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敢生病,不敢请假,不敢放肆杂文随笔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80后,死都不能死的年纪》,文章中提到,80后象征着柴米油盐,象征着重压下的琐碎生活,第一批80后已经37岁了,最后一批80后,也满28岁了,这批人正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这批人胆颤心惊的生活着,不敢生病,不敢请假,不敢放肆。
三十而立,却有众多原因难让男人立起来。
欠缺的人脉关系
16年,我爱人可可查出怀孕,将我对人生的规划打乱了,虽然也到了最好的年纪生儿育女,但是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人人都倡导先立业后成家的氛围下,对于在北京举目无亲的环境下,这个宝宝到来的还是有点意外和唐突。但是来了,就要做万全的准备去迎接,对于外地人要在北京建档生孩子,无疑是有些折腾的,办暂住证、联系医院建档,定期做检查,光是办理暂住证就折腾了半个月,因为需要有房产证原件(有的社区只需要房产证复印件,正赶上北京实行居住登记卡和居住证改革,当然也说明了我国公职人员工作的上下扭曲或不通),在这个时候,我也托朋友帮忙,但是可能是朋友质量不高,有心而力不足,最终只能在对现有出租屋违约另寻证件齐全的中介公司,舍弃了一个月的房租。
今年夏天,在焦急的等待中,我迎来了生命的延续,我的小宝贝,但是,医生告诉我,由于顺产的过程中,宝宝吸入羊水,需要转入儿科进行治疗,瞬间懵逼,只扫了一眼宝宝,都忘记用手机拍张照片,孩子就被抱到儿科监护室了,接下来的一个礼拜,我和妻子都没有见过宝宝,对宝宝身体的担心和初为父母的喜悦却又见不到孩子,种种情绪交集,和医生询问病情,医生又总用一些词语“暂时”“应该”“不出意外”,这个时候,才是对自己人脉欠缺的深刻反思,面对妻子的哭哭啼啼,面对大夫的职业自保,面对医院的悠悠然,竟无语凝噎。
对于人脉欠缺的问题,我也找到了根源,在京的大学同学,大多和我差不多,在公司中扮演着小角色,没有能力帮忙;公司中接触的同事,虽然有北京土著,但是,交情甚浅,不会冒风险;工作中接触的客户,因为自己的职位关系,属于平级接触,这部分人也帮不上忙。
从那个时候,我发现,钱真是好东西,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事业家庭难以兼顾
小宝宝,眉清目秀,皮肤吹弹可破,可人的小宝贝,取名糖糖,只愿他此生甜蜜快乐。
法定产假即将休完的时候,我妈查出患有宫颈息肉,需要回家治疗,无奈只能让我老婆请假在家带孩子(因为我岳母带着我大舅哥的两个孙子,无暇照顾我的孩子),也考虑过请育儿嫂,但是网上频频爆出虐待孩子的事件,骇人听闻。
现在我的状态就是下班后赶紧回家,因为需要照顾爱人可可的情绪,回家做饭,洗宝宝衣服。在公司高效工作,幸好现在属于管理层,自己能够开小差,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就行了,但是总有应酬,也是能推则推。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中描写到,主人公小林因为着急上班的原因将买回来的豆腐放在了厨房桌子上,晚上老婆回来发现豆腐变质了,就埋怨小林,小林因为迟到的原因还憋着一肚子的火,于是嫌弃老婆因为这点小事斤斤计较,小林老婆于是又联系起前几天小林失手打破的一个碗,一场家庭的争吵就出现了。
生活可能总是一地鸡毛。
当然,你可能觉得事业家庭难兼顾的不应该专属于女性吗,这话不假,当然你也可能看到很多名人如何做到家庭事业兼顾的,但是别忘了,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如果普通人能够家庭事业兼顾的话,那当中必然有老人为你负重前行。
90后的追赶
现在我供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特点是年龄层较低,我团队里最小的同事是94年的,最大的是92年的,人家要口才有口才,要体力有体力,人家通宵后,面部红心不跳,我加班后,第二天就不在状态。
之前读过一句话“当你畅游在20岁的恣意时,我享受我30岁的稳重”,这话无疑是出自30岁人士的口里,但是享受归享受,难道就真的没有危机感吗?
之前看《杜拉拉升职记》中写到,35岁是一个坎,当你在35岁的时候,还当不上领导,那你此生就基本上就这样了,别和我提什么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已经不符合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规律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时间大于一切,你在正当的年龄和年纪相仿的人都拼不过,更别谈和你观念不同却符合时代发展、精力充沛、身无牵挂的年轻人了。
认识到这个问题,我现在是天天如饥似渴的阅读各类书籍,利用碎片化时间听书,进行输入、内化、输出,但是夜半梦回的时候,却发现一无所获,一天快速汲取的知识几近忘却,断肠人在天涯。甚至放弃了写字,看到有用的东西都一键收藏,快速放到云笔记里,这样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
几年前,对于陈坤发起的“行走的力量”嗤之以鼻,觉得不合时代发展,为什么要在快速发展的时候,静下心来听自己的声音呢,现在,觉得是良好的方法。
种种压力,已经压迫我们成为快男,但是,请在闲暇时,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声音,慢下来,回顾下自己的路。
经济能力的薄弱
80后的我们,基本上处于车贷、房贷的窘境中,买房的是给银行打工,租房的是给房东打工,兢兢业业、忙忙碌碌,却一无所获。
张嘉佳说过,当我们问别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时,其实答案已经在我们心中了,我们只是不愿意相信而已。
对于日常开销,相信很多人都不愿意细算,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不敢算,为什么,因为仔细算计下来,会发现入不敷出,并且又无能为力,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我一向觉得自己生活还算富裕,但是从上个月才开始,采用记账软件,到月底一看,发现支出将近两万,每个月的工资基本上用来补上个月的窟窿。基本上没有剩余,真实的月光族写照。
不敢生病,害怕人情往来,害怕失业,害怕现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
忙来忙去却发现,生活留给我们什么,战战兢兢的生活,如饥似渴的学习,卑躬屈膝的忍耐,还是曾经那个花样美男吗?无忧无虑,爱恨情仇从不委屈自己吗?渐渐的迷失了自己,夜半黎明,陷入深思,忙忙碌碌,我得到了什么?
但是,时间不会因为任何事而停止,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我们能做的只有直面生活的残酷,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我们的努力程度,远没有到拼天赋的时候。
所以,让自己在努力些,再坚强些,再用力些,为了那些在乎的人,为了那些曾经期待的眼神,继续上路!
第二篇:我为啥不敢发朋友圈了杂文随笔
之前看过微博上的一些段子,大致就是我们在QQ、微信、微博上画风全完不同的表现,甚至乍一看很精分。类似这样的段子转发量非常高,包括很多大V等等,每个人转发后都要加一句“就你话多”、“闭嘴”、“是我没错了”等转发语,透露着找到同道中人的兴奋感,也幽默地表达下自己被看穿的“愤怒感”。说实话,看到这类扎心的段子时,都是很无奈摇头,又忍不住笑,内心止不住呐喊:又被说中了!真的,不知道大家是否如此,但我是越来越不敢发朋友圈了。
1、以前朋友圈其实跟QQ空间差不多,就是一个记录生活的地方,心情好了想分享下,甚至谈不上大家分享喜悦那么高尚,就是自己想记录下快乐的心情。或者心情不好了想吐槽下,想看看是否也有别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或给我个建议,或给我个安慰。还有要么就是单纯拍了张好看的照片,想发出来,也说不上想得到评论或点赞,就单纯想发出来而已啊!本来一切都很简单的,日常微信用得这么多,朋友圈打开的频率必然高,也必然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啊。但如今不行,我不敢轻易发朋友圈了……
2、这几天“手动点亮城市”的小程序刷屏朋友圈,你通过手动去选择已经去过的中国城市,然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中国地图,去过的地方和没去过的地方一目了然。这几天朋友圈连续看到了很多,有的几乎走遍了中华大地,有的地域性很强地只走了懂不沿海,还有的率先走过了充满惊险与刺激的西北部,这种全民点亮的模式自然把我也带入了进去。毕竟方式很简单,在别人发的图片上识别下二维码即可,我觉得这个挺好的,可以整体上看到自己走过的地方,中国那么大,自己可能准备去的地方等等。由于当时着急做什么事情,就忘记保存发朋友圈了,后来也就没发了。刚刚拿起手机,发现有人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截图,大致是某个公众号文章短路截图,大致内容手动做了标红:“这种优越感包括我有知识、我聪明、我有爱心、我爱学习、我白富美、我三观正、我是个孝子、我有钱……一句话就是'优越感就是维护你的朋友圈人设’。在本案例中,用户的‘优越感’就是想晒出自己走遍了全中国,所谓‘看万卷书,行千里路’”。然后底下有评论偷笑的表情、有评论坏笑的表情等等,仿佛是他们看透了这个案例的本质,更像是在嘲笑自己朋友圈那些晒了飞行地图的人。当看到这个的一刻,我竟然有些莫名庆幸自己当时忘记发了,不然我是不是也成了别他们嘲笑甚至鄙视的一员?可是当时就算我发了,我也没有要炫耀的意思啊!我就走了几个城市,可我一样也有分享的冲动啊,我仅仅是想记录下,正好有这么个简单的生成工具。甚至我多年后可以拿出来跟孩子感慨,要努力多出去走走,你看你妈当年都这么大了连中国的十分之一都没走遍呢!你看哪来的优越感嘛!我就是单纯的想分享下啊,想直观地看下自己走了多少个地方啊,而且朋友圈是我自己的朋友圈,发个东西不行啊?!就觉得好委屈好无奈啊,为啥最简单的一件事情要被解读成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然后还以一种非常资深、看透一切的高姿态来鄙视。我战战兢兢第一次做菜,虽然不好看,也想发个朋友圈,多年后看看也挺好啊!我爸妈都遗憾当初没有这么方便的记录方式,如今很多东西想起来只在记忆里,甚至有些模糊了。如果当初他们也有这个记录,是不是年过半百后回忆起来很幸福?我偶然走路遇到了一只特别可爱的小猫,就觉得软萌啊,想和大家分享,猫都不是我的,更不存在白富美标配的问题啊!窗外下着雨,好幸运遇到个休息天,虽然肚子痛得难受,但是可以窝在被窝里不出门我就是觉得幸福感爆棚啊!根本没啥文艺不文艺,分享窗外,只是因为我的视野就窗外那一点点地方啊!……好心累,什么时候到了连自己的情感表达也要小心翼翼了?
3、想起好久没看到大学死党更新朋友圈了,列表里拽出来和她吐槽上面说的“飞行地图”的事情,没想到她幽幽地来了句“你先去看看我的朋友圈”。顺势打开她的朋友圈,呵,半年没更新了,这可不是她一贯风格。“本来就是个吐槽、记录、分享的小地方,但是现在已经被荼毒了,我已经设置了不可见了,只有比较亲近的才是可见,但是你也看到了,大半年不更新了。”死党秒速回复了这一句,仿佛夹杂着某些气愤的情绪。“当初只是发了个飞机上的日出图片,结果地下好几个酸言酸语的说我多潇洒、又在秀优越、就是有钱之类的,看了真的气不打一处来!我那次赶上出差,是拍摄任务,所以正好带着单反,拍到了飞机上的日出,当时很兴奋,真的很美。也算弥补了我之前飞机上手机关机无法拍照的遗憾,结果没想到被解读出了各种意思,唯独没有我发这个朋友圈原始的意思!”
4、用几个表情包表达了我的“幸灾乐祸”后,我们也就这个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其一,这真的不是玻璃心。本来没有的意思愣是被别人解读,并且语气中夹杂着些许的不屑和嘲讽,任谁也无法非常心平气和。哪怕自己安慰自己,朋友跟你说不要和他们一般见识,你内心依旧会短时间无法自愈。那种心情更难消化,考虑到各种因素,我们在评论里怼回去不是,不怼回去也不是,那条状态更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可能最后就是带着气氛删除……其二,我们不否认自己的朋友圈发出来了就要考虑到大家的评论和点赞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别人就可以对我的生活为所欲为地进行不负责任地猜测、质疑甚至是鄙视!我是可以删除好友、我也可以屏蔽朋友圈,但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回归生活,我们很难因为一句评论和这个人彻底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心里却大多横亘着一道沟壑,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幸福感。有时候我们气愤的不只是被别人过度解读,更重要的是讨厌某些人那种戾气,仿佛全世界都对不起TA,仿佛只要有人比TA过得好,就是不对的,甚至比TA先得到就是炫耀,而自己炫耀的时候却肆无忌惮。更悲哀的是,这样的人还很有可能是和你关系很好的人……
5、我现在不敢发朋友圈了,发现朋友圈里更新得也少了,有时候甚至下拉半天竟然都是微商广告、小猫小狗领养,忽然就有些黯然神伤。问了一小圈儿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和我同样的问题不更新朋友圈,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克制自己的朋友圈上瘾症,就是发完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看看有没有评论有没有点赞,自己受不了了,所以刻意戒掉朋友圈。说实话,后者也或多或少是在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才上瘾的。不管是那种原因,但朋友圈确实没之前那么繁荣了。多重原因兼而有之,但是因为朋友圈而被亲近、或者关系不错的朋友圈“过度点评”大概是最黯然的离开方式吧,也算是最无声的自我保护了吧。
6、也许现在的我思想还没达到那个深度吧,也许多年后看现在的自己,想法还是很幼稚吧。但是,现在的我是真的不敢发朋友圈了。毕竟人活在社会中,很难做到遗世而独立;人生在炒米油盐间,更难做到不理世事,内心充盈。想记录一些东西,就记录一些东西,管它是否有用,是否有深度。想分享一些东西,就分享一些东西,管你喜欢不喜欢,爱看不爱看。想吐槽一些事情,就吐槽一些东西,管它积极不积极,情绪需要宣泄。这些我现在都不敢发在朋友圈了,会被说不专心、没深度、负面情绪太多……真实的情绪都不能在朋友圈里面表现,所以也就剩个“圈”了,没有发的意义了,所以现在的我不去关注认识人的微博,也不让认识的人知道我的微博,大概那才是一块自留地,可能里面种的东西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是五谷杂粮本就是生命机体的必需品啊!
第三篇:不想、不能、不敢腐败
不想、不能、不敢腐败
——《镜鉴》读后感
一流的企业要靠一流的干部队伍。《镜鉴》中的许多案例,生动地阐述了个别干部职工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教育和警示了广大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从制度上、教育上、法律上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剖析,我深深感到,要真正做到一流企业,干部队伍必须是清正廉洁,做到不想、不能、不敢腐败。
不想腐败,就是要以书中的各类典型案例教育警示,常反思,常学习,防微杜渐。纵观书中案例,领导干部腐败案件都是因为放松了学习、理想信念动摇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对自身要求出现了“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不良信念,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作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管理、业务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恪守国家和企业有关廉洁从业的各项规定。不仅自己做到,还要带领好自己的团队,通过各种途径经常性地对科员进行教育,做到廉洁从业。
不能腐败,主要是从制度建设上,不断健全和完善,从制度的执行及事务的流程上加强检查和监督,使其无空可钻,不能腐败。工程建设行业历来都是腐败滋生的重灾区,加强工程系统制度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保障至关重要,对于矿工程系统应以工程监理的标准进行建设工程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如敏感岗位定期交流办法、工程招投标管理规定、工程签证多方确认制度、工程预结算互审措施等,堵塞管理漏洞。在一些重要岗位,不能只靠个人觉悟来规范其行为,必须靠制度来进行约束,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有效遏制犯罪,使之不能腐败。
不敢腐败,书中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各类窝案串案案例三个层面角度,概括了其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这些涉案人员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毁掉了家庭的幸福。三年前,科里原领导和预算主管受贿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深刻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从这些反面教材中吸取教训,并以此为戒,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因小节不保而酿成大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劳动所得就不要拿,要坚守好自己的职业操守,要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去干好本职的工作,获取我们应得的劳动所得。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第四篇:为什么人民法院不敢立案
为什么人民法院不敢立案 2011-08-10 17:30 星期三
核心提示:为什么法院不敢立案,律师经常被告知此案不予受理。无法立案已经成为常态,尤其在基层人民法院。但是,很少有律师敢于挑战,敢于提出异议、敢于要求书面裁定,敢于就此提出上诉。
立案,是进入司法程序的第一道门槛,也是审判的第一关。然而,这扇门似越来越难以敲开。
专家指出,中国现行的立案审查制缺陷主要在于,法律设定的起诉条件过高。而立案难深层的原因是:由于法院受到外外部权力等因素的干扰,导致法律执行中司法实践对法律的背离。特别是在现行司法体制中,法院拒不立案,也不说明理由,谁谁拿它也没辙。
本期编发两篇关注立案难的稿件,旨在引发对此类普遍现象的特别关注。
“我们别无他求,只求依法收回我们应有的合法财产。”由于一家法院不受理三家案外人关于执行回转立案的申请,致使三家案外人的合法财产,被法院超范围强制执行走3年多,依然无果。
立案,是进入司法程序的第一道门槛,也是审判的第一关;诉讼,是最后的救济途径。然而,这扇门似越来越难以敲开。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启动了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此次修法的核心为强化对当事人的诉权保障,比如解决当事人起诉难、收集证据难、申诉难等问题。带着公证人员去立案
2008年6月19日,某法院下达对某小区物业管理合同纠纷的一审判决。当年7月15日,原告方小区业主委员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但在9月9日的强制执行过程中,法院却在判决未提及、也未做调查的情况下将第三人———三家案外人的财产进行了强制执行。
9月12日,三家案外人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
同年12月3日,法院下达裁定,分别驳回三家公司的执行异议。12月8日,三家公司即向上级法院申请复议。
上级法院相关人员两次前往现场考察之后,于2010年5月20日下达裁定,撤销了这家基层法院的裁定和执行行为。
三家公司依此裁定,于2010年5月24日向法院申请执行回转立案。但法院立案人员不予立案,也不说明不能立案的理由。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9条规定:执行回转应重新立案,适用执行程序的有关规定。
如果法院不受理关于执行回转立案的申请,意味着三家案外人无法取回自己的财产。
北京理工大学司法高等研究所主任徐昕教授认为,根据上述事实,法院这一做法属明显违法行为。
三家公司的一位当事人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法院既不立案,也不肯说明理由,无法让人接受。
此后,三家公司在2010年5月至9月期间,每周派人前往法院申请立案;同时,每周向法院邮寄执行回转材料。但并未有任何消息。
2010年9月8日,在向律师咨询后,三家公司派人和公证处工作人员以公证方式,向法院递交执行回转材料申请立案。
随后,三家公司又在公证人员的公证下,向法院立案庭邮寄了执行回转材料申请立案,并进行了证据保全。
“当前的民事诉讼程序设计对执行程序缺乏监督,对执行错误所造成的公民权利损害保护不够。”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纪格非认为,在当前的民事诉讼程序中,执行程序的错误只能由上级法院来纠正,比如立案问题,如果发生本案中上级法院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形,一审法院在诉讼程序上就处于无制约的状态。法院不立案很难监督
2008年,上海市民马骋向上海市二中院赔偿委员会递交国家赔偿申请书,要求上海市黄浦区法院赔偿其行政诉讼状邮寄资费3.80元,起因是黄浦区法院没有受理马骋状告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涉嫌违法行政一案,且没有出具裁定书。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游伟表示,诉讼权利是公民的法定权利,保护公民合法的诉权是法院的义务。法院对于民事起诉行为既不受理,也不作出不予受理的民事裁定,这种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也不排除有地方利益的影响。
对于一些敏感案件,法院系统内部还有一套“三不原则”,即不收材料、不立案、不裁定。
2003年,广西高院曾下发一件内部文件,该文件规定:对于集资纠纷、土地纠纷、职工下岗纠纷等13类“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社会关注”的案件暂不受理。
按法律说,法院受理案件,所依据的是三大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条文,唯一的考量是法律,而不是内部文件。
但游伟认为,对于法院不立案,目前很难监督。
上述“内部文件”出炉的深层原因是,法院受到外部权力等因素的干扰,这也是法院设定“三不原则”的主要原因。
如果法院受理此类案件,判决往往无法执行,不如不予受理。目前,我国法院在审判时考虑的除了法律效果之外,还有社会效果,这使得法律本身变得模糊。
出台类似内部通知,也是法院的自我保护之举。因此,在一些敏感案件中,法院以所谓上级指示或内部规定,拒绝受理案件。
游伟认为,很多事情法律解决不了,并不能成为法院逃避的理由。当然,法院调动资源的能力有限也是问题之一。
垂范久远的《拿破仑民法典》(即现仍生效的《法国民法典》)第4条明确规定:“法官借口法律无规定、不明确或者不完备而拒绝审判者,以拒绝审判罪追诉之。”
这一条款所确立的原则已经成为法治国家的司法常识。
徐昕说,目前法院的“立案难”主要源于法律设定的起诉条件过高,主要包括:受案审查过严甚至擅自拔高起诉门槛、为追求结案率故意搁置诉状、利用立案审查权拒绝受理敏感案件、甚至拒不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以及个别刁难当事人而不予立案等。不立案或导致暴力维权多发
有专家指出,起诉属于当事人权利事项,而非法院的裁量范畴。
法院对符合立案条件的起诉案件应当依法受理,使案件依法进入司法程序,救济权利。这不仅是法理和职业伦理的要求,也是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法定义务和职责。
“法院是最后的司法救济途径,如果法院把老百姓拒之门外,将会导致大量社会问题。”主持修订“民事诉讼法修订专家建议稿”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江伟指出。
徐昕认为,法院应当成为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尽可能扩大诉权。但这并不等于要包揽一切纠纷。目前,法院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强,有时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导致法院本身卷入纠纷,他把这种现象称作“法院或国家的当事人化”。
法院的工作质量不高,是引发涉诉信访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法院是解决纠纷的地方,现在又关起门来,把本应在体制内循环的矛盾,赶到体制外去了。直接导致了信访的大量产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小军说,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又没有,老百姓便自创解决途径:通过信访的方式转到法院;或通过媒体加以监督。
然而,将应受理的诉讼拒之门外,纠纷依然存在。
“原本合理的要求,如果不被受理,很容易由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绝大多数案件都有法律依据,如果法院积极一点,可以化解这些矛盾、纠纷。”游伟说。
前述执行立案中另一位当事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现在公司临近停业或破产,造成员工失业和百余户人家生活无着,公司员工只能通过信访的方式寻求解决。
在当下中国的转型期,各种冲突大量出现,矛盾错综复杂,化解纠纷因而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转型时期更是暴力的多发期。
徐昕介绍:“在征地纠纷、拆迁冲突、企业改制重组、移民安置补偿、物业纠纷、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等冲突中,当事人相当普遍地诉诸暴力维权。暴力维权已成为转型中国纠纷解决的一项重要特征。”
暴力维权何以普遍化?徐昕认为,除了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等转型时期种种因素的综合外,当今中国缺乏理性的纠纷解决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其中也包括法院不立案。根源在司法实践对法律的背离
中国现行的立案审查制缺陷主要在于,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设定的起诉条件过高,用词模糊,弹性极大,易被滥用。法院在审查时把关过严,在立案阶段便进行实质审查,致使很多纠纷被排除在法院大门外。
以立案登记制替代立案审查制的立法建议,近年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这个建议的提出,旨在应对中国所面临的“立案难”问题。
立案登记制被认为能够有效保障公民的诉讼权利,它意味着法院对于原告的诉状,不必再进行审查,而应先履行受理程序。
关于立案审查制与立案登记制的争论由来已久,焦点在于,立案登记制由于门槛低,容易导致“琐碎之事”诉诸法院,诉讼权利或被滥用。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作翔撰文指出,所谓“滥诉”一说是不成立的。只要是法律规定的诉讼权利,且符合诉讼条件,就都是合法权利的行使。
但徐昕认为,目前学者提出的立案登记制实质上是起诉状的登记,此后仍需进行“立案审查”。立案登记制的确有助于保护诉权,但只是保护程序意义的诉权,当事人因此受益多少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需要警惕,诉权的概念不应当神圣化,因为诉权的启动会导致他人被动地进入诉讼程序和强制接受裁判。
徐昕表示,作为必备的配套制度,需要设计一套防止诉讼权利滥用的具体规则。
事实上,立案登记制只是解决“立案难”的表象,深层的原因是法律执行中,司法实践对法律规定的背离。这种背离,缘于目前我国法院在整个权力体系框架中的地位。
虽然我国宪法对国家机构的设置是人大监督下的“一府两院”制,但是,地方法院在许多实际问题上依赖地方政府,导致地方法院在遇到涉及政府利益时选择避开。
中国的法院体系也体现了“上下级”的行政位阶意味,法院层级与行政层级相对应。正是在这种等级森严的行政层级下,为避免公权力瑕疵在司法程序中的公开暴露,法院宁可选择不立案。
而法院内部的考评制度也造成了立案难。比如,法院内部惯用的上诉率、调解率、判决率、发回重审率、结案率等考评制度,这些比率的大小、高低直接关系到法院自身工作业绩、部门业绩、法官业绩以及因业绩所连带产生的物质、精神利益。名义上的监督并未起到作用
游伟认为,纠纷游离于司法程序之外,这是法院不勇于担当法律职责的表现。
如何防止以立案审查来限制一些涉及权贵利益的诉讼;如何防止立案审查成为过滤公众维护自身权利的工具?
这被寄望于此次民诉法的修改:碰到不立不裁的情况,当事人可以向检察院申请监督。检察院审查之后,确属可以立案而不立案的,向法院发检察建议或意见,要求按民诉法规定予以立案。
汤维建认为,审判权到哪里,监督权就应该到哪里,否则独大的审判权必然导致腐败。
但是,在民诉法大修过程中,检察院的监督权与法院的审判权之间的界限如何认定,成为一个难题。法院系统反对全程跟踪式的监督,认为损害了独立审判权。
“其实制约的因素很多,比如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上级法院、媒体、公众。但由于中国尚在建设法治社会,法院权力从根本上不受制约,因此很多名义上的监督并未起到作用。”徐昕说。
6月12日,《法治周末》记者在前述案件涉及的标的物所在地看到,涉案的三块土地除职工宿舍仍由该公司职工居住外,停车场和餐厅明显荒废已久。排水沟中长出了杂草,值班室仅是一座空屋,备用停车场堆积着很多垃圾。
当事人说:“只希望能够依法执行回转,拿回终审裁定属于自己的财产,没有提出过要追究谁的责任。但是,要回自己的合法财产为何这么难?”
第五篇:你再也不敢轻易,翻白眼了吧杂文随笔
不要使我穷得粒米皆无,不要让我富得熊掌食厌,不要让我愚昧得麦菽不分,不要使我聪明得明察云天。——芥川龙之介
任何一种事件的产生,都会有它的原因。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也都不是偶然事件,而一定是现实背景、心理动因、媒介传播潜规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昨天,你慵懒的躺姿刚成为经典,今天,你忍不住的一个白眼,又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看似始料未及,其实早有征兆。在“丧文化”盛行,新媒体繁荣的今日,你必须时刻瞪大眼睛,小心行事。
你可以蔑视一个人,为什么不能一边蔑视,一边微笑地恭维呢?
可你就是不明白,不就是翻一个白眼吗,一种内心自我想法的即刻体现而已!
可你知道,有一些年轻人,他们的成长经历了空气污染、数次地震、房价高企、就业困难等种种压力。他们颓废、绝望、悲观,在生活的重压下,难以自拔、漫无目的活着,把互联网工具当成他们情绪的宣泄口。
你知道,由于种种原因,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总是会存在不小的差距。当我们无论如何努力,却总也满足不了自己的期待时,焦虑就会产生,而自嘲和抗议就成了对抗焦虑的有效防御手段。
你还知道,每个人都需要情绪发声的平台,而现实却总是让人身不由己。由于互联网的现实“拟构性”,它让集体和社会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变得更悄无声息。于是,这种“微时代”的情绪感染,轻而易举地让“微表情”变成“大事件”。
你曾以为,现实的无趣,是由于娱乐形式的单一,却未曾想到,自己正被一种可怕的亚文化思潮所冲击。
而这种“丧文化”的社会思潮,却正借助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盛行,愈演愈烈。
于是,你再也不敢轻易翻白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