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自组织理论在高职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11:0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自组织理论在高职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自组织理论在高职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第一篇:试析自组织理论在高职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摘要:自组织理论作为重要的管理学理论之一,对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通过寻求自组织理论与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契合点,根据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特征与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就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自组织的特征、学生自组织能力的养成等进行了探究。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自组织;自组织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既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也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需要将专业学习和思想发展结合到一起,教育人和塑造人统一到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本文通过探寻自组织理论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契合点,来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一、自组织理论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契合(一)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发展水平

本文在对自组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一理论应用到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通过研究我们得知,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自组织的过程,既是对学生思想意识、思想支配的实践行为的一种传授,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思想教育能力的提升。同时,高职学生思想教育自组织理论的意义,还在于实现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综合思想素质的督促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及创新思维的广度。

(二)实现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序性

高职学生思想教育自组织作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通过不断的开放、涨落和远离平衡状态,同外部世界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换,才逐步的显示其有序性。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思想教育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在进行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要勤于和敢于借助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优化管理的内容等措施,来有目的的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进行启发,让学生能够慢慢的从思想教育活动中,领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校期间,顺利的发展自我的思想素质,实现触类旁通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思想成长的自我提高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作为潜移默化的实践行为,各种管理工作系统的组合和优化,是获得高职学生思想教育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要加强对学生的协作、团队精神进行培养,第一步要先学会与人相处。所以在进行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加强合作品质的教育,成为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的各种管理工作中,通过对渗透和反映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的好人好事、助人为乐等的宣传,来实现了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化和有序性。

(四)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思想教育平台

课程改革中提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以前的传授者和指令者,变成了同学生一起学习的合作者。把教育对象从被动吸取教训,到主动提升师生的角色关系。实现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将学生个体的成功,同整个群体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为构建民主写作、科学进步的管理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要注重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环境的适合度,这是构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自组织平台的重要条件。

(五)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效果的达成通过对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自组织理论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学校的教师逐渐的提高自身管理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由于高职学生思想发展是处在一个不平衡的发展期,因此,在实践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我们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想发展的平衡状态,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施,提供良好的组织和系统的指导。

二、对高职生思想教育工作自组织特征的分析

(一)高职生思想教育自组织的开放性特征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作为每个高职院校教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教育的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完成的。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改变和提高等行为的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点。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环境开放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学生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主体,也是构成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实践的主要因素。

(二)高职生思想教育自组织的非线性特征

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实践中,教师会随着学生思想发展水平的提高、思想发展需求的变化、教育方法的使用技巧等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相同的思想教育方法会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表现和反应,不同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信息,也会产生相同教育效应。即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和学生思想发展的结果有着不完全的一致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发展需求、思想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深化和改革的基础。正是这种非线性的变化特征,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方法选择和使用的契机。

(三)高职生思想教育自组织的远离平衡态特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打破平衡的过程中实现新的平衡,平衡作为一种短暂的、相对的状态,是经常和绝对性的物体变化形式。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实践过程中,随着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道德水平、意志品质、学习的成绩、兴趣爱好、心理变化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学生这些不断变化的状态,是自组织系统存在的动力。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发展水平、思想发展状况、思想发展需求、思想发展阶段的分析和研究,以更为系统的工作方法,来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平衡态特征的把握。

(四)涨落是学生思想教育自组织的重要契机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中学生思想发展状态的涨落有两种情况,首先是教学内部产生的涨落,例如学生自身的思想状态产生的变化,学校的思想教育方法先进,适合学生思想的发展,创新性强等。其次是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使用,社会环境、父母的期望值等,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高职生思想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自组织能力的形成(一)通过自我激活,促进自组织能力形成自组织理论中的自我激活,指的是发展的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外界可能实现自组织活动的出示行为,这种依靠自觉地产生局部性自我运动的回路,一般情况下,是由系统混论走向有序的行为动能[5]。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实践中,学生的思想发展需要,能否顺利的转化成个体积极的内驱力,并将整个思想发展从开始到结束都处于一种激发态,充分发挥个体的潜力。

(二)通过自我定向,促进自组织能力形成自我定向能力指的是,学生按照自我的兴趣、社会需要等,进行思想发展方式选择的指向性行为。如何调动高职院校学生追求思想进步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定向。在关注学生思想发展水平和思想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提高学生的思想发展的正确性、方向性和先进性。

(三)通过自我锻炼,促进自组织能力形成自组织理论中指出自我锻炼能力的主要内容是个体自我适应能力的提高。缺少了每个学生思想发展的自我适应,那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将会不复存在。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掌握思想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教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思想发展的水平,不断的提高思想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不断的强化对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四)通过自我调整,促进自组织能力形成自我调整作为学生按照自己的行为绩效、学习条件等变化,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整的行为。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实践中,学生将思想发展的目标看做是参照物,在目标的指导下不断的改变自己当前的状态,调整学习行为,实现个体的思想发展的目标。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个体的自我检查和纠正等都是自我调整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实现学生思想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五)通过自我规划,促进自组织能力形成自我规划是学生按照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成长环境、思想发展水平等条件,有目的的对各种活动进行安排和规划,以实现发展过程和发展环境的相互统一。学生的自我规划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正确的自我规划是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具备策略性的个体发展行为。

(六)通过自我控制,促进自组织能力形成自我控制作为个体对自身心理活动的主动掌握的过程,这种行为过程是人所特有的,通过个体自我意识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实现过程的,人类高级的实践行为。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实践中的自我控制,指的是学生在思想发展不断深入过程中,产生的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形态。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自信心和毅力,对自己的思想特点、发展层次等有较为全面的把握,通过有目的的进行自我控制,那么就能够产生正确的细想发展动机,对提高思想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

四、结语

在寻求自组织理论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契合点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提高、确立学生思想发展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正确思想意识、思想发展认识、思想价值认识的能力。将学生的思想发展,看做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注重系统内单个子系统的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实践过程中自组织能力的形成,为社会培养更多思想先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第二篇:试论高职生管理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论文

论文摘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素质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点内容。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发布一系列的命令,旨在通过指导各级教育机构加强学生管理和思想道德教育建设,要求各级教育机构在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同时,遵循教育规律。通过探讨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浅析了学生管理存在的一些不足,对如何协调促进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两者间的作用提出了意见。

论文关键词: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关系

随着教育力度的不断深入,教育宽度的不断扩展,教育对象范围的不断广泛,曾经的精英教育模式已经被大众教育取代。学生群体呈现多样化的转变,个体差异日益明显,自律意识比较欠缺,心理年龄普遍偏小;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加之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校园,网络文化的突然爆发。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学生管理的意义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的一切活动和工作,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教育学生,培养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严格管理就成为高校最基本的要求和必然选择。严格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工作态度的要求,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领域的一种高度责任感,是关心而不是放任,是关爱而不是惩治。管理是严格的制度,是国家、社会、集体获取荣誉、实现最终目标的一种需要;管理是严肃的教育,而不是惩罚,是严格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在工作中实施的依法管理,而不是超越国家法律之外的盲目管理。学校对学生管理效果的评价标准的控制,同时也赋予学生接受管理信息及结果以标准的意义,学生管理的计划与安排控制。可以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决定工作目标、内容及过程等,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决定学生在管理过程中接受什么指示,如何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等。这说明学校管理对学生的教育质量有着调控能力。学校尽管口头上要求学生自我建构,但学生的思考对象仍然被限制在学校教师的教学信息意义范围内,教师赋予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标准化的教学信息内涵形成对学生的意义控制。

二、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化成长对思想教育提出的要求

学生教育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项教育引导、规范管理和热情服务三者之间相互统一的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的需要。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是我们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要。学生思想教育是保障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教育体制、形式、和方法的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创新。这即是是学校工作的基本职能和一切工作的目标和职责。也是如何做到严格管理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工作的力度,并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使得德育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收获的更要课题。学生思想教育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各级教育部门的不重视,教材的内容的及时跟新,教育系统的完善都是社会发展对当今学生思想教育提出的最新需求。

(二)当代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新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充满责任感,那管理工作则充满着挑战性。是因为它要求教育者进行的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人性化管理绝不是仅仅延用固有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含量呈几何状爆发,学生们在知识和各种信息的冲击下,开拓了视野,思想也随之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随之增加。分析好新的情况,解决好新的问题,使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取得不断的突破和创新迫在眉睫。

当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随着教育向大众教育靠近。学生能参差不齐,很多学生自主学习愿望不强,学风不正不纯。校园里存在着严重散漫的作风和厌学的态度,导致学习效果糟糕。而且,学生的自律性差,自律意识淡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言行偏激缺乏理性。时下各种思想意识和理论不断涌现,在互联网的帮助之下更呈洪流之势。而当代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他们张扬个性,颠覆传统,对各种思想易于接受。生活阅历的缺乏加上家庭背景各异,更多的学生为独生一代,这种偏激和不成熟有时以血的形式演绎到极致。

再者,交流沟通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门槛,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学生关系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自我封闭,集体意识不强。在校园里,由于来自不同地区,学生之间差异较为显著,造成同学之间往往难以深入的交往,至多表现为形式上的交流。这种沟通障碍的存在导致了多数同学都不大愿意将日常生活所遇到的问题告知于人,而是诉诸网络或者其他一些不当途径作为有限的自我调整,很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而容易连带产生其他的消极影响。很多学生对自己和未来缺乏自信息,心理承受能力相当脆弱,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此外,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很多同学把考试当做了学习的目的,在进入新的一级学习后,不能够很好的调整心态,在目标实现和压力减小的情况下的、,对自己放松要求,思想上也随之松懈。造成了自主自立精神的欠缺。由此,影响同学们的还有缺乏自我规划的问题,应试教育教会学生的考试的能力,却没告诉学生如何思考自己的未来,学校的管理更加着重于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优劣,这样一来便导致学生们一味地追求考试的成果,却对自己的优劣势,兴趣能力特长一无所知。混乱化的价值观,单薄的集体观念,是现在学生思想教育存在问题的总体表现。

三、选择学生管理方式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加强“三观”教育,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和成长的重要时期。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自我和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两项任务。在社会体制专轨的情况下,学生的各种观念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应试教育对智育的强烈需求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的思维理念塑造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与人文化是一所学校来意生存的本源。育人为本是指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学校要努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分利用吩咐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搭建各种交流平台、使学生健康成长,而不是对学生违规违纪行为的放纵来维护学生的狭隘的、自私的利益和权利。

此外,还可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当前思想教育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各种著名古籍中,随处可见蕴含这为人处世的经典之语,这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素材。古人反复强调的做人道理也正是思想教育工作真的重要任务,这就是中国古文化与学生思想教育的相通之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逐步引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最终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净胜,厚德载物的宽厚胸怀,增加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底蕴。

四、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以往教育工作中,人们常常把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对立化,经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发现,严格管理与育人为本并不是矛盾的、对立的两个面,我们既要强调育人,更要重视和加强管理。需要管理的必须加强管理、严格管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才是真正地育人为本。学生是学校集体中的一员,需要自觉地维护学校的、集体的利益。强调育人为本,绝不是忽视管理,更不是不要管理,不要纪律。管理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保障,制度建设时管理的基础,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制度的建设当中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最佳体现之一。努力实现严格管理和育人为本的内在统一是实现教育质量目标的必然选择。

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与教学和学生生活的秩序化和规范化,良好的管理可以帮助建立和维护教育和学习生活的正常化,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强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必须加强人文关怀和规范制度管理让管理制度更有人性化、更符合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新世纪全面建设有特色的教育,通过思想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行业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思想教育要通过管理最后来落实,管理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建立严格考勤制度,高度重视学生寝室管理,完善和健全宿舍管理制度。学校要实现育人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离不开各种规章制度制定、完善和严格实施。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用各种方式来促使学生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作风,形成长效机制。

总之,教育机构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学生工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创新工作管理机制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文化素养和学生工作理论研究。结合传统中国文化思想,让学生们继承发扬中国优秀文明特点。完善思想教育体系。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水平上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服务好学生。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不断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第三篇:入托危机解决策略——基于自组织理论论文

摘要: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入托危机的解决策略。研究结果认为如果幼儿能够在社会支持系统的恰当帮助下自我调节以适应新的环境,将不仅仅能够适应当前的幼儿园生活,而且能够建构当前阶段的积极品质——现实自主性的初步结构,并积累起进一步发展的心理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策略在于创造幼儿心理系统自组织的必要条件,既不是消除幼儿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也不是单纯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

关键词:入托危机自主性自组织

入托危机包含三个部分,即依恋-分离危机、任性-约束危机、依赖-自理危机,它的本质是自主性的危机,即已经建立起的自主性全面受挫的危机,而入托危机的解决应该是现实自主性的重新建构。要想获得现实自主性的发展,必须经过个体的自主性活动,离开个体的自主性活动,是无法获得自主性的。家园支持系统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幼儿心理系统的自组织机能、引导幼儿心理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并为幼儿的自组织(自主性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一、为幼儿自主性心理系统的自组织创造边界条件

开放系统的自组织是周围环境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作为自组织条件方法论的耗散结构论告诉我们这些条件包括:开放的系统、远离平衡态等。这些条件有的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自发出现的,有的也可以通过人为的力量创建。幼儿进入托幼机构为幼儿及其自主性的发展制造了危机的同时又创造了发展的机会。作为教育来讲就要把握这样一个契机,进一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可使自主性心理系统自组织生成新的结构的各种边界条件。

(一)创设干扰事件与情境

系统自组织进化的边界条件之一是系统是开放系统。幼儿心理系统是开放系统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入托前的幼儿由于处在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尤其对幼儿的自主性心理系统而言更是如此。家庭这样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大部分幼儿他们所形成的自主性只能是一种自我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不向现实大社会环境开放,只向家庭这样的小生态环境开放,而这个小生态环境提供给它的信息是有限的,这样信息的有限性和不变性就导致了幼儿自主性心理系统的相对封闭性。这种环境的封闭性使得幼儿的自主性心理系统逐渐走向平衡态,也就是说它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所以说它达到了一个相对的稳定态是说它的稳定性是不现实的,一旦所处环境发生变化,系统就会失去稳定性。因此环境的改变是自主性心理系统走向开放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现实自主性的必要条件。为了使幼儿能够突破原有的自主性结构——自我自主性,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创设各种对幼儿原有自主性结构构成干扰的教育事件与情境。“只有当干扰、问题、混乱出现时——当系统尚未确定,需要继续运行以达成再确定时,一个系统才会进行自组织”。创设干扰情境是系统自组织的边界条件的第一步,这一步可促使原有有序结构进入暂时的无序、不平衡状态。这种暂时的无序、混乱状态对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能够容忍暂时的混乱状态,而不要急于介入。具体到入托初期来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方面来施行。

1、设置分离情境

分离情境是幼儿的成长和社会给幼儿设置的。分离既是相对于对母亲的依恋行为的,又是指向未来的,也就是说,与母亲平静地在一定时间内分离是幼儿必须得获得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同时,社会要求幼儿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要学习离开依恋人进入到社会情境中去。原有的自主性——自我自主性体现在已经建立的依恋系统中。他们可以独立地用各种手段保持与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他们还可以选择依恋谁,排斥谁。依恋对象之外,其他的“外人”一律都是陌生人,而对陌生人一律都给予排斥。是一种“我要怎样就怎样,一切都得服从我”的状态。虽然这些行为还无法真正上升到意识的层次,但他们确确实实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了主宰客体的快乐。可是随着与依恋人分离的时刻的到来,他们原有的自主性面临着必须要解构和重新建构的事实。

2、设置规则情境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以后,必然要面临一些必要的常规的约束。这些蓦然出现的常规仿佛投入江中的大石块,激起阵阵旋涡。江水越急,旋涡越大。原有奔腾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被阻滞了。从幼儿的内在体验来讲首先是一种失败的自我体验,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和怀疑感甚至羞愧感萌生。此时幼儿进入了一种混沌状态和边缘状态。这种混沌和边缘状态是新结构产生的起点。

教师应该知道陷入困惑的幼儿需要教师信息的支持,并判断出这种需要是来自认知上的、情感上的还是意志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判断幼儿是不明白自己到底该怎么做?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行动。

3、设置自理生活情境

所谓自理生活情境指的是为幼儿学习基本的自理生活活动设置的情境。一般的生活自理活动包括幼儿自己力所能及的吃饭、喝水、大小便、睡觉等。处于发展自主性阶段(也称第一反抗期)的幼儿往往有凡事自己来的自发性需要,但是由于周围生态总体情况的限制,幼儿的这些自发性需要、内部潜流不但没有被放大,反而被压制了下去。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信息交换,逐渐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事事依赖的“表现型”。同样,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把它称为“自理生活”系统。幼儿原有的自主性就体现在这种“自理生活”系统中。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以后,必然要面临一些需要自理的活动,幼儿首先体会到的是一种失败感,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和怀疑感甚至羞愧感萌生。暂时的失败感并不代表幼儿将永远保留这种自我感情,只要在接下来的进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战胜这种自我感情并获得信任感和自主感,幼儿就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二)控制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强度

上文讨论的设置干扰事件与教育情境首先为自主性心理系统自组织生成新的有序结构提供了开放的环境,除了开放的系统和开放的周围环境之外,还需要系统远离平衡态且达到足够距离。系统自组织阈值是个动态的量,不同情境、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标准。对于2-3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所需要的相互作用强度必定不同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也就是说,我们要对相互作用强度进行控制。就像多尔说的“教师的艺术在于促使不平衡产生的同时限制这种不平衡—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的破坏。”

1、分解任务难度以降低心理冲突强度

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对2—3岁的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首先幼儿面临的物理环境的改变,由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不熟悉的环境;其次,幼儿得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成人教师;再次是幼儿得面对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三种挑战体现在幼儿身上不是一个简单相加的关系,系统内的要素是相互作用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能够影响另一个要素对整体所起到的作用。如果幼儿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环境,那么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面对陌生人时,所要克服的内心冲突就大大减小——如本园老师家的孩子;同样,如果教师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所需克服的心理冲突也大大减小。

2、增加(干扰)相互作用强度

之所以要增加相互作用强度,是因为该强度不足的话,达不到心理系统自组织所需要的阈值。在分解任务难度时,由于参照的标准是大多数幼儿的适应能力,难免会照顾不到个别的幼儿,而且不同幼儿的家庭教养情况不同,因此对某些幼儿来说就需要特别对待。而增加相互作用强度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下面就分别讨论。

(1)依恋—分离危机

随着儿童的心理有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已经广泛地与周围环境特别是母亲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对外界环境有了基本的安全感。

这时候他们可以离开母亲,离开朝夕相处的小环境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了,此时他们需要跟更多的人建立这种信任关系,需要对更广阔的大环境产生基本的安全感。但是,由于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与需要,儿童在被迫与母亲分离时就会导致危机的产生。据前人的研究,在依恋分离危机的解决过程中,一般可观察到幼儿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最初阶段,幼儿反抗、啼哭、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显得十分痛苦。但在无人理睬和无从改善处境时,焦虑反应转向第二阶段:希望破灭,渴求妈妈的急切愿望受到打击,悲伤中产生冷漠。只要不是完全的社会剥夺,仍有他人前来照顾,幼儿转入第三阶段:幼儿表现出似乎超脱的样子。他们开始与另外接近的人交往、表示亲近,并显示出分离似乎已经不存在。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幼儿都会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但仍有部分幼儿不能在正常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家庭的原因。家长态度让幼儿抱着一些若有若无的希望——说不定我可以不用去幼儿园。有了这些希望,幼儿的行动便指向环境的恢复而不是内部的自我调节。为了达到恢复原由情形的目的,幼儿通过意志行动——不停地哭来进行要挟,以期达到目的。如果总有希望,幼儿就会长时间停留在第一阶段:痛苦、悲伤、哭哭啼啼;不能进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依恋分离危机无法解决。(2)任性——约束危机

增加相互作用强度的策略也体现在任性——约束危机的解决中。在幼儿园,幼儿能够吃幼儿园的饭菜、不挑食,是基本的生活活动常规之一,属于任性约束危机解决的范围。在这里,教师的要求既富有情感同时又给予一定的压力,相对于“我”的要求来讲更接近激起幼儿积极的选择反应的适宜强度。这样既可以初步解决类似的常规问题,又使幼儿的自主选择建立在与一定的规则协调的基础上,幼儿发展的是现实自主性,而不是自我的自主性或者他主性。

(3)依赖——自理危机

班杜拉认为,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所产生的替代性经验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社会性发展方面,观察学习更符合人类学习的许多情况。而且由于同伴不仅是强化物,而且是模仿或学习的范型。刘金花指出,同伴不仅是一种强化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教师充分利用了幼儿通过观察学习和同伴的榜样作用的心理机制,使得外界信息与幼儿薇的相互作用加强,导致幼儿的内心冲突,导致幼儿心理失去平衡,因此就要求幼儿必须要主动调节自己才能够恢复心理平衡,学会控制自己,并因为自我控制的成功体验到了自我控制感,获得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而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是建构现实自主性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提供经过筛选的高序信息

幼儿自主性心理系统自组织生成的新的有序结构是边界条件与内部某种涨落契合的结果,是内部涨落与边界条件相互选择的结果。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自主性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入托适应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入托危机的解决中,家园支持系统就应该对幼儿周围的经验信息进行筛选,挑选出与内部优势涨落相适应的信息,也就是满足幼儿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筛选出的高序信息还可以用杜威的连续性原则和交互原则来衡量和验证。杜威说:“经验和教育不能直接相等。有的经验是不符教育需要的,对以后经验生长有阻碍和扰害作用,或使反应趋于僵化而使新反应贫乏,或仅仅追求狭隘技术而钻进羊肠小道,或养成疏忽怠慌而失去组织或中心。所以教师要在根据当前适应的效用之外,还要根据它们对未来生长的影响,来选择儿童的经验”。高序信息作为边界条件,需要家园信息是一致的,否则不利于幼儿稳定有序结构的生成。

1、依恋—分离危机解决所需的高序信息

在依恋-分离危机解决过程中,家长给孩子提供信息的途径除了语言的交流、互动外,有很多真实反映家长心态的信息包括对孩子的能力是否相信、对幼儿园是否信任、是否对入托抱有积极的看法等是通过社会性参照机制来完成的。婴儿的社会性参照能力是个体早期发展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是个体习得经验的重要途径。就目前的研究来说,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表现在两方面,一类主要强调母婴之间以情绪信号为社会性信息进行参照,此类参照活动中除表情信息外,还包括声音、姿势的信息。另一类则是强调通过情绪、动作等外界信息进行信息参照。不仅成人的表情信息是孩子参照的对象,而且他们的情绪、声音、体态、动作中所蕴涵的无意识信息都能够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到。

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是边界条件中的高序信息。这种信息是有利于促进幼儿主动地调节自己,主动地作用于周围环境的。只有幼儿主动地作用于环境,克服环境带给自己的困难,才能够在危机解决后充分体验到自我信任感。而自我信任感是构建现实自主性所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在面对依恋分离危机时,一是由于家长也面临与孩子的分离的痛苦体验,二是家长并不相信孩子能够应对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甚至有些家长还会怀疑幼儿园和老师的教育行为是否合理,在孩子面前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某些不恰当的情绪、情感以及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其他无意识行为。

2、任性——约束危机解决所需要的高序信息

同依恋分离危机一样,遵守幼儿园的常规虽然是任性——约束危机解决的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和最终目的,幼儿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的同时又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能力以及蕴涵其中的心理能力——现实自主性的发展才是家园支持系统所最终追求的。任性约束危机的解决需要环境中的高序信息。幼儿园当前要求幼儿所遵守的生活活动常规以及教育幼儿遵守常规的方法作为边界条件不一定是与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高序涨落相互适应的,不一定是有利于幼儿现实自主性的获得的。为了提供与内部高序涨落相适应的边界条件,教师就要对常规(已有的和生成的)的内容以及教育的方法进行筛选,挑选出既能够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同时又不违背幼儿现实自主性的发展的环境信息。

现实自主性不仅仅满足独立性的需要还要考虑与同伴间、环境间的协同、和谐,是要正确处理和把握关系。如果幼儿能够与幼儿园的复杂环境和谐共处的话,意味着幼儿个体的自主性发展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只管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能够照顾到环境的和谐性的自主性。方法上激起选择反应的适宜强度,然后给予选择的机会。现实自主性要求有的内容是不能够选择的。

3、提供自理—依赖危机解决过程中的高序信息

该危机解决中所需要的高序信息同样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内容本身:要求幼儿具有哪些方面的自理能力,一方面是方法,怎样培养幼儿在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在内容方面,对当前年龄阶段的幼儿自理能力要求本着必要和适当的原则,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的。整体来讲,大部分幼儿在家庭里都是衣来身手、饭来张口、时时处处依赖成人的。这一方面与幼儿当前的生理发展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跟不恰当的家庭教养观念有关。幼儿园对幼儿的自理能力方面提出的各种要求应该以必要和符合幼儿发展水平为选择标准。在方法方面,提供策略给幼儿,比如在当前阶段就是让幼儿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生活问题时能够主动求助教师,而不是哭或者消极地等着教师来帮助。以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取代原有的工作模式。

由于危机发生导致幼儿的自我信任感严重受挫,自主性也相应受挫,而危机解决的过程,也就是新依恋结构获得的过程是幼儿自主自发的,而不是外界强迫的,因此通过该方面危机的解决,幼儿原有的自主性获得一定的重新建构。幼儿逐渐建立起一种自我情感:一种对自己情绪的信任情感,我是有力的,我能够控制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而且这种控制是与原来的控制感是有根本区别的。

参考文献:

[1][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32[2][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8

[3]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7

5[4]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8

[5]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1997:324页

[6][美]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M].1990:22页

[7]池瑾等.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研究的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J].1999

第四篇: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定稿)

摘要:阐述传统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含义,并引用至现代教学中,以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为例,简要剖析“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推动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承。

关键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德育渗透;分层教学

中医药理论与传统的中国哲学密不可分。在教育行业中,很多教师、学者喜欢引用国内外教育界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并收获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对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在教育界的发掘、推广却研究甚少。故此,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教师,以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为例,简要剖析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1“整体观念”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1“整体观念”的含义

“整体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既包含了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也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2“整体观念”的课堂生态系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生态是教学环境与教学系统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教师、学生、课程这三要素构成了课堂生态的主体结构,而教学便是将教师、学生、课程有机串联起来的动态过程。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媒介,进行正向和反向交流,通过进行“物质”(教学内容)、“能量”(情感、态度、信念等)转换和交流等,从而实现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1]。教学中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体现出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是不可缺少的程序,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要备这些内容,更是要深入实践,备好实践环节,才能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例如,中药炮制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对一些常见中药材按照规范进行炮制操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整体观念”来努力优化课堂生态系统。这一优化包含了微观教学环境———“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优化以及宏观教学环境———学校环境(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和社会环境(中药炮制饮片厂等实训基地)的优化。只有将微观教学环境和宏观教学环境均纳入到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来,才能实现“天人合一”,教学的“整体观念”便充分体现出来,中药炮制学的课堂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持续的良性动态平衡。

1.3以“整体观念”进行知识点的耦合与传导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教好学生的前提是自己的专业素养过硬,但掌握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够教好学生。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会分成各个章节,并包含了多个知识点,而每一次教学只能讲授很少的一部分。要把课讲好,不仅仅要备好每一章节的课,更要把整本教材进行通读,要把整本书甚至是延伸至教材外的许多知识点在脑中串联,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反哺于学生,才能够将知识行之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种巧妙拼接知识点的耦合与传导的备课方法便是贯彻了“整体观念”。以中药炮制学为例,中药炮制方法按炮制顺序分为净制、切制和炮制三大类,教学过程中又按照总论和分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总论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贯穿在分论中的每一味药材的炮制过程中。除此之外,分论中的每一味药材的炮制方法也进行了归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共性”炮制方法的教学,然后再对每一味药材的“个性”特点进行讲述,将学习的思路串联起来,从而便于学生找出共性部分和个性部分,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来。以白矾、石膏炮制方法为例,详见表1。

1.4“整体观念”的教学是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手段

评判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可分为三等:下等唯材施教,纯属纸上谈兵;中等教用结合,传授一技之长;上等教书育人,方显德才兼授。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营造氛围、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的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德育渗透本身就包含了“整体观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以学科教学中丰富的素材、直观的场景,向学生展示道德和价值准则,与德育灌输相比而言,德育渗透更顺乎自然,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2]。在传统中医药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有“整体观念”,将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并重,采用德育渗透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将德育的理念有机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在中药炮制学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味药材的教学,穿插一些古代医学家和中草药的故事,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

2“辨证论治”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1“辨证论治”的含义及“辨证论教”的提出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又一基本观点。古人在大量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吸纳当时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数学等知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模式,并力求把观察到的复杂自然现象归结为几个简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辨证”即是认证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经历代医家的发展和演绎形成了一个有着浓厚哲学思想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中医药理论体系[3]。在此,将“辨证论治”引入到教学中来,便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可以称之为“辨证论教”,即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2“辨证论教”即实现现代教学概念中的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首先,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其对本专业的认知还是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是认知教学,学校开设的“教学认知周”便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认知周”,就是指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一周时间,通过带领本专业的学生去以后将会从事的岗位熟悉工作,从而使得新生能够对本专业迅速产生一种认识和认同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譬如像药学专业的学生将会被带至药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等一线实训基地去参与整个生产、销售活动。而对于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来说,即可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设定模块化方向,既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传承性,又满足了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其次,对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采用对证处理、分层教学的方式。譬如,在中药炮制学的实训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对于“炒法”这个简单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那些曾经在厨房有过烹饪经验的学生,铲刀运用得娴熟,知识点传授起来比较快,教学时只需要纠正其错误方式方法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从未运用过铲子的学生来讲,“炒法”这一个动作便需要不厌其烦指导,并让学生不停地反复练习,经过几次的实训课才能够达到与前者相同的教学效果。

2.3“辨证论教”即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像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讲授法、类比法等教学;而实验实训便需要采用示教法、任务驱动法等。中药炮制学的教学同样如此,理论教学的讲授和实验实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实验实训课程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医药传统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依旧璀璨夺目,对当今的各行各业均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研究阐述了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中药炮制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显示了中医药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将进一步探索,以使得中医药理论古为今用,推动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筑生.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2]高侠.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J].文教资料,2011(30):182-183.[3]朱盛山.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优势[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4):225-227.

第五篇:社会性别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社会性别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做了探讨,主要有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性别意识教育的缺失、社会性别教育环境的缺失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等。藉此,面对这些现实中的客观情况,本文提出了完善社会性别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对策,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关键词:社会性别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一、性别理论概述

社会性别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也被称为“第二次女权运动”。该理论主张女性的命运和社会角色不能被生理差异左右,而且其在之后有关性别不平等等方面的研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对性别方面的教育仅仅是蜻蜓点水,并没有具体实施。但就目前社会对女性的各种不公平待遇来看,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教育充分贯彻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

二、社会性别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促使女大学生培育主体意识。以往,因为对性别教育的不重视,造成女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误区。一些人信奉“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缺乏成才的动力和勇气等。而社会性别理论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对传统依附角色的挑战,可增强女大学生奋发进取和直面人生的精神动力。可以使女大学生认识到,改变传统观念,摆脱传统束缚,这是女性走向独立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2.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平等观念。截至目前,“男强女弱”的观念都深深根植在每个人的思想里。正是因为这种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不断地受到打击。而社会性别理论科学地分析了性别和性别差异,这能够使大学生摒弃“男强女弱”的旧观念,消除性别歧视,树立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使女大学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建立自信,身心全方位发展。

3.引导女大学生认识传统性别角色束缚的社会根源。在传统的男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价值被无限贬低,女性更多地被定位在照顾家庭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对自己人生的定位。而社会性别理论能够让女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进而重拾自信,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争取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三、社会性别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很多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此展开积极探索。但是,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忽视了其重要性。另外,还受到传统父权制思想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目的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受到传统父权制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性别教育的认知不足,导致学校各级组织性别分配不平等,暗示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另一方面,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社会性别意识敏感,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师普遍没有接受过社会性别培训,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地灌输社会性别理论,反而有可能在帮助学生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强化着父权制思想。一些高校尝试开展了有关性别教育活动或开设选修课,但缺乏对教育效果进行及时跟踪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性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女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

四、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至今不容小觑,可以说其已经沉淀成了一种社会潜意识,于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女性价值的正确认识,导致一直以来无论是平凡生活中还是激烈竞争中女性都成为大众眼中的弱势群体。例如,在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促使了她们自卑依赖心理的产生。

2.性别意识教育缺失。高校期间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性别角色选择的重要时期。对社会性别的正确认识,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只有具有平等的性别观念,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理健康。但是,高校对“性别教育”一直以来都不够重视,没有一种加强性别意识教育的自觉性,这种缺失会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社会性别教育环境的缺失。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正常教育的载体,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根植于许多人的深层意识中,所以,目前的高教环境中不仅严重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应有关注,甚至在学校各级组织分配上还体现着传统的男权思想。例如,大部分高校中教职工的角色分工性别不平衡,到处体现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中也潜在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老师教育男生和女生时的不同态度,这更深层次地在大学生思想中加强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这种人力资源环境和课堂教学氛围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4.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混乱、应付心理强。在简单设立咨询机构后,便不再具体规划工作,且对咨询机构工作缺乏督导。长期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出现了发展滞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够专业化等问题。除此之外,通常咨询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一般只有在专业培训之后才能胜任。但是,一般高校招聘心理咨询师时对心理学方面的考核较少,更谈不上对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要求,而且咨询老师大多未接受过社会性别培训。所以,现在高校心理咨询师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大学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中,不仅很少普及到性别平等,而且有可能出现强化父权制思想的情况。

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性别理论应用的对策

1.冲破传统父权制的枷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使大学生摆脱父权制影响,在对现有性别文化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男女平等和协调发展的先进性别文化。摒弃封闭、偏狭的传统思想,培养大学生开放、理性、宽容等科学合理的社会性别观念,促使女大学生充分发挥女性对于社会发展的真正价值和作用,打破传统思想对女性价值的束缚,凸显女性教育的价值和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促使人们性别意识的觉醒,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真正意义上地认识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从而推动女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加强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人类的社会性别观念完全取决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思想的后天培养及影响,在这个长期的影响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思想观。因此,在教育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社会性别理论,作为标榜站在性别平等立场上,为大学生传授正确的性别社会角色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只有在领会到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时,大学生才能真正发现其自身价值,并积极发挥其社会作用,成为一位合格的社会成员。

3.加强教育环境的建设。根据前文所述,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和责任,在学校里,高校应积极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营造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在家庭里,家长必须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除了这两点外,还不应该忽略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社会文化中应该尽可能消除性别歧视、推动性别平等的文化心理环境。总而言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承担共同责任,三者必须共同努力,为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强有力的后盾。

4.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学校里,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的影响,教师自身性别意识的表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教师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规定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促使教师摆脱传统的性别观念,为大学生进行性别平等教育打下基础。通过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只有咨询师用正确的性别观念去教育学生,才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将社会性别理论融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大学生摆脱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摒弃传统父权制的影响,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要营造一个平等的性别环境,为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社会性别理念,促使其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其对未来人生发展的信心和能力,继而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下载试析自组织理论在高职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论文(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析自组织理论在高职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论文(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化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论文[推荐]

    摘要: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计划策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时各......

    成本会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成本会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给排水081(辅修会计) 6002208027 汪涛 摘要:文章详细地阐述了成本会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一般应用和具体应用。关键词:现代成本会计、现代企业......

    期望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期望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费鲁姆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期望理论的特点与启示 【关键词】期望理论企业 应用 对许多中高层管理者尤其是决策层的领导者来......

    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激励理论是领导者在管理中必须首当其冲的的战略。激励因素不仅是应用在企业管理中,现在的教育者对受教育人群的管理措施采用激励理论也是一个必......

    科学管理理论在饭店中的应用

    饭店管理第二次作业 1. 联系实际,试述行为科学理论在饭店管理中的应用。 人是饭店的核心,对顾客的服务都要通过人来实现。饭店的服务产品不仅来自员工的机械化行为,更来自员工......

    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在2001年7月的时候,教育部针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出了规定,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此部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我国的基......

    运筹学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地位及应用教育论文

    [摘 要] 运筹学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为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它在实际应用时却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列举了主要运筹学理论的应用局限性,并在文中介绍了“软运筹学”......

    关于试探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引言钢琴演奏是一门以大量音乐基础理论为支架支撑起来的音乐表演艺术,撇开音乐基础理论来谈钢琴演奏或教学都将寸步难行。由此作者认为,开展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