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只青蛙的经典故事
从前有两只青蛙,她们是女友,住在一个水沟里。不过,她们中间有一只是纯种的森林青蛙——胆量大,有力气,欢欢乐乐;而另一只可怎么说呢:是个胆小鬼,懒婆娘,爱打瞌睡。说起她来,似乎没有到过森林,而是哪个城市花园里出生的。
可她们还是能过到一块儿去。
有那么一回,她们晚上出去散步。
她们只顾在林间小道上走着,猛不丁看见——有一幢房子,房子踉前有个地窖。地窖里散发出一股逗胃口的气味儿:洋溢着发霉的气息、潮湿的味道、苔衣的气息、磨菇的味道。而这,恰恰是青蛙最喜爱的。
她们想快点儿钻进地窖去,就又跑又跳。跳啊,跳啊,不料掉进了装酸奶油的瓦罐里,一下子沉了下去。
不过,等着呛死,当然不是心甘情愿的事。
这时候,她们就手抓脚挠地游起泳来。可这个陶瓦罐的侧壁又高又滑,显然青蛙怎么也没法从里面挣脱出来。
那个懒婆娘青蛙游不了多大一会,就想:
“驴年马月我才能从这儿爬出去。手抓脚挠也是白搭功夫。神经病才这么没代价地穷折腾。”
她这么想着,中断了手抓脚挠——不一会就呛死了。
可第二只青蛙——不是这样。她恩:“不,想死,总来得及;只要出不来就别想活。我最好还是手抓脚挠,还是游泳。天晓得,也许我会出去。”
可惜没招儿,简直没法儿游啊——无法远远地游开去。瓦罐儿窄窄的,罐壁滑滑的——青蛙爬不出这酸奶油罐的。
然而,即使如此,她也不认输,不泄气。
“没关系,”她想,“劲头还有,还要拼。我还活着呀,这就意味着还要活下去,那就得拼。”
看看,我们这只勇敢的青蛙,在用最后的力气跟蛙的死神搏斗着,瞧她,觉出了自个儿在下沉;瞧她落到了罐底。然而,她还没有服,还是支配着四条腿儿动作。
忽然间怎么了?忽然间,我们这只青蛙觉着脚底下的酸奶油没了,却成了固体的、坚硬的、安全可靠的、仿佛大地似的东西。青蛙震惊了,瞅瞅看看:瓦罐壁不见了,她站在一块黄油上。
“怎么回事儿?”青蛙想,“哪儿来的黄油?”
她惊讶,而后揣摩着:这就是她用自己的脚掌在液体酸奶油里搅拌提凝出来的固体黄油嘛。
“看看吧!”青蛙想,“这就是说,我下了气力干了一场,才没死。”
她这么想着想着,跳出了瓦罐儿,歇了一歇,跑回家去——回到森林里去。
而另一只青蛙,就留在那瓦罐里躺着了。她再也不能蹦蹦跳跳,再也不能咕咕欢叫了。
活该如此,全怨她自己。青蛙,你不对。你别一下子就沉下去呀!离死还早的时候可别想死......
第二篇:两只青蛙教案
两只青蛙
一 猜谜语引入 妈妈有腿没有尾,儿子有尾没有腿,儿子长大变了样,脱掉尾巴长出腿。
2.小朋友们,知道是什么吗?(青蛙)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和本领吗?(绿衣服,白肚皮 大嘴巴,捉害虫,保卫庄稼)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朗读,探究重点
1、今天老师也把它们请到我的课堂里来了,大家和它们打声招呼好不好,(出示大小青蛙,贴到黑板上)它们在一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看。请同学们边听课文录音,边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习第一自然段
下面让我们先去看看两只青蛙生活的情况吧!齐读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一缕阳光还可以换成什么?
3、学习第二自然段
他们天天生活在一起,矛盾也就是难免的,这不,有一天,它们争论开了。它们究竟在为什么事而争论了呢?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并用不同的标记把它们说的话画出来。
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看屏幕,这天,小青蛙说„„大青蛙说„..你认为大青蛙说的对吗?为什么?
指导朗读(小青蛙的话坚定的语气,大青蛙的话不屑一顾的语气)
“危险”的反义词 “舒服”的近义词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青蛙有没有坚持自己观点,它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里找一找。结果怎样?它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2)比较两句话。
讨论:你从小青蛙的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3 兴奋的语气
5、学习第五自然段
井底的大青蛙此时正在干什么呢? 出示(课件4)
它这样做对吗?错在哪里?
三、情景表演
四、评价、讨论
谈谈你对两只青蛙的看法。我们应该学习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小青蛙在美丽的世界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来到了老井边,它看着井里的老朋友,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三.以读为本,深入感悟。
1.通过读课文,你们已经知道了大青蛙和小青蛙有着不同的想法,它们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说。
a)男女生分角色读两只青蛙的对话。
b)讨论它们俩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明白小青蛙为什么要跳出井口以及大青蛙继续留在井底的原因。)
c)指名读。
2.小青蛙是怎么做的?在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a)指名读。
b)课件演示:启发想像,体会情感。
☆小青蛙在努力向上爬的过程中,会再现什么情况?它又会怎么想呢?
☆你想对小青蛙说些什么呢?
c)指导朗读,体会小青蛙向上爬的决心与艰难。
d)课件演示:学生为小青蛙鼓励加油。
e)用“终于”说话。
3.终于爬出井口的小青蛙,看到了什么?
a)指名读出找到的句子。自由练读。
b)指名读,学生评价。
c)感情朗读,表演读。
d)启发想像:小青蛙到底看到了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先自由想像说,再借助画面,加入想像更具体地说。
e)齐读。
4.小青蛙还见到了谁?
a)启发:小朋友们,你们见到了许久没有见到的朋友,心情会怎么样?那小青蛙呢?
b)引读小青蛙的话。
c)全班一起表演读。
5.出示课件
小青蛙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爬出了老井,来到了广阔天地(板书:广阔天地)看到了美丽的大世界,来到了伙伴们中间,过了了新生活,是多么幸福快乐呀!可大青蛙呢?
指名说。板书:留在井底头昏脑胀
四.总结课文,体会道理。
1.你喜欢哪只青蛙?为什么?
2.师总结。
五.拓展延伸。
小青蛙在美丽的世界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来到了老井边,它看着井里的老朋友,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续编故事《两只青蛙》。
第三篇:《两只青蛙》教学设计
题目:《两只青蛙》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薛亚萍
郭佳丽
邓国仁
学科: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职务:小学教师
职称:小教一级
小教一级
小教高级
单位:湖南省资兴市鲤鱼江完小
手机/电话:***
*** 3232937
地址:湖南省资兴市鲤鱼江完小
邮编:423401
《两只青蛙》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两只青蛙》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3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体验青蛙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学习小青蛙开拓进取的精神。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充分体验青蛙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学习小青蛙开拓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方法:讲授指导法、朗读指导法 教具:课件、青蛙头饰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板书课题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瞧!两只多可爱的青蛙呀!我们把它们请到黑板上来。(教师贴青蛙图)这两只青蛙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孩子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一块来继续学习23课《两只青蛙》 老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复习检查,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认读,教师指导读“舒服”,读准轻声,读出舒服的味道。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正音、评价。
3、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读课文边动脑筋想:两只青蛙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指导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大小、性格、想法、做法等不同。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它们的想法不同
1、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两只青蛙不同的语气
2、课件出示小青蛙说的话,师问学生:小青蛙,你们为什么想出去呢?生找原因。教师板书:闷
3、指名读,读出小青蛙的感受。师生共同评价。
4、课件出示大青蛙说的话,师问:大青蛙,你们为什么不想出去呢?生找原因。教师板书:舒服
5、指名读,读出大青蛙的感受。师生共同评价。
(二)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它们的井底生活。
1、师:这两只青蛙到底在井底过着怎样的生活让他们的想法不同?课文哪句话写出来了?
2、学生用横线画出它们的井底生活的句子。指名读。
3、指导朗读,读出两只青蛙不同的感受。
(1)指名读,师生评价。指导读出小青蛙闷、大青蛙舒服的感觉。(2)老师范读。
(3)师: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
师;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小青蛙觉得这样的生活太无滋无味,于是它想怎么样?
1、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
2、课件出示句子:“小青蛙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它沿着又滑又陡的井壁向上爬。爬呀爬,爬呀爬,跌下去又继续爬。”学生读。
3、师生齐做爬、跌动作。
4、师:小青蛙,你们爬了这么多次,为什么总也爬不上去?
5、学生找词语“又滑又陡”,指导学生读出井壁特别滑、特别陡。
6、师问:你们害怕吗?从哪些词语看出你不害怕?
7、分组轮流“跌下去又继续爬”。把它放到句子中,带着你的感受再读。
8、师:看着小青蛙累成这样,大家想象一下坐着的大青蛙会说什么?
9、生想象说大青蛙的话。10、11、师:可不管大青蛙怎么劝说,小青蛙没有„„
学生接着老师的话读,“小青蛙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它沿着又滑又陡的井壁向上爬。爬呀爬,爬呀爬,跌下去又继续爬。”
12、师:眼看着小青蛙就要爬出井口了,可是一不小心它又重重地跌了下来。小青蛙们,还爬吗?(生答:爬!)
13、课件出示句子“小青蛙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它沿着又滑又陡的井壁往上爬。爬呀爬,爬呀爬,跌下去又继续爬。小青蛙爬呀爬,爬呀爬,终于爬出了井口。”教师随机板书:爬出井口。指导朗读,体会小青蛙爬出井口的艰辛,练习用“(),终于()。”说话。
14、师:小青蛙终于爬出了井口,他惊奇地瞪大了眼睛,小青蛙会说什么呢?教师板书:多大多大的天啊,多美多美的地啊!学生练习用“多()多()的()啊,多()多()的()啊!”说话。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课件演示夕阳西下,月亮出来青蛙叫的过程,师解说:看,多大多大的天啊,多美多美的地啊!小青蛙太惊奇了,他东瞅瞅,西看看,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月亮出来了,远处传来一片蛙声。
2、师问:小青蛙,它们是谁?(生答:我的兄弟们)你们以前见过面吗?(生答:没有)这可是你从没见过的兄弟们呀!你的心情怎样?(高兴)
3、师:你想和兄弟们去干什么?
4、学生想象说话。
5、指导朗读,读出小青蛙兴奋的心情。
(五)活动:学生唱《两只青蛙》
课件播放歌曲《两只青蛙》,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瞧,我们玩得多开心,可别忘了我们的老朋友大青蛙,大青蛙在干什么?男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师问:大青蛙在干什么?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留在井底—→头昏脑涨
3、谁能模仿大青蛙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4、指导读出大青蛙的感受。
5、此时此刻,你想对大青蛙说什么?
四、谈谈议议,体会感情
1、分角色读课文。指名两名学生戴上青蛙头饰分别扮演大青蛙和小青蛙,其他学生读陈述部分。
2、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只青蛙?不喜欢哪只青蛙?为什么?
3、学生谈收获。
五、课外拓展
1、续编故事《两只青蛙》。
2、读成语故事《坐井观天》。
六、板书:
23、两只青蛙
小青蛙(图):闷
—→爬出井口—→多大多大的天啊,多美多美的地啊!
大青蛙(图):舒服—→留在井底—→头昏脑涨
第四篇:两只青蛙教学反思.
《两只青蛙》教学反思
1、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具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有多处这样的设计:如范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了“两只青蛙究竟在为什么事而争论呢?”这一问题。通过读文本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能更好地读出他们的感受。这样的设计也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对话。
2、以读为本,重视朗读的指导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4 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朗读指导和发展学生思维。如教学重点段第三自然段,理解小青蛙的做法。学生刚开始读时,虽然读得很流利,却没能体会到小青蛙爬出井口的艰难和决心。为此,我创设了三个情境,来有层次、有要求地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自己化身成为想爬出井口的小青蛙,爬上去跌下来,爬上去跌下来。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又相机理解了“又滑又陡”、“继续”等词语,使学生感受到小青蛙的勇敢和爬出井口的那份艰难。接着,我又让学生想像:看到小青蛙累成这样,坐在一旁的大青蛙会说些什么?可不管大青蛙怎么说,小青蛙都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它还在继续往上爬,学生再读这一段;最后为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我用语言又创设情境,“ 眼看就要爬到井口了,可一不小心,小青蛙又重重地跌了下来,小青蛙,你还想不想爬?”来,再读。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朗读指导,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读文本,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来理解、想像、感悟,因此,每一次的朗读学生都能上一个台阶。这就真正做到了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的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读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五篇:两只猫儿童故事
万卡和瓦西卡
两只猫是一对亲兄弟,它们俩生在一屋,住在一起。
万卡瘦成了骨头架,看它一眼都可怕。
瓦西卡
却胖得像管家,肥肉满身挂,难把步来跨,身上的毛
像缎子一样又亮又光滑。
“虽然我俩是一母所生,却不是同等的福份,”
干骨头架对兄弟吐诉悲声,“你从来不知愁闷,一年到头,肉食不缺一顿。
我完全吃素,你常年吃荤。
你百事不问,就知道打盹,而我却日夜睡不成,提防大小老鼠进家门。
尽管我忙得筋疲力尽,却总是饥肠辘辘,饿得昏昏沉沉。”
“事情十分简单,”
胖子把瘦子的话头打断,“兄弟啊,”
你得多动脑子多思量。
如果你想要发胖,就得拿我作榜样。”
“那我该怎么办?
请你给我讲一讲。”
“要想逗得主人心欢喜,在他面前
两只后脚要立起,卖弄舞姿显技艺。
他把手儿放得低,你扑地一下蹦过去。
学会吧,学会我的一套好把戏。
相信吧,这样就不仅能够饱肚皮,还能使主人喜欢你。
要知道,谁要是善于事事向人们去讨好,那就什么也能捞得着;
谁要是废寝忘食为他们去操劳,那就经常吃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