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贵有一颗童心美文摘抄
在古希腊街头,流浪艺人荷马一边弹着七弦琴,一边说唱着古老的神活故事。他的四围聚集了许多听众。他们听得入了迷,故事结束,一齐喷喷赞叹:“讲得好,简直活灵活现,都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时候跑来几个捉虱子的小孩,他们嘻嘻哈哈嘲笑荷马:“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把它放了,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把它带着!”这是赫拉克利特给我们讲的一则寓言,寓言中的那几个小孩乃是最早的哲学家。哲学家总是捕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旦捉住,又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因而不再是他捕捉的东西了。
人若能常有孩子的心境,便可以不要哲学了。因小孩的心境有三个特征:一是能忽然忘了过去的一切,纯粹泯没现在;二是对于极简单的事发生浓厚的兴趣,因他能将全部生命向一点贯注;三是没有未来的忧虑,所以小孩子与宇宙本体最近。如《金刚经》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对于我们这些大人要花费半生心血才能悟到的东西,孩子天生已具备了。“当下即是”,“无牵无挂”,在孩子的心境上也可看见。
爱尔兰作家卡瑞说,大多数学识丰富的人,他们获得美感的能力反不如年幼的孩子。在孩子眼中看到的是海上美丽多情的浪花,而成年人的眼里看到的却只是海水中苍茫混沌的泡沫。孩子眼中的月亮,大人眼里没有。
有一小女孩,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斑的。她透过这片秋叶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得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展示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女孩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是的,一个艺术家无论在阅历和技巧方面如何成熟,在心灵上却永是孩子。有人说天才便是时时能恢复童年心境的人,因为人在童年最具纯正的天性,哲学家也是如此。孩子是最贫穷的富翁,是无智的智者,是无忌的哲人。因为,孩子本身就是理想,就是历史,就是哲理。
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与尼采精神三变(骆驼、狮子、婴儿)相似,而其中最高的境界应滚是第三个;因为当一个人追逐操劳了半生,对戎马生活突然感到厌倦,发觉宁静、质朴与周遭的美好,便一下子回到了“婴儿”天真完美的世界。这是我们往往在困顿、流离、不断地迫索之后的一种顿悟的表现,也可以说是“觉今是而昨非”、“是非成败转头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境。
人一生中的精神状态可作三个比喻,那就是“精神三变——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成为狮子,狮子怎样变为婴儿”。“十年寒窗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闻。”“十年寒窗”是骆驼,“一举成名”是狮子。骆驼在沙漠中行走,为了寻找生命的绿洲历尽艰辛,但骆驼仍然会坚定而无怨无悔地走下去。事业辉煌中的人是狮子,狮子就是比较有威力并且能够获得荣誉的动物。
我们要去做一头“狮子”,而做“狮子”的前提是首先要做好一头“骆驼”。只有在当“骆驼”阶段时拼搏向上、努力奋斗,才有在“狮子”阶段雄踞山林的辉煌。甚至可以在做“狮子”最辉煌的时候退下来,继续做“骆驼”充电,以便做第二次“狮子”,迎来第二个辉煌。
最后,奋斗一生的人终于老了,返璞归真,有人把老年精神状态喻为“婴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戎马奋斗一生,轰轰烈烈,叱咤风云,最后往往会隐居山林的原因。这就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
第二篇:人贵三得美文摘抄
人生旅途,难免有低谷或高峰,有失意或得意。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冷静面对,认真选择。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才是人贵有的三品!
一得:沉得住气。在充满诱惑陷阱的现实生活中,要做到沉得住气,谈何容易。
如果沉不住气,你可能失去理智,甚至歇斯底里,大动干戈,也可能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在不同的境遇中,怨天尤人,诅咒命运的不公,都是沉不住气的表现。
因为,沉得住气是睿智的彰显,是理智的沉淀,是成熟的标志。
人在宇宙中,宛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只有自己从容驾驭,直面前方的惊涛骇浪,处变不惊,才能乘风破浪,无往而不胜。
二得:弯得下腰。弯得下腰就是做人要低调谦卑,海纳百川,能屈能伸。
古人韩信胯下弯腰,成就了大汉四百年基业;司马迁选择弯腰,书写出流传青史的绝唱。
可见,弯得下腰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内心的自信。
三得:抬得起头。少年壮志不言愁,是青春的自信;纵死犹闻侠骨香,是壮士的自信。然而,抬得起头,不是盛气凌人,也不是傲视一切,而是谦逊待人,平等处事。
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而是正视自我,见贤思齐;不是因己之拙,忌人之能,而是自知之明,后发赶超。
简言之,抬得起头,就是要正大为先,诚恳为贵,通达为怀。
第三篇:点亮一颗善心美文摘抄
在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的一间民房里,呼吸机维持着她的生命,已经整整7年了。为了给她治病,生活从富有变贫困,身为丈夫的他不仅毫无怨言,还为了他们的梦想,奔走在公益之路上。
1995年,他在上海打工时,认识了来自成都的她。相同的贫困家境,让他们一见钟情。相恋的日子没有浪漫的烛光晚餐和惊喜的生日礼物,有的只是共同的信念,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生活好起来。后来,他们结婚并有了一个女儿,生活的负担更重了。为此,他们凌晨3点起床,到饭店打工,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才能休息,其间只要有空闲,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海边去做苦力。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攒,3年后,他们终于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饭馆,生活有了转机。
慢慢地,小饭馆已经无法容纳众多的食客,他们选了一处更大的地方开起了酒店。红火的生意带给他们滚滚财源。生活好了,应该尽情享受了。那天,他兴冲冲地从旅行社拿回旅行资料,想带她和女儿去旅游,却被她拒绝了。他很疑惑。她说:“我们都是穷出身,我希望能用我们辛苦挣来的钱做些有意义的事。”她的话像一盏明灯,瞬间照亮了他。很快,他加入了“阳光助困网”,成为这个民间公益组织的成员,先后资助四川、甘肃的贫困学生。贫困学生通过书信不断向他们传来优异的学习成绩,这让他们很欣慰。
就在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意外发生了。2007年7月的一天,她正在酒店做营业前的准备,突然一阵莫名眩晕,她想叫他,可话还没出口,就晕了过去。他发现后赶快将她送到了医院。刚到医院不久,他就接到了冰冷的病危通知书。他不敢想象前一秒还在酒店忙碌的她,怎么转瞬就要与自己生死相隔。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并不断祈祷,也许是他的虔诚感动了上天,她终于起死回生。望着病榻上的她,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可医生却告诉他,她患的是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虽然生命保住了,但颈部以下全部瘫痪。这一噩耗让他眼前一黑,但很快他又鼓励自己:“结婚时,我一无所有,她没有嫌弃,心甘情愿和我一起吃苦打拼,现在她需要我,即使倾家荡产,我也要留住她的生命。”
第一个月的医药费是28万,到第三个月时,医药费是48万。一开始,他四处借钱,亲朋好友纷纷解囊相助,帮他们渡过难关。一年下来,竟花掉120多万元。他卖了房,带着她辗转多家医院,7年来,共花掉医药费高达400多万元。他们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结婚前,但唯一不同的是,即使自己再清贫,他依然没有放弃资助贫困学生。
她的病情稳定后,他拿出一点钱又开始创业。生活的忙碌让他像陀螺一般,但是再忙再累,他都没忘了他们共同的公益梦想。他加入了阳光公益组织,成为上海区域的组织者之一。每半年,他都会召集组织内的100多名阳光志愿者,商讨近期的公益活动的主题和去向。去年,他和阳光志愿者们带着学习用品、生活费等为贫困山区的百余名学生送去了爱心。虽然生活磨难重重,但他对公益的热爱却丝毫没有减少。
他就是沈春静。有记者问他:“为什么在如此艰难的时刻,依然没有放弃助学?”他淡然地说:“妻子生病后,我们最煎熬的这段日子里,是众多好心人的慷慨相助才让我们走到了今天,我希望能将这份正能量传递下去。”
是啊,正能量是需要传递的。其实,人生是一场修行,只要存有一颗善心,就如同黑暗中出现的烛光,不仅照亮自己,也能温暖他人。
第四篇:不比为贵美文摘抄
生活中要有不比为贵的心态,学会接受自己,这很重要。
有些人总感到这不如意,那不满意,有些并不是客观条件太差,而是由于攀比不当引起的。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要想享受人生的欢悦与幸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不比为贵”。著名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长寿秘诀便是“不比为贵”。郑老常对人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正因为郑老有这样的良好心态,尽管一生坎坷,却能始终保持坦然、乐观、淡定的精神,他一生办报,不但被誉为“补白大王”,著述颇丰,而且还活到了99岁的高寿。
生活中尤其不要动辄与那些俊男美女比相貌,与能人强人比财富比成就,因为那样只会让自己情绪低落。聪明的人应懂得欣赏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不为自己的平庸烦恼。
22岁的美国华裔数学家王章程,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他的同学多数去了大财团、大公司,只有王章程一头扎进了加州私人研究室,一干就是10年。10年中,他的生活收入非常低,30岁了还买不起房子。而他的同学们已经是月收入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大老板。他们开着高档车子,住着大房子,带着漂亮的妻子。而王章程连女朋友都没有。好在他从来不羡慕别人,只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虽然他的生活比别人差了几个等级,但他本人似乎全然不知。在外人看来,王章程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糟的一种。
王章程在35岁的时候,攻克了两道世界级数学难题,从此成果迭现,美国十几家大学先后聘请他前去任教。多少年过去,在世界数学界,他被称为数学之王。
在生活中总是比来比去,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就会给自己造成混乱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宁。与别人比的代价,常常就是失去自己。不去和别人比,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悠然平静,从容不迫。不去羡慕别人,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事业,达到自己的目标,过好自己的日子。
第五篇:照料一颗心美文摘抄
一个听来的故事:有个人,撑着一把雨伞在路上走。他看到一个盲人正在雨中用拐杖敲打着前进的路,没有任何雨具,头发已湿透。他于心不忍,便跑过去给盲人撑伞。
盲人握住他的手,连连感谢。盲人家就在不远的地方,他们步行了10来分钟,便到了。
说是家,也不过是四堵墙加一个屋顶。屋里摆着一张床,床上有一床破被子。床的对面有一个火炉,炉上有一口锅,锅里还剩着一些冷饭。墙角有一张摇摇欲坠的桌子。在他将要告辞的时候,盲人忽然握着雨伞争辩道:“这伞是我的,你不能带走。”他笑了:“哦?你说这伞是你的,有证据吗?”只见盲人叫来几个邻居,他当着邻居们的面说:“这把伞的伞柄上有一个洞,其中两根伞棱还绑着麻线,雨伞还有一个洞,大概手指般大小。”邻居们看了看伞,果真如此。原来一路走来,盲人已经偷偷把伞摸过了。
他说:“你说对了,这把伞确实是你的。”说完,他走出盲人的屋子。这把伞当然不是盲人的,但是盲人实在太穷了,他需要一把雨伞。他也十分愿意把伞送给盲人,既然如此,为什么他要故意“刁难”盲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