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能力训练测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30分)
1.古诗填写。(8分)
①千嶂里。(《渔家傲》)
②人不寐。(《渔家傲》)
③谁道人生无再少?。(《浣溪沙》)
④《过故人庄》中借助由近及远的手法描写农家幽美景色的句子是:“。
⑤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峰回路转、扑朔迷离的情况,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会突然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就包含了这个哲理。
2.常识填空。(9分)
①《小石潭记》是系列山水游记《 》之一,作者柳宗元文学成就突出,与韩愈、王安石、苏轼等人被称为“ ”。(2分)
②徐霞客是明代著名 家,他用三十多年旅游勘察的记录写成一部我国著名的古代游记和地理学名著《 》。(2分)
③范仲淹是(朝代)著名 家、家;陆游是(朝代)著名爱国诗人。(2分)
④“待到重阳节,还来就菊花。”古人过重阳节,除了赏菊花外,还有哪些形式?(至少写出两个)(2分)
⑤“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句诗中的“桑麻”指的是。(1分)
3.下列句子朗读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C.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解释下面带“然”字的加点词语。(4分)
①佁然不动: ②欣然起行: ③杰然天半:
④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5.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7分)
①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这两个诗句描写农家什么时候的什么情景?表达了农家怎样的性格和感情?(4分)
②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浣溪沙》)
这三个词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所写的时间是一天的什么时候?从哪里可以看出?(3分)
二、阅 读(70分)
(一)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6题。(21分)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隔篁竹()②参差披拂()
③佁然不动()④俶尔远逝()⑤往来翕忽()
2.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犬牙差互()
③隶而从者()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2分)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6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和潭中气氛。(2分)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 ”,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8题》(16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月色入户()②念无与乐者()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1分)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写的角度是。(2分)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1分)
A.失眠难耐 B.心绪无聊 C.偕友赏月 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2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2分)
(三)阅读《满井游记》(节选),完成1——6题。(18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土膏微润()②波色乍明()③柔梢披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4分)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3.上文从哪两方面描写满井春色?(2分)
4.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①描写山:
②描写树、麦: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
④揭示主旨:
5.指出下列句的修辞手法。(3分)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③麦田浅鬣寸许。()
6.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了含有“鸟”、“柳”字的诗句各一句。(2分)
(四)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6题》(1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田燥呼不得,归来何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尊称他为“ ”。(1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3.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4.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事件是,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3分)
5.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6.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的情思,发出了“,(填入原诗句)的呐喊,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3分)
八年级(上)语文能力训练测试卷
(六)第六单元参考答案
一、1.①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将军白发征夫泪 ③门前流水尚能水。休将白发唱黄鸡 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①永州八记 唐宋八大家 ②地理学 徐霞客游记 ③北宋 政治 文学 南宋 ④登山、吃重阳糕、看望老人 ⑤农事 3.C 4.①愣住的样子 ②高兴地 ③高耸雄伟的样子 ④潇洒无牵挂的样子 5.①这两个诗句描写农家丰收之后过节的情景,表达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②这三个词句描写的是暮春季节的景色,从“兰芽短浸溪”可以看出;所写的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时候,从“暮雨”可以看出。
二、(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隔篁竹(huánɡ)②参差披拂(cēn cī)
③佁然不动(yǐ)④俶尔远逝(chù)⑤往来翕忽(xī)
2.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概,大约)②犬牙差互(互相交错)
③隶而从者(随从)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C)(2分)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6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溪源流和潭中气氛。(2分)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 心乐之 ”,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凄苦)”。(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说明了作者志向难酬,觉得触景生情。小石潭肃森的气氛,促发了作者内心的陷痛,以夜不可留,含蓄地概述了作者求解脱的忧虑心情,这是作者被贬后伤感的曲折反映。
(二)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月色入户(门)②念无与乐者(想到)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罢了)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月色。(1分)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的角度是 侧面描写。(2分)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C)(1分)
A.失眠难耐 B.心绪无聊 C.偕友赏月 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B)(2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2分)
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土膏微润(肥沃)②波色乍明(始、初)③柔梢披风(散开)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4分)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喝酒唱歌的,穿着鲜艳服装骑着毛驴的,也时时可见。
3.上文从哪两方面描写满井春色?(2分)
美好的景物和欣赏的人们。(早春的景色和游人的活动)
4.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①描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②描写树、麦: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若脱笼之鹄。
④揭示主旨: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指出下列句的修辞手法。(3分)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比喻)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对偶)
③麦田浅鬣寸许。(比喻)
6.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了含有“鸟”、“柳”字的诗句各一句。(2分)
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四)1.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诗史 ”,尊称他为“ 诗圣 ”。(1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大声吼叫)②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
3.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4.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事件是 暴风雨袭击茅屋,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丧乱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3分)
5.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 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第二节: 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
第三节: 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6.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第二篇:八年级(上)语文能力训练测试卷(八)
八年级(上)语文能力训练测试卷
(八)期中考试卷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一、积累与应用(25分)
1.古诗文默写。(8分)
①开轩面场圃。(《过故人庄》)
②,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
③潭西南而望,明灭可见。其岸势,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④苏轼在《浣溪沙》中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精神的词句是:“。” 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的千古名句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①niǎo niǎo 不断的青烟,悠悠的钟声,好像自己是在西湖或是在扬州„„
②把所有的jīn 持都抛掉,让热泪泪尽情地流淌。
③(白求恩)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 职。
④最奇妙的,当然是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3.下列句子画线词语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过瞿塘峡,北岸有一峰突起,树木青葱,玲珑可爱,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玲珑:灵活敏捷。)
B.后来,经过多次地壳运动,沧桑巨变,才形成现在的青海湖。(沧桑:形容变化很大))C.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辨,仍然矢志不疑地搞他的科学试验。(矢志不疑:立下志愿决不改变。)
D.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鄙薄:轻视。)
4.在下列空缺处填上该句加点词语的反义词。(3分)
①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②走进每个沟壑都给人以山重水复而终又 之感。
③(这种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5.模仿下面句中画线部分的写法,写三个相似的短语。(3分)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语言),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仿写: 6.把下列报纸文章和相应的栏目搭配起来。(3分)
文章:①《欧洲少雨,酷热难当》 ②《市运动会武术赛鸣金》 ③《往返千里擒大盗》 ④《惠安女的奇特服饰》 ⑤《高校招生工作结束》
栏目:A.《民俗风情》 B.《警方时空》 C.《体坛纵横》 D.《教育频道》 E.《国际新闻》
搭配:①—()②—()③—()④—()⑤—()7.用下面三个词语联成几句话。(3分)
推敲 心血 丰硕
二、阅 读(65分)
(一)阅读《游恒山记》(节选),完成1——5题。(16分)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3分)
有虬松离立道旁 崖石渐起,松影筛阴 上负绝壁 跻危崖、登绝顶 还过岳殿东 余益鼓勇上 2.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5分)①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②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3.上文详写了作者上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等处。
4.用横线画出描写北岳殿的句子。(1分)
5.从上文的描写可以看出恒山具有 的特点,但徐霞客却“益鼓勇上”,可见他具有 的精神。(3分)
(二)阅读《周庄水韵》(节选),完成1——6题。(19分)
①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②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③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④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⑤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⑦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1.第⑤⑥句中的两个“仿佛”含义一样吗?为什么?(2分)
2.作者写两次到周庄的印象,分别用了下面两个句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①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②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这两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其中“水墨画”的特点是,它突出了古镇 的特色;“版画”的特点是,它突出了古镇 的景色。
3.作者写第二次游周庄,先从 觉的角度描写阳光下的雪景,再从 觉描写 的优美意境,令人神往。(3分)4.第②句中的“抚摸”一词用得十分形象,请说出它的好处。(2分)
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5.第③、⑤句中有两个“到处”各有所指,第③句指的是 ;第⑤句指的是
(4分)。这是因为它们描写的对象不一样,第③句是,第⑤句是。(2分)6.第⑥句中的“丝竹”一词指的是,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也有这种用法的句子:“。”(2分)
(三)阅读《懒惰的智慧》(节选),完成1——6题。(17分)
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惰很不体面。实际上,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比如晚饭后,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她小心翼翼地把碗碟摞得高高的。这时妈妈冷言冷语地责备说:“真是懒汉干活儿!”用不着经过几番这样的训诫,这孩子就会养成滥用力气的习惯,即:每次少拿一些碗碟,多跑几趟路,把力气花在不必要的往返上。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一副倦客。
大多数勤劳的人都比懒惰的人容易衰老。本只需要走一两步,他们却不在乎走上十步。他们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哪怕多走半步路。只有那些勤快的伙计才会端上咖啡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不在乎多往返几趟,每趟只拿一样东西,结果咖啡都已经凉了。
①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②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③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这样他们一次就可以把足够喝一天的水提回家去。④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不桶也不愿意提,不用说,他们下一步就会铺设管道,这样水便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一地流进他们的屋子里。⑤为了避免挑着水翻山越岭,水泵和水车就被发明出来了,这些都是懒汉们后来的成就。⑥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可他又不愿意沿着湖边绕过去。⑦这时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
1.“循规蹈矩”中的“循”意思是。请再写出一个含“循”字且意思相同的成语:。(2分)
2.上文第一段先提出社会多数人所持的观点,即:,然后,用“ ”一词加以否定,进而提出中心论点:。(4分)3.第三段共有七句话,用“/”把该段划分为三层。(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4.“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这句话中的“想必”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5.上文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 来论证观点。文中所举的三例子从范围上看由 到,说明力不断增强;从论证角度上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 论证,最后侧重于 论证。(3分)6.你愿意做文中所说的“懒汉”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3分)
(四)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完成1——6题。(13分)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这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地落在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地再次拥抱了我。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地走近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钣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我看糟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得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望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亲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几年后,当我再拿走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许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停地向我追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
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文中代表着父母对子女的两种不同态度,即:。(2分)2.对“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父亲只会写剧本,但不懂诗。B.父亲读诗非常认真仔细.C.“我”心情紧张,对时间产生了错觉。D.“我”急于得到父亲的赞赏。(2分)3.父母对子女同一首诗的评价截然相反,其原因是:。(2分)4.“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句话中的“幸运”指的是:(2分)5.最后一句话中的“刮倒”含义是。(2分)
6.本文中“我”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几次起伏变化,从文中找出表现“我”的心情的词语,依次填在下面的空格里。(3分)
得意洋洋 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 醒悟
三、作文(60分)
题目: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
要求: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八年级(上)语文能力训练测试卷
(八)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1.①把酒话桑麻 ②箫鼓追随春社近③斗折蛇行 犬牙交错 ④休将白发唱黄鸡,门前流水尚能西。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①袅袅 ②矜 ③xùn ④cuǐ càn 3.A 4.①渺小 ②柳暗花明 ③满腔热忱 5.示例:农民爱农具,司机爱车子,厨师爱菜刀。6.ECBAD 7.略。
二、(一)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3分)
有虬松离立道旁 盘曲 崖石渐起,松影筛阴 像从筛子筛过的一样 上负绝壁 靠着 跻危崖、登绝顶 高
还过岳殿东 转,绕 余益鼓勇上 更加 2.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5分)①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殿下很高的台阶插上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②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3.上文详写了作者上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 望仙亭、虎风口、“朔风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登顶间道 等处。4.用横线画出描写北岳殿的句子。(1分)
5.从上文的描写可以看出恒山具有 高、陡、险 的特点,但徐霞客却“益鼓勇上”,可见他具有 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 的精神。(3分)
(二)1.第⑤⑥句中的两个“仿佛”含义一样吗?为什么?(2分)
不一样,前者是类似的意思,后者是比喻词,是似乎、好像的意思。
2.作者写两次到周庄的印象,分别用了下面两个句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①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②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这两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其中“水墨画”的特点是 朦胧而淡雅,它突出了古镇 春雨蒙蒙 的特色;“版画”的特点是 色彩对比强烈,它突出了古镇冬天白雪阳光交相辉映 的景色。
3.作者写第二次游周庄,先从 视 觉的角度描写阳光下的雪景,再从 听 觉描写 阳光下各种水声 的优美意境,令人神往。(3分)
4.第②句中的“抚摸”一词用得十分形象,请说出它的好处。(2分)
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运用拟人,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冬天阳光柔和的特点。
5.第③、⑤句中有两个“到处”各有所指,第③句指的是 路边、屋脊、树梢、石阶 ;第⑤句指的是 小街的屋檐下、石拱桥的栏杆、桥洞、小河的石河沿上(4分)。这是因为它们描写的对象不一样,第③句是 积雪,第⑤句是滴水和流水的声音。(2分)6.第⑥句中的“丝竹”一词指的是 奏乐的声音,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也有这种用法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分)
(三)1.“循规蹈矩”中的“循”意思是 遵守,依照。请再写出一个含“循”字且意思相同的成语: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2分)
2.上文第一段先提出社会多数人所持的观点,即: 懒惰很不体面,然后,用“ 实际上”一词加以否定,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正是懒惰激励的发明,促进人类进步。(4分)3.第三段共有七句话,用“/”把该段划分为三层。(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4.“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这句话中的“想必”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不能,“想必”表示估计、推测的语气,删除后,说法显得绝对化,不科学严密,同时,语言风格也不活泼。
5.上文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 对比 来论证观点。文中所举的三例子从范围上看由 小 到 大,说明力不断增强;从论证角度上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 正反对比 论证,最后侧重于 正面 论证。(3分)
6.你愿意做文中所说的“懒汉”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3分)
略。
(四)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文中代表着父母对子女的两种不同态度,即: 一种态度是热情鼓励,一种态度是严格要求。(2分)
2.对“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C、D)A.父亲只会写剧本,但不懂诗。B.父亲读诗非常认真仔细.C.“我”心情紧张,对时间产生了错觉。D.“我”急于得到父亲的赞赏。(2分)
3.父母对子女同一首诗的评价截然相反,其原因是: 母亲鼓励孩子,父亲严格要求孩子。(2分)
4.“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句话中的“幸运”指的是:同时能得到鼓励和警告(2分)
5.最后一句话中的“刮倒”含义是 因得到赞扬而得意忘形,因受到批评而灰心丧气。(2分)
6.本文中“我”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几次起伏变化,从文中找出表现“我”的心情的词语,依次填在下面的空格里。(3分)
得意洋洋 失望地痛哭 满怀信心 醒悟 紧张 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根据要求默写课文原句。(5分)
①《菜薇》中用对比手法借景抒情的诗句是:
②《十五从军征》中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是:
③《咏喇叭》中用抒情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④《送别》中写古人临别习俗的一句是:
⑤《村民》中写童真毕现,童越盎然,平添无限情趣的诗句是:
2、下面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B.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C.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D.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没有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的一项是()(3分)
A.杨花漫漫(到处都有;遍布的样子)搅天飞。
B.中庭生旅(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谷。
C.那(通“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D.今我来思(回家之后,格外思念),雨雪(雨和雪纷纷交加)霏霏。
4、下面对诗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
A.《采薇》是一首送别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戌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B.《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剌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C.《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D.《村居》是一首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小词。整首词语言通俗浅显,却如白描,有情有景有神韵、洋溢着清新、恬淡的气息。
5、选出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3分)
A、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一路上,步履艰难,又渴又饥。内心里,无限伤感,有谁理会!
B、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C、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译文: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柳絮飞舞遍布杨花。
D、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译文:农家的茅屋简朴矮小,溪水边布满如茵绿草。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10题(2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我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幕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6、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而形貌昳丽()②朝服衣冠()
③窥镜而自视()④齐王纳谏()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徐公来,孰视之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今齐地方千里 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文:
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
9、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10、你从文段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6分)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1—16题(21分)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1、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4分)
①弩()②彀()
③揖()④胄()
12、区分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结合语境解释。(4分)
①将军亚夫持兵揖 ②兵败如山倒
③道谢 ④使人称谢
1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活用。(4分)
原意 词性
①锐兵刃
文中意 词性
原意 词性
②改客式车
文中意 词性
14、指出加点的同一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2分)
上自劳军
① 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不闻天子之诏
② 之
已而之细柳军
15、从选文中看出“霸上及棘门”驻军的军纪是,而“细柳军营”的军纪是,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周亚夫治军的。(3分)
16、“敬劳将军”一句表明文帝是怎样评价周亚夫的?文帝是怎样的君王?(4分)
四、作文(40分)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风景。你是高山,你就是一道风景,因为你把峻峭和雄伟,展示给了人间;你是垂柳,你也是一道风景,因为你把妩媚与风姿,展示给了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光彩的一面,亮丽的一面,辉煌的一面,只要我们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就是一道风景。请以“我就是一道风景”或“你就是一道风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参教答案(语文版)
第六单元:
一、1、①昔我往矣,杨柳依诊。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②兔从狗窦入,雉从粱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③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只吹的水尽鹅飞罢!④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⑤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C。
3、D。
4、A。
5、C。
二、6、y zh?o ku‰ jin7、仔细 偏爱 方圆 受蒙蔽。
8、①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②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
9、①齐王位高权重。②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害怕齐王 ③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10、①人贵有自知之明 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③批评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只要能答对一点,并能联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三、11、①n“ 弓箭 ②g?u 拉弓 ③y ‰ 双手抱拳行礼 ④zh?u 头盔。
12、①兵器 ②军队 ③感谢 ④告知
13、①锋利 形容词;磨锋利 动词 ②车前的横木 名词;扶着车前横木的动作 名词活用作动词。
14、①土兵 军队 ②的 到。
15、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军纪严明。
16、对其严明的军纪给予赞赏。可见文帝刘位开明的君主。
第四篇:第六单元测试卷
第六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汉字
Gōng jùqì chēzhōng biǎoxiǎo xiàngzǐ()()()()
Bâi sînglì yîngshàn liángdàn shì
()()()()
Wài shěngxiǎo māozāo yùqiāo qiāo
()()()()Chuǎng jìnfēn fēnpái duìhuǒ chái
()()()()
Jī dàntán qínxuǎn zãpíng zǐRïng yì
()()()()()
yìng bìshuō huǎngchī rîuhē jiǔguān xì
()()()()()
ān wěnjì huàzhànlǐngdǐ kàngduǒcáng()()()()()sī jīndēng shàngqíng kuàngchâ tuì()()()()
Juã dìngmãi tànlú zǐhuî zhěshāo kǎo
()()()()()
kǒng pàxiǎo kǒngwâi bìkǎochátàn xiǎn()()()()()
一、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身材()的微笑()的文章()的脸()的情感()的画面
()的小镇()的宫殿
三、给汉字注音再组词
____()____()()
背呢____()____()___()
四、填空题
1、教室里___________,只听见老师___________地读着。她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当她__________________时,就___________。这时候,几十颗_________________,就和老师____________,眼睛里____________,回味着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的心____________的地方。
2、写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勒门的音乐家》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国的____________。我还读过他的许多童话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布勒门的音乐家》中,动物们能战胜强盗靠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赞美诸葛亮的词语。(6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空城计》这篇课文选自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说的是__________摆出“空城计”让__________上当退兵的故事,反映了__________的聪明机智。你还知道这本名著中的那些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骄傲”一词有两个意思,(1)自豪;(2)自满。我会用这个词的不同意思分别写一句话。
表示自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自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9、我国近代著名的漫画家是__________,最能打动人的是他的__________。
10、默写《观书有感》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比喻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能力训练(一)(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能力训练(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基础知识综合(6分)
捧一杯香茗,执一本书,悦读。以最舒适的zī态蜷缩于凤城的家中,时而穿过时光suì道倾听先贤的哲语,时而飞跃江河山川聆听大师的教诲。()的阅读也许就是一种欲说还休的状态吧。有体味,有欣赏,有叹息,也有对灵魂的洗dí。归结起来,是精神之浩瀚河流中的长途跋shè。通过阅读,使我们远世间杂芜,近天籁宁静。风雅尽在读书时。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2.填入上文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分)
A.纯美
B.纯洁
C.纯粹
D.纯朴
3.上文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4分)
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凤城·悦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王书记继续介绍说,“让每一个学生从小养成热爱书籍的好习惯。”
解说:这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请你把这本书读完!”
解说:这句话是祈使句。
C.自从王明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征服了许多同学。
解说:这句话的句子主干是“王明征服同学”。
D.11月11日,“凤城·悦读”读书节活动在海光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解说:这句话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
5.下列关于《傅雷家书》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2分)
A.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艺术、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
B.《傅雷家书》是一部日记体式作品。他通过日记这种形式与远在海外的儿子进行交流。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宽容、慈爱的父亲。
C.《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经典的“教子篇”。
D.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使这部作品语言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
三、诗歌鉴赏
阅读杜甫的《春望》和《月夜》,完成6-7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②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③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年春天,杜甫从鄜(fū)州只身奔向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②闺中:指作者的妻子。③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④虚幌(huǎng):透明的窗帷。
6.《月夜》中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以上两首诗都是杜甫困于长安期间所作,请比较这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相同点和表达情感方法的不同点。(4分)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私家园林重视山水的组合布局。叠山理水造园技法的运用,将人们亲近山光水色的想法变为现实。私家园林往往远近都适于观赏,既可仰视,又可俯视,景象各有千秋,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私家园林的含蓄秀美往往源自那一峰一石的布置。峰石作为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造景元素,被广泛使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以苏州狮子林中的奇石最为著名。放眼望去,那些石头有的瘦骨嶙峋,有的优美动人,有的娇憨可爱,有的深沉含蓄……
③私家园林有着深邃的意境。这源于文人复杂的心境和文化追求。“,”,这种难以描述的意境,通过建筑的排布、景观的设置,甚至是家具的陈设等各个方面营造出来,令人游兴大增。
④私家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
(材料二)
①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是一座奇特的桥,也是瘦西湖中最为著名的桥,是瘦西湖的标志,甚至可称为扬州城市的标志之一。整个小桥兼有桥和亭两种建筑形式。桥全长50米,桥面和桥身栏杆石柱的顶部都有雕刻逼真的石狮。桥身为拱券形,桥基由12个桥墩组成,桥墩之间有3种15个不同的拱券桥洞。据说每逢中秋,15个桥洞中都会映照出一个水中的月亮,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②五亭桥的桥面由五个亭子构成,“五亭桥”的得名就缘于此。中间最高的亭子是重檐四角攒尖式,其余的四个亭子是单檐四角攒尖式,以短廊连接,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五亭桥的亭顶颇为考究,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五亭都会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③美丽的五亭桥既包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趣,每到节假日便会游人如织。
(材料三)
①几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化,使中国人有深刻的悟性、独特的表达、特别的视角,有着不同于西方人的独特的人文精神。中国人从古至今,不依靠宗教而在文化艺术中获得精神安慰和灵魂升华。将书画、器皿、园林、建筑等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物件融入日常生活,这是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
②体现古人文化追求的意境,现代都市人生活中已经难以重见。比如,明代家具工艺造型独特,反观今天的仿制品,虽几可乱真,但在行家眼里,依然无法超越古代匠人的手艺。古人筑屋,善于依山傍水建造亭台楼阁,而当今高档商品房,只能造出了假山和溪水,让居民在窗口或阳台上感受“小桥流水人家”。
③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选自王其钧《品味华夏古建筑》,有删改)
8.阅读(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
⑴填入第③段横线上最恰当的诗句是(_______)(2分)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⑵材料①-③段,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方面介绍了中国私家园林的特点。(3分)
9.阅读(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⑴画线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
⑵以下是对五亭桥的几点认识,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2分)
A.五亭桥是瘦西湖中的著名景观,是瘦西湖的标志,也可视为扬州城市的标志。
B.五亭桥的构造很奇特,桥面由五个亭子构成,所以被命名为“五亭桥”。
C.每逢中秋,15个桥洞中都会映照出水中的月亮,令人陶醉。
D.五亭桥的亭顶颇考究,游人站在不同角度,五亭都会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18.阅读(材料三),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4分)
以上三则材料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探究这些材料,说说为什么“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4分)
八年级语文能力训练(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基础知识综合(6分)
捧一杯香茗,执一本书,悦读。以最舒适的zī态蜷缩于凤城的家中,时而穿过时光suì道倾听先贤的哲语,时而飞跃江河山川聆听大师的教诲。()的阅读也许就是一种欲说还休的状态吧。有体味,有欣赏,有叹息,也有对灵魂的洗dí。归结起来,是精神之浩瀚河流中的长途跋shè。通过阅读,使我们远世间杂芜,近天籁宁静。风雅尽在读书时。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姿
隧
涤
涉
2.填入上文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C)(1分)
A.纯美
B.纯洁
C.纯粹
D.纯朴
3.上文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1分)
阅读,使我们远世间杂芜,近天籁宁静。或:通过阅读,我们远世间杂芜,近天籁宁静。
二、选择题(4分)
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凤城·悦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王书记继续介绍说,“让每一个学生从小养成热爱书籍的好习惯。”
解说:这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请你把这本书读完!”
解说:这句话是祈使句。
C.自从王明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征服了许多同学。
解说:这句话的句子主干是“王明征服同学”。
D.11月11日,“凤城·悦读”读书节活动在海光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解说:这句话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
5.下列关于《傅雷家书》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B)(2分)
A.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艺术、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
B.《傅雷家书》是一部日记体式作品。他通过日记这种形式与远在海外的儿子进行交流。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宽容、慈爱的父亲。(《傅雷家书》是一部书信体式作品,他通过书信这种形式与远在海外的儿子进行交流。)
C.《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经典的“教子篇”。
D.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使这部作品语言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
三、诗歌鉴赏
阅读杜甫的《春望》和《月夜》,完成6-7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②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③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年春天,杜甫从鄜(fū)州只身奔向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②闺中:指作者的妻子。③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④虚幌(huǎng):透明的窗帷。
6.《月夜》中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分)
7.以上两首诗都是杜甫困于长安期间所作,请比较这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相同点和表达情感方法的不同点。(4分)
情感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春望》主要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于景物描写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借助想象,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表达对妻子儿女的思念。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私家园林重视山水的组合布局。叠山理水造园技法的运用,将人们亲近山光水色的想法变为现实。私家园林往往远近都适于观赏,既可仰视,又可俯视,景象各有千秋,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私家园林的含蓄秀美往往源自那一峰一石的布置。峰石作为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造景元素,被广泛使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以苏州狮子林中的奇石最为著名。放眼望去,那些石头有的瘦骨嶙峋,有的优美动人,有的娇憨可爱,有的深沉含蓄……
③私家园林有着深邃的意境。这源于文人复杂的心境和文化追求。“,”,这种难以描述的意境,通过建筑的排布、景观的设置,甚至是家具的陈设等各个方面营造出来,令人游兴大增。
④私家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
(材料二)
①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是一座奇特的桥,也是瘦西湖中最为著名的桥,是瘦西湖的标志,甚至可称为扬州城市的标志之一。整个小桥兼有桥和亭两种建筑形式。桥全长50米,桥面和桥身栏杆石柱的顶部都有雕刻逼真的石狮。桥身为拱券形,桥基由12个桥墩组成,桥墩之间有3种15个不同的拱券桥洞。据说每逢中秋,15个桥洞中都会映照出一个水中的月亮,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②五亭桥的桥面由五个亭子构成,“五亭桥”的得名就缘于此。中间最高的亭子是重檐四角攒尖式,其余的四个亭子是单檐四角攒尖式,以短廊连接,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五亭桥的亭顶颇为考究,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五亭都会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③美丽的五亭桥既包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趣,每到节假日便会游人如织。
(材料三)
①几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化,使中国人有深刻的悟性、独特的表达、特别的视角,有着不同于西方人的独特的人文精神。中国人从古至今,不依靠宗教而在文化艺术中获得精神安慰和灵魂升华。将书画、器皿、园林、建筑等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物件融入日常生活,这是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
②体现古人文化追求的意境,现代都市人生活中已经难以重见。比如,明代家具工艺造型独特,反观今天的仿制品,虽几可乱真,但在行家眼里,依然无法超越古代匠人的手艺。古人筑屋,善于依山傍水建造亭台楼阁,而当今高档商品房,只能造出了假山和溪水,让居民在窗口或阳台上感受“小桥流水人家”。
③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选自王其钧《品味华夏古建筑》,有删改)
8.阅读(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
⑴填入第③段横线上最恰当的诗句是(A)(2分)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⑵材料①-③段,分别从山水布局、峰石使用
和意境深邃三方面介绍了中国私家园林的特点。(3分)答“山水、峰石、意境”也可)
9.阅读(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⑴画线文字主要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五亭桥的长度和结构特点。
⑵以下是对五亭桥的几点认识,有误的一项是(A)(2分)
A.五亭桥是瘦西湖中的著名景观,是瘦西湖的标志,也可视为扬州城市的标志。
B.五亭桥的构造很奇特,桥面由五个亭子构成,所以被命名为“五亭桥”。
C.每逢中秋,15个桥洞中都会映照出水中的月亮,令人陶醉。
D.五亭桥的亭顶颇考究,游人站在不同角度,五亭都会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10.阅读(材料三),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4分)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依山傍水古人筑屋与当今建商品房用假山假水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体现古人文化追求的意境,现代都市人生活中已经难以重见”这一论点,继而论证中心论点。
11.以上三则材料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探究这些材料,说说为什么“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4分)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包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趣;让中国人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古人文化追求的意境,现代都市人生活中已经难以重见。……(任答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