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品读小学数学日记之预习
数学,从生活中来,也要走到生活中去,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使同学们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为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日记之预习,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今天,数学课后,老师布置我们预习除法估算。
预习是什么呢?老师为什么叫我们预习呢?我带着惊奇的心情回到家。查资料,问爸妈。原来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自己先把书上的内容看一遍,(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做上记号,等上课时,再认真听。)这样,就能对新知识有了初步认识。
我好奇地预习着除法估算。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估算538÷62时,可以把538看作540,62看作60,那么,538÷62≈9。原来,预习可以帮助我扫除数学学习的障碍,我对估算有了初步的理解。听课时,我能很快地接受新知识。即使有疑问的地方,也能迎刃而解。
所以,课前预习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因为成功的预习,可以使听课质量更高,学习的效率也跟着提高,所以,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第二篇:小学数学预习故事
小学中高年段数学预习故事二三事
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在数学教学方面颇下苦功。然而处于目前电子化的年代,城内的学生基本都是放学后圈在屋里玩电脑、看电视,其他没有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了!因此现下的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现在所教班级是从一年级开始带的班级,我坚持扎实有效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收效甚好。
目前,我所任教的是高年段数学教学,小学中高段语言文字较为丰富,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预习采用“自主式预习”,通过让学生进行先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问一问、查一查等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通过了解预习完成得好的同学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预习。
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安排学生预习,我们在预习中体会到预习的必要性。我们先欣赏课本17页部分国家的国旗、地区的区旗及一些美丽的图案,你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最终在我的引导下总结说明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再通过想一想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解决下面的问题,把你的方法写在下面:
1、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吗?
通过写一写
1、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他们是轴对称图形?把你的方法写下来,定对称轴。
3、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4、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5、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通过画一画
1、尝试画一画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的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让它的宽和长分别是4个格和6个格,不用折纸的方法,你能找到它的对称轴吗?找一找近似于轴对称图形的汉子、数字、字母?做一做
1、尝试用剪刀剪一个对称图形。
2、画出你所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查一查布置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在课外书或网上查找一下有关轴对称图形知识内容并记录下来,课上与同学交流一下。最后说一说安排有条件的同学将预习获得的知识说给家长或同伴听一听,征求家长或同伴的意见。
这样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总结的方式安排好一节绝美的预习课,相信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们会在课堂上有更精彩的表现,更加牢固地掌握并运用知识,改变以往老师的一味说教,学生无味地听讲的枯燥模式。
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通过良好的预习把生活带入课堂,再加以细致准确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准确的知识再到生活中学以致用,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关键在安排
学生预习时一定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这节课,不然学生盲无目的地去听一节枯燥的数学课,难免会溜号,收效甚微。
我在布置学生预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四年级数学第八册)时,先安排学生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刚刚了解大概内容,认为这节课似乎很简单。接下来,让学生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学生此时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去预习本节课,争取在课堂上能通过自己预习得到的结论来征服老师和同学。
我布置学生按如下的方法预习:
1、动手实践: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量一量,它们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2、学会比较:再把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看看各是多少度。
3、总结归纳: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4、结合运用: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运用到这节课的知识,可以上网查一查,也可以在周围的地方找一找。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并且学生的结论是自己得出来,他们知道知识的来源,同时也会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结论去完成课后练习,就连平时上课接受知识能力差的那些学生也体会到了预习的快乐,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就看你是否尽力去征服知识。
学生通过卓有成效的预习,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所学所想,课堂上通过小组活动,教师适时点拨,这节课的重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在学生有了预习的兴趣、掌握预习方法之后,学生对预习应该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会认识到,预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上老师将要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同时,只有自己认真地预习,才能在课堂上与同伴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火花和光亮,久而久之,让学生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对于较容易的知识,学生预习上存在的问题不大,但一旦遇到难一点的知识,学生兴趣全无,预习的效果差不说,就连课堂上听的兴趣也没有,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时,多提出问题,既可以是预习过程中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其他的想法或要求。作为教师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以便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教师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学生完全不懂或大多数不懂的作重点专题突破,以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安排学生按以下步骤预习会“事半功倍”。带领学生欣赏课本22页美丽的图案,你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此时我总结说明图形是平移或旋转得来的。
接下来是较为复杂的操作问题,把学生分组,每小组给一张卡片,让学生以小组
为单位大家协助完成以下的操作。步骤如下:
一、解决怎样用平移的方法得到22页图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画什么?自己试着在方格纸上画一画。①基本图形是什么②要向哪个方向平移③总共平移几步 ?
二、解决怎样用旋转的方法得到课本23页的图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画什么?自己试着在方格纸上旋转一下。①先确定以哪个点旋转②确定旋转方向(是顺指针还是逆时针)③看旋转角度。
三、画图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边长为2个格的正方形,先向右平移5个格后,再向下平移4个格②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2个格和4个格,并绕它的直角顶点顺时针连续旋转4次后看是什么图形?
四、小组研究想一想①将一个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根据分别是什么②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五、结合生活实例查一查①生活中的通过平移得到的图形有哪些②生活中的通过旋转得到的图形有哪些?
六、小组合作做一做①尝试设计一个通过平移得到的美丽图形。②尝试设计一个通过旋转得到的美丽图案。
通过这样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较复杂知识的方法,学生在预习中不但没有乏味的感觉,而是齐心协力预习好此节课,那么可想而知我在真正的课堂上,这节课就变得简单得多了。基本都是由学生自己演示完成,并且能得结论,做出美丽的图形,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认真踏实地抓好课前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第三篇:小学数学日记推荐之买东西
小学数学日记推荐之买东西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
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
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第四篇:预习除法估算数学日记
今天,数学课后,老师布置我们预习除法估算。
预习是什么呢?老师为什么叫我们预习呢?我带着惊奇的心情回到家。查资料,问爸妈。原来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自己先把书上的内容看一遍,(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做上记号,等上课时,再认真听。)这样,就能对新知识有了初步认识。
我好奇地预习着除法估算。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估算538÷62时,可以把538看作540,62看作60,那么,538÷62≈9。原来,预习可以帮助我扫除数学学习的障碍,我对估算有了初步的理解。听课时,我能很快地接受新知识。即使有疑问的地方,也能迎刃而解。
所以,课前预习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因为成功的预习,可以使听课质量更高,学习的效率也跟着提高,所以,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第五篇:数学日记之鸡兔同笼
数学日记之《鸡兔同笼》
你以前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吗?就在今天,我学习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出自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记叙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通过学习,我学会了四种方法解这道题。
一:列表法,从有一只鸡一只兔开始依次往下试,按照试出的结果计算,看哪一个正好是35个头,94只脚。
二:假设法,假设全部都是鸡或兔,算出脚数,减去实际的脚数,再除以鸡兔两脚的差,算出的结果就是另一种动物。
三:方程法,设兔为x只,则鸡为35-x只。再根据鸡的脚数加兔的脚数等于鸡兔共脚数列出方程,再解方程。
四:抬腿法,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2只脚,还有94÷2=47(只)脚。兔就比鸡的脚数多1,这时,脚与头的总数之差47-35=12,就是兔子的只数。
以后,我要把这几种解题方法用到其他鸡兔同笼的应用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