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实录及反思
物质在变化这一环节,是本人上课过程中的重点,重在分析两组照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组照片,把易拉罐压扁与水结冰。
“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没?”回答我的是学生长时间的沉默,然后才有学生小声的回答,“没有”。
“没有?是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张照片各自说的是什么现象?”
“第一张照片说的是易拉罐变形了。”学生回答。
师:“易拉罐变形了,它还是易拉罐吗?”
生:“是的”
师:“是外部力量使它改变还是内部力量使它改变的?”
生:“外部”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张照片,水结冰了,水结冰后是什么?它还是水吗?”
在此,学生再度出现沉默,并有所分歧,有的认为水结冰之后不是水,而是冰。也有学生认为,水结冰后还是水,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改变了。
而本人则加入了物质的三态的讲解,告诉学生,物质在三种状态之间不论怎么改变,它都是同一种物质,因此水结冰后,还是水,冰只是水的固体表现形式。
教学再次回到刚才的问题,“水结冰后是什么?”
生:“水”
师:“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有,它们都没有改变物质本身。”
师:“请看第二组照片,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有什么相同点吗?”
此时,已有学生在底下小声提问:“老师,它们是不是物质本身发生了改变?”
而本人并没有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进一步提问:“火柴燃烧有新物质产生吗?”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回答:“有新物质,有光和热产生了。”
“铁生锈后,有新物质产生吗?”
“有,有铁锈。”
“没有,铁锈还是铁。”
至此,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铁和铁锈是相同物质,另一种意见是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物质。这在本人的教学预设中是完全没有考虑到的一种情况,因为在本人的意识中学生已然知道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不会出现现在的这种争论,那么如何突破这一课堂生成问题,是我一时思考的重点。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没有生锈的铁钉是什么颜色?”
“亮银色。”
“那么铁锈是什么颜色的呢?”
“褐色。”
“为什么两者的颜色不一样呢?”
“因为是两种不相同的物质,所以是两种颜色。”一部分学生答道。
“可是我把生锈的铁丝弄断后,里面还是铁啊?”又有学生问道。
“里面是铁,可外面的是铁锈,可以很清楚的区分出来,所以是两种物质。”有学生帮我答到。
而此时,我确想到本单元第5课《铁生锈了》,在那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很清晰的从外貌及导电性等方面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从而证明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可是在这儿,我该如何讲解呢?
反思:
课堂上,我的讲解方式是引用了初中的化学分子式,用化学分子式中的Fe和Fe3O4的不同来说明两者是不同的,可这种说明对后面的教学是否有所影响?在学生已经被我告知铁与铁锈是不同物质,它们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那么对后面的探究活动是否会产生影响,我不得而知。但是,能否直接将这一问题过渡到第五课,直接进行第五课的比较试验?这是我在课后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最终未能做出决定。
第二篇:《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用眼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称之为是物质,这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对于空气、光、声音、电等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来说,他们就有些难以理解这些也是物质。为了让他们明白,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比如用塑料带在空中一兜,塑料带会鼓起来,它占据了空间,所以它也是物质;又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声音也是物质等。这样学生就理解了。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在变化这一部分,我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物质的变化,我先让学生观察易拉罐被压扁,纸的撕碎,水变气体,每一个实验后追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明白了有些物质在变化中只是形态、形状、大小变了,但实质没变。
然后我演示实验打火机的点燃,纸的燃烧,蜡烛的燃烧,铁与铁锈。学生发现有这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不同于原物质的物质。
之后重点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和“纸的燃烧”,在让他们经历探究---发现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即蜡烛燃烧时不但有形态、长短的变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质产生,如灯芯变黑,纸灰,有难闻的气味等,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了物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这样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第三篇:《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这三部分的科学概念是基本的科学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体,本课设置三个部分的教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
教师:苹果、纸杯、一杯水、火柴1盒、生锈铁钉、回形针、小纸片、粉笔、蜡烛、塑料袋、多媒体等。
学生:回形针、纸、香、记录纸各一份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的知识,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我们这个世界有这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这许许多多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来研究的对象。首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学习目标)
1、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二、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请同学们睁大自己的双眼,观察我们的周围,在我们教室中有哪些物体呢?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
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在科学方面都可以叫做物质。板书:物质 也就是说我们教室中的这许多物体都是物质。像大家刚才所说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直接看到、摸到。
3、再出示一个苹果,告知学生这是一个物体,请一个同学上台尝一口,把尝到的滋味告诉大家,(水很多,有点甜,有的酸)
4、教师解释:苹果有的甜是因为里面有糖这种物质,水很多说明有水这种物质,同样还有酸性物质,当然它还含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物质。这些物质能直接看到、摸到吗?但我们能通过尝,感受到这些物质的存在,因为它是实际存在的。对,实际存在的。
板书:
实际存在的
这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只要我们能够感受到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5、说道这里,我们深入探讨一下:我们刚才说的这些物质,都是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甚至尝得到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比如;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6、组内讨论一下,并且说出你们的理由。
7、哪个小组先来告诉大家你们的看法?(大胆些)(都是:是啊,它们都实际存在,都是物质)
(都不是:引导,它们都实际存在吗?对于有疑问的,纠正,那么是不是呢?我们要有证据,以空气做事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8、小结:有些东西不能直接被我们看到、摸到,但也都实际存在,所以也是物质。
科学上,把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只要是实际存在的东西,都叫做物质。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所以我们今天的课题是: 我们身边的物质
板书:
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物质在变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质,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吗?(比如,教室的桌子…..)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物质世界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板书:物质在变化
下面,我们也来让一些物质发生变化,我们一起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出示一次性杯子,把它捏扁,问:纸杯变化了吗?发生哪些变化?(形状,体积、、、、、、)(回答的很好,它现在算不算一个纸杯?能不能回复的原来?)
2、出示一杯水,问:水结冰后会和原来一样吗?发生了哪些变化?(状态、形状、体积大小、、、、、)冰能不能回复到水?
3、是啊,着两种物质都发生了变化,那么,它们的变化有没有相同之处?(形状、体积、状态、大小等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拿出两根火柴,把其中一根折断,问:变化了吗?另一根点燃,问:变化了吗?
2、这两种变化一样吗?哪一种变化和纸杯变形、水结冰变化相似?
3、火柴折断和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前者:只是形状、体积、状态等的改变,本质没变,还是原来的物质,后再,已经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烟、火等。)
想不到物质的变化竟然有这奇妙的现象,这是我们的一个重大发现,物质变化,有的产生了新的物质,有的没有。板书:原来物质
新物质
4、请大家拿起桌子上的铁钉,问:这枚铁钉原来是这样子吗?上面这层黄褐色的是什么东西?铁锈也是铁钉的一种变化。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种变化?
5、铁钉生锈和火柴燃烧一样,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6、如果我们要做让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的实验,请大家预测一下,这两种实验过程,我们马上能看到吗?为什么?
板书:一个快速
一个缓慢
这是我们的又一个发现
7、我们周围的物质在发生着或快或慢的变化,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东西,有的变化却产生了新的物质。现在,你还能举出我们身边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子,有问题,由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尽量不要参与其中)同意吗?你是怎么认为的?
8、这么多物质在变化,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不变的物质呢?(有,举例,同学间反驳,教师语言适当过渡)(没有,教师问,那么坚硬的岩石呢?)
9、小结:对,世界上没有变化的物质,其实,所有的物质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是有些变化的速度快,有些比较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到罢了。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大家都知道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不停地变化,那么,你有哪些办法让老师手中的这张纸 片发生变化?
(学生说,教师肯定)办法还真不少。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回形针、纸片、蜡烛,你们打算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略作停顿)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把你们的方法填写到实验记录表上。
2、大家有没有确定自己的方法?那就请大家用你们自己的方法让这些物质分别发生变化,并仔细观察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请大家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实验结果
哪个小组先让大家分享你们的发现? 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4、结合实验记录,问:物质使用不同的方法,使它发生变化,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你发现了什么?(如,纸片,折、撕、烧)
用折、撕等办法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烧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物质的变化还真复杂。
5、汇报实验情况。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交流实验结果。
(1)、纸张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纸、撕纸和烧纸)。
(2)、蜡烛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断,燃烧)教师概括:大家真是善于探究的小科学家,是啊,其实物质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它们变得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却产生了新的物质。
四、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世界总是在不停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余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种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的物质,看看它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
第四篇:《我们的教室》教学实录及反思
《我们的教室》教学实录及反思
何斌 2007.1.教学目标
1.喜欢在集体生活中,并在参与集体劳动中,体会分工与合作的好处,提高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2.能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为保护班级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在完成集体任务、承担责任中,学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为班集体服务,提高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为装饰教室用的物品、事先商量好的装饰图以及教师上节课布置的一些必要的劳动工具。
活动过程
活动一:装扮我们美丽的“家”
师:同学们真是班级的小主人!你们的设计都很好,我们全班的集体智慧是无穷的!团结合作的力量就是大!对吗?
生:对!
师:现在,我们通过共同的努力有了这么好的设计,那我们一定可以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和双手将它变成现实。让我们一起动手装扮我们的教室吧!(因为上节课同学们在设计装饰品的时候,已经是经过测量,为某一部位量身定做的。所以现在只是分组放上去,不必花太大的功夫。)
以上节课所分的小组为单位,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物品以及自己动手设计的饰品分类整理。例如:盆景、书籍、绘画、照片、手工艺品、书法作品、玩具、花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负责,动手装饰我们的“家”。
(在上节课的准备中,我们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设计基础。)我们把教室的四面墙壁分别设计为:
A.作品展示栏:“瞧,我真棒!”(在这面墙壁上,我们将学生好的绘
画作品,书法作品展示出来。将其设计为一个小小果园样式。加上一
些葡萄、南瓜等及时贴的装饰,很有丰收的感觉。)
B.竞争栏:“小小收获园”(这一板块,用“阿童木”和“飞天小女警”
图标作为平时行为规范和其他在校情况的反映,每个星期,根据他们的不同表现,分别将“阿童木”和“飞天小女警”的标志贴到他们各
自的相片和图案上,起到激励和竞争的作用。
C.交流栏:“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一板块是以学生自己制作的信封
为主,为加强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而专门设计的。学生有什么心里话,可以通过写信的形式与老师交流。
D.写字栏:“我是小小书法家”这一栏是专门针对学生平时书写习惯的培养而设计的,让学生平时的书写都定期地展示在这一面墙壁上,让
墙壁真正地起到说话的作用。
E.植物角:“小小生态园!”专门在教室后面的一角设计了一个小小生
态园,将所有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盆景和花卉都陈列在那里,给教室增
添了不少的生机和活力!也让学生负责,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教师和学生伴着轻松活泼的音乐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这个音乐上课前设计是25分钟,音乐一停,活动结束!)
(在活动的过程中,刚开始,全班同学都非常积极,但是,过了十几分钟以后,有些平时不爱劳动,不爱和别人商量合作的同学就渐渐地没什么兴趣了,就有“玩”和“不想做”的念头。在这个时候,我就马上和这几个同学一起劳动。在和他们劳动的过程中,我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他们,还在谈话中告诉他们这样积
极劳动的好处。有了我和他们共同的劳动为基础,又有我和他们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他们很愿意接受我的意见和看法,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活动二:我是小小保洁员!
师:(过渡语)啊!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一起欣赏欣赏吧!你们觉得我们的教室美丽吗?(当时地上有很多废弃物,我说话的时候眼睛有意识地看着地上的废弃物。)是的,漂亮了很多,但还不够美丽!为什么?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教室,指出问题所在。
师:那怎样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起来呢?
学生纷纷表示愿意以实际行动把教室收拾得清洁、整齐、美丽。老师因势利导,根据午间十分钟劳动岗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始整理教室:扫地、整理桌椅、倒垃圾等等。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今天的活动谈感受,之后加以总结和表彰。
(表彰那些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奖品发给学生,将这些奖品贴到刚刚做好的“小小收获园”的各自的相片上面。)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你们喜欢吗?你们肯定有很多的感受和收获要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教学反思
低年级学生刚刚跨入校门,让他们从小在学习中养成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十分重要,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培养学生同桌和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切体会到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下是自己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做个引导者
我们的一些老师,常常是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的在一旁等待,有的看教案设计,有的只是巡巡堂,维持纪律。也许教师们认为:既然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不去干扰。殊不
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合作学习嘈杂无序,成了自由市场。其实这时,我们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解决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小组活动开展得好,应予以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应检查他们完成的质量;发现小组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时要耐心讲解;发现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点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装扮我们美丽的家──教室”这个活动中,我随时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劳动表现,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参与劳动的学生,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在这个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了学生团结精神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发挥;并鼓励孩子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出主意,想办法,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收拾得清洁整齐,让他们真正感觉到集体的事大家做,而且都愿做、敢做、能做!促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进步成长。我随时注意在活动中教育孩子,现身说法,用事实说话,让孩子真正地在活动中学到东西,在活动中改正缺点,在活动中发现优点,在活动中互相学习,真正地做到在活动中成长。
二、关注个体的独立学习,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学不到什么知识,这就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小组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一开始实施时,在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我是小小保洁员”这个环节是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的调整。本来,“小小保洁员”是安排在“装扮我们的教室”的前面,但我想,如果将这一环节放到装扮我们的教室后面说服力会更大一些。因为在装扮我们的教室以后,教室肯定会比较乱,肯定会有需要大家整理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再来现场讲解,体会小小保洁员的作用,意义会更有说服力。我将这个环节放到这里,是希望同学们能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学习,自主成长。果然,这样的效果比干瘪的说教要有效得多!同时,我在这个活动中非常注意引导孩子们去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收获以及给班级带来的变化等等方面的引导。还注意对平时的卫生习惯加以教育和引导!
三、要保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只给了几分钟合作的时间,然后匆匆收场,让学生汇报成果。这种犹如“蜻蜓点水”的合作学习就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影响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课堂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能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欲望,会将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地境界。只有保证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这一点,教师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应加以重视。
通过这次课,我真的觉得,只要我们真正地了解了学生,真正地愿意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地能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只要我们敢于这样做,并能想出有效的调动他们的方法,孩子们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甚至他们会让我们感动!在这次的课中,学生们本来就喜欢活动,再加上又是自己动手打扮自己的教室,他们更是热情高涨,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们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都能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并能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真的从这节活动课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我也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正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正如上面所提及到的问题。而我们作为一名推行课改的教育者,关键任务就是要努力探索、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内容:六年级义务教育版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纸杯、一杯水、火柴1盒、铁生锈图片、回形针、小纸片、粉笔、多媒体等。学生:回形针、纸、粉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身边的书、笔、衣服、树、昆虫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吗 ? 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
(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出示一次性纸杯,把它捏扁,问纸杯发生了哪些变化?(形状、体积„„)
2.出示一杯水,问水结冰后会发生哪些变化?(状态、形状、大小„„)
3.比较这两种变化的相同之处:形状、体积、状态、大小等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拿出两根火柴,把其中一根折断,另一个点燃,问这两种变化一样吗? 2.哪一种变化跟纸杯变形和水结冰的变化相似? 3.火柴折断和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前者:只是形状、体积、状态的改变;后者已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炭”,并发光、发热了。
4.再出示铁生锈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这是属于哪一种变化? 5.它的变化跟火柴燃烧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个快速、剧烈,一个缓慢、柔和)
6.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问房屋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岩石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公路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
7.小结:所以世界上的所有物体都在发生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世界的物质都会变化,你有哪些办法让回形针、纸片、粉笔、蜡烛发生变化?
2.分组实验:怎样使物质发生变化?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组做回形针、纸张、蜡烛、粉笔的实验,自己动手使物质发生变化。3.汇报实验情况。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交流实验结果。
结合实验问:纸片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纸、撕纸和烧纸)
四、小结延伸
小结:有些物体只是形状、状态、大小、体积等发生了变化,有些还产生了新的物质。课后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体的变化。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纸杯--压扁
冰块—水:形态变化
火柴—碳 铁钉—锈:产生新物质
(人为)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