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常见材料》优秀教案(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11:2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常见材料》优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常见材料》优秀教案》。

第一篇:小学科学《常见材料》优秀教案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常见材料》是我们目前使用的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的首课。它是一节集知识归纳性,探研操作性等于一体的科学课。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将学生由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零星认识提升到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认识物体的方法,使他们在进入“材料世界”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来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本课可分为四个内容:认识常见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认识并描述一些常见材料;给材料分类;讨论关于材料想研究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就儿童的实际情况而言,在这之前,他们在生活中对一些材料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就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良好基础;就儿童的思维而,他们不像成人思维具有较强的严谨性,所以他们的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时必然会出现“与从不同”的创新的东西,这就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异彩纷呈的精彩元素,这都会成为这一节课里有用的教学资源。但儿童的思维简单会导致研究方法的单一,这就形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甚至较难区分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这就开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三维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2、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些常见材料。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2、难点: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验室,初步感知材料

1、谈话:实验室里有些什么?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2、学生观察记录。

3、观察带来的玩具,说说玩具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4、汇报交流。

(从实验室的装置切入学习,不拘泥于教材,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对玩具的研究是对实验室材料研究的补充,学生见到心爱的玩具有一种亲近感,愿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对材料进行分类

1、小组讨论:这些材料一样吗?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从质地、重量、大小、沉浮等进行比较。

2、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资料,目的是让学生对材料的分类有所认识。

3、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类: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在此基础上我又重点强调以是否直接来自大自然为分类标准,并提示两种材料间的关系。

4、引导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这一层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我再次组织学生对教室内的物品进行观察,针对具体物品,按材料的来源差异分辨构成物品的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科学学习提倡给学生动手做的大段的研究时间,而不能是通过教师反复讲、学生认真听的方式获取知识,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他们的技能、能力、态度、情感得以发展与提高。教者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自己获得对材料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多元化的,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是认真经历这一“摆弄”的过程,都会获得有益的认识。)

(三)以“球鞋”为例分析构成物品的材料。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如大家穿的鞋子,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来自于哪里?有什么性能?

2、小组讨论后汇报。

(通过研讨提示材料之间存在性质的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表现材料的丰富多彩,从而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研活动,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

谈话:关于材料,你还想知道什么?还想研究些什么?把你的问题记在问题手册上。

(科学学习,要注意材料的积累,材料哪里来,就在我们平时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把感兴趣的问题记在“问题手册”上,一是提醒他们注意课后查阅资料,解决这些问题;二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一节课的学习最后没有问题那确实是认真听了,认真做了,但有没有认真思考呢?这才是最重要的;三是为学生的评价留下一份宝贵的材料。可谓是“一箭三雕”。)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常见材料》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

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有的物品由一种材料制成,有的物品由多种材料制成。

2.能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3.知道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不同德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科学探究过程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2.能通过分析知道一些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之间的关系。3.能通过观察物品的构成材料推断各材料的性能,教学重点: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课前准备

1.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各种物体,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2.学生每人自带一件玩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老师身上的穿戴分别是由什么制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丝绸、布、皮、橡胶、金属、塑料等)像这些我们称为“常见材料”(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新知

(一)研究教室里的物品,认识常见材料

1、让学生分组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并填写记录表。

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4、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当堂训练

(一)看投影,辨认是什么材料?

(二)、给常见材料分类

1、指导阅读教材有关材料分类的内容:材料的分类方法有许多,人们一般把 材料分成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有的材料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由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2、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看教材40、41页对材料的分类)

3、小组合作把上面板书的教室里的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

4、学生讨论汇报。

当堂训练

(二):你还可以举出哪些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的例子?

(三)、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如大家的鞋子,穿的衣 服、房屋的各种建筑材料、窗户的玻璃、吃饭用的碗、勺子等和其他的日常生活用品,看看它们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学生研究,并填写记录表。

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4、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你知道这些材料是从哪里 来的吗?

(五)、拓展延伸,了解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新型材料。

3、教师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让学生阅读、研究。

4、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许多东西不是用单一的材料制造的,而是用复合材料或合成材料。关于材料,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研究些什么?

(六)、目标回顾,小结知识要点

(七)、课后延伸

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科学《常见材料》反思

《常见材料》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亲历活动中,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组成,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不足之处: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科学探究不能走过场,只有保证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的”的活动时间再放手些,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在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报时,如果加强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学生就能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第四篇: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有的教师也有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1.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2.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

3.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条形木板上,用测力计轻轻向右边拉,矩形框就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上面的木块倾向右边,而下面的木块还在原来的位置并没有滑动。这就说明有一种阻力在阻碍下面的木块向右滑动,这就是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动让它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起来,这个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碍矩形框向右运动的。摩擦力的方向与矩形框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拿起一个物体,它没有掉下来,就是受到了我手对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双手)运动与摩擦总是相随相伴、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课题)

4.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实物演示:让这两块木块这样相对滑动,在两块木块间就有摩擦力产生,这个摩擦力是阻碍两块木块发生相对滑动的。上面的短木块向右滑动,就会受到下面的长木块对它向左的摩擦力;下面的长木块向左滑动,就会受到上面的短木块对它向右的摩擦力。

(二)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演示并讲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间接测量的„„

(尽量让文具袋不快不慢按一样的速度前进)

播放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录像:用测力计拉着文具袋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文具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文具袋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和桌面对文具袋的摩擦力也是一对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拉力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2.演示:在同一斜面上放上同一块木块(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第一次实验木块下滑而第二次实验却没有下滑。为什么呢?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在矩形框下面的木块上加上一个重物后匀速直线拉动它,比较和没加重物拉动时的变形有什么不同?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3.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怎样用它们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这里有两个因素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分别来研究。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呢?

4.出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实验记录表。小组轻声讨论实验方法,并把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分别填在表中。

学生演示并汇报实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学生分小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滑板上拖动相同重物时,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5.刚才我们只拉着一个空文具袋,这个摩擦力已经记录下来了,现在再装上文具,看看摩擦力有什么变化?

出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学习方法同上)6.播放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的动画。

我们已经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了。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用手指轻轻一推透明胶圈,移动距离很小,换种运动方式变滑动为滚动,移动距离增大。

(三)拓展应用

1.利用摩擦力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出示自行车刹车装置、拔河、滑雪、拉琴等12幅图片,你能从这些事例中说出人们是在减小摩擦,还是利用摩擦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例子呢?

作业:观察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并记录下来,写一篇观察报告。2.总结: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我们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有时又会给我们造成困难和危险。我们可以针对摩擦力的特性采取有效的办法消除它所带来的危害。揭示听话玩具小人谜底。

五、教学反思

依据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在了解了学生实际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对活动所需材料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一项教具创作总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会去模仿,还可能去创作、发展。使用这些材料既经济实惠又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智慧,让他们觉得科学探究就在我们身边,会促进他们更留心身边的生活材料,引发观察和思考,从中学会发现。用生活材料做科学探究活动,其价值远远超出从活动中获得的知识,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节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备课活动中。包括课件的制作、教学的设计、精心准备的有结构性的材料等。本课力求突出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和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关注探究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全面有效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从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出发,利用和摩擦力有关的两个不同的小实验导入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能很快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产生疑问。我用了两种方法制作了两个听话的小人。第一种是把一根铁丝的两端各拧一个孔,中间再拧一个孔,使得这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再用一根粗棉线穿上,把它放在长度合适的瓶底和瓶盖都打有小孔的塑料瓶里。第二种只是把穿上粗棉线的吸管放进瓶底和瓶盖都打有小孔的塑料瓶里,再塞进一纸团,让吸管始终保持弯曲状态,把多余的吸管剪去。这样就做好了听话的瓶子。原理是:瓶子里面不是直孔,是弯曲孔,绳子一松摩擦力减小,绳子上的瓶子从弯孔过去;一拉紧摩擦力增大,瓶子就过不去了。

本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我在演示实验材料的制作上花了太多的心思。通过两组演示材料的组合实验,我把抽象的摩擦力的概念转变为更直观形象的不仅可以用手感觉而且可以用眼看得到的摩擦力,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起到了启迪学生思维,使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的成功率。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让他们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的探究热情。演示实验材料具体做法是:(1)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装置组合一套。用宽6.5 cm,厚1 cm,底长48 cm条形木板与高21 cm的条形木块用铰链连接固定与一块长47 cm的条形木板组成斜面;另一块短木块(一面粗糙另一面光滑)长23 cm。(2)上下用木块(一块粗糙另一块光滑),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一套。矩形框长26 cm,宽5 cm,高13 cm。把它放在长47 cm的条形木板上(一面粗糙另一面光滑)。

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简短生动的模拟现象明显、清晰的实验过程,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学生实验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做到用最有效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郁波老师说“新的学习科学正在改变传统的对学科的看法”。联系“真实”问题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相同的材料设计出不同的实验装置,表现出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利用课件再现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进一步认识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同时让他们体会到我们的研究发现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真正体现研究成果的价值。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和喜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构建结构性材料,最大限度地开发多媒体功能,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一定会深切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也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科学课!那么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将会开展得更健康、更有效。

六、上课时的部分照片

作者在执教本节课

拉紧粗棉线,摩擦力增大,三孔铁丝不下滑

静止时保持原有形状

在粗糙面上轻拉但没滑动时的变形 面上滑动时的变形程度较大

在粗糙

在光滑面上滑动时的变形程度较小。在粗糙面上滑动时的变形程度更大

同一斜面放上一块较光滑的木块,木块下滑 一块较粗糙的木块,木块没有下滑

加重物,同一斜面放上

学生在上课

第五篇:小学科学《淀粉的踪迹》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根据碘淀反应时颜色变化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2、在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

1、盆子2(馒头、年糕、白菜、冬瓜、萝卜、马铃薯、蒜头等)、碘酒、滴管、记录表

教师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碘酒、滴管、三个小瓶子、淀粉糊、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

1、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的两袋粉是不是一样,你们有办法进行区分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

4、那么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呢?我们还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加以证明。

5、学生用实验进一步证明

(二)淀粉和滑石粉混合后,加入碘酒后会变色吗?

1、猜测:你们认为会怎么样?

2、混合时你准备用多少淀粉,多少滑石粉?

3、学生实验操作

4、汇报

大家也发现混合粉变色了,和刚才淀粉变的颜色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1、你们知道哪些食物里含有淀粉,请你们想办法把含淀粉的食物找出来。

2、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呢?

学生猜测

3、实验验证

4、交流汇报

(四)淀粉会消失吗?

1、猜测:淀粉和唾液混合在一起,淀粉还会继续存在吗?

2、怎么研究?

3、实验验证

4、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新问题

(五)总结延伸:

对于新的问题,引导课外继续学习研究

下载小学科学《常见材料》优秀教案(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常见材料》优秀教案(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 龚增杰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汇编 《磁铁的磁性》说课稿(小学) 一、 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学生 认识磁铁最基......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汇编《磁铁的磁性》说课稿(小学) 一、 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学生 认识磁铁最基本......

    小学科学活动教案

    小学科学活动教案 (2000字) 《制作指南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指南针》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五课《有趣的磁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章内容共分三大环节:一是探究辨别......

    小学科学指南针教案

    小学科学:《指南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2、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3、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的指南针。4、学会正确使......

    小学科学桥教案

    34、桥 一、 教学日期:年月日 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拱桥、斜拉索桥、引桥的国学道理。 2、培养观察、动手能力。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 课前准备:实验用的木块、......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模板*****学校***** 班教学环境(授课地点):授课教师: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自己的科学素......

    小学科学三下教案

    小学科学三下教案: 流 动 的 空 气 萧山区坎山镇中心小学:张永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空气流动就是风,体验到空气流动得越快,风越大;空气流动得越慢,风越小。 (2)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