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下聋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时间:2019-05-14 11:5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环境下聋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环境下聋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第一篇:新课程环境下聋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新课程环境下聋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

殷红娟

摘 要 语文教学实施美育,应从审视文学作品的语言入手,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感为核心营造审美的氛围,讲究美育的方法,让学生在发现、体味、鉴赏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得到美的熏陶感染,造就美的灵魂。

关键字 美育 语文教学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这门学科中的美。语文教学应当进行美学教育。首先,这是由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其次,语文课上是否进行美育,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美文,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美育的天地。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也为中学语文美育指明了方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我认为一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二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三要诱发审美的情感,学会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笔者认为有三: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课文教学离不开语言。从语言中进行美育,那就要对课文中的语言作细致的剖析,努力发掘课文中美的语言和语言中内蕴的美

1.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邈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 言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所以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美读,通过齐读、大声地读、小声地读、默读来初步感知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再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在分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个句子时,我先问学生在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语言的魅力

老舍的《五月的青岛》在自然景色的描写上,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写白花是“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将初发的花朵的洁白、繁密写得惟妙惟肖。写藤萝,似是“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到院外,散发出一街的香气”,“顺”、“悬”、“散”,这三个动词都是慢节奏的,它把藤萝生长的特征,花穗儿开放的姿态,香气弥漫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写绿色“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化静为动,含有一种逼人的气势。我通过对以上语言的分析,学生就会体会到作者使用的语言的精美,同时也感受到景色之美丽。

美的语言还表现在一些内蕴丰富的句子上。如《小桔灯》的结尾处小女孩说的一段话:“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朴实的语言就揭示了小女孩坚定乐观的信念和崇高开阔的精神世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②在教学中,我经常注意分析这些美的语言,就会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心灵就会得到美的熏陶。

2.绘画美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面,日落时的融雪。体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无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阅读这段文字,作者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济南冬天里,与作者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也仿佛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令人乐不忘返。

教师怎样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绘画美呢?我让学生读这句话“对于一个在北平2 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再想象 这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紧接着又问“作者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来衬托济南冬天的什么色呢?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一件怪事”这句话。作者正是用“寒”色衬托“暖”色,“暗”色衬托“明”色,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作者画城、画山、画人又是怎样画的呢?让学生找出描写这些画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象,感受作品的画面美。3.音乐美

在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如何让学生感受音乐美呢?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成语,并谈谈它的特点。学生找出了“潜心贯注、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等成语,说出这些成语结构整齐,具有节奏感的特点。再找出文中的对句,并说说用对句的好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等。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4.情感美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其它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触发其它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现代科学已进一步证明人的情感对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语文教学上需要情感美育。

初中语文课文中可供情感美育的作品较多。学习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可体会到老师对学生既关心理解而又严格要求,并善于启发开导的爱生之情;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可体会爱国之情;学习朱自清的《匆匆》可体会惜时之情。

如何让学生体会《背影》中那浓浓的父子情呢?我先让学生看一段flahh动画,看完之后让学生谈感受。然后重点学习父亲攀爬月台的情景。找出文中的动词,并进行演示与比较。再看画面,学生复述,体会父子情。5.景色美

我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文时,注意从美育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中写景的角度入手,展开想象,体会西湖之美,看看 3 文章怎样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去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境,怎样才能有表情地朗读。在朗读成诵之后,让学生叙述诗中的美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是赏景地点和远景:在西湖的外湖和后湖之间,峰恋叠嶂,上有孤山寺,寺北面有一座面向西方的精致贾公亭,远远望去湖面上荡漾的波浪与低矮的白云连成一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引导学生从中想象:早到的莺鸟歌唱着西湖旖旎的风光,刚从南方飞来的小燕子在湖边啄泥筑起新的巢穴,这一切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气息。堤岸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欲”字,写出了春花次第开放,争奇斗妍,几乎使人眼花缭乱,绿草如茵刚能淹没游人坐骑的马蹄„„在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沉浸在生机勃发的西湖春景中,陶醉在美的享受中,更踊跃地讨论有关的诗句。丰富的审美想象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6.形象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美的人物形象。如回忆录《九个炊事员》,我们可以看到忠诚革命事业,关怀革命同志,乐于克己,勇于献身的炊事员的英雄群像。电视文学剧本《中国神火》,可以感受到钱习章这位科学家眷恋祖国的拳拳之心,报效祖国的殷殷之情。又如话剧《陈毅市长》,我们从中知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那种重视科学文化和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作风和坚定、豪爽、机敏、雄辩的性格特点。总这,这些形象,学生通过阅读,打动他们的思想,使之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育,使人乐善好为。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反面形象的作用,这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因为真、善、美总是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中学语文中不少作品有不少反面形象。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渔夫的故事》中魔鬼的凶恶愚蠢、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的阴险狡诈、野心勃勃、骄纵多疑。这些反面形象,通过典型化,将生活“丑”很“美”地表现出来。“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非常的美”。③由于艺术家们活灵活现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才能使这些反面典型成为对实际生活中这些丑恶的否定,从而有了审美价值,转化为美的形象。学生在欣赏这些形象时,也得到一种审美的满足。

因此,语文课中人物形象的欣赏,使学生具有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了高尚的思想情操,达到了以美引善的目的。

鲁迅的《祝福》刻划了鲁四爷这一“丑”的艺术典型。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文中对他着墨不多,仅写几次骂人:和“我”寒暄后,即骂其新党;亡夫后逃出来的祥林嫂被婆婆抢回的时候,他仅说了句“可恶!然而„„”;当再次亡夫丧子的祥林嫂来到鲁镇,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骂其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人;特别是当祥林嫂在祝福中寂然死亡去的消息传来时,他不仅不为她掬一把同情泪,反而大骂死得不是时候,“是个谬种!”教学中我抓住这些典型语言一分析,一个政治上保守,思想上反动,行为上冷酷的封建礼教卫道士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学生对他的憎恶便会油然而生,并从而激起他们对旧中国无比仇恨的感情。这就是“丑”的形象使人们获得某种生活和人生经验启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美感效应。

因此,语文课中人物形象的欣赏,使学生具有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了高尚的思想情操,达到了以美引善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美。

研读中学语文教材,人们就会发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以身殉城的精神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为了抢救六十一位阶级兄弟的生命而奏响的“一方有难,八主支援”的协奏曲更是美的,同时也会看到,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这种阅读作品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以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否则,是无法实现美育的。

艺术欣赏是个复杂的过程。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教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做过一次训练,要学生根据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篇读后感。学生的感受不尽相同,有的对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大为赞赏,有的对廉颇的负荆请罪备加推崇,有的对缪贤的荐才之举情有独钟,有的对秦王的外强中干不无微词,„„这就充分说明了欣赏作品是仁者见仁的活动。因为任何一种艺术欣赏,都是由欣赏主体(欣赏者)与欣赏对象(艺术作品)这两个方面构成的。在艺术欣赏中,始终受到欣赏者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艺术爱好的不同、审美能力的高低、情感世界的差异等等。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美的时候,除了在关键问题上基本一致外,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审美个性,切不可强求一律。

三、激发学生创造生活美。

表现创造美就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和正确欣赏美的保障下,通过课文的详细讲解和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用自己的思、言和行来把自己认为美的事物表达出来。语文教学应把美育始终渗透到训练之中。如我在讲述《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时,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根据课文描写来画出托尔斯泰的肖像,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表达美的能力。另外对美的表达也就是爱心的流露。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能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吗?我在执教《斑羚飞渡》时,播放动画片《小虎还乡》的片段,让学生从中感知,同时在画面中想象动物的情感世界。这样课件中的视频材料,很快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不仅开启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且训练了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能力。

利用作文教学是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审美创造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审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文教学的美育,要按美的规律进行,让作文基础训练与审美能力训练相结合。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指导观察,观察是创造美的前提。鲁迅“如要创造,第一需观察。”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吸取、捕捉和采颉.在写作文《校园的早晨》时,我带学生观察早晨的校园后,学生写出的文章,生动而形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校园的早晨的绚丽与多彩,并从中有 6 所体悟,效果很好。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去接触感受,认识周围的事物,发现现实的美。

例如感受自然界中阳光的温暖,风的清凉,夜的宁静,月的明洁,花的清香,绿叶的柔美,山河的壮丽。观察社会现象,积累更多的资料。要在教学课文基础上指导观察方法。

例如教完《松树的风格》,我指导学生观察梅、翠竹、蜜蜂,然后让学生写梅的风格,翠竹以及蜜蜂的风格,充分发挥学生类比、想象、联想,求索思维,培养其审美创造力。其次是启发实践,采颉储藏。除体验自然外,还要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真确的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如,参加植树,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各种困难作斗争,感受人与人之间关系;实践中解决自身内心的矛盾,去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把实践中得到的意象加以描述,表现,补充,再在创作中熔炼,布局,谋篇,创作出一篇优秀文章来,从而逐步地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感受到创造美的快乐。

尝试美的创造 在语文练习中,还有些是带思考性的,这种练习不是机械的反复,而是着眼于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完成这类练习,需要一定的智力基础,需要一定的创造火花。我常用这样的形式进行训练:

(1)分角色朗诵。学完戏剧、小说后,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诵,让学生体验剧中角色的性格,引导学生去欣赏和创造戏剧、小说的美。

(2)复述或翻译课文。复述或翻译,既可是口头的,也可是书面的。进行这类练习,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是一种美的表达,美的创造。

(3)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表达力,扩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四种写作形式,虽属于练习的性质,但要真正把它完成好,需要点燃智慧的火花,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需要鼓起创造的风帆,需要尝试美的创造

通过在教学开拓中的美育渗透,我所教学生品格在不断完善、心胸开阔、感情丰富、思路开拓、才能较强。奠定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观照和实践操作是语文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两部分,也是诱发科学美感,训练创新思维,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一位教 7 师,除具备艺术的、审美的眼光和素养外,还要敢突破常规,不断探索语文审美教育的新途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参考文献:

1.祁志祥《美学观照》,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2.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学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3.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4.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5.陈祖平《语文课文的多元解读》,《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二期 6.《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7.《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平远县梅青中学 邱梅玉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悬置的现象,新课标的全面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在新课标推行的春风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加强美育的渗透,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学语文教学要注意把握好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审美教育渗透。第一,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第二、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第三、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第四、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第五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创造美。

关键词:

语文课程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 美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

情境

写作训练

口语交际

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一、新课程下中学语文美育渗透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中美育有特殊内涵。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它对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生在校期间的语文学习,属于打基础阶段,中学语文教育学大

纲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第一条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这些都强调了美育在语文中教学中的地位。美育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教学大纲》中还规定:“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课文要文质兼美。”“文质兼美”是教改后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优美的语言,清新的文章结构,是它的外在美,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是它的内在美,范文中饱含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这一切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给学生精神世界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是深刻而细腻的。语文范文中所体现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与语言课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都给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在情感交融中获得美,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其丰富的内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美,它们是美的绝佳载体,充分认识并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利用这些美育因素服务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

2、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闲置的现象。长久以来,传统语文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以考试成绩来评定,把以自由创造为内涵的美的体验高高悬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社会因素

由于高考、中考的指挥棒效应,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还是以升学质量为主,教学成绩简单地依靠分数来评定。社会用分数选拔人才,直接影 ③

响到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自然以分数来评价教学效果。美育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往往就不被重视,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学校因素

语文教学中审美精神的流失,忽视美育教学与教师在教学中自由创造的审美体验缺乏与藏匿有关。首先,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大都是从前应试教育的产物,自身缺乏美的体验,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不高甚至缺失,学生时代缺少美感教育是其重要原因。其二,社会利用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形式单调,迫使教师在统一计划内,统一进度内,根据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这个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形成了长期沿袭课堂教学总体思路,介绍作者——理清思路结构——关照人物事件——学习手法语言——挖掘情感思想——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他抑制了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无法体现到教学创造性的美与乐趣。

学生因素

由于社会的影响,教师的引导,整个教育在高亢统一的教学大会唱之中进行,学生的学习形成习惯性和群体化特征,学生的个性,自主与创新意识萎缩,泯灭。趋同、顺应、盲从日渐形成。学生的真实思想情感被覆盖,整日被机械化,程式化,沉闷的学习所困惑,忽略了教材中的美,遏制了学生对语文的创造性理解。自然而然,学生对美的体验、对美的探求就日渐缺失了。

3、新课程的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已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5年的时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体系观,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带来了生机。

新课程推行后,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获得了真正的重视。它

迫切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及审美修养。由于评价体系的改革,语文教学不再只注重认识功能,而要求发挥其美育功能。语文美育应该通过教材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树立学生美的观念,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及审美能力,无疑给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开始从机械的纯语文知识训练中解放出来,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从而让学生春风化雨般享受美,欣赏美。良性循环,一旦语文教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师生的审美心理就会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师的教学兴趣就会不断增长,教和学都会充满愉悦心理。这样,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将迅速得到提高。

综上,在新课程广泛推行的背景下,美育走入课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学生形成狼毫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二、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渗透美育的有效途径。1.挖掘美学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

要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之”到“乐之”还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教师在感知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为教材中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感动,心领神会。然后,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学因素融化到教学设计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分享这种美。比如在教学选自曹文轩《草房子》的《孤独之旅》时,引导学生去随着作者优美的笔触走进那个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等构成的荒芜人烟的世界,感受主人公成长的孤独。“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这些描写能唤起学生对美体验,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很有帮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歌教学。诗歌不仅具有一般的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更因起情感强烈而更具感染力,因其音韵和谐而具有其它文学作品不具备的音韵美。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辽阔深远,描绘了黄鹤楼、碧空、长江等壮阔画面,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寄托在滚滚东去的大江之中。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全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弘,感情奔放,胸襟豪迈,体现了一种崇高美。再如《蒹葭》、《行路难》、《水调歌头》、《天净沙·秋思》等,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绝佳媒介。教师应善于发掘这些审美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1. 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

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语”为“我情我语”。

创设审美情境是以视、听为核心,在多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为此,教师首先应十分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积极感知作品以获得较多的审美认识。尤其是诗歌,朗读是学生感悟美,进入情境的重要途径。

其次,教师还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⑨

去感悟文学作品的美。如指导欣赏课文插图,听课文录音带,看与课文相配套的录像,使用多媒体课件,师生表演等等。如教学《沁园春·雪》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辅以北国雪景的画面。随着豪迈的朗诵,及壮美雪景的画面,学生的审美心扉就会自然开启,进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了。

3.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鉴赏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和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般说来,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的美的形象的初步感知开始的,然后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时审美活动不再是对美的对象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反映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产生初步的美感。第二步,这种美感积累多了,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三步,可以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评价一部作品,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这时,学生的思想上已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既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又能识别生活中的假恶丑,为创造美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当然对于从美学角度去鉴赏美,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不必强求,以免弄巧成拙。

4.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教师的应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学生 的心灵受到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时,美育才算初步达到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他们把注意力指向情感天地,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设身处地的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做事就成功了一半。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香菱学诗》时,可介绍香菱身世,如何被薛蟠强占,最后悲惨的遭遇等。激发学生对香菱的同情,既而在这种基础上来看香菱苦志学诗,这个人物形象便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了。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进行有表情的示范朗读等。最后,静思默想也是激发学生情感好方法。让学生静下来,归结整理自己有点朦胧的情感。这是一个情感发酵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会明晰起来,这样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为其创造美打下了基础。

5.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教师就要提供其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写作训练,是学生对美的创造性表达。作文中多让学生观察,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彩图,引导学生尽可能去接触、感受和认识周围现实的美。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每周写周记,又要引导、选读、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还要让学生明确每次作文的要求。比如:学习了《孤独之旅》,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沉浸在杜小康成长的孤独感中,当读到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学生的心情也为之一振。这时就可引导他们以《我的孤独》或《我长大了》为题作文,写出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近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中高考作文的主流题

型。它既不限定文章的立意选材,也不规定表达方式、体裁的运用,且题目自拟,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即可,从而让考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华,展示写作个性,真正做到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获得抒写个人情致感悟的自由,这就更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机会。

口语交际也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舞台。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将语文实践活动改为了口语交际,这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当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颇令人担忧,高中学生讲不清一件事情的例子屡见不鲜。这种状况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因此要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注意根据新课程的,对学生口语上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纠正经常出现的偏离中心观点,前言不搭后语,临场胆怯等毛病。还可以用林肯等演说家口语训练成功的例子激励学生,让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对待口语训练。指导学生从语言美、仪态美、思辨美等方面来要求自己。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学生有兴趣的话题,采取多种形式(辩论会、演讲赛、朗诵会等),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接触社会的机会,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游览等活动,可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开拓视野,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指导课外活动时要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审美愉悦,共享创造美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推行的大背景下,语文美育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这也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融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实施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陈钟梁《中学生写作美学》。4.钟启全《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5.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注:

①引自《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10页。②引自《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77页。③④引自《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⑤⑥引自《古代文论选读》。

⑦⑧引自《美学原理教程》曾永成、董志强主编。⑨引自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70页。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教师用来感染熏陶学生的大熔炉。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美育的渗透。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现。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此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不再单纯是智育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美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良好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的情趣。也是说,语文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加强美育工作,让学生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情操,是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美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文化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呢?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我们要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世界,此话正说明了审美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相铺相成的。美育的目的就是在传授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审美观,提高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和心智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标。中学语文课文所选的课文,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学作品既是语言艺术,也是美的艺术。语文教师就是传播这些美的艺术的桥梁,在教学这些课文内容时,应抓住学生对美的渴求,把美的艺术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悦,即寓教于乐。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美育呢?

一、领悟美的结构

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应高屋建瓴,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散文诗歌鉴赏注重优美语言所创造的或深沉或悲愤或激昂或婉伤的情感意境,而议论文、说明文除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外,也应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议论文或递进或并列的结构,说明文或逻辑或时间或空间的说明顺序。授课时教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设计好板书,让学生从中感知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领悟文章美的结构,进而指导写作实践。

二、鉴赏美的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言美。例如: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平实,抒情语言的动人等,体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美。语言审美应成为语言阅读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的最大渗透点。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在阅读文本中引导学生品味好词语,分析好句子中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在散文中,语言美体现得尤为突出。它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的文体,因此它具有较广泛较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如在朱自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还是父亲的背影,都显得格外的美。下面我们以《荷塘月色》为例来分析散文语言的美学价值。如:“月光如水一般,静静

地泻在每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并加以用“静静”修饰,极为形象贴切地状写出月光的特点——无声幽静而又富有动感,如一泻千里的瀑布般美丽壮观。接下来,作者写荷香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采用通感,把荷香比喻为“歌声”,并用“渺茫”来修饰,更显得天衣无缝,可见作者在锤炼词句方面的独到之处。文中众多的极具个性色彩,联想丰富,变幻多姿的语言,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同时,应反复揣摩和领悟,渐渐提高对文本语言的审美能力。散文的语言美育价值如此,其它体裁的作品也并不逊色,如宋词,无论是豪放派的词还是婉约派的词,他们在用词造句中都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在开头就用“浪淘尽”三字,极简单的三字,就把倾注不住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为读者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审美空间,它既引领我们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更可领悟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人才所产生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可见语言的感染力之独到以及审美价值。同样戏剧语言中丰富的潜台词也值得品玩,《茶馆》中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谐音双关表露出的凄凉和不满;吴祥子“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所表现出的无耻的地痞流氓无赖形象,都是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感触点。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并激发学生感受美的信息点,引导学生探究感悟,就能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三、感受美的形象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产活的反映和感受的物态化表现,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好的文学作品,不仅给人以知识,读者在反映生活的同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也会产生共鸣和思索。甚至得到心灵上震撼,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如水生嫂是那样的善良、清纯,是白洋淀里的一朵荷花;翠翠是边城湘西的爱情女神,凄美而古老,作品中塑造了这样一个个同命运抗争的或刚烈或凄美或清纯或进取的妇女形象,她们的爱情和个人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坎坷命运史和婚姻幸福观。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施耐庵笔下的正面人物鲁达是值得赞颂的,但反面人物镇关西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鲁达形象正是靠镇关西的反衬,越发显得耀眼,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无论是鲁迅

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郎台;无论是《柳毅传》中的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的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可以说,教材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她)们如同百花园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独有的色和香,给于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再如表现大量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更使人们受到熏陶和教育。读者不仅从心中崇敬保尔·柯察金、林道静等英雄人物,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仿效他们,模仿他们,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加强自己的意志,净化人的灵魂,增加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四、体验美的意境

意境融合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它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 „„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情感性是文学作品打动我们心灵的重要原因。如果作品不具备这一特征,就必然“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语)。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及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作者既然是借景抒情,读者就应该读文生情,望文生义。重新激活文学作品中意象世界所蕴含的审美经验。为此,语文教师教学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使之碰撞交融,贯通,引导学生品悟美的意蕴。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紧扣诗中有关传达审美意象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等词中,探境中意,悟意中情,感情中美,理解感悟此首诗,使学生认识到此诗的清峻、深幽的境界,触动人们的审美情感。诗的形象是美的,耐人回味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人生感受倾注在所描写的雪景中,诗人在政治上遭到打击,把那十分险恶的环境化为一片冷峻、孤寂的境界。宁静中透出诗人心灵的再创造,赋予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出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从而使这生真正从个体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启迪。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品读精美文段,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美、体验美,甚至通过想像和联想来创造美。.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地坛》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指南录>后序》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爱国爱民,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庖丁解牛》《都江堰》所显现出来的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的社会智慧美。语文教学就是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整合,调动审美情趣,让阅读者创造出一种自我的审美意境,进而取得审美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需要美育精神,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发现语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培养学生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塑造美的人生、净化美的心灵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真正放飞自已的梦想与追求„„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熏陶,要把审美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境,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审美意念,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摘要语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课,被视为纯艺术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人文的美,生活的美都汇集在这里,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需求。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五育并重”的观点,已经在教育界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而语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课,被视为纯艺术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人文的美,生活的美都汇集在这里,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在美的朗读中,感受美

就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所选的文学作品均是经典之作,各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其中许多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都是极理想的朗读材料,非读不能领悟其美。因此,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就必须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美读既指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包括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美读能够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用“原法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朗读材料,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充分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以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声”的艺术效果。在美的素材中,发现美

空洞的讲解不如形象的现身说法,强行灌输的知识哪比得水到渠成的自然。同时,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指领学生高雅,至理促使学生聪睿。由此,我们应该选择美的素材,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美的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仑美焕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着“夜阑卧听风吹雨,尚思为国戊轮台”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治学、做人的哲理„„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让你倍感“慷慨悲凉为家国,雀跃沉思缘诗文”„„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让学生从中发现美,欣赏美,意识到自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美之中。在美的形象中,鉴赏美

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美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因此,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审美心里的诱因,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情绪极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冶情,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谈骨气》中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严肃、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有的人》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形象;《勇气》中法国妇女坚信世界和平的大无畏精神。上述课文中这些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中,不断领悟,同时产生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同时也提高了审美的鉴赏力。在美的语言中,品味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文学语文有别于生活语言和理论语言,其形象性、生动性、概括性令人惊叹。因此,只有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细致品味,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驾驭语言的技能,如果不理解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真正内涵,便不可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精髓,更不可能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更谈不上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了。

例如《荔树蜜》中有这样一句话,“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单从表象上看,“仅仅是作者做了个梦而已”。殊不知,如果深层揣摩语言,前后关联,学生就会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浮现“梦境”。然后进一步的理解到对蜜蜂的热爱,作者卒章显志,赞颂劳动人民的情感也就无疑了。再如《选场》一文中,只要对黄世仁的语言“我家自有谷满仓,哪管他穷人饿肚肠”细加品味,就不难理解战争年代曾有一位战士向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的情境了。这样,学生就能把作者欲表达的思想领悟得深透。从而也把握了作品的言外之意,自然地培养了学生语言鉴赏和审美能力。在美的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教师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学生自然会在各种活动中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因此,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进而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的美育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的美育教学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大小、心理素质、接受能力的不同,对语文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营造友好、宽松的课堂氛围,提供一个创新性的语文意境是当前语文教育革新的重要目标,更是开展语文美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美育;课堂

语文是一门以科学为指导的严谨的教育学科,更需要通过教育来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艺术境界。这里所说的艺术来源,来自于对文学的创新和挖掘。

一、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所谓语言美,就是指通过作者的创新风格、写作手法来体会文章的意境。但是在众多的文章当中,每位作者的写作方式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所以对文章所运用的语言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豁达的、直率的、粗犷的、幽默的、低沉的、委婉的、绮丽的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形式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美妙,通过了解语言的形式美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会品味文章的点睛之笔。例如,《风景谈》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像这种优美的语言学生应该学会品味,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涵养。

二、再现作品的意境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有优美的语言,还要有令人回味的文学意境,这才是文章的精髓。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意境的挖掘,并培养对意境中美感的发现能力,例

如,在教《长江三峡》一课时,作者有针对性地对三峡两岸的宏伟景观进行烘托,通过绮丽的山水美景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热爱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山水之中,通过乘船来体会作者的那份感情,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三、归纳文章的结构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就要避免俗套现象的发生,因此,把握文章结构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结构美对文章的重要意义也被凸显出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对文章结构的梳理,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来挖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品味文章来领悟语文的学习思路和规律。例如,《阿Q正传》一文,作者通过类比三角形,将文章用三角形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在表达文章对称美与整体美的同时,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受新时代新鲜元素的影响,一个优秀的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挖掘文章的人情美,再现文章的意境美,总结文章的结构美,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含义,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胡兴武.高中语文课程渗透美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

??S编辑 常超波

第五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张帮胜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使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国家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同时,环境教育是德育和科技教育的交叉部分,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可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却还做得不够。只要留心看一看运动会之后和野炊之后的草地,以及栖息在河边树丛上的各色各样的塑料袋就可以知道。环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就中学阶段而言,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在中学阶段实施有效的环境教育,对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保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现有的学科教学中具有许多“环境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它不仅体现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而且也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从教材上看,有些增删就反映了编者的环保意识,比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语教材中增加了诸如《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这样的课文,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也将《猎户》这样的文章删去了。这样做有利于教师从正面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但是还有一种方式我们也不能忽视,即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起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科渗透教育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并使学生参与各种环保活动,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环境教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紧紧围绕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环境教育。

教师应将环境教育巧妙地、恰当地插入我们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 们在学习语文 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环境教育,而不是刻意地把它上成环保课。

2、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从多方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

语文教学的内容有阅读、写作、口语等,在这些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穿插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利用一些游记、散文、说明文中的片断,很自然地谈及生态方面的知识。

3、正确把握中学阶段环境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进行基础环境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作适当提高。不仅仅局限于环境常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热点问题,如可持续发展以及沙尘暴的成因、白色污染、酸雨以及赤潮等。

二、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一是忧患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类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诸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就是当今世界令人头疼的三大难题。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收有孙犁的《荷花淀》一文,此文有对白洋淀的精彩描写:白洋淀的苇子——“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白洋淀的荷花——“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来,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如今的白洋淀还有这么美吗?据《人民政协报》2003年7月15日《白洋淀又一次陷入困境》一文中说,由于50年代盲目地围湖造田和上游多处水库的建立,白洋淀淤积严重,来水不畅,自1984年以来,已多次出现干淀现象,“昔日滔滔大淀,如今只余经脉”,“不光鱼踪难觅,随着水的减少,白洋淀就像一位供血不足的老人一样,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在退化,或者我们叫它生物多样性的减退。从前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水鸟和水生植物现在更是难得一见”。孙犁笔下的苇子呢?“王家寨村从前人均有1亩多苇子地,自从旅游等项目占地后,目前,人均只有3分苇子地。因为水少,苇子的长势也大不如前,苇子的收入人均只有一二百元”。想一想,当年多少抗日英雄为了保卫家乡白洋淀而浴血奋战,甚至不惜牺牲了生命。如今这块养育了一代代人的鱼米之乡,正面临着“水乡干涸,鱼乡无鱼”的困境,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从环保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吗? 二是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

有关资料表明,美丽的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已濒临绝种,某些城市的风沙日益严重„„所有这些,既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警告。触目惊心的环境公害的事实告诉我们,“地球不属于我们,相反,我们属于地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而应是互相适应和协调的关系,人类与大自然应该谋取的是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三是节约意识。

我们应从提倡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块煤饼这些小事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有限,节约能源从某种角度讲是最好的生态保护。四是参与意识。

环境保护人人可为,且人人该为。要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鼓励学生种一棵树,养一盆花,不随意抛弃垃圾,摒弃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木筷,实行垃圾分类投放,收捡废旧电池等。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渗透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挖掘潜在的环境教育材料,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

1、根据教学实际及中学阶段环境教育的要求,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解环境教育内容,将有关知识点分配到教学的不同阶段;结合环境教育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2、在各个教学内容中进行环境渗透教育。

一是在课文教学中穿插环境教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应用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素材。例如,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中欣赏到天山的美丽多姿、黄山奇观、日月星辰和草木鸟兽之美,这些赏心悦目的自然美能够从正面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可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反面例子,向学生说明过度砍伐树木、破坏森林的危害性。如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人类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就有了记载:“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大肆砍伐蜀地山上的树木,使得山岭光秃秃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才建成了阿房宫,供他自己享受。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最终被一把大火烧成了一片焦土,环境再次受到严重破坏。学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可以结合近年来沙尘暴侵袭日趋严重的现象,进一步认识沙荒的危害,明确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重要性、紧迫性。又如,《包身工》一文中讲到:“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在环境保护领域关于音响(噪声)、尘埃(粉尘)的定义,湿气(潮湿气体)的含义,以及对人体有什么危害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了解噪声、粉尘等的危害,也加深了对文中包身工们所处恶劣环境的认识,更加同情包身工们的处境,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是在写作训练时渗透环境教育。如每年举办一次“世界环境日”或“地球日”的征文活动;开展“只有一个地球”、“环境与居住”、“警惕全球变暖”、“儿童与环境”、“只有一个地球——齐关心、共分享”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可供写作练习的环境教育题材很多。可以在调查周围环境状况后进行专项写作竞赛,撰写有关环保宣传的文章。比如,某印染厂的污水排入厂旁河流,严重污染该河段,河水时紫时红,水体散发出恶臭。我们可以让学生到受污染的河段看看,让他们亲身体验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让他们查资料、向环保人士请教,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结果,学生写出了《小河在哭泣》或《鱼儿的抗议》等习作。这样,学生们在写作训练的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环境教育。

三是在听说训练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是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可以在即兴发言、课前演讲、辩论比赛中加入环境教育内容。如,举行一场论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演讲比赛;开展“环境保护更需要加强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更需要加强法制建设”的辩论赛等;开展以环保为内容的语文游艺会、灯谜晚会等。

3、开展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外,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时候,进行环境教育。初中阶段可结合教材内容,开设兴趣小组,活动内容就是围绕环保教育进行,可结合自然学科的知识进行校园植物种类调查,调查校园附近的植物种类或到公园、植物保护区进行参观考察活动等。可开展环境调查活动,到学校附近工厂进行参观,了解环保工作现状等。高中阶段可结合研究性学习,设立环境研究小组,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等,让学生参与环境监测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教育。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搞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并要求写出社会环境调查报告。每年搞一次“环境教育”宣传周,每学期一次环保知识讲座,一次废旧物品雕塑赛或科技制作展等。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结合授课的实际,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环境知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一文,教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从网上获取有关泥石流的资料,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感受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以及造成的严重危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当然,环境教育的渗透要注意适时、适量。所谓适时,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才渗透,也就是讲到相关要点时才渗透,并非每堂课都要渗透。适量也就是度的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渗透环境教育要适时、适量,切忌本末倒置。

下载新课程环境下聋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环境下聋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渗透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的渗透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学文,并且要让学生学做人。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德育教育的渗透。下面笔者就以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下自......

    浅析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探讨的论文(大全5篇)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从各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的建设型人才。本文对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论......

    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合集5篇)

    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 爱美乃人之天性,这天性酿就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谈美。21世纪人们谈美,寻美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美育也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所谓美育,就是用......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 初中部处二年段孙雅玉 摘要: 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就是按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从而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1.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赵振斌 摘要:美育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方面的教育。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没有美育的教......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大庆市肇源县和平乡中学----田德顺 摘 要:用情感打动人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道德教育,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什么是最恰当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而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新颁布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