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

时间:2019-05-15 07:0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

第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

初中部处二年段孙雅玉

摘要: 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新世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语文审美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

美育教育

中学语文

改革实施

语文教学

中国的语文教学,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著名教育家孔子的教学实践。他曾有“言语”一科的教学,其教材以《诗》为主。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臻完善和严密。然而,时至今日,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各门学科日益向广阔、纵深推进,人们的思想发生大变化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强调语文教学的现实功利性,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语文教学现实功利性的增强,是当今中国语文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它集中体现为现在人人都批判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结果只能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扼杀了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越来越多也就不为其怪了。

2.忽视语文课堂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僵化,教学过程模式化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它非常注重感情的交流和个性的发挥。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个性、才华、情感及思想感情的结晶和体现,每一个单元的练习,教授的知识点,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课文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由于每一个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的不同,对每篇文章的感受、理解、领悟的不同,因此教法也可能因人而异。但是现在,无论教师是何人,教授哪一篇课文,面对哪些学生,都是篇一律的一个模式,整个一个形而上学。

3.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学生曾这样形容如今的语文课:“一是灌,二是串,再不就是满堂练。”这种程式化、僵化的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实,像那样教师唱独角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学生感兴趣的。因此,学生学的被动,致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用美的尺度来观照学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应主动抢战课堂教学的制高点,把语文课从单纯知识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以素质教育为本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走进语文课堂,需要老师既能把学生从“美”这扇门领进去,感悟那片奇妙的天地,同时还要把他们引出来,学会用美的尺度来观照人的本质力量,在美的领域里,让他们的一切潜能尽情地发挥出来。一句话,“美”字一扇门,既要“入得去”,也要“出得来”。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学生领进门,又如何让学生走出来呢? 这就要进行美育 语文与美育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是沟通人类

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美育既可使人的感性深邃化,也可使人的理性情感化,从而用温暖的色彩装点逻辑严密、严格规范的理性世界。美育在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纵观中学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每一篇散文、每一段杂文、每一句诗歌,都是美的极端表现。这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的各种丰姿。在美育的高度下,重新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融入审美情感,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也揉入动情的美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改力度不够,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21世纪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心灵健康、个性完善、勇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严重地束缚着语文美育的手脚,教师更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则是推动语文美育现代化前进的动力。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育呢?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并突出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为何要突出情感? 首先,作为审美对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浸透着、饱含着作者丰富思想感情。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所在。我国古代早就有“诗言志”的说法,恩格斯也有“情怒出诗人”之说。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的创作经验都证明,只有注人了情感,才能塑造出真实而生动的美的艺术形象。观照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不管是写景、状物、抒情、叙事、写人,也不管是展现出水

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是描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百态,无不倾注了作者喜、怒、哀、乐、怨、恨等丰富的情感,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抓住这把钥匙,才能从作品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其次,根据美育的情感性原则,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要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美,获得美感,也必须要有情感。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形态的美的审美活动进行的。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审美感知,当然也就不可能感受到美。因此,对学生进行美育,要注意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创造、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的美进行直接、具体的感知,激起情感上的共

鸣,使他们触景生情,以情人景,达到令人陶醉的状态,使美融化于心灵,形成审美感受,作出审美判断。例如读高尔基的《海燕》,我们让学生感知到的不只是海燕的勇敢和矫健,还应该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再次,就教而言,首先他与学生一样,作为审美主体,本身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正确的审美理想。

再者,他作为学生(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中介,必须用自己的情把学生的情和作品中的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之与自己的审美情感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恰当而充分地传达作品的情感,从而以情动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感受感动,引起内心的共鸣,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懂得区分高尚与庸俗,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观。例如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只有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作品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主思想感情,才能从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中感受到一种崇高而悲壮的美,感受到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使学生从中得到熏陶教育,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一定要抓住情感,突出情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人情”,将作品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之情三者合

对学生的情感进行陶冶、熏陶,让他们在强烈的情感的推动下探求美、感受美、欣赏美,以增智益志,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美育? 抓住并突出情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的一把钥匙,其中的关键,是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自身的情、作品中的情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情,让学生积极去感知、感受作品中的情,形成一种主动的创造,深沉的领悟和深刻的体验,以达到最佳的美育效果。关于这个问题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

四、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实施 1.开发课本中的美育资源

中学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在作家的感性审美之中,融注了个体对世界的领悟和感知,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性。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潜藏的“情语”,从而进入文本境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再如,在诗歌中领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穆之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适性之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生命感悟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艳之美。这些美,格调虽然不一,但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导人的感性在其中徜徉忘返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用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受到美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情感上的美感愉悦,还有很多的诗词,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可以让学在其中,去分辨是非,体验道德之美。2.促发联想,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一方面要诉诸形象,另一方面则必须诉诸感情。刘勰曾说:“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文章必须借助艺术形象,才能感染读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与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为此,在讲解分析中,必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审美经验与之相互联系,积淀审美财富,成为他们一生享之不尽的宝藏。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文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可鼓励学生,根据平时观察积累,再发挥联想,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画面,从色、香、味的角度,全面体会其美感特质。3.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会给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许多写作范本,而学生的作文创作,是范本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能学会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社会、人生之美。这一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社会和人生、如何审视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以防学生跨入审美误区。4.开展课外活动,寓学于乐

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的,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育形式,它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实践美,延伸美,创造美的重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园地。它能打破单调、固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冲破时空局限及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把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等有机地、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有机地使学生从课堂走出来,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它没有考试的压力,也不受课堂的约束,让学生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我管理,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观察力得以提高,审美情趣得以陶冶,审美能力得以高。

五、中学语文教育中美育的积极意义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美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审美化教学一改过去呆板,平淡乏味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语文审美化教学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审美情感交流,通过物我融合,移情和认同,使审美主体与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可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2.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智能发展的重要内容,语文审美化教学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大有裨益。教学中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与创造,是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的描绘,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乐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享受,扩展了形象思维活动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以焕发着真善美光辉的美的事物为生动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通过形象生动的美的事物,美的语言,美的节奏,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提高审美鉴赏力,能分清美丑,识别美的性质、类型及程度,得到韵味无穷的审美享受,最终落实到表现美、创造美的社会践,进一步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语文审美创造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力。

4.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今社会需要有较高审美修养和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试教育的苦果引发了教育界对美育的反思,而美育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它是未来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化教学,能切实改变以往单调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对传统教学方法模式的挑战。

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之间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作为中学语文教育者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积极做好语文教育中的美育赏析: 1意境美情景交融的古典美

中学教材中选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知识,如中国许多古典优美诗词意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古人或登高望远,讴歌自然,鉴赏风景:或怀念友人,倾吐绵绵不绝的相思;或吊古伤今,咏怀历史,感怀身世等等,虽然意境各不相同,韵致各异,但无不深深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必背的古诗词中,大都是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经典力作,像王维的《竹里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陶源明的《饮酒》;《诗经》中的《兼蔑》等,其独特而优美的意境,都表现了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2语言美感受形式之美

语言文字就是语文教学和美育的载体,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基础。教师从走进教室到离开,从教学内容到语言的运用和板书,以及师生的交流等,无不体现着美,这种美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能使学生获得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和纯洁,无论在朗读课文还是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都要熟练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打动学生,让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熟练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3人物形象美感受崇高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非常紧密的社会学科,除传授语言文字等基础知识外,还兼有塑造学生的心灵与审美教育功能,以及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等功能。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选文大多文质兼美,文化气息浓厚,可以让学生感受崇高,追求真善美,摒弃丑恶假。阅读文学作品,除获得知识,增进学问之外,还在潜移默化间起到了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此外,语文教师的朴质、庄重和大方的形象,良好的气质,豁达大度的风度,健康的心态,渊博的知识和优雅的谈吐,都直接向学生传达着美的信息。总之,语文教学中,美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把它渗透在智育和德育之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最终提高个人素养。参考文献:

[1] 马国强.语文素质教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 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王守恒.美育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4] 曹明海.感应与塑造一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5] 曾永成,董志强.美学原理与教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6] 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 于亚中,鱼浦江.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中国美学史料选编(下册)[M].中华书局,2004.[9] 给儿子的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

康红歌

(南阳市第五中学,河南南阳473000)[摘要]美育对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特殊的作用,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实施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必须把美育贯穿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以美育促进教学,以美育促进学生形成真善美的情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课本语言现象及作品内涵的欣赏能力;

二、形成融汇了书法、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和社会道德观念基础上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美育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9-0146-02

一、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论》说:“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上,在展示了断臂维纳斯的雕像后,一位女同学说:“我在想她为什么不穿衣服呢。”一位男同学说:“她可能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标准,我的眼里没看出任何美来。”联想到某次上课,提到拜伦、雪莱时,很多同学不知道是谁。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也流露出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的不欣赏,对川端康成《花未眠》的不理解。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认真衡量在获取分数这种功利目的之外的非功利的美学任务,以美学促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重要。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美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美与人生之间永远抹不掉某种永久性的精神纽带。美学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正是中国文人一直努力固守的发展框架,庄子、陶渊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朱光潜等,无不注重在人生与美学艺术之间拓展自己的思想。横观诸多的文艺作品,包括戏剧、诗歌、散文、小说等,我们发现,到处都洋溢着对人生的关切,追求完美,几乎成了创作者们精神世界的主旋律。

重视审美教育,在我国有优良的传统。早在西周时代就已经提出审美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就包含德、智、体、美等多种教育因素。冠于六艺之首的,是礼与乐。古代教育家认为礼与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所以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因而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他对《韶》乐,赞不绝口,感叹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甚至使他“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看到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联系,自觉地把审美教育列为他所开创的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提倡审美教育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提出了美善相乐的教育观点,指出教育具有“美政”“美人”“美俗”的社会功能。他在《乐论》中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又说:“夫声乐之入人深也,其化人也速。”他特别重视“乐”对人的心灵感化作用。诗教与乐教,在我国古代一直受到重视。汉代的《毛诗序》写道:“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司马迁说:“故音乐者,所以动盈血脉,通俗精神而和正心也。”我国近代,积极提倡审美教育的是王国维和蔡元培。王国维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步:智育、德育、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发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蔡元培更是我国近代倡导美育的先驱,他不仅在理论上对美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而且还积极付之于实践。1912年,当他出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就创办了音乐、美术专门学校,开设美育课堂。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鲜明地显示了他的美育思想。

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着眼当下,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它必然与美学及审美教育有着深深的关联,也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活就是艺术。”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这也正反映了美学语文教学以及生活的关系。

教授语文,不是简单的识字扫盲,不是单纯的文字应用,不是片面的追求分数,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更多含量的获取能力的过程。

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具备这种意识,提高自己这方面的修养,认识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原则,把握好中学语文美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做到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美育教育为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贯穿在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两大美育任务,一是培养学生对课本语言现象及作品内涵的欣赏能力;二是形成融会了书法、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和社会道德观念基础上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对课本语言现象及作品内涵的欣赏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挖掘教材蕴含的美感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小说人物对话精彩而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体会传神的词语。一般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荷塘月色》中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泻”“浮”“洗”“笼”等不同的动词,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月光之美。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词语,就很容易体会出文章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如《醉翁亭记》,全文400多字,作者锤炼字句,创造性的运用21个“也”字,构筑整篇文章,整齐而富有变化的21个“也”字,使文章回环往复,形成一种咏叹情调,并富有节奏感,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的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对话描写是通过人物对话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语言是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的表现,成功的对话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经历教养、精神状态等,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雷雨》在对话的描写上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它善于运用精炼的笔墨、简洁的生活化的语言,刻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仔细研究,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美学把“意”看做是艺术美的精髓。意境美教学能引发学生相关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之外,还要教给他们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表达的美的意境,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意境”两个字在许多人心目中似乎只属于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成、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意境是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诗歌的意境教学,也要关注散文的意境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形成融会了书法、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和社会道德观念基础上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而,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一)美育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能只是对美的欣赏,而是交织着生活其他各个方面内容的混合体

这一观点,从我国由来已久的审美教育活动中即可得到验证。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在欣赏断臂维纳斯雕像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欣赏雕塑各部分的起伏变化富有音乐性的节奏感;让他们知道不论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能获得庄重的妩媚这种感受。她那含蓄的、耐人寻味的美,几乎使一切人体艺术都相形见绌。让学生了解古希腊的许多神像,都是按照人体比例美学来塑造的,古希腊艺术家创造和发现了一种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

此外,还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维纳斯的神话传说,让学生欣赏维纳斯国际名画,鼓励学生对“缺陷的美”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然后适时地转入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我们或许有很多缺点,然而,我们总是用深深浅浅的脚步画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二)鼓励学生多方面多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

语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往往以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由此导致学生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对文本理解存在局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教师逐渐明确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大部分词汇贫乏,不能出口成章,没有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缺乏深厚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这种现状与时代的要求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符的。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收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

学生必须拥有丰厚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审美情趣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成绩。语文课堂需要美育精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完成美学教学任务。寓美于语文教学之中,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真正放飞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就是按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从而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是课标的要求

课标着重指出:要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周扬说:“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人的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做美的启迪者、创造者。

2.语文学科处处体现美、语文课堂是美育的重要场所

中学语文教材中,约有百分之七十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之精选。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堪称经典“美文”。如:写自然美的《登泰山记》、《长江三峡》、《天山景物记》等;有写社会美的《同志的信任》、《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有写人物美的《可爱的科学家竺可桢》、《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写劳动美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可以说语文课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大门,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给学生多方面美的陶冶,为中学语文美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因此,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中的美,施以各种美育活动,在各个环节做好学生的美育培养工作,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一般上课时,老师总采用先板书课题,然后阅读课文、提问、回答的模式来教学。这样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能进行美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设计新颖的形式来引起学生对所讲文章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向美的意境。例如在讲《天山景物记》时,先打开录音机,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前来,天山南北好牧场……”,录音机响起优美动听的音乐,接着多媒体显示新疆的美景。听完音乐后老师就可以运用设计好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去过新疆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新疆,游览天山的美景吧!”从而图文并茂地导人新课。

2.2通过课文阅读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2.2.1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的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

2.2.2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格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2.2.3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

2.3通过课文分析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2.3.1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

2.3.2抓住美的形象。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

2.3.3抓住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

2.4在剖析形象中理解美。语文课本中塑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的艺术的升华。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其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就塑造了外貌美、内心善良纯真的卖艺女郎埃斯美拉达;外貌丑陋而内心善良的敲钏人卡西莫多;外貌漂亮而灵魂丑恶的卫队长比思。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对这些人物形象加以剖析,让学生懂得人物美更重在内质的美――人内在的品质、精神、灵魂即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美。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道为美的形像。《愚公移山》并未勾画愚公的外在的形象,他的美在于“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毅然决定“毕力平险”,因而这理想是崇高的;面对智叟的讥笑,他毫不动摇,决心子子孙孙干下去。这种勤勤恳恳、不辞辛苦、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移山之举,是内在理想与坚强性格的外在表现。

3.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美育

作文教学侧重于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鲁迅说:“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动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学会从生活中吸取、捕捉信息,认识周围事物,发现现实的美、生活的美。其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扩充知识,课内课外相得益彰。再次,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去体验、去锻炼。如参加植树劳动,在劳动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到劳动之美。然后指导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来。最后,引导模仿,鼓励创新。

总之,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感知做得更实更好,这本身也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收稿日期:2014-04-22

第四篇: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

爱美乃人之天性,这天性酿就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谈美。21世纪人们谈美,寻美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美育也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祟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有高尚的情趣。文学是人学,是人写的,也是为人而写的。文学最根本的仍是深入到人的心灵,给人以启发或引导。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显然是文学首要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审美性,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欣赏能力,以及美的创造能力。具体做法为:

一、以美的人格熏陶学生。

美的人格即人格魅力。语文作为传统的学科之一,教师在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重视言传,更强调身教。因此,历代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期待非同一般,讲求风范。语文教师的风范就是指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多意义上的体现为一种“文人”气质。所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语文教师给人印象深刻的往往也就是这种内在风范。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格,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部学生。”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资源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当然,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或为一种风度,或为一种姿态,或为一种境界,泛而为一副好仪表,一手好文章,一笔好字,一口纯正的国语。著名翻译家草婴回忆60年前听韦月侣女士教古文,教的文章虽枯燥难懂,但韦先生一面讲解内容,一面用形体语言把它们生动表现出来,这种独到美丽的演绎方式深深地吸引了他,几十年后这位银发长者还难以忘怀。

语文教师应注意提高丰富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培养美好的生 活情趣和艺术情操,提高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无数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大境界,很难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审美教育。

二、以美的课程展现美。

总观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能对学生直接进行美育的文学作品占了文选总数的30%,还有20%的文言文中也有不少篇目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这些审美的因子存在,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一旦被发掘,便能使作品熠熠生辉,使读者赏心悦目。所以,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切莫忽略了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而放弃了生动有趣的美育。另外,新课标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新概念,这要求我们必须打开视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教师应大胆创新教学内容,从教学参考书和权威中释放出来,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对一些内容做适当补充、调整或重新组合。如引进影视资料,电子课件、文艺演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美的事物、美的活动。

事实表明,语文教学只有以审美的方式挖掘课程内在思想,学生才会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才会在审美中获得灵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实现具有个性特点的再创造。

三、以朗读感受美。

我们所说的朗读是指一种美读。它是艺术化的说话,是一项有声语言的艺术活动。它通过绘声绘色、入情入理的有声语言,阐发诗文的思想内容,实现诗文的艺术形式。朗读能品味语言美,正如果戈里说:“朗读一篇作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满心灵的祟高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美的画面,进行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感受。”如《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经过反复朗读,就会发现,“艺术”一词准确地反映了设计者和匠师们在假山堆叠方面是富有创造性和追求自然之趣的。朗读能体味意境美。特别是古诗文,辞意典雅,读之,能把人引入辽阔无际的优美意境之中。尤其是放开嗓子高声朗读,其声韵铿锵,音律和谐,不仅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而且还能给人以高雅飘逸的美感。如北国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诗的意境十分辽阔、雄浑,虽苍茫,但不寂寥荒凉。读着、听着,学生能不随 着那高亢激昂的旋律,进入北国那画一般的草原世界么?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感情。从而感受美,认识美,并且能产生探求美、理解美的强烈欲望,这也为学生进一步赏析、理解课文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四、以赏析理解美。

作家是用笔蘸着自己心血和胆汁在写作,所以,要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博大蕴涵,领会他们高深的写作技巧,只凭初步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还要有重点,有深度地引导和点化,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心与文章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一种别出心裁的、深层次的美。所以,鉴赏、评析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赏析,不是搞一言堂,把本来脍炙人中的名篇分析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令人觉得味同嚼蜡,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审美化教学。赏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放矢地点拔,因为它能让学生通过美的外表,看到美的实质。如:《海燕》,要是不交代时代背景,学生往往只注意该文的语言优美,不理解其象征意义,这就需要向学生讲清时代背景。再如:《空中楼阁》,学生一般认为文章中只有两种感情:一是体现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一是对台湾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时可提醒学生:还有一种难耐的痛苦在里边;当学生们感到新奇时,可在“空中”二字下面加着重号,对“空中”加以强调,从而暗示楼阁是虚幻的,结合台湾的社会现实,说明在那里根本找不到文章所描绘的那种美妙安静的地方,这样,学生就会茅塞顿开。

总之,课文是知识的海洋,是蕴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赏析美文,才能让学生发现其中美的精华,去拓展美的视野,使学生在怒发冲冠的激烈中,去感受人生、社会的悲壮与祟高,在赏心悦目里去体味人生、社会的温馨与美好。藉此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人生对民族、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实现“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的美学理想。

五、以写作创造美。

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说:“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 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做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王充指责了那些儒生读千卷无以致用的毛病,提出了“文贵能用”的主张。的确,如果学生学习语文只是停留在鉴赏美文阶段,那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学习的目的在于创造,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美文的同时,还应当指导学生写作美文。

写作美文分为模仿性写作和独力性写作。模仿性写作就是对所学美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片断、文章的整体结构等进行单一或综合的摸仿练习。这种训练方法适用于那些写作水平较低而有待于提高的学生,如在赏析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时,可让学生抓住特征对其他季节的草、花、风、雨进行片断描写。学习《一面》中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时,可让学生抓住特征描写一个所熟悉人的外貌。有时也可对一篇文章进行模仿练习。独立性写作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在鉴赏美文时学到的方法独立地应用于写作实践中,从而创造出重文佳作,这是一种进一步深化了的高层次的写作训练。它适用于那些掌握了一定写作技巧或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

采用哪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写作,应取决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不分场合,盲目照搬。

第五篇:略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简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岐山县益店西街中学

蒲育

邮编:722403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和美的表现,认真挖掘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可以达到以美启美,以美引善、以美冶性,构造学生健全人格之目的。[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爱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人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人的一生。这种价值取向往是最终考量我们教育的成败的尺子。语文教学美育的本质特征是语文教师运用的美的法则在生动教育实践中,把教授语文知识的“真”与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善”统一起来,塑造美的人性,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要求。提高语文能力,更好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语文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特点和方法,使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落到实处。美育作为美学的一个分子,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我国现代审美教育的积极倡导者蔡元培先生曾明确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黑格尔说:“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冲动和情绪养成为本身就是是理性的。”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具的自由的的形态,是跨越功利的,从陶冶人的情感着手,运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熏陶。通过美育教育,使人具有充实而丰富的灵魂,并逐步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使人具有美的素质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育则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言的规范的教育,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品质、文化品位具有积极影响。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到处呈现着美,用眼睛和耳朵去发现美、感受美、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是人类崇高的精神活动。而对于美的揭示、创造离不开语言文学。现在,新课标已经提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工性的统一,开始关注到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美育融合其中便再自然不过的事。

美育以其感人的形式引人,以其强烈的感情色彩感化人,它对人的教育是“于寓于乐”,是自由的、超功利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逐渐浸润、逐渐熏陶,而不是如暴雨般的倾泻和灌注。杜勃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形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也说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人亦摇焉“。而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一个人对事物仅仅知道是不够的,只有从感情上产生爱好、向往和追求,才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靠得就强烈的感染力,在乐趣中传递信息,让学生乐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能力。

语文课和美育在内容和教育方式直接有着广泛的联系,给我们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要挖掘语教材中美的视点。语文教材为实现美育教育在内容上提高了可能,因为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的资源和美的表现,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

系,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是美化人、培养人的好教材。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的诗歌,优美动人的散文,慑人心魄的小说、、、、、、总之,美育教育的素材到处都有,而且是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旷达豪放。这些优秀的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美好的视点。(1)、课文中那些闪耀着社会精神美的英雄的艺术形象往往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品位,引导学生对其分析、理解,再假造,使英雄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美的艺术形象,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使学生由对英雄的崇拜、敬仰到赞赏、感奋,激起他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使其成为美的心灵的拥有者和美的品质的体现着。1940年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开馆当天,曾收到了一封犯了错误的青年的来信,他说:我无意翻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不由自主的一口气读完了它。在此之前我算个什么人呢?我是谁也不需要的人,现在我读了全书,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可耻”,我应该感谢作者“给我幸福的生活”“把我引上了诚实生活的道路”。我们清楚的看到,“这位谁也不需要的人”是由于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受到了保尔之一艺术形象的感染,把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通过情感体验,感到自己过去行为错误和可耻,决心改邪归正,成为一名新生活的建设者。保尔这一形象也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此外还如林则徐、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白求恩、、、、、、,这样的英雄形象在我们的教材中比比皆是,他们往往凝结着人类最高的品德,通过完美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只好经过引导、必定会触动每一位学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感染与振动,明白人生道路如何去抉择,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塑造出学生的高尚的人格。语文中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体现着社会美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他们勤劳善良,爱憎分明,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描绘着幸福的生活。其身上体现着高尚的情操、人优美的品质,也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汉堡港的变奏》中的贝汉廷,《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普通劳动者》中一个个血肉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形象都会使我们终生难忘。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处理,积极引导,使这些形象活灵活现地站在学生面前,浸润到学生的心田,收到完善人格、激荡心胸,激发热情及弘扬正气的教育效果。教材中一些“丑”的艺术形象,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能起到特殊的效果。“丑”是对人本质力量的扭曲和否定。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欧中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这些“丑”地形象都会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文学作品热情的歌颂真善美,也要无情的鞭挞假丑恶。人们对丑的认识、批判、否定和鞭挞也是一种审美,而且是一种特殊而深刻的审美。“艺术描给庸俗的东西和粗野的东西。”引导学生厌恶、憎恨丑的东西、明辨美丑恶,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巴尔扎克的《欧中妮葛朗台》中,作者通过对葛朗台的富有个性的动作描写,入木三分地勾勒出一个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渡到金融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他偶然看见查理那个由欧叶妮保存的镶有黄金的梳妆匣,竞然不顾一切的“身子一纵”扑上去抢,“好似一个老虎扑上一个熟睡的婴儿。”完全不是一个70岁老人所具有的常态。就是在强留之际,看见神甫手中的镀有黄金的十字架,竞做了个骇人的动作------奋力抢过了十字架、、、、、、作者在塑造这些“丑”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将他们丑恶的灵魂昭天下,把一个个脸谱勾画得栩栩如生,引发人们憎假丑恶,渴求真善美。(2)大自然中呈现出琳琅满目的自然美,在课文中随处可见,巍巍的泰山、秀丽的黄山、壮丽的钱塘江、浓淡相宜的西子湖、秀甲天下的的桂林山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它们使学生间接地领悟了祖国自然风

光的绚丽多姿,但大自然的形、色、味依然是其审美过程的情感载体和观照对象。语文教学中如果重视这些审美形态给学生造成的审美感觉,引导其调动过去审美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家园的美丽,激发他们对祖山河、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语文课本所呈现的色彩纷呈的形式美也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形式美包括与表现内容特别贴切的文学体裁,严谨的结构、精致的语言、色彩、韵律、节奏等。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作家运用艺术语言描写不同建筑物各自的形太美、质地美、色彩美、创造了立体组合的空间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了师生的联想与共鸣。魏学伊的《核舟记》,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蒸子的《八只小猫》等,无论是实用工艺还是装饰工艺品,作者看重歌颂工艺师审美创造的高难度技术,表现造型艺术的优美和特殊的情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柯岩的《汉堡港的变奏》,鲁彦的《听潮》,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的流动美、节奏美、都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天地,再如薛富成的《观巴黎油画记》,蔡元培的《图画》和丰富多彩的插图,应用绘画作这空间的表现艺术,体现了画中有文,文中有画的优美境界。(4)、课文中选用的中国优秀古典诗歌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闻一多说:“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和意境),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排列)。”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把握诗文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句子长短整散,语音的响沉强弱,语速的滞涩急促,使学生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如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其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去,孤帆一片日边来。”学生可以结合朗诵想象:高峻的青山,奔腾的碧流,孤单的白帆,满江的红霞,有山有水有动有静,再配以鲜明的色彩对比令人目不暇接。再如王维,其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读他的诗,无论是早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圆”的雄浑,还是后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清幽,无不使我们感受到美。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一种灿烂的之美,一种动感之美。另外,通过作品我们还能够进一步了解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和性格特征,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美的熏陶感染。如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还有他奉诏进京时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以及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都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豪放不羁,自信浪漫的性格特征,感受到他大气与飘逸的诗作风格,理解作品所呈现出的千姿百态形态美、章法美,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观点主义。通过诵读理解,由作品形式美所引起的美感时时叩及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耳醉于音,心醉于境,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达到美的享受。

其次,让美感充溢语文课堂。让美感充溢语文课堂就是让语文实现悠久历史和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焕发出熠熠夺目的光彩。美的教学效应,最终要落到学生身上,而是学生是一个活的能动的审美个体,他们有自已的爱好、期望、需求、心理特征和美学追求,能否达到教学目的还取决于学生的内因。对于教师的施教,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能动性和自由度。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始终要放在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感知思维方式和知识技能水平,对于教学教程进行精心的审美设计,要使教师的点拨、引导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激起美感波澜。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发现美感。

1读:读精炼铿锵的诗歌,琅琅上口的文言文,文笔优美的散文,本身就是一种愉悦和享受。如朗读《回延安》,你能从两行一节、上下押韵和起承转合的节奏中,真切地感知到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欢娱和激动。教学《水调歌头》时,若采用古筝曲配乐朗读而舒缓,时而激昂的朗读与古筝乐曲相映相衬,将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融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美妙的旋律,动听的朗读都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美的意境,在听觉上带来美的享受。《听潮》一文中用舒缓的语气读熟睡的大海,给人温柔甜蜜的感觉;用激扬的语气读猛醒的大海,给人雄壮激进的感受。

2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个人结合自己独特的经历,就得到的感受也是独特的。大家闺秀的薛宝钗看见落花流水,认为是良辰美景,高歌一曲;寄人离下的林黛玉却有了悲切动人的《葬花词》,身强力壮的焦大则无所感受。自已的感受是永世不忘的。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有的学生赞美作者的坚强,有的欣赏生动活泼的写景语句,有的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感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体悟到了文中的人性美和景致美。

3议:语文课堂应提倡百花齐、百家争鸣。在讨论“愚公精神”时,我竟愕然发现,许多学生对愚公精神嗤之以鼻。有的认为愚公蚂蚁般移山,不如干脆绕道或搬家算了;有的认为愚公不讲效益,只知蛮干;还有的认为愚公劳民伤财,得不偿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学生据理力争,舌战群儒,提出这则寓言说明的是人定胜天的道理,赞扬愚公坚定的信心和实干的精神。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引导学生议论,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既训练了学生创新思维,有让学生从课文中领略了真正的人生之美,充分汲取了文化的精髓和美感。

4: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当发挥一下一桶水的作用,会使学生的美感享受锦上添花。学习张洁《挖荠菜》,我要求学生提前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对童年时饥饿的感受,再简介作者从小靠母亲带大的经历,带领学生走回那个不堪回首的旧社会,通过今昔对比,深刻领会作者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的原因。让学生在现实的美感的熏陶下乐学,不知要比空洞的说教强多少倍。

值的注意的是,在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单纯追求享乐的思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道德滑坡现象,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冷静对待,积极引导。我们强调“教会学生享受”是旨在鼓励和倡导那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取,达到自强自立的境界,使学生在每时每刻都能享受到人生的充实、幸福,这才是一种高层次、真正意义上的美感。让学生从课堂求知为乐走向助人为乐、创造为乐,使学生真正感受人生的完美,真正实现不课堂、大社会的目标。

此外,还要注意教师形象美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美育教育的特殊性,一个语文教师决不能忽视教师自身形象的美育作用。优秀的教师,常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最不落痕迹、潜移默化的教育。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我们的诗、、、、、、”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许多学生对教师美好的语言、仪态、板书都自觉不觉的进行模仿。“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用自己表里如一的行动、严于律已的品德、高尚美好的情操、端正文雅的风格、和蔼可亲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就会在美的滋养和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较

高的思想境界。教师在讲课时准确生动的语言,整洁漂亮的板书,宽松的人文氛围进了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使教室充满生气。课堂上多了趣味,少了枯燥。学生便会主动以发自内心的“乐”学代替了被动机械的苦学,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在赏心悦目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高尔基在《论美学》中说:“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们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自己创造力的信心。”康德也说过:美是沟通道德与知识的桥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我们站在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来认识美育,认识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积极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富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用美的法则改革教学,力争语文教育内容一形式美的统一,从而达到以美引真、以美引善、以美冶情的美育效应,使师生在语文真善美的王国里探幽览胜,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教法》

钱威

徐越化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学概论》

董学文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感与中学语文语感教学

    语感与中学语文语感教学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较为不稳定。作为母语教学的重要科目,许多学者开始探索语文教学的出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收到了教育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大全五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摘要语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课,被视为纯艺术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风格给我......

    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平远县梅青中学 邱梅玉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

    新课程环境下聋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新课程环境下聋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殷红娟 摘 要 语文教学实施美育,应从审视文学作品的语言入手,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感为核心营造审美的氛围,讲究美育的方......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大全5篇]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途径的开发和尝试论文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对广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审美的自觉性,使其能更好地辨识美、感悟美、鉴赏美,积极主......

    修辞与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修辞与中学语文教学 吉水三中 张运辉 修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框架“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质”三要素,决定了语文的“一语四文”的教学......

    立德与美育

    雷小敏—立德与美育 1·德识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德知源于认知层面的德育,学校德育的传授是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程教学中度过的,各科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