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析

时间:2019-05-14 11:5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析》。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凸显出来,成为语文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这里,我们研究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美育,通过教学内容与美育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改革的深化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教材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存在,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展开审美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教材内容是美的,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育。

1.诗词散文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现在入选初中教材的诗词散文很多都是美文,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其中,对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引导学生美读文章。通过以引导学生美读文章,把文章中蕴含的美的情致读出来,使学生感悟到美。比如,王维的诗歌《使至塞上》整个诗歌都具有强烈的整体美,学生通过读能够感受到边陲大漠中的壮阔雄奇的景色之美,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境界壮大、气象雄浑,会真切地感受到美的存在。不仅新教材中的诗歌选材凸显美的特征,同时,在散文中、在古文中都能凸显美的特征。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每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内容都是充满美的,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美丽图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这种散文中的美,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意境美、情致美,要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章中的美,使学生能够坐在教室而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人物的心灵美、社会的和谐美,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2.记叙文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文所占的比重最大,几乎有全部内容的四分之一。这些记叙文虽然记人记事,但都是充满人性美、人情美、矛盾美,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在记叙文中,大多是以写人为主,尤其是一些小说,可读性很强,作者通过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宣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中的老王这个主要人物,又老又病,生活贫穷,虽然处在社会最底层,但心地很善良,真心帮助作者一家,这种普通老百姓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芒,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赏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使学生受到教化。

3.说明文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在说明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努力挖掘美育资源,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说明文的语言平实准确,表达精练,文章结构严密,因此说明文也具有很强的精练美、严密美和逻辑美的特征。教师要从说明文的语言入手,兼顾说明对象、说明形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说明文中蕴含的美。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读文章,感受语言的精练,感受文章中精致的不对称美;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要使学生体会文章结构的美,使学生通过说明对象感受到博物馆雄浑壮阔的美。入选初中教材的每篇说明文都有其特点,教师要通过说明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说明文的独特的美。

4.名著导读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都安排有名著导读内容,这为学生欣赏美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名著导读所涉及的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千百年来留下的艺术珍品,这些艺术作品以新鲜独创的艺术形式,精彩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技巧,闻名于世,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是初中美育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些艺术资源,对学生进行美育。比如,在《繁星》《春水》这两部作品是歌颂母爱、童真与大自然的赤子之诗,要通过引导学生读作品,使学生感受到赤子之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初中教材中入选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在课下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审美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肇恒国.刍议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6).[2]龙莲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上),2008(01).(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中村初级中学)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挖掘与渗透

单位:宣威市务德镇第一中学

姓名:胡粉清

内容提要:美育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实现美育,中学教师肩负着很重的责任。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潜心研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努力创设审美环境,多方面、多渠道地把美育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审美因素,审美情景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艺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完善人格。

美的事物往往能引人奋进、催人奋发。对美的感受力如何,往往关系到一个人的情感和人品。随着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审美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功能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便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美感特

征,把美育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发挥审美作用,那么语文教学中美育如何挖掘与渗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审美因素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大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教材中散文、小说的生活美、语言美、人物形象美、诗歌中的模糊美等,这些审美内容都需要教师广泛深入地研究,才能挖掘出来,并把它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生活美

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联系生活”。而联系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既符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又满足了他们的审美需求。教材中美的内容,从生活到情思,从时代到人生,从劳作到搏斗,从愿望到意志„„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一部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美的宝库。

古人云:“文如其人”。朱自清是重情的,其作品也特别强调感情因素。作品“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作者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常将他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背影》就是朱自清“捧出”的忠实于生活,忠实于自己的视听以及忠实于自己内心情感的“真诚的灵魂”。《背影》无疑是一曲催人泪下的人情美的颂歌。散文《回忆我的母亲》就像朱德的为人,平易而亲切,朴实而又俊美,自然通俗而又蕴含深情。回忆母亲就是对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质朴,真挚的人性美的

肯定和赞美。“情动于中而形言。”《陋室铭》、《爱莲说》是作者人格情操的折射,传达给人的启示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淤泥而不染”的珍贵朴素的哲理。鲁迅、魏巍“夕拾”的两束“朝花”——《藤野先生》、《我的老师》依然温馨,正是源于作者对先生的执着、真挚、深沉的热爱。《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凡脱俗的博大胸襟的袒露。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变低回清婉传统离歌为慷慨豪壮的强音。郭小川《青纱帐和甘蔗林》在镜头变幻中展开思路:峥嵘岁月炮火的严峻,和平年代生活的温馨,礼赞革命精神的永恒,给予我们的审美感受便是高扬的格调,亢奋的情绪。

人类实践活动在一定社会的不同历史条件下都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关照,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或优美,或壮美。师法自然,返朴归真是中华民族的审美观。置身“苏州园林”就像“在图画中”。亭台轩榭的布局,意境优美而天然成趣,假山池沼的配合绝无人工斧凿之痕,体现自然朴素之美,花草树木的映衬,曲径通幽,恬静典雅的意趣,引人入胜。引起人们的怡悦欢喜,这是优美。黄土高坡上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白杨礼赞》)以它倔强的性格,挺拔的气势,激发人们团结向上,不屈不挠,这是壮美。我们感受“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春草的优美,(《春》)又领略北国大川“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美。(《敕勒歌》)培根说:“美的精华在于优美的动作。”社会生活中的优美集中体现在人身上。优美是人的完整性,人性的和谐性的象征。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战士英姿,与“当

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少女秀美完美统一,显示了人情美的真谛,唱出了人的价值的颂歌。德谟克利特说:“身体的美若不和人的聪明才智相结合,就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矫揉造作或故弄风雅,其结果必然会是东施效颦。”所以,《陌上桑》在采用较多的铺陈,侧面烘托秦罗敷外表美的同时,更以其盛赞夫婿斗败使君的聪明才智打动人。其他如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小橘灯》),哈尼小姑娘助人为乐的品质(《驿路梨花》)„„无一不是人性美的体现。难怪席勒说:“优美只是动作才有,因为灵魂的变化,只有作为动作能表现在感性世界里。”所以《记一辆纺车》、《荔枝蜜》是劳动的赞歌,《驿路梨花》是社会风尚美的颂歌。不论是《愚公移山》还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边塞风光;不论是《老山界》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不论是在大海与乌云之间“高傲地,自由自在地”飞翔的小巧的海燕还是无名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保留下来的小小的“七根火柴”,让我们感受的是雄奇壮阔的自然美和精神境界的崇高美。《卖炭翁》《白毛女》、《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一出出动人心脾的悲剧;《最后一课》、《梅岭三章》、《“友邦惊诧”论》、《有的人》„„这一曲曲慷慨激昂的乐章,都同样让我们产生一种痛快淋漓之感,喜悦兴奋之情,从而产生壮美的审美感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共同展示了人民军队战斗的英雄群像。前者向世界宣告东方的一件大事,是喜悦;后者向世界证明中国军人的“最可爱”,是悲壮。如果说《活板》、《口技》、《核舟记》、《中国石拱桥》„„让我们感受的是古代文明的灿烂,焕发我们民族的自尊和自豪,那么《北京

立交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就让我们感受的是现代文明的璀璨,更增添我们民族的自强与自信。而这一切的一切会使我们对人生、前途、命运,未来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探索要求,引起一种高山仰止,奋发向上的崇高感受。

我们徜徉在语文课本之中,在欣赏作家对生活美的发掘和审美能力的同时,更惊叹他们对生活中的“丑”的揭示和审“丑”能力。语言艺术讲究“文如看山不喜平”的曲折多变,其实人的情感变化也呈现一种曲折美。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倨后恭,奥楚蔑洛夫对“狗”的反复无常的裁判,贾雨村徇情枉法的断案,活画出一条条“变色龙”卑鄙丑恶的灵魂。从而“使人们对于那些极端卑劣的东西引起明朗的高贵的反感。”丑的形象成了美的肯定与赞颂,具有否定性的审美价值,产生特有的审美能力。范进是中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孔乙己是中国二十世纪中叶封建教育的畸形人,前者表现为人格美的堕落,后者显示人性美的毁灭。《竞选州长》变形地映照出弥漫在美利坚合众国国土的污秽和丑恶,极富幽默,所表现的喜剧色彩和悲剧内核,带给我们的是轻松的笑和沉重的叹息。《我的叔叔于勒》揭示出法兰西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展示了炎凉的势态,冷漠的人情,堕落的道德。《皇帝的新装》给我们的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启示,以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喜剧价值。

2、语言美

中国书籍浩如烟海。教材遵循要培养学生的“鉴赏力不是观察中

等作品,而是要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原则,更多地汇聚古今中外语言大师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名篇佳作。诗人闻一多提出了诗歌语言应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语言学家王力曾专门写了《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论述了语言的音乐美,包括了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又在其《语言真、善、美》中增添了“生动美”。不论是闻一多的“三美”还是王力的“四美”,都说明了艺术技巧的理论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鲁迅的“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就是要使语言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突出的是“形美”。即运用绘画艺术上的色彩学,构图学的原理,来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意,给人以“耳”、“目”“心”的感染和震撼。《故乡》中的“神异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就以色彩鲜明的词语,以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感动,让人浮想联翩,并思考:原来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英雄何以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木偶人?而这又恰是“我”悲凉心境的反映。“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人的一种心境。” 欧阳修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旷达胸襟中沉思冥想,我们感悟的便是自然形态显示的美学意义,临溪而鱼的悠闲,人影散乱,树林阴翳的清静,在绝对的运动中呈现相对的静,带来了审美欣赏的无限意味。《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上船时海上是:“一片平静的好似大理石桌面”,回船时“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希望、欢乐与失望、沮丧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难怪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的《春》,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老

舍的《济南的冬天》,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的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此外,以乐景写哀情的。如《挖荠菜》中的“暮归图”:琥珀色的晚霞从天边退去,薄暮中传来清脆的钟声,咩咩叫的羊儿回圏,呱呱鸣的乌鸦回巢,赤脚破衫的小姑娘在田野孤独游荡,听到母亲的呼唤却不敢答应。这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悲伤啊!正如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再如《海滨仲夏夜》就用十分优美的语言画出了美景三图:海滨夜景图、海滨休息图、海滩月色图。晚霞“像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启明星“一盏活像悬挂在高空中的灯”,月亮“像圆盘似的”。峻青笔下的海滩,多么温柔和顺,多么美妙可爱,多么绚丽迷人!如此美的语言,如此美的情景,甚至无需老师多讲,只要带领学生有表情地朗读、随课文意境,或舒缓、或高昂,反复咀嚼回味,适当点拨提示,课文中那片萦回流溢于海滩的温情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其实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只有教师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才能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3、人物形象美

人物形象美即是文学作品中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概括社会生活的某些反面的本质,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戏剧等都有比较成功的、美的人物形象。如茹志娟的《百合花》,就成功地塑造了“新媳妇”、“小战士”这两个美的形象,特别是“新媳妇”更是美的化身,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来塑造他们的形象,在塑造小通讯员这个形象时,作者通过他送“我”

到包扎所的举止:摘野花、树枝插在枪筒里到借被子,再到牺牲的整个过程,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大孩子,一个不畏牺牲的战士的光辉形象。同时,作者还通过“借被子”、“补破洞”、“用新被子葬通讯员”等细节描写,展现了“新媳妇”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品质,引导学生对“新媳妇”产生敬意,使学生认识到“人美在于心灵”,“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又如彭荆风在《驿路梨花》中塑造的也是一系列美好的形象。小说中老于的热情、开朗,哈尼小姑娘的美丽活泼是读者看得到、看得见的气质美、外在美,而不被人见到的解放军、梨花姑娘的美并不逊于他们,原因是他们一心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排忧解难,像梨花一样纯洁美丽的内在精神是共同的。人物美,美在心灵,美在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教师应把这些审美因素挖掘出来,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从而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

4、模糊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传递艺术信息的。由于许多事物的概念是清晰的,然而许多事物明晰中又有模糊的一面,这就决定了文艺作品塑造的形象,传递的感情既有明晰性,又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对于那些表达模糊的形象、感情的作品,人们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捉摸它,去感知它,去丰富和补充它,并在鉴赏过程中产生引人入胜、豁然开朗、心悦诚服的美感,这就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模糊美。这就给读者提供了沟通联想的、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让读者在鉴赏时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填进自己的主观感受,并结合自己 的生活积累去感知这种艺术美,进而激发情感的共鸣。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成为吟诵西湖的绝唱,这除了诗人十分精当、传神描绘了西湖晴日的潋滟湖光和雨中的空濛山色外,还由于诗人运用的比喻十分独特新奇,出神入化,将西湖的美景比拟得既十分真实贴切,使人向往,又那么神奇变幻,令人遐想。这淡妆到什么程度,浓抹到何种地步,怎样“总相宜”,诗中并未说尽,也无法说尽,这“未说尽”,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之间在心理、空间上的距离,留下了模糊的空间,这“距离”、“空间”所形成的艺术模糊,给读者阅读鉴赏这首诗带来了巨大的魅力。无论是去过西湖,还是未去过西湖的人都会结合自己的心境、感悟、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来逐渐缩短这个“距离”,续补这个“空间”,以至各人对西湖的美感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妙境界。

正如恩格斯所主张的“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愈好。”既然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模糊美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把它挖掘出来,积极引导学生鉴赏这种模糊美。通过鉴赏,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很多、很多,远远不止以上所述这些,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为了应试而教育,不能把一篇篇的美文肢解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应潜心地研究、深入挖掘、耐心地引导,学生才会感受到美,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美育作用。

二、创设审美环境,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语文学科的审美,不仅存在于作品的内容中,且存在于教态教法中,语文课的审美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语文教师对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创造审美的环境和气氛,把学生引入到美的环境中。

1、用好准语言,创造审美情景

准语言是指伴随有声语言进行交际的眼神,身体动作,以及语速、声音等。准语言在人们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它在语文教学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为教师的形象和行为都参与教学艺术的创造,具有审美教育的作用。语文教师如果风度大方,体态语言文明,必然会为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美感。课堂上表情举止应是自然流露,不忸怩作态,也不装腔作势,更不能冷漠刻板。

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服饰上下功夫,如在教学朱自清优美的散文《春》的时候,就可选择淡绿、粉红等充满春的气息的服饰。而在教学比较凝重、严肃的课文时,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类课文时,可故意身着黑色等庄重,严肃的服装,这样会给学生在上课之前就有一种或清新、明快,或悲壮严肃之美。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情、姿势、衣着、举手投足方面的气质、风格等这些具有审美作用的准语言表达,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他们引入到美的情景中去。

2、音乐渲染情景,理解美的实质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增强的作用。只要所选取的音乐与教材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可在让学生读读、背背、感知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其内容提出“你怎样看待愚公”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但他认准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的。最后可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中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段,当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课堂气氛会达到高潮。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为讨论做出最好的诠释。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燕子》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美丽的春光、盎然的生机,可选择乐曲《苗家岭的早晨》。在教师朗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去想象、去领悟作者的真切感受。丝竹悠扬,意味无穷,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学生会仿佛进入天空如洗,草色青翠、百花争艳的春天,感受着燕语呢喃、花香浸润。听着清新舒缓、明丽欢快的乐曲学生定会悄然动容,遐思无限。

3朗读再现情景,表达美的感受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潜在的情愫和教师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动人心弦的声音造型,形成绝佳的教学气势。一遍好的朗读所产生的效力要超过平淡的讲解许多。如在教学《赵州桥》时,随着教师激昂的朗读,文中的壮阔画面和雄伟的气势就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某些课文如采用角色朗读,效果会更好。

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对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叩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体现

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体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心端正。”美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进行“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拄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苏州园林》、《地下森林断想》等课文,就展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在教学中,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地理、历史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皇帝的新装》、《威尼斯商人》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审美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审美教育的特殊功能,审美教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审美教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总之,只有当学生有了感知美和理解美的能力,才能逐渐掌握语文表达的审美规律;只有学生长期的开展阅读鉴赏,使语文外在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在情感的丰富性融于一身,并不断积累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准才能日益提高。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内容摘要: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美的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本文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文章从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创造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 语言形象意境创造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但语文课文只是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了情境,学生审美情趣的真正提升还需教师的启发、激励。语文教材中的美,虽然丰富多彩,无穷无尽,也要靠教师引导去发现它,感知它,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审美教育作用。教师如果教学得法,就会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美的震撼,使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语言美进行审美教育

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语言的表现力是无限的,阅读的本质就是对语言的感知。有的作品语言庄重、风趣、雄奇、绮丽,有的作品语言句式别致、变化多姿。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不同的美感特征。雄浑豪放的,使人激奋昂扬;朴实平易的,则显得情真意切;含蓄清新的,则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整篇讲演的语言爱憎分明,慷慨激昂。“为什么要打要杀,而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无耻啊!无耻啊!”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句中有愤怒的控诉,辛辣的讽刺,也有对人民力量的赞颂,对光明前途的展望,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战斗力。读来使人热血沸腾,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再如 莫怀戚的《散步》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句式的整齐与错杂,寓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 1

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像“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两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 “他的话”,“前面” “后面”,“妈妈” “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愁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得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语言,抓住富有代表性的精彩段落指导学生朗读,也可以范读。朗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声音增强课文的感染力,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的感情,抓住它的感情基调,并进入情境。通过读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把握汉语的审美特征,在自己的语言运用中自觉体现,用美的语言去描写自然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再现生活的美,提示人生真谛和科学真理。这样,把传授知识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修养。在教学中,应针对作品语言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反复品味,反复朗读,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之美,并逐步提高阅读与欣赏能力。

二、通过艺术形象进行审美教育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人物形象,常常以纯洁的心灵、朴实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和栩栩如生的动作情态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开阔视野,产生激情。初中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而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

如课文《邓稼先》,是“一篇至情的文章”,作者杨振宁以饱含深情的笔调,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文通过一桩桩鲜为人知的真实事件,展示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感动之余,我们会由衷赞叹他的确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范仲淹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却能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伟大政治抱负。这一崇高形象,千百年来,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直到今天不还是我们炎黄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吗?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美的意蕴,让这种美熏陶学生的心灵。

当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总是高大的,完美无缺的;有时,某些人物可能是丑恶的、卑鄙的、渺小的、冷酷的。但只要作者的感情是健康的,思想倾向是正确的,便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使学生从美的形象中得到启迪,受到陶冶,汲取美的精神内涵,去感知美、表现美,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三、通过课文的意境美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品引人入胜的情境所在。引导学生深入地体味作品的意境,可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就散文而言,写景类散文的境界美值得我们关注与感悟。这类散文往往意境优美,诗情浓郁。如朱自清的《春》,就是这样的一个名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的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然后推出五幅特写:草的嫩绿,花的争相斗妍,风的温馨,雨的缠绵,人的欢乐。写景状物,形神兼备,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

字内化为想象中的美丽景象,与作者同享那诗意般的境界所给予的壮阔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而古典诗词则具有独特的意象风韵,美不胜收。诗词中景物的选择,画面的建构,色彩的调配,景中的意蕴,都具有审美价值。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手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事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美的力量,这就是美的意境的审美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分析、体会这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

当然,意境的审美,“感悟”是最重要的。“感悟”的基础是“理解”,学生不理解,感悟也就谈不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逐字,逐句,逐段,把课文拆解得支离破碎,强调分解,忽视综合,是不利于学生的感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悟放在首位。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通过创造美进行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奢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文学家,最终目的是培养审美的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进而使之拥有创新精神,拥有创造美的热情与能力。作文就是这一能力的最好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需要,真实、生动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创造。要使学生明白,课文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之后,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美与丑。进而指导学生去写自己认识的人和事,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在具体的作文训练过程中,应关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要引导学生获取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为语文美的创造作准备。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写随笔、周记的习惯,使生活信息与主观感触及时落实到文字,充分积累素材。

2、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引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把学生写作文的被动心态转变为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在主题、结构方面不要有硬性规定,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天地。

3、在评价创造成果时,要坚持审美的标准,重视作文在和谐性、感染力等方面的得失成败,尊重和保护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总之,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创作热情,予以积极的引导。

综上所述,我觉得,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贺清贞《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4月

(2)梅宝树《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探索论文

【摘要】

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学校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加大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力度,初中语文也不例外,而美育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浅见,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实践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而美育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其他有效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从以前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方向逐步迈进。而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饱含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从本质上来讲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体会。众多的文学名著,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甚至有一些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很多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都是有感而发,借笔抒情。学生在对作品进行品读的过程中,也能从作者所写的文字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领略到他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发挥好其引航灯的作用,不仅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经常地进行观察,在课堂上,还要帮助学生和作者之间建立一条情感沟通的有效渠道,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零障碍,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观察能力的提升,为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所谓的审美感受力,指的就是,感官对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感知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让学生能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很多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感知的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感知又伴随着整体性特点。当审美对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再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之后,学生对审美对象形成了一个较为整体的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感知。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知器官,去感受美、发现美。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构建相应的情境,使语文教学内容从文字到实境的顺利转变,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文章感知更为深刻,扫平文字给学生带来的审美障碍,加深学生对课文情境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比如,在讲到《春》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将春天的美丽景色展示出来,并配备优美的朗读音频,通过相应情境的建立,构建出美的氛围,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从而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所谓的鉴赏能力,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评价能力。一般来说,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其方法主要是从比较分析入手。人们在进行事物的比较过程中,对事物的感知是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在看清事物本质的同时,也能正确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诗词为例,虽然,他们都是对雪景的描写,但是,岑参的这首诗主要是对冬季的寒冷进行渲染,抒发了和朋友之间的不忍离别之情。而毛泽东的词,主要是对雄壮的祖国山河进行了赞美,豪迈大气,气势磅礴。这两首诗词内容相似,风格却是相去甚远,其情感也有很大不同,通过这种对比的手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显著地提升。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可以说,审美创造力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学生通过审美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的提升,有了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然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审美能力的适用性得到显著提升。提高学生审美创作力的途径有很多,具体来说,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饱含感情的朗读是提高审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可以说,学生的写作过程,就是其进行审美创造的过程,想要写好一篇作文,自然离不开合理的想象以及美的创造。由此可见,通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作为现代语文学科中的重要课题,是具有非常大的魅力和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心田浸润着审美的清泉,从而让学生进入审美的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进军.在阅读教学渗透审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胡波.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0).[3]刘孝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法的运用 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为此国家开始推行新课程......

    物理教学中的美育

    将德育教育溶于物理教学中 物理世界的科学美和人们的道德美是统一的,自然界的物质美和人们的情操美是统一的。物理课堂教学描述的就是这个世界。因此,物理教学艺术的内在表现,......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作者:李美娴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04期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是在教学中......

    教学中的美育(精选五篇)

    物理教学中的美育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语文......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照天性来说,人都是爱美的,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生活中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让美育走进新课堂,可以收到事半......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太白中学刘玉平 美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任务。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堂应......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就是用美的事物和形象去对人们进行审美观念,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教育。目的是陶冶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以及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