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科研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19-05-15 12:3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机械化科研人才培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机械化科研人才培养论文》。

第一篇:农业机械化科研人才培养论文

1农业机械化科研对教学条件的影响

教师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广泛参与科研实践,特别是农机化学科,必须深入到科研生产一线,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经验积累。农机化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因此,农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通过广泛地参加科研活动,亲自进行实践,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增加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养,从而使业务知识更全面、教学经验更丰富和教学方法更独特,使教学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5-6]。根据笔者的询问,农机化工科学生对教材上最感兴趣的知识往往是一些实用性知识。许多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教师能够多参加农机科研实践,在长期的农机科研实践中所获得的许多实例和感悟,可以藉由课堂传达至学生,为教学工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农机化科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

2.1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一般都是反映农机领域科学前沿动态的课题,这些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很多是从书本上难以找到的。学生通过参与课题,能够初步地掌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对于今后的工作、科研都大有裨益。对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有利于缩短毕业后的就业培训期,从而尽快投入工作,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竞争力。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也有利于农机化前沿技术的推广。对于进入科研院所或读研的学生来说,受到早期科研训练后,可以更快地投入研究团队的科研项目,缩短与团队人员之间专业知识的差距,增强研究生教育期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信心。东北农业大学多年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农机科技和管理人才,各单位反馈意见良好,这与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约翰迪尔等著名农机企业主动将其先进农机具捐赠给学校,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另外,一些企业还专门设立了奖学金,在宣传企业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赢的效果。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科技创新是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东北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热情较高,几乎全部具有科研工作经验。目前学院承担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课题7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项。教师对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正确处理,可以加速推动科技和本科生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工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指导教师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使学生了解科研成果的获得过程,进而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另外,学院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各界专家开办学术讲座,带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听讲的学生随时质疑辩论,从而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达到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的目的,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信息,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自身创新思维的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讨论与建议

3.1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服务社会功能发挥不充分,农机化科技成果亦是如此。众所周知,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率受到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即使是一项成熟的成果,还要有必要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强大的后盾和资助才能完成,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等单位,通过对接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教学与农业机械化科研的时间分配问题

农业院校的农机化教学既要符合农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又要体现出农机化教学的特色。面对农机化教学与科研任务均很繁重的局面,只有正确处理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才能实现培养农机化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教师可以选择拔尖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工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缓解了科研压力。而如何挖掘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关系,使其相互促进,是当前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一个课题。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能提高大学教学的效果和大学生的素质,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3科研经费的投入支持问题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增加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会带来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的增加,显著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因此,应当努力获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对比世界发达国家,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投入应达到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平均水平,提供能够满足研究需求的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各职能部门,应当立足长远,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资金支持力度。另外,科研承担者需要做好预算,调整科技活动的投入比例,把有限的科研经费合理地分配使用。

4结论

农业机械化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反哺科研。农机化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农业高校的使命,而农机化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学生只有经过深入的科研实践,不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挖掘农机化知识蕴藏在深处的东西,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大量的科研案例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科研的主动性相结合,处理好科研活动与专业学习的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农机化科研活动,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农业机械化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分析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使国内农机业发生了变化,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农机装备业已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技、开发、生产体系和比较完整的推广示范体系,农机产品进出口增长趋势明显,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机遇期。为此,就我国农机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村发展; 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

1.国内农机业的现状:目前,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十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各级政府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措施;各地加快了农机立法进程,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制、修订了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规章,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业机械化法律体系。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继续加大了补贴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机械化上,形成了依法促进农机化发展强大的推动力和政策引导力。2005年,国内农机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不少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抓住了自身发展的机遇。

2、国内农机业的优势

1)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机遇期:一是农机化促进法在2004年出台;二是农机化行政编制增加;三是农机化的国家项目增加。农机化促进法涵盖了农机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制订原则是“淡化管理,立足促进”.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农村工程机械需求量成倍地增长;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

2)建立了从科研、开发、制造到销售、服务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服务对象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的整个农业领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情况不同,我国农机产品门类复杂、品种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95小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显着作用。同时,建立了包括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三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整机生产和配套件生产企业组成的生产体系、企业与农机销售公司结合的销售与服务体系以及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与企业结合的推广示范体系。

3)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同时,国内一些大型农机企业,不断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

4)走绿色化产业道路。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力争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讲,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发展节能型拖拉机,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由于燃油价格的不断提高,用户对节能产品的要求更加迫切。从市场可以看出,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机达到环保要求和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一要求将直接主导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将重点发展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产品,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5)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国外农机业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在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场上数量和价格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我国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的差距。这样国外自

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基础。

拖拉机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拖拉机产品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第1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GPS的智能变量播种、施肥、旋耕机”研制成功,已在上海松江泖新农场试用。国内第1台GPS收获机已经在福田重工诞生。

3、产、学、研、推、管相结合。要想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做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拉动,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仍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特点,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相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对国内农业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在加快。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

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3-4]。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及政策评价》——郭姝宇吉林大学2011-06-01博士论文

2.《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卢秉福沈阳农业大学 2008-05-08

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冯启高 毛罕平农业化研究2010-02-01期刊第5期20页

4.《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杨敏丽 刘敏农业机械学报2005-07-30期刊第七期70页

第三篇:农业机械化论文

农业机械化促进解决粮食危机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商品, 粮食安全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 主要的思路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提高人力投入。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有些村县甚至出现了耕地无人耕种的情况。如今,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必然下滑,如何在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提高粮食产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农业大型机械化的推广。

农业机械化是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劳动手段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化,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强抗灾能力,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粮食生产低而不稳,农业徘徊不前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农牧业机械化工作,对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后劲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

农业机械化也是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19世纪的美国农业还是很落后的,从19世纪中叶开始,美国农业开始走上机械化,现代化的道路,到20世纪60年代,已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目前,没过农业作业已大都有机械化取代且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农民年平均产值已达2.3万美元。同样,二战后,西欧国家重建时也比较注重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日进其农业机械化整体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农业经营体制方面,一家庭农场经营为主题,通过调节价格,信贷,补贴及技术援助等手段,促进专业化发展。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探索着,相比于美国,欧洲的农业机械化是建立在人少地多的前提下,日本则是人多地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典型代表。其大量购买农田拖拉机,解放原来的手动劳动力,在农业劳动力由48.3%锐减至11.2%的情况下,其粮食年产率反而在增长,这一切都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

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既然农业机械化在国外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就需要将其本土化,用以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以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危机。在本土化的时候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农业自身的情况。首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空间分异特征,从全国层面来看,划分为“东西两侧”,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每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对比与中国的人口分布,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西部现在是人少,现代化水平低,属于亟待开发的地区。西部的大量耕地却没有足够的人口来进行和东部一样的精耕细作。这点刚刚符合我们所认为的农业大型机械化的发展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农业大型机械化的发展应该先从西部开展试点,逐步向全国蔓延。

总而言之,针对我国农业的现状及问题的根源所在, 同时也针对入世后的危机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农业发展出路的总体构想应该是: 分流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乡镇企业, 成为城市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和主力, 但必须同时强调他们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提高, 并坚决采取相应措施, 大力发展和扶植乡镇企业, 让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化建设和挽救农民和农业的支柱。留下来的农民必须首先提高文化素质, 增大知识含量。同时向农村输血——向农村、农业输送各层次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机构(如改造后的农村基层组织)来指导、组织、协调、服务于农民。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使农业产业尽快形成规模, 使农产品在“质”和“量”上都有竞争力。以此提高农业总产值,缓解可能到来的粮食危机。

参考文献

【1】龙冬平, 李同昇, 苗园园, 于正松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地理学报 2014.02 69卷第2期 【2】杨远新,刘安芳浅论我国农业与农村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7 第15卷第4期

【3】崔冰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现代农业

【4】彭珂珊 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和中国粮食问题观察粮食问题研究 2008.4 【5】沈尤佳粮食危机与农业生产方式——粮食生产中的集体化、资本化与合作化中国农村观察 2011.4

第四篇:科研论文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邱淑丽

大量的作业占据了学生的许多时间,造成了学生消极被动地学习,抑制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这种课堂结构至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对各个环节的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这样课堂教学就“模式化”了,就显得过于呆板、没有活力,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进。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合理调整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达到课堂结构的最优化,课堂效果的最佳化。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呢?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实际,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选择最适合某课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最符合教师个性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最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包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使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前提下,把知识内化为自我修养和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有流畅性。教师要注意教学环节的连接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与活动之间转换是否恰当合理,在转换之间,教师的指令是否清楚,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例如,秉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设计上可以大胆突破,将平铺直叙的教材设计成问题,利用问题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究,同时在提出问题后又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引起共鸣,形成共识。最后再利用实验验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活动与活动之间宛如无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不断的期待。由此可见,只有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出新,教学结构严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环境

如今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知识传递,同时也有师生互动而产生的新的知识,也是形成“学生式的教师”、“教师式的学生”的过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以及小游戏等都有助于营造良好氛围。教师千万不可板着脸上课,这样的课没有人爱听的,这样的课效率是不高的。因此,教师必须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废止“一言堂”“家长制”的教学作风,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引路人的姿态出现,态度和蔼可亲,作风民主正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如果我们能够营造出“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氛围,就可以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

第五篇:科研论文

立足校本研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立足校本研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校本研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我校近年来在校本研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学校着眼未来,以教师为本,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校本研训为平台,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集教学研究和培训为一体,以分层培训为亮点,全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主动发展、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初步形成了教师校本研训的特色。

关键词:校本研训教师专业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党和政府对广大教师的爱护和有力鞭策,是所有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那么,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且竞争激烈的形势?怎样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呢?有位学者说过:“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要散布阳光到人心里,自己心中必须先有一轮太阳。”

现今社会知识更新非常快,就教师个人而言,只有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才能拥有“能量”与“太阳”!就学校管理者来说,应给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予以必要的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引领教师专业的发展。近年来,学校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以务实的精神,积极地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寻求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校本的培训方式,努力使学校从过去的仅被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地方转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地方,使学校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校本”这一概念源自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基于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为学校。“校本”的教师培训从本质上讲应该属于行动研究范畴,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培训方式。基于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现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我们实施了结合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教师培训为一体的教师培训工作——“校本研训”,为教师提供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反思的平台和过程,使培训与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紧密相连。校本研训作为一种以学校培训为主阵地、将教师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的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本校的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实现“为了学校发展”的目的。

一、营造研训氛围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应该有“学习”的素质,要以学习的精神感染学生,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己任,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教师本身,只有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专业发展的主人,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开展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动教师个人的主动学习,以确保培训的成功和高效。

(一)转变观念,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动机。

人们不仅需要学习,而且还必须想要学习。在参加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触动教师“我要学”的学习动力,而不是“要我学”。即使在实际的过程中存在“要我学”的情况,也必须通过培训来改变这些思想。人们可能是因外在因素而产生学习行动,如争取工作表现更出色、晋升、加工资、学历文凭等,但促使学习更有效的则是人本身内在的动机──获得自尊、更多的认知、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强的自信和更大的成就感等。校本培训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活动很多,只有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些自主学习活动就可能更容易进行和得到保证。校本培训过程应该更多地回避“强制性”的培训及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参与过程,调动教师主动学习的责任感。“参与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对自我学习的负责,这一点尤其适合校本研训中教师的学习。教师是成人,成人的心理学定义是“一个达到了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自我概念的人”。所以,我们在校本研训过程中突出教师的参与性,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主动学习。

(三)关注个性,满足教师主动学习差异性。教师培训以教师为本,是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这在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同样适合。因此,我们制定的校本研训计划,充分考虑到学校中每个教师的需求,使每个教师都能参与到研训之中。我们每学期两次的教师分层座谈、讨论以及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摩与研讨,了解每个教师的发展需求,与教师一道共同制订个体发展的目标,并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融合到整体的校本教师研训之中。校本研训在本质上就是学校中每个教师发展的学习计划的统合,教师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师个人的内在努力,也就是主动的学习,由此,我们校本研训的框架体系中包括适合教师个人的发展计划。这样,现校本研训能更好地满足学校中每个教师个体需要的价值,教师个人的主动学习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意义和最大化的效果。

二、精选研训内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我校对教师的研训,在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更强调实践的过程。如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我们进行了教案精备辅导、“说课”辅导、“评课”辅导、教学基本功训练(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定期向教师下发“现代教学理论学习材料”以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我们依据理论联系的原则,要求教师将理论学习的成果运用于课堂实践,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同一教材集体备课活动,共同分析研究、共同执教,撰写教学反思。这一过程让教师群体成为一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共同体,这种校本研训模式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很多执教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使他们在教学知识面和教学能力上有很大提高,从这一点来说,研训一体的探索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灵活研训方式关注教师岗位特点

(一)常规性教师培训,关注教师整体性。我们的常规性教师培训是依据自己学校的特点,总结传承校本的优势经验,结合常规的教学管理,以及不同阶段段中教师的教学需求,“实实在在”地帮助老师明确实际操作的抓手。这一层面的培训主要关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方式每双周五下午3点至5点为全体教师的集中业务学习时间,每单周二、三的下午第一、二节课分别是语文和数学教研大组的学习时间,单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是技能大组的业务学习时间。

教研组是学科课题实施、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我们特别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教导主任为教研组大组学习活动第一责任人,以确保教研活动的教研性和实效性。教研组的学习组织性和纪律性都非常强,学习有严格的点名制度,学习过程中要求做到教研资料有积累,活动过程有记载。每学年校长室和教导处将对教研组的工作进行考核,评出先进教研组。

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除了对教师进行共同的培训外,还根据各教研组特点,挖掘教研组的研训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训。如数学教研组,根据教研组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小学数学的教学知识点整理出来,由高级教师分别担任不同知识点的讲师,培训青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又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确认不同的实验项目和教学方法的研究。青年教师普遍反映,这样的培训方式不仅有助于他们对教材教法的把握,更有助于形成他们的教学个性。

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导处每个学期都组织实施“人人一堂好课”活动。“人人一堂好课”活动中有骨干教师的“创新示范课”,有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青年教师挂牌课”、有我们各学科组组织的“中心教研组集体备课抽签上课”。一堂“集体备课抽签上课”的课,各学科组的每一个成员将经历集体备课,个人承担,最后再回归集体进行“微格分析”这样一个历程,最终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每一种课型结束后,将由教导处或者学科组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人人一堂好课”的分层实施让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与研讨中提高,也让我们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得自主,学得轻松。

对教师的听课学习我们也分层次进行具体要求,教导主任听课不少51节,教研组长听课不少于20节,新进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7节,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教导主任点名并做好记录。每个学期结束时,都由教导处结合教学常规对每一位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学校行政依据考核的等第给予奖励。

(二)跟踪式培训,关注教师的发展性

跟踪式培训中跟踪的对象是具有“可塑性”的青年教师。对这部分教师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锁定目标,强化训练”。例如,学校青年教师崔慧妍,刚进来的时候,是学校年龄最小的教师。工作主动,基本功扎实,教导处第一次听她的上岗课时,明显地感觉到课堂教学缺少历练。针对她的特点我们首先在师徒结对活动中为她聘了师傅,然后由教导处和她的师傅一起专门针对课堂教学给她开出了一份“跟踪”菜单:每周商议一份精品教案、每周互听一节课、互评一节课、每月合作一节汇报课,外加教导处的“推门课”。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的“跟踪策略”在小崔老师身上产生了可喜的效果。我们觉得,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在原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也需要给予关注、给予赏识、给予机会!我们在教师中进行有目标的“跟踪式”培训,推动了教师个人的成长,激活了整个教师群体的工作氛围,师资力量呈阶梯式可持续发展状。

(三)结对式培训,关注教师的互助性 “赢得青年教师就赢得未来。”这两年我校新进较大数量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校今后的发展。学校一贯重视新教师的成长,这既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主要通过“良师益友”结对的形式来进行,并具体落实新进教师上岗要求,建立业务档案。要求师傅从基本功、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三个方面进行结对式培训,学年结束对新进青年进行综合评价。老教师的经验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老教师是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的一支生力军;青年教师有着鲜活的思想,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因此,学校采用老、中、青教师结对的形式,来促进各个层面的教师共同提高。学校在实践中,形成了“名师带教”、“学科带头人带教”、“骨干教师带教”等多种形式的带教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学科教研组自研自训的落实。“教师知识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其实践性,教师实践知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以语言的方式加以传递的。要获行丰富的实践知识,只能躬行于实践,在实践中多体验、感悟和反思,才能获行这种实践智慧。”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新教师在工作中向老教师学习的必要性。

四、两点思考

校本研训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又是每个教师教育生涯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我校实践工作来看,我们认为有一些经验值得分享:

(一)校本研训必须重视“师德培训与业务培训并重”的思想。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包括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还应当包括职业信仰、师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内涵。因此,校本研训工作的开展应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特点来推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力地保证了校本研训工作在一个较高的思想认识平台上开展。

(二)学习无处不在,研训也无处不在。校本研训,基于学校、立足学校、为了学校,学校应该努力创设适合本校特点的研训文化,让研究在工作中、让研训在生活中、让学习在管理中。我校围绕学习抓培训,重视抓好以中心组骨干学习带动其它年级组的学习,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工学习制度,开设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论坛”,开展了“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网络与教育创新”、“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班主任工作创新”等主题交流活动,使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百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校本研训作为一种以学校培训为主阵地、将教师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的培训模式,有效的整合本校的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它在建设一支既有团队精神,又有实战能力的教师队伍的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极为重要。

下载农业机械化科研人才培养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机械化科研人才培养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思考 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 王世君 一、 把握学生的科学态度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 1、建立一个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先......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造一片海凭鱼腾跃,撑一方天任鸟高飞 ——“张景中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班主任工作汇报 孙艳霞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下午好! 为成就学生个人更高的发展,为给国家建设培养更......

    科研立项论文

    大学生科研作品立项项目成果 项目名称: 公益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 项目负责人: 孔璇 项......

    科研诚信论文

    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分析 ——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为主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现,本文简要介绍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研究,同时对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具......

    英语教学科研论文

    浅析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新课的导入法导入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新的教学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农业机械化

    一、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概念 1.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包括 2. 农业机械拥有量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唯一标 志。 3. 狭义农业......

    试析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与科研融合论文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其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由于科研和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两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要......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论文作业)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黄泽枫黎洪材梁常清钟勇 摘 要:当前,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跨入高级阶段。随着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在新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