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高一地理备课组
美育不仅是艺术课的内容,也不仅是教会学生某种艺术技巧,它的内涵是深刻的、外延是广泛的,它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把美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地理学科是一门揭示“人地关系”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的广阔领域使美育的素材无处不在。中学地理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挖掘地理科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一、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1、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是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孕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反过来又指导人们把握生活、美化生活。着力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成分,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四有”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地理课中进行美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地理教师必须始终以宣传国情国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为己任。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更有无比坚实的凝聚力,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会引以为自豪。
二、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要进行美育,首先要努力发掘地理学科中的美育素材,如科学美、自然美、人文美。
①科学美。地理学科以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地理表层,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也给人一种秩序的、逻辑的科学美等。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认识这些科学美,培养起其追求科学美的意识。
②自然美。这个题材范围极广,包括各种自然要素,都有可取之处。如地形山高水低之不同,气候四季轮回之差异。自然美能够充分调动人的感官能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适当进行渗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
③人文美。众多的人文景观如文化遗迹、现代建筑、村舍民居、道路交通,还有各时期、各民族的风俗、服饰、艺术作品等,都能使学生接受艺术的启迪,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人文知识又与历史、文化、艺术密切相关,应在教学中加以适当联系和补充,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在突出美的同时,也可以强调地理现象中不美的方面,以之作为反衬,突出美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比如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由资源、种族等差异冲突而引发的战争以及灾难等对社会、环境、文明造成的伤害,引领学生去感受、去反思,强调和谐美对我们每个人和整个社会的意义。
2.教学过程中调用多种手段来丰富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各种手段,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教育,例如灵活的运用地图、景观图、模型、板图板画、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使用抑扬顿挫、生动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能够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再比如把地理知识有意的与文学相结合,恰当地运用诗词、谚语、民谣、成语、散文等,既能创设地理教学的意境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地理知识,又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文学水平。在地形与交通的关系时,就可引用李白的<蜀道难>,通过富有激情的诵读,给人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地理课堂中还可以有效的使用音乐来感染学生,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认识。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唤起不同民族的人的共鸣。收集一些不同地区、国家不同风格的代表性乐曲或歌曲,让学生一起来欣赏,放松了学生的情绪,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还可适当与美术相结合。例如各地的建筑,我们都知道,建筑是一个地方一类环境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结晶,我们完全可以有选择的介绍一些建筑的历史与美学特征,使学生既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还可以了解一些历史文化,提高美术鉴赏水平。
3、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地理教学工作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最生动直观的美育。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地理书刊, 制作地理教具、模型, 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举办地理墙报、地理讲座, 观看地理知识的电影电视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 足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同时, 还能够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了解, 有利于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指导他们欣赏祖国的自然美景, 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再现美的能力。教师在活动中结合对自然景色和名胜古迹的讲解, 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探索自然的兴趣, 加深对美的感受, 提高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寓美育于言传身教之中要搞好地理美育教学,教师就要全身心投入,教师活泼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自觉的又不知不觉的得到知识的灌溉和美的熏陶,真正对学生的精神起到感染、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
教师不仅言传而且要身教,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应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注重自身修养美、风度仪表美,知识面要广博、词汇要丰富、语言要有感染力,才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要真诚的欣赏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感到自豪,这样双方的相互欣赏有利于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美育的培养。
三、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应和谐统一。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要依照教学内容而定。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教学形式来实现,但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不具有感染力,不是美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形式,注重教学形式的艺术性,审美性,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效果。只有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达到完美结合的教学才称得上审美化的教学。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教学形式又常常通过采用艺术化、审美化来表现,在教学形式审美化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艺术、表情动作,运用审美化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色彩、音响、图象等等的能力都制约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学审美化原则,不仅使教学内容同教学形式之间和谐适应,而且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和审美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效果。美存在于形象之中,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地理学科美育要注重多种地理形象的引入,给学生以大量丰富生动的美的直观享受。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地图、景观图、标本、模型、仪器、电教媒体等多种直观性地理媒介,形象化的语言以及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等活动,让其真切地感受地理事物的声、形、色、运动变化及整体美感,丰富、发展其思维。
这样通过学生的感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可以减轻认知上的难度,提高认知上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感到亲切,如临其境,从而融入美的教学氛围,真切地去感受美、发现美。
2、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就是指教学既要准确揭示和展现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的认知因素;同时又要艺术化、审美化地传递教学内容中所具有的丰富的审美和情感因素,即作用于学生情感领域的积极的态度、稳定的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内容,最终达到求实求真的境界,使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审美性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弄清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地理学科以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地理表层,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给人一种秩序的、逻辑的科学美。审美化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认识这些科学美,培养起其追求科学美的意识。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泰山雄伟、庐山的秀丽美时,还要告诉学生从地理成因上看,泰山、庐山是断块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黄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在讲述过程我们应将科学与美育高度地统一起来,既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鉴赏力,又要使他们形成自身健全的审美心理,以达到完整人格的基础训练。
3、激发情感与理性认识相协调的原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美育总是“使受教育者处于充满情感感染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行动的‘催化剂’,使受教育者产生新的审美追求。”这也是美育和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的本质区别。
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激发受教育者情感的教育都不是美育,而任何富有积极感情色彩的教育,都多少具有了美育的意义。如果教师没有一个积极而饱满的情感进行课堂教学,师生就缺乏情感交流,课堂就不会有亲切和谐的气氛,也就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教学令人愉悦的美感,不能产生美育的效应,但是仅有教师的情感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产生师生间的共鸣,即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美的特征。所以必须将教师的情感转移给学生,“只有实现了情感的转移的教育才是美的教育,能把教师的喜爱、兴趣、同情、憎恨、幽默等成功地传递给学生,使之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才是美的教育。”
地理教师自身必须是富有感情和具有感情调动能力的人。只有自身对祖国充满无限的爱,对世界美好的未来充满无限憧憬,才能描述祖国锦绣河山,深爱之情,溢于言表;评说种种环境灾难,切肤之痛,令人动容;讴歌祖国建设成就,满怀欢欣,豪情于胸;纵论天下大事,慷慨激昂,催人奋进。配上教师的姿态、手势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更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无疑,激发情感受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给人的感染、激励和唤醒,才是最强烈的,才能真正体现出美育的特色。
4、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美育的实施中,必项处理好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使主体与客体相适应,才能收到真正的美育效果。审美客体就是地理科学美,它具有客观存在性。审美主体即是地理学习者,由于主观条件如审美能力、知识储备以及年龄特征等的限制,并不是地理学中的一切审美客体都能与学生发生审美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审美对象,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字渐进地进行美育渗透。
比如,初中地理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是:地球是运动的,地球运动有了昼夜交替,有了四季变化。到了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要求学生掌握: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有了昼夜交替,有了地方时,有了水平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的公转,才有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才有了四季。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地向中学生渗透地理中更高级形式的美,那么,就如同地理教学论中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一样,违背了科学美育中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应力求将所有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对美的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过程,将传统生硬、沉闷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转化为生动、活跃的地理审美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美育教育,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
第二篇: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汪晓庆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纳入教学目的之中,明确指出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也要求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宏观上来看,美育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搞好基础教育的需要。
一、地理美育资源
地理学丰富的内涵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远到世界各地,浩瀚的宇宙空间,近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素材。地理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地理现象和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名山、秀水、奇石、幽林、广原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巨大的美丽画卷,这一幅幅画卷为我们感受美、欣赏美、陶冶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从美学角度讲,这幅画卷中美的内容主要包含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美和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美。
(一)自然景观美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上至宇宙苍穹,下到岩层海底,广袤世界,千姿百态。从欧洲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到北美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从非洲的热带雨林到南极洲的冰雪世界,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曲折幽深的峡湾风光到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沙滩浴场,从撒哈拉沙漠奇景到富士山下的湖光山色和盛开的樱花,从喜玛拉亚山冰川地貌到南海珊瑚岛礁,从云南石林溶洞到新疆风蚀蘑菇„„各种自然景物姿态万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塑着地球的无限美妙和神奇。中学地理教材描述了世界各地自然景观,学习地理好象坐上旅游列车一样,大自然五彩缤纷和雄伟壮丽的无限风光,令人目不暇接、如痴如醉。地理课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世界真奇妙,美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美感的欢悦时刻,就连艺术也欲施而不能”。(彼·伊·柴科夫斯基)自然美是最容易使学生感受的一种美的形式,宇宙与星球、陆地与海洋、地形与气候、河流与湖泊等都具有现实的自然美,都具有迷人的神奇和热烈的情趣,甚至连以地质灾害著称的火山爆发也给人留下壮观美的印象。自然美不但能够给人情感的愉悦和满足,还具备强烈的魅力和召唤力,具有振奋精神的本质力量。多少人为之赞叹、多少人为探索它的奥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去探索,这正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感受自然美、体验自然美。自然景观给与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1.形象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人们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等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天来之水”奔腾不息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等等,不胜枚举。三为“险峻美”。险峻虽令人有惧怕之感,但也可形成美景。如西岳华山,历来以险著称于世,“华山天下险”就在于山体四面峭壁干仞,挺拔险峻,山高坡陡。游人登山游览必须经过许多险径才能达到。四为“秀美”。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此外,茫茫大漠、浩淼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密洞之奥,广袤荒原之野,也是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自然景观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2.色彩美。自然景观不仅展示出种种形象美,而且还提供了极为丰富且富有变化的色彩美。色彩美主要存在于地质地貌,天文气象、水体和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变化中。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而且随着时间、季节、天气的变化,自然景观的色彩变化万千、美丽迷人。从银色的雪域高原到湛蓝的浩瀚海洋,从北国的黑土地、黄土地到南国的紫土壤、红土壤,从灰色的沙漠、戈壁到绿色的森林草原,上有蓝天白云、下有绚丽多彩的果木花草,展现出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画卷。亚热带植被覆盖深厚的名山会呈现“春翠、夏绿、秋金、冬银”的色彩变换,这种色彩美十分令人陶醉,杜牧就特别欣赏植被色彩变化的美感,更钟情于枫叶,故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明人余绍祉说黄山:“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是明朝余绍祉对黄山的精彩描绘;“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唐代诗人王勃对浩淼湖景的绝妙写照。
3.动态美。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山为水动,水回山转,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在夜幕上我们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和圆缺的月亮。有日月流转,有雷电风云变换,有江海河湖灵动,有火山地震的震撼,有台风海啸的狂放,这些自然景观都富有动感之美。此外,风吹林动,流云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4.和谐美。地理事物的和谐美,是以其普遍联系的特性和地理科学的综合性为基础的。一个规模宏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小的生物群落或者一条食物链,都呈现着自然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之美。例如,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林木郁郁葱葱,常绿阔叶的热带树下,生长许多灌木,藤本植物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林中草木丛生,通行极为困难。植物多,飞禽走兽也多,有各种鸟类、猿猴类动物,还有大象、河马、鳄鱼等多种爬行动物。再如,分布在热带雨林带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带,那里气温终年也很高,但一年分干湿两季,湿季时,草类、树木茂盛,原野一片葱绿,有许多食草类动物,如羚羊、长颈鹿、斑马等在各处游荡。干季时草黄叶落,很难见到生物踪影„„漫步在各个不同的自然带,会使人感受到大自然赋于人类的那种和谐统一的地理规律的韵律美。宇宙太空各类天体之间有层次的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运行配合得默契和谐,象是在合奏一首雄伟壮丽的交响曲。(二)人文景观美
人文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景观。例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以及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雕塑、塔?碑?古岩画等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节奏,人类仍在不断地探索、开拓、奋进、创新,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来建设人类之家园,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魅力。人文景观给与人的美感也是多方面的。
1.名胜古迹艺术美。在地理教材中,学生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名胜古迹和文化艺术宝藏。如埃及的金字塔、雅典的巴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巴基斯坦的清真寺;中国的故宫、布达拉宫、万里长城、龙门石窟、秦始皇陵„„。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广袤一千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文物古迹魁首。名胜古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很强的艺术美的特点,反映不同时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知识,而且使他们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
2.现代建筑艺术美。自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聚落、道路交通、村舍民居等建筑如雨后春笋,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建筑艺术美。造型优美的如悉尼歌剧院;气势壮美如上海杨浦大桥;雄伟壮观的摩天大楼,优雅秀美的别墅民居,世界各国许多的车站、港口、机场、码头、商业网点、金融大厦、,医院学校、体育场馆,都具有不同风格的艺术美。还有一些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厦门集美海堤、青藏铁路、京珠高速、英吉利海峡隧道、南美伊泰普水电站。它们或雄伟壮观、或金碧辉煌、或神奇莫测、或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焕发着浓烈的时代美。
3.园林艺术美。园林是人们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园林创造出丰富多采的景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中国古代园林以自然山水园为基本形式,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地、完美地结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创造理想美的深邃意境。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由很大的不同。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如北京大观圆?颐和园。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既迎合圆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的点融为一体。如苏州园林?豫圆。现代园林如昆明的世博园、上海的街心花园等,所呈现的美景无不使游人为之陶醉,流连忘返。
4.田园风光美。地理教材中展示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田园美景:有亚洲的水稻农耕景观之美,有南美潘帕斯草原牧场景观之美;有热带地区种植园景观之美;有温带地区绿洲农牧业景观之美,还有法国的葡萄园景观之美,斯里南卡茶园景观之美。中国北有麦浪滚滚,南有稻花飘香.东有江浙的桑园,西有新疆的棉田。5.文化艺术美。民族文化是光彩夺目的艺术,艺术是美育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地理学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曲调流畅、朴实抒情的印度民间歌舞,节奏欢快、热情奔放的巴西桑巴舞,喜庆丰收.矫健豪爽的印第安玉米舞,轻盈优美、神韵动人的傣族孔雀舞„„舞蹈是人们表达审美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艺术语言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民族风情,也都表现出了不同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
6.人地和谐美。地理学所研究的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交通、经济与贸易、文化与宗教,都显示了不同风格的社会美。地理科学注重环境美,提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提倡保持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地协调人地关系,追求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美好环境,表现出人类对美的向往。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注重经济.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如新加坡就是享誉世界的“花园城市国家”。深圳提出要让深圳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风更正、气更顺、命更长,在2000深圳市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成为我国首座获得该项荣誉的城市。地理学反对过度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避免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自毁家园。地理美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地关系的协调美,即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改造大自然在取得巨大的物质成果同时又能注意保护大自然,使人口——资源——环境处于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荷兰的围海造田、珠江三角洲的三基鱼塘(桑基、果基、蔗基)生态农业模式、南北各异同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新疆的坎儿井水利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网、南水北调工程等,无不体现了人地之间的和谐美。
二、地理美育渗透
1.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文学艺术性
通过教师的语言再现美。教学语言是进行美育教学的载体,在教学中可大胆地借助一些优美的诗词歌赋来展现自然景观,使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得到自然美和文学艺术美的熏陶。如讲长江三峡时可有表情地朗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讲气候垂直变化时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诗;如讲“庐山瀑布”时,可以吟诵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讲授“北国风光”时,可引用毛主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样借助诗词名句来喧染瀑布奇美的景色,使学生既获得了地理知识.又领略到美的意境,享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另外教师的语音要清晰、响亮,首先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
2.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善于把美育教育融入知识教学中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创设美的情境,激趣导入新课。教师可将地理学科特有的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奇妙的自然现象,典型的民族风情,金碧辉煌的人文景观,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制成课件。或者用生动幽默、风趣艺术的语言,新颖而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感受美的意境中身心愉悦。例如.在学习<<水循环和水平衡>>一节时,采用下面一段开场白效果很好,“假如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在水质点之后,就会经历一次难以想象的有趣旅行,它曾在唐古拉山的冰晶中闪烁,然后,又融入山谷中的小溪,随小河进入滔滔的长江,又汇入波澜壮阔的海洋,又在阳光下从海面蒸发到空中,跟随大气一起运动,也许它曾闪耀在北京上空的彩虹里,或许它是春的一员,滋润大地,或许它曾是林黛玉那多情的泪水”。以直接美感来调动学生情趣,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意境之中,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的熏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审美点的对应与关联,把知识传授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和探索世界奥秘的热情。例如在“洋流”一节,教材中知识点是洋流的成因、洋流分布、洋流的影响,与之对应的审美的是洋流的壮观美、规律美、功能美、和谐美。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洋流运动,欣赏自然美、理解规律美、感悟人与地和谐美,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3.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模型.图片板图及多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使学生在审美想象中受到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直观教材(图片、资料),抓住每个审美的对象,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审美特点,循循善诱、层层点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自然带”一节教学时,我精心调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片,让学生欣赏各自然带美景,并比较它们之间差异,使学生兴趣盎然。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联系地理现象和自然规律,通过对教材中美和丑两方面的内容的对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倾向,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闻一多先生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中看出来”。如在环境问题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进行环境教育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两组对比照片:一组是蔚蓝的天空,一组是干净的城市街道,清清的河水,绿油油的草地,鲜花怒放的广场等等;另一组是灰蒙蒙的天空,肮脏的城市角落,杂乱的房屋,乌黑的飘着垃圾的河流等等。通过两组照片的对比,使学生自然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由此产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对丑的厌恶与痛恨,使学生自觉地维护环境美。5.要注重地理美育的升华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兴安岭、长白山茂密的森林,有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有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还有山奇、水秀、石美、洞异的桂林风光„„。祖国之美充分体现在地理教材的字里行间,神州风采表现在每一幅插图、照片上。方志敏同志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深情赞美“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这好象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有令人爱慕之美,这种美的意义在于能激发热爱祖国的祟高情感。只有熟识祖国,才能热爱祖国。地理科学把知识教育、审美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认识到祖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了解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使学生体验到生长在新中国生活之美,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之美,从心灵深处产生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环境美和社会美,亲自感受到家乡之美。爱国之情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萌发的,由热爱家乡发展为热爱祖国,才能把爱热国之情化为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
要充分发挥地理美育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责任感,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善于挖掘美育因素,还要善于生动、形象、准确的教学语言,运用多种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接的美感来调动学生情趣,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地理审美活动设计
1、活动的目的
通过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活动步骤(1)活动设计一
课堂上地理图片审美鉴赏活动。①展示图片(多媒体);②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地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欣赏到的地理美景观和地理现象,并写出个人审美鉴赏文字成果;③交流文字成果。
(2)活动设计二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性的审美、赏美活动。①在学校所在地区,学生各自选择审美对象进行审美鉴赏,把各自认为美的或不美的对象用文字或拍摄图片的方法记录下来;②展示(用黑板报或多媒体)图片成果;③写出审美文字成果并交流。(3)活动设计三学生个人收集森林的自然景观图片的课外的审美活动。①个人搜集森林景观图片;②举行一次讨论会,主题是森林对自然环境,人类发展的贡献;③交流文字成果和交流图片。(4)活动设计四
学生绘制母校的校园规划图的课外实践性的审美、创美活动。①?个人绘制校园规划图;
②?展示(用黑板报)规划图成果;
③?开展评选最美的规划图的赏美活动;
④?展示(用黑板报)评选的最美规划图及鉴赏美的文字成果。
第三篇:地理教学中的美育途径
地 理 教 学 中 的 美 育 途 径
江宁区横溪中学
池敦云
内 容 摘 要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期建立和谐、协调的人地关系。而和谐、协调这正是美的最高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对各种地理事象进行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艺术品的欣赏、鉴别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生活志趣,树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胸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
二、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美。
三、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美。
四、锤炼地理教师语言的美。
五、设计地理课外鉴赏美的活动。关键词:审美教育
和谐
协调
人地关系
地理教学中的美育途径
江宁区横溪中学
池敦云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期建立和谐、协调的人地关系。而美育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学与美育的关系还相当密切。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往往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弘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 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而且和谐、协调这正是美的最高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对各种地理事象进行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艺术品的欣赏、鉴别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生活志趣,树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胸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努力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
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到处都孕育着美的因素。在地理教材中,美从其存在的领域看,可分为:
1、自然美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自然美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咆哮不息,十里闻声的虎跳峡;奔腾不息,浊浪排空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似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的黄果树瀑布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秀丽”: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 清雅秀丽的峨眉山;深幽澄明,怀抱雪山的白头山天池;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三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黄山的神奇绝妙等等,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2、人文美
地理教学的人文美不但包括人类社会创造之现实美,而且包括人地关系的和谐美和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劳动创造之现实美。荷兰的拦海造田,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神奇难测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高度智慧的结晶;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大运河„„这些都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②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非洲大陆赤热炎炎,紫外线强,居民们皮肤偏黑;欧洲地处中高纬区,斜阳淡光,这里广布着白种人;亚洲,南热、中温、北寒,居民肤色中黄。③生产方式的因地制宜。我国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水热条件不同,则耕作制度、作物种类、农田类型南北皆不同。各地因地制宜、实现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如珠江三角洲的三基鱼塘,使人感到既丰富有完整,有井然有序。④生活习俗的多样统一。各地居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丰富多彩:藏族袖长、腰肥、襟大、无兜,双袖或穿或束,适应了“长冬无夏、春去秋来”的高原气候特征。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多以毛皮为衣料;东部农业区盛产棉、麻、丝等,故织物以此为主……各地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不同,必然导致生活习俗的差异。⑤艺术美。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社会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是现实美的升华。各地的民居异彩纷呈,如:草原之蒙古包、江南之竹楼、西北土窑洞、北京四合院……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美,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创造了人地和谐相处的幽美环境。音乐艺术也融渗了与地理环境的协调:青藏高原高大雄伟,曲调高亢、豪放;江南水乡,景色秀美,曲调婉转,感情细腻。
二、努力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美
地理教学过程决不应归结为讲、抄、背、考枯燥死板的模式,而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 2 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1、创设友爱、融洽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教师乐教。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所教专业的爱,对学生诚挚的爱。上课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度”。再以这种美的情感来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使学生乐于受教,乐于学习。
2、创设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奇、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在“大陆的漂移”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录像设疑教学法,先用录像向学生们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特征,及两岸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特征,学生发现它们非常吻合相似之后,感觉非常惊奇、有趣,同时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它们会不会原来就是同一块大陆?”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播放“大陆的漂移”录像时,学生非常认真投入,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变化,从而获得了强烈的美感。接着我又设计了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如几亿年之后,地球的海陆分布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等等。地理教师应在有疑处解疑,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知与审美的同步发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务求教态美、语言美、板书板画美、教具美,以此表达地理学科特有的自然美,和谐统一的韵律美。如在“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的教学中,我采用讲画同步教学的方法。用彩色粉笔,边讲边画中国轮廓图,填绘主要山脉分布。由于现场作图,学生从惊讶、敬佩到愉悦,情趣高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画同步的和谐节奏,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感染,不知不觉地进入画境,愉快度过了45分钟,而且地理空间概念十分清晰,识记效果好。
三、努力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美
图片、画片、标本、模型等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性强的教具,使学生愉快地看而不厌。如在“自然带”一节的教学中,我精心挑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带的美丽景色,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学生们兴趣盎然,一面欣赏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湿季时原野一片葱绿的热带草原,苍劲挺拔的针叶林……一面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它们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环 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另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了大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它可以将缓慢进行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呈现,如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可以将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呈现在眼前;可以将宏大无比的山川林野缩小到荧屏中。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科学概念。
四、努力锤炼地理教师语言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地理这一学科,涉及的门类多,联系的事物广,知识的跨度大,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地理语言除了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语言美。美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为地理教师必须锤炼自己,掌握这门语言艺术。
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虽然可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但毕竟不能每节课都能有这样的安排,因此,更多的还要靠教师倾注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可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 4 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地球的自转运动时,可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讲地形时,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北方的气候”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在讲“黄河”时,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受感染,投入到课文中特有的情景中去了。
在介绍一些独特的地理景观时,教师要注意用绘声绘色的描述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神游一次。如讲“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时,可这样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形态万千,象玉笋、象翠屏、象老人、象 斗鸡,引人入胜。石灰岩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发育,有的象瓜果、森林,有的象飞禽、走兽,还 有的象瀑布飞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用生动的比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在讲“三峡水流”时说道:“三峡急流汹涌,惊涛拍岸。洪水时期水速可达每秒7米,赶得上汽车的速度呢。”在讲“北方的河流冰期长”时说“每年2月份,松花江的江面上,冰层厚得甚至可以行驶汽车呢。”学生听了,情绪高涨,记忆深刻。
总之,一位地理教师,应该象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兼演员,用生动的语言,出色的表演,把几十名学生的 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随着你听、看、想、做,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还陶醉于艺术享受中。使他们不愿下课,又盼着上课,这是教师语言美的魅力所在。
五、努力设计地理课外活动的鉴赏美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除了要扩大和加深地理学习的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这样一些美的活动形式:①组织学生用小型望远镜观测美丽的星星,皎洁的月亮,让学生在无限的遐想中感受美。②组织观看《飞碟之迷》、《地球奥秘》、《月球探索》等等录像资料,使学生对宇宙的浩渺、宏大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美感。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天文知识,并且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另外,开展气象小组活动、野外考察地形地貌、设立地理橱窗、制作“神州风采”的地理资料卡、组织地 理游艺活动等等,这些多彩、自主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使学生直接、间接地去领略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第四篇:论陶艺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论陶艺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陶艺作为美育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没有的优势。从制作的材料、技法到表现形式、烧成这一个完整的过程,充分的锻炼了学生手、脑、眼的感知和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陶艺教学中把美育教育渗透的更深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
【关键词】陶艺教学
美育
感受与传承 创新与发展 立体与空间 坚持与思考
一、感受与传承,“美”的概念是时代不变的产物。
时代在变迁,虽然每个时代的服饰、器具、家具、纹样等千姿百态,而且赋予了各个时代的特点,但是“美”的内涵不会变,规整的、异性的、变化的等等艺术形式只要是被人们归类到“美”的行列,它自身都有其平衡、强弱、疏密、松紧、大小等的“美”的形式。
为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存在了几千年,它的“美”更是如此。从河姆渡、半坡遗址出土的原始陶,粗狂的手法、优美的线条、古朴的纹样传递出那个时代淳朴的气息;到唐朝的三彩,釉色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谱写了一曲大唐盛世的高歌;再到元明的青花,温文尔雅、青蓝相间、清新雅致流淌出世界公认的审美情趣。即使到今天的现代陶瓷艺术,形式丰富多彩、门类百花齐放。如果只是通过美术欣赏课去了解陶瓷艺术可能感触没有那么深,当学生真正的亲自去动手尝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看着自己通过双手把一块泥做成作品、干燥、装饰、上釉、烧成,学生的心也在随着变化,审美的情趣也慢慢开始在内心发芽。
因此在陶艺教学的前阶段和教学中,我会讲述和穿插一些陶瓷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的精美图片,了解陶瓷生产的品种、历史和工艺。学生不仅有制作的欲望和好奇心,而且更加渴望动手创作作品,内心对美的享受也自然通过双手表现出来。可以说正是真正的实践才是感受美的源泉,没有美的了解与传承也不会内化到学生的心灵。
二、创新与发展,“美”的感知是学生天生的特质。
土生万物,“泥”作为大自然中最普通的材质,也是和人最亲近的一种材质,所以孩子都有玩泥巴的天性,一看到泥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碰一碰、捏一捏用心去感受手中的泥团。起初在学生手中玩的时候,有些学生会抛开当堂的作业,自己创作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往往一些定性的形状和要求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想这也许是造型、方法、内容的单调。所以如何突破陶艺的“美育”教育变的尤为重要,学生了解“美”可能会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去创造“美”却需要教师设定好一个引导和展示的平台。
比如了解不同的学生年龄段喜欢的东西,比如卡通动物,在制作的时候学生可以按照原版的形象来设计没有问题,但是卡通动物的服装、配饰,包括动作、表情是可以通过改变来展现出不同的形象。甚至与他的表情是否夸张,为什么没有表情是不“美”的,为什么没有表情也是“美”的。又如教师的直接在作品上进行添加,表面上好像是违背教育观的,但是这正是一种熏陶,如果老师只是靠嘴巴就可以让学生把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时确实做不到,所以适当的引导和修改是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美”的标准。再比如,学生做好作品后,作品的布展自然是教师的一次重组,无论是展厅展示还是作品集的展示,学生都会产生另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恰恰也是教师的“布置”所带来的。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掌握了一些固定的技巧和技能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具有“美”的形式的陶艺作品自然会从指间流出。
三、立体与空间,“美”的深度是陶艺优越的条件。
相对于绘画来讲,陶艺对“美”的表现力、空间感、立体感会更加深入。作为我们成年人来讲,选一件商品时往往会左右上下的打量,最后确定了才下决心购买,我们很少只看一面漂亮就轻易决定。作为一件商品或作品,正常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都会有不同的美感,就像每一扇窗户望出去都有不同的风景一样。正因如此,陶艺的美育教育会更深入,泥固有的质感吸引了孩子,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它,感受它,进而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手脑并用的协调性。
简单的拿一件陶艺花瓶来说,如果通过绘画,学生可以感受到花瓶的曲线美、纹样美、色彩美、器形美等等的客观美,但是如果是用泥巴来做一件花瓶,出了具备这些“美”的熏陶外,在做的过程中有可能因力度或粘贴不牢产生倒塌、变形等情况,这时力量所展现的美、心情转换的美、角度转换的美等很多主观意识上的美也都会发生改变。
四、坚持与思考,“美”的熏陶是陶艺永恒的主题。
一件事情如果只做一次,深度不够;如果只做一种,宽度不达;所带来的是,停留在表面的方法和展示形式也只是一种外化,真正的还是要内化成一种“美”的意识形态。一旦形成一种“氛围”的时候,它必将会传承,会感染到更多的学生愿意深入到陶艺课程,乐意在陶艺课程里徜徉。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但是如果作为主导的教师没有这份坚持和思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停留的脚步带来的是学生思维的固化。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信息化、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我们的家长里面有一批也具有较高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他们从小带出来的孩子相比之前会更加的优越,思维更开阔。所以学校的职能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加的趋向于传承和提高,“美”也许离我们不遥远,但却让我们一直在寻找,我想陶艺正是这条路上闪亮的路灯。
第五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榆中九中
钱雪萍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本文挖掘物理美,并阐述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特殊功能和实践过程。
关键词:美育、物理美、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审美化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美育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和促劳等功能。充分揭示各门学科的审美要素,并结合学科内容实施美育,既能高效地传授知识,又能有效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物理审美化教育是指深入挖掘和科学揭示物理美,并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艺术化的教学形式,组织审美化的教学过程。我个人认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美育德,完善学生人格
“审美化教育的影响不是强制,而是在自由与安全的心理空间中,通过对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实现的。” 物理中的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增长见识,掌握科学知识,并陶冶高尚情操,形成良好品格,其育德作用是明显的。通过美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美和善的事物更为喜爱和向往,优化生活情趣,美化言行举止;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和完善人格。象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七色光(白光色散),使无数初入物理学殿堂大门的中学生留恋忘返。还有天体运动的完美构图、卫星发射的壮观场面、飞船登月的现实美谈、电磁作用的广阔空间、激光技术的奇特功能、核能开发的美好前景等等都让学生欣喜若狂,如痴如醉。一个人喜欢真善美,厌恶假丑恶,生活趣味浓厚,就会以纯真、坦诚的态度对待生活,他的品质就有可能得到发展,思想道德会变得越来越高尚。
德育和美育的最终目标都是发展人的精神,构建人的人格,培养人们和谐完善的心灵,崇高臻美的道德品质。美育所激发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可以互相渗透和重迭。物理中的每一项科技成就和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事例都是德育和美育的最好素材,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象哥白尼为真理献身的悲壮行为、牛顿致力科学物我两忘的曲折经历、伽利略面对宗教的错误审判不屈不挠坚持研究科学的品质,法拉弟拒绝制造商高薪聘请和女皇授予爵位的不图名利的美德,还有爱因斯坦一生热爱和平、并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等。这一切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他们敬仰科学家非凡的才智、高远的志向、惊人的毅力、崇高的精神和完美的人格,经过长期的熏陶,会不知不觉地以伟人为楷模,树立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以淡泊的态度对待名利地位,以快乐美好的心境求知求学。其言行举止既符合道德规范又符合审美规范,道德情感变得越来越丰富、稳定,人格品质也变得越来越完善。
2、以美启智,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现象复杂、规律繁多、理论深奥。平淡的说教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智育中渗透美育,向学生充分展示物理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剖析科学美和艺术美,把求知和审美结合起来,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在美的享受中受到积极的教育,从而接受教学信息,完全可以达到以美启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美育既是形象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学生在美感中精神愉悦,智力被激活,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例如,一位老师在“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课件,插入奥运会比赛的真实镜头,让学生目睹“运动快慢与美”的情景之后,学生个个精神焕发,余兴未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相关教学内容,在美感中度过了一节课并掌握了知识。又如在平面镜成像、杠杆平衡、磁感线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模型和实验等媒介,展示对称的物理图像,给学生以强烈的美感和深刻印象,他们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公式蕴含丰富的科学美感,但教师如果不作引导,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些符号,无法体会其中的美。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有必要剖析其简洁与和谐美,尽可能将理性的美形象化,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牛一定律”与“质能关系”的深广物理内涵和强烈的科学美感。教师的审美素质在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比如:教师传授教学内容虽是“老生常谈”,但他们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和娴熟的技巧却能深深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陶醉于科学魅力之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动力。
3、以美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体验,最使人感到愉悦的是美感,艺术的健体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如散文的诗情画意、小说的动人情节、绘画的精巧构图、雕塑的形神魅力、音乐的美妙旋律、舞蹈的优美动作„„无不让人赏心悦目、愉情怡神、益身健体。物理美对学生同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们经常被“花桥倒影、天狗吃月”所吸引;因“苹果落地、电磁感应”而振奋;着迷于“对称的物质结构、和谐的运动状态”;陶醉于牛顿力学理论、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促进人体健康发展。”达尔文把美育看成是培养和训练儿童健康和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审美的健体作用是有科学道理的。医学和心理学专家认为,人在审美愉悦中,血液分泌有益健康的化学物质,很好地调节人体的节律,并使全身器官协调地运转和发挥作用;所有感觉变得更灵敏和精细,能有效地促进大脑兴奋中心的转换,减缓学习疲劳的积累,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使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增强体质和体魄,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很繁重,一部分学生以顽强的毅力承受着重压,学有所成;但很多的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思进取。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乐教乐学”,而美育能使教学充满快乐和生机,实现益智、育德、健体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或多媒体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物理美以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实验教学的新奇美对学生吸引力很大,象“纸锅烧水”、“空瓶吞鸡蛋”、“人造彩虹(色散)”、“魔镜成像”、“电路黑箱”等等实验给学生带来无限乐趣和美感。学生通过物理实验,不仅能目睹优美的物理现象,而且能通过操作实验,手脑并用,促进肢体、身心和谐发展。
4、以美促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 物理世界非常之美,有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也有光彩夺目的科学丰碑。在这些丰碑上不但记载有先驱们的丰功伟绩,还铭刻着他们为科学献身的崇高思想和无瑕美德。
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是美和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美所激发的创造热情,是探索科学奥秘的巨大动力。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采取自由灵活的方式,使学生既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感性美和理性美,又能体会教学媒体、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审美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并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掌握美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坚持“立美于教、以美优教、以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