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与感的读后感
如果不是读书月,如果不是公司的温馨安排,估计我也有年头没拿起书来看了,这也是读的慢以及当我写这篇读后感还没看完的原因。因为我本身就不爱读书。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相信大家包括我都会认为小米是走的是“饥饿营销”手段。读后才发现,小米的成功在于不断的优化细节,注重用户体验,在成长的过程中让用户也参与进来。这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
首先对小米的第一映像源于它的LOGO,当时我还纳闷怎么会有一个做手机的叫小米手机,而且商标还真就是米字的拼音。引用书本的话:小米是一个真正用心做手机的企业,小米的LOGO,MI反过来是一个“心”字,知识少了一点,意思是让用户省点心。这个解说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巧合。总之感觉挺有意思。
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小米的成功源于它的口碑。而为什么口碑能够传播这么迅速这么快,靠的就是用户思维。书本中读到最多的就是小米的用户思维,让用户参与进来,与用户做朋友。让用户最大限度参与到小米整个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企业运营过程中来。怎么个最大限度法?无论是产品的开发、外形的设计还是页面功能的体验,都直面用户,让用户提出问题,技术团队连夜修改。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就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就连发布会的文稿都是在开始前的半小时才改好的。里面最让我感觉小米做的最极致的地方是一个10块钱成本的包装盒都能做到可以让两个胖子憋红了脸站在上面拍半个小时的照片都没事。那也是网上很多用户晒出他们用盒子改造成音响、收纳盒、甚至是汽车模型的原因。
另作者在书中强调:“产品第二、团队第一”的概念我特别认同。无论是做手机做家电、还是做互联网做技术、亦或是做金融做销售、拥有专业人才,才不会出岔子。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是决定一个团队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这也是今天我想表达的中心。银河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个小小的团队,工作中我们总能遇到客户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你们是否能自信的回答出来?是否能为客户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能否提供给客户一个合适他本人的投资理财方式?这些都是要靠你平时的知识积累,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也是你在客户口中积累好口碑的基础,有了好口碑,那么客户想要做资产管理,想要投资理财产品,身边有亲戚朋友想开户,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你。所以,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虽然我不爱读书。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服务,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让客户参与到你的投资游戏中,成功一定离你越来越近,世界上没有绝对好方法,只有适合的方法。要能够获得客户支持和认同,那就是个好办法。
第二篇:《参与感》读后感:时势造英雄
时势造英雄
——《参与感》读后感
我在读完《参与感》这本书后半个月决定开始写这篇读后感,一方面让我对书中内容有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我想通过我,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有助于给年轻人一个新视角新思路,这就是我写它的初衷。书看得不算快,七个章节一共看了半个月,这是我故意为之。我不想只是像看小说一样飞快看完换下一本,也不想像看教科书一样看一部分忘一部分,每个章节看完以后我都会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去找实例,这不仅让我能够深刻记忆,更让我不止是个看书的人,而是个观察生活的人。
诚然,《参与感》这本书是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先生在2014年所著,书中描绘了一个近乎理想化的小米公司:它有经验丰富又富有理想的创始人团队,它的员工都是它产品的粉丝,它有扁平化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快速的反应决策机制,甚至还有十分人性化的办公室和发布会。我在2017年年末的时候看完,存在三年的时间差,我买这本书看的时候有朋友跟我说:现在时代发展和变化那么迅速,三年时间小米公司说不定早就已经不这样运作公司了,而且市场也不欢迎同样的玩家现在入局。他说得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分析一个公司的发家史和运作规则,从来就不是为了模仿他,难道说去网购一本马云发家史就可以创立另一个阿里巴巴嘛?显然不是。另外存在时间差可以让我以一个后来者的视角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果在当年就阅读这本书的话,说不定我也会觉得黎先生在吹牛画饼吧。在我看来,读书是为了让你多拥有一个视角来看问题,我们平常了解一个公司只能从公司的外部了解,例如它的股票价格、主营业务、季度财报等等,而这种以第一人称写的回忆录式的书可以让我们有另外一个视角来观察小米。
言归正传,这本《参与感》共有七个章节,分为参与感篇、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和作者笔记。由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作序,序言中雷军高度评价了这本书,称这本书的质量“超出我的估计,阿黎做得很棒”,吹捧的成分有一些,但能让雷军这样骄傲的人竖大拇指推荐,这也让我愈发有浓厚的兴趣读下去。接下来的时间我并不打算挨个章节去解读,因为我不是经管类专业,无法做专业上的解读,更没法以一个创业者的目光来解剖它,我能做的就是以一个探险家的视角,把我能看到的东西告诉你。初翻目录,跟之前看过的几本关于公司发展的书,大多是属于历史书式的编年体,从某某年到某某年是一个阶段,然后用纪实的文笔来写,让读者就像看历史书一样从公司团队创立到某一个阶段,除非公司极富传奇故事性,不然这样看不了一半就没有足够吸引力了。本书的作者采用的是层累式,就好像一个蛋糕,你最想吃的放在最外面,可以最优先吃到。
说回到书中,第一个章节叫参与感篇。当我们从内部了解一家公司时,最想要了解的是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观,没错!作者就把这个首先推到了我们的面前:参与感。通读本书就知道参与感是小米公司所有组织形式的基础,也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外界看来,小米公司是玩粉丝经济,可是并不清楚小米是怎样玩好粉丝经济的,答案就是——参与感。简单的说就是让用户和粉丝有一种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发布的各个环节,甚至让粉丝进入公司成为员工,让用户感同身受的参与到手机生产销售的各个方面,拥有主人翁感觉。这些在传统公司看来简直是疯了,让客户设计产品,他们懂什么叫设计嘛?让用户参与测试,他们懂那些参数背后的意义嘛?让用户参与发布会,他们清楚发布会流程嘛?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绝大多数用户对这些一个都不懂,但是产品做出来是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同,谁能比他们更了解自己呢,就算他们无法代表整个用户群体,也能代表跟他们类似的小群体,这些粉丝用户又能够通过自己的圈子进行“感染”,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同感,这个公司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小米科技这家公司令人惊讶的不只是他们能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各个环节,而且还是让员工有参与感,或者说被尊重感!尊重,说起来好像挺简单,但是真正要做起来非常难,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形势一边倒向资方市场,员工的地位得不到认可和尊重,不管在于日常业务反馈、工作环境以及薪资酬劳都处于相当低水平条件,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更多畸形结果,比如上传下达的战略策略无法实施,员工只想做好份内的事情,拿好这个月的工资,他们不会想要改变现状;再比如公司内部怨声载道,甚至离心离德,员工们想要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更合理的工作休息搭配,而上层管理人员无从得知,或者不予理会。在这个层面上很多老板会问为自己辩驳“我也想对员工好,可是钱从哪里来?”.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但是如果公司真的获得比上一年更高的收入,会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提高员工工作环境并且使用更科学的工作休息制度嘛?答案在大家心中,终究根源还是因为在传统企业里员工的地位较低,老板可能会投一大笔钱给代工厂更新流水线,也有可能投更大一笔钱买一项技术,却不会想到员工本身。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米科技可以做到这些,从而实现商业奇迹呢?
这就不得不提小米这家公司的独特性,它存在两种不同的独特性,一方面它跟传统企业相比,关于新兴互联网公司跟传统企业公司的差别,这个就不用多解释,各方面都不太一样;而另一方面小米跟其他同类互联网公司也有极大差别,首先早期的小米不像一个公司,它不生产产品,也不卖东西,更像是一个爱好者聚集形成的组织,活跃在各大手机论坛里,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享刚刚做好的新系统,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继续改进系统,大家在一起玩手机玩系统。
其次早期小米并没有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变现赚钱上,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小米的教父级人物雷军了,雷军28岁就担任金山公司总经理,一手将金山推向高峰,此后又进入投资界,成为非常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在投资界有一句看似玩笑话的真理:投资人不管你月活日活,你首先得活!在创立小米之前雷军早已经是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了,此时的雷军召集身边的伙伴一起创业,目标不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想创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最后实现自己对于未来的探索,这样的创始人团队就已经跟市面上绝大多数创业公司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见多识广,目光长远,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能够有更强的号召力拿到更多的融资。在雷军的努力和带领下,小米可以在没有高业绩支持的早期依然按照既定战略沉淀用户,不断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测试中去,可以发挥极客精神做到极致,而不至于急于变现生存。
第三就是小米“以人为本”的公司理念,在网上有非常多描述小米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说法,我觉得“以人为本”这个说法最具有代表性。对用户,小米充分尊重用户的建议和想法,通过跟用户在论坛上交流和互动,吸取接纳意见,然后更新系统后继续这样循环,不仅让产品日趋优化,还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粉丝用户;对员工,小米足够信任员工,在小米之家里员工可以自己商议装扮店面,也可以举办小活动,赠送小礼品,可以向主管部门提交优化建议,连绝大多数公司不重视的客服部门,小米都会拨专项资金给他们装扮办公区。书中有一句话诠释了这么做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把员工当客户,员工才会把用户当朋友”,我深以为然。多少年来人力部门苦恼如何让员工安心工作,为公司奉献的难题就这样不攻自破了,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接收海量信息,心思变得十分活络和自由,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人心,就像上古时期治理洪水一样,因势利导比围追堵截要有效。小米用实践证明当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发挥员工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更大的能量,用一个职场热词:自我燃烧。
第四那就是《参与感》这本书里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和理念:小米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服务从产品卖出那一刻才真正开始。不光在传统企业,在大量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目标是卖出产品,之后产品和公司再无关联,至于客服部门仅仅是用户和公司之间的防火墙罢了。而在小米提出这个新理念后,产生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令其他公司大呼看不懂,比如客服人员的高薪酬和优美的工作环境,比如线下体验店小米之家的功能更多在于售后和体验,销售的大部分都是线上,再比如每年一次的“米粉节”等等为粉丝定制的活动,这都是在产品卖出后继续维持与用户关系的招数,让小米用户有一种真正的体验式消费和参与式消费,更让粉丝们“一日为米粉,终身为米粉”.接下来我想单拎出一个章节来说一下,新媒体篇。如果说之前说的四个方面是英雄造时势,那么新媒体就是时势造英雄,后面的这个时势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标志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大约就在十年前,第一批经典智能手机出现;五年前已经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节点,他可以生产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处理信息,新媒体的代表是微信、微博以及QQ空间,他们在萌生之初都是不被传统行业所理解的,而现在却不得不放下身段来融入了,这就是时代的力量。之所以要单独谈新媒体,因为这是上一个商业时代不曾有过的产物,没有前车之鉴,就算是互联网企业也不敢说自己已经吃透新媒体的玩法,所以这是一条新的起跑线,同时对于传统企业的冲击也最大。在许多年前很多传统大企业做广告的方式是广撒网,军备竞赛动辄几亿几十亿的广告费铺出去,目标就是让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知道我的产品叫什么;而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广告费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在打广告,乍听起来这很矛盾,我的确是在做广告,而又要让别人觉得我不是在做广告,这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哇?这很简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分享经济。相比起直来直去的广告,人们更容易接受从别人那分享过来的东西,这可以让他们在挑选产品的时候省下不少时间,所以做新媒体时期的广告,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用户,一个使用过公司生产的产品的资深用户。而其他的什么造势和借势营销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办法,都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前几年兴起了一股叫“互联网转型”的风潮,一度引发草木皆兵般的恐慌,对于互联网如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大佬们开始坐立不安,力图主动求变,而不是坐以待毙。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互联网企业表面光鲜,在不为人知的背后承受的压力却是传统企业无法想象的,大家都知道传统企业打拼不容易,但是一旦从众多企业堆中脱颖而出,那么行业老大的位置几乎是不可撼动的,就像金字塔型的结构,行业领先者死死压制住后来的人,每一个要突破现有等级的公司都得挨个超越;而到了互联网行业,变成了仙人球型的结构,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位置又冒出一根刺,它不需要跟行业打招呼就可以噌噌噌完成资源和资本积累,而他们的估值蹿升速度只能用令人震惊来形容,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互联网巨无霸们都是在五六年之间就迅速完成对行业大佬的逆袭的,而且随着资本越来越充足,这个速度会越来越快,可以说互联网的头头们随时要提防人群中冒出一个家伙,扬言要超越他。而在传统行业想要超过一个等级的公司,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可想而知,当行业大佬听到一个年轻人想要超越自己的时候,他只会轻描淡写的说“等你小子在这个行业混够十年再来说这句话”.诚然时代在进步,公司结构和人员需要进化,但并不能生搬硬套最后丢了自己立足的本钱。
到我看完这本书后,小米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的确让我耳目一新,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小米创业不到五年就跻身中国互联网前列的商业奇迹。在2017年小米科技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型,关注小米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小米除了做手机以外,还扩展了以小米手机为基点的一系列生态链,例如路由器和电视等等,现在小米已经把重心从手机渐渐过渡到整个生态链的打造上,更让小米上下感到振奋的是,“便宜好用”的标签也已经从小米手机扩大到整个小米品牌。后来的创业者也许不会像小米这样顺利,也许不会有像小米这样大的影响力,也许到达不了小米现在的高度,但是向书中的小米和现实的小米学习,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第三篇:《参与感》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
-2019年第一篇读后感
绿树 成长进化论
《参与感》和《从零开始做运营》两本书都在书单之列,原来计划是先《从零开始做运营》再读《参与感》,因为就书名本身而言,《从零开始做运营》更像理论书籍,而《参与感》更像案例分析,选这么一个顺序就是想看看,理论是不是指导了实践。但当两本书它摆在一起时,为了为阅读开一个好头,也许是《<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的标题更吸引人——更具有阅读的趣味性与故事性,就拿起了《参与感》,加之本来生活中也用小米的产品,小米公司及创始人雷军的故事也略有所闻,故一气呵成看完。
《参与感》一书,就书的内容而言,我觉得值得三种人读:
第一,适合想参加谈资的人。
第二,适合从事或想从事宣传、营销、产品的人。
第三,团队领导或者企业领导应该看看,无论是营销技巧或者管理团队,或许有所启发。
全书内容在结构上非常清晰明了,以“参与感”为主题,分别讲了小米公司如何在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如何践行参与感“三三法则”的。
什么是参与感?小米创始人雷军在2008年就提出了“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而口碑,则是整个互联网的核心。
口碑是一种主动式的口口相传,而到新媒体,就是点赞和转发。《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一书讲,为什么大家说“口碑”而不是“眼碑”?“碑”是视觉的,却成为一个符号活在口耳之间。人们常说品牌的“口碑”最重要,重要不是你的品牌好不好,而是你的“口碑”是什么?你的“口碑”的碑文是什么,那就是大家提起你的时候,说的那一句像刻在石头上一样,每个人说都是同一句,50年重复的都是同一句,这才叫口碑。
小米的“口碑”是什么?性价比高。这是我亲身感受到,大家提起小米产品时用得更多的一个词。以前便宜等于没价值感,小米重塑新的价值观,便宜也有价值感,甚至是超值感。
米创始人雷军讲“专注、极致、口碑、快”,其实是小米内部用“专注、极致、快”成就了小米的口碑:信价比高。
非常认同或者说也会坚守的信念有:
产品为中心。公司虽然是服务行业,但如果从产品的角度去看,提供的服务就是我们的产品,而是服务做到标准化更难。
一个企业想拥有好的口碑,好产品就是口碑的发动机,是所有基础的基础。产品品质是1,品牌营销都是它身后的0,没有前者全无意义。
小米口碑“铁三角”
服务业是也一样,你的用户是谁,你解决了用户那些痛点,你解决痛点的这些服务质量(含技术质量)是否稳定可靠,都是服务业需要深耕的。医疗行业,我觉得这方面的耕作空间非常大,现在的医疗体验太差了。想到一次外出参加培训,那位讲师就感叹说:医院外早已万丛山。我心里很为此感到惭愧,但一切都源于这个行业的太安逸了,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有竞争才有整体的进步。
信用飞轮。《参与感》一书里没有提到“信用飞轮”,我是从罗胖跨年演讲借来的。在我看来,“信用飞轮”就是启动“口碑”的发动机。
做企业就是像做人一样,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
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前提。企业建立的用户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高。
现在,人们之所以讲越来越讲信用是因为数据透明,不讲信用的违约成本会变高,当然是对的,但这是出对于“规则的恐惧而信任”,这种信任可以让系统运营,却不能带来很好的体验。
元旦期间,一伙人约吃饭,本来想去海底捞的,但排队时间太长,最后就近选了一家餐厅。服务员的流程都没有问题,上菜、报菜名……,但小孩正好还没有学会用成人筷子,()我也知道一般餐厅不可能有练习筷,就向服务员索要叉子,服务员一脸不屑不悦地说:“没有没有没有,我们没有这些的哈。”
我真不知道,她为什么一下子要说那么多“没有”,总之感觉她工作中带着一股怨气。
接下来同桌的人“神初刀”:你以为是你在海底捞呀。
都说海底捞你学不会,其实是海底捞的人你学不会。
口碑的本源是产品或者服务,口碑传播的本质是信任背书。信用飞轮的前掉,仍然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准确地说,超出期待的产品和服务,所谓好上加好,精益求精,追求无止境。
用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聪明,因为一句精美的广告词就购买产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团队搭建,一定先招“王”.柳传志说,管理就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团队的组建非常重要,小米创业的起点算是非常高了,创始人雷军本来就是互联网的老兵,而且带领金山上市,自己又是IT出身,技术、资源、经验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储备,但在早期,招人仍然是他的第一要务。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同样,招人也应该先找王。这个道理都懂,但是现实中能做到的却很少,很多团队的招聘,都是“俄罗斯套娃”,一级不如一级。
每个人都想找志同道合的团队,而且真正厉害的组织都是志同道合的组成了团队,只有志同道合的团队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做到“快、准、狠”.看完《参与感》还有一些感动,人找到志同道合的组织,并且为之奋斗拼搏,所有苦,到最后都化了珍贵的价值。
《参与感》这本书,是作者十年前对雷军的承诺,十年一起拼搏,收获一段历程,兑现一个承诺,很美好!
其实,看完《参与感》在我脑中浮出了看过的两本书:一本是华与华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一本是广告大师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拒绝高大上的假大空,只讲专注问题,解决问题,认真、负责对客户/用户好。《参与感》是2014年8月出版的,《创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是2013年11月出版的,而《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是2008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本书原本是作者大卫·奥格威(1911年-1999年)给孩子的礼物,却没想过到成为广告学的经典圭臬之作。
穿过时空的隧道,你会发现那些有效的东西,一直没变,变得只是我们失去对他们的相信与坚持。
我想起了《士兵突击》里面,许三多和他哥二的对话:
许三多说,这些年我学会了两个字:我信。
他二哥说,这些年我也学会了两个字:不信。
敢于坚持,敢于尝试,敢于取舍,不管怎么样,不能原地踏步。
第四篇:读后感参与感+产品
读《参与感》学习分享
我是小米用户,但我不是发烧友。在客观的前提下,我读了这本书,结合之前的GCS培训和企业文化培训,也有很多感触要和大家分享。
(下面原谅我文案无能,不能提纲挈领以宏观角度来分析读后感,我打算按照书中章节,一步一步来分享~)
小米董事长雷军说:“创办小米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不管这个公司未来能做多大,我们一定要把小米办成一个像小餐馆一样,能让用户参与进来的公司。老板跟每个吃饭的客人都是朋友。这种朋友的方式,才是可以持续发展的方式。”这就是小米经营的思维模式,他举了个例子说:“台风口上,猪也能飞——凡事要‘顺势而为’,如果把创业人比作幸运的‘猪’,那行业大势是‘台风’,还有用户的参与也是‘台风’。”
这里就说到用户的参与了!参与感篇
一、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
目前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了,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那么谁创造口碑呢,就是用户的参与!小米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专注和极致——产品目标 快——————行动准则
口碑—————互联网思维核心。对比我们广联达的经营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创造价值、追求卓越、实现共赢。”
以前不觉得,现在看起来,我们的经营理念和小牧的互联网七字诀比起来,有点空泛了,而且,小米以及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了,我们还在门外徘徊。上培训课的时候,老师说我们即将向互联网平台转型,也就是我们也要拥有自己的电商平台。
黎万强讲到金山的时候,当时他们跟用户的互动方式主要是“焦点小组”,每季度或者半年针对某个产品召集几十个用户,做面对面访谈;还有,每周客服收集用户意见,整理成文档,以周报的方式发给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再整理给项目组,给总监再到管理层,基本每份用户意见报告周期在一个月以上。
就我目前入职一个多月来,因为我们的部门是新成立的,我猜想,以前在用户需求这一块,公司应该是通过客服收集整理然后递给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整合然后递交给研发。不说这一个决策过程有多么的长,光是经过这么多过程,用户的需求还能原汁原味吗?很可能已经变味了,不是用户最初的那样的需求了。
我们前一段工作的模式,说实话,也不好,我们看到反馈,处理需求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很多需求不能有效记录。我想以后应该好很多,因为以后我们就是及时性记录每一条需求,努力做到需求的准确性,传达给研发人员。
在目前这个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不仅仅是以前的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口口相传了,而网络的发达,让信息传播速度暴增,影响范围空前扩大,在这个网络中,每个人都变成了信息节点,而且不容易断裂,所以就有了很多“一夜成名”的现象。
【所以,我们现在经营的有“粉丝团”,途径是,QQ、论坛、还有反馈库。
我主要负责的是论坛,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失职。虽然我经常混迹果壳、知乎、微博,但是看到论坛总是冷冷清清的,新帖总是签到帖的时候,总是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之前发的帖子,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是技术贴,却完全没有一种引发爆点,让大家热烈讨论的趋势,哪怕是被人骂,那也说明是做到吸引眼球了啊,现在却是无人问津啊。以后尽量换种形式发帖,跟别人帖,和别人多交流,慢慢建立粉丝团,这样也就是建立口碑了,以后贴吧被更多人知道,也是口碑效应了。】
二、口碑的铁三角
小米的口碑传播铁三角是: 1.发动机:产品 2.加速器:社会化媒体 3.关系链:用户关系
好产品是一个切最原点最本质的东西,是基础,没有好的产品,其他都是无用的。所以,我们公司,也一定要把软件做到极致做到最好,才会是口碑的发动者。
小米的营销是口碑营销,口碑的节点是快、好看、开放;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口碑应该是稳定、好用、半开放。稳定,首先是软件的稳定性,在用正版软件的前提下,一般不会产生工程文件的自动销毁或者损坏的情况;好用,目前我们的软件应该是这个行业中最好的软件;半开放,这里就是,工程设置中有些设置是开放给用户自己设置,有些是不开放的,我觉得这里不能和小米完全一样,因为我们的软件是建立在有一定专业基础上的,用户不仅仅是会操作系统就能用的,如果完全开放,有时候算出来的工程数据差别很大的时候,往往就是开放设置的数据被用户设置错了而产生的。
我们公司的营销手段其实也很不错的,通过各种广联达软件大赛、还有创办初始的电脑只是培训、和我所知的软件培训等,也是创造口碑和品牌的营销手段。
我们目前组建的施工运营组就是,就是公司为了让软件和用户更加贴近,让研发人员不再闭门造车而组建的部门,让软件更多听到用户的心声,让研发人员更多的接触到施工更实际,这才是促进软件不断前进不断完善的正确思路。
消费理念的演变过程为:功能式-品牌式-体验式-参与式 我们软件目前做的我觉得应该是品牌式和体验式,因为行业的特殊性,我觉得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参与式,因为这个行业是借助软件这样的手段来完成工作,他们中几乎没有会软件编程的,所以不可能完全参与,像小米那样,每个人都是小米的拥有者和开发者,而我们广联达是“人人都是广联达”这里的人人指的是每个员工。说到这里,我觉的小米的“做粉丝”用户战略和我们的发展粉丝团很像,我们应该深入这一点,让用户心甘情愿做我们的忠实粉丝。怎样深入?做好产品。怎样做好产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完整、准确、及时的将用户的需求反馈给研发。
产品篇
黎万强提到,用户体验四个报告,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我们处理软件反馈的时候,很多用户把问题写得都很模糊,往往探索清楚这一个问题就要耗费很久,我们应该也提出一种需求格式,让用户按照这个格式来提交需求,这样我们能及时有效的处理用户的需求,让我们看到什么才是最急迫的需求,什么是可以先不用管的需求。
而且,我们一定要把用户的想法放在软件的前面,如果只是一味的闭门造车,不听用户的声音,软件也不会做的很好。
软件好不好,功能做的齐全与否,其实大多数测试人员和研发人员都能很清晰,只有通过用户才能知道,这是因为我们在实际施工这一块的缺乏,这也就造就了我们的局限性,再加上专业知识不够深。在这一块,我们也不可能深入工地继续了解,公司也不可能在这方面培养我们,所以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去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施工知识。这样我们自己内心才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用户提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准确的找到问题所在。不会把好的建议丢掉。
我们的软件和小米手机不一样,小米手机是消耗品,用一段时间可能就要更换,或者丢了,或者不小心损坏了,都要更换,而我们的软件,除非加密锁损坏或者丢失,再就是在特定时候软件升级,才会需要重新买或者需要钱来升级,其他时间,几乎是终身的。再加上价格比较贵,用户仅仅针对相关行业的人,所以并不是人人都有加密锁的,我们也不能把这个作为目标。
有时候打电话给用户,得到用户的认可,我感到非常开心。不说公司怎样,这也是激励我不断努力工作的动力了。
第五篇:《参与感》 读后感-论参与感在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感》读后感
台风口上,猪也能飞。这是雷军对顺势而为形象的调侃,也是我对于今后在新东方职业生涯无比肯定的期望,在新东方这个教培业中无可争议,大势所趋的团队里,我也一定能够借势高翔。做好一个电子产品的品牌需要用户的参与感和口碑效应,做好一名老师,同样也需要这两件法宝。小米成功的运营理念和模式值得我们思考和模仿。《参与感》这本书为我们揭开了小米的面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米” 的许多面,也因为如此, 我们有机会看见小米经营模式的全貌。原来小米不是卖手机!让米粉为之疯狂的也不是小米手机!可以说MIUI真正卖的是参与感。而这种参与感的实现是通过“参与感三三法则”即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层面完成对其的构建和论证的。小米总裁说,通过创业的第一年,已经充分验证了:第一,通过用户参与能够做出好产品;第二,一个好产品通过用户的口碑,是能够被传递的。这也就构成了整个小米的核心理念“把用户当朋友。”雷军所强调的参与感和口碑,对于我们教培业也同样重要,我们作为教育行业,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和家长,教学便是我们的产品,我们应该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更为紧密和信任的关系来,将学生融入到新东方,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参与感,而不是单纯只是接受辅导,接受一个产品,这是我们每一个新东方的老师都应该深思的。同时口碑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点,只有提供好的教学,服务好学生,才能赢得口碑。雷军所提出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而口碑,则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实,这七字诀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教培业,专注于教育教学,将其做到极致,赢得口碑,行动要快,有效率。就像之前陶大大讲的那样,我们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是名利人生,即:口碑、钱、名师、学生。四个要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口碑的铁三角:产品是发动机,好产品是所有基础的基础,是1,品牌营销都是它背后的0。对于我们教培业来说,我们提供的是教学,是让学生成绩提高,做好教学是对一名老师最基本的要求,提供好的教学是一切的基础,是我们能够存在的基点。没有教学一切都是0。一个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教培机构,无论多么好的营销手段和宣传策略也赢不来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都不可能够在当今社会立足。这也是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想要求得长久发展,根基必须牢固,自己的教学必须是坚实的基础,搞好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一切的根本。就像我们新东方的校训说的一样,好学精进,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自己教学的精益求精。而在小米与用户的关系上我们同样也有可借鉴之处,小米的用户关系指导思想是和用户做朋友。因为今天不是单纯卖产品的时代,而是卖参与感。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它能够满足年轻人“在场介入”的心理需求,抒发“影响世界”的热情。同样,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我们也要和学生做朋友,和学生家长做朋友,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真到他们想要什么,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要树立口碑,也需要学生对我们产生认同感以及对于新东方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口碑继续传扬下去。参与感的三三法则是 3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3个战术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在战略上,做爆品,很明显就是要做最好的产品,提供最好的教学服务;做粉丝,即珍惜每一个学生,要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认可我们,成为我们真诚的粉丝,愿意为我们做口碑宣传,真正的把教学和服务的美誉做到学生和家长的心里去。而在战术上,我认为值得我们借鉴的事情一样有很多,我们也同样需要设计参与开放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让学生和家长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同我们的教学,我们需要向他们展示更多的内涵,比如说我们运营体系的其他方面,像是严格的教师选聘,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严谨的教材编写等等,让学生和家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进而产生更加深刻的认可。作为教培业的一名老师,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教学,就像是小米强调做好的产品一样,教学就是我们的产品。我们也同样需要做爆品,提供最好的教学。“过去,专业者与业余者之间永远存在一道界限,但在将来将这两者分开也许会越来越难。身为一名英语专业者,必须不断提升我们的英语能力,提升教学能力,从人材到人材是要做到独一无二,教学若是能够独一无为,相信我们将会永远领跑其他机构。同时,在授课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就像小米所重视的,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为谁设计,我们也需要时刻问自己,我们的课程为谁而设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程,在班级教学中要实行分层教学,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
为了达到树立口碑的效果,我们必须将教学服务做到极致。“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极致产品的背后都是极大的投入,都是千锤百炼改出来的。牛逼的背后都是苦逼!就是要敢于改!改!改!再改改!”做任何事都要精益求精,要想拿出好的产品,好的课程,就必须要不要怕修改,不断地修改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只有先把自己逼疯,不断地改改改,再改,才能做到极致。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必须要做好经历千锤百炼的准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最后在宣传营销方面,小米做社会化营销有四个核心通道: 论坛,微博,微信和QQ空间。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营运要先做服务,再做 营销。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质量,最重要的是“讲人话”。我们在做宣传营销方面同样要做利用好这四个通道,做好效果外化,好的教学加上好的效果外化是吸引粉丝,宣传营销的必备要素。在这些传播媒体上,不同的用户关系类型,适用于我们利用其做不同的事情。永华关系越弱,信任传递就越弱,参与感就越弱,参与感的口碑事件扩散效果也就越弱。微信是强关系,其次是QQ空间和论坛,最后是微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首先要利用好的事微信,微信是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领导联系联系最直接的媒介,一对一的好友关系以及传播形式,更适于我们联系学生及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微信朋友圈以及QQ空间也是我们宣传自己,宣传教学,做好效果外化的重要媒介。就像小米的产品活动化,和活动产品化一样,我们也要将我们的产品—即教学,活动化,加强宣传,已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积攒粉丝。积少成多,每一个老师都聚集起一众学生、家长粉丝,新东方整个教学团队那么多老师聚集起来,继续树立新东方的口碑,就一定能促成粉丝效应,粉丝效应让我们能够顺风高翔。小米的成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作为教培业的一名老师,我们提供的服务是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真正让学生提分,只有不断地精进我们的教学水平,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进步,和学生和家长做朋友,建立起更加紧密更加信任关系,提高家长学生对我们的认可度,对新东方的参与感,我们才能不断树立口碑,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真心地为我们去宣传。小米依靠用户的参与感,依靠粉丝效应从最初的100名米粉发展壮大,成为炙手可热的手机品牌,相信我们也同样可以依靠在学生中的口碑,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