居乐小学
贺清先 《草原牧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我在游仙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会上展示的一节观摩课。本课通过欣赏《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两部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风格的不同,从而让学生了解掌握具有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长调、短调这一知识点。
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年级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发挥个人专长,增添课堂色彩。我擅长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国蒙古族音乐,我加入舞蹈进行本堂课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整堂课的教学音乐性体现较强,氛围浓,效果好。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第五篇:牧歌教学设计
歌曲《牧歌》教学设计
课题:《牧歌》
教材版本:人音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下册 课型:唱歌综合课
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钢琴
马头琴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通过学唱和欣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的音色。
2、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充分了解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民歌和无旋律伴奏的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音乐启发学生参与表演及创作,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学过程:
师生音乐方式问好
1=C 2/4 1 2 3 |3 4 5| 5 6 5 4| 3 2 1‖
同 学 们 你 们 好,老 师 您 好。
一、导入新课
播放舞蹈视频《鸿雁》
师:我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歌曲,那么同学们知道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吗? 生:蒙古族。
师:那么你们对蒙古族还有那些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蒙古族的风俗人情,特色乐器马头琴。
二、新授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蒙古族歌曲《牧歌》(板书)
师:请同学们先聆听录音感受歌曲,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播放视频音乐)生:优美抒情的情绪,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师用马头琴演奏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其音色。
发声练习(发声要求口腔打开,轻声高位,吸气的状态去歌唱)
缓吸缓呼
节奏练习
1、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2、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试唱歌词,注意引导学生唱准歌曲的节奏(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直到唱会为止)。
3、在钢琴的伴奏声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齐唱。
师:请同学们现在分析一下歌曲《牧歌》是由几个乐句构成?并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生:歌曲由两个乐句构成,通常短小精悍。
师:嗯!答得很好,那么这两个乐句在旋律上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面一个乐句在音域上要高一些,后一个乐句要低一些。师:让我们再来朗读歌词怎么样? 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生: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学生回答后进行鼓励,提高其积极性)
4、老师教学生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全体学生在马头琴伴奏下,一边用蒙古族舞蹈动作一边有感情地齐唱歌曲一遍,并体会歌曲的意境。
5、以多种形式练习歌曲。(可分男女声部,可配合肢体动作)
三、创编
师: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发挥你们的想象,结合本歌曲创作一段蒙古族舞蹈(边唱边跳,也可以一组唱一组跳)、赞美蒙古族及大草原的诗歌、一幅画,几分钟后请把你们的创作展示给大家(分成小组进行,每一组创作一种形式)。生: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老师在旁边引导,学生展示后要对其鼓励)。
四、师:《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最后请同学们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录音。提问:无伴奏合唱与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欣赏这部作品的感受。?(无伴奏合唱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由人声不同音色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基本相同,但在表现力度和表现幅度上要比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
五、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对草原上蒙古族民歌有了的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也使我们对我国的少数民族了解更深入了一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热爱蒙古族音乐,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并传承下去。好,下课。亮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创编环节,教学中我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不足: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初中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
建议:本课要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
姓 名
路 颖
单
位
奚仲中学
职
称
中教二级
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