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合群杂文随笔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文中有些观点与自己的想法有些出入,想了想,还是决定分享出来,毕竟我们每个人的想法和别人都是不同的。就像读书,一本书,我会很少的在乎别人评价什么,只要对我有用,哪怕仅仅是一句话,对我来说就是一本值得好好阅读的好书。----朋朋
女儿,明天就是你30岁生日了。
今年爸爸给你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爸爸一直觉得你还是那个蹦蹦跳跳的小丫头,结果这一眨眼的工夫,你就成了大姑娘了。亲眼见证了你这一路的成长,爸爸有很多话想对你说,于是就写了这封信。
爸爸想从过来人的角度,告诉你一些生活和人生的真相。
“女儿,美的标准不是瘦,你不要盲从”
我前段时间看新闻,有一个“被减肥药毁掉的中国女人”的消息,看得我心惊胆战。
很多女人为了瘦身,不惜服用副作用强烈的减肥药而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而记者采访时,问到其中一个姑娘:“你为什么着急要减肥,你看着不算胖呀。”那姑娘略带自卑地说:“不,我不能胖,我老公就是嫌弃我胖才出轨的……”
女儿,你要知道,一个男人若是不喜欢你了,什么都可以当作借口的。而那些不爱你的人对你的评价,一点意义都没有。
你妈妈当年怀孕生你的时候,胖了十几斤。你妈妈也会时常问我:“我是不是没有以前漂亮了?”我每次都会肯定地回答她:“以前漂亮,现在同样漂亮!”
虽然我也会偶尔想起刚跟你妈妈恋爱的时候,她身材窈窕,青春昂扬;但是,我更喜欢她现在的样子——成熟优雅,她从女孩变成女人,变成妈妈,周全体贴地照顾着你,把家里的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我安心地工作。我每次抱着她,都从心底里感到踏实和幸福。
所以,不管在你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千万不要为了别人的评价,而盲目地改变自己,去追求病态的一夜暴瘦。为了迎合别人的评价,就一味地改变自己,根本不值得。
一个人真正的美丽,就是自信乐观,活得健康快乐。而真正爱你的人,都懂得欣赏你身上真正的美丽。
“女儿,千万不要着急结婚”
昨天我和你妈参加了你大姨外孙的满月宴。宝宝特别可爱,长得像爸爸,胖嘟嘟的,不哭也不闹,特别听话。
我看着你大姨喜滋滋地抱着孙子,心里有些想法,想跟你聊一聊。
不过你别担心,我不是催你结婚,更不是想要抱外孙。我是想和你商量一下,你可不可以晚点结婚生子?
我是担心你没结过婚,你不懂着急的婚姻到底有多可怕。
爸爸见过很多因为到年龄而将就的婚姻,吵架、撕扯是常态,到最后只剩孩子维系一个家庭,毫无幸福可言。所以,如果只是因为年龄到了就仓促结婚,得到的未必是幸福的婚姻,极有可能是失去了一个原本充实而快乐的人生。
所以,相比着急嫁出去,我更希望你拥有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生。所以,你今天吃饭的时候说:“爸妈,我未来几年可能都不会结婚”,我听完很欣慰。
我和你妈都不会催你,你就更不用在意旁人的评价和说辞,即便是别人嘴里的“大龄剩女”,我们也要做一个自由快乐的大龄剩女,不要为了婚姻将就,因为到最后委屈的都是你自己。
生活是你自己的,婚姻也是你自己的,不管你是30岁,还是40岁,你都要记住,没有该结婚的年纪,只有该结婚的爱情。我和你妈永远支持你去等待对的人。
“女儿,不要害怕别人给你贴的标签”
翻开你的成长相册,我突然想起大学毕业刚工作那会儿,你有一次回家问我:“爸,你说人每天疲于奔命,朝九晚五地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
那时候我呵呵一笑,拍着你的肩膀逗你:“刚工作没几天,就开始思考这么深奥的问题了?”
我现在想跟你好好说一下这个问题,其实人活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为了爱情,为了亲人,为了肩上的责任……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活出自我。
爸爸当年有个同学酷爱画画,也画得很好。但那时候,很多人包括他的父母都说画画能赚钱填饱肚子么?这么不靠谱的行当,哪是一个男人该做的?
于是他放弃了,去工厂当了一辈子车间工人,后来还赶上了裁员下岗。如今他每次聊起往事,都会感慨说自己忙活了一辈子,经济上拮据就算了,可活得也不痛快,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初没有坚持画画。
很多人害怕被别人贴标签,担心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于是,不敢面对那个标签背后真实的自己,结果就渐渐地在这种小心翼翼中失去了自我,习惯了在快节奏中随波追流,渐渐地忘记了初心。
女儿,你还年轻,有大把的时间,这辈子一定要痛快地活。千万不要等待垂垂老矣的时候,才后悔年轻的时候没有坚持。
真正优秀的人,大多不合群
我非常看不惯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做法,流行创业时候,都一窝蜂地去创业,即便很多人都根本不了解创业的风险;看着别人买车买房,自己也要买车买房,根本不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其实他们都犯一个共同的错误:害怕自己不合群。然而,真正优秀的人都不合群,更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就妥协,让自己活得不像自己。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但能在别人的评价中保持清醒,坚持自己的思想,也更能耐得住寂寞。
他们并非生活在世界的边缘,只是勇敢地接受了标签背后真实的自己,沉稳地思考,不断地成就自我,逐渐向着理想迈进。
王小波曾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如果连做自己的勇气都没有,趣味从何而来呢?
女儿,这一生山高水长,希望你有做自己的勇气,也有做好自己的能力。
最后,爸爸永远支持你!
爱你的爸爸
第二篇:在大学,不合群只是自己能力不够杂文随笔
我是一名三本生,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竟然感谢自己这样的出身。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出身,或许我对生活的理解,没办法这么豁达。
我今年大二,大一入学时,我对自己三本生的身份耿耿于怀。我听过太多的名校情节,听过太多的学校歧视。我甚至觉得,无论我如何努力,我都比不过那些好大学里面的人。
我觉得我就像是被世界抛弃的人,我讨厌自己的环境,而我的环境也从不对我客气,它总是让我千疮百孔。最困难的时候,我甚至想过退学。
那时候我不停地写字,用文字写梦想、写现实、描绘自己悲哀的环境、夸大自己的努力。那个时候,我觉得我身边的女孩儿都是傻子,她们不理解我,她们不知道我追求的东西,她们每天除了打游戏,就是和各种化妆品、衣服、男生打交道。
我看着她们的日常生活,常常替她们觉得难过,我觉得她们和我不一样,她们是一群没有梦想、没有明天的孩子,我觉得她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毕竟在我的意识里,女孩子更应该努力一点,女孩子要比男人更拼命。
所以我常常自以为是地指出我对她们的各种看不惯她们,把口无遮拦当做义正言辞,我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很多女孩子眼中目中无人高傲自大的男人婆,她们也成了我眼中不学无术胸无大志的颓废女。
那个时候我读“大学里,你千万合群”“合群就等于浪费生命”“要做自己的太阳”等等一系列文章,然后我不停地寻找和我一样想法的人,在操场跑步时寻找,走路时寻找,吃饭时寻找,我特别渴望有个人,能和我三观相似,志趣相投。
可我一直没找到,我安慰自己:“没关系的,最好的总在后面”。那时候我甚至觉得,这样的自己特别酷,单枪匹马而又无所畏惧。我像一个英雄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别人不屑一顾,也不在乎别人对我不屑一顾。
就那样跌跌撞撞了好久,某一天夜里,我突然觉得很孤独,大学读了这么久,竟然没有一个可以随时叫的出来的朋友。生病感冒了竟然找不到可以陪我去医院排队挂号的人,难过失落了竟然找不到可以诉苦抱怨两句的人。
我有点悲哀,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自己对朋友的定义是不是错了,我总是想让别人按着我的想法走,那些和我想法稍有差池的人,我都把别人定义为三观不一致,无法成为朋友。
我心里装了一肚子故事,却找不到可以分享的人,没有人主动问我开心与否,甚至我忽然消失几天,大家都毫无察觉。我第一次,对一个人的生活,那么厌恶。第一次觉得,一个人的生活,特别凄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离不开群体的,我们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相互碰撞的时候,才形成了所谓的生活。生活里面那些突然出现或者突然离开的人,都是为了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
我变得不再执拗,我试着去靠近身边的人,生活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吃饭睡觉,我参与八卦、学习修整外貌、和别人一起吃饭上课,我的笑多了起来,我不再是一个学习的机器,我体会着身边人给我的不同的感受。
一个即将毕业的学姐告诉我,在大学,总有些人像神一样地存在,他们能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还能不忘初心地坚持自己。
那一刻,我突然很想做那样的人,左右逢源、不忘努力。后来我渐渐明白,是否融入一种环境,是否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陪你奋斗,其实没那么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你无论在哪一种环境,都能不排斥和不被排斥。那些真正想做的事,从来都不会因为环境太糟糕而做不成功。而人生,也不是只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
成长,就是在不同的圈子里不停地变换自己的态度和身份,因为一生这么长,我们无法预测会不会在哪个时间点上,遇见哪件事,需要哪种朋友帮忙。
总是责怪别人不懂自己,总是嘲笑别人不够努力,总是说自己不属于这个圈子的人,说白了,只是自己太自私了而已。
哪有什么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圈子,哪能一生遇到的都是良人,哪有人完全强大。我们都是善恶有度,也都各有千秋。
学会接受别人的不同,是一种胸怀和大度;能和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时间和心态。希望大家,都能迷途知改,巧遇良人。
第三篇:其实你也可以很合群杂文随笔
—1—
自上大学伊始,我就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一方面是兴趣使然,认为它可以让大学生活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希冀着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在大学里构建一个好的人脉。
可是转眼间,这已经是大一下半学期了,社团该散的散,该留的留,看了一下好友列表,真正通过社团认识的还真是寥寥。
即使是一个社团的,加了好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只能等到我们都记不得彼此是谁的时候,突然惊奇,他是谁啊,然后按下删除键,从此谁也不曾参与谁的世界。
我开始一共报了四个社团,真正让我融入其中的是法协,可能是因为专业的原因,它总是给我一种家的皈依感,我奔走于它大大小小的活动,认识了诸多暖心的学长学姐,所以每一次在法协内部活动时,我都十分轻松自在,也特别享受可以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的感觉。
可能是法协里本专业的人较多,所以彼此之间较为熟悉,并无隔阂之感,我们便可以卸下伪装,传递的是家人般的真善美。
排在第二的便是心霖剧社,它没有法协那么大,只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小社团,还未举办什么大型的活动,但社长他们也是尽心竭力,不断变换着方式举办各种小活动,我们也着实感到了它带给我们的乐趣,这可能也是都这么久了,我们都没有什么成员流失的原因吧。
其次是爱琴和羽协。爱琴是教授我们吉他的,只不过每一次去上课我都觉得十分不自在,总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听学长讲课,讲完便兴尽而归,不曾与任何人有过交流。
后来,学长把我们带到草地上练琴,别人在欢声笑语的交流着,而我始终一个人,导致最后,我由衷觉得不自在,就不再去了。至于羽协,从未去过,但我也能想象到去时尴尬的窘境。
—2—
其实我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一个人,在生人面前总是不大爱说话,若没人主动找我,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也是极好的。
但要是真正熟悉了,我也可以做到敞开心扉,无话不谈,但是最难的便是如何越过那分割着陌生的熟悉的墙。
我最怕的就是身边没有熟人,选课要选和别人一样的,参加社团也要拉上俩个熟人,就连参加活动之前都要询问身边的朋友要不要一起去。没有安全感,可能是我永远也摆脱不了的诟病。
但是每个人毕竟都有各自的选择,没有人会不离不弃的陪你一路,而你在这个阶段所要做的便是享受孤独。
我从不畏惧孤独,只是怕一群人之间多了我一个局外人。我……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虽然心霖大大小小的活动,我从未缺席过,但每次开会,我还是选择自己坐在一起,活动时,需要我的加入我便加入,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就静静地坐着。
记得上学期我们排练心理剧,作为主角之一的我参与了排练。其实排练是一个很好增进人关系的机会,但我就是在我要上场的时候说说的台词,没我的戏,就下来坐着,一个人摆弄手机,寥寥几句台词,便是我们最多的交流。
有时候,我像是给自己筑造了一道高高的围墙,锁紧了自己,不放自己出去,也容不得别人进来,这倒不是自闭症,就是觉得自己仿佛驰骋于另一世界。
—3—
昨日参加了心霖剧社举办的轰趴活动。其实那天在那天学长给我发消息时,我就在犹豫要不要去,这是属于我的活动嘛,我去了,真的能和他们玩得开心嘛。
我心里突然跳出了俩个小人,不断争论着。想着马上还要排心理剧,如果这次不去,以后排练的时候怕是会更尴尬,若这次能够渐渐熟悉,那也是十分妙的。
于是我去了,刚到那里,我就觉得那么大的房间,竟没有我的容身之地,一时间手足无措,只能低头玩手机来掩饰尴尬。
后来躲进那个KTV,和少有的几个人在里面埋头唱歌,直至人都散尽,若不是真的唱累了,我还真不大想出去。
其实社长包括社员们都是很温暖的,每次活动都给于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吃饭的时候一群人围绕着几张小桌子拼凑起来的大桌子,放下了在生人面前的拘谨,坐着站着,吃着笑着,好不热闹。
吃完后,又聚在一起玩狼人杀,真心话大冒险,那一刻,我们才真正的敞开了心扉,直至深夜,我们也无丝毫困意,而我,也不在那么腼腆,敢于和他们说说笑笑。
—4—
其实啊,没有人生来孤独,如果你打开你的那面心墙,你也可以很合群。
若你不孤傲,只是天生内向,拙于群体的生活,那么我认为你是时候调整一下自己了,因为未来总免不了交际,免不了团队,如果你一味的束缚自己,只会将自己越裹越紧,直至窒息。
昨日看到了一位好友发了一条说说,是她唱的歌,我打开听了,歌声依旧是那么甜美。我就问她,怎么不去参加校园歌手大赛,她给我的回答是,不好意思,不敢。
无论我怎么夸赞她,她始终还是很怯弱,我也就不多说了。然后我仔细想来,若她真的去参加了,反到真的有点不像她呢!因为从初中到高中,我认识的她都是一个不太“合群”的人,倒不是别人排挤她,她性格很好,但在人际交往这方面显得十分木讷,基本上不参加什么群体活动,高中毕业了,都没和班里人混熟。
我能想象的到,大学的她依旧是把自己蜷缩在保护伞里的。她在高中时候和我说过,她也愁于身边没有几个朋友,也时常感到孤独,但她无能为力去改变。
与其这样压抑的活着,不如大大方方的寻乐。
我此时说的合群并不是说你要去强融某一群体,那样只会让你自己遍体鳞伤,毕竟那不属于你,而是你在你遇到你想要加入的群体时,切莫犹豫,不要在做游离于他们之外的异类了。
无论是孤独还是合群,我都希望你是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安排的那一个人。
和懂你的人,不群而合。不懂你的人,群而不合。合群不是规则,是对快乐负责。
你不是彼得潘,你也不会有避世的永无岛,做自在的自己,你也可以很合群。
第四篇:不疯魔,不成活杂文随笔
那孩子是少爷某天下学的时候带回来的。
面黄肌瘦的模样,蓬头垢面,酸臭满身,脏污的手指纠着看不出颜色的衣角,眼睛时不时的往上瞟我一两下,黑白分明的眸,倒是说不出的清亮有神。
我看着他,笑了笑,想到了当年被老爷捡回来的自己,大概也是这幅模样。
我只当少爷又一时兴致好捡个孩子回来,家中世代从医,自己又从小寻医问药,心自然是比别人善些。
却没想到,这一捡,却养在身边了,这一养,就是十几年。
我牵着那孩子去洗漱,小小的手,本该是最娇嫩的年纪,却被风沙作弄的如成人般粗糙。
婢子送来了少爷小时的衣服,一身玄色,极好的料子,却如将刀片穿在身上一般难过,不停地扭动着,一刻一刻也不得歇。
“怎么了?动什么?”我低头,声音不大。但那孩子却像听了个惊雷,猛的一抖。
“黑…脏…”孩子嘴里嘟囔着,一副怯怯的模样,见我皱眉,又赶忙转口道:“没…没什么。”
正巧来看孩子的少爷也听见了这句,笑笑,没生气,只让人给他换套白衣。
“现在干净了,可舒服了?”少爷蹲下来,轻柔的问他。
孩子点点头,眼睛却仍盯着地上不敢抬头看人。
“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摇摇头,街头的小乞儿,有人生没人养的,哪来名字这种东西。
“那你叫程霖,可好?”
少爷眉眼平淡,我却一下变了脸色,张了张口,终还是闭了嘴。
夜,老爷听说这件事也并未说什么。家中的独苗,又从小体弱多病,在医上又有过人的天赋,待人接物温和有理,这样的人,哪里舍得多责备什么。
时间慢慢,慢慢的走,久到我异乡来的喉咙都适应了恼人的梧桐絮,久到那年的两个孩子都长成了如小松般挺拔的少年。
夜已经很深了,铺子里静悄悄的,我懒洋洋的倚在柜台上拨弄着算盘。
“喝一杯?”程霖一身白衣,倚着门,手里摇晃着细长颈的玉白酒壶,昏暗的光映在他的脸上,像是带着笑,却又看不真切。
程霖自被少爷带回来就一直带在身边,吃穿用度皆像个小少爷,与少爷一同上学下学,和少爷一同每日关在书房里读之乎者也。当年的小乞儿,竟也和少爷一般的通晓医理。
不仅如此,两人的模样也越来越像,又时刻形影不离,一个总爱穿黑衣,一个总爱穿白衣,不知道的还真以为是一对兄弟。
“坐吧”我用下巴点点门口的板凳,程霖最开始个子小,又长得清秀会说话,一得空闲就总被少爷房里的姐姐妹妹的环绕着。但许是我是他进府里看见的第一个人,有什么事,他总爱来找我喝一杯。
“你说…影子是什么?”程霖大刀金马地在板凳上坐下,却小心翼翼地将白袍撩在膝上,不让衣角落一点灰。
我被他这一句颇具禅意的话慑的一愣,呆呆地指着他身后拖着那抹狭长的黑,道:“不就是那个么。”
他瞟我一眼,却不说话,盯着自己脚下的暗影,仰头灌了一口酒。
长长的眼睫毛在他的脸上打下淡淡的阴影,完全不同于以往嬉皮笑脸的沉静竟让我在恍惚间觉得,是少爷坐在这里。
我甩甩头,不知道刚刚是犯了什么癔症。
“你看,我像你家少爷么?”
我被他突如其来的问话吓的一抖,这小子,会读心?
见我沉默不语,他自嘲的笑笑,“一点都不像吧?我也晓得的”
话毕,他起了身,明明没喝多少,却向是醉了一般摇摇晃晃地向外走去,一身白衣在黑夜中格外的扎眼,清瘦的背影,说不出的落寞。
自那日起,程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原本是说什么都只穿白衣,现今却是说什么都只愿穿与少爷一般的玄衣。
还是时常与姐姐妹妹们打闹,却不如以往那样偷偷跑出去四处野了,闲暇时就同少爷一起关在房里,读书写字。
这一过,又是几个春秋。管事的大人换了几茬,少爷的病,也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重。
府中的大夫来了一个又一个,把了少爷的脉,却都是一样的难看脸色。扯上几句“要多调养”的鬼话,开一副温和的方子,待出了门再对老爷摇摇头,叹道:“准备后事吧。”
少爷也知道自己的情况,面上却始终带着温和的笑意,安慰着父亲和婢子。
程霖倒是因为少爷的病成了闲人,近日总抓着我玩“我像不像少爷”的游戏。
我负责府里的迎来送往,忙的脚不点地,他却总是能见缝插针的抓住我,让我品评一番。
刚开始我还有些闲心糊弄他,指出哪里不像的过分,到了后来却彻底失了耐心,一见他出现在我面前便毫不犹豫的开口叫他名字,不给他半分插科打诨的机会。
“程霖!你又作什么妖!”我正急着去接在门口等着的大夫,却在院门口突然被一个身着黑衣的人拦住,还不等看清人,我便气急败坏地开口斥道。
“平安,是我。”来人却不是副嬉皮笑脸的模样,黑衣虚虚的搭在肩上,背微佝着,面色苍白却眉眼温和,一双黑眸沉静如水。
这可不是少爷么,怎么会在这。
我顿时吓的三魂去了一半,小心翼翼地宛如对待玻璃人一般扶住面前的青年,问道:“少爷,你怎么出来了?那些婢子怎么也不看好您。”
“没事,就是想出来走走。”短短的一句话,却说的断断续续,刚说两个字便咳嗽不止,我看的心惊肉跳,生怕少爷下一口气就喘不上来了。
“您还是回屋歇着吧”语毕,我便要喊少爷的贴身丫鬟,却被一阵低低的笑声打断。
回头一看,身后的“少爷”,腰板笔直,眼神清亮,哪还有半分刚刚气若游丝的样子。
若是此时再不知道我是被骗,我可真是傻了。羞愤难当的大喝一声,便推开他向门口冲去。
中医没了法子,少爷便提议换西医。许是上天也不忍收去这么好的人,倒是真给找到一个能治的大夫。
金发碧眼,一副异邦人的模样。那个异邦人对着少爷一顿叽里咕噜,说是要把少爷带回国去治。老爷犹豫再三,但想到柜子厚厚一叠千篇一律的方子,还是点了头。
少爷因为语言不通,没带随从,丫鬟小厮一个未带,只带了程霖走。他走时笑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
我和众人在码头上遥望着他们离去的身影,忽然心里涌上一股说不明的感受,少爷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当初走时,约定的时间是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老爷没能熬过这三年,第三年秋末,便撒手人寰。我按着少爷在信中的指示,遣散了奴仆,卖掉了铺子,只留一个医馆和一个药铺,在这乱世勉强过活。
少爷回来那天,只有他一个人。
远远看去,人群里独他一副新式打扮,腰板笔直。脸色虽仍有些苍白,但却有了几分神采。
我抬手接过他的行李,同他絮叨家里的事,又问了问他路上的事。
他的话不多,却一直耐心的听着我说。
“平安”快到府上时,他突然打断我,“我这次回来,就是把事情安顿一下。拜祭了爹,我就重开医馆,继承祖业。”
“至于你……”他有些犹豫,“我无力再养着你,若是有想去的地方,便去吧。”
我怔住了,守着张家这么多年,还从未想过被打发走的这一天。我无声的苦笑,看着少爷眼中的无奈和愧疚,却突然像是被解放一般释然了。
我陪着少爷去了祖坟,听着他念“张家第238代子孙张承麟……”又陪着少爷去了医馆,带他一个个认识了医馆里的伙计先生。
然后他又陪着我,回了祖宅收拾行李。
我一直想去外面看看,看看革命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启程很快。不过一两天,我和少爷,便又站在了火车站。
不过之前是我接他,如今是他送我。
“少爷,我可以摸摸您的手么?”临上车前,我提出我此生最出格的一个要求。
那一刹,少爷脸上的温和笑意仿佛僵住了,眸子平静深沉,直直的盯着我。
半晌,他叹了一口气,伸出了自己的手。
白皙,修长,却不柔软。
“那么再见了,少爷。”我只摸了一下,未说什么,转身便上了车。
列车开动,那人黑色的身影渐渐远去,我却依稀见着一抹白色,清瘦而落寞。
第五篇:学会不抱怨杂文随笔
前几天,见到了一位久未谋面的战友,免不了一番寒暄。交谈中,他不停地在抱怨;单位效益不好,很不顺心;妻子嫌他没本事挣钱,总是不停唠叨;儿子学习不用功,没考上高中,将来的出路都成问题······
看着眼前那张愁容满面的脸,听着一大堆的怨天尤人,真的和20几年前那个整天嘻嘻哈哈的“开心果”“乐天派”联系不起来。
我对一句话始终深信不疑:“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对你笑;你哭,它也对你哭”。生活,真的不需要抱怨,每个人脚下的路其实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是自己选择的。
但总有一些人,常把抱怨挂在嘴边,抱怨工作累,抱怨待遇低,抱怨生活不如意······抱怨多了,即便是身边最好的同事或朋友也会厌烦。抱怨多了,自己的天空就会变得灰暗,自己的世界也会变得阴冷,感觉似乎所有的人和事都在和自己作对,都在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没有谁和你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的往往就是自己。
“交谈中,他不停地在抱怨;单位效益不好,很不顺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社会是个快节奏的社会,需要一颗豁达从容的心,才能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考验。在生活中,每个人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多多少少遇到一些挫折和坎坷。快乐生活的人,心胸宽广,凡是斤斤计较,难得糊涂;烦闷生活的人,心胸狭窄,凡是必钻牛角尖,自己给自己套上心灵的枷锁。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那么几十年,时间就像沙漏中的沙粒一样无情地流走,忧愁烦恼是过一天,快乐高兴也是过一天,那干嘛不每一天都高高兴兴地度过呢?
其实说到底,抱怨是懒惰者逃避的借口,是懦弱者自欺欺人的安慰,根本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
人的一生很少一帆风顺,或平淡,或惊奇,或险恶,或复杂,乃至几起几落,大喜大悲,其实这些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抱怨不会给我们机会,更不会给我们幸福,向前走,前面风景会更好;抬起头,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