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亲情路,红颜路散文
【节奏的背后】
母亲从小在山里长大,生活的磨难使她练就了一身风风火火走江湖的辣妹子性格。母亲喝粥,像喝水一样,两三口就喝了一碗;母亲织布,织布机咔嚓两声,完美的线条立刻成为了那块麻布的一部分;母亲担柴,一根扁担,前后各几十斤的柴条轻松上了她的肩膀,山上留下了她疾步如飞的脚印;母亲建房,不过几天,砖头就整齐有序的立成一面漂亮的墙。
母亲头脑灵活,反应快,每次她在总结会上发言,都不用拿稿子,也不用怎么背诵。她只要列好提纲,回想着以往工作的种种情况,就可以在会上口也不停,水也不喝,口若悬河地讲上一个多小时。
母亲的手是双巧手。缝衣服,穿针引线只是眨眼的功夫,那些扣子,只要定好了位置,便看也不看,凭着手感,来回穿梭,不到一刻钟时间,便缝好了一件衣服的纽扣;包粽子,迅速准备好所有的材料,先拿起两片粽叶,两头倒转,再相叠,弯成漏斗形状,手抓一把糯米,流水似的铺在叶子的最底层,以此类推,铺了好几层,再拿几片粽叶裹成漏斗型,拍拍厚重的糯米,左右上下相折,用绳子快速捆紧了粽身,一条长方型的粽子便在几分钟内做好了;用缝纫机做衣服,闭着眼睛穿好线,两头拉平拉紧,双脚踏在脚踏上,几时停,几时转弯,几时回针,位置是否正确,卡了线如何处理,她都胸有成竹。几乎每做一件事,都像庖丁解牛一样,烂熟于心。
母亲,每每工作或做家务做针线活,都是巧而快的。可是她学织布之前,是仔细地观察过外婆许多的动作技巧;她第一次发言之前,体味了多少次馆长的发言技巧、表情、用意、节奏,人际关系的复杂微妙,她是从旁学习,从旁观察,也亲身体验过这给她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她包粽子、缝扣子、做衣服,不知自学了多少回,没人教,没有书本,一遍遍的摸着石头过河,在黑暗中跌倒又爬起,不知失败了多少次。
节奏的背后,是母亲的勤奋,细心、不怕累,不怕受伤、流血的精神。生活,于人,本来就是一件最难的事情。做事做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最好,是要经历无数的试验与失败,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才能做得比别人出色。
节奏的背后,是时代对母亲的考验。在她小时候,日子穷得不得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是生活的艰难迫使母亲改变自己悲苦命运。刚进大学,母亲什么也不懂,对城里姑娘们的浮华生活,她很不习惯,她只能迫使朴素的自己去适应她们的习惯。在工作中,单纯的母亲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撞得头破血流,迷茫与痛苦中,她选了向前挺进,而不是退缩。母亲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几次的升职中,她都努力表现,而且都成绩出色,像头牛一样埋头苦干,担心如果不升职,就会被淘汰。家里的事务,其他人不肯干,绝大多数都是她干。母亲热爱生活,乐于干活,喜欢包粽子做衣服,但又不是单纯的喜欢,而是如果不干,她就觉得空虚,不踏实,现在她老了,已经力不从心,可是她还是要咬着牙干,不干不行啊,我的身体不好,父亲又好吃懒做。一方面被迫无奈,一方面是精神寄托的需要。
母亲,她跟着时代的节奏走,跟着生活的无奈走,跟着儿女的健康幸福走,从来都没有为自己着想,她付出了太多太多,而我,一直都依赖于她的我,是不是也应该跟着她的节奏走呢?在她工作的时候,帮忙煮饭;在她心累的时候,放一首欢快节奏的音乐与她一起共舞;在她悲伤的时候,为她拭去眼泪;在她被快节奏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压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为她柔柔肩,捶捶背,让她舒服的在床上慢慢的听着我讲故事,然后沉沉入梦了。
【烟雨红尘路】
雨,滴下,彻骨的寒,在我的肌肤上悄然滑动,那是上天的泪,晶莹,剔透,滴水藏海,万千思绪积于心头,透过肌肤,传递到雨滴中,那是滚烫的热泪,冰川火海,交融相缠,只身置于冰火两重天,是怎样的煎熬?
寂寞的泪水,绵长的思念。时光流转,穿越冷寂的雨滴,回到那个风雨交加的雨夜。梦里相思太急,舅婆年轻的时候,是个标致的美人,一头长长的秀发,乌黑的眼睛,整齐洁白的牙齿,在田里干活,总是引来不少男人的目光。有人托了媒婆,上门提亲,舅婆一一回绝。在她的背后,总是有一个男子,跟前跑后,插秧时,他主动拿下她身后的背篓,背在自己身上,不说一句话,一个上午,汗流浃背,总算完成了当日的任务。舅婆也不说什么,在自家的井旁打了一碗凉凉的井水,递予那男子,男子接过碗,三两口喝完,擦擦汗,傻傻的对着舅婆笑。她上山打柴的时候,男子放下手中的活儿,也跟了去。身形瘦小的舅婆,却力大无比,半天下来砍了100多斤的柴,男子说:“你休息一会儿,我来砍!”这男子也力大无穷,砍柴像武侠小说里会武功的大侠,刀光剑影,挥洒自如,不过一阵子,便把身旁的树枝砍个精光。男子很是细心,发现舅婆的手被砍了几道痕,上山时就带了草药,轻轻帮她涂抹止痛,再拿随身携带的干净的白布包扎好伤口。这一来二去,两人产生了感情,可是提亲的人给了她父母许多的钱与聘礼,谁给得最多,便要她嫁给谁。那天,舅婆得知要与地主老子的傻儿子成亲,便跑到男子的干活的地方,对他说:“我爹要我嫁给地主的儿子,你肯今晚跟我走不?”男子爽快的答应,深夜里借着微弱的月光,便与舅婆私奔了。当夜,下起了大雨,路上很滑,舅婆不小心摔倒,重重的与一块大石相撞,背受了重伤。好在男子准备了马车,一路顺利的到达乡镇的客栈,不过从此,舅婆的背就像山一样的弯曲,可是她从来没有后悔过,为了深爱的男人,为了追求自由与幸福,她在雨夜里甘愿承受一生的疼痛。
雨儿轻飘飘的下着,为何,我感觉,它是那样的沉重?穿越时光的隧道,把我带向遥远的年代,外婆的身边。外婆是童养媳,十六岁时嫁给了小她两岁的外公。外婆的一生,掺杂着太多的苦难与复杂的情感。外婆对整个家庭,可谓最大的功臣。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一个生活尚且艰难,更何况是要只身支撑整个家庭的命运。外婆一生,生了八个孩子,有二个夭折,其余的都顺利长大成人。每天,她都要四点起床,喂鸡、喂猪、做早饭,稀稀的米粥,外婆总把米给孩子们呈上,自己却只喝米汤,撒苗、插秧、织布、打柴,伺候婆婆,为孩子缝补衣服,修建房子,全都她一个人做。还有那棵陪伴她一生的黄皮树,一起度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那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许多农户都拼了命的想生男孩,养儿防老。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从古至外婆的年代,都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可外婆,一个从未读书写字、只知干活的农村妇女,却有着超前的意识。她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的儿女一定要上学才会有出息,才能走出农村,摆脱穷苦的命运!外公在生产队当干部,每月的钱他都如数交给外婆。可六个子女的生活读书费用,光靠外公那点钱是远远不够的,外婆就养了几只小鸭子,靠它们的蛋来换取子女读书的煤油灯。为了孩子们能在学校更好的得到老师的帮助和照顾,外婆不时的把蛋和逢年过节才有的鸡肉带给老师。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一个个读了书,都搬到小镇和大城市生活。由于工作太忙,孩子们都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外婆抚养。一个个孙子,养得白白胖胖,生龙活虎,可见外婆是多么的疼惜他们。小舅由于被人陷害,又无法律意识,被人追债,逃到很远的地方,外婆得知,以为小舅死了,心里万般疼痛,伤心过度,久久不能恢复。外公喝太多的酒,中风瘫痪,外婆天天为她擦身,端屎端尿,喂饭洗衣,直到外公去世。这两次重重的打击,使外婆身心惧疲,80多岁得了严重的老人痴呆症。外婆的一生,为子女、为外公、为孙子,不知付出了多少的血泪,小雨,不停的下着,是在为外婆落泪吗?我想,是的,上天也可怜我那亲爱的外婆,好像在叹:红颜多薄命!
雨儿淅淅沥沥下着,打湿了我的泪眼眶,不知是雨还是泪,从我的眼角落下,重重的,重重的打在我的手上。我想到了我的母亲,那位深深爱我,又无私大爱的母亲。母亲打小就听话懂事,家里的活,干得最多就是她,受父母责罚最少,怜爱最多。母亲是唯一一位考上大学的公社社员。在大学里,母亲勤奋读书,爱好运动,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她对党忠心耿耿,对事业兢兢业业,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我,她是在用整个生命来爱的。岁月无情,在她脸上一年年刻上了一道道深深的鱼尾纹,风雨红尘路,雨打湿了她的头发,红尘的繁复,霜染了她一条条的乌发,为了我,多大的屈辱她都能忍受,多大的打击她都藏在心中,多少的眼泪她都往肚子里吞。最记得,那个夜晚,风雨飘摇的夜晚,我苦苦的等待着母亲的到来。我的腿剧烈的酸痛,不时,看看表,叫别人的护工帮我揉揉腿,不时打打电话,问母亲什么时候回来,不时在床上翻来覆去,看看杂志又看看天色。昏暗的灯光照着飘摇的雨,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隐隐约约能看见空中的灰尘也在雨中飘零。六点半,母亲来了,从远处大步流星的赶到医院。头发全湿,背着袋子,手拿保温瓶。我在门口四处张望,大声喊到:“妈,我在这里,你快点啊!”她用急切又关爱的声音回应:“唉,我来了,别急。”母亲来到病房,打开保温瓶,说:“宝贝,趁热喝了这汤,快尝尝!”我喝了几大口,赞道:“好好喝,是鱼汤吧!”“宝贝,你看,还有苦瓜焖猪肉饭,快吃吧!”我又撒娇,“妈,我的腿痛了一下午,你赶快帮我想办法呀!”“行,我帮你用热水烫一下!”饭后,母亲已经装满了两桶热水,“女女,把腿放进来,我帮你揉揉!”只见母亲蹲下来,用她那宽宽的手揉着我的腿,边揉边说:“这样好点了吗?”“嗯,好多了!”“你看,你的脚多脏啊!”于是她便使劲搓去我脚上的污垢。我忽然想起,今天是什么日子啊,4月27,母亲的生日啊!我的泪再也止不住,哗哗的泪了下来,母亲是从来不记她的生日的。十多年后的4月27,母亲才对我说,今天是她生日,下点面条算是庆祝吧!于是,这个日子,便成了我终生难忘的时光!
舅婆,外婆,母亲,她们的一生是艰辛而充满爱的一生,在烟雨红尘中缓慢走来,走过了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别问她们心里有多苦,她们收获的是一生辉煌的情感经历,付出的是一生满满的爱!
第二篇:亲情路散文
有一条路心心相通,这是亲情路。有一条路血脉相承,这是亲情路。
三哥儿子结婚,这样的喜事我应该回去,一是表示恭贺,再以示亲情。我也想回去,联络一下感情,再不走动,人生疏亲情就淡了。怎奈身不由己,不是想走就能抬腿迈步的。再者多年在外已习惯了清静,发怵酒桌上的推杯换盏,只好狠狠心委托家中的妻子全权代表了,最终又一次错失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增进感情的机会。
晚上,迫不及待的给妻子打电话询问婚宴盛况,知是兄弟姐妹中就缺少我一人。听得我像做错事一样浑身不自在,好似我不谙人情世故,故意躲避似的。妻又说母亲也去了,是三哥亲自开车来接的。闻听这话心里一动,顿时双眼噙满泪水。想不到三哥平时大大咧咧,这件事上想的周全,做的得体。再忙不在乎这一会儿,想事再多有一事不能疏忽。作为一个侄子,心里装着大娘,眼里有大娘,有情有义啊!其实,饭店离家很近,走着也不过五分钟的距离,由妻子陪着一同前往即可。三哥坚持用车接,就是想让老人家高兴开心,更是珍惜亲情,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在婚礼上说明家族兴旺,也给小辈做个榜样。尊不是挂在嘴上,敬要有实际行动,孝不能等待。
伯伯膝下三儿二女。婶子伯伯七十多岁时因病先后辞世,那时孙子还小,错失天伦之乐,都留下遗憾。待我父亲去世时,两大家子长辈的只剩母亲一个人了。母亲虽然有儿女 们悉心照料,同时也得到侄儿侄女们的关心。逢年过节奉上花的吃的,逗着老人开心。每当身体有恙,心有灵犀似的不请自到,炕前探视问候。亲情是良药,每当这时母亲的病已好了一半。不缺亲情的母亲越发争气,越活越精神,九十岁了硬硬朗朗,喊奶奶的,喊老太太的,多皱的脸上绽开的是慈祥,眼睛眯成了缝,看书都不戴眼镜的双眼已经看到第四代成人,母亲是两家人的宝和骄傲。三哥家临街,开了小吃店,母亲每当路过都要被请进去,吃是吃的送是送的,三哥在大娘面前寄托对母亲的思念,把对母亲的孝心给了大娘。
光阴荏苒,人一茬顶一茬成长,年长的渐渐变老,并给每一个人送一句箴言: 富裕的生活一定要有富余的亲情,只争朝夕,无悔养育恩。
大娘没有养育恩,大娘有着割舍不断的亲情。父母不在,大娘就是母亲。看一看,孙子娶亲成家了,笑一笑,幸福进家门。乐一乐,好运降临了。
路再近,一步一步也漫长;有的路,不能再慢慢走。乘上车,早一刻看看幸福的孙子;坐上车,省些气力,好好看看孙媳。一声奶奶,那是天籁的声音悦耳动听。
第三篇:乡路弯弯寄亲情散文
我的老家在豫南农村,每年少不了要回家几趟看望父母和亲戚,也就少不了走乡间路。
前些年,乡间路不论是主干道还是次干道都是土路,每回老家一趟,晴天荡一身灰尘,雨天轿车寸步难行,只好艰难步行。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我在外地工作,数次春节期间坐车回老家,总是不能痛痛快快地畅通无阻,家乡人更是盼望早一点从家门口就能走上水泥路或柏油路,使家乡父老出行更方便快捷。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国家交通扶贫的力度加大,农村“村村通”工程的快速实施,使乡村道路旧貌换新颜。止目前,不但各行政村都修通了水泥路,通了乡村公交车,而且绝大部分自然村也通了水泥路,安装了部分路灯,不管是晴天还是阴雨天,出行全是硬化的路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道路的落后问题。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经济兴”。实践证明,这些话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以前农村不通水泥路,只有土路,首先是当地产的粮食棉花油料等农副产品往外运输难,不能物畅其流。其次是农民农闲时外出打工,一遇雨天道路泥泞,耽搁出行,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今天,影响了打工等经济收入。其三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真正成为了“水泥路”,一切都影响出行,彰显农村落后。反之,路通了,就能物畅其流,就能方便出行,就能增加经济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搞活农村市场,也方便了人们探亲访友,增进感情交流。
乡路弯弯,乡情浓郁。乡村水泥路修好后,从县城直接发往我乡我村的公交车,就像是连接城乡之间的一条流动的纽带,紧紧地系在一起。6月13日清晨,我陪母亲因白内障手术到县城复查眼睛,和本村的85岁的李凤仪就在村头遇见了公交车,7点半一起上车,定睛一看,是邻村的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和我们打招呼。我有很多年没见过他们,男的叫李小希,大集体时是大队的拖拉机手,现在下肢有病,拄着拐棍,他们赶早班车到县医院去看病。由于都是熟人,低头不见抬头见,车上叙起家常来一路不断,母亲感到很高兴,时不时也插入话题之中。公交车东拐西拐,接这个,上那个,大约车行20分钟到了双庙集,才上来一位年轻的女士让买车票,每人7元钱,我掏出一张50元的人民币,5人的车票我一块买了,而小希夫妻和李凤仪都争着掏钱,我说啥也不同意,我40年离开家乡,和他们很少碰面,今天巧遇了,这是缘分,几十块钱不多,但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母亲也非常支持我,乡里乡亲的,我感到很亲热。售票员看我是真心,也就接下了我的钱,司机当着大家的面表扬我:游子离家再远还是没忘乡亲啊!不但是我这样做,我看到车上的气氛一路上都很热烈,只有乡情才那样浓郁啊!十里八村坐在一辆车上,不是赶集哪有那个见面的机会呀,见了面都亲热得不得了,不是你说说外边的新鲜事,就是她家常理短叙个没完,几十分钟的路程在大家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中很快到县城了,为此,我很感慨那句俗话:“亲不亲,故乡人”呐!
乡路弯弯,精准扶贫。今年春天,父亲元月中旬刚离世,母亲彳然一身,又不愿意进城,信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没办法,我从省城回农村老家小住20多天,这才有机会很好地看看家乡的变化。我老家所在的县是出了名的国家级贫困县,30年前我在县委办工作,河南省有几十个贫困县,我县就是最贫困的五个县之一,当时叫特困县。1988年,我给县委书记代笔起草的第一篇论文题目就是:《抓住机遇,采取对策,加快平舆县脱贫致富的步伐》,后来被省委组织部首届中青年领导干部论文征集评选为优秀论文,为此,当时的县委书记还亲自在平顶山参加了全省组织系统优秀论文表彰会。我县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洪汝河沿岸地洼易涝,十年九灾。当时有种形象地说法,我县是洪水走廊,下游新蔡县是洪水招待所。而我老家就在洪河边上,与新蔡县仅一河之隔。关于我村的基本情况,“文革”期间整党时,工作队长这样形容:“两河(洪河、清河)一港(白港)加一坡,8000亩地老灾窝,两县(平舆、新蔡)四社(万金店、杨埠、李桥、黄楼)交界处,阶级敌人暗藏着”。从我记事起,我老家就是温饱不及,吃的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住的是“泥巴房子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特别是遭遇“75.8”特大洪水,家家户户都是一贫如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平舆县,吹绿了家乡的沟沟坎坎,首先是农村推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到2000年彻底解决了温饱,逐步迈步于小康生活。特别是经过最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就我村而言,不仅家家户户实现了电通、电话通、电视通、乡间道路“村村通”、自来水通、公交车通,互联网通,还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和田间地头,建成旱涝保收田,既稳产又高产,粮食亩产由大集体时的300来斤猛然增产到千把斤,农民真正实现了刚解放时“点灯不用油,种田不用牛”、“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洋犁子洋耙”的梦想。现在,吃饭讲营养,穿戴讲时装,居住是楼房,用的讲时尚,连七老八十的老人人人都在使用手机,几十辆小轿车也开到寻常百姓家,到2020年,家乡一定能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到2035年农村一定能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40年弹指一挥间。乡路弯弯,今非昔比,家乡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乡音未改,乡情依旧,老母健在,亲人们都在,我从省城回家再也不用脚踏泥巴路了,我将回老家更勤啦!
第四篇:路情感散文
这少年正在走路,笔直的路,笔直的腰。
晶莹的汗珠正在烈日下闪着光,顺着宽宽的额头流下,有一些被他那不长的睫毛挡下,剩下的则滾入了他微微泛红的眼眶。可他并没有伸手去擦,甚至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依旧缓缓的走着。
这条路他父亲已走了二十年,七千三百天。一天两次,早上五点去一次,晚上八点回一次,风雨无阻。不为别的,只为了能将自家祖传的芝麻酥多卖一些,勤奋老实的父亲就像其他千万个普通的父亲一样,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女平平安安的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便毫无怨言的将自己大半的生命精血耗在了某一条单调而又饱含艰辛的路上。
所以他并不想在第一次走的时候就因为多流了几滴汗水而退却,他知道自己脚下踩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经过父亲的汗水滋润过的!
父亲天生脚跛,骑不惯三轮车,他喜欢扁担的两头均匀的压在肩膀的肌肉上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虽然走的比别人慢些,但心里踏实,久而久之,这条路便被他那滑稽的脚步踏的平坦光滑,再也生不出半株杂草来。
母亲生他的时候难产,父亲执意保大不保小,理由是孩子没了可以再生,老婆这辈子就只准备找一个。母亲笑了,微微翘起的嘴角洋溢着幸福,她喜欢父亲的敦厚老实,说话直接从不转弯抹角,但他毕竟还是理解不了母爱的伟大。孩子的生命本就是母亲赐予的,谁活不都是一样,女人该有的她都有了,只是可怜了这孩子,眼睛还没睁开就要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实在不忍,毅然的将自己的生命之火传给了他。后来有一次听醉酒的父亲说,母亲是天底下最贤惠的女人,事事都依着他,那回是她唯一的一次依着自己的性子做决定,他从未怪过她。
小时候,他不止一次的要求跟着父亲后面走一回,沉默寡言的他完全随了父亲的性格,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他真正的目的,只是想接过压在父亲肩上部分的芝麻酥,让他的背不要驼的那么快。有一次,他牛脾气上来了,顶着牛角非要接过父亲的担子,父亲一下子急了,扇他一记重重的耳光,怒骂道: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看着他委屈的泪水,父亲就想起了母亲,顿时焉了不少,语重心长的告诉他:只要你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将来有出息了,要陪我走有的是机会,现在不努力,将来就会像我一样,一走就是一辈子。
他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再也没有要求父亲将肩上的担子分给他些许,只是以勤奋苦学的方式去报答他。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如愿以偿的考上了理想中的名牌大学。可就在接到录取通知书这一天,却传来了父亲病危的噩耗,这位铁铮铮的汉子竟在自己走了二十年的路上,被肩上那条陪了他半辈子的老扁担一下子压垮,竟再也没有爬起。
满怀悲痛的他实在不解,这一条路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竟能将父亲那大山一般的身躯给彻底拖垮。所以他要亲自的走一次,这条父亲走了二十多年的路。
以前,他虽然没有真正的走过,但却看父亲走了无数次,自己也在梦中走了无数次。父亲走的似乎永远都是插满桂树的那一侧,灰褐色的树干从棕黄色的土堆边缘延伸出来,翠如新柳的枝条也在和煦的秋风中欢喜的招展着,惹得一个个白如棉芽的桂花笑的生出香儿来,迎风扑鼻,伴着父亲飘了二十年,陶冶了他那仅有的一丝情操。
现在,桂香还是有的,从过往的车辆掀起的呛鼻的尾尘中穿过来,再附着一股子酸臭的汗味,只轻轻的吸上一口,便灭了他淡袅雅香的梦。原本他依着对面清晰可见的高楼断定这条路最多只需一刻钟便可走完的,可是现在他至少已走了半个多钟,抬头一瞥,竟还有一大截已铺好了静候着他,冷不丁的一低头,汗水早已顺着下巴滴下,从黄里透着黑的颈部淌过,再慢慢的渗入皮肤,融入了淋漓的血液,流向了红的发烫的心脏。他不由得心里一酸,几滴冷汗又化成了在眼眶打转的热泪。
但他还是没有伸手去擦,甚至连头都没有甩一下,只喃喃的说了句:“这就是生活么?”
远远的望过去,从憧憬中看生活,它总是美好的。就像隔着一层纱去看如花的脸,是那么的绝美,妖娆而又不失神韵。就算你掀开纱去看,这张脸与刚才的也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也只不过长满了麻子而已。
父亲去世的那天晚上,他躲在一个月亮看不见的角落,毅然的将那张早已被泪水浸湿的通知书撕得一地。
第二天,他不顾三亲六戚的强烈反对,用父亲毕生的积蓄开了一家糕点店。
二十年后,他的生活也并没有像传奇故事中的主角那般的精彩,他只是将自己的糕点分店开到了第五家而已。
期间他经历了两次破产,其中的艰辛与苦难自是不言而喻,让人惊奇的是,每一次他都能用一根黄里泛红的旧扁担东山再起。那一条路也被人间间断断的滾上了沥青,铺上了水泥,一旁矮小的桂树也应着盖起的高楼换成了枝繁叶茂的龙柏。
每每酒酣之处,总有朋友会问他:“你当初为什么不选择上大学?”
“因为这就是生活。”他眯着早已被酒精涨红的眼说。
看着朋友们面面相觑,纷纷投来夹杂着羡慕的崇敬目光,他微微扬起了嘴角,举起杯中的满酒,连着他已经到了喉咙口的那句话也一起吞下了肚。原来,人在人生的风浪中站直了身子,也是可以很高很高的,不看他站起来,就不知道他平时是怎么爬的!
这个故事是真的!
第五篇:路(修改)(散文征文)
路
湾井完小何英卓
当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村里通向外面的路还是泥巴上面铺上一层碎石子,无数人,无数车从上面轧过,久而久之,石子就深深的嵌入那厚厚的土层中,这里凹下去一点,那儿凸起来一点,但是车辙印却总是有的。每逢暴雨过后的几天,我们的鞋都会接受泥巴和石子的洗礼,被染得黄黄的,那是一种亲切而又熟悉土黄。有时,不自觉的我们挽起裤腿,故意去踏路上的泥水洼,弄得脚上、小腿上都是一片黄,仿佛有人把颜料涂在上面一般,我们看了便哈哈大笑。回到家中等待我们的却是一顿责骂,那时的我们,还小,玩泥土路也能自得其乐。
当我到城里读中学的时候,可以经常踏县城那整洁平坦的水泥路了,觉得城里的路是多么的好,我们村里的路是多么的破旧。每次放假回家,走在黄土路上都要感叹一番,唉!这路何时也可以像城里那样平坦、干净?
当我读大学的时候,08年放假回家,家乡的路变了,变成了整洁平坦3.5米宽的水泥路,白白的,弯弯曲曲犹如一条白龙横我在田野之中。让人看了,心情是那么的舒畅,那么的愉悦。我的家乡,终于也修上水泥路了!
自从我们村里的水泥路修好以后,进村、出村的人们、车辆多了;人们走在路上都是笑嘻嘻的,再也没有以前走在黄土路上的那种愁眉苦脸样;砖瓦房渐渐的少了,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家,建起了两层、三层甚至四层的楼房,不少人家里还用上了自来水,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田野里再也不是牛一统天下的景象了,越来越多的小型农机在田野里轰轰作响,仿佛奏着丰收的乐章。口袋渐渐鼓起来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赶集,他们时不时的带着一家人或者约上三五个好友去县城里潇洒走一回。越来越多的新奇的物品、新的思想、各种各样的信息、被人们带回了村里水泥路缩短了村里到县城的距离,使乡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的话实实在在的验证了这句俗语。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小学——中学——大学,这是我所走过的路;泥巴路——水泥路,贫穷——富裕,这是家乡所走过的路;1921——2011,这是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路。
90年,是中国共产党所跨越的历史。从0到90,从弱到强,从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名党员到如今的60000000余名党员,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不断先前迈进。建党90周年,执政62年的事实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它所走过的路就是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求幸福,为国家求富强的奋斗之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繁荣昌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