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学困生语文的教学论文
一、农村中学语文“学困生”的现状调查
调查显示,目前学困生直接影响着本班、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考试模式下的语文学科,学困生所占全班的30%到40%,远高于其他学科并且严重地制约着其他学科的质量。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口头表达不清楚,书面表达空话连篇,语句不通顺,错别字满篇,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更是无从下手”,早已是普遍现象;而初中语文“学困生”基础更差,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学生的歧视、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漠然,长期以往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由此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并且伴随着厌学、逃学等问题的出现。这部分“语文学困生”,虽然存在各自的差异,但究其原因他们具有一些共性:
1.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他们存在着一种思想:对于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语文成绩相差不大,久而久之,产生了“学习语文无用论”或“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
2.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
语文教学莫过于听、说、读、写,可这四项能力成为制约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因素,更是学困生为之头疼的事。3.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学困生们也在埋头苦学,“读死书、死读书”,成绩进步不大,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以致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数量相对较多的被视为“包袱”这一群体,每一位语文教师不能坐视不理或刻意回避。
二、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根源
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不全是智力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评价,再结合大量的事例,发现其形成因素主要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前所在学校及小学的基础、学生的观念等有关。
1.家庭因素。
据统计,多数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家庭环境都很差。他们的父母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并且父母本身语言表达能力低,更无从谈起阅读或写作,因此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没有形成阅读或写作的爱好,所以,这部分孩子从入学前就落后于城镇孩子。可见,农村的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还远远不够。
2.社会因素。
在新的思想的冲击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更不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背一背不如猜一猜”成为流行,因此,不少学生把语文课视为应试尤其是高考高压下的休养课,在他们看来,语文学与不学都差不多,还不如借此放松一下为数理化的学习作铺垫。再加上提高语文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就使得家长、教师、学生不愿投时间在语文学习上。显然,这样的教育环境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是最为不利的。
3.学校因素。
在成绩决定一切的影响下,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只重智育,只重视相对易于得高分的数理化、政史地,轻视甚至放弃难以得高分的语文学科。在应试的压力下,有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害怕影响本班成绩和学校考核,严禁学生读课外书,强迫学生机械重复地进行各种训练,还占用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并且有些学校将语文定为副科,给学生宣传错误的观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雪上加霜。
4.个人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学习语文无用论”和“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等扭曲的学生观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语文学习或不愿触碰语文。长期以往,有些学优生逐渐滑向学困生边缘,学困生更是越学越差,使得学困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再者,“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左右着他们,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他们拒绝教育,自我封闭,上课睡觉,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或厌倦语文。
三、农村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也必须对症下药。就社会环境来说,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评价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学困生的转化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而对于教师和学校层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来解决。
1.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困生,他们自尊心强,渴望被重视,渴望被认可,更渴望成功。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地走进这一群体,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和学法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重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活乐学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挖掘闪光点,变“我不行”为“我能行”;建立相容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创设情境,关注人文情感,重视语感,强化积累用多读多写提升语文素养,引导学困生获取广博的课外知识。
四、结语
相信只要找准原因,因材施教,长期坚持,充分调动农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均衡发展。
第二篇:农村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吧。
【摘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必须尽快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此共同努力。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生,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学生学习时常感到吃力,教者虽然在农村教了十几年的的语文,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导致了语文教学往往停滞不前。一直在不断地摸索中,我现就目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状做一浅析,并提出我的个人改革浅见。
一、从教师的教学理念看
农村语文教师,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长时间住在农村,信息闭塞,教师走不出去,新的教学理念引不进来,从而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课标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思路公式化
由于长期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仍是按”识生字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这三步进行。认为一篇课文教学只要完成了这三步,教学任务便完成了。在整个教学中没有听说读写训练。
1.2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很多老教师有这样的心理,”课程标准教材一变再变,自己的教法一成不变”。依然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段段分析,句甸讲解,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量时间花费在讲解课文和提问上,不管学生是否懂,也不管提问是否有意义,老师讲完问完之后便让学生做”抄”之类的作业。干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脱节,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3从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上看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素质和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而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上,仍把能力目标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放在第一位,把情感目标
语文的人文功能
放在第二位。语文教学仍强调”双基论”、”工具论”、”教学活动是纯认知过程论”。教师是教学目标制定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学生知识添装的”容器”。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为努力完成预置目标而不懈地进行”双基”训练。
二、从语文学习的评价目的上看
新课程强调语文考察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评价上,仍强调甄别、检验、选拔的功能,轻视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个性;重视的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检测训练,轻视的是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重视的是语文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轻视的是学生探究、发展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的有效养成。
三、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3.1 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教者常未意识到两者的联系,分开进行,造成脱节的现象。我校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没有经常进行练笔,所以难以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要表达,但因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做不到”吾手写吾口”。
3.2教者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部书乃至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一个词语也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者如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是遵从教学参考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笔者曾看到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来到了,大地是一片()。”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叉,原因是该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之类的词,我们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3.3重于德育思想教育,轻于现代意识地渗透和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要的。但应引以注意的是,学习其他的学科也同样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无必独揽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经结合学科的特点,传给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如写老师,教者则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必须”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准。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八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之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如他们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如何适应呢?
3.4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整体领悟作品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中叙写精美之处,教者有意将其”凸”化,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支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却会看得头昏目眩,不能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四、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状况,首先应提高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语文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低年级语文谁都能教”的偏见,让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语文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提高全民素质,让老师在不丢威严的情况下,是长辈,是好朋友,是学习的伙伴,使语文课真正在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起到挑起大梁的作用。
总之,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必须尽快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此共同努力。真正树立终身教育观,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快乐,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第三篇:论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山东省梁山县徐集第一中心小学 仇念章 吴金凤
“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教育问题很多,特别是“学困生”,尽管他们数量不多,但势必影响着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将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和工作;甚至影响他们将来的人生幸福。只有让学困生的生命精彩,才能真正的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下面就本人的转化工作经验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根据学困生的成因不同,可以将学困生大致归为以下四类:
1、智障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是为数极少的,即由智力因素决定了的智障型学困生。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父母遗传或者在母亲怀孕期间受到某些对胎儿智力发育不利的因素造成。
2、成长缺失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较为普遍,即家庭结构和成员的关系导致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隔代教育——“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本来都是很不错的学生,后来由于父母工作或生活的需要而不得不离开小孩,由其爷爷奶奶隔代进行教育,从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
3、定位迷失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的形成因素可以归为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的因素。受市场经济转型期的负面影响,一部分人将当今社会没有读过书也能过好日子,读了书不一定能过好日子的现象夸大化,认为读书无用,以致部分学生在家长的错误引导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学习方法不当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虽然没有以上三种原因,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而学习成绩一直提高不上来的那部分学生。
以上四类学困生,后三类经过教师努力可以转化,第一类学困生转化可能性 较小。
二、促进“学困生”有效发展对策与途径。
1、完善等级制评价,消除自卑心理。
所谓“完善等级制评价”就是将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改换为“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等词语来衡量“学困生”作业成绩的评价方式。我们还可利用“鼓励性评语”,根据“学困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家庭环境、个性特长、学习态度等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精心雕琢”,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激发和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2、建立“手拉手”辅助网络,营造互助氛围。
在采取“评价、评语、评奖”措施的同时,各班将在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建立“一帮一”“手拉手”辅助网络,在“手拉手”活动中,让优等生辅导学困生释疑解难,克服消极、畏难情绪。而“学困生”则发挥其各自的长处,影响和带动优等生参加文体、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这种平等互助的心态下,建立“团结向上、互助友好”的班队集体,营造一种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竞争氛围。为此把一位学困生与一位优秀生编成同桌,每天抽背课文、词语、句子,如果优秀生背诵课文时,我让学困生用手点字听读,然后再让学困生自己认读一遍,这时优秀生做小老师检查学困生认读情况,如果读错字音,让优秀生纠正字音,从而让学困生能正确、通顺读书,如果哪组中学困生有明显的进步,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这种转化学困生很适合我们农村小学教学。
3、适当降低学困生学习要求。
针对学困生制定的目标要合理、科学,切忌盲目、过高。要因人而异,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个别对待,逐步提高的办法。在考试难度大体平衡的情况下,可以按3分或5分一个档次,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次提高。制定这样的目标,有两个依据:其一,这个目标易达到,只要经过学生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其二,有助于学困生建立学习的信心,进而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果学困生的成绩一 直徘徊不前,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失去前进的动力。不切实际要求,只会导致学困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我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提问、布置作业,学习目标等适当降低要求,减轻他们学习负担。如:学习新课前,复习旧知,应该多留给学困生回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习惯,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作业,如写生字,一般要求一个生字写四遍,可以让学困生只写两遍,让他们跟上队伍,觉得作业很轻松;再如,黑板作业,学困生可以不抄写题目,只写答案,当然,有些学困生的答案不是很完整,此时师可以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他们身上,具体指导他们完成作业,养成完成作业的习惯;上新课前标好自然段,会圈画生字词,读准字音;看具体情况进一步要求,提的问题,学困生只要举手就优先给予回答机会,并引导他们把问题回答完整,让他们觉得自己会回答问题了,真了不起,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4、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
①正确的记忆方法。语文教学离不开抄写、默读、背诵,学困生遇到这些读、背、写就头痛,在“读读写写”、“日积月累”和“要求背诵的课文”中,让他们分开背,一天背一部分词语、一个自然段,且背前先读熟,理解、再记忆,然后练习背诵。默写时遇到容易写错的字,先分析一下字得结构、偏旁部首,再利用自己熟悉的识记方法记住字形,从而提高记忆的质量,有效地记住。
②及时巩固知识。很多学困生的差距是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造成的,所以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些知识要默写,那些要理解,让与学困生结对子的优生多读给他听,当优生会背诵时,差生也基本会读了,再多读几遍,也会背诵了。让差生背诵时,优生听写,再让差生打开书本对照,到默写时差生多多少少地也能默写一些了。
③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很多学困生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坏习惯书写马虎,做事不周,造成得记忆模糊。根据这一心理现象,我严格要求学生在书写每一课会识记的生字之前,首先读准音,分析字形理清字义,按笔顺一笔一笔书写在田字格里,并注上拼音。在心里默念字音。第二天早上再认读数遍后,就进行听写。优秀生都写出,学困生一般也能写出来,只有个别笔画繁多的字写不对。我觉得这样做虽然花时间多,但听写的效果很好,心情很舒畅。我这是运用心理学的“再现”。
5、点燃理想之灯,唤起自信之心。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学困生”中开展评奖活动,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一导火线,帮助他们点燃“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学习欲望。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这是人的天性。不用说学生,就是普通的教师,听到领导的表扬、鼓励,也会激发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对学生来说,物质的鼓励是其次的,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给予的精神鼓励。教师的一句鼓励性的话,可以给予其一节课、一学期乃至一生的影响,甚至改变其人生的轨迹。在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鼓励之词,予学困生精神上的巨大支持。哪怕他失误再多,也有其亮点或创新的地方,都要予以鼓励。表扬、鼓励学困生,还能使之亲近老师;亲近老师,就能“信其道”,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转化学业成绩,提升语文学习的信心。
6、给学困生父母般的爱
采取情感倾斜,走进弱势心灵。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来对待学生。要想把学困生教育好,我认为爱是很重要,教师应该把真爱献给学困生。比如学困生有时作业本没了,此时身上又没有钱购买,老师就主动买给他,让他感觉到师爱如母爱般温暖,让他们愿意接近你,拉近师生距离,自然喜欢你上的科目,听课也认真,所学到的知识自然就多一点。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位学困生在学校病倒了,我打电话给家长,可是没人在家,于是我赶紧把他送往医院,事后他非常感激我,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主动向老师请教不懂得问题。一学期结束,他进步很快,考试也及格了。总之,学困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避免的问题。尽管他们人数不是很多,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让这部分学生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有所成,对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学生本人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唯有在感情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给予学困生帮助,才能使学困生重拾信心,取得进步。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付出耐心、细心和关爱。我们相信,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四篇:论文:农村中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农村中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正阳县汝南埠镇岳城中心校
何战邦
[摘要]在日常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数学学困生,如何转化农村中小学数学学困生,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是广大一线农村数学教师所面临的课题。我们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初步探索了我学区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主要研究了班级教育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数学 学困生 转化 [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中小学学生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特别对于我们农村偏远地区数学基础知识与实际需要的矛盾更为突出。基础教育的教师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呢?这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提高国民素质已显得愈来愈重要。而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教育问题就更为重要。数学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学习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如果不加强对这部分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势必将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还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了研究《农村中小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的课题,通过实际的教学和在教学中的探讨研究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寻找适合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具体的情况而采取的一些有效转化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简析
1.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农村有很多家长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还有很多家长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造就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家庭教育,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成为了老师、同学、家长眼中的“差生”。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退**、打工潮的撞击,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学困生学习缺少独自面对困难的自信,更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单独解决困难、克服困难。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彻底丧失学习的信心,然后就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的心理,继而放弃,最后给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3.学困生不会学习或者不学习,整天应付教师家长,学习的知识过于零散,而且无序。学困生对于已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并运用好,从而无法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这样就造成他们对于数学知识前后联系不上,跟不上新的教学任务,从而导致学习分化,就会导致学困生开始产生厌学的情绪。
4.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差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习新知识,而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探究。对于学困生,由于他们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让他们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各有特点,但是有一点是基本相同的,就是他们大部分有想学好的愿望,只是由于学习没有或者方法数学基础没有打牢,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数学素养欠缺,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帮助和督促,使学习障碍积重难返,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二.农村中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的策略
1.从解决情感问题入手,关爱学困生,为学困生创造学习机会,鼓励学困生及时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跟上学习进度,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对于大部分农村数学学困生而言,只有从实际行动中关爱他们,才能打消他们害怕学习数学的心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才有可能去学习数学,这叫他们有了想学的意识,从而成为学习数学的可能。2.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环节,我决定采取课上为主:为学困生创造听懂课的机会。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学困生因知识缺漏较多或智力发展较慢等原因,往往不能适应正常的教学进程,又听不懂课,进而出现不专心、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在讲授新知识的关键处或易错易混的内容时,都要特别提醒他们把手中的事放下来,坐端正集中注意听讲,排除能够引起注意分散的一切无意干扰,促进形成有意注意。教学中凡是重点、难点内容,都要有意识地放慢教学速度,并让学困生复述所讲内容或回答简单问题,检查他们是否已初步掌握所教知识,及时了解学困生应注意什么,适时辅导。尽量争取使学困生在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当然,有些问题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就在课后及时补救。为学困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对学困生也是同样的。因此,课堂提问后,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困生思考,然后再指名回答。尽量做到对学困生优先提问,优先展示技能。这样,一方面使学困生注意听讲,另一方面使学困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做到“四个注意”:注意避免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顺利,而只提问好学生或越俎代庖;注意尽量将练习安排在课内进行,以便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学困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注意对学困生辅导,要以启发、再启发为主,不要急于让学困生在机械的模仿中得出正确答案;注意对学有所得的学困生,要不断给与鼓励、表扬,对收获较少的学困生,要不急躁、不单纯批评,而要耐心分析问题,对症下药予以解决。课下为辅,教学中抓紧一点,辅导时关注一点,批改作业照顾一点的策略,并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重新建立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针对害怕学数学的同学,上课好走神,做练习不认真,好做小动作的毛病,我把他放在前面坐,提问、板演时多叫他,巡视时停下来辅导一下,批改作业时多照顾一点,精批细改,还安排好的同桌及时帮助他们。
针对在数学学习中常出现错误,反应慢,没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等现象。我劝自己耐心点,并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使工作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更有效果。
提高一个学困生的思维能力,并非容易。我采取“扶着走”的方法,在对个别辅导中,让他讲出她哪里不明白?哪里不会?然后择典型题例进行分析引导,慢慢从扶着走到尝试自己走;在练习中以“变通、反向、发散”和较灵活的题目,破坏他的思维定式,打开他们的视野。3.课后我还确定分层目标,进行分层测试,再进行分层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练习和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分层作业,精选适合各层次学习的练习,做到作业布置“少而精”,确保作业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并让各层次组长加强督查,经常和任课教师交流,反馈这部分学生的信息,采取激励制,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相互督促的氛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多多给予学困生的鼓励和表扬,并发动优等生帮助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潜力和进步。
4.针对数学学困生训练中用到的一些方法。
(1).多背诵多记忆,对数学学科标准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加强记忆,只有记忆必要的知识点才可能去理解。比如小学时让他背诵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理进行口算,不断提高口算能力。初中生对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必须记忆,从而为以后数学理解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对比练习等。练习题目要求具有典型性。
(3).参与法则,公式的推导,真正明确算理。在教学时尽量引导学困生动手动脑,通过自己实践、观察主动的去探索,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才更深刻,不仅记得牢,而且运用自如。5.重视错题分析,做到对症下药。
在平时辅导时,我感觉到学生初次出现错误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同学们经常犯同一个错误,不及时纠正,以后再纠正就非常困难。所以,我每天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板演,作业批改等等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常见而又典型的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预防”的目的。至于那些形近易错的试题,就组织学生进行对比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6.培养良好习惯,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我经常提醒学生要认真抄题、认真审题、认真书写、认真检查。
三、存在的问题和实践启示
虽然研究学困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研究的对策仅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中去研究比较单薄,学困生的出现并不单是教学内部造成的,因为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影响的因素较复杂,既有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基础,智力与能力结构,非智力因素水平,学习心理准备状态及身体状况等内因,也有教育和环境的外因,学困生的出现是由学校、社会、家庭综合教育失误造成的,农村家长不太重视教育,大多都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他们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转化学困生不能只是老师孤军奋战,要老师、家长共同努力。如何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以后问题值得商量:
1、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为转化学困生创造有利条件。
2、转化学困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往往有一些学生在尝到初次的学习成功喜悦之后,更大的进步并没有随之而来。而是仍像以往一样深陷“学习怠惰”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因此,我认为这项研究并不是一时或一学期的课题,而应该作为一名教师长期的课题来进行研究。3.在帮助学困生的教学实践中,仅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学校的配合。
学困生的形成有错综复杂的原因,而帮助他们转变学困生的局面更是一项艰巨漫长的任务,但只要分清原因,措施到位,大部分学困生是可以被转化的,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转化学困生的道路长、任务重,作为一线数学教师的我们没别无先择。
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要有恒心,付出真心做到耐心,促使他们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使学困生爱数学。
第五篇:农村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精选)
农村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探索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怎样面对农村小学学生学习环境差,见识面窄,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等困难,用好教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因地制宜,激发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如何激发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多年的低年级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的几点粗浅经验。㈠利用自然环境激发兴趣
农村小学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着更多的与动物、植物亲近的机会。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我通常在两种情况下采取这一做法:一是教学内容与自然环境有联系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相宜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与自然没有联系,但学生处于一种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状态时。我也让学生到外面去。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堂课的后半段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情况,这时,我就会对他们说:“走,到外面去啊。”学生会很乐意,他们拾树枝,采树种-----------立刻有了精神,这时我说,让我们用自己采集的东西来摆、画我们刚刚在课堂上学习的字,看谁摆得快、画得好!结果学生兴趣大增,在游戏中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㈡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回忆体会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叫自己正在干活的父亲回家吃饭--------每一次的语气语调不一样,都收入到什么样的效果。结果学生都来了兴趣,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到最后,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这一问题,深刻地认识到语气语调在语言中表达的重要性,并能在朗读中根据思想内容恰当地
把握好语气语调。㈢通过比赛激发兴趣
无论是城市孩子还是乡村小朋友,都喜欢竞争,在语文教学中,我应用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背诵古诗比赛、朗读课文比赛以及写字比赛等,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对于表现好的,我马上会奖励,有时给一面小红旗,有时给一个小红星,有时给一个“奖”字,小朋友们可高兴了,大家争先恐后读呀写呀,学习语文的兴趣可高涨了。
二、自制教具,辅助教学
在学校硬件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自制学具、教具辅助教学。自制学具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教材中的内容有些如果能用多媒体上效果会非常好,但对偏远的农村学校来说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奢望。因此,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三课《在家里》时我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有意思的玩具。”并迅速地拿出了用牛奶箱做的房子模型。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是房子”“是家,真漂亮”。“对,是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在家里》。”板书课题后,我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家里家具、电器等。然后举起房子模型问:“猜猜这个家里会有什么?”孩子们既兴奋又好奇地说“有床”,“有沙发、茶几”,“有电视、电脑”„„每当孩子们说出了与识字内容一致的物件时,我就会像变魔术一样把相应的图片从房子里拿出来贴到黑板上。又把生字“沙发、报纸、台灯、电视”制成字卡,对应贴好。使识字变得更加直观。认读之后,再把字卡和图片都摘下来让孩子们“找朋友”。即一人举“沙”字,另一人马上找出“发”字,第三个人则要找到相应的图片。如此一来,孩子们兴致极高。不仅当堂消化了生字,而且下课后还请我把教具、字卡留下,要继续认字。
三、巧用板书,力求实效
板书是联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桥梁。板书向学生展示着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连接学生与书本的纽带。板书是一种视觉刺激,在教学中,视觉刺激的效果要优于听觉刺激。板书有时虽然没有多媒体的效果好,但在现行的农村小学教学中还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比如一年级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脚印就像是一张张画,在板书时,教师可以画画它们的脚印形状。农村的学生家里
基本上都有养着一些家禽,老师引导学生也可以画画这些形状,还可以画画家里其他动物脚印的形状。黑板上呈现出了各种形状的动物脚印,是多么生动有趣呀!既便于学生观察区别,也便于学生背诵积累课文。
这样的板书非常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记忆。尤其是在低年级,更受孩子的欢迎,也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至关重要。但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地适宜地自制教具、巧用板书,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语文中去,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意识到在教学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愿意为此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