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途径的开发和尝试论文

时间:2019-05-15 11:2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途径的开发和尝试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途径的开发和尝试论文》。

第一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途径的开发和尝试论文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对广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审美的自觉性,使其能更好地辨识美、感悟美、鉴赏美,积极主动地去发掘美和创造美。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享受教学活动艺术美

“新课标”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使课堂教学达到“师生互动,学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推行“问题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按照“问题提出→自主探究→讨论解决”的思路来组织课堂教学。把全班分组,要每个人都动起来,积极地想,大声地说,阐述自己的见解主张及理论依据。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活动民主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创意独具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应把课堂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并能够获得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得到运用的快慰。笔者曾致力于语文第二课堂的开辟和建设。每年一届的央视“感动中国”节目、“3·15晚会”等成为教学的常设内容,每学期一次的“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等成为规定性课目。通过这些五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的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性灵得到陶冶,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从完美的活动组织形式到美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多角度地体验到了语文的美,经受了美的洗礼,得到了美的教育和美的塑造。

二、与名著对话,和名家交心,感悟开放阅读文学美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的伴侣、导师和朋友”。书海茫茫,语文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多读书”,而且要教会学生“会读书”。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以看成是读者与作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

当前的大多数学生,注重的是提高学科成绩,想得高分,并没有想到有意识地追求人文素质的完善,读书处于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有文化含量、有哲理意味的书籍,阅读有深度的文章。给学生列出“名著必读书目”,每周专门开设“名作阅读课”,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强调从书本中受到启迪,获得知识,即而转化为心灵的纯洁和高尚。任何一个学生都有阅读、思考的需要,如果他们得到很好的阅读引导,就能在心中开出芳香的阅读之花。

三、重视诗教,陶冶情操,再现如诗似画意境美

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美的化身。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在《谈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这样评述:“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泱泱中华,诗歌浩瀚。中国诗歌的严整形式,优美韵律,是景与情的有机结合与表现,独具文学魅力。外国名家诗歌,自由奔放,或想象瑰丽奇特,或思想深刻富含哲韵,有选择地读可以启迪思维,长人智慧。在中学教育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诵读古今中外诗歌经典作品,意义深远。

笔者尝试改变诗歌教学传统的讲练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要“再现情景”,能“身临其境”,会“设身处地”,多角度、全方位鉴赏诗歌。积极引入多媒体手段,或播放“古诗文鉴赏”电教专题片,或组织学生欣赏“电视诗歌散文”,古诗和国画的有机结合,奇妙的三维设计,吟诵、音乐、画面的巧妙融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可听、可视、可感的空间,来体味古诗古朴淡雅的优美意境。制作课件,运用flash动画技术,将诗歌的内涵意境美形象地传达给学生。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美的语言,在观赏中领略诗歌美的画面,在品味中体验诗歌美的意境,在深思中聆听诗人美的心灵,这美妙的诗教过程,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四、立足乡土资源,创新写作教学,体验成功创作美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引用。笔者所在的地方,位于豫西深山区,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随处可见的历史名胜和自然人文景观,时时可感的浓郁的民俗文化等,都是开展语文学习的课程文化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去亲近、去体验,在碧水蓝天、莺歌燕舞的音韵里,让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用心体验,真情表达。

笔者曾组织学生采访名人,调查生态环境,游览风景名胜,搜寻历史传说等,让学生充分感知乡土文化的神韵,感悟历史的沧桑变迁,学生的活动领域延伸到自然、社会的广阔空间。学生不仅用身体去亲近、感受自然的风光与秀美,更是用心灵去亲近、解读家乡人文精神的精美,与自然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古迹对话,与名人对话,在对话沟通中,扩大自己的视野见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感受“大语文”美,创作的灵感由此产生。农村这片沃土,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素材,成了学生自由驰骋、发掘文学才思的精神领地。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

康红歌

(南阳市第五中学,河南南阳473000)[摘要]美育对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特殊的作用,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实施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必须把美育贯穿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以美育促进教学,以美育促进学生形成真善美的情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课本语言现象及作品内涵的欣赏能力;

二、形成融汇了书法、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和社会道德观念基础上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美育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9-0146-02

一、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论》说:“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上,在展示了断臂维纳斯的雕像后,一位女同学说:“我在想她为什么不穿衣服呢。”一位男同学说:“她可能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标准,我的眼里没看出任何美来。”联想到某次上课,提到拜伦、雪莱时,很多同学不知道是谁。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也流露出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的不欣赏,对川端康成《花未眠》的不理解。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认真衡量在获取分数这种功利目的之外的非功利的美学任务,以美学促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重要。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美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美与人生之间永远抹不掉某种永久性的精神纽带。美学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正是中国文人一直努力固守的发展框架,庄子、陶渊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朱光潜等,无不注重在人生与美学艺术之间拓展自己的思想。横观诸多的文艺作品,包括戏剧、诗歌、散文、小说等,我们发现,到处都洋溢着对人生的关切,追求完美,几乎成了创作者们精神世界的主旋律。

重视审美教育,在我国有优良的传统。早在西周时代就已经提出审美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就包含德、智、体、美等多种教育因素。冠于六艺之首的,是礼与乐。古代教育家认为礼与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所以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因而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他对《韶》乐,赞不绝口,感叹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甚至使他“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看到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联系,自觉地把审美教育列为他所开创的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提倡审美教育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提出了美善相乐的教育观点,指出教育具有“美政”“美人”“美俗”的社会功能。他在《乐论》中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又说:“夫声乐之入人深也,其化人也速。”他特别重视“乐”对人的心灵感化作用。诗教与乐教,在我国古代一直受到重视。汉代的《毛诗序》写道:“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司马迁说:“故音乐者,所以动盈血脉,通俗精神而和正心也。”我国近代,积极提倡审美教育的是王国维和蔡元培。王国维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步:智育、德育、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发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蔡元培更是我国近代倡导美育的先驱,他不仅在理论上对美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而且还积极付之于实践。1912年,当他出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就创办了音乐、美术专门学校,开设美育课堂。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鲜明地显示了他的美育思想。

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着眼当下,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它必然与美学及审美教育有着深深的关联,也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活就是艺术。”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这也正反映了美学语文教学以及生活的关系。

教授语文,不是简单的识字扫盲,不是单纯的文字应用,不是片面的追求分数,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更多含量的获取能力的过程。

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具备这种意识,提高自己这方面的修养,认识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原则,把握好中学语文美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做到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美育教育为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贯穿在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两大美育任务,一是培养学生对课本语言现象及作品内涵的欣赏能力;二是形成融会了书法、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和社会道德观念基础上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对课本语言现象及作品内涵的欣赏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挖掘教材蕴含的美感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小说人物对话精彩而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体会传神的词语。一般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荷塘月色》中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泻”“浮”“洗”“笼”等不同的动词,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月光之美。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词语,就很容易体会出文章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如《醉翁亭记》,全文400多字,作者锤炼字句,创造性的运用21个“也”字,构筑整篇文章,整齐而富有变化的21个“也”字,使文章回环往复,形成一种咏叹情调,并富有节奏感,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的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对话描写是通过人物对话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语言是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的表现,成功的对话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经历教养、精神状态等,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雷雨》在对话的描写上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它善于运用精炼的笔墨、简洁的生活化的语言,刻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仔细研究,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美学把“意”看做是艺术美的精髓。意境美教学能引发学生相关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之外,还要教给他们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表达的美的意境,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意境”两个字在许多人心目中似乎只属于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成、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意境是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诗歌的意境教学,也要关注散文的意境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形成融会了书法、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和社会道德观念基础上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而,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一)美育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能只是对美的欣赏,而是交织着生活其他各个方面内容的混合体

这一观点,从我国由来已久的审美教育活动中即可得到验证。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在欣赏断臂维纳斯雕像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欣赏雕塑各部分的起伏变化富有音乐性的节奏感;让他们知道不论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能获得庄重的妩媚这种感受。她那含蓄的、耐人寻味的美,几乎使一切人体艺术都相形见绌。让学生了解古希腊的许多神像,都是按照人体比例美学来塑造的,古希腊艺术家创造和发现了一种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

此外,还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维纳斯的神话传说,让学生欣赏维纳斯国际名画,鼓励学生对“缺陷的美”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然后适时地转入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我们或许有很多缺点,然而,我们总是用深深浅浅的脚步画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二)鼓励学生多方面多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

语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往往以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由此导致学生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对文本理解存在局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教师逐渐明确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大部分词汇贫乏,不能出口成章,没有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缺乏深厚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这种现状与时代的要求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符的。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收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

学生必须拥有丰厚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审美情趣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成绩。语文课堂需要美育精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完成美学教学任务。寓美于语文教学之中,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真正放飞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就是按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从而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是课标的要求

课标着重指出:要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周扬说:“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人的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做美的启迪者、创造者。

2.语文学科处处体现美、语文课堂是美育的重要场所

中学语文教材中,约有百分之七十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之精选。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堪称经典“美文”。如:写自然美的《登泰山记》、《长江三峡》、《天山景物记》等;有写社会美的《同志的信任》、《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有写人物美的《可爱的科学家竺可桢》、《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写劳动美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可以说语文课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大门,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给学生多方面美的陶冶,为中学语文美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因此,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中的美,施以各种美育活动,在各个环节做好学生的美育培养工作,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一般上课时,老师总采用先板书课题,然后阅读课文、提问、回答的模式来教学。这样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能进行美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设计新颖的形式来引起学生对所讲文章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向美的意境。例如在讲《天山景物记》时,先打开录音机,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前来,天山南北好牧场……”,录音机响起优美动听的音乐,接着多媒体显示新疆的美景。听完音乐后老师就可以运用设计好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去过新疆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新疆,游览天山的美景吧!”从而图文并茂地导人新课。

2.2通过课文阅读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2.2.1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的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

2.2.2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格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2.2.3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

2.3通过课文分析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2.3.1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

2.3.2抓住美的形象。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

2.3.3抓住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

2.4在剖析形象中理解美。语文课本中塑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的艺术的升华。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其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就塑造了外貌美、内心善良纯真的卖艺女郎埃斯美拉达;外貌丑陋而内心善良的敲钏人卡西莫多;外貌漂亮而灵魂丑恶的卫队长比思。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对这些人物形象加以剖析,让学生懂得人物美更重在内质的美――人内在的品质、精神、灵魂即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美。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道为美的形像。《愚公移山》并未勾画愚公的外在的形象,他的美在于“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毅然决定“毕力平险”,因而这理想是崇高的;面对智叟的讥笑,他毫不动摇,决心子子孙孙干下去。这种勤勤恳恳、不辞辛苦、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移山之举,是内在理想与坚强性格的外在表现。

3.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美育

作文教学侧重于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鲁迅说:“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动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学会从生活中吸取、捕捉信息,认识周围事物,发现现实的美、生活的美。其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扩充知识,课内课外相得益彰。再次,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去体验、去锻炼。如参加植树劳动,在劳动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到劳动之美。然后指导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来。最后,引导模仿,鼓励创新。

总之,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感知做得更实更好,这本身也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收稿日期:2014-04-22

第四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

初中部处二年段孙雅玉

摘要: 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新世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语文审美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

美育教育

中学语文

改革实施

语文教学

中国的语文教学,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著名教育家孔子的教学实践。他曾有“言语”一科的教学,其教材以《诗》为主。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臻完善和严密。然而,时至今日,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各门学科日益向广阔、纵深推进,人们的思想发生大变化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强调语文教学的现实功利性,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语文教学现实功利性的增强,是当今中国语文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它集中体现为现在人人都批判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结果只能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扼杀了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越来越多也就不为其怪了。

2.忽视语文课堂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僵化,教学过程模式化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它非常注重感情的交流和个性的发挥。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个性、才华、情感及思想感情的结晶和体现,每一个单元的练习,教授的知识点,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课文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由于每一个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的不同,对每篇文章的感受、理解、领悟的不同,因此教法也可能因人而异。但是现在,无论教师是何人,教授哪一篇课文,面对哪些学生,都是篇一律的一个模式,整个一个形而上学。

3.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学生曾这样形容如今的语文课:“一是灌,二是串,再不就是满堂练。”这种程式化、僵化的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实,像那样教师唱独角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学生感兴趣的。因此,学生学的被动,致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用美的尺度来观照学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应主动抢战课堂教学的制高点,把语文课从单纯知识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以素质教育为本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走进语文课堂,需要老师既能把学生从“美”这扇门领进去,感悟那片奇妙的天地,同时还要把他们引出来,学会用美的尺度来观照人的本质力量,在美的领域里,让他们的一切潜能尽情地发挥出来。一句话,“美”字一扇门,既要“入得去”,也要“出得来”。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学生领进门,又如何让学生走出来呢? 这就要进行美育 语文与美育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是沟通人类

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美育既可使人的感性深邃化,也可使人的理性情感化,从而用温暖的色彩装点逻辑严密、严格规范的理性世界。美育在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纵观中学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每一篇散文、每一段杂文、每一句诗歌,都是美的极端表现。这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的各种丰姿。在美育的高度下,重新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融入审美情感,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也揉入动情的美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改力度不够,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21世纪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心灵健康、个性完善、勇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严重地束缚着语文美育的手脚,教师更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则是推动语文美育现代化前进的动力。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育呢?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并突出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为何要突出情感? 首先,作为审美对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浸透着、饱含着作者丰富思想感情。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所在。我国古代早就有“诗言志”的说法,恩格斯也有“情怒出诗人”之说。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的创作经验都证明,只有注人了情感,才能塑造出真实而生动的美的艺术形象。观照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不管是写景、状物、抒情、叙事、写人,也不管是展现出水

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是描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百态,无不倾注了作者喜、怒、哀、乐、怨、恨等丰富的情感,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抓住这把钥匙,才能从作品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其次,根据美育的情感性原则,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要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美,获得美感,也必须要有情感。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形态的美的审美活动进行的。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审美感知,当然也就不可能感受到美。因此,对学生进行美育,要注意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创造、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的美进行直接、具体的感知,激起情感上的共

鸣,使他们触景生情,以情人景,达到令人陶醉的状态,使美融化于心灵,形成审美感受,作出审美判断。例如读高尔基的《海燕》,我们让学生感知到的不只是海燕的勇敢和矫健,还应该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再次,就教而言,首先他与学生一样,作为审美主体,本身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正确的审美理想。

再者,他作为学生(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中介,必须用自己的情把学生的情和作品中的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之与自己的审美情感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恰当而充分地传达作品的情感,从而以情动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感受感动,引起内心的共鸣,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懂得区分高尚与庸俗,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观。例如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只有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作品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主思想感情,才能从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中感受到一种崇高而悲壮的美,感受到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使学生从中得到熏陶教育,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一定要抓住情感,突出情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人情”,将作品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之情三者合

对学生的情感进行陶冶、熏陶,让他们在强烈的情感的推动下探求美、感受美、欣赏美,以增智益志,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美育? 抓住并突出情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的一把钥匙,其中的关键,是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自身的情、作品中的情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情,让学生积极去感知、感受作品中的情,形成一种主动的创造,深沉的领悟和深刻的体验,以达到最佳的美育效果。关于这个问题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

四、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实施 1.开发课本中的美育资源

中学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在作家的感性审美之中,融注了个体对世界的领悟和感知,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性。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潜藏的“情语”,从而进入文本境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再如,在诗歌中领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穆之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适性之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生命感悟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艳之美。这些美,格调虽然不一,但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导人的感性在其中徜徉忘返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用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受到美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情感上的美感愉悦,还有很多的诗词,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可以让学在其中,去分辨是非,体验道德之美。2.促发联想,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一方面要诉诸形象,另一方面则必须诉诸感情。刘勰曾说:“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文章必须借助艺术形象,才能感染读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与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为此,在讲解分析中,必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审美经验与之相互联系,积淀审美财富,成为他们一生享之不尽的宝藏。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文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可鼓励学生,根据平时观察积累,再发挥联想,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画面,从色、香、味的角度,全面体会其美感特质。3.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会给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许多写作范本,而学生的作文创作,是范本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能学会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社会、人生之美。这一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社会和人生、如何审视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以防学生跨入审美误区。4.开展课外活动,寓学于乐

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的,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育形式,它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实践美,延伸美,创造美的重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园地。它能打破单调、固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冲破时空局限及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把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等有机地、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有机地使学生从课堂走出来,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它没有考试的压力,也不受课堂的约束,让学生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我管理,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观察力得以提高,审美情趣得以陶冶,审美能力得以高。

五、中学语文教育中美育的积极意义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美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审美化教学一改过去呆板,平淡乏味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语文审美化教学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审美情感交流,通过物我融合,移情和认同,使审美主体与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可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2.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智能发展的重要内容,语文审美化教学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大有裨益。教学中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与创造,是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的描绘,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乐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享受,扩展了形象思维活动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以焕发着真善美光辉的美的事物为生动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通过形象生动的美的事物,美的语言,美的节奏,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提高审美鉴赏力,能分清美丑,识别美的性质、类型及程度,得到韵味无穷的审美享受,最终落实到表现美、创造美的社会践,进一步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语文审美创造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力。

4.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今社会需要有较高审美修养和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试教育的苦果引发了教育界对美育的反思,而美育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它是未来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化教学,能切实改变以往单调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对传统教学方法模式的挑战。

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之间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作为中学语文教育者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积极做好语文教育中的美育赏析: 1意境美情景交融的古典美

中学教材中选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知识,如中国许多古典优美诗词意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古人或登高望远,讴歌自然,鉴赏风景:或怀念友人,倾吐绵绵不绝的相思;或吊古伤今,咏怀历史,感怀身世等等,虽然意境各不相同,韵致各异,但无不深深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必背的古诗词中,大都是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经典力作,像王维的《竹里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陶源明的《饮酒》;《诗经》中的《兼蔑》等,其独特而优美的意境,都表现了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2语言美感受形式之美

语言文字就是语文教学和美育的载体,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基础。教师从走进教室到离开,从教学内容到语言的运用和板书,以及师生的交流等,无不体现着美,这种美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能使学生获得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和纯洁,无论在朗读课文还是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都要熟练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打动学生,让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熟练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3人物形象美感受崇高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非常紧密的社会学科,除传授语言文字等基础知识外,还兼有塑造学生的心灵与审美教育功能,以及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等功能。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选文大多文质兼美,文化气息浓厚,可以让学生感受崇高,追求真善美,摒弃丑恶假。阅读文学作品,除获得知识,增进学问之外,还在潜移默化间起到了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此外,语文教师的朴质、庄重和大方的形象,良好的气质,豁达大度的风度,健康的心态,渊博的知识和优雅的谈吐,都直接向学生传达着美的信息。总之,语文教学中,美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把它渗透在智育和德育之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最终提高个人素养。参考文献:

[1] 马国强.语文素质教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 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王守恒.美育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4] 曹明海.感应与塑造一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5] 曾永成,董志强.美学原理与教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6] 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 于亚中,鱼浦江.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中国美学史料选编(下册)[M].中华书局,2004.[9] 给儿子的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第五篇:地理教学中的美育途径

地 理 教 学 中 的 美 育 途 径

江宁区横溪中学

池敦云

内 容 摘 要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期建立和谐、协调的人地关系。而和谐、协调这正是美的最高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对各种地理事象进行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艺术品的欣赏、鉴别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生活志趣,树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胸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

二、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美。

三、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美。

四、锤炼地理教师语言的美。

五、设计地理课外鉴赏美的活动。关键词:审美教育

和谐

协调

人地关系

地理教学中的美育途径

江宁区横溪中学

池敦云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期建立和谐、协调的人地关系。而美育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学与美育的关系还相当密切。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往往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弘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 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而且和谐、协调这正是美的最高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对各种地理事象进行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艺术品的欣赏、鉴别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生活志趣,树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胸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努力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

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到处都孕育着美的因素。在地理教材中,美从其存在的领域看,可分为:

1、自然美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自然美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咆哮不息,十里闻声的虎跳峡;奔腾不息,浊浪排空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似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的黄果树瀑布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秀丽”: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 清雅秀丽的峨眉山;深幽澄明,怀抱雪山的白头山天池;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三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黄山的神奇绝妙等等,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2、人文美

地理教学的人文美不但包括人类社会创造之现实美,而且包括人地关系的和谐美和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劳动创造之现实美。荷兰的拦海造田,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神奇难测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高度智慧的结晶;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大运河„„这些都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②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非洲大陆赤热炎炎,紫外线强,居民们皮肤偏黑;欧洲地处中高纬区,斜阳淡光,这里广布着白种人;亚洲,南热、中温、北寒,居民肤色中黄。③生产方式的因地制宜。我国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水热条件不同,则耕作制度、作物种类、农田类型南北皆不同。各地因地制宜、实现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如珠江三角洲的三基鱼塘,使人感到既丰富有完整,有井然有序。④生活习俗的多样统一。各地居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丰富多彩:藏族袖长、腰肥、襟大、无兜,双袖或穿或束,适应了“长冬无夏、春去秋来”的高原气候特征。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多以毛皮为衣料;东部农业区盛产棉、麻、丝等,故织物以此为主……各地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不同,必然导致生活习俗的差异。⑤艺术美。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社会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是现实美的升华。各地的民居异彩纷呈,如:草原之蒙古包、江南之竹楼、西北土窑洞、北京四合院……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美,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创造了人地和谐相处的幽美环境。音乐艺术也融渗了与地理环境的协调:青藏高原高大雄伟,曲调高亢、豪放;江南水乡,景色秀美,曲调婉转,感情细腻。

二、努力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美

地理教学过程决不应归结为讲、抄、背、考枯燥死板的模式,而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 2 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1、创设友爱、融洽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教师乐教。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所教专业的爱,对学生诚挚的爱。上课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度”。再以这种美的情感来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使学生乐于受教,乐于学习。

2、创设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奇、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在“大陆的漂移”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录像设疑教学法,先用录像向学生们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特征,及两岸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特征,学生发现它们非常吻合相似之后,感觉非常惊奇、有趣,同时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它们会不会原来就是同一块大陆?”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播放“大陆的漂移”录像时,学生非常认真投入,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变化,从而获得了强烈的美感。接着我又设计了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如几亿年之后,地球的海陆分布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等等。地理教师应在有疑处解疑,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知与审美的同步发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务求教态美、语言美、板书板画美、教具美,以此表达地理学科特有的自然美,和谐统一的韵律美。如在“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的教学中,我采用讲画同步教学的方法。用彩色粉笔,边讲边画中国轮廓图,填绘主要山脉分布。由于现场作图,学生从惊讶、敬佩到愉悦,情趣高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画同步的和谐节奏,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感染,不知不觉地进入画境,愉快度过了45分钟,而且地理空间概念十分清晰,识记效果好。

三、努力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美

图片、画片、标本、模型等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性强的教具,使学生愉快地看而不厌。如在“自然带”一节的教学中,我精心挑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带的美丽景色,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学生们兴趣盎然,一面欣赏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湿季时原野一片葱绿的热带草原,苍劲挺拔的针叶林……一面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它们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环 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另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了大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它可以将缓慢进行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呈现,如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可以将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呈现在眼前;可以将宏大无比的山川林野缩小到荧屏中。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科学概念。

四、努力锤炼地理教师语言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地理这一学科,涉及的门类多,联系的事物广,知识的跨度大,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地理语言除了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语言美。美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为地理教师必须锤炼自己,掌握这门语言艺术。

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虽然可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但毕竟不能每节课都能有这样的安排,因此,更多的还要靠教师倾注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可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 4 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地球的自转运动时,可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讲地形时,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北方的气候”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在讲“黄河”时,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受感染,投入到课文中特有的情景中去了。

在介绍一些独特的地理景观时,教师要注意用绘声绘色的描述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神游一次。如讲“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时,可这样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形态万千,象玉笋、象翠屏、象老人、象 斗鸡,引人入胜。石灰岩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发育,有的象瓜果、森林,有的象飞禽、走兽,还 有的象瀑布飞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用生动的比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在讲“三峡水流”时说道:“三峡急流汹涌,惊涛拍岸。洪水时期水速可达每秒7米,赶得上汽车的速度呢。”在讲“北方的河流冰期长”时说“每年2月份,松花江的江面上,冰层厚得甚至可以行驶汽车呢。”学生听了,情绪高涨,记忆深刻。

总之,一位地理教师,应该象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兼演员,用生动的语言,出色的表演,把几十名学生的 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随着你听、看、想、做,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还陶醉于艺术享受中。使他们不愿下课,又盼着上课,这是教师语言美的魅力所在。

五、努力设计地理课外活动的鉴赏美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除了要扩大和加深地理学习的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这样一些美的活动形式:①组织学生用小型望远镜观测美丽的星星,皎洁的月亮,让学生在无限的遐想中感受美。②组织观看《飞碟之迷》、《地球奥秘》、《月球探索》等等录像资料,使学生对宇宙的浩渺、宏大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美感。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天文知识,并且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另外,开展气象小组活动、野外考察地形地貌、设立地理橱窗、制作“神州风采”的地理资料卡、组织地 理游艺活动等等,这些多彩、自主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使学生直接、间接地去领略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下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途径的开发和尝试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途径的开发和尝试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合集5篇)

    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 爱美乃人之天性,这天性酿就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谈美。21世纪人们谈美,寻美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美育也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所谓美育,就是用......

    略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简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岐山县益店西街中学蒲育邮编:722403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蕴含......

    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 摘 要 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出发,探讨了人文精神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当下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出......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表现和教学途径论文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能借助艺术形象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

    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去发现一切自然的和人类智慧创造的美,从而使这种美成为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结合自己的......

    浅谈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

    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长海八中鞠振媛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近几年我一直在这一方面进行不断的探......

    中学语文教学和比较文学

    《中学语文教学和比较文学》调查报告 陈思位 比较文学对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比较文学具有起点高、综合性强的特点,它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多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