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宿集庆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集庆寺① [元]仇远
平生三宿此招提②,眼底交游更有谁。
顾恺漫留金粟影,杜陵忍赋玉华诗。③
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
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注释:①集庆寺建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轮奂极其靡丽”。元末建筑都毁于战火,还留存宋理宗御容一幅、燕游图一幅。②招提指寺院。③维摩诘又称“金粟如来”,东晋顾恺之曾在南京瓦官寺绘《维摩诘示疾壁画》。《玉华宫》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唐代旧宫的凄凉景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三”泛指作者多次来集庆寺游玩,表现对这座寺院的喜爱。
B.颔联通过“金粟影”和“玉华诗”,写出了集庆寺当年的繁盛辉煌。
C.颈联写在园中烹调嫩笋、摘取新茶,表现了春天的寺园中萧条冷落。
D.尾联通过静夜洞箫声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图,寄托心中诸多感怀。
E.整首诗风格清雅委婉,含蓄蕴藉,体现了作为末世文人的家国情怀。
15.仇远在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是如何抒发的?
【答案】
14.AB15.①直抒胸臆,首联中写出了知交故友离世后自己的孤独落寞。②用典,正用顾恺之在瓦官寺画维摩诘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反用杜甫写《玉华宫》诗的典故,表达叹息之情。③借景抒情,颈联作者把眼光投向了景物,原本是美轮美奂的寺庙建筑群,如今沦为了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地方,抒发昔盛今衰、故国沦亡之情。④以景结情,尾联在凄清的洞箫声中,皎洁的月光照在古松枝上,物是人非,王朝更替的感怀与清冷之景交融。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作者多次来到集庆寺游览,宋亡前是因为喜爱,宋亡之后则是借此感怀黍离之思,悼念故国。B项,错在“集庆寺当年的繁盛辉煌”。正确的分析:正用顾恺之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反用杜甫的典故,借古怀今,就算杜甫来到这里,看到如此衰破的景象,也会不忍写诗。构成今昔对比,变现荒凉寂静。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试题分析:题干是“仇远在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是如何抒发的?”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首先要了解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等。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写出了知交故友离世后自己的孤独落寞。直抒胸臆。颔联用顾恺之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反用杜甫的典故,借古怀今,就算杜甫来到这里,看到如此衰破的景象,也会不忍写诗。构成今昔对比,变现荒凉寂静。颈联借景抒情,写在园中烹调嫩笋、摘取新茶,表现了春天的寺园中萧条冷落。诗人把眼光投向了景物,原本是美轮美奂的寺庙建筑群,如今沦为了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地方,抒发昔盛今衰、故国沦亡之情。尾联以景结情,通过静夜洞箫声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图。在凄清的洞箫声中,皎洁的月光照在古松枝上,物是人非,王朝更替的感怀与清冷之景交融,寄托心中诸多感怀。
第二篇:《秋宿虎丘寺》阅读答案及赏析
秋宿虎丘寺
苏舜钦①
生事飘然付一舟,吴山萧寺且淹留。
白云已有终身约,醁酒聊驱万古愁。
峡束苍渊深贮月,崖排红树巧装秋。
徘徊欲出向城市,引领烟萝②还自羞。
【注】①庆历八年秋,苏舜钦复官为湖州长史,因故未能赴任,因游虎丘以解愁闷,但时时心系庙堂。②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之地,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结合表现手法进行赏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颈联“束、排”二字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奇妙的想象,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描写出一幅绚丽的景象。(1分)峡谷“束”了河流,让它成为深潭,然后把月亮深深地贮藏在潭中,想象奇特。(2分)而那崖头也似乎不甘寂寞,把那红树一字排开,巧妙地装点着秋色,画面绚丽无比。(2分)
2.①对“生事飘然”、无法把握命运的无奈。②对享受山林之美的隐逸生活的向往。③心系庙堂,不甘隐居,自感羞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此诗感叹身世浮沉,人生飘零。前四句透露出无奈的归隐之意和罢官之后的苦闷心情。这一切时时折磨着苏氏人在江湖,魂系庙堂的诗心。后半部分写景句,老辣壮美,虎虎生气。结尾借自惭而自己安慰。落寞的灵魂,无言的伤感!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配套练习及答案题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二.阅读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7.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
9.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
10.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基础知识及运用答案
1.略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4.A5、A6.乐观、豁达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11.B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阅读理解答案
1.都是闲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
4.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5.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6.相与/步于中庭 7.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8.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9.月色入户,近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10.D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2.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13.D
第四篇:《宿云门寺阁》习题与答案
宿云门寺阁(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①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注]①五湖:太湖的别名。
10.全诗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1.第二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写出了诗人怎样的胸怀?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0.(4分)全诗写了寺外之景、寺内之景和梦中之景。(1分)诗中先描绘云门寺的周围景象,写出了云门寺的幽静;随后写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及卧床环顾的景象,写出了云门寺的高远与古老。(2分)最后描写凌空遨游的梦境,营造了朦胧恍惚、似有若无的境界。(1分)(如果从“现实之景”和“梦中之景”两个角度回答也可)
11.(4分)写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1分)写“悬灯”可以烛照千山夜色,写“卷幔”可以看到(想象)“五湖秋色”;诗人不为夜幕和斗室所限,放笔天地,万物无所隐藏,如此壮美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宽阔胸怀。(3分,分析恰当即可)
第五篇:宿毕侍御宅阅读练习及答案
宿毕侍御宅
钱起
交情频更好,子有古人风。
晤语清霜里,平生苦节同。
心惟二仲①合,室乃一瓢空。
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
明发南昌去,回看御史骢。
注:①指汉代羊仲、裘仲,是廉洁隐退之士。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毕侍御有古人之风,深为钱起敬重,因此二人交往较多,交情颇深。
B.清霜时节,钱起夜宿毕宅,二人平生受了同样的苦,因而一见面就彻夜长谈。
C.第五六句化用两个典故,赞美毕侍御生活简单清苦,是廉洁隐退之士。
D.最后两句想象自己第二天早晨到南昌去的情景,“回看”表现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15.本诗第七至十句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3分)B【解析】“苦节”意为坚守节操,矢志不渝。
15.(6分)①视听结合,所见之灯影,所听之雨声,从视觉和听觉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寒冷。②写景层次清晰,由低到高,由内到外。第七、八句先写低处,后写高处,第九、十句灯影、残漏写室内,雨声写室外。③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残漏雨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④情景交融,通过凄清寒冷的环境,烘托出诗人与朋友即将分离的愁苦之情。(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