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重在创新论文(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11:2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重在创新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重在创新论文》。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重在创新论文

摘要:本文从目前语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正在进行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提出了在课程改革的潮流下,我们应特别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创新

1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学范围过于狭窄。这里所谓的教学视野指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目标单一,“一切围绕中考、高考转”这样一个情况。诚然,中学语文教学视野过于单一,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的。但体制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学语文老师应该在可控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开阔教学视野。如果教学视野不开阔,一味追求考试升学率,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严重下降,也将严重导致教师的教学素质的下降和教学个性的丧失,最终教师将变成一个教书匠。

众所周知,语文课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问远较其他科目和课堂广阔。因此,只要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开阔,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不难的。但令人痛惜的是,现在很多学校及中学语文教师,出于追求升学率等目的,完全把语文课变成了“字词辨析、段落拆分讲解,试题练习”。本该十分精彩,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摧毁得一千二净。这些都是由于教学视野过于狭窄,教师教学个性丧失所导致的结果。

教学环境缺乏或不足。大家知道,语文的学习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以英语教学为例,很多中国学生学英语之所以很吃力,之所以学了多年以后也还是哑巴英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又以普通话的学习为例,南方人的普通话水平之所以比北方人差,就是因为从小受到方言的影响太大的缘故。同样的道理,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学语文学习环境,也将从根本上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图书馆、图书室,学生除了看语文课本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可读!可看的课外书籍了,难道语文的学习、语文理解能力的提高就只能从教材而来?于此,还存在另外一些认识误区。

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单一。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手段都停留在“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这样一个模式上。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基本做法就是教师讲解、板书,学生则是做笔记。在测评方面,除了考试就没有其他更多的手段和方式了。这不仅无法使语文教学做到丰富多样,且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课变得极其枯燥乏味。在纸质媒体时代,通过黑板板书、通过考试测评来完成语文教学,这确是客观条件所限。但在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多媒体教育已经走进课堂教学的时代,把中学语文课仍局限于这样一个传统教学模式,还把考试仅仅当作测试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唯一手段,则不免让人觉得落后于时代,也无法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需要了。

2重在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来进行改革创新

2.1进行教材方面的创新

1)课程目标,高度量化

新课程除了在课时方面进行量化外,对学生的生字量、阅读书目、练笔写作等都做了量化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识字量为3500字,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l4次,字数不少于0.7,其他练笔不少于l万字。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每学年学习课文不少1—60篇。这些量化要求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提供了保障和评价标准。2)教材内容,自主选择

存初中学段的新课程平台上,有“人教版…‘北师火版…‘苏教版”三种语文实验教材共同展示,供全国各地学校自主选用。这三种教材版本是共性个性兼顾,其共性是:教材选文新颖,富于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综合性学习的系列设置,着意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密切语文同生活、社会的联系,体现了“变革学习方式”的课改实质;课后习题设计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促进了教育观和学习观的转变;教材有意留白,给教师留足教材开发的空间,给学生留足延伸创造的空间,体现了新课程教材观。

2.2教师教学理念方面的创新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指出,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丰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但面对中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不少教师缺少自主整合教材的意识,缺乏敢于扬弃和创造性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勇气。表现在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或照本宣科式地转述教材编者的话语和标准答案,或抛开教材的新体例,然按照语音、文字、同句、段落、文意分析等陈旧的教学模式,来讲授新教材中风格各异的课文,用传统老路了套用新教材。应该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不能只是机械地将教材编者对文本的解读原样转述给学生,而将自己对教材的个性理解,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启发学生对具体的教材进行个性的多元解读;二是对于教材中预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师不能不加选择地“拿来”,而应根据学生实际的基础能力、情感体验、兴趣爱好等,由师生共同选择学习内容,灵活设计学习过程,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学活动;三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可以进行人胆的合理的舍弃,适当开发和利用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资源。

2.3学生学习思想上的创新

学习贵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以承传民族文化为己任的语文学科,呼唤着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基础便是创造性学习。所谓“创造性学习”,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育强调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信息单向传输,是典型的纯知识灌注式教育当代的语文教育,则要求以学生主体为中心,强调人际互动和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与个性价值。

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内容及其主要体现是创造性思维,它是相对于常规性或一般性思维而言的心理学家们指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每个人包括儿童,其思维品质中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

同时,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在人的思维结构中,有一半以上的因素都与语文能力有关,所以,提倡语文创造性学习就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由潜在的心智状态转化为外显的活动行为。积极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运行表现过程。

总之,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这场改革面前,我们应如何理性的应对,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的任务。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来看,我们都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只有抓住了问题的根本精髓所在,再改革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新的语文教育面貌就会呈现我们面前。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改革

中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改革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改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的空间,教与学缺乏信息的联系,传输单向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毫无学习兴趣,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

其实,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欲望。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对此,在新课改中,教师要重新转换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内在的、必然的要求。这样一来,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会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结合实践,推荐以下几种课型:阅读课。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欣赏课。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片、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书评课。即教师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点滴体会、收获写成文章交流。竞赛课。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性很强的时代,要想成为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强手,就必须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互相合作。(来源:甘肃日报)

第三篇:语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勐撒中学

杨艳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分散了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写作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在语文课改已经深入的今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民主和谐的气氛得以形成,互动探究的形式不断丰富。在这方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一、实施课改,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

1、学生观。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要不断了解、分析学生的差异情况,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有求知欲、有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

2、质量观。不把以前的考试分数、平时课堂答问题的正确与否,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综合起来评价学生。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

3、教学观。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重视多维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强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4、师生观。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依赖于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都有进步愿望,都有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本质。

二、语文教改感悟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3.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三、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

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四、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第四篇:语文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江苏省县实验小学

语文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校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此轮小学语文课改。这一轮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更给我校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的语文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语文教研的氛围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此轮课改,带给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的是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五年课改,五年求索,五年积淀,红杏枝头、绝胜烟柳,满园春色中我们成长了、成熟了、成功了。辽阔富饶的教育天地 “中国造”的、我们的教育专家和名校名师纷纷涌现,科研成果、学术研讨蓬勃繁荣,前所未有的教改浪潮风起云涌。时光并不短暂,路程却充满艰辛,虽不是唱赞歌庆祝凯旋的时候,但因为抉择,因为阵痛,因为蜕变,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足以自豪的成绩证明这场教育革命的正确、紧迫和继续深入、持久进行的必要。

二、主要工作

伴随着课改的春风,我校在教学教研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近五年来,我们通过“五抓” 的教学管理模式、“1+1”的科研模式,在课堂教研、理论提升、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办学效益,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在常规细节上抓落实,保持教学质量持续领先。

一是抓备课。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各学科继续进行集体备课,做到分工备课、形成个案、交流反思。备课实行“周检”制度,即每周星期五下午集中检查老师的下一周提前备课情况。尤其对老师的“二次备课”、“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进行检查。好多教师的备课体现了个性化和特色化,闪烁着个性和共性融通的智慧。

二是抓上课。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采用推门听课和领导驻段下课堂听课制度,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与课堂效率的提高。紧扣“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先后组织了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公开课展示,年轻老师的“练兵课”活动,同时要求每堂课都能围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模式进行。另学校还多次承办了市优课展评、县优课展评以及县直片教研活动、送教下乡活动,通过组织教师观摩、参加上课,不断地锤炼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是抓作业。教务处对各科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抽查,其中优秀作业现场展示一次,要求学生作业书写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薄本整洁,要求任课教师精心设计每次作业,批改认真及时,每次作业都有激励性评语;作业量适中,符合减负要求。

四是抓辅导。继续施行课外义务辅导的做法,每位教师为学困生建立跟踪档案,积极探索转化途径。做到对象明确,内容落实,辅导到位,记载详尽。另外,学校坚持每天检查的制度,确保辅导实效性。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早读课的管理,并就检查结果及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

五是抓检测。质量检测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终端显示,抓好质量检测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对全校语、数、英的单元考试的情况进行检查,期中、期末质量检测进行全面跟踪,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对质量检测及时做出质量分析、数据统计申报。

六是抓特色整合。学校通过开展 “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小篮球旋球达标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力图实现读书、习作、小篮球和信息技术四大特色间的优化与整合,寻找出一条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

(二)在研修模式上求创新,丰厚教师专业底蕴。

课堂教研“1+1”。新课程积极倡导灵动、有效的课堂。近几年,我们积极推进“1+1”互助小组课堂研修活动,通过“同题异构”这一形式,让新老教师同台献艺,最大限度地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促使刚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能尽快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结成互助小组,骨干教师第一周上课,青年教师第二周仍然上这节课,骨干教师上课之前,本年级教研组聚在一起,共同研讨如何上好这节课,分析重难点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上好这节课,课后同教研组教师再坐下来研讨这节课的成败得失,为结队的青年教师同题备课、上课打好基础。青年教师上完课后,同教研组的老师再次地坐下来研讨,促使执教者进一步地反思与完善。全校30多位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了这种“1+1”课堂研修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等22位老师分别在全国、省市县优课竞赛中获一、二等奖。

理论提升1+1。(1)让阅读成为教师保持终生的良好习惯。老师要读好三类书:读夯实精神底蕴的书,读拓宽教育视野的书,读学生喜欢的书。每学期,学校都提出指定阅读与自由阅读这两个“1”的指导性意见,并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要求分别撰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舍得读书时间的投资,每周工作日中,规定每位教师必须腾出1-2课时,作为阅览室读书时间,使教师的读书时间得到保证。学期结束前组织全体教师分类进行闭卷考查,把教师读书成绩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的考核之中,把教师读书作为每个教师日常工作职责和必须履行的义务。有重点地组织教师学习《有效教学》一书,定期开展“有效教学”专题讲座。学期末我们还组织了《有效教学》测试,对教师们所学的内容进行考查,对考查成绩优秀的结合开学初的有效教学论文评比情况和参与讲座的出席情况综合评定,评选出优

秀读书标兵。(2)让“博文笔友会”成为教师碰撞智慧、锻炼笔力的精神家园。近几年来,我们在“博文书友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博文笔友会”,组织有一定文字功底、撰写经验丰富的老师积极研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找准文章写作的切入点,有目的地进行理论研究。笔友会成员定期活动,每周星期二下午一节课后准时到阅览室集中。对带来的文章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对修改成型的文章,由教科室组织集中投稿。老师们通过无障碍发表争鸣,交流工作体会,探讨写作技巧。目前参加“博文笔友会”的大部分老师都已经有文章见报,其中不乏发表20篇以上的佼佼者,有陆立海、孟大庆、姚海军、朱涵波、孟寒冰等。“博文笔友会”成为教师队伍中专业成长效果显著的部分老师的又一精神家园。近几年来,博文笔友会成员共发表论文近百篇,有12人参加县以上优课评比获得一、二等奖。(3)让“星期天”培训班成为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绿色通道。星期天青年教师培训班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又一特色。我们将刚进实小工作时间在五年以内的老师集中起来,每周星期天上午组织他们学习,通过观看送教下乡录像课,三言两语的互动式点评、如何撰写教学日记、如何撰写教学论文、回忆难忘的师范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使广大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目前为止,参加培训的老师有几十篇论文发表,有3人在省、县优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课题研究“1+1”。(1)课题+活动=有效科研。一个优秀的老师在达到一定“底线”的时候要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我们积极发展教学业务较好又有研究热情的中青年老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所有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都有自己主持的课题,所有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全校没有不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参加研究的所有老师都有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每学期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本课题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将课题研究的内容分为几块,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去,每次活动结束之际,课题组成员都要讨论这样一个话题:这次活动有没有完成课题预设的目标?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下一次进一步研究?老师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为课题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2)课堂+沙龙=有效教研。课题研究离不开课堂教学,我们的课题研究在立足课堂的同时也延伸到了课外,组织了多次针对课堂教学的沙龙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有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沙龙活动,有针对同题异构的沙龙活动,有看录像评课活动,有如何上好语文教学第一课时的沙龙活动等等。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有效的促进了我们的教学研究。“十五”期间,我们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得我校的15个研究课题能得以顺利结题。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十一五”期间我校顺利开题的各级课题共16项,所有的课题在本都已经至少开展了一次活动,重点课题已经活动多次,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课题研讨会、课题展示课、课题沙龙等。仅2008年,学校在教育科研、整体改革等方面就获得2项全国性的奖励,2项全省性的奖励,有3项“十一五”课题参加县阶段性评比获奖。

三、课改中的不足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收获不小,成绩喜人,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实验教师的素质有待于提高。大多数教师没有参加省、市级的培训,对深层次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能力较低,很难把握“改”的度。尤其是农村学校、信息相对闭塞、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要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他们想改,但又自觉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课标是新的,教科书是新的,但教法一时新不了。

(2)学生的思维发展了,但学得不够扎实,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过于追求形式,看起来学生很尽兴,但跳跃性大,似有根基不稳的感觉,收效甚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施还达不到课改的要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还流于形式。

(3)评价手段难于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家长仍较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对其他方面的发展疏于重视。

(4)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多了,学生活动多了,但课堂教

学秩序又乱了。

(5)课程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验教师很难把握。

四、课改的困惑

1、语文课堂效率低下,众所周知。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这一命题仍将是我校今后教学中孜孜以求解决的问题之一。

2、按照新课程理念,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资源,已不再是《圣经》,教师是否有权删改教科书中的内容?如果被删掉的课文又是上级教学部门考试的考点,那老师是否要承担责任?

3、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我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如何使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行课研工作并变成常态工作,而不是为了科研而进行科研。这就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伴随着这一轮课改的步伐,我们深深感受到:新课程的历程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历程,还是学校特色与文化形成的历程,更是教学科研人员研究与实践教育问题的历程,是教育行政叙写教育理想,追求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课堂教学的改革还要加大,教学研究应更加深入,新课改给了我们机遇,也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让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心,一颗冷静的心,脚踏实地地走好课改之路,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永远焕发青春活力。

第五篇:多媒体环境下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多媒体环境下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摘要: 本文提出了在多媒体化教育环境下搞好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途径: 一是建立多媒体化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新理念; 二是开发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特色的多媒体化学习资源;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四是发挥多媒体化技术优势,注重语文综合能力训练;五是探索适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化学习模式。关键词: 新课改多媒体化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多媒体化为人们构筑了全新的生存、工作和学习环境,教育也面临多媒体化环境的改革。多年来,信息技术已在各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不仅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辅助教学,而且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的多媒体化优势,强化信息技术与的课程整合。

越来越多的高中实现了“校校通”,多媒体网络已遍布课堂、图书馆、阅览室、家庭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站等多媒体化课程资源和全球共享的多媒体化学习素材随手可得,信息检索、提取、组合工具及学习的平台多种多样,这些为我们进行多媒体化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多媒体化环境,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多媒体化学习工具,形成了海量的多媒体化学习资源。以上因素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媒体化学习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浪潮推动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脚步,已经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在多媒体化教育环境下,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搞好中学语文教学就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建立多媒体化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新理念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数年,教师也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语文课堂,课堂上太多的分析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一个又一个琐碎的质疑、讨论、习题填空把优美的文章变成了毫无生气的词语拼盘,虽然应试教育的方法和模式都不适应新课改要求,但在高考的推动下,应试教育仍然是中学教学的主方向,适合新课改理念的多媒体化教学和学习往往被淡化。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彻底转变教学思想,学习新课改理论,并尽快应用于教学实际中。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和被灌输知识,而应当是信息的主动加工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且知识的建构应当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中。由于数字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协作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资源,因此,数字技术在教育上的普及和应用,为营造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新课改和多媒体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新课改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利于激发学习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要达到“三变”:由以教师为主变为以学生为主、由边教边学变为先学后教、由课后训练变为当堂训练。把教学的价值取向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分析所有学生在这一个阶段中的学习过程上,教师的教学艺术价值的重心,被置于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谋略艺术上,再也不是把教师的表演艺术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学生学习要实现“三改变”:改变学习的空间观念,多媒体化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学习不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改变学习的时间观念,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不能获得够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要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改变学习方法,由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探索式学习转变。学生要改变陈旧的学习观念,每个学生都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个体的终身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是“讲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学生的目的不是“学会”而是“会学”,学习水平不是看获得知识的数量而是看获得知识的能力。

二、开发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特色的多媒体化学习资源 开展新课改下的多媒体化学习,必须有充足的适应新课改的多媒体化学习资源。目前,网络上与中学语文的教与学有关的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能贯彻新课改理念,适合中学生心理特征,突出中学语文教学特色的学习资源还不充足,也不系统,有待于增加和改进、整理。

首先应当形成系统的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教材能助教师和学生走出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多媒体化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多媒体化教材不应是印刷文本的翻版,应在保持印刷教材的逻辑性基础上,充分体现数字教材的超媒体性、交互性和智能性。数字教材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提供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的学习材料,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这些学习材料不是学生学习的提纲,不是限定学生的视野,而只是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方便学生分解、组合、检索、提取与利用,方便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性地“读”教材。严格地说,多媒体化教材应当是多媒体化“学材”。其次要广泛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和开发网络课程。把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网上进行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与学环境,也可以通过E-mail、BBS、聊天室、电子论坛、留言板、微博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作业,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多种交流途径,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要发挥语文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的团队优势,网站不应是知识资源的简单堆砌,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应与知识的自身结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层次密不可分。网络课程应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由于网络自主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建构的这一认知过程,一般不可能准确地限定在一节课内显现出它的阶段性效果,有必要打破一节课为单位的备课程式,因此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都应以主题或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思想性,语文教材一般都是典范的语言作品,其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地强调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把握语言的深层内涵,因此在数字课程资源的设计中既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图文并茂,情、声、色、意俱在,创设各种意境,或提供所需情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迅速沉浸到作品的情意之中,又要防止将教师想象的结果直接展现给学生,剥夺学生想象的权利,更不能把界面色彩搞得五彩缤纷、声像泛滥,过分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多媒体化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培养教师和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和呈现交流的技能;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与理解能力,即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进行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 能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态度和能力,要求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把信息的整合和创造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在多媒体化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要掌握的多媒体化

学习工具包括: 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 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的实践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检测工具。

四、发挥多媒体化技术优势,注重语文综合能力训练

语文学科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工具性,语文教育必 须突出“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增强语文训练的应用性,做到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必须给予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以便他们模仿学习。多媒体化学习能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各种练习方式和机会,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练习,提高语文训练的应用性、广泛性、即时性,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教学质量。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读、理解、识记、速度四个因素。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它包括领会字词的含义和感情色彩,领会文章的表现方法特点,领会文章的脉络思路,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可以通过多媒体化技术创设课文情境,再现写作背景,渲染氛围,帮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效率。也可以把文章中语言文字描述较为抽象的过程,或现实生活中一时难以见到的客观现象,运用多媒体化技术化古为今、化远为近、化慢为快、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微观为宏观,再现这些事物或过程,帮助学生读懂词句,理解课文,突破难点。写作能力包括观察力、表达力、思考力、想象力。通过多媒体化技术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各类人物、各种材料直观生动地提供给学生练习,既能满足教师写作训练设计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这种氛围下练习写作,学生思维活跃、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运用数字技术把稍纵即逝的情景、受观察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场景展现给学生,能提高观察效率,引导学生思维。

听说能力训练包括听的能力、听记能力、听说能力、说话能力的训练。运用数字技术模拟说话情境,为学生创设更加鲜活真实的说话情境,学生围绕某一话题,开展网络讨论,身临其境,有内容可感、有话可说,而且可以跨越空间限制,不同地区学生都能加入训练中来。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践性功能。利用专用工具软件,辅助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方便教师聆听并指导学生练习,可以给学生提供发音、语速、声调、重音、停顿等方面的示范,学生也可以随意选取一段进行反复跟读,而且在同一时间内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不同的说话技能,而教师能够在不干扰其他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指导个别学生、提高训练效率。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目前,多媒体化学习已经逐渐普及,但学校教育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主要的中学教学组织形式,要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化学习优势,就必须探索多媒体化学习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最佳模式。这种模式应该应该适应不同的教育目的、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涉及不同的网络范围等都会有不同的模式。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化教学技术

教给学生知识,流畅、简练、准确、优美、幽默的语言,基本的手势、体态语言、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仍然是必需的。课堂教学要把多媒体化教学演示与传统的板书、朗读、表演学也在不断完善的多媒体化环境中变革,多媒体化教学必将推进新课改的深入。参考文献:

[1]李克东.多媒体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9.[2]吴伯凡.从“死书”到“活书”———超文本技术及其

文化.微电脑世界,1998,4.[3]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 引发的革命.中国电化教育,1997,12.[4]颜韵,邓杰.论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英语交际活 动的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1,2.[5]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下载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重在创新论文(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重在创新论文(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论文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 大学语文 模块论文摘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功能,在高职教育阶段如何让大学语文更好地服务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本文在分析......

    试论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合21世纪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语文课是中职教育的基础学科,是中专生入校后......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摘要:我校以及国家要求正在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着全面的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拓宽教学思路,努力研发新的教学方法等。在实际教学方面,我......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课程改革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和重中之重。上学年我校在起始年级启动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经过......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金绍红2013.8.23 本学期,我校要继续在上级行政、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习杜郎口。本人在工作中......

    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

    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 2012.12 新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要将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验中真正得到落实并产生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长期以来的传统理念和教学......

    中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天材教育一对一“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之一,开展课外阅......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论文(五篇)

    一、引言五年制高职院校,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它的学生年龄多在15岁左右,这些学生本身的性格特征较明显,他们好奇心较重、贪玩、认知程度低、自制力低下等。在这一特殊学校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