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火中的青春邱少云》读后感750字
由于他的坚持,使解放军发起攻击到战斗结束,总共只用了二十分钟。看到这,我想起自己平时做的一些事,有些不好意思了。记得每到冬天的早上,我总是为了多在温暖的被窝里赖上几分钟,让妈妈操心。妈妈为了让我多睡会,总是先将牙膏挤在牙刷上,把刷牙的水杯接满水,再把洗脸盆、毛巾摆放好。
由于妈妈的照顾,节省了我的时间。就这样,我还为了早饭不合口和妈妈生气。有一次,我刷完牙,洗完脸,晃晃悠悠的来到饭桌前,一看早饭是白米泡饭,当时我就皱起眉头不高兴了,把筷子放到桌上,闹起情绪来。妈妈看我这样,急急忙忙重新做起早饭。
后来,我知道那天早上妈妈为了我连自己的早饭都没来得及吃,饿着肚子工作了一上午。这件事后,我心里挺难过的,想想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我,可我为了一些小事不体谅妈妈,真是不应该啊!看了《战火中的青春——邱少云》这本书,知道邱少云和我一样大的时候,就担负起照顾弟弟的任务,而我还要妈妈照顾,并且生活的那么幸福,真是不好意思。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是许多的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后我们也许不会像他们一样,去流血、去牺牲,但他们的精神一定会教育、激励我们长大。
第二篇:《战火中的青春》观后感
《战火中的青春》观后感
为进一步推动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1月9日上午,高一党支部全体党员同志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集体观看了由市委组织部和市红军荣军休养院联合拍摄的纪录片《战火中的青春》。
《战火中的青春》讲述的是晋中市红军荣军休养院一位九十三岁的革命英雄高晋文的传奇故事,他参加过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西南剿匪等重大战事,在战火中成长为炮兵连著名的“神炮手”。抗美援朝时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率领连队坚守8个月,战斗中他多次负伤,血染沙场,至今仍有十多枚弹片留在他的头颅里和身体各处。历经铁血淬炼和生死洗礼的他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
通过学习观看,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革命传统再教育,大家表示,革命前辈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他们的奋斗历史是我们年轻一代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积极投入到高一年级的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开展的实践中去。
观看后,党员纷纷发表观后感,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查不足,进一步增强做合格党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以老英雄的先进 事迹为引领,激励自己,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党的事业服务,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扎实工作、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彰显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和本色!
第三篇:战火中的青春4
《战火中的青春》心得体会
《战火中的青春》聆听老英雄讲诉自己随部队参加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西南剿匪等重大战事,并成为炮兵连著名的“神炮手”,在朝鲜战场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中,他率领连队坚守8个月,战斗中多次负伤,血染沙场的先进事迹。2017年12月28日,产业规划与创新发展部全体人员观看由晋中市委组织部和市红军荣军休养院联合拍摄的纪录片老英雄的先进事迹深深地震撼着大家的心灵。学习革命先辈晋中市红军荣军休养院93岁特等功臣高晋文的英雄事迹,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崇高理想信念,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感悟英雄的力量,提升英雄的内涵。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人民团结起来,集中智慧和力量,勇敢地面比较自己武装力量强大的敌人,即便一开始不会打,但是在战争中学习,在战争中进步的思想是可贵的,是值得敬佩的,我们就应好好学习这种勇敢应对的思想和勇气。在我们的工作中是一盏指明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艰苦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万里长征留给后人的一个重要启示。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衣食住行样样不缺,很少品尝到寒冷饥饿的滋味,我们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辛酸,但是我们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光环下,不能只享受于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安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遇到困难时也不要轻易说放弃。想一想红军的长征!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也不需要长征了,这其实是错误的!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有坚定的信仰,学习当年老英雄高晋文团结进取、勤奋敬业的团队精神。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习红军同心协力的团结作风,就是要在处理一切相互关系的时候,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当然一个团体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的,只有把自己的整体素养提高到一定的层次那团队的力量就会壮大,自然就会对工作带来高效率。
作为一名综改区产业规划与创新发展部一名工作人员一定要自强、自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习老英雄的顽强拼搏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用高晋文老英雄的精神激励鼓舞自己。
产业规划与创新发展部
王
琦
第四篇: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读后感(推荐)
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读后感
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读后感
(一)他是一块烧不化的真金;他是一座顶天立地的大山;他是一位舍身救人的勇士;他就是----邱少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死,为部队发起突然攻击创造了胜利的条件。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的任务。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人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退后几步,就势一翻,就可以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是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斤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实践了他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读了这篇文章,邱少云的伟大形象刻在我的脑海里。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放弃自救,活活让烈火烧死,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了500多名战友的生命;这种精神是多么伟大啊!使我懂得了新中国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学习烈士们献身为国的精神,要有面队任何困难的勇气,好好学习,奋发图强,做英雄人物的接班人,将来能够回报祖国。
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
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读后感
(二)在黑暗中忽然升起了一星火光,'啊!是郝副营长',他如巨人般站立在一堆沙土上,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道路。'哒哒哒'敌人疯狂了,集中火力,朝郝副营长射击,呀!郝副营长中弹了,可他并没有立刻倒下去,而是久久站立在沙堆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也依旧保持着这个姿势。'杀呀!为郝副营长报仇!'战士们怒吼着冲向敌人……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他十分憧憬孩子能在电灯下学习!在一次战斗中,他为了让黑暗中的后续部队与突击队联系上,用火点燃书,使后续部队找到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却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无情的子弹射中了……年仅22岁的他走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写到了这儿,我的泪水不禁湿润:'郝副营长,您可以安息了,如今我们早已经打败了敌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中国也成为了世界的强国,孩子们也都用上了明亮的电灯!现在我就坐在电灯下写作文呢!您虽然英年早逝,可是您那像蜡烛一样默默无闻,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永远激励着我们21世纪祖国的花朵!'
郝副营长如此,邱少云更是如此!
在争夺敌人控制的'391'阵地一战中,我们(指志愿军战士们)潜伏在一条隐蔽的山沟里,准备在傍晚前偷袭敌人。在中午时分,多虑的敌人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可又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索,只好亮出看家本领——'火力警戒!'呀!,不好了,邱少云被火点着了,因为火势较小,他完全可以翻几个滚灭火,可他并没有那么做,因为他深知,如果他翻身灭火,就会被敌人发觉,那么到时候整个潜伏部队都将受到巨大的伤害,这一次的突袭计划也就会全部落空!就这样,他被火烧了足足半个钟头,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更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读完这个>故事,我彻底愣住了:这怎么可能?这简直太不可思议!到底是什么让他对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对,没错,就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怀有必胜的信心才会这样去做!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党的好儿女郝副营长、邱少云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他们舍身为国的奉献精神在世人心中永存,他们在烈火中永生,激励着后人奋勇向前,创造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战火中的诗
战火中的诗
《三国演义》开篇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
——从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写战争
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长沟岁月无声,历史的喧嚣最终总是归于沉寂。然而那些描写的淋漓尽致的天算人谋、斗智斗勇,那些跨越了俗和雅的传奇故事、英雄人物却在时间的消逝中沉淀,酿成了一曲跨越时空的英雄战歌。
“政失治而乱而分,群雄逐鹿趋于三分,三国鼎立终于一统”,这就是《三国演义》分合话题的史实基础,而挣脱了史实的严密精深,演义用或实或虚,或详或略的战争将分与合相接,组成了这一幕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战争史诗。
围绕着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战役,《三国演义》共描写了大小数十次战争,各战斗之间因果相续,成败相连,作者也藉此巧妙串联起了三国的风云沉浮、势力变迁,但是,《三国演义》并没有把成败看得最重,用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将一百二十年的分分合合轻描淡写地带过,而与史实不同,它的永恒魅力,在于把握住了一触即发、瞬间万变的沙场上那一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玄机,将战争的阳刚与阴柔相结合,非但没把战场表现得惨烈可怕,反而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谱写出一曲英雄的赞歌,洋溢出一份悠扬的诗意。毛宗岗曾评价说:“《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
首先,《三国演义》描写战争,不把主要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与武艺的较量上,而是注重虚实结合所带来的艺术效果。第一回写黄巾军程远志统兵五万前来,刘、关、张只“统兵五百”,便大获全胜,“投降者不计其数”;同回写张角亲自领兵,“满山塞野”、“盖地而来”,刘备领兵一千五百多人,与之较量,结果是“角军大乱,败走五十馀里”;长板坡一役,赵云的左冲右突,固然与曹操要活捉赵云有一定的关系,但张飞的武艺声威,也带有明显的夸张,张飞一声大喝,“曹操身边的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并连几十万大军也“一齐望西逃奔”,“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如山崩,自相践踏”。比起战争的成败和对史实的取舍,艺术的虚构成分才是这些情节的关键与精华所在,可以说,建立在美学理想之上的艺术创造才真正造就了这些人物与故事。
实服从于虚的创作手法也突出了《三国演义》对战争的诗化这一特点。小说文本中把赤壁之战所有的光环都给了诸葛亮,为此,甚至不惜扭曲历史事实。“舌战群儒”是赤壁之战的序曲,这在正史之中没有记载;而“巧说孙权”、“智激周瑜”、“诸葛祭风”纯粹是子虚乌有;关于“草船借箭”,真正的主角是孙权,真正的时间是赤壁之战后的濡须之役;而“火烧曹营”事实上是黄盖提出来的。这些虚构、篡改的情节不仅塑造了一个政治、军事天才——诸葛亮,也将战争的诗意推向了极致。试想,如果《三国演义》舍弃了这些虚构的情节,赤壁之战除了以少胜多之外还有多少吸引力?反之,那些在帷屋中的神机妙算、决策千里,却总能让人读到如痴如醉。可以说,正是这些亦实亦虚、虚实交错的故事情节使战争也带上了一些国画的写意、诗歌的柔情。
其次,《三国演义》叙述战争,不直接把兵法计谋和得失成败传达给读者,而是利用情节的波折、悬念引人入胜。在“草船借箭”一回中,当周瑜提出需十日造十万支箭时,诸葛亮明知是有意刁难,却淡定从容的用“只消三日”有力地回击了周瑜,同时也给读者布下一个谜:“孔明究竟会用什么办法在三天造出十万支箭呢?”这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作者非但没有把谜底立马公布于众,反在情节的发展中,使这个谜不断变得扑朔迷离。“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孔明如何造箭使人百思不得其解,读者的心也被紧紧揪起。“至第三日四更时分”,正是天将破晓的时候,孔明才终于密请鲁肃来到船中,而出口便是“特请子敬同往取箭”,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故事气氛也就此推向极致,这时,才娓娓道出一计绝妙的“草船借箭”。这样的布局结构,不仅将孔明作为军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也一展无余,也使读者在豁然开朗之中体味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此外,这样的情节设置将诗歌“峰回路转”的写意性、“松弛有度”的节奏感也渲染了出来。
再次,对于对比手法的应用,也使《三国演义》诗化的战争描写这一特征增色不少。同样在“用奇谋孔明借箭”一回中,作者在曹操的奸诈紧张与孔明的机智从容之间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那一点传神的诗意,将一场战斗写得有浓有淡、有点有染。一边是雾、江、风、舟描画的宁静清幽的意境,成竹在胸的诸葛亮乘雾驾舟,与毫不知情的鲁肃在江中酌酒取乐,水墨画一般悠然自得、潇洒唯美;另一边却是兵、鼓、箭、雾汇成的紧张慌乱之境地,纵然曹操奸诈骁勇,无奈被一阵迷雾所隔,也只能“箭如雨发”,作者在细腻的环境描写中透出了曹操内心的慌乱与怀疑。这样的战争描写,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并且景物描写与人物心境相辅相成,将人物心境物化,画面感极强。于是,当幽静正对喧嚣、从容正对慌乱,诗意便在双方的碰撞交错中油然而生。
在“宴长江曹操赋诗”一回中,作者以一诗意如画的江上月夜,与数日后火光冲天的景象相对比,极喜极悲之间透出一丝诗意。同样,横槊赋诗骄盈自满的曹操,正包藏着他逐鹿中原事业的最大危机,这其间的强弱易位,也传达出小说最意味深长的寄寓。一切都在人谋,智略实可逆转劣势,尤其在从刘备阵营来看,贡献一个军师,打一场不费兵卒的移地战争,却分得天下的三分之一。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有失水准的表现也可以看作一种对比,他每一次企图摆脱被动的努力都被周瑜顺手牵羊地加以利用,而周瑜的每一次得意之笔,都被诸葛亮冷眼看破,这就造就了“强中自有强中手”、“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深远意蕴。
当然,除了艺术手法和叙述技巧的加入,《三国演义》本身就擅于在战争描写中穿插入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给读者丰富的审美感受。赤壁之战足足用了八回的巨大篇幅,看来头绪纷繁,实则脉络分明、详略得当。曹操使用连环计可以说是赤壁之战高潮的开始,当以奸诈称奇的曹操始终没能逃过诸葛亮的重重计谋,而终于率领着八十三万大军,月夜横槊赋诗江上时,作者用细致的环境描写,刻画出一幅恢宏壮阔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曹操)乘大船一只于中央,上建‘帅’字旗号,两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弓弩千张”,“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景物如此壮阔而充满豪迈之气,这时曹操也不禁想起屡数“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的光荣事迹,满心期待收复东吴,与下属共享富贵太平,而作者也在此时把曹操的《短歌行》带出,将他踌躇满志的心境一泻而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整个画面的苍茫辽阔,与曹操的慷慨豪迈相融相承,诗意盎然。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认为天象的变化总是人世间变化的预兆。《三国演义》在纷乱的战争里,充斥着关于天命、天道、气数、定数的描写。在书的末尾,有《古风》一首,在历述了三国兴亡的历史之后,写下: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是对三国兴亡历史的定命解释,也隐含着作者深深的慨叹。从开篇来,一路轻天命重人谋,而末了却始终没能摆脱天命的主宰。茫茫天数、渺渺青天窥视着人间的起落,人事终究归上天决定。连算尽一切的诸葛亮都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英雄的不甘与天命拼死对抗,而滚滚的战火硝烟还是一步步走向尘埃落定,《三国演义》流露出的一股悲壮之气,像一首苍劲的古诗,刚健恢宏之下透出一丝无奈的苍凉。
参考书目:《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岳麓书社出版;
《漫说三国》 张国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 傅隆基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