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时间:2019-05-15 12:2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第一篇: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要实现的目标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从高校管理层、职业导向、就业、教学理论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为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构建而组织的教学模式。目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上世纪90年代初体育专业进行设置的,虽然随后有一定的修改,但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对于健身、健康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原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例如人才培养过“专”、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模式过于单

一、课程设置未考虑社会实际需求、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脱节。在“互联网+”的创新背景下,如何以职业为导向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1指导思想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不仅要求知识的体系完善,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侧重知识的实用。因此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从思维变革,以多维度创新理念为前提,以职业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构建职业、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关键节点在师资队伍建设质量,重点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建立科学、灵活的考核体系,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建立科学、高效、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1.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通过系统化、实用化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打造一支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及产、学、实践、就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教学内容相对体育科技发展滞后

虽然体育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历经修订数次,但教材本身就相对体育科技最新、最前沿知识有滞后性,未能解决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汲取先进的理论,不能掌握最新的体育科技发展。

2.2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新的教学体系和社会需求要求

学生最终的素质和能力,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专业教师的能力高低对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大部分教师是“单一”型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整体素质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社会需求。所以对人才模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对教师自我能力提升的督促,只有师资队伍质量整体得到提升,人才培养才能有坚强的“基石”。

2.3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普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以竞技类为主,其他大众亟需的项目开设的较少,如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康复体育等项目。还有课程开设不能衔接学生实习、就业等环节,只强调“专业”,而忽视休闲性,如健身、户外旅游、体育产业、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这些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受限,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策略

3.1学校管理层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人才培养模式要变革要创新,需要有巨大的推动力量。对于高校而言,推动力量只能自上而下,利用学校的行政力量,以学校相关的管理条例的形式去自上而下进行贯彻。学校管理层在思想上重视,在制度上能坚决执行,使院系、教师看到这种要变革创新的决心,再辅之以一定的激励措施,才能使教师由被动转变向主动创新过渡。

3.2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要汲取美国、日本、英国等教育比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3.3在教学中要引入动机理论、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理论,以刺激学生学习主动性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按需施教、因材施教。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自小生活环境不同、个人受教育程度不同、个人特长不同、成长经历差异较大,故在身心方面的个体化差异较为明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的驱动力,是摆在每一位专业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教学环节中要引入动机理论,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理论,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促使学生学习,使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3.4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

教育部规定如某专业连续几年就业率较低,将亮黄牌限制招生,如果没有改观将停止招生,所以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要提高学生就业率,就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一体化教学。在校内应该建立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中心,使学生在其中能够得到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然后利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得到职业技能的锻炼和训练。总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多方联动、多维度创新的过程,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要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的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社会体育市场建设和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服务的本领。

作者:王伟 王敬 单位:邯郸学院 邯郸市农林路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广群.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015(2):64-67

[2]王玉侠,李润中.基于就业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环节一体化培养模式设计[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5):39-40

[3]王刚军.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6):51-55

第二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和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较晚,但是其在发展速度上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而这种形势也为体育专业人才的带来了较大的社会需求。这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如何培养一批兼具体育专业知识、市场营销管理等全面知识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成为了体育经济视野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体育经济影响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体育经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经济在我国也开始蓬勃发展,并展现出惊人的速度,尤其是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周期里,我国相关的体育事业和产业以及体育经济的规模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20%。在体育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关于专业体育人才需求也随之加大,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人才,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则需要改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要以市场为导向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基于体育经济视域能够明确看出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人才的就业为出发点才是真正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被明确之后,才能在其指导下,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这种对市场倾向的迎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专业知识面比较广的社会体育人才,同时也必须要注重深化人才的专业知识,构建“T”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则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对某一专业学科深入研究,这样也就能够逐渐让学生知识从广度向深度方向发展,这样更有助于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专业基础的研究性人才。其次,还必须要加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应用技能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满足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才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则需要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应用能力培养。一方面需要强化学生的健身知识应用训练,同时也需要加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及管理方式训练,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知识培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相关锻炼方式,以强化学生理论技能。并且还需要依照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以能够提高体育人才培养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最后,还要鼓励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根据相关的社会就业调查,大约有九成的社会企业是认可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这类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证明能够能够很好地帮助企业进行人才的初步筛选,也是人才能力综合能力的一种证明。所以在相关高校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这是在毕业生面临激励的市场竞争时所必然做出的选择,也是提高毕业生求职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很多企业在择人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到这个人的理论知识怎样,而且更多地会偏重于此人相关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否达到岗位的要求,所以高校在鼓励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对其职业素质的一种培养鼓励。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要加强社会体育人才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这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也是职业素质中职业道德的主体部分。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设置了科学合理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就该着重解决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了,因为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则需要重视多层次课程的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主次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将核心课程和相关的实践课程最为重点,然后围绕此开设多层次和多角度课程的学习,依此实现研究型、应用型和综合型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学校也需要强化硬件设施成本投入,以能够为广大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和相关的中医医院进行合作,在推拿、针灸、按摩等诸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时间的机会,以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扩展。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和相关的医院和康复组织建立相关的合作协议,将其作为学生实践的重要基地,为学生在场地和师资方面提供帮助,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教学、观摩体验等活动,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校内和校外资源的双重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人才的培训,对学生以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帮助。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社会体育人才评价体系,不但对学生具有一定影响,并且对于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关于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要注重以人为本,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需要提高对学生本人的重视,从而制定人性化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评价体系,那么在学生成绩评估中则不单纯依照成绩确定,还需要加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应用技能考核,以有效改善之前以分数为尊的不合理评价机制。人性化评价机制则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教师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要重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问题,重视对教学治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创新的考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有注重对因材施教思想的运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充分激发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体育经济发展下,对于教育部门及其工作者来讲,则需要深入分析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改善对策,一方面需要和我国的基本情况相结合,另一方面则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社会体育人才专业发展刚刚十多年,各个方面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相信在未来,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之下,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将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森英.贵阳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2]严德一.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趋势与培养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35-38.[3]彭飞.体育经济视阈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中国商贸,2012(33):229-230.[4]刘雪.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5]周海云,李燕,许凤莲等.体育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6):100-101.[6]夏会国,侯晋龙.我国体育经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预期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3):68-70.

第三篇: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摘 要】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始终是我国各类普通高校较为困惑的一个问题,学科的复杂性、前瞻性,导致目前普通高校办此专业在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设置上的混乱,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文将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究,旨在促进我国普通类高校开办该专业成功。

【关键词】普通高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普通高校对信息化相关专业培养趋之若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是以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类信息及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所需的人才培养的专业。目前,各普通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都要参照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录的要求,在符合教育部下达的专业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办的历史较短,各高校教师所拥有知识结构的不同以及对该专业理解的不同,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重点大学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应有所不同。因此,普通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上在与教育部下达的专业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保持一致性前提下,更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保证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合理设置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之根本。其中,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了知识、能力、市场和未来四个方面的导向作用。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据专业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设计一套最优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又满足信息时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多方面的需求。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当充分理解和把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教育部在下达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曾明确指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据此,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包括: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文化基础课程是基础,专业课程是核心,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是主要技术支撑手段。很多学校忽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分强调计算机和软件等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这样会导致培养的学生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但又不能真正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相媲美,这样会使该专业的毕业生陷入技术误区。

课程设置要尽量结合本校特色优势学科,满足地方建设需求。专业课程中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要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可设置信息管理学、运筹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等课程;选修课程设置中,要根据本校自身优势学科开设相关课程,如带有化工行业背景的学校可开设化工原理、化工生产运作管理、化学工艺学等课程,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为企业节省后续培养成本。在课程设置与制定中要认真听取企业和行业专家意见,对课程结构、比例、学分、内容衔接等方面进行推敲,力争做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管理科学知识相统一。确保在课程制定方面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形成更完备的教育课程体系。

三、走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办学模式

人才培养的起点在高等学校,人才的使用在企业。通过二者合作,能很好地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在校企合作中,可从共建实训基地入手。将教学从课堂上延伸到企业管理一线中,按照企业的真实需求,来提高学生的技能。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很多学校花费了大量精力与财力进行了专业建设,但由于行业技术的不断变化,原有专业教学远远滞后于现有的市场需求。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正是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符合企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标准。这对于解决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进行校企合作后,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组织相关专家、教授、教研室老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另外,还可以通过外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专家的方法,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益的补充。

四、自我创新发展能力的培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该专业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信息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这就要求该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强一些。为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活动中,针对“拔尖”学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优创”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教师努力为他们提供创新训练环境与条件。“针对性”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挑选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针对性”培养,对其理论学习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在创新能力培育中,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校园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正以其资源丰富、资料搜寻快速和圈子互动等特点逐步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网络在学生的学习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总之,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人才的应用型。培养模式的选择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还要保证学生有较好的实践技能及较强的自我创新发展的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群.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01).[2]陈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3]张秀萍,王春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第四篇: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一、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还可以很好的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提高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首先就是要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教师要到施工企业、造价咨询公司、设计单位、工程承包公司、建设监理公司等用人单位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大多都是应用型人才,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专业资质取证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科学、合理、实用,可构建如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造价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知识结构和造价能力两大部分,其中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造价能力形成能力培养模式,而且能力培养模式中,专业实践是一部分,认知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设计是另外一部分。知识结构可以形成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满足造价员资格考试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和我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对知识结构的要求;造价能力可以满足造价员、造价工程师能力的要求和工程造价业务市场化要求以及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对工程造价人才能力的要求。最后,以知识结构和造价能力培养要求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制定的教学计划不但覆盖我国造价工程师制度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现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相符合。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一,把职业能力作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二,以专业能力需要为基础,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其中对于专业的理论知识,重点是突出它的应用性,明白他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就可以,不需要懂其推导过程;三,在构建的课程体系中,要注重可以培养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课程体系。

二、注重实践教学,推行素质教育

工程造价专业对人才的实践性要求很高,因此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是创新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对其进行细化,可分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两项能力分别化为具体的目标,并确定有关的内容,从而找出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措施。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一边向同学们讲解理论知识,一边让他们进行相关的练习,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基本原理。为毕业实习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关系,让教师可以随时的掌握学生们的动态,在组织实习工作的同时,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如有必要,教师也可以定期到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给予手把手的指导,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快速的成长为社会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加强对学校实践环境的建设。建设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建筑施工虚拟仿真实训室等,这些实验室不但可以满足各项实训教学的需求,还可以鉴定各个工种上岗能力的技能。与地方各类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们提供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训基地,这样,不但可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和现场的工程师可以共同对学生提出实践要求同时注重发展素质教育。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使他们取长补短,优化备课教案,并以此建立全面、优质、完善的习题库和试题库。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进行预习和复习、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实施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中,从而实现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真正的贯彻落实该制度,并使其发挥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实践要求比较高,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完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第五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1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与不足

1.1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

从专业特性谈起: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是针对我国移动通信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增多而新增的专业。不属于传统专业。因为移动通信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比如移动手机软件开发人才、移动设备维护人才、移动通信的相关企业需要的人才等。所以,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广阔。但是有利必然有弊,弊端是,迅猛发展的移动产业,使得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变快。一些主流技术在3,4年后,可能就会很少使用,甚至被淘汰。这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发起了极大的挑战。

1.2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存在的不足

首先,专业创建时间短,造成该专业软硬件教学环境还不十分完善。实验室、实训室、教学基地等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其次,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高职如果不实时与企业保持联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就容易被知识甩在后边。出现教学与岗位技能脱节的情况。再次新兴专业的教学资源匮乏。教材、教辅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不足,更加不能适合于每个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侧重方向。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式方法探索

2.1侧重实践教学锻炼学生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鉴于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态势,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

2.2深入与企业合作,工学结合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最佳选择。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

2.3打造过硬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这就要求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不但理论知识丰富,更需要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尤其是擅于将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来解决工程实践的教师,所以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具体采取用了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由有经验的教授和专家做导师,从青年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及学科方向、科研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和培养,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青年教师不仅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教学经验,而且导师的思维方式、人格魅力都会对青年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举办课件制作大赛,提高教师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选派青年教师到省内外高校盯课、学术交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4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教学研产一体平台

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息息相关。软件开发起到重要作用。依托成熟的互联网软件技术,可以开发网络平台。重教学方面,可以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可以为师生交流、教师研讨创建便利条件。从学习方面,学生可以下载学习资料。可以跨越时间与距离,向教师提问。更加可以拓展为教学选课,自我知识题库考核的多样化学习的平台。从研究和生产研发角度。让企业与教学通过平台搭建桥梁。将项目、任务、科研目标通过平台,让学生和企业人员、教师共享。共同开发,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下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一、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所我国部分地方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 要: 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高职类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日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论文(精选5篇)

    摘要:本文以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展开论述,从地方高校对应用统计学专业教学的调整要求入手,分析了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

    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以大理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为案例,对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推动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创新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其核心主旨在......

    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杜运山 [摘要]笔者借鉴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全面分析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理论的特点,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树立新的人......

    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显示,人才的流失现象非常的严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三加工”模式。DDI对2006-2007年中国的主要大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包括北京李宁体......

    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拔尖体育人才孵化培育基地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要求,实施2010年后备人才工程是一项体育后备人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