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建设建议论文范文
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自1996年建设以来,为建材及相关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特别在传统建材如玻璃、陶瓷、水泥、耐火材料等行业深受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我校为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采取了专业学位硕士、卓越工程师计划、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众多举措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与此相适应,材料类工程技术人才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应具有突出的工程开发、研究及应用实践能力。《材料工程基础》是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中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结合《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中的实践体会,从课程现状、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现状
由于材料的综合性、多样性和跨学科性,使得材料工程基础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很难对其进行界定。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材料工程专业均开设了《材料工程基础》或类似课程。然而同样是《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全国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及培养目标在教材选用授课内容等方面却迥然不同。对教材而言,《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或相似名称课程的教材较多而且不同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授课内容而言,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特点。四川大学偏向于讲授金属材料的物理冶金,阐明金属和合金材料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加工过程及性能之间的基本规律;浙江大学虽没有开设《材料工程基础》,但开设了《材料工艺基础》,讲授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及制备方法。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在基本理论、工程研究方法、工程测试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而《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跟不上企业技术的发展,呈现相对滞后的现象。当今工业生产的过程大部分通过商业软件进行设计,并进行先进的自动化控制,因此《材料工程基础》课程还应介绍工业最新的技术和先进设备,同时应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原理、应用软件和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
针对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培养计划,《材料工程基础》课程选用武汉理工大学孙晋涛教授编写的《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作为教材。
本书有六章内容,包括气体力学在窑炉中的应用、传热原理、传质原理、燃料及其燃烧、固体燃料气化过程及设备、干燥过程与设备。由于该书是按76~94学时编写的,而分配给《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只有40学时,因此根据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在讲授该课程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使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此外还选择了武汉理工大学徐德龙和谢俊林教授编写的《材料工程基础》、陈卓如编写的《工程流体力学(第2版)》、杨世铭和陶文铨编写的《传热学(第4版)》以及孙学信和陈建原编写的《煤粉燃烧物理化学基础》作为主要参考书。《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简要介绍如下。
1.气体力学在窑炉中的应用(12学时):本章主要介绍气体流动的质量方程、能量方程、动量方程、两流体伯努利方程、分散垂直气流法则、烟囱的工作原理及烟囱的热工计算等,让学生们掌握气体在硅酸盐工业生产中的流动规律。
2.传热原理(16学时):本章主要介绍了三种基本传热方式(即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相关的传热计算等,学习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传热的客观规律,能够通过本章的学习提出强化有益传热、削弱有害传热的途径和措施,以达到高产优质低消耗的目的。
3.燃料及其燃烧(6学时):本章主要介绍了燃料的种类和组成、燃料的热工性质及选用原则、燃烧计算、燃烧过程及燃烧设备等,让学生了解各类燃料的热工性质、燃烧过程及燃烧设备的特点,掌握燃烧计算的方法,以便合理地选用燃烧设备及组织燃烧过程。
4.干燥过程与设备(6学时):干燥的方法、湿空气的性质、湿空气的I~X图及其应用、干燥过程的物料平衡及热平衡、干燥的物理过程、干燥设备等,让学生了解物料或制品干燥的基本规律,为其后续的加工提供保障。
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较多,计算量大,特别是流体力学、传热原理等章节,基本概念抽象,数学推导过程复杂,对高等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且各章节内的连贯性较大,一旦学生对前面讲述的知识没能很好地掌握,对后面理解新知识就很困难,容易失去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三、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任课教师应及时为同学答疑解惑,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1.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如前所述,《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涉及了众多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推导,如果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教学内容。因此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控制讲解速度,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思路跟上讲课的节奏,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若能有效地结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工程实践等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2.提问式教学。《材料工程基础》课程虽然是专业基础课,但其与工程实践联系的非常紧密,更倾向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一些简单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更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3.课后作业及答疑。《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涉及大量抽象概念、数学方程烦琐、计算多,使得同学们有时遇到一些实际的计算问题就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做起。因此,仅靠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还不够,需要做一些相关的习题,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理解。当某些章节讲完后,会给同学们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并进行批改,找出他们容易忽略或共性的问题,在上课时为同学们统一讲解,提出要注意的问题。此外可以通过建立QQ群,同学们在群里交流讨论、分享教育学资源;与此同时,还可采用电话、邮件、微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及时解惑,使学生尽快消化所学内容。
四、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对本课程的学习无论是对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还是对工程实践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安排了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导热系数和膨胀系数的测定、煤的工业分析、煤的发热量测定、陶瓷粉末的制备、压制、烧结及其性能等实验项目。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2.企业参观实习。仅仅通过课堂的教学很难和现场的实际生产工艺联系在一起,因此非常有必要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将企业的实际生产环节与课程教学环节相联系,使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参观实习,让同学们对工厂的生产过程有感性的认识,并能将实际的生产过程与相关的基础理论相联系,进一步巩固和理解课本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将参观实习的心得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形成良性循环。
3.参与科研。我校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很多平台,如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指导学生申报科研项目。
五、对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是我校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基本概念抽象、基本定律较多、数学推导过程复杂、内容庞杂等特点。
2.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我校非金属专业实验室相关实验设备较少,场地小,不能同时开展多人实验,而且由于实验设备的缺乏,有些与专业课密切相关的实验无法开展,因此建议我校能够加大对实验室建设力度,提高对现代技术的资金的投入。
3.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由于《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体系的特点尤其需要发扬教师团队精神,取长补短发挥群体优势。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一支热爱教学专业、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为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昆林。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9.[2]文进,谢俊林《。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5):111-112.
第二篇:浅谈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现状与建议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与建议
作
者 学籍批次
匡正华 1209
江苏连云港灌云奥学习中心 层
次
鹏学习中心 专升本 工程管理(建造师方专
业 指导教师
向)张徐02
内
容
摘要
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政府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日益严格,建筑施工管理不断加大,但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建设投资不断增长,带来了建造行业和建筑市场的繁荣,同时也给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总量仍然比较大,较大及以上事故时有发生,重大事故还没有完全遏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本文从分析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着手,进而提出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 安全事故 事故原因
目 录
一、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2
(一)建设工程的特点导致施工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2
(二)缺少以人为本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机制......................................2
(三)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作业技能....................................2
(四)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2
(五)违章作业现象严重......................................................3
(六)政府部门安全监管主体责任不到位,一些建设工程游离于主管部门监管范围之外.3
(七)成本因素导致承包人减少安全防护措施.....................................3
(八)合理的建设工期得不到保障...............................................3
二、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3
(一)认真研究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经验.................3
(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明确、落实法律责任...................4
(三)要进一步强化建筑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4
(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4
(四)加强建设工程的工期管理................................................4
(五)安全生产管理费专款专用...............................................4
(六)监理必须介入建设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5
(七)监理必须介入建设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5 参考文献...................................................................7
浅谈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与建议
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生产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政府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日益严格,建筑施工管理不断加大,但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建设投资不断增长,带来了建造行业和建筑市场的繁荣,同时也给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总量仍然比较大,较大及以上事故时有发生,重大事故还没有完全遏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一、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
(一)建设工程的特点及环境导致施工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劳动强度高,建筑施工场所一般多发生于露天环境,环境复杂、高空作业、特种设备作业等高危险因素多。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安全事故发生产生极为不利的因素, 高温、大风、严寒、降雨等恶劣自然气候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工程现场环境如光线不明, 视线不畅, 通风效果差, 物料及器材工具摆放杂乱, 道路不通畅等都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缺少以人为本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机制
业主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往往只重视投资、质量和进度而忽视生产过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部分工程承包商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现场施工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安全培训。由于对监理单位要不要对安全生产承担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一一直存在争议,造成现场监理机构对施工安全生产状况缺乏有力的监管。
(三)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作业技能
在我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整体职业素质较低,这一直是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种建筑施工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的安全意识淡薄,较少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缺乏安全操作知识,在施工中经常因贪图方便和快捷等而违反操作规程。据统计,建筑行业70%以上的事故都是因为“三违”造成的。尤其近些年来,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开发,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现场建筑施工的难度越来越大,施工机具也越来越复杂,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也显得愈为严峻。
(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
事实证明, 多数的安全事故发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理责任, 缺乏管理也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完善有序的管理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有力武器之一, 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制度管理等。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在减少,但人的不安全行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监控。工地上虽都配备了一定比例的专职安全员,但有的安全员责任心不强,没有真正履行职责,起不到巡查纠错的作用。另外,由于劳务人员的流动性
大,往往一个民工同时在几个工地干活,没有相对的稳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五)违章作业现象严重
建筑工程规模大、施工周期长、投资高、建设风险也高。在现场施工中,某些施工单位无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违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违法施工,违章作业,忽视对建筑材料的进场、数量的规划、材料的放置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另外,建筑水泥搅拌设备与焊接设备的使用、管理以及水电等方面工作的混乱往往构成重大安全事故隐患。
(六)政府部门安全监管主体责任不到位,一些建设工程游离于主管部门监管范围之外
建设工程的发展较快,部分地方的建设部门在进行监管时,工作落实不到位,对于国家规定的、有关施工的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法规传达不到位,没有进行具体的落实。检查工作仅仅是停留于检查上,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政府对建设施工方的引导工作欠缺,相关的法律条款没有进一步完善;监督机构、部门没有充分发挥监管、处罚等力度,使得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与监管力度大大降低。
(七)成本因素导致承包人减少安全防护措施
在目前竞争十分激烈的工程承包市场中,各工程承包企业为了拿到项目,竟相压低报价,有的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投标;工程施工承包中实行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由于总承包商和中间承包商层层分包,层层收取管理费,大大压缩了一线施工队伍的利润空间;无论政府或私人业主拖欠承包商款项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以上情况的出现,导致承包商不得不拼命压缩成本,也必然会减少安全生产措施的投入。安全防护经费投入不足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八)合理的建设工期得不到保障
赶抢工期也是造成事故频发的原因,不少政府投资项目往往会要求项目提前提前竣工,很多私营业主也经常无理要求承包商压缩工期,迫使承包商日夜赶工。合理的工期得不到保障,施工人员超负荷工作、疲劳作业,必然导致安全隐患增加。
二、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认真研究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经验
各国对于建设工程实施中的安全管理都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英美发达国家,积累了不少管理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德国,重大设备事故的调查分析以资产所有者为主,在一般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上,采取了重对策、轻处罚的原则。主要认为:人难免要犯错误,出了错误,则希望职工自己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原因,制定出防止今后再次发生的措施。如果是属于不称职、思维不行者,则调离其岗位。
美国企业的安全第一的理念与政府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很多美国企业要求雇员的誓言是:我永远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有的公司甚至提出“安全第一,质量第二”的口号。现在“安全第一”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国际公认的公理——“安全第一”公理。美国政府的安全管理特点:与建设部门配合重点在于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安全检查避免全盘兼顾,突出重点。安全检查的重点为高危工作现场的实际安全现场和不良行为的雇主;安全检查以排
除事故隐患为目标;事故责任主体为雇主而非其他人员;经济杠杆在事故理赔等安全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
我们对于这些国家在建筑工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条款范本、安全管理和经验都应进行深入的研究,认真借鉴他们的经验,改进我们在这方面的立法和管理工作。
(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明确、落实法律责任
我国的承包商生存在很恶劣的市场环境下,由于缺乏对业主的约束和监管,承包商的工程款得不到及时支付。这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此外,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业主忽视质量和安全而片面快省的做法也迫使承包商无法保证足够的安全生产条件的同时,也应该对地方政府部门和业主的种种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这样才能给承包商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要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落实建筑活动各方的安全责任,建议由业主和监理单位承担部分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责任,使得安全施工活动时刻处在监管之下。这样,不仅弥补了政府安检部门力量不足、检查不细的缺陷,而且调动了各方重视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各地方应该有专门的建设工程安全职能部门,负责处理监理工程师提交的承包商拒不整改,以至命令停工的报告。对重大的安全隐患应及时检查,并督促整改。政府官员应该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尊重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施工合同、尊重科学的施工进度计划,避免以不合理的行政命令干扰施工的正常进行。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
(三)要进一步强化建筑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重视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与技能、救护与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要求施工者掌握有关建筑新材料、新工艺以及设备的相关操作,掌握施工的安全、管理等操作技术。确保进入施工场地的施工单位具备专业的技能和健全的安全管理办法,确保参加施工作业的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技能,切实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让行业协会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成立专门的工人培训基地。所有劳务公司的劳务工人都必须经一段时间的安全及操作技能培训,并经考核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聘请上岗作业,而不是目前几天的“速成班”。因为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将一个刚洗脚上田的农民改造成为一个尊章守纪的操作工人的。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的落实,包括进场“三级教育”及班前教育。只有系统的培训与潜移默化的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管理中最基本的一项制度。它明确规定了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各类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有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就能把安全与生产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心。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实处。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及安全施工方案、措施,不断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发挥现场专职安全员的动态管理作用,及时发现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制止工人不安全的形为。同时防止落实门卫制度,凭上岗证及工地入卡(胸卡)进出工地,防止未经教育或非本工地的民工流窜入工地。
(五)加强建设工程的工期管理
通过对建设工程从决策阶段、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直到运营维修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对各个阶段的资金使用、检查维护、安全评估与安全问题预防等环节建立强制性标准和执行规范,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配合质量检测、安全许可、现场检查、技术指导等方式,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对于工程不合理、违反工程建设客观规律、盲目赶工抢进度的工程,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务必及时纠正。当前建筑市场都是卖方市场,建设单位说了算,工期也有建设单位定,施工单位不敢不从。事实证明,盲目赶工抢进度不但对安全管理不利,对工程质量更是后患无穷。
(六)安全生产管理费专款专用
目前,施工企业压低安全投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施工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减少了安全成本的投入;二是,业主拖欠工程款,甚至有的业主仍然要求承包商垫资。施工单位资金周转困难,消减了安全资金的投入,甚至完全无力投入;三是,低价中标,实行专业分包及劳务分包过程中层层转包,基层第一线的施工队伍往往已无力支付安全施工的必要费用。当前无论政府或私人业主拖欠承包商款项的现象都十分普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也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少隐患。另外,要求承包商垫资,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主业要求承包商垫资,但垫资现象仍屡禁不止,这使安全资金的投入又成泡影。我国应加大对业主拖欠工程款的处罚力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严格审查,务必保证安全资金及时完整的投入到工程建设中来。应将“安全生产管理费”单独列在工程量表中,并要求承包商在报价时列出用于安全生产管理费用的细目。在施工工程中,应由监理工程师监督这笔费用的事业情况,再批准支付,以保证承包商安全生产管理的专款专用。
(七)监理必须介入建设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
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密不可分,质量隐患往往导致安全事故,而不安全因素又可能为质量事故埋下祸根。工程质量或施工安全相辅相成,试图将二者截然分开是十分分开的。从某种角度讲控制质量就是控制安全,反之也成立。不能说监理企业有控制质量之全,却无因过错而承担质量事故之责。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调理的第14、57条对监理的安全职责有明确的规定,而且从一些工程监理实际情况看,已经出现业主与监理企业委托监理合同中,明确提出实施除质量、进度、投资之外的工程安全监理经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用动态跟踪抽查与专人定点负责制相结合的方法。在办理安监手续时,为该工地指定一名安监员,负责对该工地的安全监督交底、平时技术指导及监督现场安全教育与防护措施的实施。对该工地文明施工、安全防护水平的评定,则由站领导带队进行动态跟踪抽查。这种一人定点服务,集体动态打分评定的方法,既解决了工地现场安全员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指导培养了企业、项目部的安全员,又确保了安全检查的公正公平,廉洁执法。“安全生产,人命关天”。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颁布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明确了工程建设中各相关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同时,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颁布实施,更加规范了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行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通过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最大程度消除或减
轻对人身安全的伤害,也可以降低事故造成的各种损失。总之,参与建设工程的各方应该充分体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加大执法的监管力度,将安全管理的办法落到实处,减少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然而,建筑施工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整体工程,需从业者在具体施工过程以人为本,不断探索,不断改进,采取有效的对策,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事故的损失。相信,在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何泉浪、陈勇、黄劲淼,“市政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7期。
2.田元福、李慧民、李潘武,“中美建筑安全管理比较研究”,《建筑经济》,2003年第2期。
3.钱伟,“谈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6期。
4.谭书魁,《房地产项目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5.孙沛平,《建筑施工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6.方先和,《建筑施工》,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三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1衡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
近年来,衡阳县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把它作为遏制土地抛荒、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不断改进农机服务方式,农机化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县农机化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安邦、利民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
(1)政府对农机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自200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机新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农机购置补贴等农机工作指标列入全县各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并逐年提高考核记分比重,对水稻机插秧、农机购置补贴还单独签订责任状、单独考核及奖罚,从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齐抓共管的良好农机发展氛围,促进了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2015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85.39万kW,比2009年增长45%。2015年,全县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共2.57万hm2(38.5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全县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大幅提高,综合机械化率达57%,其中机耕率95%,机插率20%,机收率85%,机械植保、机械转运、机械烘干等技术也已逐步推广。
(2)严格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确保惠农资金安全。2004年以来,衡阳县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609万元,约占全市总资金的五分之一,补贴农机具43269台套,3.3万余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受益,拉动农民群众投入2亿元。为确保农机补贴资金安全和作用发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监察、农办、财政、农机、纠风、工商、减负、公安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共完成补贴资金1516.676万元,受益农户3697户,农机购置补贴申报额、资金结算额均居全市第一。
(3)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扎实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一是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获得快速突破。近几年来,衡阳县高度重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把它作为遏制土地抛荒、确保粮食生产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重视、部门联动、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服务推动、资金促动等多种方式,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积极做好集中育秧、大户带动、办点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发展成效明显,2015年全县完成早、中稻机插秧面积共2.57万hm2(38.5万亩),机插秧面积比四年前增长了五倍多。二是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大力发展稻稻油机械化种植模式,项目带动、行政推动、培训促动、宣传发动等有效措施大力推广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认真抓好农业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建设以西渡、岘山两个镇19个村为主的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片,积极开展机具选型配套、宣传演示,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机械作业试验,搞好人员技术培训、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培植等各项配套服务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新增油菜种植面积0.67万hm2(10万亩),达4.67万hm2(70万亩),新增各类油菜机械600余台套,全县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10%,其中机耕达90%、机播达50%,新增油菜机械作业面积1万hm2(15万余亩)。
(4)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近年来,衡阳县大力扶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县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对达到要求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个奖励5万元。县政府利用粮食生产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购买插秧机等新式农机具实行累加补贴,对机插秧示范作业服务实行作业补贴,对水稻机插秧集中育秧实行免费供种。去年县财政还补贴建设育秧工厂和育秧大棚,县财政承担建设费用60%。在政策扶持和农机农业部门的服务支持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协会等新型社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与发展壮大,从2009年底全县第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起,目前全县正式注册农机合作社达到40家,较为典型的有安邦农机合作社、梅花农机合作社等,安邦农机合作社共投资600多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1062台套,组建农机合作社,通过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在全县承租耕地经营1346.67hm2(2.02万亩),订单式经营1066.67hm2(1.6万亩),委托代管经营2133.33hm2(3.2万亩),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水稻生产耕种收,人工作业每亩410元(耕作120元/亩、插秧140元/亩、收割150元/亩),机械化作业每亩280元(机耕80元/亩、机插100元/亩、机收100元/亩),比人工作业降低成本130元/亩,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机械作业中,除去油料、机械折旧、人工工资等成本,净赚150元/亩,不但发展壮大了自身,而且促进了全县双季稻生产。目前,全县农机产业服务已经延伸到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机流通、制造、维修、农机服务协调发展,农机流通、维修、服务合作组织和农机制造产业体系齐全,年内新发展农机合作社13家,新增农机4S综合服务中心1家,新增农机经营、维修网点4家。
(5)农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有所增强。全县农机公共服务系统现有在编人员245人(县局92人,乡镇站153人),乡镇农机站25个。近几年以来,县农机部门通过理论教学比赛、业务考试、扎实开展农机基层服务体系培训等多种形式锤炼农机干部队伍,为抓好农机推广、社会化服务、安全监督管理等公益服务打下了基础。五年来,共举办机插育秧、农机维修、农机驾驶等技术培训50期,培训学员3188人。开展科技下乡服务10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为全县农机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衡阳县农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衡阳县农机发展速度快,农机装备增长多,但是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械较多、大中型机械少;低效低价机具较多、先进高效机具少。目前统计全县的13.4万台套农机具中,耕整机、水泵、喷雾器、机动脱粒机等小型农机具占机具总量的九成左右,农机装备整体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2)农机发展相关设施和技术薄弱。主要表现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田间机耕道建设薄弱,现有农田自然分布落差大,影响大中型农机开展机械作业;农机库棚建设滞后,多数拖拉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露天停放,机械使用寿命缩短;机埠建设严重滞后,据统计,7.5kW以上的638座机埠中,因年久失修的机埠327座,其中完全失去灌溉功能的152座、需扩容改造的175座。机埠建设所需资金缺口较大,多数村、组集体无力承担,加上机埠管理责任不明、管理缺位,机埠检修维护不及时,导致旱灾发生时机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农用柴油价格由2006年的3.7元/升涨至目前的7.34元/升,油价高涨使农机作业利润大幅缩水;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种植模式和农民购机以满足自用为主的小农经营模式,使农机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大中型高效农业机械发展。技术方面,适应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高效农业机械仍然较少,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仍然难以解决。
(3)农机管理部门所处地位与农机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相配。农机部门长期职能弱、社会地位低。而作为行业管理的各级农机部门,通过扎实的管理视窗聚焦服务工作推动了农业机械爆发式增长,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的情况下,保障了全县粮、棉、油等农业生产任务完成,承担着全县10多万名农民机手、13万台套农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培训,每年1000多万元农机购机补贴惠农资金的落实等等,农机部门功不可没。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机部门职能并没有增强,反而在每一次改革当中被边缘化,在2015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县农机局由一级政府事业局变为县农业局下属的二级事业局,乡镇农机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有的站甚至没有安排分管农机工作的副职负责人,对农机工作开展造成了影响和制约,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发生率有所上升,农机经营作业过程中假劣产品坑农、价格欺诈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有所抬头等。
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机具报废更新制度。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农机具强制报废制度,使超过使用年限的农机及时报废。二是出台农机具报废更新补贴。国家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参考汽车和家电报废回收补贴的做法,对农机具报废实行补贴。三是严格农机产品准入机制,对低效、落后农业机械产品实施严格的淘汰机制,对低效产品不予农机购置补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型农机具发展。四是加强对农机报废工作的监管力度,赋予农机部门上道路监督检查等必要的行政执法权,促进农机报废工作有效落实。
(2)完善出台农机作业补贴相关政策。一是进一步改进完善农机作业燃油补贴机制。2009年1月1日燃油税改革实施后,国家对农机作业的燃油补贴包含在农资综合补贴当中,按耕地面积分摊到土地承包人,而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和一些土地转包耕作者没有获得燃油补贴,没有真正体现农机燃油补贴弥补农机作业成本的政策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发展农机的热情。建议改革农机燃油补贴发放机制,参照公交车、出租车燃油补贴发放的做法,直接将补贴发放给作业农机手。二是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等农作物生产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给予补贴,促进水稻等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发展。
(3)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安排农田机耕道建设项目资金,加快机耕道建设;加大机埠建设投入和管理,向上级争取立项资金支持、建立机埠建设奖扶机制,加快机埠建设步伐,明确农机部门为机埠管建部门,加强对机埠的管理与维护;对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农机场库棚建设,在用地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快农田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进度;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土地流转大户发展农机的政策扶持力度,秉承农民自愿的原则,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农作物品种改良与农机新产品研制的紧密配合,攻克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技术性难题,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篇:园林施工管理现状与建议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就园林施工的管理问题展开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针对目前园林施工管理的现状予以了简要的接受,而后就前期的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及成本监管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明确施工责任、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安全监管、完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制度等具体的施工管理建议,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引起更为广泛的交流,以促进园林施工管理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建议
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建筑领域也取得了极大的繁荣与发展,而作为园林工程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此方面目前无论是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是行业标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逐渐的趋于完善,同时加之各类技术性的创新工作以及新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园林施工管理也越来越科学化。尽管如此,在目前的园林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却也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因素,特别是园林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所需进行的改革创新仍然具有较大的空间范围。据此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并就目前园林施工的管理现状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进而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1园林施工管理现状
第一,质量意识不强。在目前的一些园林企业中有时为了追工期、赶进度,相关的施工人员未能够接受相关的知识培训,对于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意识,较易引发各类质量安全问题,从而对于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第二,质量控制不足。在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之中所需用到的材料数量较多,一些园林企业未建立起必要的监管机制,从而使得大量的劣质材料进入到了施工现场,造成了严重的施工安全隐患,工程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此外,哈有一些企业受制于自身规模较小的影响,相关的技术与设备水平较低,对于一些施工项目无法达到设计标准。第三,质量监管落后。尽管我国相关的政府监管部门在近年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然而一些具体的制度措施却未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还有一部分企业利用政策的监管漏洞,做出了一些违规操作,对于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相关的工程监理工作也未能够对施工管理问题作出及时的纠正。
2园林施工前期准备
在前期准备阶段当中首先应当依据工程设计标准,对整体工程的费用投资进行大致的估算,从而给予工程的开工建设在施工场地、材料、机械、人员等方面做好准备。其次依据施工工期的具体标准来明确对材料、机械、人员等各方面的安排,合理规划好工程的施工进度,确保施工作业能够有序、高效开展。
3园林施工进度控制
在对园林施工的进度采取控制手段时,可通过构建以项目经理为首的进度控制监管体系,整体工程的每一项具体施工项目负责人、规划者、调度者、作业安排者以及班组长均可纳入到该进度控制监管体系当中。从而促使各项施工任务均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员,以期达到合理控制施工进度的目的,保障整体施工进度能够按照预定规划顺利实施。
4园林施工成本监管
园林工程的施工成本管理是基于对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工期等相关要求前提之下,并针对项目在实施过程之中所产生的各项成本支出所采取的管理措施,经由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等具体手段方法来达到预先设定的成本目标,同时还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减少成本费用的支出。施工成本监管主要是借助于对施工方案的合理化制定、对各项施工要素(人员、材料、设备等)的科学管理,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成本作为园林施工过程中各类支出费用的总和。其报所含的内涵十分宽泛,能够始终存在于园林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整体过程,以及相关的数个方面,如:园林工程在中标、签约直至具体的施工准备、进度控制、竣工验收等环节,并且还囊括了后期的养护监管,每一环节都有成本管理的身影。
5园林施工管理建议
5.1明确施工责任
在园林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当中,必须要采取施工责任负责制,从而促使整体的施工质量监管能够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最终促使整体施工质量的水平及效益能够得到持续性的提升。在实际的施工监管过程当中,施工企业必须要对施工项目的责任予以明确,且落实到人,加强对质量问题的日常监管,创新管理与施工的方式方法,明确掌控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做到整体把握实际施工进度,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风险降至最低。采取第一责任人制度,促使施工管理的效益能够得以增强,加强施工安全的监管效果。施工企业应当针对具体施工项目的负责人,做好安全性、综合性的管理培训,同时将权责明细化,以保障施工安全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
5.2提升人员素质
在对大量的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后,其研究结果均表明人为安全意识的缺乏,以及不当的操作行为是造成安全事故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在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要提高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具体可采取安全宣讲、张贴标语、会议总结等方式,来促使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能够得以有效的提升。定期开展相关的安全质量培训活动,对相关的施工工艺流程、技术、操作规范等予以详细的介绍,最大程度的避免人为性的不当操作,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及安全。
5.3加强安全监管
在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较为常见性的危险因素一般来自于周边的环境因素。因此,在实施安全监管之时,相关的施工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从整体层面来分析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安全问题及隐患,并予以及时性的解决处理,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环节把控来建立起安全监管体系,增强对施工环境的控制效果。
5.4完善管理体系
在开展园林工程施工作业之时,监督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将会对最终工程的完成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而,针对不同的施工时期,应当依据总包方与分包方层次技术的差异性,来建立起相应的配套技术管理体系,促使其能够被各个参与园林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所接受。对传统的技术管理体系进行变革、创新发展,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以实践促发展。所有参与园林工程建设的单位,要保障技术管理人员的完备性,同时提升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在施工的准备、进行与竣工等各阶段要能够依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各方面人才,使得全体施工人员局能够建立起质量、安全责任理念。
5.5创新管理制度
要保障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要确保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性,重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此外还应当不断的完善发展质量保障体系以及责任人负责机制,使得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此外针对一些违法、违规的施工企业必须要采取严厉的惩处力度,以提高其违法、违规成本,使得园林施工行业的整体水平能够得以全面提升。
6结束语
总之伴随着近些年来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园林工程施工作业的要求性也越来越高,相关的施工单位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屹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不断的提高施工质量,做好施工现场监管,针对所出现的施工问题要能够及时的发现,保障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此外,园林企业还应当增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采取创新性的管理策略,提升现场监管的水平,最终推动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陆志华,贾秀珍.浅析园林施工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3(9).
[2]王运旭.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管理与技术难点分析[J].现代园艺,2011(15).
[3]汤桂红.浅析园林施工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15).
[4]舒伶俐.浅析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管理与技术难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3)
第五篇:幼儿园课程现状与思考(论文)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呈现一种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对一些主流的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并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多元化。本文主要概述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同时在这几个方面就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定的思考。关键词:课程、幼儿园课程、多元化、课程决策、系统思考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现代化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正经历着改革。在这场划时代的变革中,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也成为“弄潮儿”,其中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幼儿教育界开始掀起的课程改革成为其中的焦点。纵观我国二十几年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一种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对一些主流的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并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文化、教育的多元化意味着在文化、教育的领域内有多种的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具体反映在幼儿园课程上,无论是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模式、课程的教材与内容,还是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都呈现多元化。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对多种的可能,可以自主地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幼儿的发展状况在幼儿园课程上做出适宜的选择。
一、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之体现
(一)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多元化受当前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从50、60年代对前苏联教育相关理论的“独尊”发展到现在的呈现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百花齐放”、多元化的趋势。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除一些基本思潮如新科学观、新知识观、终身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等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产生深远影响之外,一些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思想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乃至幼儿园教育的影响更不可不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杜威的“实用主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姆的“心理结构论”、唯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态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埃斯萨(Eva L.Essa)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理论”等。
(二)幼儿园课程模式多元化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模式主要形态有分科课程、主题综合课程、五大领域课程、主题网络课程以及区域活动课程等。各地各幼儿园在课程模式的采用上一般会各种课程模式并存,同时根据幼儿园教育条件、特色以及其它具体情况有所偏重。分科课程模式的实施始于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全面学习前苏联幼儿教育的时期。其特点是认为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幼儿适应未来收获做好知识准备,以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幼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分科课程容易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忽略幼儿情感、意志、态度的健康发展,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主题综合课程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特点是倡导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强调教材按心理逻辑组织;提倡教育即生活;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样和综合;但同时存在割裂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等不足。五大领域课程基本属于分科课程模式,是对主题综合课程的否定之后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是把幼儿园课程划分为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健康等五大领域,在目标上相对削弱知识性目标而凸显发展性目标,重视幼儿态度、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题网络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阵营,其特点是较好实现各领域知识经验的有机结合或整合,而且主题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决定和构建,体现了幼儿在课程构建中的主体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幼儿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区域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主动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探究活动,主要针对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提出。该课程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发展,活动具有强烈的操作性,但对教师素质要求以及场地、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国外有关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在课程“本土化”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的外国课程模式或理论包括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的高瞻课程、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光谱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教学法等等。
(三)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定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不同的课程价值对课程的各个环节和部分起导向作用。课程价值取向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在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全球一体化以及知识经济化的现实背景下,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整合的趋势。概括而言,当前主要的课程价值取向有三种,分别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的课程重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的课程注重课程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的课程认为应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安排课程,并把课程作为发展人的个性的基本手段)。
(四)幼儿园课程教材选择多元化与我国的义务阶段教育不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没有法定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各幼儿园及其教师主要从幼儿园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构建课程,所以各幼儿园课程的相关教材各不相同。就目前来说,多数幼儿园的课程教材来源有以下几种:公开发行的较权威的幼儿园课程的有关教材(每个幼儿园会选定一至二套);地方或区本教材、园本课程、网络资源及其它资源等等。幼儿园课程教材选择的多元化使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充分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促进幼儿和谐并富有个性地发展。以2005——2006年我们对广州市荔湾区幼儿园的调查为例,几乎所有的幼儿园无论其幼儿园性质、幼儿园基本情况、教师素质存在怎样的差异,在课程的教材选择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幼儿园的教材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幼儿园选择各出版社出版的较权威的一至两套教材作为全园通用的教材;(幼儿园通用教材使用较多的教材分别是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幼儿园素质教育系列用书》、南京出版社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目标与活动课程》、《新天地学前班素质教育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发展课程及活动建议》等。)第二类是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或者特色课程教材;第三类是其它途径获得的教材内容,主要指网络资源或从相关书籍、杂志中获得的。除课程以上几个方面之外,幼儿园课程目标与内容、幼儿园课程评价模式等方面都趋多元化发展。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阐述。
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之思考幼儿园课程多元化是我国幼儿教育质量优质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多元化意味着多样性和不同的选择,但因种种原因在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因课程的多样性或多元化出现很多冲突并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产生消极影响。以下试图就三个方面重点进行探讨。
(一)幼儿园课程继承与创新的冲突在世界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对原有课程的改革、发展以及对国外幼儿教育课程和理论的大量引进和评价上。关于“继承和创新”,鲁迅先生在1934年的《拿来主义》一文中已做了最精辟的论述。简而概之,鲁迅先生告诫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全盘“拿来主义”,而应在“拿来”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幼儿园或幼儿园教师仍容易出现所谓的“闭关主义”,对新的教育理念抱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或全部的“拿来主义”,只是一味地照搬别人的东西。以幼儿园课程模式的改革为例,在我国幼教理论界对“分科课程模式”进行质疑的时候,有些幼教理论界或幼教实践工作者一看到“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宛如看到一根“救命稻草”,马上全盘否定和摒弃“分科课程模式”,全盘引用“区域活动课程模式”。那如何处理好幼儿园课程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冲突呢?笔者认为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是对新的课程理论进行学习,研究新的模式有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应该摒弃等问题;其后对原有课程做一个深入的思考,研究如何把握引进新的经验与继承已有文化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做到在继承原有课程的优势基础上汲取新课程理论的精华;最后在教育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和改革,使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实现本土化甚至园本化。以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学习为例,我们应先了解瑞吉欧教育经验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瑞吉欧教育的指导理念以及最有价值的教育经验;然后分析自己幼儿园教育的特点,选择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中比较切合本幼儿园实际的经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习、借鉴,找到异域异地文化在本园文化中的“生长点”;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和反思,努力实现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的“园本化”。遗憾的是,我们还是不难发现有些幼儿园在有可能不确定瑞吉欧是人名还是地名的时候就已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实施了方案教学,也许我们不能武断地全盘否定这种方式的教育后果,但我想仅仅是“东施效颦”总是不太好的。
(二)课程决策权与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意识与能力的冲突课程决策是课程的主要问题。所谓决策,就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某种决定或选择: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所谓课程决策,如A.A.奥伯格(Oberg)指出,“课程决策是对有关教育或社会化的目的和手段的一种判断,往往在学校范围内采用,并且以教学大纲为中心(而不是人事、预算等)。”(《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从不同水平或层次来分,课程决策一般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课程决策表现为国家课程政策的制定,其次分别是地方和学校级别的课程决策。纵观当今世界,由国家、地方和学校共享课程决策权,共同分担课程决策责任的“课程决策分享”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和主旋律。从课程决策的角度,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幼儿园课程的多元化同时也很明显地表现为课程决策权利的下移和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上。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校与教师相比较,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决策上的权利远远大于中小学教师。课程决策权的下移有利于幼儿园及其教师能较好地根据和利用幼儿园本身的条件、幼儿的发展水平调整和构建课程,更好地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但在充分享有课程决策权的同时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意识与能力不足的冲突凸显。
1、幼儿园管理者与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决策意识目前我国最高层次的课程决策权即国家课程政策的最主要体现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发和试行。《纲要》就幼儿园教育原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内容做最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很明显地体现了国家把课程的许多决策权下放给地方尤其是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例如《纲要》总则中明确提到:“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在第二部分中又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等等。因此,目前在我国,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不仅仅只是课程的使用者,而是也必须是兼课程实践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于一身的幼教工作者。但因诸多主客观因素如缺乏科学全面的地方性课程决策与指导、幼儿园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专业素质不高等的影响,大多数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都表现出课程决策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缺乏课程决策意识的特点。在种种影响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决策意识的因素中,笔者认为地方教育行政或业务部门提供适当的、必要的、科学的课程决策指导至关重要。地方课程决策作为国家课程决策与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中间环节,在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课程决策的指导作用。幼儿园在进行课程改革,进行课程决策时,因专业素质的局限,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无法从根本上把握课程决策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导致幼儿园课程改革重“形”而非“质”、幼儿园课程改革比较被动和无序、幼儿园课程编制的无结构与无系统等问题。纲领性文件《纲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的操作之间有一个需要跨越的“鸿沟”,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或教育部门提供适当的必要的课程决策指导是“鸿沟”的跨越的必要前提。
2、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课程建构缺乏系统思考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角色的定位要求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即课程构建者必须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思考才能使创新者在改革中始终坚持对问题整体而不是单独部分深入地思考、始终专注于探究复杂问题更整体而持久的根本解决之道。反之系统思考的缺失容易使人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因置身其中而无法看清整体的变化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乃至无法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进行课程决策时,必须遵循三个主要的依据:社会要求、学科知识体系和儿童发展。以系统思考的视角,就是在课程决策时不仅要考虑社会对儿童成长发展有什么期望与要求,在课程目标、内容上作出决策;还要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根据学科知识体系来确定幼儿需要知道什么,应当去做什么;最后还要遵循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有不少幼儿园教师片面地认为新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及倡导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兴趣等的培养的同时,自然忽略和否定了学科知识体系这一课程的依据,并因此导致幼儿园课程建构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其实我们在倡导“课程是生活、课程是活动”、“课程可以生成”等理念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仍来源于学科。换句话说,因为学科本身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成熟的组织与结构形式,我们仍要从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确定幼儿需要知道什么,应当去做什么。当然,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必须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相结合,而且要考虑各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总而言之,系统思考要求我们课程改革时要关注到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而且要综合考量各因素彼此之间的联系。如果片面地看待复杂问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3、幼儿园教师对教材的开发、选择、加工能力较差以上谈到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教材趋多元化发展,幼儿园教师的教材开发、选择、加工的能力远远不能与课程决策权的权重相匹配。特别是在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的教材以及教材使用情况相比。究其原因主要是首先一方面中小学的老师相对素质较高且国家或地方有法定的教材,而幼儿园教师相对素质较低但需自己开发、选择并加工教材;其二,中小学教材的配套资料齐全,新课程的培训全面到位,而幼儿园的教材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有些教材配套不齐,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培训远远不足;其三,在传统观念里,教师一般不承担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任务,其主要角色定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但由于教材的多元化,使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园本课程的开发为例,园本课程的开发把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推到了课程决策和研究的角色位置上,那园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如何呢?就笔者的了解,有不少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时往往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特色来开发,而且开发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适切性,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幼儿园在课程的构建特别是在教材的编辑、整理的过程中由于幼儿园管理者缺乏课程开发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或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等原因,使得园本课程的教材多是教师教育活动方案的“堆砌”,教材内容之间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经不起推敲,严重地影响了园本课程的质量。
(四)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在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到底什么课程是有价值的?什么课程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呢?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一书中谈到:“所谓“价值”是由于物对于人的关系所发生出来的。”“善”是人从伦理学、经济学种种实用观点所定的价值,“真”是人从科学和哲学观点所定的价值,“美”则是人从艺术观点所定的价值。笔者以为用朱光潜先生以上的观点来界定“什么课程是有价值的”这一问题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性,《纲要》中把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分为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套用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健康和社会领域应崇尚“实用的态度以善是最高目的”;语言和艺术领域应崇尚“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科学领域应崇尚“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那我们的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在构建课程是否能做到以“真善美”为追求目标呢?也许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理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教师仍坚持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对“善”与“美”(幼儿情感、态度、社会性等方面的培养)的追求;而有的教师选择课程内容时过于强调“善”或“真”时却完全没有顾及到课程的“美”;甚至有素质较差的教师不经斟选从网络上选取一些恶俗的、“真善美”价值都欠缺的材料作为教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甚至是有害的影响。当然,要很好地解决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因课程多元化而引起的种种冲突,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而对于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来说,当务之急是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日程上并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参考文献:[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 王春燕.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建构幼儿园课程的启示.山东教育,2003(7/8)[3]刘焱.课程决策[4]袁爱玲.新中国学前课程改革历程的否定之否定.教育导刊,2004(7)[5]蒋雅俊.后现代视角中的学前课程.教育导刊,2005(9)[6]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7] 陈静.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的成因及对策.幼儿教育,2005(10)[8]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9]朱光潜.朱光潜谈美.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11页、51页)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中心周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