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语文教学中实施异步教育理论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是最具民族性同时也是最讲求科学性的一门科学。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教育家在汉语言的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建了门派众多特色各异的教育理论。民族性科学性的精髓体现在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渐、讲求举一反三。从孔夫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些都是对语文教学的要义最具民族性最具科学性的阐释。
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创建的异步教育理论宏大而精湛,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异步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看有前瞻性,从落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要求看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异步教育理论对大面积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无疑是大有可为的。异步教育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相机异步指导为保证,主张教师放开手去让学生自学,这与语文教学民族性、科学性的特征是相通的。继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沙市一中的决策者们又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异步教育理论、研究教改现状、实施异步教育工程的热潮。理论是美好的,但美好的理论离我们的教学实际毕竟有一段距离,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落实它、充实它、完善它。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异步教育理论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下面是我对这个课题的几点思考。
一、面向个体也就是面向全体
现行的语文教学依纲扣本。“依纲”即依大纲、考纲,“扣本”即扣课本,很少顾及学生的实际学情--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困难、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愿望,尤其很少顾及个体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是把我们的愿望当作学生的学情,以为依了大纲考纲扣了课本,教学活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是对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本质特征的误解。异步教育理论最可贵最实在的地方就是强调教师指导的异步性,在对学生的指导上反对“大锅饭”主张“小锅小灶”,这对现行语文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其实高耗低效的现状来说无疑是吹来了一阵清风。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很简单的知识在课堂上讲了好几遍,考试时还是有人弄不懂。这说明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差外,也说明在教学中异步指导的重要性。少数人不懂的问题面对全体学生再三强调,结果不懂的依然不懂,懂了的学生却觉得教师在浪费时间,这样的语文课堂显然没有任何生趣可言。国内的一些知名中学班级的规模都不大,国外的一些中学班级的人数就更少了,比如德国的中学十几个人一个班,教师面向个体异步指导的优势充分显示出来了。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十几个人的班级短期难以出现,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进,班级规模的小型化是大趋势。异步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异步性既是教育科学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眼下我们的班级人数少则五十余人多则六十多人,在对学生进行异步指导的方式的选择上需要费些思量。我以为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学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绝大部分问题,凡是通过学生的自学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插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指导,学生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具体指导。这样学生学语文就会学得扎实,语文教学也就有了出路。
二、异步指导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们的一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表层的原因是基础不扎实、该掌握的东西没掌握、该落实的知识没落实,深层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方法或学习的习惯存在缺陷。不少学生勤勤恳恳整天埋头在教室里耕耘可是收获却极其有限,像这样的学生如果不是弱智的话只能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找原因。在具体知识点上的指导仅解决了具体的零碎的知识,其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知识的传授时授之以方法、指点一些迷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悟出点治学的道道来,并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那将使学生受用终身。教师的责任除了在幼小的心灵童心未泯时向他们描绘科学与真理的美景使他们神往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传授学习的方法、灌输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与道德品质。学习方法重于具体知识,点金术强过金子,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时时提醒自己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自恃才高八斗学识渊博而不肯在教学艺术上动脑筋那是危险的。我们都曾见过名牌大学毕业的教师不敌中师毕业的教师的例子,这说明教师自己渊博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让学生也“渊博”起来的方法。看看我们自己的学生吧!普遍的现状是教师盯着不肯学,教师放手了不会学,这样一种现状亟待改变。
三、阅读--一片待开垦的园地
既然异步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那么在学习上就应该给学生一些自由。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因为仅仅靠模仿街谈巷语的大白话、靠学习电视连续剧中的“哼哼韵”是学不好也学不像语文的,必须让学生接触到一些高品位的、能培养道德情操又愉悦身心的、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读物。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说过,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双翼。阅读这只翅膀是万万不能断的,少了它写作也就少了源头活水。99级新生入校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抓学生的阅读,每周抽一至二节课让学生到学生图书阅览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和电子读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阅读课的纪律比平时上课的纪律要好很多。阅读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通过深入领会异步教育理论中关于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十环节”和“六因素”的理论,在学生阅读课的指导上确定了对学生阅读指导的“七个环节”:
1、刺激学生阅读兴趣;
2、明确阅读要求;
3、选择阅读内容;
4、点拨阅读方法;
5、检查阅读笔记;
6、交流阅读体会;
7、仿写小品文章。对中学生来说,阅读不是休闲。不加要求不加限制,阅读就会流于儿戏。我们在七环节中尤其强调后三个环节:要求学生阅读时或动笔摘抄些精美的文章或即兴写下自己的体会,教师评改后择其优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在班上交流,最后让学生模仿阅读时极欣赏的优秀作品自己写小品文章。以阅读为龙头带动了语文学习的整个流程,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自愿的、自觉的行为。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具备了,学生能自主学习了,语文课的满堂灌、满堂问也就没市场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积弊也就迎刃而解了。较对阅读课进行开发的潜在意义看,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
以上是我对语文教学中实施异步教育理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对于黎世法教授耗费几十年心血的异步教育理论来说,我的语文教学的理论修养还极其浅薄;对语文教学面临挑战的严峻形势来说我只能算个小学生。俗话说,无知者无畏。我决心在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的征程中,多作些努力,迈出些坚实的步子!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不久前,媒体广泛报道了清华大学一学生用硫酸伤黑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情感素质教育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同,作为工具课的语文,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忧势。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增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我的做法如下:
一、讲究导入的艺术: 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相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课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老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我教《乡愁》这一课时,曾这样设计导入语:(同时播放《江河水》音乐)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元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
二、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强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读书明理。
三、品味语言,用心感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语)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品味语言有助于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有的课文感情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学生只要用心去读,是不难体味作者的深沉情思的,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切景语皆情语,许多学生通过用心阅读,品味到了游子“断肠”滋味,获得了心灵震撼。
四、情感迁移,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情和创造力的源泉,语文教材是通过精挑细选的佳篇美文,文章中所反映的真善美丑,对学生思想感情的陶治,道德品质培养以及是非的辨别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如冰心《成功的花》:启示人们:只有努力奋斗,不怕牺牲,才能成功。《社戏》、《端午日》、《苏州园林》等课文,又是民俗文化的大展示台,向人们展示着我们具有丰厚底蕴的民族文明。认真探究这些课文中的民俗成份,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对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的关怀,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样达到了利用情感塑造人,教育人的目的。
第三篇: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
逍
遥
东
蔡
小
学
二 零 一
李 会三 年云 四 月八 日
第四篇: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思维教育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现状;措施
论文摘要: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为振兴中华之本。小学语文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因此以基础为本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切入创新思维很有必要。本文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创新思维为研究对象,在对小学语文教育现状中出现的弊病简单列举后,阐释了实施创新思维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本文给出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创新思维教育的措施。
一、前言
国际上科技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创新能力强国,作为不竭的动力对推动国家综合实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时期,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义务把创新思维意识纳入到实际教学中,使小学生在教育的基础阶段就萌芽强烈的创新冲动。知识的增长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空间范围的拓展,而创新思维的能力形成亦有助于知识的掌握。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传统化比较严重,存在较多问题,很多方面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背道而驰,而创新思维不是先天的,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创新的活跃气氛,让创新思维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灿烂绽放。
二、现状及必要性
从目前实施新课程教学、探究教学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的几种问题状况,一是自主学习度把握不到位。在有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这样让学生自主学习多了,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在没有什么目的情况下,比较盲目。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指导,学生学习的层次和质量效果可想而知,自主学习度没有把握好。二是小组探讨流于形式,从外表看来探讨学习形式好似效果很好,也很“热闹”,但是仔细一看,小组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小组内部也就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好,勇于发言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差,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是停留在听的份上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半成品,难以囊括大家思维,难以产生思维碰撞,久而久之两级分化了。三是课外探究学习也趋于形式,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但是由于课外,教师就难以对学生收集信息进行指导了,学生难以把握资料和课文相关关系,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为了在课堂展示资料而收集资料,形式主义氛围比较浓。四是课堂气氛比较压抑,教师为主导下的课堂,学生发言不积极。这些与创新教学格格不入,很有必要实施创新思维教育模式,以改变现状。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创新思维模式教育的措施
1.立足课堂挖掘创新思维意识
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作用不言自明,改变传统教学的鄙陋,实施创新思维教学,在本质上就应该改变。语言方面的创新更能够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那么以课堂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育模式怎么落实和实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是疑问是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了疑问才能够促进思维思考。疑问也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质疑问难,以为创新教学铺设道路或者途径。比如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教师以故事形式导入课堂,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能够发现什么问题呢?”二是鼓励及激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小学生的逻辑能力在此阶段不如想象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比如讲故事、设置情景等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因为创新思维少不了想象。
2.在课堂导入中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和冲突,引出紧扣学生心弦的教学情境,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课堂的导入还应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去设计。课堂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恰当的想象空间,以达到激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功效。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探求新知的内在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导入创新思维的途径或者方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情况,就可以利用这一状况,以讲故事的模式介入创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想象力。二是利用小学生爱玩的特征,可以用游戏的模式来导入创新思维,教师就应该从相关课文中寻找题材,再加以设计游戏模式,再导入创新思维。三是针对人的好奇特性,设置悬念导入创新思维意识,激发求知欲。四是有条件情况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图、声、文、像的意境条件下,增强学生学习的情绪。
参考文献:
[1]王培勤,许红琴.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张晓梅.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法[J].湖南教育,2001,(23)
[3]李本华.新课改“变异”现象探析[J].小学语文教学,2008,(1).
第五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的美育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以美启真完善智力,激发创造;以美促善,完美人格,陶冶情操;以美育美,美的观念,美的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明确目标,突出审美重点
语文教学施教的项目多,任务重。一篇课文知识点很多。施教时,既要落实知识点,弄通课文,又要挖掘其思想教育的因素,使其获得思想教益,受到感情陶冶。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审美教育的实施要“少”而“精”。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这是提高审美效益的必要前提。
审美重点的确定,因文而异。以表现自然美为内容的《荷塘月色》等,审美重点应在自然美的领悟上。自然美以形式诱人为特征,色、香、味、形、质、声,作家将其描绘得出神入化。教学这类课文要重点研究美的形式,通过体验联想、想象,使学生获得良辰美景如在眼前的感受,深刻理解其内涵,获得感情的陶冶和思想的升华。
以表现社会美为内容的《荷花淀》等,审美重点应在社会美的认识和感受上。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教学这类课文,要对环境、情节、人物作出分析。以人物分析为重点,从情节入手,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认识和领会人物的道德情操,卓越的才能,卓尔不群的气质等方面的美,受到人性美、人格美和社会美的濡染。
以表现科技美、文化美、建筑艺术美为内容的多为说明文。如《苏州园林》等,审美重点应在科学事理美和劳动美的认识和领会上。教学这类课文,要注重事理、功能、特性、用途的说明和阐释,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艺术的追求和对劳动以及劳动人民的热爱。
以谈思想、说道德为内容的议论文《灯下漫笔》等,审美重点应在观点鲜明、思想深湛、论辩活泼严密上。教学这类课文,要注意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研究,使学生透辟理解内容的同时,折服于文章的理论和逻辑力量,感受其思想美与逻辑美。
当然,具体到一篇课文,除了要注意上述“因文而异”的原则外,还要进一步研究课文本身存在的各种美的因素:内容方面的,或山水鸟虫自然美,或人物品德美,或文化科技艺术美,或理论真理美;形式方面的,或写景状物技巧美,或人物刻画手法美,或说明事理方法美,或说理论证逻辑美,或篇章结构匀称美,或练字练词精当美,或句式变化音韵美等。一篇课文实施审美,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侧重不同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及学生实际选定审美侧重点,与阅读、分析、双基教学互相渗透,密切结合,使之浑然一体。
二、审美活动要与“双基”教学紧密结合语文教学的审美活动是渗透到阅读教学中的,是伴随着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伴随着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而综合施教的。既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课文内容要旨,以内容为核心,阐明语文形式——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在表达内容时所起的作用,同时进行弘扬形式美和语言美的审美鉴赏,实现对文章整体审美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阅读审美“双基”教学总是互相协同、综合施教的。阅读教学要先行一步,而审美活
动总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如阅读《敕勒歌》,明白了“川”不做“河流”讲,要解作“平野”“平原”,才能把握诗句内容。明白了“吹”“见”几个动词的妙用,才能浮想出仰视天空,俯瞰草原,风吹草浪起伏,牛羊遍野的动态画面。领会到敕勒人民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愫,以及民歌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流畅的特点。
三、审美活动要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语文教学审美内容的丰富性要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正确的选择教学方式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阅读审美的一般心理过程,注意选择能充分发挥审美功能的教学方式。阅读审美是一种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的心理过程。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把握,教师的范读、讲述,学生的默读、朗读,都是感知这种审美功能得以较好发挥的教学方式。前者学生通过听觉感知,后者则主要通过视觉感知。想象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进一步审美过程。它使感受到的形象趋于鲜明、生动,并丰富完美起来。如能抓住文段中关键语句,或概括勾画,或设问探询,或引发讨论,都可引发想象,使课文中美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理解是审美的理性因素。审美中的理解是一种形象思维。设计问题、启发思考或精要分析、评点都是发挥理解这一审美功能的良好教学方式。情感是审美的感情因素。审美对象包含丰富的情感因素,如:情境、情态、情理、情趣等,利用这些因素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往往能收到审美的良好效果。发挥情感功能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扣人心弦的导语,震撼人心的设问,循循善诱的引导,都可以使学生神游其中。
第二,根据课文特点和审美重点选择适应的教学方式。课文审美内容自然十分丰富,引导审美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审美重点去选择适当教学方式。
如教《荷塘月色》,审美重点应在景色的领悟和情感体验,因此应以默读、朗读为主要手段,让学生感知美,对修辞方法的讨论、讲析、激发学生联想、想象,一个完美的审美引导与体验就完成了。
第三,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语文教师要重视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它既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内容,又能强化审美感受,收到一般阅读课难以收到的审美效果。
第四,做好课堂步骤的整体设计。做到阅读、审美、“双基”训练即各有侧重,又密切结合,力争“一石三鸟”,课堂节奏力求鲜明,有张有弛。竭力革除一种方法用到底,千篇一律。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语文课的审美价值以及它对学生美育的重要作用。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速学堂http:///yuwenjiao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