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教育论文
摘要新课标教材,是语文改革的一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现在仍存在的问题,新课标倡导构建的“和谐课堂”,就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和谐课堂,是让老师与同学之间形成平等的学习关系,从而构建一个自主学习、思维活跃、互动性强的课堂,进而使“和谐”二字融入平常的语文课堂之中。本文将主要针对我国初中生的语文课堂,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可以对我国初中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和谐课堂初中
一、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改变教师原有观念
(一)语文,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学科。
中国五千年的光辉文化造就了语文极强的可变性和多重理解性。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就是大家都能看得懂,大家都能说得出的一种中国人思维习惯,可以说,语文是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学科。但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大多教师采取的方法都是在讲堂上灌输自己的思想,甚至有的只是按照讲义来照本宣科的讲解,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自己讲解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
(二)抛弃原来的“现教现学”,改用“先学再教”。
传统方法是教师讲述一系列的作品出处、作者生平、段落分析,然后交代学生背诵下来,之后的就是朗读课文或者背读书下注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所需的“硬件知识”,在这之前则几乎不会预习或者学习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而“先学再教”这个想法的深入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先布置下去一些或重要或有趣的问题,让同学自行在书本里寻找答案。也可以让同学们在这之前将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列出,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探讨。
(三)放弃“教师讲的就是对的”想法。
语文是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学科,在读过一篇好文章或评述某件社会事件时,教师要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去了解学生的看法,这样才会是学生有兴趣有热情的调动思维,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自然会对初中的教学课堂有所帮助。
二、构建和谐课堂,其次要使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
(一)在课堂上,将所学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是门离我们生活很远但却又很近的科目。因为在文章或者诗词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这其中表达感情与自己的相似之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语文这一特性,采用“联系”法,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比如:在讲述《荷塘月色》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仿照其中的知名段落去描写他们身边的景色,或者可以自行创作写景文章,如果必要的话,可以举办一个“说说我们的家乡”作文大赛。还有,像学习过那种描写游子思乡的古诗词之后,让班级内的同学去想一想假如自己以后考上了离家很远的大学,对父母朋友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办好了的话,很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和珍惜。有了这种和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语文上也会更有兴趣。
(二)加强课堂上的分组讨论环节。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了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差异的,而这点放在语文上而言,就更加合适不过了。你有一个好想法或者一个独特的想法,那么就说出来,说给别人听,再由对方提出附加方案或者反驳意见。因为灵感是不断碰撞出来的。在语文里,没有什么错与对,只有见解不同。在课堂上设讨论环节,在一定陈度上,是在形式上给予学生展现思维的肯定,让处在中考压力下的孩子们有个思维拓展的延伸面。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喜欢在一种宽松自由随和的气氛中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而在课堂上设立讨论环节不失为一种调动班级气氛的良方。气氛好,和谐课堂的潜质就展现出来了。
(三)多媒体的运用。
现在的初中教室里大多会有多媒体的存在,高科技存在于课堂上,那么就要好好加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的是动感、声画结合的,比单一的讲述有趣生动得多。利用多媒体作课件,会使语文课堂更加充满乐趣,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上,可以放映许多课外延展的知识,比如:想过电影、音乐、文献资料等。
三、构建和谐课堂,还要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一)时刻要带着问题学习。
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动脑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知识。教师要在讲课的同时,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插入适当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时刻处在高速运转形式,带着问题学习,会让学生以及老师产生自己的想法,但要主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问题,太难或太容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的尾声,要学生谈感想。
学过一篇文章之后,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要一个或者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表达思想的同时,也证明了学生在这节课上真的有学到东西。有机会的话,也可让同学以书面形式写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不署名,这样学生的表达会更无障碍。
(三)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辩论会或者谈心会。
语文是门基础学科,语文也会教给学生好多好多,这其中也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甚至是做人的准则。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在普通教学上可能没办法表现,但语文老师可以给同学一个表现的平台,举办辩论会或谈心会,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人,使得课堂更加和谐。
明智的人都说:“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在课堂之上,用少半的课下时间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这充分说明了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也是一样。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需要广大语文老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构建和谐课堂,使得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断攀升,使得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洪林,谈新课程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平台,2010(5)
【2】宋庆红,论初中语文课堂之美在于和谐[J],民主教学,2010
【3】丁艳梅,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讨[J],教师,2010(81)
第二篇:新课标下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探微
新课标下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探微
李
靳
当构建和谐社会不再是令人奢望的空中楼阁,而变成时下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和谐教育就理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追求目标。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需要和谐课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学,建立一个有序高效的和谐课堂教学系统才能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和谐的语文课堂,需要创设丰富的情感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附加任务,应该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放到日常教学中去。”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快乐心情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常会给我们施教者带来意外的惊喜,无限的感动。因此,语文课堂应是充满人生百味体验的乐园。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又应该怎样引领他们的心情呢?
(一)绽放笑容,激发兴趣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基点在于情感。很难想像,一位在课堂上呆若木鸡、面无表情的教师,到底能传递什么信息,给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孕育崇高的理想更无从谈起。所以,一出现在孩子们的周围,我们要把感染学生放在第一位。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学得很起劲,课文读得趣味盎然,入情入境。这样,让我们教师自己的激情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语文课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每次备课时我都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教学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我的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得到心灵的洗礼!
(二)不吝赞扬,体验成功
西方哲人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和谐的语文课堂必须是学生享受成功的阵地。只有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求知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不能忽视用心去欣赏每位学生。只要他们有尚好的表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都要送去赞扬。如一份礼物,或是一句“你真的很棒!”“老师为你骄傲!”“真是精彩的发言!”等,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另外,我们要尽量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都有在克服困难后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探求与成功的有效循环中不断前进。
(三)走进文本,燃烧情感
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成为文中的一员,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最有效方法。只有学生感同身受了,才能记忆深刻,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学活动用情感作为“催化剂”,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
二、和谐的语文课堂,需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双方在水乳交融的环境中,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氛围。
(一)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作风民主,对学生体现人性关怀,还民主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只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心情才会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二)善学乐学的学习状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看出,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也可以画面为学习的表现形式,图文结合,在浓浓的乐趣中主动地求知。有意识地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质疑讨论中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草船借箭》这一课,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和谐的语文课堂,需要创设学生自由翱翔的天地
专家对我们的提示是:不要凌驾于学生,也不要在学生不需要时出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个体,那种“家长制”、“一言堂”,早就该成为过去时,被扔到学科教育教学历史的垃圾桶里。事实上“凌驾”与“高压”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获得“口服心不服”,或者“当面的顶撞”。简单说,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诤友。
其实,社会本来就是一部完整的百科全书,我们的和谐课堂必须从那里吸取有效养分。我们要把视野越过围墙,到社会中去,到生活中去。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听到,想到的用语言文字梳理表达出来,或是加上自己见解。那么,语文课堂定会增色不少。如在班里可以举行“课前五分钟说话”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同学们记录下生活中的见闻。不久你发现,同学们不但养成了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更培养了他们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好品德。这时候,又有谁敢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四、和谐的语文课堂,需要为学生心灵构建一个感悟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真正有效地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呼唤和谐的主旋律,我们提倡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感世界、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学生自由翱翔的天地、为学生心灵构建一个良好的感悟空间,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心理状态;多关注学生潜能,让他们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多读、多思、多听、多说、多写,眼、耳、脑、口、手共同参与教学实践,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将语文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既获取知识,锤炼能力、又体验情感、升华认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努力创设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结合,既使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又能使教师引导者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和谐课堂。
第三篇:构建新教育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幸福课堂
构建新教育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幸福课堂
【摘要】: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学生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这是新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新教育的春风吹拂的今天,我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也应当是幸福的。
【关键词】:新教育语文教学幸福课堂
新教育形势下的校园语文环境
2011年新学期开学后,在随县各学校全面掀起了践行新教育的热潮,许多老师热情投入,积极学习,当然也不乏观望的,乃至泼冷水的。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参与了学校的新教育实验小组,积极投身于对新教育理念的学习,听专家讲座,观摩走在前面的先行者课堂,与同行探讨,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把新教育的理念渐渐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并有了许多感悟。学生们也在新教育的春天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校园。
新教育有六大行动:打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在新教育的理念指引下,我们晨诵、午读、暮醒,开展写班训,互写互赠励志诗活动,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我们创建了校园新教育专博,师生共写随笔,其中教师随笔300多篇;我们绘制知识树,开展推门听课,打造高效课堂,促进课堂变革„„各种新教育活动开展如火如荼。随州日报也刊登了《诗化的教育》、《建设数码校区》等多篇关于我校实行新教育的报道。
形式是外在的,表象的。新教育的改变在于教师思想上的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这些行动大多都在课堂之外,但生活无处不语文,处处皆可看作是对语文课堂的延伸。
新教育环境下的语文幸福课堂的构建
新教育认为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新教育对于构筑理想课堂的设想是:“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让师生幸福的课堂。
基于新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环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初中语文课堂:
一、改变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参与度与教师亲和度,打造和谐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谁是理想课堂的主人?当然是学生,老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调动课堂气氛。
中国教师报曾将好学校比喻为一方池塘,那么,老师就是挖池塘的人。湖底有千年的莲子,老师要创造学习条件,让每个种子都发芽。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仆人。”虽然大家未必认可,但永远别忘了新教育的理念: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主导。新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更新理念,转变角色。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做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语文教师更是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语言知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亲和学生。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老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改变课堂模式,整合知识,注重课堂的自由度,知识的练习和延展度
干国祥说:“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束缚自己、规范自己。以期终有一天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规。”
模式,是一系列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标志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山东兖州一中的李平老师说:“模式不是必须的,但是模式是把石墨变成金刚石的最简便方法。”
新教育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但是用好模式可以让我们更快地达到理想高效的目标。
我们认为理想的幸福课堂的模式是 “学”(学生、学习)的模式。
1、教师是幸福课堂的主导者
学的模式,并非抛开老师,学生全然自学,而是通过教师主导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弄清课文在课程的总目标、学段目标中占居的地位。新教育环境下的语文课堂的确看重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但并不意味着要降低知识在教学中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课堂主要环节,不能因为这个模式那个模式,让模式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但我们的基本宗旨是: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参与;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多引导。
教师少“讲”,学生多“讲”。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
教师少“问”,学生多“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
一)教师的问要少而精,问得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要有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动力,回答的愿望。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是学习的主动者,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欢迎学生突发奇想。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质疑。
教师少“包办”,学生多“练习”。
练的内容最好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通过“练”来巩固知识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要注意练习的多样性,不要每次都一样的类型。演讲、朗诵、采访、课本剧、手抄报、辩论赛等可以根据需要花样翻新,不可过于单调无趣,要让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目的、计划、资源、行动、反思、经验。课程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在这一路行来,要让教师和学生看到一路的风景。“兴趣是学习之母”,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也是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的体现。
上一堂能展示教师能力的课,教师无疑是幸福的。
2、在教学环节中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科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该模型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科勒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有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字母,简称为ARCS。该模型主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首先,要引起学生对一项学习任务或学习目的的注意和兴趣;其次,使学生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与自己密切相关;再次,要使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自信;最后,让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
我们倡导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也是新教育环境下的幸福课堂,是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课堂人际关系与课堂结构形态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野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环节达到理想的效果。
用多样性情境激发学生求知。
“成功不成功,开头五分钟。”成功的导入对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要达成“情感、态度与世界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要达到强化主题化阅读教学的目的,激情导入、创设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语文教师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用体验感受让学生心动。
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感受和体验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与文本、同学、教师的多层次“对话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更要学生“读出自己”,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用合作探究让学生行动。
合作探究是当前新课堂学生学习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语文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以合作探究为教学手段。通过合作探究,完全摒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用实践活动让课堂生动。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生成语文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我们要设计、创造、探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求知求乐、益智启智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合理而又充分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新课堂教学生命之所在。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用课堂展示成为学生舞台。
展示方式有书面展示、口头展示、行为展示等多种形式。书面展示,要求能将展示的内容条理化,能较好地反映问题的要点和逻辑关系;口头展示要求在讲解、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能用简洁、流利和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能选择较好的切口阐述自己的观点;行为展示则是希望通过适当形式的表演,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实质。通过种种展示,能让学生的能力全方位成长。
用及时肯定赏识学生。
人天生就有求知欲、表现欲,有获得成功、得到肯定赏识的愿望,只要老师指导到位得法,评价激励及时恰当,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太难的事。评价是无形的激励,恰当的评价能促进
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位老师都要学会多给学生鼓励,多用赞美的语言,多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一个让学生想学的课堂,一个让学生的每一点成长都能得到老师的认可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心中的幸福课堂。
三、教学相长的幸福感
学生的幸福感体现在他们感官上的愉悦,思考、探究的乐趣,收获的喜悦和人际交往的享受,体现在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到会再到自己学会学的智力成长过程中。教师的幸福感则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细节当中,体现在教师的心态、教师的投入,体现在对自己职业的认同上,体现在能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变成学生的健康成长上,体现在自己的价值在学生身上的延续上,体现在对未来桃李芬芳的美好期待中。
课堂结束了,坐在书桌边,电脑前,沏一杯茶,回顾这一堂课的得与失,感受学生的点滴成长,让丝丝自豪与满足沁入心脾,这是源于课内的回甘,这大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最大的幸福了。
新教育理念认为,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打造新教育理念下语文幸福课堂的决不应该是喊口号或唱高调,它不是为传统教育披上的一件华而不实的外衣。新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和探索。我们要在积极践行新教育中,构建初中语文的幸福课堂,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精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受益,从中获得幸福,从而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四篇:论新课标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构 建 和 谐 的 师 生 关 系
[摘要] 在21世纪,我国要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21世纪”。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将探究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正文]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育人,核心是创造,关键在思考,思考创造的前提条件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既是师德的集中反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教育所必须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社会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着班级社会气氛,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人提出在新课标下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其特有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它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师生间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核心,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能充分交流、默契的协调合作与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身心、智力、非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因此,师生间如果没有民主、平等,“和谐”二字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说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民主、平等。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历史的召唤
师生关系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一有师生出现,就出现了师生关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在中国师生关系有着几千年的奴隶和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专制,形成一系列专制制度。教育上也是如此。不管是儒家的“仁”与“礼”还是后来的“三纲五常”,教师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师道尊严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特别明显的不平等的位置,教师是“道”的代表、“礼”的化身,对学生来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十分尊崇并无条件地服从,唯“师命”是听,不可以对教师的言行有任何的“不恭和异议”。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典型的“专制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一切由教师决定,学生不参与并要绝对服从。教师以社会文化的代表的身份组织教学,因而教学中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而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强调奖惩方式的使用,采用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管教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安分守已并具有健全品格的人,1
传统教育的另一内容是“拷贝”即一个教师可以培养出一打或更多的同样思维同样观念的学生。注重以统一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个学生,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重群体秩序的维护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难有平等关系的机会,而那些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会被视为异类加以扼杀。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没有自由的空间。
二、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民主的、平等的管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才能培育出创新型人才。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主体教育。社会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的人材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而传统师生关系强调服从、强调同一的特性会从根本上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竞争意识。在社会的客观要求下,传统的师生关系类型必然要逐步被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发展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新型师生关系所代替。
新的社会背景中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也促进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在师生关系体系中,学生已不再是完全的被动者,不再心甘情愿地充当“绝对服从”的角色,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渴望对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在这种情况下,专制型的领导方式则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师生冲突。新世纪的师生关系也处在一个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的专制型、以教师为中心的特性在当今的师生关系中仍有着很大影响;师生关系中民主型、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特性在不断增加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更符合教育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目前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本质要求
目前,在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对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一书指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改变。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关系、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为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当中的一员,当然你还是组织者。
未来的课堂,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程的局面,教师不再
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会被淘汰,但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教学改革将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课程改革改革的重点则是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和谐的关系。把教学本质定位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可以说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我国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二十一世纪,社会将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且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科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又因为人才的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方面,故而教育面临的是培育创新型人才,因此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的、平等的、和谐和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创造思维,放飞学生想像力的关键。这些人才将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适应这种挑战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培养出来。
五,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师生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千百万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千百万个家庭关系的和谐,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成长,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可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一、要坚持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虽说要构建和谐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在这个平等团体中,教师是这个团体的领头羊,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要构建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发挥主导地位,教师是决定师生关系好坏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观念,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的新世纪新型师生关系。首先,要摒弃教师地位高于学生一等的错误观念。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使之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学得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什么样的教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楷模,教师心中的“平等”观是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的前提。其次,要放下“教师权威”的观念,要学会尊重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观念、行为要靠教师去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理解学生的心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本着理解学生的宗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另一方面,教师有错,不要放不下架子,应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承认错误。只有这样师生心灵才相通,平等师生关系才有生存的基础。再次教师要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观念。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是接收器。教师不只单用成绩和分数来评价学生,要重视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信念等人所特有的心理品质培养。要关心学生的自由和个性;不仅关心成绩和分数,更要着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要管住学生,更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本着这种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有了人文基础。教师有了新的人才观,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不会是句空话。
二、扮演好教师的“助手”角色,充当学生的“评判员”,尊重学生。
在师生关系中,理解、支持,比什么都重要。当代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好的越来越多,这些客观现实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等也以往的大有不同,要使他们“乐其道,善其业”,就要先与他们交朋友,成为他们学习的“助手”,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深入地研究他们,真诚地理解他们。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风细语的沟通,加深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平等”是教师和所有学生的平等,要做到一视同仁,要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均衡的学生;平等对待成绩好与不怎么好的后进生;平等对待男女学生;平等对待个别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平等对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学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时:在上课时平等;课外辅导时平等;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成绩公布时平等;在评价学生时平等;在处理学生中偶发的矛盾时平等;三是“尊重学生”。首先,对学生心灵的尊重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具体表现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情绪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其次,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具体表现在:不体罚学生;不侮辱谩骂学生;不过度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这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充分的民主,师生间才会有激烈的争论,使用权我们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赋予了实质的内容。
三、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师生交往,是对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你有观点可以提出,我有疑义可以反驳,师生畅所欲言,互动互感,形成一个真正民主的、平等的学习、讨论、互动的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关系、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把课程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内涵所在。
四、用“心”教育学生,注意批评艺术
用“爱”去教育学生就是要求我们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诚心、耐心和信心”。“爱心、诚心、耐心和信心”是师生成功关系的法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全心全意的去爱学生,才能博取学生的信赖、爱戴,爱的越深,教育的效果就越大。在教学活动中,难免碰到师生之间的磨擦,特别是发生在后进生身上。这时教师更要心平气和,真心相等,切忌动辄当众批评,挖苦,翻陈年老帐,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教师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注意批评的艺术,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诚心。对做学生思想工作要有耐心,切忌感情冲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同时要对待每个学生充满信心,让他们都有成就感。批评学生一要提炼批评语言,批评语言要以不伤害被批评者自尊心为前提,同时又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批评语言要有份量,有气势,切中要害,要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要考虑批评对象的承受能力,以不伤害感情为度。二要注意场合,宁小不大。三要含沙射影,以柔克刚。许多人不喜欢听直接的批评,带刺激性的批评就更不愿意接受。教师可以以开玩笑的形式或拐弯抹角的形式进行善意的批评使学生自行惭愧,自讨没趣,从而改正错误。四要作好善后工作,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浸润,以熨平批评可能产生的感情褶皱。总之,只有充分注意到批评的各个细节,才能既教育了学生,又不伤害师生感情,反而加深了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综上所述,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历史的召唤,是时代的要求,是目前课程改革成功关键,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途径。要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和素质,我们这些“人类灵魂工程师”,就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充分认识新型的师生观,以优良的师德去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教好书育好人。
[参考书目]
1、《如何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载《黑龙江教育》,2002年第12期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3、《教育艺术》2003年第1期
4、周宏、高长梅:《教育新概念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5、《优化师生关系》,载《班主任之友》,2006年第七期
6、《教育艺术》2007年第7期
第五篇:构建和谐课堂论文
构建和谐课堂,营造绿色心情
摘要:和谐课堂是促进课堂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保证,和谐的课堂中能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那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呢?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其次,教学方法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要求,教师要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教学方法的和谐。最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和谐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课堂 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意识
正文: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构建“和谐”的课堂,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心愿。
真正的和谐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既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智能、群体、个体之间互相协调,又是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主体意识、学习意志、体验创新优化的培养过程。和谐课堂是促进课堂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保证,和谐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因为在和谐的课堂中能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带给学生的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紧张、严肃、忙碌的的情感体验,而是愉快、幸福的情感体验和欢乐的求知过程。我把这种情感称之为绿色心情。老师的高昂、激情带给学生高涨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老师的低沉、稳重带给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认真的思考;老师的幽默、风趣带给学生轻松和愉悦的感受……这些,都是和谐课堂的真谛。久而久之,会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爱上了学习,爱上了课堂。那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呢?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和谐的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彼此分享”的理念基础上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所谓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随时代的发展已暴露出他们严重的不足。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已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其实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课堂应是为学生设计的,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从事教师职业,要达到的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爱学生。
二、教学方法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改变过去的教育从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这就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的生成凭借课堂上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人。教师要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教学方法的和谐。以课上提问来说,传统的教学是师问生答,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师的权威性增强,而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热情降低。这时教师可以转变方法,变成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如抢答,对答,或点名答。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促进了和谐课堂的产生。
三、培养合作意识是和谐课堂的途径
人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而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单打独斗能力很强,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这与我们过去课堂中过于强调独立思考有关。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等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当然,当我们想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一定要首先明确哪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才能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营造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