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原始人的杂文随笔

时间:2019-05-15 11:0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原始人的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原始人的杂文随笔》。

第一篇: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原始人的杂文随笔

我知道,这个点儿我更应该乖乖睡觉,毕竟明天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我做。

然而,昨天就已经非常想写这篇日记了,最后太晚了没写,而明天又很可能打球,所以,今天还是写完吧。

其实题目这个说法真的是老生常谈了。

这里的原始人,并不是指地球上寥寥无几尚未开化的部落。事实上,他们并不算生活在当代社会。

在当代社会生活的,例如我认识的所有人,以及有可能看懂这篇日记的每一个人,大概都不会觉得自己是原始人。

事实上也不是,如果需要和石器时代的祖先赤手空拳地搏斗,那我们绝对毫无还手之力。

不相信的请对比一下其他猿类,没有工具的人类是战五渣,没有工具的现代人是战五渣中的战五渣。

然而更加不幸的是,在丧失了绝大部分战斗力的同时,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本身都没能特别好地适应农业社会,就又以前所未有地高速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样子。

先说生理问题好了。

节食也好,锻炼也好,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要靠意志的。

为啥?因为对疲于奔命的原始人来说,吃饱了躺着不动这样的天赐良机,无疑不容错过。

人的身体结构并不适应电脑前或者流水线前的久站久坐,当然下地干农活或者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高糖饮食毁了牙齿,高跟鞋则毁了脚趾,五官脊椎内脏,在当代最平常的生活方式面前通通败下阵来。看看巨大的近视散光、听力衰退和过敏性鼻炎的人群,我觉得要坚持自己从小希望保持的敏锐感官真是太难了。

当然咯,这些年,节食和锻炼都是美德。

可是,如果能维持身体健康,我更愿意每天多花一小时看看书。

而如果怎么吃都不胖……对不起,我只是想想而已。

心理问题,在网络迅速普及之后则会更加明显。

我觉得之前看到的一段忘了出处的话一针见血:一个原始人一辈子大概也就认识百来个人,如果他是其中最差的,毫无疑问他基本没有什么留下后代的可能性;而现在,每分钟我都能在网上找出150个比我强太多的人,而我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只认识百来个人的原始人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铺天盖地的信息,不知道如何响应眼花缭乱的刺激,不知道如何面对不计其数强过自己的人。

一个原始人成年之时,该学的技能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技巧上的精进;而神经元发育和原始人区别不大的我们,却要接受每天都日新月异的世界。

人们感到愤怒、抑郁、颓废,因为别无他法。

想来想去,好在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具有可塑性;然而,如果教育不针对这个时代,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应付的巨大变化,将来的社会,必然要经历更大的动荡。

昨天出差回来,拖着箱子走出地铁站,在烈日下等红灯,算了算,刚好七天。

三十年前,有个男孩子,出生在中国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读了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拿到了学位;他兴高采烈地去找工作,几个月又回到自己读研的地方。

七天前,他从出租屋的楼上跳了下来。昨天是他的头七。

我无从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想了什么;按“常理”来推测,个子不高,相貌平平,家境贫寒,性格孤僻的他,在职场和情场都没有什么胜算。

(是的,没有胜算的人有很多,不是每个人都绝望。)

这些,他的遗书里并没有写;他只写了,这和他读博的实验室无关。

他各方面表现平平,甚至有些古怪,但毫无疑问他也没有什么坏心眼儿。

在他的身体还没出现什么大问题之前,他的精神扛不住了。

不是没有人难过,但大家的生活还要继续。

好在,大多数人还是能坚持下来。

和原始人一样,首先要活着;然后,我们再来考虑其他问题。

第二篇:一场大型的当代魔幻杂文随笔

1

你满腔怒火

又被自己的温柔浇熄

你大概是这个世界上

最后一个天真人类

今天说话又没有超过50个字

我和这个世界交流的讯号

断了

即使拼尽全力

仍然做的不够好

怎么样努力都只能付出80%

剩下的那20%被损耗掉了

那无法利用的20%

是成长的代价

饮水机水桶常常是空的我祝饮水机早日烧炸

饮水机竟咒我渴死

都是性情中人

彼此彼此

冬天里倒在杯子里的水

每隔十几分钟就冷掉

我又倒回烧水壶里加热

再冷掉

是不是像极了你错付的年华?

我翻山越岭

寻找一个你的替代品

这是我不明白你根本是无可替代所付出的愚蠢的汗水

用一百天

去做一百次告别

等待一场盛大的白昼流星

你明白一切是徒劳

你所有的疑问

在穿出漫长的隧道之前会被解答

这是你能做的最坏的决定

这是你得到的最好的结果

第三篇: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

李敬一教授的讲课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列举大量中国古典诗词,畅谈了古典诗词与当代人才的人文素养关系,李教授认为,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我们应当珍惜、应当认真地继承,古典诗词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它在不同的领域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古典诗词,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得到享受,并且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与实际工作能力。

5月15下午,宁波市图书馆报告厅内气氛热烈、诗情激荡。百家讲坛特约主讲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敬一教授应邀做客“天一讲堂”,畅谈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人才培养的关系。

讲座伊始,李敬一教授吟诵了一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三十六行诗,一字不差,一气呵成,顿时调动起现场气氛,听众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李教授从“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古典诗词与人才的综合素质”两方面,阐述了他关于古典诗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人都应该学点诗词,背点诗词的观点。

在李教授看来,现代生活中处处有诗词。新闻标题经常化用古典诗词。例如,世界杯期间,英国男子为看球而推迟婚期,《参考消息》转载此消息时取标题为“四年春风一度,准拟佳期又误”,其中“准拟佳期又误”就是出自辛弃疾《摸鱼儿》。此外,无论是歌曲、电视剧、书籍、旅游,都与古典诗词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流行歌曲《新鸳鸯蝴蝶梦》、《相见时难别亦难》、《枫桥夜泊》,电视剧《庭院深深》、《月满西楼》、《青青河边草》、《梅花三弄》等都借用了古典诗词里的诗句。

谈到诗词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李教授认为,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四方面。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因而将诗词作为完善人格人品、陶冶情操的手段,整合到当代人才的知识结构当中,提升道德素质与人文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

讲座过程中,现场气氛一直非常热烈,李敬一教授富有激情的讲演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当李教授深情并茂的吟诵古典诗词时,在场的听众都跟着他抑扬顿挫的语调一同沉醉在曼妙优美的诗句中。

最后,李教授总结道,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美的文化名片,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学习点诗词,背点诗词,将古典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

让诗词舒缓我们的心灵

讲座伊始,李敬一教授吟诵了一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三十六行诗,一字不差,一气呵成,顿时调动起现场气氛,听众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李教授从“今天,你背诵经典了吗”、“为什么要学一点古诗词”、“古典诗词离我们有多远”、“学习古诗词与提高当代人才的人文素养有何关系”、“学习古诗词,丰富美丽的人生”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他关于古典诗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人都应该学点诗词,背点诗词的观点。

谈到诗词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李教授认为,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四方面。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因而将诗词作为完善人格人品、陶冶情操的手段,整合到当代人才的知识结构当中,提升道德素质与人文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

讲座过程中,现场气氛一直非常热烈,李敬一教授富有激情的讲演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当李教授深情并茂的吟诵古典诗词时,在场的听众都跟着他抑扬顿挫的语调一同沉醉在曼妙优美的诗句中。

最后,刘继红副院长作总结讲话,他代表全院职工感谢李教授来院作讲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就在诗的长河里流淌,诗有益,愿每个人都拥有诗一般丰富、诗一般激情、诗一般美好的职业生涯。

昨日上午,集团工会讲堂第四十二讲在矿工俱乐部开讲。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李敬一应邀作了题为《古典诗词与当代人才的人文素养》的讲座。集团党委副书记王玉、工会主席倪政新,部分单位党委书记、副书记,各单位工会主席、工会副主席、宣传科科长、通讯员,报社副科级以上干部、全体采编人员聆听了精彩讲座。

李敬一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作了《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等专题演讲,并曾应邀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撰写《中华颂》。他著有《中国传播史》、《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等50余部论著,以及《关于传播学研究本土化问题的思考》等200余篇学术论文。

此次专题讲座着眼于全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当代人才综合人文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讲座中,李敬一从唐诗、宋词名篇名句切入,从今天你背诵经典了吗、为什么要学一点古典诗词、古典诗词离我们有多远、学习古典诗词与提高当代人才人文素养的关系等方面详细解读,分析古典诗词与社会生活及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关系,古典诗词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李敬一说,我们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古典诗词的踪影,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中都有大量古典诗词的存在。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我们应当珍惜,应当继承,更应该将它发扬光大。学习古典诗词,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得到享受,并且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与实际工作能力。

李敬一声情并茂的延伸解读,让古典诗词中的名篇名句熠熠生辉,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讲座中间不时响起听众的阵阵掌声。讲座结束后,在座人员都意犹未尽。一位新闻工作者表示,此次讲座引经据典,意境深远,让人看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今后应该多读经典,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68岁的李敬一教授是国内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在央视《百家讲坛》曾作过《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等专题演讲,并曾应邀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撰写《中华颂》。主要作品有《中国文学史》、《中国传播史论》、《壮哉唐诗》、《宋代十大词人词画雅鉴》,曾入选“全国高校最有魅力老师”排行榜前5名。

今天,你背诵经典了吗?在当天的讲座中,李敬一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古人如何通过诗词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李敬一认为,古诗词距离我们现代生活并不遥远,反而是渗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作为中国人,理应学习和珍惜中国诗词这张我们特有的文化名片。而在工作之余读读诗词,也是一种高雅消遣方式。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四方面。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李敬一建议现场的听众多读一些经典诗词,加强道德文化学习,努力提高个人见识和才华。

讲座现场气氛活跃,掌声如潮,李敬一教授儒雅风趣的谈吐和旁征博引的讲解,使在场听众陶醉在中国古典诗词构筑的美妙意境中。

近日,北京十二中“名家讲堂”“中华私塾”经典教育课程第一讲在学校报告厅举行,百家讲坛主讲、武汉大学新闻系主任、著名国学专家李敬一教授以《经典诗词,美丽人生》为题,着重阐释古典诗词与当代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正式启动了北京十二中人文日新名家讲堂的序幕。

作为一场纯文化类讲座,会场吸引了大量自愿报名参加的初一至高二五个年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700余人。讲座还未开始,报告厅早已座无虚席,学校及时开通了第四会议室网络直播讲座实况,开创了十二中周末课堂的最新记录。连续三个小时的讲座,讲课者一气呵成,几乎所有的听众,直到讲课结束,连呼时 间过得太快,没有一人提前退场。

李敬一教授是我国著名国学专家,2003年至2005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近年来在上海、北京电视台主讲《李敬一〈水浒〉新读》、《壮哉唐诗》系列专题。李敬一教授的讲座,畅谈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古典诗词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讲述学习诗词对提高当代人才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极意义。讲座把国学的知识讲授方法与对普通观众的传播方法有机结合,把对诗歌意境的品鉴与文化、历史的环境相结合,讲座内容极其丰富。同时把对诗歌的理解与诗人的人生相结合,有故事、有情节,讲座趣味横生。整场讲课充满激情,每当他念起同学们熟知的诗词或将古诗翻译过来的近体诗时,全场一起高声诵读,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最后爆起雷鸣般的掌声。

北京十二中“名家讲堂”“中华私塾”经典教育课程是学校与中华书局阳光润智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设,引入中华书局专家资源库一流名家,在学校长期开设中华私塾经典教育课程。以人文日新经典课程系列讲座为主体的名家讲堂活动的开展,旨在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高水平、广视野、有深度的系列学术讲座,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科技素养,塑造学生完善人格,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引领学校高雅文化,为培养会通中西、学贯文理、志在振兴中华的优秀人才奠基。

据悉,12中将为在校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的名家讲座,主题包括“人文日新”、“科技创新”、“智慧学习”、“智慧家长”、“智慧教师”等,以专家讲座、现场访问、社团研讨、社会实践、成果分享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与自然类讲座课程,与中华书局合作聘请人文类专家、与中科院合作聘请科技专家、与相关文化单位合作聘请社会学者、官员、教育专家,每周六上午或全天,在报告厅主会场举办名家讲堂活动,每学期安排15至20讲,不收取任何费用,学生听讲座时间计入相应课时并赋予相应学分。2009至2010学“人文日新”专题课程将安排李敬一教授“唐诗”系列,中央音乐学院赵世民的“世民《老子》”系列,清华大学历史系刘晓峰教授的“中国宰相学”,北京师范大学沈立的“儿童经典教育”系列,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系列,长春大学金海峰的“从四大名著看中国文化”系列,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的“以史为鉴——读《史记》”系列 以及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的“文化书法与书法文化”系列。讲座专家均为当今中国一流的国学文化名家,必将为十二中师生奉献一场场丰盛的文化盛宴。

诗以“言志”、词以“抒情”,古典诗词人人都能随口诵出一两首,但能体会古人深意的可能不多。正如习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期间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时说道,“古代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他“很不赞成”课本删去古典诗词的做法,觉得“很悲哀”。古典诗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与当代人的生活仍息息相关,绝不能随意删除丢掉。而且,在现如今我们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需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于党,关键在于人,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学到知识、得到享受,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是成为党需要的好干部的重要途径。

第四篇:漫步在黄浦江畔杂文随笔

每日在家吃好早饭

早早来到办公室

喝好一杯水

电脑提前预热

便打着遮阳伞

迫不及待地来到黄浦江畔

开启一天的晨练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

黄浦江畔显得格外辽阔

各种作业船只穿梭其间

发出有节奏的嗡嗡声

江畔的外围

矗立着一座座高低错落的楼宇

远的近的见证着上海的过去和现在偶尔几只海鸥飞过

眼前江面的粼粼波光

穿成一根根亮线

向着未来无限延展

我在阳光下眯起眉眼

跟这一片和谐的自然融为一体

有这一片美丽的后花园

生活似乎每天都是新的江边小径上密密层层的狗尾巴草

在微风下轻轻地晃动

远远望去绿中透着金光

深浅相宜

微风轻抚着我的发梢

蝉鸣在耳边回响

抬头看看天空

虽有乌云却仍是如此湛蓝

我开始往回走

路边的小花向着我微笑

我感到神清气爽

生活是如此美好

第五篇:上帝在发笑杂文随笔

夏天的热情,从悄悄传递热意开始,继而升级成周围弥漫的热气,突然就成了铺天盖地的热流,直至最后的滚滚热浪,让人无力招架。

每到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待在单位最难熬的日子。晚自习的教室象一口蒸笼,让人头上冒汗,手心沁汗,四肢渗汗——浑身上下都似裹着浆糊一般粘稠。孩子们的读书声在空气中发酵成泛酸的面包,就连苍蝇也躲到了窗外。于是孩子们就有了拿书本忽扇的自由,一些自制力差的小调皮们好像也有了违纪的充足理由,压制、按捺,直到下课铃声一响,就马上冲到教室外,把裹挟周身的热团想办法稀释。

今天是期末考试的第一天,一想到考试结束后触手可及的假期,考试的重负都可以忽略,热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傍晚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写到自己来到地坛后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死的事,然后就是自己为什么要出生。好几年后,他终于弄明白: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他就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感激这样的安排?

我把这段话分享给了孩子们,主要是想让考了一天,晚上仍在教室的蒸笼里熬,明天还得再考的他们听到“假期”这个字眼后会有一点雀跃,可是孩子们用老气横秋的声音回答说,放了假还得补课。

呵呵,从教这么多年了,似乎越来越不会作孩子们的思想工作了,他们总是比你更老成,看问题更透彻。你的大道理他们要不就是听出了茧抽出了丝,要不就是过滤成了风吹散成了空,他们一个个得道成仙般冷眼枯心地看你还能使出什么招。无论什么招,他们都刀枪不入,溃败的只能是我们。

因为,好多问题,我们都未必能弄明白。比如,孩子们为什么在成绩面前比我们更淡定?是因为他们未谙世事无知者无畏,还是我们虚荣功利心浮于世事?

四十不惑年纪的自己,近来总是在早醒的黎明或难眠的午夜,想起一些无解的问题来折磨自己。思来想去只能起身让阳光来打开牢笼用忙碌来拯救自己。史铁生在地坛用了几年时间悟透生死后,终于用文字解救自己于人生的苦海,从此他经历的所有磨难都有了意义。而平凡如芥的我,如何,何时才能找到人生的出口?

下自习的铃声响起了,窗外的喧闹声盖住了我播放的《怀念青春》的声音,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现在的自己谈青春似乎成了一种奢侈,找出口,更象一个笑话。

突然想起以前看到的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这个夏夜,我在思考,谁在发笑呢?

下载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原始人的杂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原始人的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全在朋友圈杂文随笔

    腾讯公司张小龙发明了微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分享的快捷平台。我比较喜欢发朋友圈,平日里拍几张照片,写几段文字,以此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不光是我这样,很多的朋友也都......

    三月在门外飘动杂文随笔

    三月在门外飘动,这是北岛的一句诗。这句话在北岛的诗中是什么意思,我一点也不知道。我就是感觉这句话说得很有诗意,这七个汉字这样组合在一起,很能打动我。于是,我想把它作为一个......

    好朋友你在何方杂文随笔

    “我们的好朋友在等你了?”我用手机说。“好,我马上来。”耀文轻快地回答我。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了,在我们每天早晨的例行散步中,有一次突然发现了一只美丽的白鹤在那静静的水塘......

    在他乡杂文随笔(5篇材料)

    人生中,有时候会有一些难以预料和未知的明天,这座城市,曾经让我感到十分陌生,如今在这里过去了十年的光景,在属于自己的生活轨迹里,时间仿佛是通往未来的幸福彼岸。指引我们在每个......

    在忙碌中成长杂文随笔

    进入岭师大学以后,听师兄师姐说,我们暑假有三下乡活动。据他们所说,三下乡就是去乡镇学校支教,几十个人同吃同住。我听到这些以后,对三下乡十分向往和期待。2017年5月,三下乡活动......

    在厄运的面前杂文随笔

    今年我五十岁,在我四十九岁这一年,小儿子突然成了尿毒症,并且是晚期,这意味着什么?想都不敢想,人生,似乎走着走着,一下子走入了死胡同,恐惧,绝望,不知所措。五十岁,人生的一道分水岭,开始......

    我在未来,等你杂文随笔

    要改变人生,并不是从哪一刻去改变,而是从此刻去改变。也许你现在知道的东西很多,但你不知道的东西更多,那才是你真正该去的地方。人之所以活得糟糕,百般不顺,并不是某个选择出了问......

    浙江姑娘在重庆杂文随笔

    二零一*年夏,《中国有嘻哈》的爆红,让一句“勒是雾都”占领了朋友圈,这也是我第一次对重庆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山城重庆,勒是雾都。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浙江姑娘,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