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渠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探讨论文
摘要:技工学校的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要紧紧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多渠道;语文;综合能力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漫长、辛苦、勤奋、科学的系统工程,一朝一夕想大幅度提高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多渠道、多方位进行强化和训练。技工学校的学生已近成年,都有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基础,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除课堂训练外,还要紧紧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单项训练。
一、培养说的能力
通过训练使学生可逐步达到出口成章,言之有理。在训练方式上,可设置3~5分钟演讲。要求速度适当,吐词清楚,说普通话,语言流利,富有表情,能吸引听众,有感染力,有宣传鼓动效果。演讲题目可以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讨论选定演讲题目。演讲内容可以有复述、评论、讲故事、介绍名人名著、口头作文等多种方式。演讲前学生可以先写好演讲稿,也可即席演讲。但应掌握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教师不要只当评委,更重要的是当好听众,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使演讲者和听众的语文能力都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二、培养听的能力
坚持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听力单项训练。其方法可以是听各种录音,听别人发言,听别人读文章等。听的同时,要求学生能抓住中心,记住要点,提纲要领式地复述听过的内容,并快速记录。通过这项训练,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素材提炼能力,速记能力等。我们经常说,“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就有深刻的道理。听与会听一字之差,相距甚远。有的人经常听,也乐意听,可就是没有达到用心听,会听,以致于听的不少,记着的不多,甚至前面听,后面忘,左耳进,右耳出,又怎么达到锻炼和提高的目的呢?
三、培养读的能力
选读内容,既可以是古今名篇名作,也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等。同一个作品要求用不同方法去读,如默读、朗读、阅读、精读、研读等。朗读要有感情,阅读要有目的,精读要有记录,研读有读后感。通过运用各种读法,全面感知作品内容和感情,进入作品角色之中,进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触景生情,读起来绘声绘色,把读的过程变成表演的过程,变成展示自己理解作品能力,渲染作品艺术成就的过程。
四、培养写的能力
简言之,就是勤写、多写、快写、精写。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自己感兴趣的所思、所见、所闻,尽可能集中到笔端,展现在纸上。尽量做到一周一篇作文,一篇读书笔记,坚持每天记日记,一篇课文跟着一篇读后感。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当小记者,踊跃向报刊杂志投稿,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发表后的喜悦和乐趣。
听、说、读、写相辅相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位地尝试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会大大提高,语文能力也就不断长进。
第二篇: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论文)
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课标》提出的“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通过多渠道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3、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
以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我学古诗”活动,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训练学生用说的方法来表达对诗意理解的能力。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利用课改理念,让学生学会评价。
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课堂评价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我训练学生学会评价,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例如:“我听他读课文,就像看见课文中的景物了。”“他说的真流利,真有趣,我都被吸引住了。”“我要像他学习,也要写出像字帖上的字来。”“老师,我觉得自己今天写得字比上次漂亮多了,你可以奖我一朵小红花吗?”等等。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还能做些评价,这不正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吗,这也是未来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复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三篇:《浅议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浅议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课标》提出的“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多渠道;培养;实践能力
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通过多渠道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
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我学古诗”活动,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训练学生用说的方法来表达对诗意理解的能力。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利用课改理念,让学生学会评价。
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课堂评价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我训练学生学会评价,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例如:“我听他读课文,就像看见课文中的景物了。”“他说的真流利,真有趣,我都被吸引住了。”“我要像他学习,也要写出像字帖上的字来。”“老师,我觉得自己今天写得字比上次漂亮多了,你可以奖我一朵小红花吗?”等等。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还能做些评价,这不正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吗,这也是未来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
三、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
3.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
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复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教学中要如何来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综合能力呢?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各有各的见解,我汲取众人之观点,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处理好教材,于教学中设计吸引学生兴趣的环节,低段可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调动学生阅读的乐趣;中高段可采用激烈机制来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在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之后,我们则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读画画、读读演演、读读编编、指导学生开展摘抄活动、于阅读中穿插游戏等多种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感到单调,而且于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教会学生用多种不同的读法,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去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读到一定的程度,很自然的就会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效果。
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听说表达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表达的情景,多给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在口语交际课上,不断引导学生练习表达。课外活动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可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说,引导学生学会表达。阅读教学是写作的基础,那么要怎样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呢?作文教学是富有实践性的,不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无法有所收获,每天写日记学生必然感到缺少写作素材,那我们就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出略点、隐点、续点和触点进行扩展、补充、接编和改写。这样学生有话可说,也很乐意,既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的训练,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写作也因此变得很轻松。
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太注重教学生如何去写,给学生讲太多的写作方法,灌输太多的写作技巧,然而,结果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我们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是我们教写、批改、讲评的套路使得学生怕写作文。教学中,我们都将阅读与写作分离,忽略了大量阅读是写作的关键这个因素。如若我们有效的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书籍,当学生涉猎了群书,扩宽了视野,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领悟了各种表达方法后,再加以引导学生坚持练写,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与写作实践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就有了提高。
作文难”几乎是学生的普遍感受,一难没有内容可写;二难不知怎么写;三难不会取舍材料;四难不懂层次安排,五难语言干巴不具体。由此种种都是困扰小学生作文的原因。老师怕教作文,每到作文课总有言不由衷的心虚之感;更怕改作文,错别字、语病、选材、谋篇,一项一项都要精批细改,犹如蚂蚁搬山,费时费力,却吃力不讨好。学生作文水平不见长进,是师生心中越来越重的无奈和烦恼。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对这个问题,语文教师的看法是一致的:学生缺乏作文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则是众说纷纭了,莫衷一是了。我以为,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爱写作文,能写作文,就应该在重视激发兴趣的的基础上,也要重视作文能力的培养。因为兴趣的产生可能源于偶然,也可能是一时的冲动,但要真正使这兴趣转化为动力,使学生对写作文乐此不彼,还必须有较强的作文能力。因此,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双管齐下,既要重视兴趣的激发,更要重视兴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激发学生阅读、表达、写作的兴趣,将听说读写有机的联系起来,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加上学习方法上对学生的指导,那么,我们就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表达、写作的能力。关于语文的解题能力,我们要在平时听说读写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这样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分析,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各个方面都是有机联系的,只要我们善于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表达、写作、解题的综合能力培养。
第五篇:电工电子学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电工电子知识越发重要,在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培养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电工电子学课程,提出从系统理念、理论实际、软硬结合等4个方面出发,全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理念领先;系统思考;分层教学;理实一体;虚实结合一、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16年,我国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电工电子学》课程是我院针对部分非电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工程角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的岗位工作、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电工电子学课程涉及数学、物理等多门学科,具有教学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生普遍反映难学;再加上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主动参与机会不多,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因此,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多管齐下,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理念领先与系统思考
一方面,当下的学科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应该从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生理基础、习惯方法及学科素养等。根据这样的理念,提出在电工电子学课程中采用BOPPPS模型来优化教学。BOPPPS模型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种先进教学模型,在北美诸多名校进行应用[1]。BOPPPS模型根据教学育人的认知理论将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B—Bridge-in(导言),O—Objective(学习目标),P—Pre-assessment(前测),P—Participatory-learning(参与学习),P—Post-assessment(后测),S—Summary(总结)[2]。它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5]。BOPPPS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强化他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将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型应用到我院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大模块,知识点众多,容易给学生造成杂乱无章,从而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教师必须系统考虑如何将这三大模块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系统项目,使整门课程内容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有独立功能的整体。这样学生才可以对整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才会对相关知识内容积极思考、拓展应用、深入学习,为学生打下工程设计的基础。
(二)生活出发与分层教学
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应用到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中,找出课程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提炼出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做到教学不只局限课堂,还能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课程初期就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比如让学生制作一个爱的小夜灯送给家人和朋友,对于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思考,能很好地设计实现。教学中结合元器件的选择,注意参数匹配,如电路的分析、计算,点亮LED灯(单色或彩色)所需的电压,直流稳压电路的设计等。再比如家里的家用电器(洗衣机)罢工,故障代码E32,请学生帮助查明原因,并指导维修。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这些电工电子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而有用,从而愿意多角度思考问题。我院开设《电工电子学》课程的学生层次有本科、士官大专学生,他们有的是通过高考入学,基础较好;有的则是从部队考取入学,学习能力良莠不齐,这样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区别。我们将一些基本知识放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集中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而且应该提供几个进阶性的学习内容,对于理论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同时,再额外完成一些有挑战性的项目,刺激学习;而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以鼓励为主,在习题、实验和实践方面提供适合能力的项目,尽可能让他们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建立良好氛围[3]。
(三)理实一体与虚实结合《电工电子学》课程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众多的实验项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但在目前的教学中,理论与实验、实践分开进行。即在教室上完理论课后,再去实验室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完成,记录数据、填写表格、提交实验报告。整个活动流于表面,因为理论课非常枯燥,学生在学习具体电路时没有实物可查看、现象可观察,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更别说培养其他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我们将理论与实践在同一教学场所(教室或实验室)一体完成,通过实验总结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很好地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室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利用一些开发套件,学生一边进行具体操作,教师一边进行理论讲解,做到即时反馈,有效学习;或者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总结,发散思维,找出问题、提出更好方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数电模块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部分的实验课是直接使用元器件进行的,这就使得需要准备的元器件的种类、型号较多;再加上实验室设备的老化和元器件本身的不稳定性,很多实验根本做不起来,更不要说很好地完成。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入仿真软件的使用,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地得到实验结果,而且还便于随时调整元器件参数,改变设计电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使得学生愿意动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岗位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照实基础。
(四)减少验证性实验与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虽然基础验证实验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应该减少,而且还要提前给学生挖好坑,故意设定故障,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验证,还要动手测试故障电路,找出故障原因,这样才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另外可以提前让学生设计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电路带到实验课上一起做[4]。综合性实验项目是老师在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和实验内容的探索性和可行性之后,提供一批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选择独立完成或组团成组(不超过3人/组)完成(注:小组合作完成的要分工到人,以免个别学生浑水摸鱼),通过查阅资料、拟定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实施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做PPT文稿汇报答辩。综合性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总结,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独立设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三、结论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因此,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同时着手,全面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宇,付绍静,李暾.从BOPPPS教学模型看课堂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6):16~18.[2]ChungCC,DzanWY,ShihRC,eta1.StudyOnBOPPPSapplicationtbrcreativitylearningefl’ectiveness[J].IntJEngEduc,2015,31(2):648~660.
[3]任立红,等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4)
[4]陈彬.问题驱动式教学在“人工智能”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A2):280~280.[5]陈卫卫,鲍爱华,李清等.基于BOPPPS模型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6):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