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科学《种子变成芽》的教案
一、实施前的设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的成长”的理论,杜威的课程观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生长,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结论直接教给学生,主张课程设计把书本知识还原儿童的经验。杜威的观点对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国《自然》教材,存在如下弊端:学习内容过分重视系统知识技能,科学理论而脱离生活实际。把知识用“告诉”的方式而不是以“实践出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科学》新课程提出了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体验现实,感悟自然的教育理念。在《种子变成芽》教学过程中,以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合作学习,学会做人,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观察活动的课外延伸。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是观察种子外部的颜色、形状等特点以及解剖种子,进行内部结构的观察。鉴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不够长,同时也为了使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我把播种活动设计为两种不同的观察记录方法:一种是同一种种子在七天内的连续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第二种是几种种子同时播种,每天观察它们的不同变化。这个过程更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2、材料的选择:因为凤仙花的种子太细小,不容易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所以我选择了蚕豆、玉米、绿豆等材料代替。
三、活动目的1、认识几种常见种子的名称,能对种子外观和内部进行观察。
2、知道种子生长的条件,掌握科学的播种方法。
3、探究种子的秘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活动准备
各种种子和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镊子等等。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变化。并让学生思考:关于种子,你最想研究什么?
(二)分组观察,交流汇报
1、认识种子
你从认识的种子中,向同组同学介绍它们的名称、颜色、形状等特点。
2、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讨论后猜想: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
3、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种子里面呢?
生:剥开。
生:用牙咬开。
生:用指甲撕开外皮,再看里面。
生:用刀切开。
师:切开和剥开那种方法好?
生:剥开好。切开会使种子破碎,不易观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我们就用剥开的方法,剥开种子又叫解剖种子。在实验时注意什么?
生:要细心,保持种子各部分的完好。
生:使用镊子和放大镜时,要注意安全。
生:要先剥去外皮,再观察里面。
生:要做好观察记录。
师:组内要分好工,负责记录的同学把全组的发现记录在观察之花中,看哪一组发现的最多,它的观察之花就开得更灿烂。记录时可用语言、图画、以及数据等描述。好,分组开始研究。
4、学生分组活动
(剥皮后的蚕豆)(解剖后的观察)
4、汇报研究结果:学生将记录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种子里面有什么?
生:我发现里面有2片小叶子。
生:绿豆的又尖又弯,从里面破壳伸出来。
生:蚕豆皮比花生皮硬。
生:剥皮后,蚕豆可以分开两个豆瓣,而玉米分不开的,只有一瓣。
师:对,(边讲解,边演示)玉米内还多了一层含淀粉的胚乳,我们切开后,涂上碘酒,变深蓝色部分就是胚乳。而涂在可以分开两个豆瓣的种子上是不变黑色的。课后我们可用这方法检验其它种子变不变深蓝色?内部有没有胚乳?还有没有其它不同的发现。
生:我们组的绿豆芽长得最长,已经有6毫米。蚕豆芽最短,只有2厘米。
师:种子外面的这层是种子的皮,里面整个部分,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叫胚。胚是有生命的,皮和豆瓣就像妈妈一样保护着小芽,供给小芽“营养”。就可以发育成一棵植物。
5、让学生把实验用品整理好。
(三)共同探讨播种方法
1、引导学生猜想:种子发芽时是先长出根,还是叶呢?或者其它呢?
2、设计实验:想一想,怎样能透明地观察种子变成芽的生长过程呢?
3、一边介绍两种观察方法,一边演示。
第一种是连续性观察方法:A、先找个平底的透明小容器。再放几层纸巾卷成筒形,中间放些土壤再洒些水,等纸巾完全湿润,但不能太多。
B、第一天放第一粒种子,放在通风的阳台上。第二天再放相同的一粒种子……连续放七天。
C、注意每天在同一时间放种子,同时要观察前一天的种子变化,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附:记录表: 观察 种子变成芽
4、讲解记录种子成长信息的做法。第二种观察方法让学生看书自学,请翻开书第25页:几种种子同一段时间的生长情况。
第一、确定观察种子和内容,如:观察花生和绿豆第一周的发芽图
第二、参考资料,自己动手做一张记录表。如统计图式,表示幼苗的长高情况。
5、讨论播种方法。
(四)总结和延伸。
1、让学生思考种子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学生发表见解。
3、送给学生一包种子,用收到的种子,按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播种,注意做好记录。
六、活动评析
本课的内容是以孩子们观察种子为出发点,突出播种对使用的材料选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种子怎样变成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变化后,大胆猜想到观察实验,进而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播种,观察种子怎样变成芽,进行记录。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所收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新课程指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所以,合理地设计的两个猜想A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B种子发芽时可能先长根呢?还是叶呢?或者其它呢?让学生先预测一下,再让学生带着预测自己去解暗箱,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勇气。没有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2、从问题→猜测→观察实验,教师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迫切验证预测结果的心理,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让师生交流: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使学生掌握了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3、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讨论、分析、归纳,学生采用语言、图画以及数据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经历了自行探究种子内部结构后,汇报时,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记录,说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探究后的研讨是必不可少,但要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4、教师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同时突破难点:学生很难观察和区分玉米的胚和胚乳部分,说明玉米只有一瓣(没有两片子叶)。我利用生物学染色的方法,在玉米切面上涂上碘酒,变为深蓝色部分就是胚乳,胚还是淡黄色的。教师舍得在难点处花一点时间,教给学生检验种子是否含胚乳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碘酒自行动手探究,终身受用。这样的实验方法,简单化、生活化。
5、在课外验证猜想之前,一定要让孩子们对实验的具体做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好观察内容和记录表。并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像科学家那样有耐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行持久的探究活动。
整个活动中,教师重视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尽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思维。也正如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行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探究一些身边的科学,学会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第二篇:科学的种子教案
导语:本课是一首诗歌,以孩子的口吻写成。诗歌表现新时代少年儿童喜爱科学、富于想象的特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科学的种子教案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以孩子的口吻写成。诗歌表现新时代少年儿童喜爱科学、富于想象的特点。本诗通过对“我”奇思妙想的描写表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大胆畅想未来,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从小学科学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作贡献。
写作方法分析 篇章中突出的写作方法
1、运用过去与现在对比的写法,说明时代不同。
2、词语优美,想象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此写作方法在段落中的体现 诗歌的第3、4节针对第2节中父母儿时所爱,说“我”的所爱,进行对比,感到时代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易考点
1、朝多音字、乘与潜字的正音。
2、默写课文。
3、进行词语搭配。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对科学产生兴趣。
2.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给小伙伴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想象的美好,并且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奇思妙想。
教学难点:感悟“我”的想象是“科学的种子”,且种子已萌发。
重点环节的步骤
采用的教学方法
或手段
1、比较爸爸妈妈与我的做法体会时代的变化
2、想象,以读代讲。
3、抓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本课学生掌握的阅读或写作方法 比较阅读体会重点语句。
仿写点 将你的奇思妙想写在练笔本上。(分层要求)
A写一、二句话,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B写一、二小节,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快速读课文,回答,能够把课文度正确、流利(整体感知课文,按要求回答)
(我是一个爱奇思妙想的孩子,胆子大的孩子)
板书:奇思妙想
二、精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爸爸为什么说我爱奇思妙想,妈妈为什么说我胆子大?
1)读一读课文,画一画相关的语句。
2)认真读一读自己画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的意思。
指名读一读画出的语句。
3)引导学生将3、4两节与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情况加以比较。
2.引导学生重点体会3、4小节,体会我有哪些新奇的想法,与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情况进行比较?在体会中学习重点句子。
1)“乘飞船探访天涯”、“潜入富饶的大海”在爸爸、妈妈的眼睛里为什么是“奇思妙想、胆子很大”?你能不能说说他们的理由?
2)引导学生用换位思维的方式去感悟。
读出自己的体会。
指名有感情朗读,评价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3)有感情齐读3、4节。提问:知道了小作者的奇思妙想,你是不是也有过奇思妙想?这是不是你心田之中科学的种子?把你的奇思妙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今天的“奇思妙想”在明天就会“梦想成真”,引导学生可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说一说。
引读:小作者种下的科学种子已经萌发了,快去读读。
自由读5、6小节。
读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三、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1、说一说每一小节讲了什么内容,共有几句话,指导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练习把每一节的内容连起来进行背诵。
2、同桌互相帮助,互相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先背诵下来。
会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3、选做:或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或自由发表学完课文后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粒科学的种子,只要我们敢想、敢做,那粒种子就会萌发。快去学习科学知识吧,让我们心中的科学之种萌发后能够茁壮成长!
板书设计 敢于奇思妙想
—— 梦想成真
萌发科学种子
仿写设计 将你的奇思妙想写在练笔本上。(分层要求)
A写一、二句话,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B写一、二小节,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学生练习反馈情况
反思(结合学生答题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及制定改进措施。)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按课文内容填空:
1、科学种子指的是(“我”的奇思妙想。)
2、“我”的奇思妙想是(乘飞船探访天涯,向往潜入富饶的大海去采矿、牧鱼、安家。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设计: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读书情况、学生测试题完成情况、学生上课学习状态等方面自查自评。
评价量规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量规
评价方法:1优秀——10分
2良好——7分、8分、9分
3合格——5分、6分
4不合格——5分以下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重视朗读训练,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本课是一首诗歌,以孩子的口吻写成。诗歌表现新时代少年儿童喜爱科学、富于想象的特点。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所以理解不是难点,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自读感悟来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学习在感悟基础上如何来进行语气的表达,也适当渗透朗读的一些技巧性知识。
2、在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仿写。
学生在学习读歌的过程中会渐渐感悟到诗中“我”是一个热爱科学并能进行大胆想象的孩子,而科学的种子就是这些大胆的想象,让学生对想象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在些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问题也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学生习诗歌中的语句有一定的韵律,让诗句听起来十分优美。
第三篇:芽儿 教案
活动名称:芽儿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懂得春天的芽儿要在阳光、春风、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
2、理解散文,感受散文的语言并会运用。
3、在集体面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自己种植一些植物,把种的植物每天放在阳光下、浇水,并观察其发芽过程,观察其从泥土中冒出的嫩芽。
2、与散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及设备。
3、太阳、春风、雨露、芽的头饰和道具。
活动过程:
一、与幼儿谈论观察到的嫩芽图片,引出话题。
1、幼儿自由观察:春天到了,小朋友们周围的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一起过来观察一下!
2、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你看到的芽是什么样子的?(麦子发的芽像针;黄豆发的芽像蝌蚪、音符、蜗牛的壳;青菜芽像发卡;蚕豆发的芽像方便面;大蒜发的芽像剪刀„„)
二、教师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诵散文。教师提问:你听到散文里说到了些什么?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分段理解散文,学习词汇。
1、播放课件,欣赏第一段散文,提问:芽儿刚刚从什么地方出来?(从土地妈妈的怀里出来。)它来到什么地方?(不熟悉,很陌生的地方,不认识的地方,新的天地。)假如你是这个芽,这时候你会感到怎样?(害怕,不敢看,还会哭。孤单,很寂寞,会想妈妈。会怕难为情,还感到有点不适应。很开心,因为我来到新的地方,会感到好奇。)谁来帮助小芽,让它感到温暖、亲切、舒服的?(太阳、春风、雨露)。
2、继续播放课件,欣赏第二段散文,提问:太阳对芽说了什么话?什么是健康?(幼A:健康就是一点问题都没有,身体很好。幼B:健康是不会生病的意思。幼C:没有虫子的树会很健康。幼D:要锻炼身体,我们才会健康。幼D:看电视的时候,要离电视机远一点,这样我们的眼睛才会健康)春风又是怎样对芽说的?你在什么时候会表现得很坚强?(打针、挂水,很早来幼儿园,一个人睡,我不怕黑,不怕累,不怕疼。)雨露说了什么话来鼓励小芽的?欢畅是什么意思?(很高兴、很舒服)你在什么时候会觉得很欢畅?请你表演一下,你欢畅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口干喝水,很累睡觉,游泳,头痒洗头)
3、继续播放课件,欣赏第三段散文,提问:芽儿现在还害怕吗?它是怎么做的呢?在太阳的照耀下,春风的抚摸下,雨露的滋润下,芽儿变得怎样?
四、完整地播放课件,整体欣赏散文,提问:芽儿还需要那些帮助,才能长大?(土壤、空气,治虫,人类)小朋友的长大,需要那些帮
助?(妈妈,房子,食物、衣服,医生,老师,超市,警察,邮局的帮助)
五、表演散文,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分别请一位幼儿扮演太阳、春风、雨露,其余幼儿扮演嫩芽,自主地选择头饰、道具分角色朗诵、表演。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幼儿自由结伴表演散文。
附散文:芽
一个嫩芽儿,从土地妈妈的怀里探出头来,就像一个胆怯的小姑娘。春风抚慰她,雨露滋润她,她感到温暖、亲切、舒服,同时也有些害怕。
太阳说:“别怕,我把你一晒,你就会变得健康的!”
春风说:“别怕,我把你一吹,你就会变得坚强的!”
雨露说:“别怕,我把你一洒,你就会觉得欢畅的!” 于是,嫩芽儿勇敢地抬起了头,张开双臂,迎向阳光,迎向春风,迎向雨露。慢慢地,她长高了,长壮了,变得青翠可爱了,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美丽的小女孩,在春光里欢笑起舞。
第四篇:小学科学芽长成苗
芽长成苗(三年级)
《芽长成苗》一课上完了,但是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完善,例如:凤仙花从芽发育成苗直到开花,是一个较长的生长时期。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教材安排了三项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一是交流前三周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二是观察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三是预测以后四周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交流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这项活动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检查学生前期课外观察记录活动;第二是整理、总结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形成对凤仙花前三周生长变化情况的认识。
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种植凤仙花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这里有与我的指导不到位有关,所以我觉得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效果会好一些:
(一)分小组交流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有以下内容。
四种种子在泥土里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同推测一致吗?四种种子的芽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凤仙花苗多数是在哪一天出土的,记录了吗?
第一对叶是什么样的?同以后长出的叶有什么不同?你看到第一对叶是由什么变成的?
前三周测量了苗的高度吗?小组同学互相查看记录情况。
(二)分组观察现在的凤仙花苗·
这是集中发展学生观察技能的活动,除教材提到的四点观察内容外,要鼓励学生努力发现更多的内容,例如:子叶的变化,真叶的形态,以及平时观察到的昆虫在凤仙花上的活动。全班交流时,提醒让大家注意独特的发现(别人没观察到、没说到的发现)。
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
1、过去三周,本组哪些同学观察记录最好。
2、本组观察凤仙花的发现,展示本组画的凤仙花。
(三)预测以后几周的生长高度变化。
下一次课堂上的观察,要到四至五周以后,黄河以南地区的盛花期在“六一”左右。
预测的目的,一是训练学生养成遇事事先作思考,能动地进行观察的习惯,二是指导学生以后几周的观察。
预测时不要满足于简单地说结果,要引导学生说出预测的理由。例如根据前三周花苗的高度,一周比一周增长得多,估计夏天会长得更快。这就是落实总目标要求的训练学生学习“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可以让学生把预测用铅笔记在表格中相关栏目的下面。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的观察记录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观察记录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到绘画也是一种科学记录的形式,用于科学记录的图画应尽量表现事物变化的主要特征。
3、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
4、引导学生对他们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白这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明确下一阶段课外观察记录的任务,继续关注黄豆的高度变化。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结果(科学文件夹);进入第四周的黄豆植株。教学过程:
一、交流前三周里黄豆苗的生长变化。谈话:我们大家都种植了黄豆,在这一段时间里黄豆的生长发生了哪些变化,你都观察到了些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提问:四种种子在泥土里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与推测的一致吗?四种种子的芽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师生共同小结四种种子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提问:(1)黄豆苗多数是在哪一天出土的,记录了吗?在一周里长了多少厘米?
(2)第一对叶是什么样的?同以后长出的叶有什么不同?你看到的第一对叶是由什么变成的?
(3)前三周测量苗的高度了吗?茎的颜色、粗细有什么变化?
小组同学互相查看记录情况,进行交流。
二、分组观察现在的黄豆苗(生长了四周的)谈话:现在的黄豆已经生长了四周,又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呢?让我们一起去观察。
学生分组观察。
要求:(1)测量黄豆苗的高度。
(2)数一数黄豆长出的叶。
(3)叶是怎样长在茎上的?
(4)观察描述黄豆茎的特点。
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在科学文件夹上画一株黄豆。
全班同学集体交流。(注意提醒大家说说自己独特的发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
A、过去三周,本组哪些观察记录最好。
B、本组观察黄豆的发现,展示本组画的黄豆。
三、预测以后几周黄豆的生长变化。提问:黄豆会继续长高吗?什么时候开花?花会长在什么位置?在以后几周的生长会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呢?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预测黄豆以后几周生长可能发生的新变化。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开花的征兆,把自己的新发现及发现日期记入科学文件夹。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果实和种子》教案
《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果实和种子,了解果实的特征和分类,明确种子是果实的一部分。
2.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发现种子内部构造的相似之处,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3.了解种子传播的多种途径。体验到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4.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究的方法,并用自己适合的方式表述出来。5.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植物的繁衍要靠种子来繁衍。6.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果实的特征和分类,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和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湿黄豆、湿蚕豆种子、放大镜、镊子。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果实:
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研究果实和种子(出示课题),请同学们一起看16页一些蔬菜和水果的图片,同桌讨论一下,说说哪些是果实,为什么?
2.教师小结:凡是植物开了花结的果叫果实或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比如:萝卜、土豆内部都没有种子,所以它不是果实,当然也有例外,无籽西瓜、无籽葡萄、香蕉、橙子等经过了一些科学处理,种子退化了,但它们仍然是果实)。
二、种子的内部构造:
1.让同学们看种子的内部构造视频。
2.你能说说种子的内部主要由哪些构成的吗?
3.教师小结:种子包括种皮、胚根、胚三部分。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呢?
三、种子的旅行:
1.请同学们结合18页上面的图片,看视频,通过同桌或小组讨论,说说每种果实都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种子的?
2.你还能举出日常生活中,一些种子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种子的例子吗?(比如:油菜籽弹 力、万把钩动物、蒲公英风力、莲子水力)
3.教师小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很多,一般为利用风力、弹力、水力、动物等四类。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都一起研究了什么知识?你都知道了什么?(板书内容:
一、认识果实:开花---结果 果皮、种子
二、种子的内部构造:种皮、胚根、胚
三、种子的传播:风力、弹力、水力、动物等四类。)
五、拓展延伸:
.关于种子的萌发条件及种子的发芽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模仿17页及18页的方法回去进行实验,我们下一课时来一起研究。
第二课时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果实、种子的内部构造及种子是怎样传播的?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种子的萌发条件及与种子萌发有关的因素。
二、种子的萌发条件:
1.请同学们一起认真第17页上面的图片,猜一猜,这是几号里长出的小苗吗?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种子萌发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4.布置学生按照17页下面的做法自己和种一株植物。
三、与种子萌发有关的因素:
1.让学生看第18页下面有关内容,小组内交流。2.你能提出哪些与种子萌发有关的因素吗?
四、本课小结
板书:
1、种子萌发的条件: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