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杂记诗歌
对错真假谁来辨,我情惆怅又流连。
好坏自然心自知,却是无奈已思念。
不愿三载空流去,喜怒埋葬这几年。
欢忧旁人且莫问,我自以情来问天!
还是当初夕阳坠,让人憔悴心欲碎。
我情既出终不悔,爱恨何必有颓废。
上穷碧落也难追,你我终究无缘配。
懒散无为度终日,得失俱已抛红尘。
挽臂与友登顶去,留我少年轻狂梦。
少年可笑不自量,下笔便是欲狂癫。
任我壮志能揽月,许我豪情敢踏天。
要向帝皇挥旌旗,想斩百臣靖云天。
千秋万载谁主宰,当笑玉皇非神仙!
晨起天未明,灯火还依稀。鸟语蛙声皆隐匿,唯剩天地古同今。月在人情缺处圆,泻一地,醉了多少诗情,游子心!残阳惜雪弱,甘沉引夜来。
第二篇:办案杂记的诗歌
离咸阳
大案攻坚正紧张,银燕展翅离咸阳。
心急仍觉行程慢,恨不即刻拿魍魉。
到福州
才饮秦川渭河水,又到福州品新茶。
午后阵雨哗哗下,傍晚登车又出发。
赴瑞安
长途跋涉夜雨狂,班车颠簸似筛糠。
重任在身忘劳累,车停瑞安迎朝阳。
调查取证
千里迢迢到瑞安,大案证据重如山。
厂方法人躲不见,警察等待坐针毡,且喜同行伸援手,协同作战力量添。
今日首战获大胜,成竹在胸擒凶顽。
过温州
执行任务过温州,万千气象在目中。
团结一心求发展,忙于事业街巷空。
集中精力抓经济,争分夺秒不放松。
开放本是桥头堡,改革路上排头兵。
离上海
辞别温州夕阳红,驱车又向上海行。
东方明珠城不夜,长街车辆似火龙。
黄浦江畔千帆过,南京路上人潮涌。
登机挥手返长安,满载而归上苍穹。
第三篇:读书杂记
文字里没有江湖
江湖这个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想去来,不外乎武侠和老子吧!因为关于江湖,最记得的话便出自这两处来源。一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另一处则是老子的“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中。”同我一样,许多人也记得这两句话。其中的缘故,恐怕是“身不由已”是人生的一种悲哀,“相忘”也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话不知道是谁所的。不过,能够说出这句话的人,不是一个伟大的人类学家,也定是一位社会学家。想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无不在“某某流域”繁衍。想五十六个民族的五十六朵花,渴望粪肥,更少不了水资源。想三人行,就会为了谁是我师而辩论、砍杀,人上一百形势更错综复杂。江湖,或许本就无所不在。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江湖。
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江湖。人开始写文章,自然又把江湖带到了文人情结里。多数的文人,如金庸,生性内敛、三锤打不出一个屁来,可是这样的人,生活越平淡越爱幻想。于是,在他们的笔下,创造出了一个个诡异的江湖、一个个品德高尚、武功精湛、爱岗敬业的大侠。还有一些人,如古龙,好酒、好女人,本身就像古代的游侠儿,写出来的东西又怎么不带有江湖味?而即使你老实实地作文、做人,别人也难免将你的风格归类,说你全家都是颓废浪漫派、鸳鸯蝴蝶派、九叶派、朦胧派……在今天看来,一派道貌岸然,坚持双百方针的作协,自然是充满老和尚的少林派。一些全国性的学会,非常像武当派、峨嵋派、崆峒派、昆仑派。网络文学,便是最大的邪派,旗下又有岛主三十六,洞主七十二,床主一百零八……
除了文人们喜欢江湖,文学女青年们其实也在憧憬着江湖,因为江湖本是个是非之地,充满了危险和艳遇!好端端地在闺中绣着花、吃着零食,她们也会想到力抗采花贼、拜师独臂神尼,想到“我不在江湖,江湖却有我的传说”。
尽管因为文人的诗酒风流、门派之争,文人的心中充满了江湖情结。尽管文人之间,不同流派、风格、团体之间,为了名,为了利,为了无意义,相互鄙视得你死我活。尽管文学女青年如无知少女崇拜大侠一样崇拜文人。一切都非常像江湖。可仔细想来,文字下却产生不了真正的江湖。
大凡写文章的人,性情本就文雅与内敛居多,踩只蟑螂还怕那声巨响震耷了耳朵。叉着腰在报纸上开专栏像泼妇般理性批评对方尚可,如果非要勉强以纸笔作为刀剑快意恩仇,多半会变成君子剑之类的岳先生,没事就参照着《葵花宝典》进行心灵自残。即使真如魔教、正派组织成了社团,用不了三天也会你看我不顺眼,我觉得你文章写得烂,因教主、掌门、大弟子之争,像疯狗般彼此咬得满身是伤。而这残杀,往往比起武侠中的江湖更不讲究江湖规矩,充满着阴险、暗箭、毒药和伪善。哪有江湖儿女的豪气,又哪里找绿林好汉的粗犷?
古代的文人,常自称手无缚鸡之力。这原是一种正视自己的客观判断,可这种观念存续的时间太长,不免使文人们产生了沉重的历史自卑感,进而产生了渴望江湖的种种情结与幻想。可文人就是文人,擅长的东西并非舞刀弄枪,非要弄,难免会弄得像耍猴戏一般。与其成天的瞎折腾,把自己搞得像个畜生,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有谋无勇,奴颜婢膝地在家里烧水做饭?
生活在这伟大的时代,谁都难免会想要杀几个人,除几个霸,泡几个妞,违反一下刑法和婚姻法,让人民群众跪倒在脚下高呼大侠,像阔步行走江湖路一样走在大马路上!可城市交通实在太繁忙了,真正的大侠都会被历史的车轮压死,文字中的大侠又怎能不被滚滚的红尘和汽车喇叭声吓傻?
第四篇:心灵杂记
心灵杂记
(1)
我是一个孤独的人,自己一直这样认为。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时常想在文字中睡去。但,现实不允许。我一十八岁了,我知道我已不再属于孩子,应该叫做青年。可我只喜欢叫自己孩子。面对着过去或到来的每一天,我都会感到恐慌。我不害怕长大,只害怕长大的过程。
(2)
俄国的巴尔蒙特说过:为了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生活本来是充满希望的,只要换个角度去看待,快乐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然而,我注定是个悲观者,注定不苟言笑。生活给我的是这样,我没法改变。我没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种豪气,现在没有,将来不会有,永远也都不会有。
(3)
我安于宁静。也许是常年生活在偏僻山村的缘故,我一直不太喜欢喧闹的街市。那灯红酒绿的太眩目,太刺眼;那高级的宾馆饭店太高档,太浮华。我不习惯。
特别怀念那稻穗与黄牛交织的日子,那份适然很值得玩味。虽然是烈日与汗水涂染的,但就是觉得充实。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4)
来县城读高中已是第三年了,不觉然地感触颇深。
周末晚上,与室友一起游弋在街道上。昏黄的路灯,摇曳的人影。清风拂面,心中那根易伤感的弦总是被拔动。想到故乡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亲人,我就感到抱歉,我就想哭。那种歇斯底里的冲动一直在我的心底压抑着,我想总有一天它会爆发的。
有时面对着自己那满是红装素裹的成绩单,想着每月从父母手中接过那用血汗换来的生活费,我真的觉得对不起他们,更对不起两个已辍学的小妹。我常常独自思考:当时间让我们懂得了爱的无私与伟大,当爱已溶入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友情与亲情交织于我们的心灵,当用爱浇灌的生命之花悄悄绽放的时候,当爱已成习惯,你是否已经淡略了这世间最珍贵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年来我也悟出了许多:成功终究是昨夜星辰,勤奋却是不熄的明灯。有话说得好:有作为,十年胜百年;无目标,百岁犹一岁。
我也想过好好努力,但终不成事,我想大概是我的心已被放纵惯,收不回来了。想有番作为,真的很难。
(5)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上帝与魔鬼都是生活的化身。
不管怎样,一切还得继续。
第五篇:教育工作杂记
美的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科,不但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教育一种特殊手段在音乐课堂中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是音乐在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特有的育人方式。
《采一束鲜花》是小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首歌曲,这是一首充满朝气的校园歌曲,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练、淳朴,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真挚情感。这一课的学习正值教师节前夕,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育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契机,在课堂中我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充分聆听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述学生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感受到母亲对学生的挚爱之情,同时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感谢母亲并以此联想到自己的另一位“母亲”——老师妈妈,以此懂得感恩身边的人。
教学中,学生通过初步整体欣赏歌曲《采一束鲜花》,虽然感受到歌曲优美的情绪,但同时他们也有很多的疑问。妈妈为什么有喜悦的泪花?为什么说让春色铺满天涯?于是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继续欣赏歌曲,是通过欣赏一段短片一位平凡母亲一天的日程。并请学生解答最初疑问答案。
为了引导他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再次学唱歌曲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得应该用什么情绪、声音和速度来演唱,才能表达出你对妈妈的爱呢?为什么?”我进一步提问:母亲对孩子不求回报,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孩子!我们如何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和感谢? 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说像歌曲中小朋友给妈妈采鲜花;有的说努力学习报答妈妈,多帮妈妈分担家务……学生们真挚的情感感动着我。
在这一课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教会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达感情。在这一环节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在欣赏歌曲并跟音乐演唱了这首歌曲之后我说:听到同学们的歌声,使我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要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我敬爱的老师,送给老师一首我最喜爱的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并弹唱了这首歌曲。欣赏过后我提出就在这节音乐课上排练一个小节目在下课的时候送给班主任老师。学生们的情绪空前高涨,认真的排练。在下课前一分钟,让课代表去请老师。我们结合本节课的新学的歌曲为老师表演:听唱《采一束鲜花》并加上动作表演,最后全班齐声向班主任老师念:“写给老师的话”,知道您的用心良苦,感谢您的不厌其烦,献给我最爱的X老师!。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德育之高并不在笔谈默背,而更应该是潜移默化,只有这样才能渗入心田。这正是音乐的职能、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