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也谈教师教学过程的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一堂设计再精心的课,在具体实施以后,总有这样那样的纰漏。自我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笔者认为,进行课堂教学自我反思,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事件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三点:
(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分析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
(3)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4)记录课堂意外。教师要及时记录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及当时的处理过程,课后进行认真反思,反思当时的处理是否得当,有否更好、更妥当的处理方法等等。日积月累,这将是教师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
二、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先进的理论往往能让我们感觉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们的教学进入新的境界。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存,是不能登堂入室、达到高屋建瓴的教学境界的。苏霍姆林斯基就这样要求他的教师:“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补充其知识的大海”,他认为,这样,“衬托学校教科书的背景就宽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更明显。
三、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
教师之间,多开展相互听课、观摩活动,不但可以避免闭目塞听成为“井底之蛙”,而且能够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不要放过听课的机会,不要放过一些细节。除了要多争取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还要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客观、公正评价其得失。教师对所听和观摩的每一堂课都要研究、思考、探讨,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
第二篇:也谈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也谈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江阴市陆桥中学 顾 青
[摘 要] 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教学反思这个老话题增添了新的内涵。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对物理教学反思的认识,以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标尺,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细致的分析和思考,总结得失,揭示了教学反思的意义,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字] 教学反思;新课程;教师;学生
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提出了新目标。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其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从教多年,可总觉得自己在教学上还不是得心应手,还有着许多困惑,有时候一节物理课下来,自我感觉不太好,因此常会深深地自责,有种负疚感,要郁闷一阵子,总是忍不住要反思总结,是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驱使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关于教学反思,笔者有一些个人的见解和想法,本着与同行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撰写了此文‥‥‥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是一项持久反复的系统工作,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事情,要常抓不懈,及时总结得失,适时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而进行的有关教学方面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思考总结,反思是为了提高,是为了使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好比走路,每走一段路,我们要不时回头看看,所走过的路是不是正确?有没有走弯路?怎么走更好?
反思是一种智慧,会反思的人是充满理性的智者,会反思也是成熟的一种表现,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更快进步、更快走向成熟的重要形式,使教师由苦干型向巧干型、由辛苦型向科研型转化。在20世纪70年代,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教师要在教学上多作研究多作反思,去争做智慧型的老师,只会埋头苦干而不会作教学反思的教师永远只是个教书匠。[1]同时,在一次次的教学反思过程中容易形成本质性、规律性的教学理论,而归纳得到教学理论再回过来指导教学实践,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也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成功的经验要及时总结,失败的教训要及时吸取,使教学工作精益求精、事半功倍、高效优质。
二、物理教学应反思什么?
新课程是一面镜子,对照它教师可以对自己上过的每节课进行全面审视,评判优劣,总结得失。
要反思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贯彻和达成新课程的三维 2 教学目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它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学生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学习、思维的方法,并体验探究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使物理教学的重心从强调知识的传授向强调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2]
教师要以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标尺,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刻细致的反思,不仅要反思教学中的“得”,更要反思教学中的“失”。1.对教学内容及其安排进行反思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新课程大纲,有没有抓住重点、分化难点。在新旧教材交替之际,往往有教师舍不得割舍一些旧教材的教学内容,如:补充过多的有关液体压强的计算、补充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公式并作计算训练、托里拆利实验研究等等,使得上课容量太大,上课时间显得很紧张,并且因为内容太多太杂,教师为了赶时间,课上不停地讲,面面俱到,结果上课往往本末倒置,失去了教学重点,也影响了上课的进度与效果,所以要严格依照新课程大纲安排教学内容,大胆取舍,该讲的一定要讲,不该讲的不要去讲,可讲可不讲的作机动处理,教学容量要控制适当,难度要适中。
2.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组织是否合理有序,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学用语是否正确得当,板书是否规范精当,上课时间是否分配合理,由于物理课上经常有实验活动,很多教师由于时间把握不当,上课往往有前松后紧的毛病,有的课虽然教学设计很精妙,但是如果上课时间控制不好而造成拖课的话,那也是失败的课。
要反思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否和谐,课堂的提问时机、提问方式是否恰当。譬如有时教师上课讲得太多,不信任学生,双边活动少,提问面窄,几乎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课堂上势必气氛沉闷,学生毫无压力和动力,不肯动脑子思考,显得焉焉的、没有生机和活力,学生积极性不高,很被动地接受知识,简直成了冷漠的看客,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谈起。
为了省事,有时教师很少对学生单独提问,喜欢让学生“大合唱”,“大合唱”是一种很不好的形式,它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却培养了部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思想。实话说,我曾经喜欢当这种课堂“大合唱”的指挥家,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作业情况差,好多课上反复讲的内容学生还不懂,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好像没讲过似的,后来,我进行了反思,都是“大合唱”产生的后遗症。
相反,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特别在探究课上)频繁提问,经常提一些重复的、不着边际的问题,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相距较远,偏离主题;提问没有层次,没有梯度;提问语也不言简意赅,学生不知所云,无法回答;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对否,对课堂上学生的即兴提问不理不睬;不能灵活应答,缺乏课堂的驾驭能力。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在课堂上挖空心思玩噱头,例如滥用多媒体,在课件里插入了很多对上课没有多大帮助的动画,并且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是学生被动画里搞笑的情景和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却顾不上听老师讲课,忽略了课堂教学应掌握的知识,真是华而不实、本末倒置,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分拘泥于形式,而忽视了实效,空热闹,哗众取宠,同样是不可取的。
要反思教学手段是否太单一,教学方法有无创意灵感。有的课堂设计过于平铺直叙,缺乏悬疑,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与辩论,或物理解题或说理过分强调统一而忽略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否决了学生的批评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样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还要反思物理教学有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有没有贴近生活,有没有渗透人文精神等等,有的教师上课不重视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表述,只重视计算,把物理当数学去教,导致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到位、缺乏深度。
另外,教师还要反思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合作怎么样?听其他教师的课,也可以引发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师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3.对物理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保证实验的成功率,提高实验的清晰度,注重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
①要反思演示实验是否成功,是否清晰可见,能否改进以求更好。
回想起我上课曾经有过的尴尬时刻,那次上课,由于我思想上重视不够,实验准备得不充分,还忽视了一些偶然因素,导致实验失败,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来要演示气体扩散实验,我为了图省事,没有事先制取二氧化氮,而“聪明”地以溴水代替,想蒙学生,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由于那天上课时气温较低,溴水蒸发很少,在瓶内根本就看不到棕色的气体,实验进行不下去了,我也懊脑不已。原本那节课教学设计得挺好,可是我偏偏忽视了实验这一环节,实验上受挫也影响了我之后上课的情绪,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希望自己能吸取教训,之后每每要准备实验,我总是想起那节课,提醒自己教学上一定要实事求是、精心准备,不要去误人子弟,可以说,教学反思使我工作上变得更成熟。
②对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进行反思。
对于实验探究活动,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既有经验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想”的活动中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2]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探究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之一,是不可替代的。
而有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甚至以播放多媒体视频来代替实验活动,或者为了减少所谓的“麻烦”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大包大揽,为学生设计好全部的探究过程,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 程序进行“探究”,名为探究实验,实则为验证性实验,虽然课堂的进程很顺利,但是却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减弱了活动的乐趣,只重视实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忽略学生小组的讨论交流,即使安排学生讨论也只是盲目地讨论,搞形式走过场。
有的教师为了得到预想要得到的实验结论,牵强附会,编造实验数据,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由于时间的关系,有时一节物理探究课下来,经常连实验结论都得不到,作业不大好做,为此,有些教师非要草草地、生硬地给出实验结论,接着再布置作业,好像上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做作业。这些做法都没有摆脱传统实验教学的思想束缚,必须进行洗脑并加以整改。
有的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探究活动放得太开,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一头雾水,不知道干什么,也达不到理想的探究效果。
4.对总体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根据学生当堂反应、实验效果、作业情况、检测情况等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诊断分析,进行教学反思,特别是如果总体的教学效果较差,教师除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以外,还要这样去反思:课后辅导是不是放松了?师生关系怎么样?为什么学生爱抄作业?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得如何?作为教师,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把握准确?
当然,反思也要居安思危,不要等教学成绩差得不可收拾的时候才想到去反思,要主动反思,及时反思,定期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三、反思的操作形式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多总结、多反思,最好一节课后一反思,可以与同事们口头交流,每一个阶段后要来个较大的反思,要争做有心人,把平时日积月累的点点滴滴定期汇总,以成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写教学随笔,格式可以很自由,篇幅可长可短,文字也不必刻意修饰,但一定要真实及时有效,教师把教学中的一些感受、思考、困惑写下来,定期整理,既记录了教师的成长历程,也可以为撰写论文作积累。现在是网络时代,教师还可以写博客,通过网络平台与更多的人交流讨论,实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实时交互性,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当然,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后,要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必要时甚至可以把原先的方案推倒重来,及时弥补不足,尽量挽回教学上的损失。
总之,教师需要加强反思意识,要常反思,会反思,主动反思,定期反思,让反思成为伴随整个教学生涯的一个好习惯,上上下下形成积极上进、自加压力、自我鞭策的良好风气。反思,使你积蓄了力量,反思越深,蓄势反弹会越强。反思,使你多了一份睿智与冷静,少了一些浮躁与莽动,在通往教学成功的大道上少走了弯路,走得更轻快更稳健,以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长远发展。参考文献:
[1]刘炳昇 《继承与创新》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
[2]马建明《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策略》·《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9期
第三篇:也谈估算教学
也谈估算教学
在落实新课标关于估算的教学要求方面,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1、新课标加强了对“估计”和“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的内容。以往在教学中我们都只关注学生估计值与实际值的数字差距,没有注意到量,出现了学生估计的范围太大的弊端。通过这一改革实现了知识性的弥补,同时,也让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为,让学生明白了学习估算的实际意义,而非是为学而学,估算的素材也大多来自教材。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并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觉的进行估算,从而增加了学生的一些切身体验。
3、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尝试,不要急于评判。鼓励学生积极解释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课堂中涌现出来,我们要小心翼翼地去呵护住学生们的这份探究的精神,不要轻易地用一两句话就否定一种方法。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对所学的问题有异议,让学生在交流和解释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四篇:也谈反思
也谈数学教学的反思
张榜中心小学柴新生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美国)波斯纳。
2010年秋季我参加了全国继续教育网数学课的学习,有收获,有提高。聆听教授和名师的生动的讲解好教学经验指导。我从教三十多年,通过体会和实践,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自古以来就是具有反思意识,因此,在我国古代有“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近年来,教育学领域中通过大量研究反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逐步认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反思是每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一个学校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需的一项管理活动。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自我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反思是自我否定的起点,同时又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起点。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冲动,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整合教学能力是新时期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是整合能力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动动笔,写一写,不光利于梳理,而且利于积累,以备今后教学所用。记录的方法很多,可用日记、随笔(反思自己课堂组织的策略、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即时反应,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达到最优化等)、心得体会、反思后的教案、教学反思论文等。
一、我们存在的表现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发现永远也不会满意自己的教学,你就会持续不断地探索,以寻求更多的新方法来改善自己的教学。在这种“不满意”状态的激励下,你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而这种“不满意”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促使你改善自己的教学,这就是教学反思的力量。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但长期以来的现状是:很多老师虽然任教数十年,身上“家”的气息没有,而“匠”的气息渐浓。缺乏反思意识和不知反思策略,难于自我界定是一个重要原因,表现如下:
1.对反馈信息的麻木
一般说来,那些能够接受并处理更多反馈信息的教师,也会吸收更多的有关自我的信息,从而形成更广泛的自我界定,并且这种自我界定也会更准确。如何处理反馈信息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你对反馈信息的敏感度。对反馈信息敏感的教师和那些对反馈信息不敏感的人相比,在能力、知识、资质等方面都要优秀一些,他们的反应更敏捷,也更容易接受外界信息。2.备课虎头蛇尾,重课前备,轻课后备
多数教师往往重视课前备课,有的甚至超周或超月做教案,提前编写,反复熟悉,但这节课一上完就万事大吉了,没有进行反思、推敲、总结。对这节课的成败研究不到位或干脆就没有课后反馈、反思的意识,学生学好学坏不去反思,有的教师甚至说学生能力差。备课的过程也就自然虎头蛇尾了。
3.不注意随时补充教学信息和教学后记
编写教案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应当把教案看作教学的“档案”,要有这个意识,它不应局限在讲课前备课时写入教案的内容,教学的方法,重难点的突破,学生获得的思想,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案要留有空页,可随时补充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有时是学生的发现,有时是教学过程的失误,有时是意想不到的意外收获。但许多教师缺乏这种捕捉意识,备课处于静止状态。把很多、很好的教学收获,教学故事,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流失遗忘。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有组于学业的成功,尽管如此学生还是难免出现错误。是否立即否定,责难、打压。还是理解。并真诚的帮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教师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挖掘错误的错误的价值,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成为教师教学的资源。
二、我的的反思日记
日记1.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不少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就总结了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3、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日记2.《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宝贵财富。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用米量及其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木工师傅修理课桌椅和装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折尺来测量,上体育课学生跳远和推铅球都得用卷尺来测量,学生或许有帮过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举出见过的各种尺子及它的用途,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唤醒了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2、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如教学导入时,让学生用小尺子量长距离,在学生身处困境时,师问:你觉得自己还行吗?不但只是提醒学生知难而退另想办法,而且是提醒学生找伙伴合作,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本课在测量长距离时,更是离不开学生的合作。本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成形了学生之间互助、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也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精神。日记3.本节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节课紧紧张张,很充实,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紧张的40分钟一刻也没有松懈,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另外,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可以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教学效果良好。
1、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购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整节课始终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2、本节课还重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交流的环节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设计购物计划),鼓励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信息,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又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自主编写题目,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
3、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是和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前,给学生充分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也有助于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而独立思考之后把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大家一起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各种个性化的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接纳。
4、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使学生吸纳与同化他人的优点,优化自己的做法,更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算法多样化,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总之,整节课,我都在引导学生主动、热情的学习,在尊重他们个性化思维的同时,也在引导他们积极吸纳同伴的意见,寻找最优化解法。
三、我的几点看法
1、经验型数学教学需要反思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2、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活动。是教学中的一种随笔,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即时灵感。
在那些灵感中,记录了孩子们课堂上闪光的身影,留下许多的不自禁的感动;那里有教学经验的精彩描绘,也有工作不慎时捅下的漏洞;在那里,曾经不断地刷新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曾经轻轻地汲取营养为自身内需做补充;那里有忧虑和困惑,那里也有欢歌和笑语;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记载着执教者的酸甜苦辣后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功。它给了我们一个工作反省的机会,给了我们一方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给了我们一片展示自己才华的天地,帮助我们一天天变得成熟、变得聪明。我永远会对它有一份钟情。我常想,教学反思毕竟是一种促进教学提高的手段或方式。它需要执笔者的用心,也需要执教中的细心,更需要过程中的真心。
第五篇:我也谈作文教学
我也谈作文教学
摘要:提高作文能力要做到:激发兴趣,广泛积累,培养能力,多做修改。激发兴趣,首先要对学生作出恰当的估量,其次变作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自发需要,第三要营造轻松愉快的作文氛围,第四要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责任心。积累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看,多读,多写。培养能力,首先将写作基本功落实到位,其次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多做修改即指导学生修改自己习作。
关键词:激发兴趣,积累材料,培养能力,指导修改。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上作文课的现象仍很普遍。我在十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颇有成效。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才肯经常动笔,认真写作。激发兴趣从以下几点做起。
1、对学生作出恰当的估量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现有的写作能力作出正确的估量,并及时把这一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尽量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给学生足够的自信心,激发其写作欲望。
2、变作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自发需要
兴趣源于需要。当学生认识到写作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作用,明白写作知识需要学习,表达能力需要培养时,作文才能兴趣盎然。兴趣导致行动,行动实现目标,实现目标是为了满足需要,满足需要使目标、行动、兴趣构成作文训练中的良性循环,成为学生实现作文目标的内驱力。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起到宣传、导向作用,让学生自觉认识到作文是一种需要。
3、营造轻松、愉快的作文氛围
课堂的气氛直接影响学生作文的兴趣。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在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发言有独到的地方,都及时表扬。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讨论甚至争论,让师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围中交流,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习作兴趣。
4、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责任心
有了责任心,兴趣才会持久。要把培养学生用母语写好作文的责任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有了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能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写作,就会积累一点写作的经验教训,悟出一点写作之道。体会到写作的苦与乐,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就会高涨。
二、积累材料
朱熹诗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写出“清如水”的文章,必然要有从心坎里流出来的汩汩的“源头活水”,这就要靠积累,要脑子里建立内容丰富的材料库。积累丰富、充实的材料
要做到多看、多读、多写。
1、多看
多看指多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只有通过观察,处处留心,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为作文打下基础。只有训练出敏锐而有透视力的眼光,用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
2、多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积累及写作的基础。阅读可以提高人的认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语言。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引导学生读《朝花夕拾》;学《绿色蝈蝈》,我引导学生读《昆虫记》;学《香菱学诗》,我引导学生读《红楼梦》„„课内外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要读,优美语段,精彩篇章,诗词歌赋等还要背诵,做到张口就来,脱口而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多读书的好处吧!
3、多写
上学时,老师常说:“好记性赶不上烂笔头”。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只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这样做,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既能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乐趣,也可以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练笔形式,除写日记外,还可以写读书笔记、评论、读后感;可以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哪怕是把自己一天中看到的、听到的事记下来,同时发表自己的感想
也好。这样日久天长,积累得多了,自然不会愁作文无材料可写。
三、培养能力
学生作文要求是能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常用的表达方法,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明白晓畅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有两点需要特别花力气。
1、写作基本功落实到位
字写得整齐、端正、正确,应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正确地书写汉字,使用汉字,能发展思维,发展想象,丰富情感,受益终生。文从字顺,亦是基本要求。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是最基础的表达方式,而叙事不清,说明说不明白,描写表意不清,议论空泛等缺点也比较常见。练习基本功非一朝一夕可成,要对其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只要重视,阅读教学中相机点拨,口头训练时相机促进,写作有计划,分阶段由简到繁地进行实践,或片段,或篇章,或随笔,或大作文,要求明确,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2、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
只有扎实地进行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学生才能形成能力并逐步提高。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开头、结尾、用词、修辞、写作手法,写人、写事、写景、状物、议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每一次习作练习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整体上
有计划,分阶段由简到繁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持之以恒。
训练的方式可以多样。命题作文与半命题、话题作文相结合,课堂限时作文与课余随笔相结合,片段练习与篇章写作相结合„„每次练习都有针对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多做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很多人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是不错的。一篇文章写好之后需要反复修改,每修改一次,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详批细改,班级讲评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会修改。
对优生,为了培养他们自我修改的能力,提倡不打草稿,打腹稿,写在作文本上后,可进行自我修改,要求使用修改符号,字迹清楚,让人看得明白,不能乱写乱涂。这样能加强责任心和随机应变能力,教师也便于下次作针对性训练。
对中等生,教师应审阅草稿,用符号标出文中错误和不妥之处,让学生自己改,再交由老师批阅。对于少量差生,不应作过高要求,尽量做到面批面改。讲清批改方法,先内容后词句,将错的地方标上标记,要求他们根据教师指导,独立修改。这种面批面改,能够了解学生的错误原因,让学生乐意修改兴趣提高,能增强其自信心。
总之,学生乐意写作文,并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再注重作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并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修改,作文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妙笔生辉—于老师教记叙文》于漪著,复旦大学
出版社
《中学作文教学法》主编:黄建成 袁立庠
《新编初中作文教与学》作者:李安学 中国海洋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