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略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简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岐山县益店西街中学
蒲育
邮编:722403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和美的表现,认真挖掘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可以达到以美启美,以美引善、以美冶性,构造学生健全人格之目的。[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爱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人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人的一生。这种价值取向往是最终考量我们教育的成败的尺子。语文教学美育的本质特征是语文教师运用的美的法则在生动教育实践中,把教授语文知识的“真”与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善”统一起来,塑造美的人性,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要求。提高语文能力,更好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语文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特点和方法,使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落到实处。美育作为美学的一个分子,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我国现代审美教育的积极倡导者蔡元培先生曾明确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黑格尔说:“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冲动和情绪养成为本身就是是理性的。”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具的自由的的形态,是跨越功利的,从陶冶人的情感着手,运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熏陶。通过美育教育,使人具有充实而丰富的灵魂,并逐步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使人具有美的素质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育则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言的规范的教育,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品质、文化品位具有积极影响。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到处呈现着美,用眼睛和耳朵去发现美、感受美、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是人类崇高的精神活动。而对于美的揭示、创造离不开语言文学。现在,新课标已经提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工性的统一,开始关注到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美育融合其中便再自然不过的事。
美育以其感人的形式引人,以其强烈的感情色彩感化人,它对人的教育是“于寓于乐”,是自由的、超功利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逐渐浸润、逐渐熏陶,而不是如暴雨般的倾泻和灌注。杜勃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形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也说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人亦摇焉“。而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一个人对事物仅仅知道是不够的,只有从感情上产生爱好、向往和追求,才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靠得就强烈的感染力,在乐趣中传递信息,让学生乐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能力。
语文课和美育在内容和教育方式直接有着广泛的联系,给我们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要挖掘语教材中美的视点。语文教材为实现美育教育在内容上提高了可能,因为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的资源和美的表现,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
系,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是美化人、培养人的好教材。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的诗歌,优美动人的散文,慑人心魄的小说、、、、、、总之,美育教育的素材到处都有,而且是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旷达豪放。这些优秀的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美好的视点。(1)、课文中那些闪耀着社会精神美的英雄的艺术形象往往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品位,引导学生对其分析、理解,再假造,使英雄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美的艺术形象,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使学生由对英雄的崇拜、敬仰到赞赏、感奋,激起他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使其成为美的心灵的拥有者和美的品质的体现着。1940年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开馆当天,曾收到了一封犯了错误的青年的来信,他说:我无意翻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不由自主的一口气读完了它。在此之前我算个什么人呢?我是谁也不需要的人,现在我读了全书,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可耻”,我应该感谢作者“给我幸福的生活”“把我引上了诚实生活的道路”。我们清楚的看到,“这位谁也不需要的人”是由于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受到了保尔之一艺术形象的感染,把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通过情感体验,感到自己过去行为错误和可耻,决心改邪归正,成为一名新生活的建设者。保尔这一形象也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此外还如林则徐、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白求恩、、、、、、,这样的英雄形象在我们的教材中比比皆是,他们往往凝结着人类最高的品德,通过完美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只好经过引导、必定会触动每一位学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感染与振动,明白人生道路如何去抉择,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塑造出学生的高尚的人格。语文中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体现着社会美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他们勤劳善良,爱憎分明,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描绘着幸福的生活。其身上体现着高尚的情操、人优美的品质,也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汉堡港的变奏》中的贝汉廷,《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普通劳动者》中一个个血肉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形象都会使我们终生难忘。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处理,积极引导,使这些形象活灵活现地站在学生面前,浸润到学生的心田,收到完善人格、激荡心胸,激发热情及弘扬正气的教育效果。教材中一些“丑”的艺术形象,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能起到特殊的效果。“丑”是对人本质力量的扭曲和否定。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欧中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这些“丑”地形象都会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文学作品热情的歌颂真善美,也要无情的鞭挞假丑恶。人们对丑的认识、批判、否定和鞭挞也是一种审美,而且是一种特殊而深刻的审美。“艺术描给庸俗的东西和粗野的东西。”引导学生厌恶、憎恨丑的东西、明辨美丑恶,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巴尔扎克的《欧中妮葛朗台》中,作者通过对葛朗台的富有个性的动作描写,入木三分地勾勒出一个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渡到金融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他偶然看见查理那个由欧叶妮保存的镶有黄金的梳妆匣,竞然不顾一切的“身子一纵”扑上去抢,“好似一个老虎扑上一个熟睡的婴儿。”完全不是一个70岁老人所具有的常态。就是在强留之际,看见神甫手中的镀有黄金的十字架,竞做了个骇人的动作------奋力抢过了十字架、、、、、、作者在塑造这些“丑”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将他们丑恶的灵魂昭天下,把一个个脸谱勾画得栩栩如生,引发人们憎假丑恶,渴求真善美。(2)大自然中呈现出琳琅满目的自然美,在课文中随处可见,巍巍的泰山、秀丽的黄山、壮丽的钱塘江、浓淡相宜的西子湖、秀甲天下的的桂林山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它们使学生间接地领悟了祖国自然风
光的绚丽多姿,但大自然的形、色、味依然是其审美过程的情感载体和观照对象。语文教学中如果重视这些审美形态给学生造成的审美感觉,引导其调动过去审美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家园的美丽,激发他们对祖山河、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语文课本所呈现的色彩纷呈的形式美也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形式美包括与表现内容特别贴切的文学体裁,严谨的结构、精致的语言、色彩、韵律、节奏等。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作家运用艺术语言描写不同建筑物各自的形太美、质地美、色彩美、创造了立体组合的空间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了师生的联想与共鸣。魏学伊的《核舟记》,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蒸子的《八只小猫》等,无论是实用工艺还是装饰工艺品,作者看重歌颂工艺师审美创造的高难度技术,表现造型艺术的优美和特殊的情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柯岩的《汉堡港的变奏》,鲁彦的《听潮》,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的流动美、节奏美、都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天地,再如薛富成的《观巴黎油画记》,蔡元培的《图画》和丰富多彩的插图,应用绘画作这空间的表现艺术,体现了画中有文,文中有画的优美境界。(4)、课文中选用的中国优秀古典诗歌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闻一多说:“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和意境),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排列)。”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把握诗文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句子长短整散,语音的响沉强弱,语速的滞涩急促,使学生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如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其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去,孤帆一片日边来。”学生可以结合朗诵想象:高峻的青山,奔腾的碧流,孤单的白帆,满江的红霞,有山有水有动有静,再配以鲜明的色彩对比令人目不暇接。再如王维,其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读他的诗,无论是早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圆”的雄浑,还是后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清幽,无不使我们感受到美。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一种灿烂的之美,一种动感之美。另外,通过作品我们还能够进一步了解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和性格特征,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美的熏陶感染。如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还有他奉诏进京时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以及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都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豪放不羁,自信浪漫的性格特征,感受到他大气与飘逸的诗作风格,理解作品所呈现出的千姿百态形态美、章法美,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观点主义。通过诵读理解,由作品形式美所引起的美感时时叩及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耳醉于音,心醉于境,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达到美的享受。
其次,让美感充溢语文课堂。让美感充溢语文课堂就是让语文实现悠久历史和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焕发出熠熠夺目的光彩。美的教学效应,最终要落到学生身上,而是学生是一个活的能动的审美个体,他们有自已的爱好、期望、需求、心理特征和美学追求,能否达到教学目的还取决于学生的内因。对于教师的施教,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能动性和自由度。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始终要放在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感知思维方式和知识技能水平,对于教学教程进行精心的审美设计,要使教师的点拨、引导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激起美感波澜。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发现美感。
1读:读精炼铿锵的诗歌,琅琅上口的文言文,文笔优美的散文,本身就是一种愉悦和享受。如朗读《回延安》,你能从两行一节、上下押韵和起承转合的节奏中,真切地感知到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欢娱和激动。教学《水调歌头》时,若采用古筝曲配乐朗读而舒缓,时而激昂的朗读与古筝乐曲相映相衬,将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融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美妙的旋律,动听的朗读都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美的意境,在听觉上带来美的享受。《听潮》一文中用舒缓的语气读熟睡的大海,给人温柔甜蜜的感觉;用激扬的语气读猛醒的大海,给人雄壮激进的感受。
2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个人结合自己独特的经历,就得到的感受也是独特的。大家闺秀的薛宝钗看见落花流水,认为是良辰美景,高歌一曲;寄人离下的林黛玉却有了悲切动人的《葬花词》,身强力壮的焦大则无所感受。自已的感受是永世不忘的。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有的学生赞美作者的坚强,有的欣赏生动活泼的写景语句,有的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感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体悟到了文中的人性美和景致美。
3议:语文课堂应提倡百花齐、百家争鸣。在讨论“愚公精神”时,我竟愕然发现,许多学生对愚公精神嗤之以鼻。有的认为愚公蚂蚁般移山,不如干脆绕道或搬家算了;有的认为愚公不讲效益,只知蛮干;还有的认为愚公劳民伤财,得不偿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学生据理力争,舌战群儒,提出这则寓言说明的是人定胜天的道理,赞扬愚公坚定的信心和实干的精神。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引导学生议论,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既训练了学生创新思维,有让学生从课文中领略了真正的人生之美,充分汲取了文化的精髓和美感。
4: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当发挥一下一桶水的作用,会使学生的美感享受锦上添花。学习张洁《挖荠菜》,我要求学生提前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对童年时饥饿的感受,再简介作者从小靠母亲带大的经历,带领学生走回那个不堪回首的旧社会,通过今昔对比,深刻领会作者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的原因。让学生在现实的美感的熏陶下乐学,不知要比空洞的说教强多少倍。
值的注意的是,在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单纯追求享乐的思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道德滑坡现象,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冷静对待,积极引导。我们强调“教会学生享受”是旨在鼓励和倡导那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取,达到自强自立的境界,使学生在每时每刻都能享受到人生的充实、幸福,这才是一种高层次、真正意义上的美感。让学生从课堂求知为乐走向助人为乐、创造为乐,使学生真正感受人生的完美,真正实现不课堂、大社会的目标。
此外,还要注意教师形象美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美育教育的特殊性,一个语文教师决不能忽视教师自身形象的美育作用。优秀的教师,常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最不落痕迹、潜移默化的教育。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我们的诗、、、、、、”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许多学生对教师美好的语言、仪态、板书都自觉不觉的进行模仿。“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用自己表里如一的行动、严于律已的品德、高尚美好的情操、端正文雅的风格、和蔼可亲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就会在美的滋养和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较
高的思想境界。教师在讲课时准确生动的语言,整洁漂亮的板书,宽松的人文氛围进了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使教室充满生气。课堂上多了趣味,少了枯燥。学生便会主动以发自内心的“乐”学代替了被动机械的苦学,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在赏心悦目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高尔基在《论美学》中说:“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们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自己创造力的信心。”康德也说过:美是沟通道德与知识的桥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我们站在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来认识美育,认识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积极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富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用美的法则改革教学,力争语文教育内容一形式美的统一,从而达到以美引真、以美引善、以美冶情的美育效应,使师生在语文真善美的王国里探幽览胜,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教法》
钱威
徐越化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学概论》
董学文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
康红歌
(南阳市第五中学,河南南阳473000)[摘要]美育对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特殊的作用,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实施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必须把美育贯穿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以美育促进教学,以美育促进学生形成真善美的情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课本语言现象及作品内涵的欣赏能力;
二、形成融汇了书法、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和社会道德观念基础上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美育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9-0146-02
一、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论》说:“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上,在展示了断臂维纳斯的雕像后,一位女同学说:“我在想她为什么不穿衣服呢。”一位男同学说:“她可能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标准,我的眼里没看出任何美来。”联想到某次上课,提到拜伦、雪莱时,很多同学不知道是谁。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也流露出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的不欣赏,对川端康成《花未眠》的不理解。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认真衡量在获取分数这种功利目的之外的非功利的美学任务,以美学促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重要。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美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美与人生之间永远抹不掉某种永久性的精神纽带。美学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正是中国文人一直努力固守的发展框架,庄子、陶渊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朱光潜等,无不注重在人生与美学艺术之间拓展自己的思想。横观诸多的文艺作品,包括戏剧、诗歌、散文、小说等,我们发现,到处都洋溢着对人生的关切,追求完美,几乎成了创作者们精神世界的主旋律。
重视审美教育,在我国有优良的传统。早在西周时代就已经提出审美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就包含德、智、体、美等多种教育因素。冠于六艺之首的,是礼与乐。古代教育家认为礼与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所以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因而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他对《韶》乐,赞不绝口,感叹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甚至使他“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看到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联系,自觉地把审美教育列为他所开创的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提倡审美教育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提出了美善相乐的教育观点,指出教育具有“美政”“美人”“美俗”的社会功能。他在《乐论》中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又说:“夫声乐之入人深也,其化人也速。”他特别重视“乐”对人的心灵感化作用。诗教与乐教,在我国古代一直受到重视。汉代的《毛诗序》写道:“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司马迁说:“故音乐者,所以动盈血脉,通俗精神而和正心也。”我国近代,积极提倡审美教育的是王国维和蔡元培。王国维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步:智育、德育、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发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蔡元培更是我国近代倡导美育的先驱,他不仅在理论上对美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而且还积极付之于实践。1912年,当他出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就创办了音乐、美术专门学校,开设美育课堂。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鲜明地显示了他的美育思想。
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着眼当下,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它必然与美学及审美教育有着深深的关联,也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活就是艺术。”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这也正反映了美学语文教学以及生活的关系。
教授语文,不是简单的识字扫盲,不是单纯的文字应用,不是片面的追求分数,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更多含量的获取能力的过程。
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具备这种意识,提高自己这方面的修养,认识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原则,把握好中学语文美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做到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美育教育为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贯穿在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两大美育任务,一是培养学生对课本语言现象及作品内涵的欣赏能力;二是形成融会了书法、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和社会道德观念基础上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对课本语言现象及作品内涵的欣赏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挖掘教材蕴含的美感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小说人物对话精彩而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体会传神的词语。一般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荷塘月色》中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泻”“浮”“洗”“笼”等不同的动词,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月光之美。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词语,就很容易体会出文章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如《醉翁亭记》,全文400多字,作者锤炼字句,创造性的运用21个“也”字,构筑整篇文章,整齐而富有变化的21个“也”字,使文章回环往复,形成一种咏叹情调,并富有节奏感,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的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对话描写是通过人物对话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语言是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的表现,成功的对话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经历教养、精神状态等,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雷雨》在对话的描写上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它善于运用精炼的笔墨、简洁的生活化的语言,刻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仔细研究,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美学把“意”看做是艺术美的精髓。意境美教学能引发学生相关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之外,还要教给他们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表达的美的意境,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意境”两个字在许多人心目中似乎只属于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成、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意境是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诗歌的意境教学,也要关注散文的意境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形成融会了书法、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和社会道德观念基础上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而,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一)美育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能只是对美的欣赏,而是交织着生活其他各个方面内容的混合体
这一观点,从我国由来已久的审美教育活动中即可得到验证。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在欣赏断臂维纳斯雕像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欣赏雕塑各部分的起伏变化富有音乐性的节奏感;让他们知道不论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能获得庄重的妩媚这种感受。她那含蓄的、耐人寻味的美,几乎使一切人体艺术都相形见绌。让学生了解古希腊的许多神像,都是按照人体比例美学来塑造的,古希腊艺术家创造和发现了一种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
此外,还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维纳斯的神话传说,让学生欣赏维纳斯国际名画,鼓励学生对“缺陷的美”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然后适时地转入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我们或许有很多缺点,然而,我们总是用深深浅浅的脚步画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二)鼓励学生多方面多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
语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往往以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由此导致学生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对文本理解存在局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教师逐渐明确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大部分词汇贫乏,不能出口成章,没有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缺乏深厚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这种现状与时代的要求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符的。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收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
学生必须拥有丰厚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审美情趣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成绩。语文课堂需要美育精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完成美学教学任务。寓美于语文教学之中,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真正放飞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就是按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从而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是课标的要求
课标着重指出:要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周扬说:“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人的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做美的启迪者、创造者。
2.语文学科处处体现美、语文课堂是美育的重要场所
中学语文教材中,约有百分之七十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之精选。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堪称经典“美文”。如:写自然美的《登泰山记》、《长江三峡》、《天山景物记》等;有写社会美的《同志的信任》、《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有写人物美的《可爱的科学家竺可桢》、《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写劳动美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可以说语文课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大门,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给学生多方面美的陶冶,为中学语文美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因此,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中的美,施以各种美育活动,在各个环节做好学生的美育培养工作,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一般上课时,老师总采用先板书课题,然后阅读课文、提问、回答的模式来教学。这样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能进行美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设计新颖的形式来引起学生对所讲文章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向美的意境。例如在讲《天山景物记》时,先打开录音机,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前来,天山南北好牧场……”,录音机响起优美动听的音乐,接着多媒体显示新疆的美景。听完音乐后老师就可以运用设计好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去过新疆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新疆,游览天山的美景吧!”从而图文并茂地导人新课。
2.2通过课文阅读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2.2.1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的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
2.2.2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格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2.2.3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
2.3通过课文分析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2.3.1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
2.3.2抓住美的形象。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
2.3.3抓住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
2.4在剖析形象中理解美。语文课本中塑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的艺术的升华。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其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就塑造了外貌美、内心善良纯真的卖艺女郎埃斯美拉达;外貌丑陋而内心善良的敲钏人卡西莫多;外貌漂亮而灵魂丑恶的卫队长比思。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对这些人物形象加以剖析,让学生懂得人物美更重在内质的美――人内在的品质、精神、灵魂即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美。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道为美的形像。《愚公移山》并未勾画愚公的外在的形象,他的美在于“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毅然决定“毕力平险”,因而这理想是崇高的;面对智叟的讥笑,他毫不动摇,决心子子孙孙干下去。这种勤勤恳恳、不辞辛苦、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移山之举,是内在理想与坚强性格的外在表现。
3.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美育
作文教学侧重于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鲁迅说:“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动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学会从生活中吸取、捕捉信息,认识周围事物,发现现实的美、生活的美。其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扩充知识,课内课外相得益彰。再次,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去体验、去锻炼。如参加植树劳动,在劳动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到劳动之美。然后指导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来。最后,引导模仿,鼓励创新。
总之,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感知做得更实更好,这本身也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收稿日期:2014-04-22
第四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摘要语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课,被视为纯艺术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人文的美,生活的美都汇集在这里,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需求。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五育并重”的观点,已经在教育界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而语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课,被视为纯艺术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人文的美,生活的美都汇集在这里,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在美的朗读中,感受美
就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所选的文学作品均是经典之作,各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其中许多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都是极理想的朗读材料,非读不能领悟其美。因此,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就必须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美读既指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包括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美读能够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用“原法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朗读材料,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充分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以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声”的艺术效果。在美的素材中,发现美
空洞的讲解不如形象的现身说法,强行灌输的知识哪比得水到渠成的自然。同时,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指领学生高雅,至理促使学生聪睿。由此,我们应该选择美的素材,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美的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仑美焕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着“夜阑卧听风吹雨,尚思为国戊轮台”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治学、做人的哲理„„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让你倍感“慷慨悲凉为家国,雀跃沉思缘诗文”„„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让学生从中发现美,欣赏美,意识到自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美之中。在美的形象中,鉴赏美
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美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因此,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审美心里的诱因,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情绪极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冶情,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谈骨气》中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严肃、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有的人》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形象;《勇气》中法国妇女坚信世界和平的大无畏精神。上述课文中这些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中,不断领悟,同时产生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同时也提高了审美的鉴赏力。在美的语言中,品味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文学语文有别于生活语言和理论语言,其形象性、生动性、概括性令人惊叹。因此,只有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细致品味,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驾驭语言的技能,如果不理解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真正内涵,便不可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精髓,更不可能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更谈不上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了。
例如《荔树蜜》中有这样一句话,“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单从表象上看,“仅仅是作者做了个梦而已”。殊不知,如果深层揣摩语言,前后关联,学生就会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浮现“梦境”。然后进一步的理解到对蜜蜂的热爱,作者卒章显志,赞颂劳动人民的情感也就无疑了。再如《选场》一文中,只要对黄世仁的语言“我家自有谷满仓,哪管他穷人饿肚肠”细加品味,就不难理解战争年代曾有一位战士向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的情境了。这样,学生就能把作者欲表达的思想领悟得深透。从而也把握了作品的言外之意,自然地培养了学生语言鉴赏和审美能力。在美的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教师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学生自然会在各种活动中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因此,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进而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篇: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平远县梅青中学 邱梅玉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悬置的现象,新课标的全面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在新课标推行的春风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加强美育的渗透,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学语文教学要注意把握好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审美教育渗透。第一,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第二、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第三、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第四、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第五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创造美。
关键词:
语文课程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 美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
情境
写作训练
口语交际
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一、新课程下中学语文美育渗透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中美育有特殊内涵。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它对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生在校期间的语文学习,属于打基础阶段,中学语文教育学大
①
纲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第一条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这些都强调了美育在语文中教学中的地位。美育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教学大纲》中还规定:“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课文要文质兼美。”“文质兼美”是教改后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优美的语言,清新的文章结构,是它的外在美,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是它的内在美,范文中饱含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这一切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给学生精神世界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是深刻而细腻的。语文范文中所体现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与语言课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都给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在情感交融中获得美,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其丰富的内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美,它们是美的绝佳载体,充分认识并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利用这些美育因素服务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
2、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闲置的现象。长久以来,传统语文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以考试成绩来评定,把以自由创造为内涵的美的体验高高悬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社会因素
由于高考、中考的指挥棒效应,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还是以升学质量为主,教学成绩简单地依靠分数来评定。社会用分数选拔人才,直接影 ③
②
响到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自然以分数来评价教学效果。美育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往往就不被重视,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学校因素
语文教学中审美精神的流失,忽视美育教学与教师在教学中自由创造的审美体验缺乏与藏匿有关。首先,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大都是从前应试教育的产物,自身缺乏美的体验,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不高甚至缺失,学生时代缺少美感教育是其重要原因。其二,社会利用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形式单调,迫使教师在统一计划内,统一进度内,根据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这个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形成了长期沿袭课堂教学总体思路,介绍作者——理清思路结构——关照人物事件——学习手法语言——挖掘情感思想——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他抑制了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无法体现到教学创造性的美与乐趣。
学生因素
由于社会的影响,教师的引导,整个教育在高亢统一的教学大会唱之中进行,学生的学习形成习惯性和群体化特征,学生的个性,自主与创新意识萎缩,泯灭。趋同、顺应、盲从日渐形成。学生的真实思想情感被覆盖,整日被机械化,程式化,沉闷的学习所困惑,忽略了教材中的美,遏制了学生对语文的创造性理解。自然而然,学生对美的体验、对美的探求就日渐缺失了。
3、新课程的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已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5年的时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体系观,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带来了生机。
新课程推行后,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获得了真正的重视。它
迫切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及审美修养。由于评价体系的改革,语文教学不再只注重认识功能,而要求发挥其美育功能。语文美育应该通过教材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树立学生美的观念,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及审美能力,无疑给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开始从机械的纯语文知识训练中解放出来,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从而让学生春风化雨般享受美,欣赏美。良性循环,一旦语文教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师生的审美心理就会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师的教学兴趣就会不断增长,教和学都会充满愉悦心理。这样,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将迅速得到提高。
综上,在新课程广泛推行的背景下,美育走入课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学生形成狼毫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二、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渗透美育的有效途径。1.挖掘美学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
要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之”到“乐之”还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教师在感知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为教材中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感动,心领神会。然后,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学因素融化到教学设计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分享这种美。比如在教学选自曹文轩《草房子》的《孤独之旅》时,引导学生去随着作者优美的笔触走进那个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等构成的荒芜人烟的世界,感受主人公成长的孤独。“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这些描写能唤起学生对美体验,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很有帮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歌教学。诗歌不仅具有一般的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更因起情感强烈而更具感染力,因其音韵和谐而具有其它文学作品不具备的音韵美。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辽阔深远,描绘了黄鹤楼、碧空、长江等壮阔画面,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寄托在滚滚东去的大江之中。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全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弘,感情奔放,胸襟豪迈,体现了一种崇高美。再如《蒹葭》、《行路难》、《水调歌头》、《天净沙·秋思》等,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绝佳媒介。教师应善于发掘这些审美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1. 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
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语”为“我情我语”。
创设审美情境是以视、听为核心,在多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为此,教师首先应十分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积极感知作品以获得较多的审美认识。尤其是诗歌,朗读是学生感悟美,进入情境的重要途径。
其次,教师还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⑨
去感悟文学作品的美。如指导欣赏课文插图,听课文录音带,看与课文相配套的录像,使用多媒体课件,师生表演等等。如教学《沁园春·雪》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辅以北国雪景的画面。随着豪迈的朗诵,及壮美雪景的画面,学生的审美心扉就会自然开启,进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了。
3.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鉴赏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和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般说来,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的美的形象的初步感知开始的,然后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时审美活动不再是对美的对象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反映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产生初步的美感。第二步,这种美感积累多了,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三步,可以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评价一部作品,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这时,学生的思想上已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既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又能识别生活中的假恶丑,为创造美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当然对于从美学角度去鉴赏美,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不必强求,以免弄巧成拙。
4.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教师的应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学生 的心灵受到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时,美育才算初步达到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他们把注意力指向情感天地,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设身处地的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做事就成功了一半。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香菱学诗》时,可介绍香菱身世,如何被薛蟠强占,最后悲惨的遭遇等。激发学生对香菱的同情,既而在这种基础上来看香菱苦志学诗,这个人物形象便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了。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进行有表情的示范朗读等。最后,静思默想也是激发学生情感好方法。让学生静下来,归结整理自己有点朦胧的情感。这是一个情感发酵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会明晰起来,这样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为其创造美打下了基础。
5.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教师就要提供其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写作训练,是学生对美的创造性表达。作文中多让学生观察,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彩图,引导学生尽可能去接触、感受和认识周围现实的美。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每周写周记,又要引导、选读、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还要让学生明确每次作文的要求。比如:学习了《孤独之旅》,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沉浸在杜小康成长的孤独感中,当读到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学生的心情也为之一振。这时就可引导他们以《我的孤独》或《我长大了》为题作文,写出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近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中高考作文的主流题
型。它既不限定文章的立意选材,也不规定表达方式、体裁的运用,且题目自拟,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即可,从而让考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华,展示写作个性,真正做到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获得抒写个人情致感悟的自由,这就更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机会。
口语交际也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舞台。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将语文实践活动改为了口语交际,这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当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颇令人担忧,高中学生讲不清一件事情的例子屡见不鲜。这种状况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因此要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注意根据新课程的,对学生口语上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纠正经常出现的偏离中心观点,前言不搭后语,临场胆怯等毛病。还可以用林肯等演说家口语训练成功的例子激励学生,让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对待口语训练。指导学生从语言美、仪态美、思辨美等方面来要求自己。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学生有兴趣的话题,采取多种形式(辩论会、演讲赛、朗诵会等),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接触社会的机会,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游览等活动,可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开拓视野,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指导课外活动时要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审美愉悦,共享创造美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推行的大背景下,语文美育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这也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融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实施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陈钟梁《中学生写作美学》。4.钟启全《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5.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注:
①引自《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10页。②引自《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77页。③④引自《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⑤⑥引自《古代文论选读》。
⑦⑧引自《美学原理教程》曾永成、董志强主编。⑨引自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70页。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教师用来感染熏陶学生的大熔炉。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美育的渗透。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现。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此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不再单纯是智育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美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良好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的情趣。也是说,语文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加强美育工作,让学生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情操,是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美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文化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呢?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我们要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世界,此话正说明了审美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相铺相成的。美育的目的就是在传授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审美观,提高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和心智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标。中学语文课文所选的课文,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学作品既是语言艺术,也是美的艺术。语文教师就是传播这些美的艺术的桥梁,在教学这些课文内容时,应抓住学生对美的渴求,把美的艺术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悦,即寓教于乐。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美育呢?
一、领悟美的结构
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应高屋建瓴,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散文诗歌鉴赏注重优美语言所创造的或深沉或悲愤或激昂或婉伤的情感意境,而议论文、说明文除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外,也应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议论文或递进或并列的结构,说明文或逻辑或时间或空间的说明顺序。授课时教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设计好板书,让学生从中感知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领悟文章美的结构,进而指导写作实践。
二、鉴赏美的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言美。例如: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平实,抒情语言的动人等,体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美。语言审美应成为语言阅读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的最大渗透点。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在阅读文本中引导学生品味好词语,分析好句子中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在散文中,语言美体现得尤为突出。它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的文体,因此它具有较广泛较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如在朱自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还是父亲的背影,都显得格外的美。下面我们以《荷塘月色》为例来分析散文语言的美学价值。如:“月光如水一般,静静
地泻在每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并加以用“静静”修饰,极为形象贴切地状写出月光的特点——无声幽静而又富有动感,如一泻千里的瀑布般美丽壮观。接下来,作者写荷香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采用通感,把荷香比喻为“歌声”,并用“渺茫”来修饰,更显得天衣无缝,可见作者在锤炼词句方面的独到之处。文中众多的极具个性色彩,联想丰富,变幻多姿的语言,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同时,应反复揣摩和领悟,渐渐提高对文本语言的审美能力。散文的语言美育价值如此,其它体裁的作品也并不逊色,如宋词,无论是豪放派的词还是婉约派的词,他们在用词造句中都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在开头就用“浪淘尽”三字,极简单的三字,就把倾注不住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为读者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审美空间,它既引领我们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更可领悟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人才所产生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可见语言的感染力之独到以及审美价值。同样戏剧语言中丰富的潜台词也值得品玩,《茶馆》中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谐音双关表露出的凄凉和不满;吴祥子“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所表现出的无耻的地痞流氓无赖形象,都是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感触点。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并激发学生感受美的信息点,引导学生探究感悟,就能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三、感受美的形象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产活的反映和感受的物态化表现,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好的文学作品,不仅给人以知识,读者在反映生活的同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也会产生共鸣和思索。甚至得到心灵上震撼,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如水生嫂是那样的善良、清纯,是白洋淀里的一朵荷花;翠翠是边城湘西的爱情女神,凄美而古老,作品中塑造了这样一个个同命运抗争的或刚烈或凄美或清纯或进取的妇女形象,她们的爱情和个人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坎坷命运史和婚姻幸福观。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施耐庵笔下的正面人物鲁达是值得赞颂的,但反面人物镇关西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鲁达形象正是靠镇关西的反衬,越发显得耀眼,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无论是鲁迅
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郎台;无论是《柳毅传》中的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的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可以说,教材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她)们如同百花园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独有的色和香,给于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再如表现大量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更使人们受到熏陶和教育。读者不仅从心中崇敬保尔·柯察金、林道静等英雄人物,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仿效他们,模仿他们,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加强自己的意志,净化人的灵魂,增加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四、体验美的意境
意境融合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它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 „„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情感性是文学作品打动我们心灵的重要原因。如果作品不具备这一特征,就必然“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语)。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及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作者既然是借景抒情,读者就应该读文生情,望文生义。重新激活文学作品中意象世界所蕴含的审美经验。为此,语文教师教学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使之碰撞交融,贯通,引导学生品悟美的意蕴。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紧扣诗中有关传达审美意象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等词中,探境中意,悟意中情,感情中美,理解感悟此首诗,使学生认识到此诗的清峻、深幽的境界,触动人们的审美情感。诗的形象是美的,耐人回味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人生感受倾注在所描写的雪景中,诗人在政治上遭到打击,把那十分险恶的环境化为一片冷峻、孤寂的境界。宁静中透出诗人心灵的再创造,赋予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出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从而使这生真正从个体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启迪。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品读精美文段,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美、体验美,甚至通过想像和联想来创造美。.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地坛》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指南录>后序》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爱国爱民,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庖丁解牛》《都江堰》所显现出来的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的社会智慧美。语文教学就是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整合,调动审美情趣,让阅读者创造出一种自我的审美意境,进而取得审美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需要美育精神,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发现语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培养学生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塑造美的人生、净化美的心灵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真正放飞自已的梦想与追求„„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熏陶,要把审美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境,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审美意念,从而获得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