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发火是最好的教养美文摘抄
“别跟我分析什么对错,老子在家就是天。”“如果不是你那么蠢,我在外面能这么累吗?”
这是昨晚打车回家时,听到一位中年司机师傅说的话。对话中,他不断痛斥着电话那头的人,言辞激烈。而我虽无法确认与他通话的是谁,却能确定对方一定是他最亲近的人。
有时候,你总是可以通过一些人,看到自己的影子……
想起之前自己的种种行为,和眼前这位司机师傅如出一辙,每当自己不顺心的時候,总是有理由怪罪到身边人的头上。出门旅行不开心,气全都撒在男朋友身上;参加演讲压力大,抱怨闺蜜在旁边给我添堵;大型考试睡过头,抱怨妈妈没有叫醒我;来“大姨妈”肚子疼,抱怨爸爸给我做的饭放凉了;后来甚至连自己的事业有些不顺,也会怪父母没有在创业路上给予支持。
当然也看过很多人与我和这位司机大叔有类似情况。有人事业受挫就回家借酒撒泼,甚至打骂女人;有人在外受欺负一声不吭,回家却吆五喝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太多人都会把最差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
一位旧友,是某品牌公司的艺术总监,和她交谈时,总感觉如沐春风。我几乎从未见过她发火的样子,即使下属犯下再大的错误,她都会悉心教导。而就是这样一位女神,曾在酒后跟我忏悔:很多人都说她温柔善良,可唯独面对自己的亲人,她就像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
似乎我们就是这样,也许能对陌生人客客气气的,可一面对亲人,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所有的负能量瞬间爆发。
小时候,跟小伙伴一起玩耍,无论吃什么都会平均分配。可回到家面对兄弟姐妹的时候,就连一盒糖果也会争得面红耳赤。长大后,对同事,我们谦让有礼,偶尔也会请客吃饭;对不熟的人,我们毕恭毕敬,偶尔也发条节日祝福的短信;可唯有对身边的亲人,可能连一句节日问候也不会记得。
人们说:你永远只能伤害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我想,这真是个悲凉的真理。
周国平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
最好的教养,就是不对亲近的人发火,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深到骨子里的教养。
第二篇:最好的教养美文摘抄
在我们县城的新华书店内,有一家新开的咖啡馆。一个周末,我带着女儿去那里看书。
在我们对面,是一对母子,她的儿子跟我的女儿年龄相仿,十一二岁的光景。突然,他小声对他妈妈说:“妈妈,我想吃水果。”妈妈说:“那好,我这就去给你买。”过了一会儿,他妈妈端着一盘子水果回来了。儿子于是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想到,他的两片嘴唇一动起来,吧唧、吧唧地,动静还不小呢,搅得我们无心看书。
显然,他妈妈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对儿子说:“慢点吃,声音小点。”接着,抬起头来,看着我女儿,说:“来,一块来吃,这里还有一个叉子。”我女儿有礼貌地拒绝了。又过了一会儿,他们竟然走了。当然,那烦人的吧唧声也被带走了。安静真好。
我不经意间,转身看了一下身后,竟然又看到了那一对母子,他们正坐在那里边吃边拉呱的样子——那里是喝咖啡的专区,离我们这里较远,一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就在那一瞬间,有种感动从心底腾地一下升起来。那男孩的妈妈真有教养,对,教养。他们离开这里,就是不想让她儿子吧唧嘴的声音影响我们看書。说实话,他们当时要是不走的话,我们肯定走,要知道,在那种情形下,人的口水会不听你的指挥就流出来,然后再去一次次地咽口水,那就不用看书了,读书的心思全被口水给带走了。
她真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她用自己的一个小举动为我们诠释了教养的内涵:让人感觉到舒服就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养。
所以,教养这回事,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而是你与别人和世界的事。因此,你自己说你有教养,那未必是真的,就像你自己不能把自己拽起来一样。而一个人到底有没有教养,取决于别人的感受——如果他们对他的行为、思想感到舒服进而认可、欣赏、钦佩他,那么他就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即使他腰缠万贯,浑身上下都是名牌,说活也彬彬有礼,态度也貌似谦逊有礼,那他也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这就告诉我们:教养不是外物包装的结果,而是一个人内心的光芒——它照亮、温暖了旁边的人们和世界,至于它多么明亮、温暖,那得靠别人去感受,如果别人感觉舒服了,那就说明他的教养有亮度、温度。
第三篇:餐桌是最好的课桌的美文摘抄
自从儿子上中学之后,我与儿子见面最多的地方,就是餐桌上。
早晨六点,儿子必须准时起来,洗漱,吃早饭,然后,出门去上学。这时候,我多半还没有起床。中午,我们一家三口,在各自的食堂吃饭。晚上,儿子总是最后一个回到家,课多,放学迟,没办法。等儿子一回家,我们就开晚饭。为了让儿子能吃上一口热饭,妻子总是能在门铃响起来的时候,恰到好处地炒好最后一道菜。儿子放下书包,径直来到餐桌旁,吃饭。他总是埋头吃得很快,狼吞虎咽,很饿的样子,又很匆忙的样子。让他吃慢点,他嘟囔着,还有好多作业要做呢。我和妻子相互看一眼,怜惜地叹口气。吃好饭,儿子一转身,去他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去了,直到很晚,才出来洗漱一下,睡觉。这一天就算结束了。
即使双休日,与儿子的见面机会也不多,大部分时间,他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做作业,除了偶尔出来喝口水,或者上厕所。不过,双休日终究是不同的,唯这两天,我们一家三口,可以围坐在餐桌旁,共进早餐、午餐和晚餐。这是多么难得的幸福时光。因此,双休日的任何应酬,我都是坚辞的。
餐桌,是我们一家三口,尤其是我们两夫妻与孩子聚在一起最多的地方。餐桌上,也成为我们了解儿子的一个窗口。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
儿子在学校的情况,除了老师告知的,我们基本上都是在餐桌上获悉的。今天在学校遇到了什么新鲜的事,开心的事,或者不顺心的事,儿子都会告诉我们。这算是我们从小培养他的一个好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和父母讲。还是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他回来之后兴奋地跟我们讲,班上有一个女同学,对他特别特别好,长大之后,他一定要讨她做老婆。我和妻子笑岔了气。但我们没有批评他,更没有训斥他,只是告诉他,等你长大了,还这样想的话,我们一定支持你。没过多少天,儿子就忘记了这个茬。
初中的时候,儿子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生,每次看到她,脸都憋得通红,上课老是走神,儿子很苦恼。这事也是吃饭的时候,他自己告诉我们的。孩子早恋固然不好,但可怕的其实并不是早恋本身,而是父母压根就不知情,而错失了帮孩子一把的机会。儿子告诉我们之后,我和妻子认真地商量了对策。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告诉儿子,你那个吧,其实算不上早恋,顶多只是暗恋,单相思。正像你暗恋这个女生一样,说不定也有个女同学暗自喜欢你。儿子的脸,被我们说红了。我赶紧又补了一句,老爸年轻时,也和你一样,有过暗恋。这下惨了,儿子穷追不舍让我交代自己的老底子。我只好老实交代。儿子瞅一眼老妈说,没想到老爸年轻时还这么浪漫。我说,你老妈也有故事。在儿子的追问下,妻子也坦白了。听着我们那个年代久远的故事,儿子笑翻了。我告诉儿子,喜欢女同学,这是很纯洁的感情,很正常,既没必要担心,也没必要自责,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件贵重的礼物,暂时埋在心底。儿子听从了我们的建议,慢慢地度过了这一关。他和那个女同学,成了最好的朋友。
只要儿子愿意在餐桌上讲的事,我和妻子都会认真地倾听。让孩子敢讲话,乐于讲话,并把话讲完,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喜欢用餐时放音乐,而在我们家,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边吃饭,边交谈,是最美妙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儿子上高中之后,我意识到纵令儿子与我们在一起吃饭,也将慢慢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他很快就会离家读大学去了,到了那时,只有假期,我们一家才有可能团聚在一起了。因而,每一次围坐在餐桌旁的机会,都弥足珍贵。
也有很多时候,儿子不想讲话,只顾埋头吃饭。这时候,我就会和妻子交流一下各自工作中的情况,并就某个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候,儿子会突然冒出一句,表明他的观点和态度。不要以为孩子与这件事无关,他就丝毫不关心,对这个世界,他开始尝试着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这样的交流,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没错,对一个家庭来说,餐桌远不止一个吃饭的地方,它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餐桌是家里最好的课桌,它可以帮助你教给孩子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第四篇:最好的伯乐是自己美文摘抄
和朋友一起聊天,朋友一直在抱怨公司的老板不好,细数了老板的种种不是。我问朋友,如果你是老板,会愿意聘用现在的自己吗?
工作固然只是生存的手段,但最好的伯乐是自己,我更希望把它看成是生活的乐趣,为此投以热情,报以激情,寄以梦幻。没有虚度过在时光里流过的每一粒细沙,非浑浑噩噩之辈,亦非趋炎附势之徒,自然,如果我是,有什么理由不愿意?
其实,朋友工作的公司,我是多少了解一些的,虽然不大,但氛围相对宽松,这可能也是她为什么一直抱怨却依然没有离开公司的原因。
乍到新公司时,尽管有着多年经验,但我还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新人,时时处处都多学多问。办公室领导觉得我是新人,别的同事不愿干的杂活、累活,都会分配给我做,我都乐颠颠地去做,以至于其它办公室的同事看不过眼,中午一起用餐的时候就会好心跟我说几句:你没来之前,这事都是谁谁干的,你这一来倒好,他们都当起甩手大爷来了,让你一个新人扛大梁,真好意思的。我则跟同事解释:我是新来的,领导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在新公司我就是新人,就得从零开始有归零心态,我是在给自己工作,不是干给谁看的。
年底开总结会,刚到新公司半年的我,即被公司评选为最佳新人,老板给我颁奖时还打趣说:你还算新人?我笑着从老板手里接过奖牌,这不仅是公司对我奖励,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交待。
最好的伯乐是自己!连你自己都不愿意雇佣自己,怎么去让你的老板重用你?
有了公司的肯定、领导的信任,我干起工作来更是如鱼得水。餐厅的管理一直公司的老大难问题,常常反馈一堆问题,老板看着这些问题气就不打一处来,办公室领导被老板批得也真挠头。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咸了淡了重口难调,办公室领导新年一开始就把餐厅交给我打理,明眼人知道,表面上这是对我工作的信任,实际上是给我个刺猬抱着。
我在以前的公司没管理过食堂,但我知道,任何管理工作都是相通的,只要你用心,把餐厅当成自家的餐馆管理,就没有管理不好的。
我天天上班就去餐厅呆着,从进货到清洗再到饭菜制作全程跟踪,饭菜关系到同事的福利,做好饭菜就是给同事谋福利,就是给公司创效益。
一开始,餐厅的同事不习惯,以前做饭糊弄惯了,大灶做饭给同事吃,餐厅自己吃饭时开小灶,所以大灶饭菜质量好与不好,他们根本不管不问。我管理餐厅后也不要求别的,就要求他们的午餐也跟大灶一起吃。餐厅的同事一看没招了,做起来就格外用心,采购时就会选质优价廉的,清洗时也是先泡再洗不含糊,制作起来更是用尽了心思,变着花样做自己可心的。
没出半个月,同事们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开了,说餐厅现在的饭菜不仅花样多,价钱还公道,最主要的是,餐厅师傅也跟我们吃一样的饭菜,卫生肯定有保障。从当初公司仅有一半的员工在餐厅用餐,慢慢上升到了90%以上的同事都选择在公司餐厅用餐,对餐厅提意见的同事还有,但在老板看来已经瑕不掩瑜了。
就这样,年底总结会,我被公司评为管理明星,在老板给我颁奖时,我就在想,办公室领导会不会新年又有新任务交给我呢?果不其然,办公室领导提出离职,老板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接替办公室领导的职位,我当然义不容辞。
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前提条件是你对得起自己。如果你混日子,对不起,实际上你是混自己。如果在公司不好好工作,荒废了几年,几年后你怎么办呢?你觉得你有竞争力吗?你付出了真诚就会得到相应的信任,你献出爱心就会得到尊重。
人在职场,最好的伯乐就是自己,加油吧,别让千里马毁在自己手里。
第五篇:谦逊是一种教养美文
有位哲学家这样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贴在地面步行是一种谦逊,浮在云端跳舞,虽一时耀眼夺目,但终究会摔落下来。做学问和做人,都需贴着地面步行的谦逊态度和内敛沉着的精神品质。
世上缺少的,是贴在地面步行的人。谦逊的姿态是一注雨露,滋养着学问的幼苗枝繁叶茂;谦逊的姿态是一束暖阳,照拂着学问的花朵满溢芳香。哥本哈根的一座小镇,便持守着一份谦逊。小镇里曾居住了格林兄弟等文学大家,更有数不尽的学者踩过古旧的石砖,呼吸过这里学识的芳香。而今那些红色的砖房被改造成理发店、小卖部等普通的处所,只有墙上悬示的标牌告诉人们,曾有闻名于世的学者住在这里,写就了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欧洲人抱持着这样一份文学教养,让文学的气息渗透了小镇的每一处砖瓦的缝隙。
浮在云端跳舞的人,这世上却是太多了。随着出版界的日益浮躁,越来越多的人争相跻身作家之列。微博上的逗人一笑的语句,几篇粗粝的文章,便可以凑出一本书,而微博认证的闪耀符号后跟的简介便换成了“作家”“学者”。没有真实的学问,却用各种方式彰显和吹嘘自己的价值。这样浮在云端的人,虽一时起舞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却没有质地纯粹的学识支撑自己,在一阵狂欢般的起舞后终将草草离场谢幕,只留下那不堪卒读的纸页,散成一捧沙,流失于欲捧起珍珠的双手之中。
谦逊是一种教养,是沉淀在人内心中平静而优雅的姿态。生命有所沉积的人不着眼于自身的成就,他们将自己的光芒敛起,更好地投身于学术。他们也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将之吸取为修饰自身的力量。正如米开朗琪罗听取朋友的意见修改雕像的鼻子,日本舞伎大师守田堪弥在学生的提示下解开鞋带,更好地诠释一位旅人的形象。他们都怀着谦逊的教养,愈发成为时间洪流里的星、泥沙中夺目的珍宝。
让我们沉下自己的内心,贴在地面缓慢而坚定地步行,最终会在谦逊的牵引下,成为在地面踏实地起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