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语文美育研究30年特点与反思论文[定稿]
【摘要】近30年来,我国语文美育在理论研究、实践应用研究、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确立“人”“生命”与语文美育的关系为主要研究主题、与研究力量开始向若干重点领域集中的同时,注重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型,结合本土实践与积极汲取和整合外来研究成果并重视加强自身建设。但我国语文美育研究在专业化水平、自身学科体系构建与贡献、对实践的关注上仍存在明显的不足。
【关键词】学科教育语文美育研究研究发展
语文美育是语文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中的美学因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审美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听、读、说、写的言语实践,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语文知识、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力、审美创造力和情商,完善学生的主体审美人格的教育活动。语文美育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追根溯源,它的首倡者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早在1922年《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就曾非常清晰地描述过美育的图谱,语文美育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美育一起,赫然名列于学科美育之中。但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学科美育思想自蔡元培先生提出后,一直少有阐述和响应。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历史性的转折,才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形成热潮。
一中国语文美育研究30年的特点
1.研究格局:研究力量开始向若干重点领域集中
语文美育研究已恢复近30年了,但对于一个学科来说,这段时间并不算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中出现了大量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学科的自身建设与拓展面临各种问题,以及学者个人兴趣的限制,学术研究格局处于不断发散、不断展开的过程中。但对语文美育近3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其研究重点更为明确,力量更为集中,并出现了学术对话的趋势,学术旨趣、研究行为、研究力量开始向若干重点领域集中。上述情况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美育价值、途径的研究,是语文美育最为集中的研究视角;
(2)语文美育的意义问题,是最明确的学科意识;
(3)对多媒体与语文美育的关系的讨论,表明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拓展;
(4)从人生论的角度探讨语文美育与人生的关系,反映了语文美育研究的新趋势。
2.研究主题:“人”“生命”与语文美育的关系深受关注
语文美育是直面人的活动,对人与生命的关注始终是其内含的研究主题。近30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是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等方面的探讨。随着相关研究地逐步深化,在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持续关怀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如何使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研究视角上,还增添了有关“生命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和如何潜移默化式地渗透美育思想等问题的讨论。
3.研究方法:研究思维方式出现了新的走向
语文美育30年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也出现了新的走向:研究主体的思维方式不断从旧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实现对研究对象的重新认识和发现;研究主体的知识结构、方法意识和运用方法的水平、对研究活动的整体策划和反思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使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纵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语文美育研究人员的思维方式,主要经历了两大步的转变:第一步是努力冲破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束缚,转向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横断科学提供的思想方法和具体研究手段来重新认识、研究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第二步是一部分学者力图冲破只关注宏观、整体、旁观式研究的局限,走向关注具体、微观、丰富、动态、多质美育实践过程本身,关注研究主体直接参与或介入的复杂思维模式。4.自身建设:本土化与积极汲取和整合外来研究成果并重
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下,西方一些语文美育研究成果被相继介绍到中国,大开国人的眼界。以朱绍禹的《美日苏语文教学》为代表,一批著作相继面世,使国人对国外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随着对西方语文美育研究评价工作的开展,我国对西方语文美育研究有了较准确地把握之后,结合本国实际状况,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如程钧的《语文审美教育论》;彭田翼的《语文美育论》;杨斌的《语文美育叙论》等。大量的著作、文章使国人了解了当前国际语文美育研究的趋势,也刺激了人们的深入研究。其中,美国盛行的“重视经验、创造性与教育自由”尤其受到关注。
二中国语文美育研究30年的反思
1.语文美育研究的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30年的语文美育研究呈现出某些全新的格局与更为深入的学术探究渠道。我们有理由预期语文美育研究的未来发展将更趋于成熟、更趋于完善,但我们也有必要指出,我国语文美育研究的未来发展尚需认真审视某些自身的不足之处。如语文美育研究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高,表现为低层次重复研究较多。无论哪个学科,都需要把握研究的前沿,语文美育也不例外,这种对学科前沿的把握要求我们做任何一项研究时对以往的研究予以梳理。近30年对语文美育价值、途径的研究始终是语文美育界的热点问题,从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两大主题中的重复、雷同、相似现象也最多,缺少深层次的整合与分析,因而难以带来整体的推进。语文美育研究需要踏着他人的脚印前进,既借鉴他人,又不拘泥于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2.语文美育自身建设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语文美育的自身建设是每一个语文美育研究者必须面对并加以思考的问题。近30年的研究很显然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以上所谈到的语文美育研究,大致有三种倾向,即: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情感教育作为美育;从属于其他形式的美育。无论哪种理解,语文美育的价值总是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和内容表达出来,总是和教育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和艺术训练相联系,甚至同化,语文美育的价值追求,在教育观念上追求的是寓教于乐的原则。从语文教育的现实性上和教育内容上看,尽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中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得到全面发展的规定,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语文美育并不存在自己的载体,没有真正独立话语权。从长远看,显然研究问题很重要,但是缺乏对自身理论体系的探讨,缺乏对自身存在载体的反思无疑会使人感觉语文美育犹如浮萍,语文美育独特的质在哪里?
3.语文美育研究对实践的关注还需进一步加强
语文美育主要通过三种形态来体现其存在,即专业的语文美育、大众的语文美育和个人的语文美育。从本质看,语文美育终究是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关注实践始终是语文美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如何关注实践,语文美育界一筹莫展。这种思维定势必须要打破。语文美育目前进入了一个剧变时期,旧的运行机制已被打破,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语文美育与社会互动的矛盾与冲突大量存在,语文美育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把理论探讨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突出应用性,才能使语文美育研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篇:语文美育论文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中牟县职业中专
郭志刚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及未来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丰富的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及判断.推理能力,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本文联系实际,谈谈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内驱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强调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兴趣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采用“兴趣激励法”。因为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就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有时甚至忍受肉体.精神上的种种痛苦,以求创造性的实现自己的目标。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热爱学生,变情感激励为兴趣激励。(2)运用挂图.模型.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直观效果。(3)教学尽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变枯燥为生动。(4)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设观摩讲座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小论文.小设计.小制作活动等。(5)介绍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相关学科的新发展.新趋势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6)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引入竞争激励机制。(7)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
学生认识知识,技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理论,实操上来。当暂时兴趣发展为稳定兴趣时,即成为乐趣
和志趣时,学习效果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学生就能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积极主动地思维,创造性地学习。
教师要善于提出思维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思维常有解决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平铺直叙地解说教材,另一方面要善于采取不同的方式提出思考性问题,如假说法,就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突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在教学中运用假说法,可以刺激和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领会,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其具体步骤为:(1)研究观察各种现象;(2)构成假说,即引起这些现象原因的假说;(3)根据假说推测结果;(4)对结果做出必要的验证;(5)得出所研究的各种现象的原因和结论。如铁生锈的原因,先启发学生考虑生锈的各种情况:放在潮湿处铁器生锈,干燥的铁器不生锈,涂了油的铁器不生锈,铁器放在空气中易生锈等。再经过引导提出以下三个假说:(1)铁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2)铁生锈是因为水的存在,水与铁反应;(3)铁生锈是水与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推论:如假说(1)正确,则铁在干燥的空气中就能生锈;如假说(2)正确,则铁在水中并与空气隔绝就能生锈;如假说(3)正确,则铁必须在空气中与水共存条件下才生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
人深思,学生脑子一开窍,思维一下子便活跃起来,课堂上将会出现兴奋,紧张,有趣,生动的局面,再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将有助于学生经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讲课播放投影时可提问:为什么机我们要用平行投影,而不采用点投影?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好有关知识点,还能应用相关知识的对比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教学思路要多体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思路是指解决问题方式和过程的思想。正确流畅的教学思路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问题解决的条件。好的教学思路能减少学习中的模糊不清,同时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教学中要处理好三条,把握两点:三条即作者编写教材的思路,教师讲课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两点一是教材,二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学习过程,对教师来说是启发,引导,传授的过程。学习和传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每个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教师必须选择一个清晰的,尽可能好的思维程序组织教学,用自己科学清晰的思路来影响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动手的能力,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应从何处着手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可用哪些基本方法;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其意义和应用范围,条件是什么;尚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等等。这些使学生 的思维由被动到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具体化,达到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在研究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应设计一条清晰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思路。教学就是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思维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一种适合学生已有智能水平,并有目的地促进其发展的认知途径,让学生循着思维的正确线索探求科学知识的过程。教学思路的科学实现必须以教材思路,学生思路及教师思路相结合为基础,将思路的内容,程序及此过程中能力,态度,技能,品德的发展等融合在一个和谐自然,积极的思维过程中,便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总之,要在教学中实施开放型教学,逐步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参与社会实践.实习,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
郭志刚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①美育是中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中学美育教学水平,必须抓住与中学美育息息相关的重点学科,中学语文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学审美特征在中学美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育教学应全面的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探索与实践,教学中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如何化平淡、枯燥为神奇而具有魅力,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受到美的教育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必须思考、解决的首要问题。现将本人对此见解与思考阐述如下,谨请尊贵的读者予以赐教。
一、“感知——理解——鉴赏——创造”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
在美育中,学生在直觉中感知审美,在理解中引发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鉴赏中再现拓展审美,最终在审美创造中达到理解与情操的升华。
1、在审美直觉中感知审美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感知又是美感的门户。审美必须有一个对象作为外来刺激,主体通过感知才能产生美感。在文学鉴赏中,主体必须通过感觉知觉与审美对象发生联系,才会产生美感。在语文教学中,本人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的积极性来唤起学生感知审美的能力。讲授《三峡》②一文时,因为学生中绝大部分没有去过三峡,所以为了唤起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唤醒其热爱大自然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本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聆听配乐朗读,欣赏三峡风VCD,从听觉和视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境和丰富其感受。并以此为基础,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学生的生活经历,启发他们的想象。
2、在审美理解中引发情感的共鸣
教育应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透过感性形象去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进入作者的内容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鲁迅先形象地说:“是弹琴人么,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须有发声器才会共鸣。”③对此,我在教学中也深有感触。如教学老舍的《南的冬 1 天》④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讨论和赏析济南冬天的景色。济南城“„„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城外远山是张“小水墨画”,整个济南城上下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样可以学习了解作者的语言功底,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评作品的语言美、形式美,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比热爱。通过——讨论和赏析,此时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默契,同时培养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3、在鉴赏中再现拓展审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⑤的确如此,在审美教育中,当学生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随即而来便是如何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感知理解的连缀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景外之景,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并自然地拓展美。比如。《驿路梨花》⑥一文中,曾几次提到梨花姑娘而梨花姑娘却始终没有出现,这样就有必要启发引导学生学生先找出间接描写梨花姑娘的语句,然后通过自己的联想,推断出为人民服务建造茅屋究竟到底是谁。此外,还可以通过讨论来进行拓展。如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洁白的梨花”,学生通过讨论并凭借想象,能深刻体验文中主人公那纯洁美好的心灵,从而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这样就能很好地拓展了审美。
4、在审美创造中达到理解与情操的升华
从审美感知到审美理解再到审美鉴赏,最终在审美创造中达到思想与情操的升华,这是审美的最终目标。******同志曾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创新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⑦学校培养一代新人也必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美育中的审美创造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条途径。审美创造可以抓住作品中原有形象来进行提炼、加工、想象和构思,去创造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例如讲完《木兰诗》⑧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写,发挥想象力,把花木兰背后的故事向大家说一说,大部分学生都能涌跃发言,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表达可以使思想定形,使感情深化,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时,本身也随着提高了。”⑨这样,学生的思想感情就很自然地达到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既离不开作品的本身,又与 2 学生主观能动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显得尢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美育的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常用方法与途径
1、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审美的发展
美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审美,因此,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显得最为重要。在这里我认为“教与学,授与受”这一问题。对于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学习,大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需要的。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学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在教学语文美育过程中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但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处方学习。而只有处方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审美的发展。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寓教与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⑩要做到这样,就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出发。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十分优越的便利。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
录音、投影、录象、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审美的视、听觉,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响情感的心弦。学生会愉快地进入审美天地,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上述例子中,讲授《三峡》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情趣盎然,迅速进入情境。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较好培养,而且使其育在美育的引领下深入学生心灵,真可谓一举两得。
3、以朗读来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感应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间强调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我们提倡重视朗读是力求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语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真正读懂文章。当然,对学生的朗读还应加强指导。3 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应有不同的朗读要求。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师生范读、分角色读、男女生个人读、小组读或者朗诵比赛等等。总之,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真正读懂课文,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感应。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当今,社会上存在着不少不良现象:赌博、打架、盲目上网、玩电子游戏等。教师就有必要教导学生自觉抵制低级庸俗的有害毒物,坚决反对用黄色下流的书刊来腐蚀青少年。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培养其美的情感,完善其美的人格。
其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课堂内进行教育,还要对其进行课外教育,学生进入课堂,就是为以后的社会实践作好准备的。因而对学生进行美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美、理解美、评价美。
最后、广大教师应当努力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如板书的合理与美观、朗读的声情并茂、语言的规范化、态势语的自然运用以及课堂艺术的不断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个人修养,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影响学生。总之以真善美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中牟县职业中专
郭志刚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及未来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丰富的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及判断.推理能力,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本文联系实际,谈谈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内驱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强调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兴趣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采用“兴趣激励法”。因为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就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有时甚至忍受肉体.精神上的种种痛苦,以求创造性的实现自己的目标。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热爱学生,变情感激励为兴趣激励。(2)运用挂图.模型.幻
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直观效果。(3)教学尽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变枯燥为生动。(4)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设观摩讲座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小论文.小设计.小制作活动等。(5)介绍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相关学科的新发展.新趋势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6)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引入竞争激励机制。(7)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
学生认识知识,技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理论,实操上来。当暂时兴趣发展为稳定兴趣时,即成为乐趣和志趣时,学习效果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学生就能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积极主动地思维,创造性地学习。
教师要善于提出思维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思维常有解决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平铺直叙地解说教材,另一方面要善于采取不同的方式提出思考性问题,如假说法,就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突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在教学中运用假说法,可以刺激和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领会,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其具体步骤为:(1)研究观察各种现象;(2)构成假说,即引起这些现象原因的假说;(3)根据假说推测结果;(4)对结果做出必要的验证;(5)得出所研究的各种现象的原因和结论。如铁生锈的原因,先启发学生考虑生锈的各种情况:放在潮湿处铁器生锈,干燥的铁器不生锈,涂了油的铁器不生锈,铁器放在空气中易
生锈等。再经过引导提出以下三个假说:(1)铁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2)铁生锈是因为水的存在,水与铁反应;(3)铁生锈是水与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推论:如假说(1)正确,则铁在干燥的空气中就能生锈;如假说(2)正确,则铁在水中并与空气隔绝就能生锈;如假说(3)正确,则铁必须在空气中与水共存条件下才生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学生脑子一开窍,思维一下子便活跃起来,课堂上将会出现兴奋,紧张,有趣,生动的局面,再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将有助于学生经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讲课播放投影时可提问:为什么机我们要用平行投影,而不采用点投影?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好有关知识点,还能应用相关知识的对比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教学思路要多体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思路是指解决问题方式和过程的思想。正确流畅的教学思路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问题解决的条件。好的教学思路能减少学习中的模糊不清,同时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教学中要处理好三条,把握两点:三条即作者编写教材的思路,教师讲课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两点一是教材,二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学习过程,对教师来说是启发,引导,传授的过程。学习和传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有
其自身的规律。每个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教师必须选择一个清晰的,尽可能好的思维程序组织教学,用自己科学清晰的思路来影响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动手的能力,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应从何处着手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可用哪些基本方法;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其意义和应用范围,条件是什么;尚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等等。这些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到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具体化,达到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在研究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应设计一条清晰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思路。教学就是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思维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一种适合学生已有智能水平,并有目的地促进其发展的认知途径,让学生循着思维的正确线索探求科学知识的过程。教学思路的科学实现必须以教材思路,学生思路及教师思路相结合为基础,将思路的内容,程序及此过程中能力,态度,技能,品德的发展等融合在一个和谐自然,积极的思维过程中,便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总之,要在教学中实施开放型教学,逐步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参与社会实践.实习,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郭 志 刚
中牟县职业中专
第三篇: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
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结晶。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厚实语言文化素养,享受传统美德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注①古诗词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丰富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而审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情趣。中学教材中的古诗词融语言美、音韵美、情景美、节奏美于一体的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诗歌的感情,然后是感知形象,接着再把握诗歌情感。审美心理的形象感知——体验情感——抒发创造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古诗词审美鉴赏的时候,要灵活贯通地把三者的关系处理好,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得到充分培养。首先要从剖题意、辨词语、补语法、调语序、分析时代背景、品味关键字词等进行感知阅读与审美理解;其次要在朗读吟诵中悟情,巧设疑问抓情感基调,明诗人之志知晓诗情以进行情感阅读与审美体验”注②最后要在学生阅读诗歌时使其沉浸于思考之中,进行审美创造。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材必不可少的题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古诗词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促进学生了解中国古代
文学的精华,增进学生基本素养,有助于现代文的学习。本论文用分析法分析美育教育的现实价值,用解说法对美育教育的意义加以说明,用观察法解析美育和古诗词的内在联系,用调查法清楚现阶段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用实验法论证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必要性,等等。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本论文通过五部分内容论述,阐述了古诗词教学和美育教育的关系。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论述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论述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论述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第五部分论述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英文摘要】Summary of “ancient poem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outstanding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Elected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of ancient poetry, are after refinement of famous masterpieces.Students read these works, helped to raise the level of modern Chinese, thick language culture, enjoy traditional virtues influence.The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also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ing ancient poems, consciously building in re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mprove their appreciation of quality and aesthetic appeal.” This requires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found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y.“Note①beautiful refined languag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lively and rich images, have a special aesthetic features.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education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have the United States, the ability to create beauty and interest.Inclusive language in middle school textbooks of ancient poetry, rhyme and rhythm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in one with rich aesthetic elements.“Poetry is the natural expression of strong emotions.“Note②teachers first to arouse th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feelings of the students read poetry, then there is’ image, then grasping the poetic emotion.Image perception experience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emotion-expressing creates three stages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Teachers i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of the time, to be flexible to handle three relations through, through scientific methods students aesthetic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and interest be fully.First to from profile tell to SB.a story,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ords, and supplement syntax, and adjusting word order, and analysis era background, and taste key words, for perception reading and aesthetic
understanding;second to in read chant in the understanding love, specially set questions caught emotion tone, Ming poet of records known poetic to for emotion reading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last to in students reading poetry Shi makes its immersion Yu thinking among, for aesthetic created.Ancient poems, is the essential theme of the Chinese textbooks for middle school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urse.Through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poems, promot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o improve students’ basic literacy, help modern literary studies.This paper analysis method for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valu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the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to explain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ternal conne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of ancient poetry, with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clearly prese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with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by necessit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so on.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methods make the article more convincing.This paper through a five-part Exposition, elabora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part, mainly address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subject selection;this topic focus of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this topic-related research.PartⅡaddresses the ancient poem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the third par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necessit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s;partⅣthe ancient poem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of;partⅤ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students in th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veral problems.【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美育教育
【英文关键词】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esthetic education 【目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6-712-14Abstract7-8
目录
9-121
2摘要
第一章 绪论1.2 本选题的研究重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3点及研究方法13-14要性任务14-181
41.3 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二章 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必
2.1 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2.2 摆在面前的2.3 促进古诗词学习,重视美育教育
14-181515-162.3.1 培养审美感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2.3.2 培养审美鉴赏,欣赏古诗词的意境美2.3.3 培养审美内涵,体验古诗词情感美
18-2
316-18
3.1 美第三章 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理论基础育及其特点特点18-1918-20
3.1.1 什么是美育
19-20
3.1.2 美育的3.2 审美教育在3.1.3 美育的作用
20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地位美因素2120-23
3.3 古诗词教育内容具有丰富的审
3.3.1 引领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感
21-22
3.3.3 引3.3.2 引领学生,品味作品的美感
22-2323-32领学生,享受作品的美感第四章 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4.1 引入诗美的境界,激发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及方法学生的审美感知23-24
23-2
54.1.1 从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向往
24-25
4.2 4.1.2 从朗读入手,唤醒学生的美感
25-29鉴赏诗词,引导学生感受美词的意境美26-2725-26
4.2.1 启发想象,感悟古诗
4.2.2 把握形象,领悟古诗词的形象美
4.2.4 4.2.3 反复诵读,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
27-29炼字品字,感受古诗词的图画美29-30
4.3 创设教学美的形式29
4.3.2 将多媒体4.3.1 将音乐引入诗歌教学29-30引入诗歌教学30-32
4.4 引导学生运用、巩固所学的古诗词
4.4.2 开4.4.1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古诗词
30-31展属对活动,运用古诗词诗词31-32
4.4.3 开展仿写活动,创作古32-34
参考文献
34-36
第五章 结论
致36
谢
第四篇:企业行政管理特点与人员素质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环境也日益复杂,行政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时期、新环境中的企业行政管理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呈现出了新特点。行政管理仍然保持着繁琐性,但是在新时期对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素质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环境;企业行政管理;特点;人员素质
企业行政管理不是单一的企业管理,也与政府行政管理不同,它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依靠的法律、原则、制度、方法对企业进行综合管理的总和。企业行政管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发展有重要的协调作用。行政管理工作具有深度与广度,行政管理部门是企业中重要的管理部门,行政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转,也直接关乎企业管理的水平。
一、新环境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1、从属性。
企业的行政管理具有从属性,不具有独立性,行政管理工作不能与管理目标脱离,必须与其紧紧地依附在一起。管理目标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标准,无论行政管理工作是有条不紊,还是混乱不堪,对企业而言外在的形式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行政管理所发挥的实际作用,通过行政管理工作,有没有挖掘工作人员的潜能,有么有充分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没有改善企业资源利用与流转的状况,达到开源节流的目标,能不能为企业高层的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支持,只有发挥了行政管理的实际作用,对企业而言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反之,它就形同虚设,没有任何实际价值而言。行政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各个环节进行服务的,它必须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使企业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利用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还要尽己所能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规制,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切实控制办公用品的费用,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贡献,从而充分地发挥出行政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2、实质性。
由于行政管理具有从属性,因此与政府行政管理不同,它更注重的是实质性,它更加注重的是实际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的过程、制度以及方法的优化组合都是建立在企业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的,通过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从而加强企业的整体管理。
3、实效性。
企业行政管理依附于企业的管理目标,在企业盈利性的特性下决定了行政管理的实效性,虽然不是生产部门但是也担负着创造经济效益的责任。虽然从表面上看,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像生产部门一般直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也很难用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但是行政管理的效益会从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经营效果和资源配置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不仅如此,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可以直接帮助企业节省办公用品的费用成本,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4、灵活性。
灵活性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显著特点,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很强的附属性,因此服务企业的各个方面就是行政管理的本质工作内容,在日常的经营与发展中,企业会在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基础上,组织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行政机构,灵活性是这个机构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可大可小,而且相关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多与少也是很灵活的,在这方面它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僵化、死板的特点不同,行政管理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伸缩性很大,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5、人性化。
注重人性化管理是企业行政管理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为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尊重员工、解决员工的困难,采取措施帮助其解决困难,从而为员工的工作排除一切困扰,使其安心地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尽心尽力。人性化是企业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而形成的特点,人性化的行政管理最终目的还是为企业的发展做铺垫,为企业生产等各个方面提供服务,从而促进企业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行。
二、新环境企业行政管理的人员素质
1、个人思想心理素质。
较强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是一个身处新环境中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并能够认同企业的文化,维护企业发展的利益的员工是企业很需要的。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人员要有工作热情,要有集体荣誉感以及奉献精神,要有足够的耐心应对繁琐细致的行政管理工作,力求做好每一件事情。不仅如此,在工作中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利,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通过实践发现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与压力更大了,由于市场的多变,导致企业面临的环境也是多变而复杂的,这就要求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很高的心理素质,以及承受、应变能力,从而保证自己能镇定地面对、解决突发情况,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风险;还要有强大的自制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受外界的影响,也不将情绪带入到工作之中,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积极地维护企业的利益。
2、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素质是行政管理人员最基本的素质,它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优秀的员工不仅要有专业素质,还要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企业各个运作和生产的环节,要有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帮助企业正确地决策。时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的加快,学习能力在新时期是很重要的素质,行政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企业的技术,才能应对工作的需要。在新时期,世界之间的联系很紧密,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在对外接待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
3、能力素质。
作为一名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协调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解决矛盾,从而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面对问题的时候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对事情的演绎与推理,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除了上述的素质要求之外,由于行政管理工作比较琐碎,因此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
1、制定培训计。
于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有不同的素质,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员工的具体条件,不同的素质要求,制定灵活的培训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计划,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比如说,对于经理类别的行政管理人员,为其制定的培训计划肯定要符合其发展管理需要的,企业可以安排他们到专业培训班接受培训,为其提供与其它企业的经理人的交流与沟通的途径,从而获得不一样的工作经验,促进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对于普通的行政人员,企业则可以安排企业内部的培训,或是网上培训,从而加强普通管理人员的教育,提高其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引进管理办法。
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是提高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的有效措施,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并通过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其作出合理的评价,此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从而在不断改进与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管理作出自己的贡献。
3、加强人员锻炼。
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锻炼是少不了的。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可以组织行政管理部门的员工参与其它部门的会议,在例会中让管理人员对企业各个部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了解部门的具体工作,为其制定计划和安排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锻炼管理人员的洞察力以及观察力,促进其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体验生产的各个环节,了解服务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
四、结语在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有了新特点,即从属性、实质性、实效性、灵活性、以及人性化,同时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思想心理素质,还要有专业素质以及能力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使其更好地应对复杂环境中企业的变化,因此企业要加强灵活性的培训,引进管理方法,加强人员管理,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奇玮。论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与人员素质[J]。经营管理者,2011,17:41。
[2]任彦忠,徐佳玉。浅谈风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J]。风能,2015,01:64—67。
第五篇:哲学逻辑特点研究论文
【提要】同其他知识形式的一样,人文的发展也是连续性与间断性、逻辑连贯性与社会制约性的统一。但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逻辑连贯性有自己的强度和特点。在这一上,既要克服把思想史看成理性自身运作的过程这一传统理性主义的弊端,又不能将社会对思想的制约等同于机械的因果决定。对社会分工、群体利益、环境诸因素的作用都应做开放式的具体理解,而不能简单套用的发展模式来说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
【关 键 词】连续性/间断性/传统理性主义/思想资料
【 正 文 】
人文社会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都要受社会实践的制约。但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受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的直接制约,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也要受到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制约,但它主要表现为受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直接制约。因此,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在受社会制约的方式、程度和条件上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一、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非独立性
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非独立性。马克思、恩格斯说:“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1卷,第31页。)因此,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当然,任何理论的发展,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都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但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比,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间断性要显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人文社会理论不仅在其形成和发展上,而且在成果上都要受社会状况的高度制约。因此,思想史的就不能局限于思想本身的发展,而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去寻找根本原因。前苏联学者托尔斯特赫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力图把意识看成客观进行的过程,即在自身运动中不是由个别人(乃至天才人物)的主观心理观点,而是由人们的社会活动的普遍机制来调节的过程。与此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提出一个任务:克服以往家认为这个过程所具有的那种‘独立性的外观’。正如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不止一次强调的那样,这种外观对以往一切哲学都抱有空想,这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主观谬误,错误判断的结果,而是哲学(一般地说,也是任何形式的意识)客观状况在社会分工和劳动与人的异化系统中有意识的表现。”(注:托尔斯特赫等《精神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8年版,第135~136页。)
唯心主义者把思想史看成理论自我演变的历史,认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只是纯理论、纯逻辑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因此,在克服思想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理解,打破思想理论发展的独立性的外观,就必须看到理论以外的因素在理论发展中的作用。这样,传统理性主义的研究思想史的,即把思想史看成理性自身运作的过程,看成与人的社会生活无关的这样一种方法是应予以抛弃的。这种方法同传统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观是一致的,它解释不了这样的事实,即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逻辑规则来看待同一个问题,仍然会得出很不相同的结论。实际上,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只能到思想领域以外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进入以来,特别是随着唯物史观的的逐步扩大,西方许多学者越来越对思想史领域的理性主义解释感到不满,他们在思想史研究中逐渐把目光投向客观的社会因素。“环境解释学派”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该学派主张在思想史研究中要注意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作用,认为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环境和思想家的生活环境对于思想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中有的人用社会经济因素来解释国家宪法的形成,有的人用社会环境的变迁来说明社会思想主流的演变,有的人则用环境来解释政治家的思想倾向。虽然他们中许多人走向了“环境决定论”的极端,没有看到“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但他们的观点毕竟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这一方面说明了唯物史观的影响的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思想本身来解释思想史,把思想史看成思想独立发展的历史,这终究要走入困境。
二、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具体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说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以往人们认为,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种看法在静态地社会结构这个范围内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考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我们就必须看到社会存在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 页。)而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本质上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因此,用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就是要用物质实践活动去说明社会意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人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活动方式。但是生产力并不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东西,“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因此我们
应当从人们的物质活动出发,看到“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它决定一切其他的活动,如脑力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18、50、43、78、78、36、602页。)同时要看到物质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看到生产力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多种中介因素,这就需要对社会存在作宽泛的理解。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来看,至少有以下社会因素对它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第一,社会分工推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哲学、神学、道德等等首先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结果。“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某种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由此造成了一大批哲学家、家和人文社会理论领域的其他思想家,这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大多数人造成不幸,使之成为终生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即使从事社会精神文化创造的人的活动也成为被分工束缚的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活动。这也同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相悖。旧的社会分工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它又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被历史所消灭。马克思反对把某种工作作为人的终生职业,但并不反对专业化,因为专业化同职业化是两码事,专业化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人的专业化活动即有具体内容的活动是以完整的个性为前提的,因为创造性地掌握某种专门知识就要有广泛的各种才能。
”(注:见托尔斯特赫《精神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第二,群体利益制约和推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物质利益原则不仅引导着人们的经济活动,而且引导着人们的政治活动和思想活动。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贡献之一就在于看到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对思想的作用。梯叶里认为,对于宗教问题,不能仅仅用信仰来解释,而应当从物质利益出发来解释。基佐则指出了阶级利益和财产关系对于政治制度、思想发展以及风俗习惯变化的影响和作用,并且用财产关系的变化来说明文学艺术的发展。因此恩格斯说:“人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又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只有在法国史学家和部分英国史学家的新学派中,才产生了一种信念,认为欧洲历史的动力——至少从中世纪起——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同封建贵族所作的斗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页。)思想斗争是思想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思想斗争应从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出发来加以说明。
第三,阶级斗争、历史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也是推动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强大动力。恩格斯指出:“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形式,而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往往要通过思想理论的斗争为自己开辟道路。
历史环境的变迁对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理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发生变化。制约和推动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客观条件外,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文化条件。此外,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对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地理解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社会条件。
三、正确看待人文社会理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虽然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要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是这种影响和制约关系是复杂多样的,而且人文社会理论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其发展道路与自然科学相比,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力避简单化,采取合适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不能把社会对思想理论的制约作用看成机械的因果决定。社会对思想理论的关系是复杂的,正象恩格斯在晚年指出的那样,在这一问题上,不能把唯物史观理解成经济决定论,而要看到多种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向作用。因此,在社会制约思想理论这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制约作用的灵活多样性,不应将其等同于僵硬的机械因果决定。
许多西方学者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论断提出质疑,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会导致相对主义,因为人们的社会存在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人们的思想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那么思想也就再无客观性可言。另一些人则认为思想一旦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人们会产生什么思想都是既定的,这样思想家的活动就再无自由可言。实际上,这些片面的看法都同简单化、机械化的思维方式有关。社会存在对思想的决定作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因果决定,它带有以下特征:一是开放性,作为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过程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开放系统,这在近、现代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人的需要是不断扩大的,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力是不断扩大的,人们的经济交往是不断扩大的。由此决定了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思想,观念也要随之而扩大视野。二是全面性,社会存在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一两个经济因素,而是范围十分广泛的领域;因此,要用全面的观点理解社会存在及其由之决定的思想观念。三是中介性,社会存在对思想的决定要经过一系列中介,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政治生活、思想家的认识图式等在这其中都会起作用。四是动态性,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从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过程出发,才能阐明社会存在是如何决定社会意识的。总之,只有辩证地理解存在对思想的决定作用,才能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统一起来。
第二,要看到人文社会有相对独立的道路。社会对思想的制约并不排除史、思想史、伦史、史的存在。因此思想理论作为人类文化现象,总要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并在流传中不断地更新发展。因此思想资料的流传这一事实本身就决定了人文社会理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恩格斯在说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一事实时指出,这是因为“每一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486页。)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其他文化因素对于思想发展的是要通过思想资料才能起作用的。这些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思想家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着思想家对思想资料的选择、舍弃以及对这些思想资料进行改造的方式和方向。因此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在这里主要是影响思想资料流传的方式和方向。脱离了思想资料本身,思想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发展的支配作用是发生在思想领域本身所限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例如在哲学中,它是发生在这样一种作用所限定的条件的范围内,这种作用就是各种经济影响(这些经济影响多半又只是在它的政治等等的外衣下起作用)对先驱者所提供的现有哲学资料发生的作用。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这一作用多半也是间接发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486 页。)因此,思想资料的流传和变化既要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人文社会理论的相对独立的发展应立足于这方面来说明。
第三,不能简单地套用的发展模式来说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近年来,在探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时,理论界存在一种倾向,就是用西方科学哲学所概括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来说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就是把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提升为所有理论发展的共同模式。(注:参见卢培琪,商志晓《在思维的制高点上 》第六章第三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种作法的有效性是大可怀疑的,首先,人文社会理论有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这本身就是一个。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受社会存在因素制约的强度比起自然科学来要高得多,受制约的直接性要大得多。因此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逻辑连贯性要比自然科学弱得多。其次,即使人文社会理论有其发展模式,也不会简单地等同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因为人文社会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存在着多方面重要的差异性,例如自然科学理论直接拒斥评价性认识,而人文社会理论却认可评价性认识;自然科学理论大量使用人工语言,人文社会理论却大量使用自然语言;自然科学理论主要为发展物质生产服务,人工社会理论则主要为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服务,等等。所有这些差异性决定了人文社会理论必定有自己特殊的发展方式和道路。最后,即使是对自然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解也存
在着分歧和差异。西方科学哲学中的波普模式、库恩模式、拉卡托斯模式等,彼此都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选定其中一种模式或拼凑一种综合模式来套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难免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人文社会理论同自然科学理论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对共同性的认识应当是建立在对它们彼此间差异的了解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观武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