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的姥娘的情感散文

时间:2019-05-15 11:3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怀念的姥娘的情感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怀念的姥娘的情感散文》。

第一篇:我怀念的姥娘的情感散文

我的姥娘,诞生于釜阳河畔的永年县西王庄的老屋里。

我的姥娘,走过了八十六个春春秋秋和风风雨雨。

我的姥娘,在十三年前已经长眠于田堡的沃土里,与她的第二故乡心心相映,寸土不离。

姥娘的身影,姥娘的音容笑貌,姥娘的精心抚育,在我心里,在我情里,在我思念里,在我泪里,在我成长的岁月里,留下了,留下了那永远的记忆,永远的怀念,永远的回忆,永远的矗立。

在我的幼年时期,姥娘把我从北京抱到了田堡,在最困难的时期把我养育。当我患病双腿落下残疾,您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多年的阴影总是抹不去,始终痛苦地憋在心里。记得我成年后的那年,我去看您,您忽然问我:“你怨恨我吗,小时候没照顾好你,让你腿脚落下残疾。”我望着姥娘那布满沧桑,布满皱纹的脸说:“我永远感激您的抚育,不怨您,要在北京也不一定不残疾。”

在我的童年时期,姥娘把我从北京领到了田堡,教我学步,教我走路。那时的我,不会走路,只能爬行,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用舍不得吃积攒的一大碗鸡蛋,请人做了木拐杖和三个轱辘的小推椅,您保护着我,搀扶着我,鼓励着我,让我从地上站起,让我在人生道路上迈开了奇迹。

在我的少年时期,姥娘把我从北京带到了田堡,送我到田堡小学学习。我依稀记得在那岁月,您舍不得吃细粮,总是吃糠、吃野菜、吃高粱面和棉花籽窝窝头,还吃树皮,却让我吃稀罕的玉米面和小米;我依稀记得那岁月,亲戚送来一碗羊肉汤孝敬您,您却舍不得喝,让我喝得碗见底,看着我解馋的样子,您脸上布满了笑意;我依稀记得那岁月,不上学的时候,您怕我寂寞,就把我带到田里,让我看大人们割麦子,掰玉米,挖红薯,推水车浇地;我依稀记得那岁月,我没有玩具,您就用鸡蛋换来模牌和竹哨,还用柳条皮做吹笛,让我欢喜;我依稀记得那岁月,在冬季将要来临,您早早就在煤油灯下做好了棉袄棉裤和千层底棉鞋,天冷的时候,您每天晚上都用热水瓶为我焐被窝,早晨为我烤棉衣;我依稀记得那岁月,到处充满不和谐的境遇,您因成份高遭受侮辱、批斗和不公平的待遇,我却不懂事儿,对您没有说过一句安慰的话语,至今,不知何时才能向您说起,向您表达深深的内疚、自责和歉意。

在我和您无数次离别的时候,我总是难舍难分,泪雨凄凄。我依稀记得,那次,您踮着小脚到村边公路送行,随着卡车缓缓开动,您仍然在车后紧紧相随,不断地向我招手示意,我在舅舅的怀抱里扯着嗓子拼命地哭喊:“姥娘,我不去北京,我舍不得您,我不想离开您啊。”在我的哭喊声中,姥娘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那次,您踮着小脚到邯郸火车站送行,随着列车徐徐开动,您在窗外步履维艰地前行,不断向我摆手示意,我望着您那亲切的身影,两眼渐渐模糊了,滚滚热泪奔涌不息,在我的热泪中,姥娘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那深沉的夜色里。

在北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日子里,远在邯郸的您时刻把我惦记,记得那年秋季,您给我寄来了用千针万线做的棉猴,因为北京不时兴,就让母亲给您寄了回去,不久,您又把新改成的小大衣寄来,还是因为北京不时兴,又让母亲给您寄了回去,现在想来,我是多么不懂情理,不懂您的心意,仔细想想自责不已,悔恨难提;记得那年冬季,您托在北京工作的远房姨夫送来了腌鸡蛋、花糕、黄豆和小米,当我闻着田堡的气息,剥开最爱吃的腌鸡蛋,只见鸡蛋已经半空,我知道,您是一直舍不得自己吃啊,把对外孙儿的疼爱全都装在鸡蛋里,我品在嘴里,感激在心里;记得那年春季,当我到了成家的岁数,您一直把我的婚事惦记,为我成家千方百计想主意;当我娶妻生子,年年去看望您,每次您脸上都流露出喜悦的笑意;我时刻把您想起,您千叮咛万嘱咐的话我已经刻在心里,尤其是“见了穷人别忘了帮助”,“一辈子别干坏事,记住老天爷在看着你”,那些朴实无华的寄语,让我铭记着为人处事的道理。

记得每次回永年,当我临走时,您总是对我说:“走吧,你是公家人,回去好好工作,别惦记我,你腿脚不利落,路上慢点儿,到北京想着写信。”唯独那次,您躺在炕上对我说:“多住几天吧”,您连说了好几句。当时,我没有理解您的心情,还像往常那样只住了几天就回了北京,真没想到,那竟然是您和我说的最后几句心语,竟然是您和我永别的话语。

在您走的那年,我得信儿后,立刻请假带着妻儿回去吊唁您,看着您安详地躺在棺材里,我心如刀绞,泪如泉涌不能止息。

姥娘,我亲爱的姥娘,我慈祥的姥娘,我敬仰的姥娘,我善良的姥娘,我伟大的姥娘,我怀念的姥娘,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外孙将永远怀念您,您的抚育和恩德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铭刻在我的内心里。

第二篇:斗姥阁情感散文

从故乡传来一则消息:县城北门关外的斗姥阁要重修了。得知此事后竟然会产生莫名躁动,决定要回老家一趟,毕竟已阔别故乡多年,再不回去,也许就回不去了,也许再也见不到儿时心目中的斗姥阁了。

十月三十一日一大早,登上去大方县的长途汽车,原本要在盘山险道上跋涉近一天的路程,在新修的高等级公路上跑四个钟头就到了。去老表哥家匆忙“报个到”后,叫上一辆出租车直奔北门关外斗姥阁。

孩提时代,一直称斗姥阁叫“斗姆阁”,它是故乡四大阁之一,虽不及天一阁腾王阁那样雄奇壮伟,依然是一座阁高三层、配殿完整、九角攒尖的精美建筑遗存。斗姥阁插拱交错,斗呈曲线,翘角系铃,窗花枋板施有彩绘,是典型的川南道家阁楼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解放后,斗姥阁曾一度被占用成为国营大方县酒厂,缘其有多眼趵突泉日夜喷涌汨汨清泉,其水静置后可悬浮一分硬币,且水满而不溢。其水之甘洌与“农夫山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阁楼红墙内外各有一株千年古银杏树,春日柔枝滴翠,炎夏冠如华盖;秋凉满树飘金挂银,寒冬虬枝迎风傲雪,洽似一位仙风道骨太上老君。

我缘何对斗姥阁如此“情真意挚”、“情有独钟”?缘何在故乡重建奢香墓和宣慰府时没有如此激动?究其原因,斗姥阁在儿时心目中是一个神奇世界,是一处灵异事件多发、鬼哭神惊的地方;是一处阴气森森、冤魂游荡之地。

灵异之地大兴土木也许会让亡魂不得安宁。藏匿于斗姥阁顶层的晏家三小姐将魂归何处?离开见证初恋的桂花树她将会如何悲痛欲绝?月明风清之夜她是否还会现身?令人脊背发凉的夜半歌声是否还会如泣如诉惊骇路人?

步入斗姥阁建筑工地,但见仅余柱础石阶的阁楼原址上,新建的斗姥阁主体骨架已在莲花池中央高台站立。遍地朽木,瓦砾如丘;我立于新建阁楼之侧,不禁浮想联翩、思潮起伏......公元一九四六年夏天,大方县北门杨柳井万家杂货舖老板万孝先的小儿子万登科去螺蛳塘游泳,因惧怕回家受父亲鞭打竟夜不归家,小家伙潜入斗姥阁蜷缩于神像之侧。半夜饥肠辘辘似睡非醒,朦朦胧胧之中,隐约听见有女人在荷塘石拱桥上唱歌......小屁儿翻身起立走到神龛之前,一眼望见如水月色从窗棂泻入殿内照亮神台盘中供果,他胡乱抓起一个沾满香灰的干壳饼,边吃边走出阁楼去石雕龙口寻水解渴。当小屁儿走到殿门阴影处时,他惊呆了:月色下一白衣女子,立于荷池拱桥之上,手抚栏杆石狮,嘤嘤而唱: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浪花涌,鱼船儿飘飘各西东。

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这是1934年红极一时的电影《渔光曲》插曲,小登科曾在学校听老师教唱过。在孩童懵懂心目中,鬼魅魍魉都是青面獠牙、骷髅惨白、膝盖不会弯曲、用双脚蹦跳走路的灵异。而眼前的白衣女鬼竟然面容姣好、比学校教音乐的老师还要漂亮!柔媚歌声让少儿惊恐之心平静下来,他座于阁楼石阶,慢慢咀嚼供果,沉浸于音乐之声而忘其所以。

云追晕月,风推秀竹。一塘绿云,一湾青蓝。数朵粉雕玉琢青荷挺立其间,似开不开、半红半白的荷蕾在月色下亭亭玉立。那荷蕾似香未香,青春之火泼泼露红。那荷蕾将燃而又未燃;烈烈红焰欲喷而又隐忍,慑于夜露寒凉而又悄然闭合......座在石阶上的小登科正听得如梦似幻之时,斗姥阁外传来妈妈寻几呼唤声:“科科喂,幺儿喂----你在哪点喂......”灯笼火把照红斗姥阁顶层阁楼,人声呼唤惊动白衣女鬼,眨眼之间,女鬼有如一缕青烟飘飞而起,洽似奔月嫦娥,晃晃悠悠溶入阴森阁楼顶层......“妈妈-----”小登科应声而哭奔出山门。

斗姥阁闹鬼之事转眼传遍大方县城。南门街富商晏家闻讯后哭声哀哀入阁奠祭。斗姥阁从此香火更加鼎盛,求神许愿者络绎不绝。

为何整个县城唯独晏家入阁祭祀?这其中究竟有何秘密?

公元一九四二年冬,大定县(今大方县)县立一中女校长顾尚君之侄从昆明西南联大来贵州看望姑母。一时之间,一表人才的校长侄儿引起女学生们窃窃私语:那男子一头卷曲长发,浓眉大眼,白净脸庞;无领西服,毕挺西裤,皮鞋铮亮,这一切仅仅是一个浙江美少男外在之美;要命的是,在一中校庆二十周年同乐会上,这名帅哥一曲笛子独奏《洞庭渔歌》引来如雷掌声。在多次谢幕之后,由高三校花晏楠菲琵琶伴奏,帅小子再奏一曲《百鸟朝凤》。曲终掌声又起,春风满面的浙江崽一把拉起毫无思想准备的琵琶女,走上台前向全体师生鞠躬致谢。优雅的绅士风度,发烫的宽大手心,让从未接触过男性肢体的晏楠菲意乱情迷,如坠九里红云。

就这样,两个少男少女相遇相知相恋了。斗姥阁老桂花树下山盟海誓,老银杏树下的燕语呢喃、缠绵悱恻;吻如甘露、拥如雪溶,斗姥神女也羞得闭上双目......天下无不散宴席。校长姑姑终于发现侄儿经常夜深而返,这位老处女动怒了。如同川剧《秋江》里的尼姑陈妙常,《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男主角被棒打鸳鸯返回昆明,女主角无尽相思无尽愁。晏楠菲病了,街头抗日募捐演出再也见不到秀女倩影,为灾民施粥的大棚前再也听不到“慢一些,莫要挤,莫要挤......”柔嫩嗓音。

想去云南追寻意中人自然遭到家人厉声呵斥,去学校又受校长白眼;学业一落千丈,花容瞬间凋零。一日深夜,晏楠菲趁家人不备逃出樊笼,不由自主走到北门斗姥阁。夜静风清,月光如水;站立于石拱桥上的痴情女,恍恍惚惚见到水中卷发男友对着自已深情微笑,她弯腰伸手,够不着,再弯腰......就这样,魂破水中月,荷伴玉女眠;斗姥亦落泪,此情恨无期。

铁打阁楼,流水人生。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斗姥阁距今刚好四百年祭,其间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均曾有过维修和扩建。四百年间,历史一瞬,时间已将红尘往事润泽成珠。斗姥阁究竟有多少冤魂野鬼世人不得而知,仅就公元一九四五年至今,留在故乡健在老人心目中的斗姥阁灵异现身和凶杀事件就有几起:

公元一九四五年腊月十三,已经归顺民国政府的土匪武装“宋马刀”又生反水之意,被保安团以训话发过年饷为名诱进斗姥阁,突然间,山门紧闭,阁楼机枪吐出火舌,三十七人悉数被杀。

公元一九四九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二兵团一部进军四川沪州,路经大方借宿斗姥阁,夜半哨兵发现有人影晃动,三声“什么人?站住!”无果后,枪声咋起,造成一死三伤“一二一一”炸营事件。(炸营:即军队内部发生交火)

公元一九五七年秋,大方县马干山牧垦场署名大右派龚小川(原省报总编)的独生女小月月从省城来大方看望父亲,返家时无钱住宿旅店,是夜借宿于斗姥阁。次日,一十二岁乖乖女尸浮荷塘。

......我们不知道小月月那天晚上在生命最后时刻,小小的心灵在想什么?又忍受着什么?

我们不知道晏家三小姐爱虽真,情虽切,那位知书达理的中学女校长为何成为两位少男少女之间一条无法泅渡的河?

人无来世,更无轮回。恶必有恶报,善不一定有善报。天不佑民枉为天!神不助弱枉为神!好人缘何命不长?祸害为何活千年?

斗姥阁每一处断壁残垣都斑斑驳驳,镌刻着岁月痕迹;桩桩灵异往事动人心魄,让人的内心刹那间停止一切燥动,变待安静而深沉。走进斗姥阁,并无心旷神怡感受,随之而来的是压抑,是震撼,是凝滞。那些古老的、残破的、伤痕累累却又展现残缺的病态美如同一盏凉茶灌入心扉,透心凉骨。凶杀、死亡、苦难、情爱......所有的鲜血和眼泪都挡不住夏日荷红、秋桂飘香、银杏撒金、香火延续。

斗姥阁屈死者多为薄命红颜。斗姥是北斗七星生母,“二十八宿镇乾坤,十二宫辰安天下,四圣天君把天门,三元三品三官帝,四圣四府四天丁。周无诸斗府,河汉众星真,生天生地生万物,保家保国保皇民,百万雷兵常拥护,五千甲将尽随行”,真正是神威浩荡,法力无穷!四头八臂三支眼的斗姥神母享人间香火,受牺牲供奉,却眼睁睁看着弱小女子死于非命而无动于衷。人死如灯灭,死后有灵魂。据大方县文化老人黄炯杰先生说:斗姥阁四围山墙以铁红粉作外墙涂料,原产于大方县锅厂乡的铁红粉其实就是磁铁粉,有吸附“音像”功能,遇到合适温度、湿度、光波、以及电闪雷鸣或其它不为人知条件诱发,就有可能释放蓄存影像信息而致灵异现象发生......斗姥阁,古灵精怪之阁,愿藏妖隐鬼们借重修古阁之机魂归天堂,不要再现灵异,不要再吓唬小孩子们,不要再吓唬夜游情侣们,让我的故乡平安吉祥,让奢香故里昌盛繁荣,祝愿各位幽魂在天之灵安息!


第三篇:怀念木屐的情感散文

都说老年人爱忆旧。在我的“忆旧”中,更多的是回忆故乡。其实我在故乡的日子并不多,17岁时,便因躲避“左”祸而离家出走,以后的几十年中,走南闯北,漂泊流离,不敢也少有机会回乡。尽管如此,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均存活于我的骨髓中,流动在我的血液里,无时无刻都萦绕在我的脑际。

这不,闲来无事,又想起了一些故乡的风物。“风物”这个词是我的杜撰,意为与故乡的风土人情及风俗习惯有关的物品。譬如我现在要说的木屐。

记得是在1998年的清明节,我从上海回乡扫墓。有一天,在我们那个小镇上的一间小杂货铺里,偶然发现了几双木屐,立即引起我好一阵惊喜。惊的是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已销声匿迹几十年,如今竟像出土文物一般重又出现;喜的是我与它犹如老友重逢,勾起我对儿时生活的许多回忆。

像我这般年纪的人,可以说从小是穿木屐长大的。从我记事时起,故乡的人们除了赤脚便穿木屐,穿鞋的很少,穿皮鞋的更少。即使穿木屐吧,好像也有一些共同的习惯:下田劳作时当然是不穿的,大白天在家里和村里走进走出也是不穿的,一定得到晚上睡觉前冲凉之后才穿上。这恐怕不完全是一种习惯,好像这有一层节约的意思。就连女人们“去市”赶集,也是赤脚走路,把木屐拎在手上,或放在藤篮里,或分别插在扁担的两头,等快要到了,才在路边稻田的水沟里把脚“晃”两下,再换上木屐,迈着细碎的步子进入集市。于是,集市除了喧闹的人声,便充耳都是“嘀嗒”、“嘀嗒”的木屐声,节奏强烈,煞是好听,给小镇增添了许多生气与活力。

别以为木屐简单粗陋而小看了它,它其实也很讲究审美和款式的。我记得有一种男人穿的,就做成一个椭圆形,像一个平面的鸭蛋,很适合男人的宽脚板,穿着舒服而实在。女人穿的做工就比较考究些,有的前掌略低,而后跟略高,前掌与后跟之间锯去一块形成坡度,就像现在的高跟鞋似的;有的还涂上红漆,画上花卉之类的图案,俨然一件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这样的木屐穿在年轻“姆仔”脚上,便使她们走起路来步态忸怩,更是显得婀娜多姿,自然也更吸引那些“后生仔”们多情的目光。

说到这里,我还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成林公。我们那个地方的人所穿的木屐,大多出自他之手。他在镇上开了一家小作坊,从开料到制作完成,期间又锯又刨,又涂又画,都是手工操作,技术纯熟而灵巧,做出来的木屐十分好看。但因售价太低,销路有限,生意平平淡淡,那日子也就过得既辛苦又艰难。听说他后来回村去种田了,他的手艺大概也失传了。我感到很惋惜。

另一个人叫“瞎眼章”,是个盲人,靠给人按摩为生。每天晚上,镇上的人都在各自的店铺前聊天乘凉。那时既没有收音机,也没有电视,更没有“开心天地”,除了偶或有“哗啦”、“哗啦”的麻将牌声及不知是谁哼的琼剧小调,小镇便如死水一般寂静。每每在这种时候,人们能听到一阵阵自远而近、由小到大的木屐声,间或有竹竿点地的“笃笃”声。从声音听得出来者迈着稳重坚实有力的步子,对何处是坑儿,何处是坎儿都烂熟于心,没有半点犹疑。人们都知道是“瞎眼章”来了,就连狗也停止了吠叫。于是,便有人请他按摩,也有人乘机要他“学古”。他几乎成了小镇夜晚的“核心”,小镇上的老老少少都“紧密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大家在一片嬉笑怒骂声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我离开家乡之后,“瞎眼章”不知是何时去世的,虽然经过几十年时间的淘洗,但他那独特的木屐声仍封存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是那般清晰,并没有被现在那些乌七八糟的杂音和噪声所代替。这又是值得庆幸的………

话扯远了,还是回到木屐上来。我之所以喜欢木屐,首先是因为它优点多多。它就地取材,价钱便宜,经久耐穿,风雨无碍。穿上它,无论是沙地或泥泞,都可畅行无阻。脏了用水一冲又干净了;就算穿坏了,最后还可当柴烧,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呢。不仅如此,我更欣赏它的大众化和平民性。似乎可以这样说:“木屐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你是种田人或是“头家”,也不管你是读书人或“番客”,在穿木屐这一点上几乎分不出贵贱高低;只要一回到家乡,一踏上家乡的土地,必穿上木屐而无疑;一穿上木屐,便立即“还原”成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便仿佛立即缩短或消除了彼此间的距离,至少也能使人感到相互间的亲切和随意。不像现在的许多人,单单从脚上的鞋便可看出贫富的差距。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主张我们现在都去穿木屐,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更不符合环保的要求。我所想到的只是,不要因为现在有鞋穿了,便忘记了木屐。无论如何,木屐是家乡的人们过去生活的记录和印证,它渗透并凝聚了老一辈人的酸甜苦辣,对它应该怀着特别珍惜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忘记它,也就等于忘记家乡的历史。再退一步说,就算是把它当作一种手工艺品来欣赏和收藏,不是也很有意义和价值吗?

第四篇:怀念母亲的情感散文

青山垂头寄哀思,河川泣泪祭亡灵,花落逢春可再开,慈母一去永不回。登上这不平凡的路只有崎岖,愿脚下流萤的烛光能够照亮母亲远行的路程,当黎明来临的时候,儿女相信您已经安详在我祖父祖母身边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走了,带着对儿女的深深眷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尘世,她把对家人的留恋饱憾在了绝望的冥冥之中,她心中始终蕴藏着对儿女的牵挂与思念。她用坚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着,在卧床十一年的时间里,顽强的挣扎在死亡的边缘。虽然天命有常,人皆归天有时,病魔无情,人生有时无力挽回。一针一线慈母心,万言叮咛都是情,母亲的一生是平凡伟大的,是淳朴善良的一生,更是坚强卓绝的一生。母亲走了,留给人间的是美丽、善良、是无私,是宽容,是勤劳,还有她那难以忘却的音容笑貌,儿女们将永远铭记在心中。母亲走了,她的一生就像初升的太阳,虽然没有光芒四射,但她却始终温暖着游子的感恩之心。

生命的痕迹。

至爱弥天,悲嚎漫地,苍天有情,化雨成泪,苍天有恩,故示祥瑞。踏着念思的脚步,追忆着母亲艰辛的足迹。母亲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母亲在家中是长女,兄妹五个,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一家人过着朝夕相处的日子,母亲老早就嫁到了我们老王家,与我父亲结成了连理之亲,婚后日子过得也比较清苦,母亲的一生抚育了五儿一女,听母亲讲过,六十年代初闹灾荒,家里一贫如洗,那时就有了大哥、我和三弟三人,父亲可能有预感,当年在自家田里种下了几分地的萝卜,秋后收获的萝卜救了全家人的性命。后来听人说,萝卜收获后,地里落下了残存的干萝卜叶子被四川涌来的逃荒者当做救命稻草抢走。母亲为了能让我们兄弟三人填满肚子,自己省吃俭用也从不亏待孩子,宁肯自己受苦受累也从不袒露怨言。我的祖父在外行医,祖母常年有病不能照看她的婆婆,所以我父母就承担起了赡养我祖奶奶的义务,一九七二年,因我的祖奶奶(半身不遂)夜间用煤油灯在蚊帐上燎蚊子误烧了蚊帐,引起了家中发生火灾,祖奶奶在这次火灾中丧生,大火也吞噬了家中父母半生积攒下来的大部分财产,多亏了街坊邻居帮忙及时救火,房子才没有完全坍塌,父亲病倒,母亲没了主心骨,整日在痛苦中煎熬,乡亲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帮助我家修好了房子。那时快进入冬季,母亲正发愁冬天孩子没有衣物添加,怎能熬过严寒?后来我父亲在天津工作的姨夫寄来了钱,还有两麻袋衣物,近便的亲戚都把钱和衣物送到了家中,村委会也给予了不少照顾。发生火灾时,已有六个孩子的母亲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也为后来的不幸落下了病根。

万爱百恩千苦,疼我熟知父母。

随着儿女们的陆续成家立业,母亲肩上的担子也轻松了许多,九十年代末,母亲已过了花甲之年,便跟随父亲和五弟到山西传播果树修剪技术,一是外出图个清静多赚点钱,二是把中国苹果“第一都”的果树修剪技术拓展到异地他乡,从而达到利润双赢、共同致富之目的。他们的口号是:“技术扶贫”第一年修剪的果树不要钱,等第二年果树产量提高了,户主尝到了甜头再付款。我记得父母在山西大约待了三年,他们传播的果树修剪技术得到了用户的好评,我看到父亲回到家乡时带回了不少的奖状镜匾之类的东西。母亲随父亲去山西主要是为了散散心帮父亲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山西的时候母亲由于环境不太适应,再加上思乡心切,一时染上了心脑血管堵塞,后经治疗基本上病情稳定,回到家里已看不出有何大碍来。母亲自从经历了这场大病后,每况愈下,经常看不惯别人的说话,再加上父亲的火爆脾气,令她的中区神经彻底紊乱了。有一次,我五弟的岳母在家里吃饭,我母亲也过去了,吃饭时我母亲由于病情发作,看到我五弟的岳母吃了两碗面条,就说人家能撑,结果人家不干了,两人吵了起来不欢而散。

我母亲在那场大病之前不是这样的人,家里来了客人,吃饭时她始终劝客人,家里没有好菜好饭多吃点别嫌荤。母亲的待客之道,做儿女的最了解,只是她身染疾病身不由己而发作,母亲不识字,可心地善良,与邻为伴从不与他人发生争吵,母亲善待公婆,精心地呵护着自己的儿女,为家的操劳呕心沥血,岁月的沧桑烙印在了她那慈祥的脸上,两鬓的白发印证了她的艰辛,时间老人没有挽留住她的脚步,母亲的病情一步步地滑到了极度痛苦的边缘,顽强的生命抗拒着病魔的煎熬,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母恩浩荡,永载千秋。

母亲最后一次外出是在一九九六年夏末,是和父亲一起到五十公里外我租房的住处,当时我在离家很远的公路边开了个小卖部,父母下车后让我打了个出租车先送母亲回家,父亲在后边办点事,在小卖部我就发现母亲不爱说话,手脚有点不听使唤,等到了家门口下车后,我架着母亲开了门,进屋坐下后,母亲在看电视,我就忙活着做菜。当我和母亲唠叨了几句后,发现母亲没有应答,我问母亲怎么了?我隐隐约约只听到她说的一句话:“这次不强啊。”再问,她看着我却说不出话来,我这才发现母亲小便失禁了,裤子是湿的,这时父亲也回来了,忙把母亲抬到了炕上,重病的母亲已经完全丧失了自立的能力。

后续的治疗鉴定,母亲二次复发的是脑干大面积梗塞。医生说:“是个奇迹,一般的说病人到了这个状况,这个人早就不在了。”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母亲的神智略有恢复,不能说话,只会吆喝,右半身动弹不得,从此母亲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母亲出院后,卧床了11年,偿尽了病魔带给她的苦痛,家中的儿女亲人们也见证了母亲的辛酸痛楚,精心地护理着重病的母亲。母亲受的苦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儿女们企盼着母亲有一天能奇迹般地站起来,与家人安享着天论之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母亲病危告急了好几次,就在母亲最后一次病危时,我和爱人陪在母亲身边的第三天,我回百里外的家中处理点事情,不料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我回到母亲身边,亲人的哀嚎令人肝肠寸断,我跪着呼喊着娘亲,母亲却撒手西去。

自从母驾鹤云归,从此阴阳两隔,我们再也无法聆听您的教诲,无法再见到您的音容笑貌,怎能不叫儿女痛心疾首,悲痛欲绝呢?母亲啊!您尝尽了人间苦楚,受尽了人间磨难。又怎能让儿女忘怀?耶稣有句谚语:上帝不能分身去所有的家庭,所以世上才有了慈母在每个家庭里默默的付出。母亲您就是上天派来的慈母,这一辈子您为儿女付出的太多,我祈求您下辈子还做我们的母亲,能有您这样的母亲做榜样,我们已经是侥天之幸了。如果真有来世再重逢的缘分,请让我们还做您的儿女吧。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八年了,母亲在跨过古稀之年后永别了这个尘世,母亲的功绩将与日同辉。亲爱的母亲,您生如红梅之坚韧,逝如秋叶之静美,逝去的是您的躯体,升华的是您永恒的灵魂,永存的是您高尚的品格,您永远活在儿女心中,母亲的英名将永垂千古,万世流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没有享过清福,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忆往昔,岁月不堪回首,母亲的一生是苦难交加的一生,母亲留给儿女的是真情和母爱,留给自己的是辛劳和困苦。愿母亲在天堂不再受病痛之苦,愿母亲的在天之灵得以安然!

第五篇:秋天的怀念的情感散文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选取秋天是有原因的。史铁生21岁就瘫痪,可以说生活苦痛难言,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他,母亲也于这一年去世,像秋天的落叶飘落。

秋天,似乎注定与悲伤,痛苦相关,正如刘禹锡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但是他是乐观的,以至于成了名句。

时值秋天,杭州的天气格外闷热,楼下的钱塘江蒙蒙笼笼,烟雾笼罩在江面,一片迷蒙。我的心有些燥热,就如史铁生那段时间,“暴怒无常”,仿佛世间的一切在我眼中都是灰蒙蒙的,阳光不够强烈,透不过这江面沉厚的雾。

确实,秋天最易勾起愁思。一场秋雨一场寒,足以让心里涟漪起思念的波浪,然而这雨为何不似夏雨那么清凉,却似冰针让心发颤。秋雨算不了什么,最经不起秋风。秋风呼啸,树木摇晃,像一个个颤巍巍的老人,落了一地的丝发。落叶虽轻,就布满了愁思。落叶归根,几分化作尘土,几分随流水。这些,不免勾起远离他乡的游子的情思。马致远那首《天净沙-秋思》不知道湿了多少游子的衣。每每读及此曲,我就停不住对父亲的思念。

父亲是在夏天去世的,我却要在秋天怀念。我厌倦夏天,他把我的心炙烤的伤痕累累。秋天,才是属于我的。喜欢在秋天想着,念着自己该想念的人。

总觉得自己是秋天里的那片黄叶,被风吹到水里,我的眼眸太模糊了,以至看不清父亲的模样。那长江边上的一个身影,那清瘦的身形,那淡淡的微笑,就像江水浸透了我的叶脉,那刻就这样定格在心里,最后随流水沉入泥土。

父亲,像秋天里的一场寒雨,在夜深人静的夜里寒了我的心。或者是那傍晚的一阵风,骤起了心中关于你的一切。这一切仿佛像夏日的阳光那样刺眼,却又像笼罩江面的浓雾那样迷离。

下载我怀念的姥娘的情感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怀念的姥娘的情感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怀念邓老师的情感散文

    邓定常老师是我高中一年级的班主任,黑瘦矮小,戴眼镜,大学毕业不久,教化学。第一次见到他,正是我情绪低落之时。初中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一中,临近开学却被人告发了复读身份......

    怀念那眼清泉情感散文[大全]

    老家永远是支吹奏着乡音的柳笛,充满着苦涩和回味。每次回老家,看见那些从二里开外挑着水桶,或用背篓背着水壶,艰难地攀爬在上坡路上的乡亲们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曾经的那眼清泉......

    怀念那一声长长的吆喝情感散文

    “喔嗬……嗬嗬……”走在老家的羊肠小道上,我仿佛听到那久违而又熟悉的吆喝声,悠长悠长,在山谷间回荡。三十多年前,我还只有十四岁,老天安排了一年的时间,让我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朝......

    我怀念的的散文(5篇)

    我的小侄女,已经两多月了,我是那么的喜欢她.看不见她的时候我会想她的样子:永远不肯闲下来的四肢,把手指头吸的“叽叽”响,偶尔发出的“咿咿啊啊”的声音,还有她很少哭,除非......

    我怀念一场雨情感美文

    我怀念一场雨——灵遁者我怀念一场雨十年前的一场雨那个时候什么都是光裸的我在雨中狂舞像个孩子本来就是孩子现在,我怀念一场雨我站在雨中就够了在雨中让我一次听够这很深很......

    怀念手稿的日子的情感散文[五篇材料]

    翻开《鲁迅全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那些鲁迅手稿的影印资料,那鲁迅的笔迹以及改动的痕迹,清晰地映在读者的眼前。它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先生创作的思维过程。这些手稿真是一笔......

    散文精选:怀念我的奶奶

    散文精选:怀念我的奶奶 2014-03-01 00:39 一年前,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9岁。那是一个飘着零星雪花的早晨,我们穿着孝衫,跪在坟地,看着黑沉厚重的棺木被泥土慢慢地掩埋;我们呼......

    我的奶奶情感散文

    奶奶姓唐,讳名开嫦。这个名字在湖南南方的旧中国里普通得像山上随处可见小花,自开自败,凋谢零落在山野的寂静里。只因一位亲友的家中老人几天前也老去,在酒席中识得一位慈祥的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