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个性化朗读教学的探讨论文
一、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标准又一次明确提出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的要求。但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沉闷有余活泼不足“对话有余”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受到单纯追求片面升学率的影响,大量的朗读时间被讲授占用了,老师们还是觉得浪费时间,学生也觉得浪费时间。即使有朗读,朗读的品质也不敢恭维,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并不懂得如何正确的发音、换气,不能灵活自如地处理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等。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文较多,这些诗文情感丰富细腻,语言含蓄隽永,学生虽能意会,却不能用朗读去传神。此外,多数学生总不敢大声放开朗读,极度限制了自身朗读水平的提高。这些现状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现状,影响了新课标语文教育的开展。
个性化朗读是多感官的参与、多角度接受语言材料的全息刺激,促使学生调动已有储备,自主能动的进行快速组合、立体感受,从而获得体验的朗读。它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的,倡导以学生为个体进行个性化朗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语音条件、理解能力、朗读水平、语文基础等各不相同,当然朗读效果千差万别。教师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不要马上打断、纠正,要给学生一个自我体验的空间,耐心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让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改进方法、提高认识,让他们在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最出色的一面,让他们敢读、想读、爱读。
在新课改的语境下,“以读为本”的语文课堂理念,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因此,朗读技巧无形中淡化。事实上,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来还原和烘托文章的固有情感,然后再解读是必要的。所谓朗读技巧是根据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总的要求。根据阶段目标的不同,各学段可有所侧重。”如果能从低年级就开始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的感情朗读就不成问题。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注意方法的整合和方式的选择。以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二、联想想象的运用。
联想和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和人物的感情,不同的个体想象力不同,理解也不同,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实现其特色阅读才是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的映过。这样,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就会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得到真正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角色扮演的定位。
分角色朗读是根据课程的需要,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课文朗读的形式。分角色朗读,确实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可以更好的融入故事情节,更加真切的体验人物的感情,朗读也就更有感情。分角色朗读一般比较适用于故事性强的文章的学习,中间涉及到对话,或者是不同人物的心理描写等均可以,学生通过朗读来体验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层次分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不仅要在量上做保证,重要的是在每次朗读中力求使学生有所得。一位学者曾经明确指出,读“好”课文的五条标准:“(1)要读得文通字顺;(2)要读得朗朗上口;(3)要读得熟记佳句;(4)要读得自我陶醉;(5)要读得人文合一。”笔者认为,个性化朗读可以从这几方面来进行层次性朗读。例如在教授《夏感》这篇文章时,我先对学生做了细致指导: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然后根据男女生不同音调,语速的差别,做了男女领读,分读及合读的要求,全员参与,互做评委,鼓励每位同学发表自我见解。然后再让学生选出读得较好的学生范读,鼓励读得不好的学生大胆的读,比较改进,争取达到自我陶醉人文合一的境界。在台阶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充分地感悟课文,提高了朗读能力。
结论
伽达默尔说过:“不是语言寓于人,而是人寓于语言。”朗读因人而异,因为学生学会阅读的前提是自己阅读,自己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学生的朗读基础,心理特征,生活阅历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可能理解不到位或者超出文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适时适当的指导他们进行朗读训练,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读出乐趣。
第二篇:语文个性化教学探微论文
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具的园丁,绮丽多姿的课堂需要个性飞扬的教师。个性化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创新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敢于并善于跳出现有教育的某些观念,某些程式,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以我为主,教出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的风采,使自己成为一位个性鲜明、特长明显、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师,使语文课成为“自己”的语文课。
要实现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教学设计个性化
教学设计个性化是指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教学的方式方法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卓有成效。具体表现为:①教学角度设计得好。寻找讲解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快速入境人情,多快好省地理解把握课文。②教学问题提得好。教师抛出一些高明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③教学环节安排得好。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快慢适当。既与教材内容的难易相一致,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规律。整个教学过程丰满、流畅,如风行水上,自然而然。
例如,《祝福》教学中,教师通过咀嚼发现文章中隐含着一条内蕴丰富的信息: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由此,巧妙发问,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祥林嫂生命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寄托的深邃的象征意义,并且,通过这一线索串起了阅读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达到了以点带面、一悟百悟的效果。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篇幅极长,若按常规讲解,必然用时过长,恐怕师生双方也都会索然无味。教师拟出若干作文题目,如《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王熙凤的“哭”与“笑”》《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从贾府的一顿饭的排场说起》《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等,作为引子,带动学生自读课文、欣赏课文、提炼课文,使学生的写作、表达、鉴赏、探究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培养,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文学作品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可谓独具匠心。
俗套的教学设计禁锢着我们的创新意识,使我们的教学思维总是停滞在浅白的层次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学的懒惰和僵化,致使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失去活力和生机。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不断发掘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追求教学设计的新意,力求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进而创造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性化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应该是读者的个人行为,阅读不仅仅是在文本的暗示下发现某种意义,更重要的是创造意义,而且创造无限多的意义。因此我们说,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对同一作品、同一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会作出不同的解读。而且,越是内涵丰富、深刻的伟大作品,越是见仁见智,常读常新。所以,作为一位特殊的读者,语文教师应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卓越的判断意识,勇于并善于用自己眼睛解读课文,力求得到深刻的、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同时,尊重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存疑。
例如,《孔雀东南飞》一文,美丽、善良、勤劳的刘兰芝被休,究其原因,教参是主张“自专说”的,但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却有不同的质疑和发现。刘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那自专”,这从她被休而向刘氏的辞别中,已经得到充分证实。因此,“自专说”很难成立。也有人主张“无子说”,这似乎很有道理。刘兰芝的确没有生养小孩,而按照封建社会的“七出”规定,不生养而被弃理所当然。但认真推敲起来,也似乎有些勉强。焦仲卿在府中当差,夫妇俩相处时日不多,结婚两三年不能怀孕生子,实属正常。再说,如果真是不能生养的话,那知县、太守缘何纷纷登门提亲,他们就不怕断子绝孙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十分恩爱,这使得早寡且只有一个独子的刘母,产生了莫大的有可能失去儿子的焦虑感,于是迁怒儿媳,拆散他们的婚姻,重新夺回儿子。这在心理学上是讲得通的,在古代社会生活里也有实际的例子。诸如此类的解读虽然只是一家之言,未必正确,甚至可能显得幼稚和肤浅。但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应当予以支持和鼓励,惟此,才能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养成创新品质和鲜明个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习惯于将人的思维纳入某一凝固化的甚至荒谬的“定论”中,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而使人沦为“标准答案”的附庸,把本来具有的生动活泼极具个性化的语文感知活动逼进一条狭窄的死胡同。要使学生恢复主体地位,形成问题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健康发展的个性,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人。不迷信教参,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人,勇敢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在庸俗化的今天尤为必要。施教手段个性化
语文教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脾气、秉性、谈吐习惯和处世行为,表现在教学上,自然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形态和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包括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的选用,还包括教师感情的把握以及教师性情的表现。每位教师都应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做一个自主自立和真性情的人。只要学生接受、喜欢,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有利,各种教学手段都应该大胆使用,尽情展示,肆意挥洒,而不必畏首畏尾。另外,教师还要学会扬长避短。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自身素质。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对此,笔者深有体会。笔者字写得很难看,口才也不甚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可谓是先天不足。不过,自己在写作上还多少有一些“才能”。于是乎我千方百计避丑藏拙,竭尽所能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每次作文课,我都力求和学生一道同题写作,并与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样既做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师生感情,使得彼此关系更加和谐。亲自下水作文,也使自己对写作的甘苦有了更深的感受,从而也能给学生作文以实实在在的指导,有效地避免了作文教学的大而空。讲授完一篇课文,我都要写教学随笔,总结教学的得与失,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课余之际,我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先后有多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这些文章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的不足,提高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讲解课文、鉴赏文学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和文中人物产生了某种共鸣,笑骂相和,同喜同悲,那么,课文中各种美好的形象便悄然复活,课文的深层寓意便昭然若揭,学生所受到的感染将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一个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发挥和突显自己的长处,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让学生佩服甚至崇拜,让学生“跟我学语文”。
没有个性就是低劣,没有个性就是平庸。当前,我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整齐划一,无视学生个性,把学生当作机器零件,把教育看作机床操作,课堂教学变成了流水线生产,而忽视了学生都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性情的人。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发掘其潜质,发扬其特长,培育其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特长明显,个性鲜明的人。做为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不断探索个性化教学的新方法新形式,努力创造个性化的语文教学。
第三篇:朗读教学论文
浅析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赣榆县赣马第二中学 222124 李学诗 ***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借助于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当重视朗读,因为它不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朗读这一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手段。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地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却听得晕头转向,有时是没有什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缺乏感知不熟悉课文,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所以,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
二、朗读能加深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巨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1 尽管我们在默看一篇文章或诗歌时也会受到感染,但当我们把它读给别人听时,就不一定能感染听者了,这就是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在起作用。
四、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范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之所以重要,我以为有三点:一是它的示范性,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好课文。二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三是它的感染性。这第三点是尤为重要的。可以想见,老师范读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读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便于朗读,我国最早的诗歌得以流传到现在,起初就是靠朗读和传唱才实现的。可以说,诗歌是朗读的文学,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朗读有助于对诗歌意境地把握和意象地领悟;朗读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朗读与之相伴的既有文学的鉴赏又有情感的体验。一首富有激情的诗歌,不通过朗读来鉴赏它,那是不可想象的。朗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读,在我国的过去,几乎是唯一的办法。过去的私塾先生,无论学生多少,总是抱着一本书,咿咿呀呀地读,边读边背,先生几乎是不讲的。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家,对朗读教学也有独到地研究和精辟地见解。叶老常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叶老对吟诵有极高评价,认为吟诵能使内容与理法化而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是学习语文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正是对朗读的重要作用的精辟阐述和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抓好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使语文的教和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使朗读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的琅琅书声却越来越来少,甚至听不到了。条分缕析的讲解充塞课堂,以讲代读,一讲到底,朗读已无立足之地。课堂上不闻书声琅琅,只见习题海洋。课堂上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卖力地讲,学生则被动地听。尤其在农村初级中学,朗读普遍不被重视,似乎已成为多余的了。而朗读的被忽视,并不是因为学生都读得好了,事实是很多学生不会朗读。教师不重视朗读,忽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必然会导致学生不善于朗读。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朗读教学呢?
一、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教师的范读与指导是关键。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和模仿进行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三、旨在理解课文,既可在分析课文前读,也可以在分析课文中读;旨在训练说话,可以分析课文后读;诗歌散文和古文的教学,朗读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朗读教学成为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
四、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人物对话多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声朗读。如《分马》一课就可以分角色朗读。
五、课外可结合第二课堂的开展。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既可对朗读水平进行检查评估,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勇气和自信,有利于全面素质地提高,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3 也无疑是极大地促进。
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地朗读。
第四篇:朗读教学论文
朗读——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重视读法指导、重视教师范读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首先教师要重视读法指导,其次重视教师的范读。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正显示出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苏教版的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适合朗读。而且,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了阅读教学要以读促讲、以读促悟。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其实,老师们都知道,一堂阅读课,读课文也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但是在教学中,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课文这么长,读两遍课文就下课了,还怎么分析课文啊”所以经常出现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学生对课文的“熟读”。学生只有熟读了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也才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很多时候,学生通过朗读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体会,不需要教师通篇讲。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教师要重视读法指导。
为使学生能够读出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读法的指导。比如:创设情境读、转换角色读、教师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都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形成良好的语感。
1、创设情境读。
对于教材中情感充沛真挚、富于人情味的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感染、调动学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也可以讲故事、设置悬念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如:教学《安塞腰鼓》时,由于学生没见过安塞腰鼓表演,朗读不出那种味,教师可以先播放刘成章的电视散文朗读《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激情和震撼,学生就容易入情入境,朗读起来就有感情,也能在朗读中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分角色读。
对于文章中有重要的人物对话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如:《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我”和小红车主的对话是文章的重点,也能让学生感悟出文章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别扮演“我”和小红车主,在朗读时,要进入人物角色,通过朗读,感受“我”的诚实和小红车主的信任。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去获得自己的感受比教师讲解分析让学生去接受更有效果。
3、教师引读。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思,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引读也很有效果。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课文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与大黑骡子有着深厚感情,但更爱战士们的彭德怀的形象。字里行间都包含着浓浓深情,但学生可能自己朗读不出来。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引语,用自己饱含深情的引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朗读出课文的味儿来。
二、重视教师的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好的示范朗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感性的体会。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课文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和儿化音;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再次,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如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把学生带入那个沉浸在浓浓槐花香气之中的地方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我在教学课文前,要作一番深情的范读。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课文产生共鸣。
有效的朗读,能使学生感悟出文章思想感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教学,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五篇: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
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
(仅供参考)
欢迎各位老师就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各抒己见。1.真实高效的语文——多读 2.备课必须备读 3.书声琅琅 激情飞扬 4.在读中求知
5.优化朗读教学 提高朗读有效性 6.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读”
7.范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奇兵利剑” 8.阅读中让个性飞扬 9.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10.浅议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11.朗读与朗读教学
12.情有“读”钟 情在“读”中 13.读千遍也不厌倦 14.千里之行 始于“读”
15.朗读 原来可以这样有滋有味
16.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17.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18.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19教师范读,让课堂魅力无限 20.让朗读充满魅力
21.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航标 22.朗读,也可以很精彩 23.以学定教,以读为本 24诵读为本,不求甚解 25.读——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26.展现“读”的魅力
2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品最是书香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