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张强
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高新区章锦小学
张强
儿童,当他们懂得美,并能欣赏美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会得到陶冶,他们的情操会变得高尚,就会促使他们去创造美好的事物。因此,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指导学生观察和收集素材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作文教学必须从形象开始,有了美好的形象才会有好文章,而形象必须从观察开始。观察什么呢?首先是自然现象。让他们在观察中感受到美,情操也随之得到陶冶。大自然是低年级儿童观察的主要对象,“到艺术语言的发源地去,即到大自然,到美的世界中去。”大自然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和它所显示出来的力量是其它事物不可比拟的。“大自然是一位好老师”。这句话千真万确,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使孩子们得到美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孩子的语言会产生飞跃。
那初升的太阳,美丽的晚霞,灿烂的星空,皎洁的明月,雨后的绿树,云雾笼罩的山峦,奔流不息的江河,广漠无边的原野„„都是儿童观察的好对象。当大自然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儿童会看到更多美妙而奇异的现象: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到处一片新绿,一切显得那样生机勃勃;夏天,轰隆隆的雷声,震动了大地,耀眼的闪电划破了灰色的天空;起雾了,大自然好象笼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纱幕,朦朦胧胧;冬天下雪了,一个银色的世界,呈现在儿童的眼前„„这一切都是大自然为儿童早已准备好的观察题材,让孩子去感受美。
观察除了用眼睛看,还得用耳朵细细地听一听,春雨落地是什么声音,秋夜的小虫在唱什么歌,北风呼号是怎样地愤怒„„当他们听到秋夜蟋蟀的叫声,别有兴致地猜想:“小蟋蟀唱什么歌?”是在说今晚月亮特别好,还是为谁召开音乐会?所有这些简直象美妙的乐曲一样诱惑着孩子们。观察,注意选取鲜明美感的目标。就拿观察季节来说,总是选择具有某一季节典型特征的时间和背景。这样,给孩子们留下强烈的美感。
观察情境,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为孩子作文找到了活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而通过有计划的指导观察,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中的各种美,引导他们写出充满美的文章来。
二、在指导学生阅读范文的过程中,挖掘教材内在美育因素,培养学生欣赏文字美的能力。
语文,是一块美的天地。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课文有优美的文字,巧妙的结构,真挚的情感,是指导了解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好范文,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美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唤起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激情。下面以《桂林山水》为例,谈谈课文内在的美育因素。
(一)语言美。
《桂林山水》一课的语言优美,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巧用修辞手法。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说透了“观赏”的原因。桂林山水与名山大川作比较,衬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具体写山水特点,则又用了抒情排比句式,最后一句把翡翠比喻江水之绿,真实、形象、生动,后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用排比句写出了桂林山的气势和形态,比作屏障、竹笋,突出山的真实可爱。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反复诵读吟咏,体会字、词、句之精美,在语言美的鉴赏中,得到美的享受,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构思美。
《桂林山水》一文构思巧妙,剪裁严格,结构完美,开头以“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接着按游览顺序,分别写了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写了对桂林山水总的印象,末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篇首“荡舟漓江”相照应。全文由总到分,从分到总,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布局谋篇之妙,遣词造字之精更体现于表述中。写桂林之水“甲”天下,先与“大海”“西湖”作比较,接着写漓江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写桂林之山“甲”天下,先与“泰山”、“香山”作比,继而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作者以感觉写水静、以视觉写水清,以比喻写水绿。而课文以视觉加比喻写山奇,以比喻加视觉写山秀,以视觉加比喻写山险。教学时,根据以上分析多侧面进行比较,学习作者取材考究,内容精当,句法、字法的新颖,使学生领会文章构思之美。
(三)意境美。
《桂林山水》重视意境创造,“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描绘了南国水乡特有的迷人景色。“荡舟漓江”引出对山山水水的描述,也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意境中。江水平静,清晰见底,只是微波扩散的水纹,才感“船在前进”。“奇峰”“怪石”,好似来到仙境。青山绿水,山水相连,空中“云雾迷濛”,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更显得风光迷人,仿佛进入画卷之感。教学时,要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根据文字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感受意境,陶冶心情,激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情趣美。
《桂林山水》优美的言辞,饱含着作者抒发感情的美。作者从“渴望观赏”到“由衷赞美”充溢着浓厚的爱美情趣。
轻舟荡浆,尽情观赏,别具一番情趣。大海、西湖,泰山、香山众所周知,而桂林山水之奇却从未见过,这是作者心头充满新奇、喜爱之情而又发出的由衷赞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更是乐趣无穷,在这似画美景之中,观赏动人的山水画,怎能不感到无比欢乐和激奋。
(五)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人物,可以说是文学形象中的主体。分析人物形象,是欣赏文学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作品确实如美的海洋,到处呈现着闪烁的珍珠。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它们,发现它们,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各种表达方法,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同时读写结合,激发学生创作激情,让他们也处处把美带人自己的作品中。
三、在指导学生提炼写作素材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学生要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就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到中高年级,就让学生有计划地认识社会生活。面对身边的万事万物,要让他们知道选择写作一定要选取那些光明的,美好的人和事,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值得赞颂和值得写的。如在指导学生写景文章《美丽的校园》的写作中,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看看哪些是能表现美的思想,美的作风,美的道德和美的行为的。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教师就要相机引导。从整体看,学生只觉得校园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看,再一部分一部分看,并说出特点,哪些地方值得写,如可写写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校园,因为这是全校师生员工辛勤劳动换来的;可写写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因为这是爱祖国的标志;再写写宽敞明亮的课室,因为这是培养人才,学习知识的地方;通过指导,学生就能成功地写出一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的文章。
除了大自然美,还应引导学生写写生活美和助人为乐的人格美。学生不是关在真空里面,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事物。针对他们生活阅历浅这一特点,我们应怎样把那些光明美好的东西首先进入他们的意识,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就是生活。”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让他们寻找美,歌颂美。如:从身边寻找美,找出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事迹;到社会寻找美,利用报纸,电视等,发现那些美好的事物与人物。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激发他们的全部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绘美的东西,抒发美的情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另外表达语言的艺术美。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美。作文语言应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最美的语言,就是精美、至美、尽美的语言。茅盾说过:“美的文学语言,应当是形象化的,准确和精炼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句话,所用的词句和表现手法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作品的意境也不同。
总而言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只要老师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加以指导,学生就会写出融语言、结构之美为一体的好文章来。天长日久,学生便能够在习作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美的水平。
第二篇:教育教学反思(张强)
教育教学反思-------张强
今年担任高二2个文科班和3个理科班的教学,在高二实行走班制的复杂现状下,学生们的学习有了一些躁动,这时候老师们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老师们要从学生们的做人、做事、生活、学习、心理、行为的各个方面作出及时的沟通和疏导,让一些小的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老师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我认为老师应该首先做一名倾听者,让学生能够把他们心中所想、所面临的困惑和苦恼说给老师听,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尽快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果学生在面临困惑与困难是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老师,这样我们就成功了一大半了。我们都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达到既教书又育人,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热爱学生。我时刻以赤诚之心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的亲人和带路人,既耐心教育又严格要求,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对学生始终是一副严肃的表情,对学生的过失或错误,不分青红皂白,一顿猛批,甚至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毫不留情面,这样往往会伤了学生的自尊,结果造成师生的对立。当然我不否认严师出高徒,但要严的有理有章法,绝不可形成学生表面“敬你”,心里恨你的师生关系,这样是绝对达不到育人目的的。
二、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我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工作中要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将不知以为知,否则既误人子弟更是损坏了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三、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作为常常是最好的教材。比如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安全生产等,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总是首先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能违犯,要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如果我们当老师的不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小则失之于教容教态的检点,大则失之于品德情操的修养,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的言教在学生中失去威信,甚至使部分学生视莠为良,亦步亦趋误人子弟。
四、结合课程。每门课都有其特点,每门学科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一些人生哲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挖掘,结合所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教育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高一地理备课组
美育不仅是艺术课的内容,也不仅是教会学生某种艺术技巧,它的内涵是深刻的、外延是广泛的,它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把美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地理学科是一门揭示“人地关系”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的广阔领域使美育的素材无处不在。中学地理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挖掘地理科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一、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1、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是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孕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反过来又指导人们把握生活、美化生活。着力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成分,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四有”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地理课中进行美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地理教师必须始终以宣传国情国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为己任。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更有无比坚实的凝聚力,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会引以为自豪。
二、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要进行美育,首先要努力发掘地理学科中的美育素材,如科学美、自然美、人文美。
①科学美。地理学科以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地理表层,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也给人一种秩序的、逻辑的科学美等。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认识这些科学美,培养起其追求科学美的意识。
②自然美。这个题材范围极广,包括各种自然要素,都有可取之处。如地形山高水低之不同,气候四季轮回之差异。自然美能够充分调动人的感官能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适当进行渗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
③人文美。众多的人文景观如文化遗迹、现代建筑、村舍民居、道路交通,还有各时期、各民族的风俗、服饰、艺术作品等,都能使学生接受艺术的启迪,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人文知识又与历史、文化、艺术密切相关,应在教学中加以适当联系和补充,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在突出美的同时,也可以强调地理现象中不美的方面,以之作为反衬,突出美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比如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由资源、种族等差异冲突而引发的战争以及灾难等对社会、环境、文明造成的伤害,引领学生去感受、去反思,强调和谐美对我们每个人和整个社会的意义。
2.教学过程中调用多种手段来丰富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各种手段,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教育,例如灵活的运用地图、景观图、模型、板图板画、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使用抑扬顿挫、生动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能够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再比如把地理知识有意的与文学相结合,恰当地运用诗词、谚语、民谣、成语、散文等,既能创设地理教学的意境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地理知识,又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文学水平。在地形与交通的关系时,就可引用李白的<蜀道难>,通过富有激情的诵读,给人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地理课堂中还可以有效的使用音乐来感染学生,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认识。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唤起不同民族的人的共鸣。收集一些不同地区、国家不同风格的代表性乐曲或歌曲,让学生一起来欣赏,放松了学生的情绪,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还可适当与美术相结合。例如各地的建筑,我们都知道,建筑是一个地方一类环境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结晶,我们完全可以有选择的介绍一些建筑的历史与美学特征,使学生既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还可以了解一些历史文化,提高美术鉴赏水平。
3、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地理教学工作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最生动直观的美育。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地理书刊, 制作地理教具、模型, 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举办地理墙报、地理讲座, 观看地理知识的电影电视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 足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同时, 还能够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了解, 有利于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指导他们欣赏祖国的自然美景, 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再现美的能力。教师在活动中结合对自然景色和名胜古迹的讲解, 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探索自然的兴趣, 加深对美的感受, 提高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寓美育于言传身教之中要搞好地理美育教学,教师就要全身心投入,教师活泼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自觉的又不知不觉的得到知识的灌溉和美的熏陶,真正对学生的精神起到感染、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
教师不仅言传而且要身教,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应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注重自身修养美、风度仪表美,知识面要广博、词汇要丰富、语言要有感染力,才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要真诚的欣赏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感到自豪,这样双方的相互欣赏有利于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美育的培养。
三、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应和谐统一。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要依照教学内容而定。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教学形式来实现,但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不具有感染力,不是美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形式,注重教学形式的艺术性,审美性,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效果。只有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达到完美结合的教学才称得上审美化的教学。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教学形式又常常通过采用艺术化、审美化来表现,在教学形式审美化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艺术、表情动作,运用审美化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色彩、音响、图象等等的能力都制约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学审美化原则,不仅使教学内容同教学形式之间和谐适应,而且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和审美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效果。美存在于形象之中,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地理学科美育要注重多种地理形象的引入,给学生以大量丰富生动的美的直观享受。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地图、景观图、标本、模型、仪器、电教媒体等多种直观性地理媒介,形象化的语言以及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等活动,让其真切地感受地理事物的声、形、色、运动变化及整体美感,丰富、发展其思维。
这样通过学生的感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可以减轻认知上的难度,提高认知上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感到亲切,如临其境,从而融入美的教学氛围,真切地去感受美、发现美。
2、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就是指教学既要准确揭示和展现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的认知因素;同时又要艺术化、审美化地传递教学内容中所具有的丰富的审美和情感因素,即作用于学生情感领域的积极的态度、稳定的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内容,最终达到求实求真的境界,使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审美性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弄清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地理学科以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地理表层,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给人一种秩序的、逻辑的科学美。审美化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认识这些科学美,培养起其追求科学美的意识。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泰山雄伟、庐山的秀丽美时,还要告诉学生从地理成因上看,泰山、庐山是断块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黄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在讲述过程我们应将科学与美育高度地统一起来,既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鉴赏力,又要使他们形成自身健全的审美心理,以达到完整人格的基础训练。
3、激发情感与理性认识相协调的原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美育总是“使受教育者处于充满情感感染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行动的‘催化剂’,使受教育者产生新的审美追求。”这也是美育和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的本质区别。
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激发受教育者情感的教育都不是美育,而任何富有积极感情色彩的教育,都多少具有了美育的意义。如果教师没有一个积极而饱满的情感进行课堂教学,师生就缺乏情感交流,课堂就不会有亲切和谐的气氛,也就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教学令人愉悦的美感,不能产生美育的效应,但是仅有教师的情感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产生师生间的共鸣,即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美的特征。所以必须将教师的情感转移给学生,“只有实现了情感的转移的教育才是美的教育,能把教师的喜爱、兴趣、同情、憎恨、幽默等成功地传递给学生,使之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才是美的教育。”
地理教师自身必须是富有感情和具有感情调动能力的人。只有自身对祖国充满无限的爱,对世界美好的未来充满无限憧憬,才能描述祖国锦绣河山,深爱之情,溢于言表;评说种种环境灾难,切肤之痛,令人动容;讴歌祖国建设成就,满怀欢欣,豪情于胸;纵论天下大事,慷慨激昂,催人奋进。配上教师的姿态、手势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更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无疑,激发情感受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给人的感染、激励和唤醒,才是最强烈的,才能真正体现出美育的特色。
4、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美育的实施中,必项处理好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使主体与客体相适应,才能收到真正的美育效果。审美客体就是地理科学美,它具有客观存在性。审美主体即是地理学习者,由于主观条件如审美能力、知识储备以及年龄特征等的限制,并不是地理学中的一切审美客体都能与学生发生审美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审美对象,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字渐进地进行美育渗透。
比如,初中地理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是:地球是运动的,地球运动有了昼夜交替,有了四季变化。到了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要求学生掌握: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有了昼夜交替,有了地方时,有了水平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的公转,才有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才有了四季。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地向中学生渗透地理中更高级形式的美,那么,就如同地理教学论中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一样,违背了科学美育中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应力求将所有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对美的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过程,将传统生硬、沉闷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转化为生动、活跃的地理审美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美育教育,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
第四篇:论陶艺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论陶艺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陶艺作为美育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没有的优势。从制作的材料、技法到表现形式、烧成这一个完整的过程,充分的锻炼了学生手、脑、眼的感知和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陶艺教学中把美育教育渗透的更深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
【关键词】陶艺教学
美育
感受与传承 创新与发展 立体与空间 坚持与思考
一、感受与传承,“美”的概念是时代不变的产物。
时代在变迁,虽然每个时代的服饰、器具、家具、纹样等千姿百态,而且赋予了各个时代的特点,但是“美”的内涵不会变,规整的、异性的、变化的等等艺术形式只要是被人们归类到“美”的行列,它自身都有其平衡、强弱、疏密、松紧、大小等的“美”的形式。
为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存在了几千年,它的“美”更是如此。从河姆渡、半坡遗址出土的原始陶,粗狂的手法、优美的线条、古朴的纹样传递出那个时代淳朴的气息;到唐朝的三彩,釉色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谱写了一曲大唐盛世的高歌;再到元明的青花,温文尔雅、青蓝相间、清新雅致流淌出世界公认的审美情趣。即使到今天的现代陶瓷艺术,形式丰富多彩、门类百花齐放。如果只是通过美术欣赏课去了解陶瓷艺术可能感触没有那么深,当学生真正的亲自去动手尝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看着自己通过双手把一块泥做成作品、干燥、装饰、上釉、烧成,学生的心也在随着变化,审美的情趣也慢慢开始在内心发芽。
因此在陶艺教学的前阶段和教学中,我会讲述和穿插一些陶瓷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的精美图片,了解陶瓷生产的品种、历史和工艺。学生不仅有制作的欲望和好奇心,而且更加渴望动手创作作品,内心对美的享受也自然通过双手表现出来。可以说正是真正的实践才是感受美的源泉,没有美的了解与传承也不会内化到学生的心灵。
二、创新与发展,“美”的感知是学生天生的特质。
土生万物,“泥”作为大自然中最普通的材质,也是和人最亲近的一种材质,所以孩子都有玩泥巴的天性,一看到泥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碰一碰、捏一捏用心去感受手中的泥团。起初在学生手中玩的时候,有些学生会抛开当堂的作业,自己创作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往往一些定性的形状和要求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想这也许是造型、方法、内容的单调。所以如何突破陶艺的“美育”教育变的尤为重要,学生了解“美”可能会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去创造“美”却需要教师设定好一个引导和展示的平台。
比如了解不同的学生年龄段喜欢的东西,比如卡通动物,在制作的时候学生可以按照原版的形象来设计没有问题,但是卡通动物的服装、配饰,包括动作、表情是可以通过改变来展现出不同的形象。甚至与他的表情是否夸张,为什么没有表情是不“美”的,为什么没有表情也是“美”的。又如教师的直接在作品上进行添加,表面上好像是违背教育观的,但是这正是一种熏陶,如果老师只是靠嘴巴就可以让学生把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时确实做不到,所以适当的引导和修改是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美”的标准。再比如,学生做好作品后,作品的布展自然是教师的一次重组,无论是展厅展示还是作品集的展示,学生都会产生另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恰恰也是教师的“布置”所带来的。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掌握了一些固定的技巧和技能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具有“美”的形式的陶艺作品自然会从指间流出。
三、立体与空间,“美”的深度是陶艺优越的条件。
相对于绘画来讲,陶艺对“美”的表现力、空间感、立体感会更加深入。作为我们成年人来讲,选一件商品时往往会左右上下的打量,最后确定了才下决心购买,我们很少只看一面漂亮就轻易决定。作为一件商品或作品,正常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都会有不同的美感,就像每一扇窗户望出去都有不同的风景一样。正因如此,陶艺的美育教育会更深入,泥固有的质感吸引了孩子,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它,感受它,进而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手脑并用的协调性。
简单的拿一件陶艺花瓶来说,如果通过绘画,学生可以感受到花瓶的曲线美、纹样美、色彩美、器形美等等的客观美,但是如果是用泥巴来做一件花瓶,出了具备这些“美”的熏陶外,在做的过程中有可能因力度或粘贴不牢产生倒塌、变形等情况,这时力量所展现的美、心情转换的美、角度转换的美等很多主观意识上的美也都会发生改变。
四、坚持与思考,“美”的熏陶是陶艺永恒的主题。
一件事情如果只做一次,深度不够;如果只做一种,宽度不达;所带来的是,停留在表面的方法和展示形式也只是一种外化,真正的还是要内化成一种“美”的意识形态。一旦形成一种“氛围”的时候,它必将会传承,会感染到更多的学生愿意深入到陶艺课程,乐意在陶艺课程里徜徉。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但是如果作为主导的教师没有这份坚持和思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停留的脚步带来的是学生思维的固化。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信息化、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我们的家长里面有一批也具有较高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他们从小带出来的孩子相比之前会更加的优越,思维更开阔。所以学校的职能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加的趋向于传承和提高,“美”也许离我们不遥远,但却让我们一直在寻找,我想陶艺正是这条路上闪亮的路灯。
第五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榆中九中
钱雪萍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本文挖掘物理美,并阐述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特殊功能和实践过程。
关键词:美育、物理美、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审美化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美育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和促劳等功能。充分揭示各门学科的审美要素,并结合学科内容实施美育,既能高效地传授知识,又能有效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物理审美化教育是指深入挖掘和科学揭示物理美,并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艺术化的教学形式,组织审美化的教学过程。我个人认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美育德,完善学生人格
“审美化教育的影响不是强制,而是在自由与安全的心理空间中,通过对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实现的。” 物理中的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增长见识,掌握科学知识,并陶冶高尚情操,形成良好品格,其育德作用是明显的。通过美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美和善的事物更为喜爱和向往,优化生活情趣,美化言行举止;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和完善人格。象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七色光(白光色散),使无数初入物理学殿堂大门的中学生留恋忘返。还有天体运动的完美构图、卫星发射的壮观场面、飞船登月的现实美谈、电磁作用的广阔空间、激光技术的奇特功能、核能开发的美好前景等等都让学生欣喜若狂,如痴如醉。一个人喜欢真善美,厌恶假丑恶,生活趣味浓厚,就会以纯真、坦诚的态度对待生活,他的品质就有可能得到发展,思想道德会变得越来越高尚。
德育和美育的最终目标都是发展人的精神,构建人的人格,培养人们和谐完善的心灵,崇高臻美的道德品质。美育所激发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可以互相渗透和重迭。物理中的每一项科技成就和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事例都是德育和美育的最好素材,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象哥白尼为真理献身的悲壮行为、牛顿致力科学物我两忘的曲折经历、伽利略面对宗教的错误审判不屈不挠坚持研究科学的品质,法拉弟拒绝制造商高薪聘请和女皇授予爵位的不图名利的美德,还有爱因斯坦一生热爱和平、并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等。这一切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他们敬仰科学家非凡的才智、高远的志向、惊人的毅力、崇高的精神和完美的人格,经过长期的熏陶,会不知不觉地以伟人为楷模,树立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以淡泊的态度对待名利地位,以快乐美好的心境求知求学。其言行举止既符合道德规范又符合审美规范,道德情感变得越来越丰富、稳定,人格品质也变得越来越完善。
2、以美启智,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现象复杂、规律繁多、理论深奥。平淡的说教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智育中渗透美育,向学生充分展示物理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剖析科学美和艺术美,把求知和审美结合起来,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在美的享受中受到积极的教育,从而接受教学信息,完全可以达到以美启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美育既是形象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学生在美感中精神愉悦,智力被激活,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例如,一位老师在“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课件,插入奥运会比赛的真实镜头,让学生目睹“运动快慢与美”的情景之后,学生个个精神焕发,余兴未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相关教学内容,在美感中度过了一节课并掌握了知识。又如在平面镜成像、杠杆平衡、磁感线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模型和实验等媒介,展示对称的物理图像,给学生以强烈的美感和深刻印象,他们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公式蕴含丰富的科学美感,但教师如果不作引导,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些符号,无法体会其中的美。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有必要剖析其简洁与和谐美,尽可能将理性的美形象化,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牛一定律”与“质能关系”的深广物理内涵和强烈的科学美感。教师的审美素质在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比如:教师传授教学内容虽是“老生常谈”,但他们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和娴熟的技巧却能深深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陶醉于科学魅力之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动力。
3、以美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体验,最使人感到愉悦的是美感,艺术的健体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如散文的诗情画意、小说的动人情节、绘画的精巧构图、雕塑的形神魅力、音乐的美妙旋律、舞蹈的优美动作„„无不让人赏心悦目、愉情怡神、益身健体。物理美对学生同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们经常被“花桥倒影、天狗吃月”所吸引;因“苹果落地、电磁感应”而振奋;着迷于“对称的物质结构、和谐的运动状态”;陶醉于牛顿力学理论、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促进人体健康发展。”达尔文把美育看成是培养和训练儿童健康和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审美的健体作用是有科学道理的。医学和心理学专家认为,人在审美愉悦中,血液分泌有益健康的化学物质,很好地调节人体的节律,并使全身器官协调地运转和发挥作用;所有感觉变得更灵敏和精细,能有效地促进大脑兴奋中心的转换,减缓学习疲劳的积累,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使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增强体质和体魄,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很繁重,一部分学生以顽强的毅力承受着重压,学有所成;但很多的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思进取。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乐教乐学”,而美育能使教学充满快乐和生机,实现益智、育德、健体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或多媒体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物理美以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实验教学的新奇美对学生吸引力很大,象“纸锅烧水”、“空瓶吞鸡蛋”、“人造彩虹(色散)”、“魔镜成像”、“电路黑箱”等等实验给学生带来无限乐趣和美感。学生通过物理实验,不仅能目睹优美的物理现象,而且能通过操作实验,手脑并用,促进肢体、身心和谐发展。
4、以美促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 物理世界非常之美,有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也有光彩夺目的科学丰碑。在这些丰碑上不但记载有先驱们的丰功伟绩,还铭刻着他们为科学献身的崇高思想和无瑕美德。
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是美和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美所激发的创造热情,是探索科学奥秘的巨大动力。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采取自由灵活的方式,使学生既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感性美和理性美,又能体会教学媒体、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审美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并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掌握美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坚持“立美于教、以美优教、以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