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搭后语杂文随笔

时间:2019-05-15 12:2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前言,不搭后语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前言,不搭后语杂文随笔》。

第一篇:前言,不搭后语杂文随笔

“普适的代价是抽象。”

卡尔,杰出的普通人,杰出之处正是自己的普通。在学生时代接触了一些应该打上引号的脑科学知识,他想记录下来,害怕会彻底忘记,虽然我们都说你早该忘了。卡尔曾言,“文字像琥珀一样,包裹住时间的遗体。”记录本身是一种反抗,有力无力且不谈。

就笔者对卡尔的了解,我认为他此次的写作充满一种反讽意味:所有写此类文章的人,都会标榜自己有所建树,比如多次提及自己“世界记忆大师”的身份,涉及玄学的会提到“第一人”这种几乎不要脸的称谓。(这些内容多写在腰封上。腰封与这些内容一并,都是出版商为了经济利益采取的不高明手段,怪罪于作者其实并不妥当。)而本系列作者卡尔,标榜的是自己的“无能”,自己的“不求甚解”,自己的“毫无建树”,自己的“一无是处”!您别说,还真挺解气呢!在笔者看来,其真正的写作目的在于——比一比到底谁更不要脸。

大脑插件系列,主讲人卡尔将讲述自己曾经接触到的用脑技巧,意不在于带来读者的智力提升。在他看来,这些所谓技巧有吊诡之处。比如,记忆术的定桩法,如果不是为了参加记忆比赛,之前准备的付出是不是显得冗杂。速算法中的“进位率”在卡尔看来亦然。

在本系列中,卡尔将讲述“无声思维”、“记忆术”、“速算法”等技巧。卡尔个人坦言:不希望你们有所收获,因为我自己也没什么收获。

卡尔在哭着喊着嗷嗷叫唤着要求笔者写作这一篇前言之前,曾给我看了此系列的所有内容。至于评价,碍于面子,不能说不好。实际上,优点是简单和直接。如果我以后看到有关此方面内容的付费课程,一定不会花钱购买。因为,我没钱。

读后,笔者尝试创作了更精炼的表述:

无声思维:关键在“无声”,意义不明。

速算法:关键在记忆与灵活运用,总希望找到通用方法,不如先找一个科学计算器。

记忆术:关键在于“重复”和“集中注意”。

笔者认为,你可以在看过我简洁的三句话以后,迅速关上页面,不要等卡尔的更新。他的内容只是会详细一些,然后极力渲染详细这件事本身的缺点,否定自己。他不明白的是,否定自己其实不能称为客观,就像讽刺自己也不能称为幽默。我曾对卡尔说,既然你不专业,那么划线或是加粗只会显得自己滑稽。他不听,而且我估计这篇文章发表出来也会有好几处加粗。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不瞒你说,我是违心这样讲的。

第二篇:90载前言后语

90载的前言后语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90载矣。从那镰刀斧头光芒指引的大道上走来,我将为你那红红火火的事业歌唱。那南湖游船、井岗翠竹、皑皑雪山、光辉延安在我的思绪中越来越近,几回回,那北国飘香的麦穗、南国早春的莺花、东部城乡的日夜繁忙、西部沃土的苏醒,燃烧起我所有的激情和快乐,在属于您的节日里就让我为您大声放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您宽广的胸怀充满了力量:从南昌起义黎明的第一声枪响,到遵义会议上划时代的抉择、延安窑洞和西柏坡燃起的预示着新中国即将在这里诞生的长明油灯,无数的革命先烈、无数的共产党人都是这样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地实践着真理,求索着天下穷苦大众未来的光明呀!皑皑的雪山不会忘记,茫茫的草地不会忘记,杨家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忘记,西柏坡的苍松翠柏也不会忘记,那个在峥嵘岁月、血火洗礼中诞生的名字,那个始终以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宗旨的政党,她猎猎飘扬的旗帜是一种怎样的吸引,是一种怎样充满感召和鼓舞的神奇力量,引领亿万中国人从贫弱走向强大,从封闭走向开放。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重温历史,让我信心万丈。

您光辉的事业充满了活力:从上海到嘉兴,直至全中国,您以海的胸怀、光的速度、钢的品质容纳世界,独立自强、捍卫自己的宁静家园。您以手中放飞的圣洁白鸽呼唤友谊、和平;您以绿色的橄榄枝呼唤人道、尊严,抚慰那些在野蛮和苦痛的战争边缘挣扎着的受伤的心灵。站在您90岁生日的时间点上,重温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的那个沸腾时刻不眠之夜,还有什么语言可以替代你的自豪和升腾不息的梦想!

您让社会主义之花明媚绽放:1924年,当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正以滚滚洪流之势大举进入中国并影响一代青年人思索国家未来的时候,年轻的郭沫若挥笔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马克思进文庙》,以模拟东、西方两位大思想家马克思与孔子的对话来介绍马克思主义,表达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这篇对话中,马克思与孔子关于理想社会蓝图的勾画没有分歧,但对实现理想社会的方式却有不同的意见。当孔子说:“我从前也早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呀”,孔子的话还没有落脚,马克思就站起来反对:“不对,不对,你和我的见解终竟是两样,我是患寡且患不均,患贫且患不安的。你要晓得,寡了便均不起来,贫了便是不安的根本。所以我对于私产的集中虽是反对,对于产业的增值却不惟反对,而且还极力提倡。”

马克思与孔子的“对话”给我们的启示在邓小平理论中得到了全面的阐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每一个成长的日子,在每一寸被镰刀斧头覆盖的土地上,事事都充满生机,处处都沾满惊喜。历史证明:那个流淌着祖先殷红的血脉、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优秀的民族,那条腾飞在东方的巨龙,目光深邃瞩目美好未来。

如今,中国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这个新阶段反过来又对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天,当我们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党的建设若干问题上的时候,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告诉我们,答案只能从今天我们所处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寻找。恰国内学者对执政党建设的研究也兴起了一个高潮,各种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诚如毛泽东所言,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在这些研究文献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如关于执政规律的研究、政党现代化的研究、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研究、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执政党与市场关系的研究等等。一些研究人员也对诸如人权、民主、法治、政治文明、执政能力、生态文明、新社会组织和新社会阶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全球化等执政新理念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大大推动了当前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前进步伐。

党像灯塔,照亮了展现在祖国面前的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新中国以巨人般的雄姿,大步行进在这条历史必由之路上。虽然社会主义祖国的花圃里,也有虫害、寒流,前进的航线上,也曾遇到恶浪、礁石。但是,亿万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以磐石般的信念,水晶般的忠诚,火焰般的热忱,在开拓、创业、奋进!祖国换了容颜,各条战线的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伟大而可爱的祖国,终究博得世界人民的赞扬和敬仰。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要感谢您。是您,用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海南岛的薄弱,胶东的苹果,关中平川雪白雪白的棉花,长江两岸金黄金黄的稻谷,青藏高原胖墩墩的牦牛和绵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笔直笔直的云杉和红松,喂养了中华儿女,给了我们丰富和伟岸……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要感谢您。是您,用边防哨所战士枪口的准星,港口领航员猫眼上的国徽,天安门上晴湛湛的蓝天,鸽子回翔的华表和堆满鲜花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保护了中华儿女,给了我们安宁和温馨……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要感谢您。是您,用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雄心壮志、用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的慷慨陈词,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壮举……照耀着我们,给了我们远大的志向和自强不息的心灵……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要感谢您。是您,用太多的沧桑与沉浮给我们擦亮眼睛,呼啸出“时刻准备着”的呐喊和永不屈服的钢筋铁骨……于是,您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要感谢您。是您,用描绘现代化蓝图的纸,指引前进方向的罗盘,用播种文明的活字印刷,用火药制成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和向夜空喷洒的五彩缤纷的礼花,照亮了我们,给了我们熠熠闪光的智慧和走向振兴、走向富庶的信心……

今天,在铺满大地的鲜花中,在蓬勃生长的松柏下,在满天朝霞的旭日光辉里,在鲜艳的国旗下,我要再一次高声感谢您:是您,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您,让我们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是您,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还要向您许下诺言:

我们是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我们能负重,我们能承受,我们要为党的事业增光添彩。让我们当一回二十一世纪的纤夫吧,把对党的热爱和执着汇成一股巨大力量,推动中国这艘承载着十三亿人民的大船奋力向前!向前!

一步一个起点,一步一个丰碑。拉起新时代的风帆,推动历史的车轮,吹起改革的春风,迈开前进的脚步,绘出一幅和谐社会最美的图画,奏响中国大地上最美的旋律,唱出宇宙间最美的歌谣。

一步一句史诗,一步一个标点。拉响巨轮的汽笛,拉快前进的步伐,拉出大道的平坦,拉出成功的喜悦,拉出一座成功的雕塑。将历史拉成一方镜面,将岁月拉成一段人生。拉出辉煌,拉出雄姿,拉出一条最美的风景线。

岁月是一条河,生活是一条河。我们是时代的探险者,就是要在激流中同激流较量。我们将手拉手,肩并肩,没有退却,没有哀怨,只有坚强的足迹。一条纤绳,一条横下的决心;两只脚板,两副掘进的犁铧。我们拉出执着、拉出信念、拉出一轮鲜亮鲜亮的太阳。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用勤劳的双手能织出信念的经纬,能织出丝绸之路,能搓成时代之纤,能将一个民族的欢乐与艰辛拉向理想的明天!

我们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把过去人民的苦难拉向今天百姓的幸福,把昨天的贫困拉向今天的小康,拉向明天的富强。纤绳已绷紧,纤道在拓宽,十三亿人民就是时代的纤夫,正拉着中国这艘大船驰向辉煌的明天。

成长在五星红旗下,我们走向世界,世界给我们一片掌声,阵阵喝彩。在您的节日里,让我为你放歌,祝福您永远欣欣向荣!

第三篇:混搭大王杂文随笔

“天色幽蓝似锦缎,山势沿绵绿如帘。”现如今,似这般的良辰美景,在繁华的都市已经难得一见。唯有在回忆里的天空里,才可以看到缕缕涌动的蓝。

那时候的天,总是很蓝。大片大片的蓝,澄澈如洗,纯粹地没有一丝杂质。恰似彼时我的心情,晴空高照,万里无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走着走着,不经意间已走过了二十多个春夏秋冬。

岁月交替,日月轮回。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在风中,在雨中,在时光的罅隙中,疯也似地,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我长大了。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挥手了青涩懵懂的女孩,走向愈来愈成熟的青年。

偶尔,还是会想起曾经那个可爱的小姑娘。以及和那个小姑娘有关的美好时光。

世上所有的纯真和美好都值得被珍藏被怀念。不是吗?

回忆是一座城,小小的空城。空城,旧人。留不住时光,那就留住回忆吧。

在最好的时光里,悄悄地收藏起时光的底片,让它变成陈年的佳酿,然后在某个夏日的午后,晾晒出曾用心收藏的美好瞬间。

时间回到一九九四年的某一天,你会看到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两只脚分别穿着两只不同的鞋子。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大摇大摆地从人群中穿梭而过。

注意到的人们脸上会掠过些许讶异的神情,有的甚至对她调侃起来,而她却旁若无人般不管不顾,丝毫不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大有一副“我的世界我做主”的派头,仿佛就应该是那样的穿法,仿佛一切都天经地义,自然而然。

原来,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混搭风格还没有风靡全球之前,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就已经开始引领潮流,成了名副其实的“混搭大王”。

这个小女孩不是别人,正是姑娘本人。想来小时候我就如此与众不同,难怪至今依然还喜欢不走寻常路呢。

在别人还不知美为何物时,小小年纪的我就懂得了臭美,而且我的审美很独特。还是在四岁时,一次心血来潮,我翻箱倒柜,找了大半天之后,最后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两件心意的衣服。上身是一个呢子大衣,下身配一条非常漂亮的花裙子。穿上之后,还不忘在镜子前照了又照,看到美美的自己,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仿佛自己就是童话世界里的公主一般,陶醉不已。

就这样,得意洋洋,大摇大摆地从屋里走了出来,刚好碰到舅舅来我家。许是恐怕舅舅忽视了我,我赶紧往舅舅走来的方向一站,紧接着就张开双臂,高仰着头,大声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看到我奇特的装扮、夸张的表情,听到我快要跑到天边的调子、错乱的歌词 ……舅舅忍不住笑地前仰后合,笑声里带着许多的爽朗和愉快。

时间往后推移,在一九九六年的三月,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暖洋洋的太阳温和地照着大地,忽然让人有了一种夏日的错觉。一想到夏天,爱美的我自然就想到了裙子。于是,我找到了夏日的红裙子,穿上之后,连连转个几圈,然后美滋滋地在院里转悠过来转悠过去,好不惬意。正在自我陶醉之时,刚好被来我家的邻居撞个正着,惊呆之余,自然免不了调侃我一番,那时我六岁,多少还知道点不好意思。

……

童年趣事一箩筐,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扎辫子,涂口红,擦胭脂等等。可唯有混搭让我记忆犹深,我想我对美敏锐的感知,满满的艺术细胞,与众不同的想法都是从那时开始发源的。

韶光如流,虽然童年已悄然离去,可是留下的一个个美好回忆就像是一串串银铃一样,在风起的日子,总会清脆作响,回荡在我无涯的记忆里,装点着我过往的岁月,成为了我人生不可或缺的美好回忆。

第四篇:《灭苦之道》的前言后语--后语

《灭苦之道》的前言后语--后语

《灭苦之道》的前言后语--后语

作者:法遵比丘尼

一、世人为卑下业,种种求财活命而得巨富,世人皆知。如世人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

诸比丘!譬如一器,有一处人名为揵茨,有名钵,有名匕匕罗,有名遮留,有名毗悉多,有名婆阇那,有名萨牢。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故。

如是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知见而说,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其如之何!

比丘!云何为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演说、分别、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色无常、苦、变易法,是为世间、世间法。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是世间、世间法。【契经 五阴诵】

对佛弟子而言,佛陀的伟大是无庸置疑的,佛陀的成就远超过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所谓: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这虽然是佛弟子一致的信念,但若欲向世人宣扬佛法、传授正道,就必须举出佛陀之所以伟大、成就之所以过人之处,没有例证的吹捧、吹嘘,丝毫没有取信于人的说服力,是以佛弟子得尽其所能地描述佛陀的丰功伟业。

于是,佛弟子遇上了前所未有难题:世人只习惯世间思惟,所有的认知、价值取向与思考模式,全都是一贯的向外攀缘,所关心的无非是些获利多寡、官能的愉悦舒适、他人的认同与肯定、眷爱对象的一颦一笑、生活环境的变迁等等外境的状况。至于必须反观内省的五受阴无常、六根律仪、离欲寂静等随顺四圣谛的思惟方式,人们不但陌生,而且还会引起本能性的抗拒与反弹,因为人们会感到不能随心所欲甚至觉得受到侵犯。然而,寂灭涅槃是佛陀成等正觉的内涵、四圣谛思惟是正法的核心、离欲解脱是僧伽毕生努力的唯一目标,舍此别无佛、法、僧可言。世间与出世间、欲贪与离欲这类二律背反的僵局,几乎不可能有妥协的余地,佛弟子想破解僵持而弘扬佛法,注定要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佛弟子开始以世人所欣然接受的方式介绍佛陀,为了推崇佛陀的神圣不凡,六牙白象入胎、从右胁生、九龙吐水以及各式各样的本生故事被肆无忌惮地渲染,佛陀成就被推演为多生累劫的努力,以利于逐步被'提升'到超越平凡人的神化地位,成为众人信仰的对象,而且时隔佛陀入灭的年代越久,佛陀成道的故事越是光怪陆离,似乎唯有如此,世人才能心悦诚服地拜伏于佛足。殊不知,今日佛教徒所信仰佛陀的各种万德庄严,诸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放光动地等,都是在佛陀入灭之后才被谥封的,无关于佛陀本人的真实事迹。

虽然,这样的异方便的确吸引了众多信徒,让佛教因而盛极一时,可是却也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遗症,借大乘《楞严经》的名言'因地不直果招纡曲'来描述最贴切不过。原本打著「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如意算盘,但这些受欲勾牵而入佛门的教徒,却再不肯修正他们原先所认同的观点,他们坚持'唯此真实异则虚妄'而不肯改入佛智,因为那才是他们发心入佛门的诱因与动机,也是他们唯一能够接受的信念。可想而知,佛、法、僧的面目在新潮流全面性的颠覆下,也就不得不与史实渐行渐远。佛教徒回忆起佛教史上的中印法难、西北印法难,及传教至汉地后所遭受三武一宗灭佛等劫难,无不哀伤悲恸。可是那些外力加诸于正法的伤害,比起佛弟子自废武功式地坏乱正法,实在是无足轻重。

佛陀早说了:'如世人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佛陀是人,和所有正常人一样,佛陀的色无常、苦、是变易法,受、想、行、识无常、苦、是变易法。种种求财活命而得巨富的商业行为是一种平实、平凡的生命活动,其间的因果法则是人人都能轻易理解的;而解脱欲贪束缚的梵行也是一种平实、平凡的生命活动,其间的因果法则也是同样的昭然若揭,并不带有神秘、神化色彩,行商和梵行的差别,仅在于求财活命是沦落生死的'卑下业',清净梵行则是解脱烦恼的'增上业'!

神话、预言虽能制造'不可思议'的惊奇、崇敬与神圣气氛,并引发虔诚信仰的效应,但它终究只是由五受阴经营起来的世间世间法。思惟四圣谛虽然仅是平凡无奇的思考行为,却是能令五受阴寂灭的出世间依凭。莫令佛陀异于世人,别将佛陀妆扮成不生不灭如如不动的佛性,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千处祈求千处现的神祇。

二、时,有婆迦利比丘在佛后执扇扇佛,白佛言:'世尊!若于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见,彼见亦缘界而生耶?'

佛告比丘:'于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见,亦缘界而生,非不界。所以者何?凡夫界者是无明界,如我先说:缘下界说生下说、下见乃至下受生。中、胜界说生胜说、胜见乃至胜受生。'【契经 杂因诵】

正法、真理的运行是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人、遍一切众生的,但正法的传布却必须有时代的背景条件配合。这并不是佛法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而是人们受到环境背景的局限,有其无能正视正法的偏狭执取。

中国先哲说: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在民不聊生的世代,荣辱非关大局,温饱之类的民生大计,可以迫使人们蒙羞受辱、委屈苟且,只消保得住一条性命存活下去,就是人们最强烈的渴望、最重大的目标。除此,谈什么都是多余。

在基本民生问题的困境获得舒缓之后,人们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积蓄或谋生能力的训练之上,克勤克俭奋发向上,为的是不再受到饥寒侵逼的胁迫。这种时候,谁会对真理、解脱发生兴趣?

当努力奋斗一段时期之后,社会逐渐富裕,危机意识消退,人们开始有余裕、余暇追逐享乐,文明也因大量人才的投入而长足进展。在这欢乐气氛中,人们惊讶于自己竟有如此丰沛的感情、绝佳的创作能力与远较其他生灵高超的智能,而显现出极度的自我膨胀。很自然地,出世、修行这类倾向退隐的行径,不经思索地被视为失败、失意者逃避现实的表现。

直到物欲满溢、感官饱胀之余,人们总算察觉到心灵渴望充实,于是追逐声色犬马的'主流价值'受到质疑;爱、慈悲、利他、非暴力等性灵诉求被提出,宗教、哲学受到重视,社会向往详和之气,人们盼望这渴求滋润的心田,能在受到仔细地灌溉照护之后,回馈给人丰美的果实。至此,是否就是发扬正法的契机到来呢?言之过早!此时人们正和自己的心灵度蜜月,如醉如痴地迷信心灵的神话意境。当此之际,倡导厌离的正法简直犹如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票房毒药。

一旦人们终于认识到,纵使提供再多的心灵鸡汤、心灵补帖,仍然无法填补心灵空虚、达到脱胎换骨的疗效,才开始考虑由一味寻求满足的消极模式,一转而为自我改造的积极态度,难能可贵地发展出修行的理念,期待修行的冶炼使性灵得到浴火重生的神圣升华。在尝试各种形式的修行之后,人们终将领悟到心灵修炼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禅定,禅定使人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喜乐、详和与宁静,甚至获得神通,禅定将使人类的心灵力量发挥到极致。别急,正法还不到出人头地的机会,人们此刻正沉醉在禅定神通的大威神力中,谁愿意接受解脱、涅槃的真实内涵竟是让生命现象永灭无余?

最后,非得在用尽一切努力充实、开发、修炼心灵,甚至能随心所欲地出入定境之后,人们才有机会认清心灵并不带有想像中丰沛圆满的神圣气质,即使在高度的心灵净化与心力开发之余,无常的生命现象依然叫人感到挫败、感到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压迫,依然得不到永恒、终极的安乐满足。这才是正法开始受到人类青睐的契机。

从民不聊生到修习禅定之间各有不同的层次与诉求,不论是何种层次、何种诉求,宗教都能提供慰藉与依靠,藉由宗教,人们可以在努力之余更进一步以信仰祈求温饱、祈盼福乐安康、祈祷国族强盛、祈请世界和平、祈愿借神力加持而修行有成。

信仰,是相信冥冥之中的神圣力量、仰盼这全知全能的神、佛菩萨,能发挥眷顾照护的爱与慈悲,满足自己虽卑微但迫切的愿望。有些宗教人士希望划分迷信与正确的信仰,他们独断地评定,追求性灵提升的便可承认是信仰,其他膜拜神像、驱鬼下符、祈求财富的,就属于迷信。事实上,只要是相信并仰盼冥冥之中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上帝、神、佛、鬼魂能垂怜眷念或赐予庇佑,甚至相信星象、风水之类虽无关人格神却也能左右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都属信仰,无论所祈求的是复仇的力量或灵魂的升华。

然,佛陀从未创立一种宗教、不曾以宗教师自居,佛陀在世时也没有所谓的'佛教'。佛陀是发现真理的正觉者,不是巫觋、祭司或先知,既不传达神的谕旨,也不借助于神话、预言的造势而受信徒拥戴;正法是现象事实而非神话、修行也无关宗教情操或神佛庇佑,老病死、贪嗔痴的痛苦烦恼不可能靠神力而获得解脱,永世不绝的五道轮回也不可能靠祈愿得到涅槃;僧团规制如安居、布萨与忏摩、受具足等,皆属生活规约与组织运作,毫不涉及宗教祈祷与信仰仪式,僧众的修行更是不假任何冥冥中的力量。佛陀、佛法、僧伽都无关信仰,但两千多年来,佛陀的教法与僧团,却一直被视为宗教,'佛教'成了世人认识佛、法、僧的唯一管道。

那是因为,时代同样地落入轮回的窠臼,从民不聊生到追求性灵,时代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治局势、不同的国际关系中轮回。人们所面临的时代总是处于渴求宗教慰藉与依赖的阶段。由于时局总是在好不容易进步到社会富裕或心灵追求之时,便忽然遭逢巨变,一切又从劫后余生开始,是以追求真理、实现正法的时代总是千载不遇、万劫难逢。因而在世人长期寻求信仰漠视真理的时局中,佛弟子借信仰的面目以求存续也确实无可厚非,可是宗教终究不是正法。

幸亏佛陀所教示的'界'是众生自身内在的层次而非外在的环境背景。五受阴是世间、世间法,每个人都自有独属的五受阴;每个人都自有独属的世间、时代;每个人也都得对自属的五受阴、世间、时代负责。所谓'如是缘胜界,我说彼生胜说、胜见、胜想、胜思、胜欲、胜愿、胜士夫、胜所作、胜施设、胜建立、胜部分、胜显示、胜受生'。如果有杰出、智慧的胜士夫能够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质疑世俗价值、扬弃信仰神话,矢志追求真理,可惜却无缘得遇正法,以至于依旧流转世间、抑郁而终,这样的悲剧英雄当然叫人哀恸惋惜;但对于那种'于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见'的顽强众生,即使有幸生在佛世,亲聆佛陀教诲,也仍是'缘下界生下说、下见、下想、下思、下欲、下愿、下士夫、下所作、下施设、下建立、下部分、下显示、下受生。'在他看来,佛陀除了受到许多人恭敬景仰之外,也没什么大了不起!

不论在家、出家,有心寻求正法的人都该扪心自问,自己所缘的到底是胜界、中界或下界?

三、于四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非沙门数、非婆罗门数;于四圣谛如实知者,是沙门数、是婆罗门数。【契经 杂因诵】

接下来该谈谈'传承'这个话题了。在佛陀还亲自指导弟子、宣讲正法的年头,根本用不著「传承'这个诡谲的用词,哪个比丘、哪个弟子不是亲承佛陀所传授的教法?何需叠床架屋、头上安头!在佛陀初入灭,诸大阿罗汉尚驻留世间的那段日子,也还不会有'传承'这种突兀的形容,佛法是一味的,所有僧团中的比丘们,人人学习同样的法、遵守同样的律,哪里需要挑三捡

四、秤斤论两地评估传承?非得沦落到各持己见、各自为政、各拥其主的混乱局面,不会演变出竞相褒举传承的事态。

如今在佛教界'传承'已有莫衷一是的内容了,南传佛教最直截了当,以受戒仪式为传承,除此之外也标榜巴利语经典的特殊与尊贵;北传佛教则有佛祖统纪中从佛陀、迦叶、阿难一路到达摩乃至六祖惠能的一脉传承,或龙树以下宗分八脉的各家传承;藏传佛教的传承就不一定追溯自释迦牟尼佛,他们多得是传承的对象,乃至还有诸佛共同母亲的传说。但这林林总总的各项传承说中,最有力,最能让佛教徒凝聚团结共识的,当属'受戒仪式'说!

所谓的受戒仪式说,是一种出家身份取得的合法性。早期,在释沙门僧团刚组成时,实在没有出家身份合法与否的问题。当时人少事简,佛陀认得每一位弟子,族姓子听闻了佛法、受到启发,愿意修行出离世间,只要走到佛陀面前,向佛陀告白出家意愿,佛陀称叹他:'来得好,比丘!'也就等于认同他的出家身份了,接着这位新鲜人要为自己改头换面、仪容整治一番,也就是'须发自落、袈裟着身'的行动,表征从此再不同于世间俗人的姿态。

渐渐地开始人多事繁。由于释沙门僧团的教义殊胜、人员素质精良,不但深深受到世人的爱戴与恭敬供养,求出家者也日形众多。沙门释子散居各地,既能分摊信施的负担也让佛法传布的范围更加广阔,新进人员在就近的僧团出家不一定得远赴佛前、亲礼佛足,这时佛陀再也不可能认得每一位比丘。释沙门僧团的物资越发丰沛,越是受到动机不纯正的投机份子所觊觎。无可避免地,释沙门僧团组织日益庞大,组成份子日益复杂,良莠不齐的情况日益严重,给僧众与信众都带来不少困扰,于是佛陀除了制定戒律之外,也设立了受具足的资格认可程序。

原本,这种资格认可的过程也不叫作受戒而称为受具足,所具足的是比丘、比丘尼这一身份,而非通过审核就圆满具备了戒。具足了比丘、比丘尼的身份不消说当然得要持戒,但将受具足解释为受戒,戒律便沾染上戒禁取的色彩了,如今一些以戒律为修持法门的比丘竟争相向新学比丘求忏悔,因为他们刚'得戒','戒体'较清净,对这样的'清净比丘'忏悔比较能消除罪垢。这种'得戒''戒体'的观念令受具足成为一则神话、一种信仰、一座图腾。十师受、二部僧受的羯摩作法原来只是一项审核、一道手续,为的是帮有志于离欲解脱的善男子、善女人保持一个专心修学的环境。若将审核比丘(尼)资格的程序视为传承,那么制度本身就成为一种神秘仪式而被赋予神圣性,成为一种戒禁取、恶邪见,彻底违背正法律的究竟胜义。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正法而不是仪式,因此若真要探究佛陀遗留下来的传承,那么它的实际内容也只能在四圣谛、五受阴、六入处、缘起法、八正道这些正法中一窥究竟。倘若弃正法而拼命在十师授、二部僧授的受具仪式上钻牛角尖,无疑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无论是南传佛教或藏传佛教,甚至北传自己的祖师大德,都认为北传的'比丘资格认证'曾经中断所以失去传承,特别是'比丘尼资格认证'更是世界各地都已中断,以致女人永远失去传承、永远失去堂堂正正出家的机会。然而,这种观点真的对吗?符合正法、圣谛吗?为什么以受戒仪式为传承的说法最有力,最能让佛教徒凝聚团结共识?何以会将'传承'这代表佛法最崇高精神所在的指标,仅用来形容出家资格审核的程序?仅用来作为'十师受、二部僧受'的仪式崇拜?使得比丘、比丘尼入门仪式的重要性远超过法的实质内涵与僧的修行体证呢?

一切问题的症结就出在:出家人已遗忘了出世间的出家法,所修的都是共世间的善业,既是世间法、世间善业,那么即使是不出家的世俗人也能够修得很好、行得很好,所有出家人能懂的在家人也很容易理解,所有出家人办得到的在家人也一样办得到,所有出家人修行能达到的境界在家人也一样能达到。这么一来出家、在家唯一可资分别的就仅剩出家的形式了。是以出家的仪式必须赋予神圣性,曾经历过仪式的人就得到戒体、就成为福田、就该不事生产而受人供养、供养他的人就能从中得福,不管受这仪式的人是否各方面都与世俗人没两样。

虽然,南传佛教纯朴、实修、持戒的风格,的确在夸饰、神化、浮华的大乘佛教传布下保有一股清流。但南传佛教并不如自身所标榜的,等同于佛世时的原始佛法。

南传佛教虽有《相应部》保存最原始的《相应修多罗》。但自觉音菩萨以巴利文写定南传《五部尼柯耶》经典的漫长岁月以来,《相应修多罗》在铜牒派比丘手上所遭受的冷落待遇,一点也不优于在北传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南传大德们高举《中部经》《长部经》《小部经》《法句经》《清净道论》等专注于世间思惟的经论作为教理与修行的依归,即使引据《相应部》的经文,也只着重在〈有偈篇〉之类的通俗教化,既不知〈修多罗〉的特殊地位,也漠视其中的究竟胜义。反而,北传一切有部的论典倒不时强调'入契经'的重要,并作为藉以凭量义理如法性的依据,以示不忘〈修多罗〉为一切佛法的根本。

南传佛教最引以为荣的是,他们的经典是由巴利文写成。但是,佛陀从不曾订定某种语言为传递正法的标准工具,包括巴利文在内。印度是种族、语言最多元、复杂的国家,在佛陀时代,光'容器'一词就有许不同族群的不同称呼方式,然而不论是哪种语言,只要是世人所使用、所能理解的语文,都是流传正法的工具。经有明训'诸比丘!譬如一器,有一处人名为揵茨,有名钵,有名匕匕罗,有名遮留,有名毗悉多,有名婆阇那,有名萨牢。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故。'佛法是普及一切众生的真理,它的普世性不容扭曲,不容因某种语言的神圣化而造成众生追求正法的阻碍,佛陀再三语重心长地强调:莫令我异于世人。正法传布世间所使用的语言也不可异于世人。

佛陀要佛弟子不断传承下去的真理是四圣谛。不论是巴利文、梵文、汉文、英文或非洲土著语,只要能将法的内容正确无讹地传递给众生,就很自然地成为弘扬正法的宝贵工具。倘若传布的内容无关'于四圣谛无间等'也无关'五受阴、六入处、缘起法如实知'那么不管它标榜巴利文、梵文、王舍城文甚至释迦族文,都无涉于正法,不代表佛陀的传承。任何人的母语都比巴利文更能帮助他理解正法。

当然,南传佛教山林比丘们托钵、持戒、修定的传统,的确具备造就心解脱阿罗汉的条件,因为它保持了最利于离欲的生活方式。那些得证阿罗汉的尊者,必是以精严刻苦的戒行与禅修的甚深定力,直接由离欲的实践下功夫,终达到不受后有的解脱、解脱知见,恰如生于无佛时代的辟支佛一般。只要对厌、离欲、正向灭尽的法次法向有所认知,谁都能斩钉截铁地论断:这些尊者们绝不是按照《清净道论》的理论、次第去用功的。

佛陀的真实传承是法的真实内涵与僧的切实体证,比丘、比丘尼受具足的仪式只是一种选择、决心与表态,在僧团中安住之后所接受的正知见以及实践向厌、离欲、正向灭尽的圣道,才是一个出家人浸淫于传承,受传承培训、雕琢、打造的黄金时段。出家人值得受人供养是因为知人所不能知(出世正见)、行人所不能行(离欲梵行)、证人所不能证(解脱涅槃),并且为世人留下灭苦之道的现成途径,让后人不必再茫无头绪地重新追求真理、寻求正道。如果南传与藏传佛教继续毫不妥协地坚持他们对'传承'的错误信仰,那么必将与正法渐行渐远,最后完全丧失为正法代言的权力,纵使他们保有不曾间断的比丘受戒仪式。

北传比丘、比丘尼的身分不受南传及藏传佛教的承认,但南传及藏传佛教本身不也同样被许多外道,如印度教、回教、基督教乃至世俗不信仰宗教的人所排斥、否认?重点不在于别人承不承认,而在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资格!倘若南传及藏传的修行者没有精进的行持、没有精严的戒德、没有对正法的认知、没有比丘(尼)僧团的正常运作、没有因修行而得的沙门果,那么他们自我标榜的传承,也就没有任何值得重视之处。同样的如果北传的比丘(尼)没有精进的行持、没有精严的戒德、没有对正法的认知、没有比丘(尼)僧团的正常运作、没有因修行而得的沙门果,那么也确实不具比丘、比丘尼的传承。

反过来说,如果这一切全都具备了,比丘、比丘尼的身分也随之确立,其他希望得到修行利益的人,便自自然然聚陇过来。佛陀在既有沙门团与婆罗门势力中初创僧团的情形不也正是如此!

'于四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非沙门数、非婆罗门数;于四圣谛如实知者,是沙门数、是婆罗门数。'佛陀早期的弟子都不曾经历受具足的标准手续,但他们在佛陀的教导下皆能于四圣谛如实知,他们从未疑悔自己的比丘身份;大爱道瞿昙弥带领五百释种女随佛出家,成立比丘尼僧团时也不曾于二部僧中受具足,可是她们在如法修行后皆于四圣谛无间等,她们也从未疑悔自己的比丘尼身份。他们与她们全都是道道地地的沙门释子、多闻圣弟子,全都入沙门数、入婆罗门数。

如今佛教组织之混乱、组成份子之复杂、僧众良莠不齐之严重,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循于非正见的十师受、二部僧受的仪式绝无力挽狂澜的作用。唯有靠着善男子、善女人能自立自强,于四圣谛如实知、如实无间等,承袭四双八士的出世间圣果,再证阿罗汉圣者的五分法身,重建如法如律的比丘、比丘尼僧团,在新世代阿罗汉们的督导下重新施行如法如律十师受、二部僧受的认证程序,之后才真能重竖法幢、再续传承。

四、勿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说,汝当尽舍此恶邪见。【契经 五阴诵】

对佛陀的诬蔑诽谤不是以人格中伤或种族歧视的方式进行,而是强奸佛意。

佛陀是个究竟离欲的大阿罗汉,世间所有的凡俗利益都诱惑不了他,如果有人肯相信佛陀干了什么伤风败俗的缺德勾当,只能悲悯此人愚痴无智,自绝究竟苦边的机会;佛陀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都比不上佛陀尊贵,若有人竟因肤色、血统而歧视佛陀,也只能悲悯此人僵化偏执,自断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机会。可是一旦强奸佛意,法说非法、非法说法,那就不单是自绝灭苦之道这么微不足道的小事了,从恶邪见取代正法而流传世间的那一刻开始,世人注定要错解佛法,弟子注定要错认佛陀,僧伽注定要错修邪道,正所谓慧日殒落、法幢摧折、正法眼灭、世间闇冥,没溺于生死苦海的芸芸众生再也无缘寻获安乐的彼岸。这种绝望与哀恸更甚于佛陀本人的入灭。

早期的经典总是记载佛世的人听一句偈、一段开示就能见法、证阿罗汉。这使得后世佛教徒受到相当大的冲击,他们猜测、他们怀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不但诵经、抄经甚至还一字一跪拜,却无论如何见不了法、证不得阿罗汉?除了悔恨自己根钝障重外,还想像经文必然暗藏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深不可测的佛法绝不能就按字面解释。于是,佛教徒一方面期盼能藉由圆满世间至善;一方面捡拾传统婆罗门教义,以期达成出世间果报。

但种瓜不能得豆、煮沙不能成饭!同样,热衷于满足世间思惟的福德果报又怎可能进趣出世间沙门果?于是两千年来由印度至中亚再到汉传与藏传,佛教一再摸索、一再递嬗,却跟佛陀正觉的正法渐行渐远。

佛教徒虔诚求法却依然不解正法的原因很多,如:未曾实践----仅当作知识学问,不曾用以身体力行,实际印证自己的生命现象;断句取义----在经文中挑选投己所好的辞句、名相私心别解,以附和个人见解;前人误导----不经捡择地信任古德的论文、注疏,从不考虑经义与论义相去甚远;最不可救药的是偏见,将《契经》视为'小乘经'而不屑一顾。

但这一切都还可以更简洁地归纳为----以世间思惟诠释佛法。

已经习惯于世间思惟的佛教徒,要推翻自己的信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修行者尝试各式各样的修行方法,为的是证明已然确立的信念,而不是质疑它:菩萨道的忠实信徒可能一生之中转换过难以尽数的修行法门,为的只是'找对门路'而非验证菩萨道的可行性;耽溺于禅境的人也只会期待终能在更高深禅境中得到果证,而非检视果证与禅定之间的关系;利用学术技巧研究佛法的学者,更加不会审度这样的'佛法'究竟于真实人生有何利益。

这是一种狗儿追咬自己尾巴而原地狂转的僵局,陷入这种僵局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外加的限制。各宗各派的典籍与教理乃至学术研究的规则,不只提供了八万四千法门的选择,更规范了思惟的模式与方向,这导致观念想法的僵化,僵化的概念不可能超越世间思惟的范畴而成就出世间正见、完成出世间理想。

其次是内在的障碍。众生很难解脱视五受阴为'我''我的'的偏执。要众生承认原本信奉的理念与价值根本是错误的,不但得推翻早就习以为然的生活习性去适应新法则,更会导致否定自我的强烈危机感,极度渴望自我受到肯定是众生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使得众生想反抗既有偏见而接受正见的过程显得难上加难。僵化的思想与坚持自我的偏执,正是轮回世间的基本动力,与灭苦之道恰恰背道而驰。

然而,修行的终极目标毕竟是为了超越凡俗的世间,灭除生命的痛苦。倘若先入为主的修行理念始终无能达成出世、解脱的目标,那么旧有的信念必会因无济于事的现实而遭遇质疑。富于反省能力的族姓子,应该鼓起勇气抗拒固有思想观念的钳制,从谤佛、谤法、谤僧的恶邪见中异军突起,重归出世解脱的正道。

五、如小绵丸、小劫贝华丸,置四衢道头。四方风吹,则随风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于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彼沙门、婆罗门常观他面、常随他说。以不如实知故闻彼所说,趣说而受,当知此人不宿修习智慧故。

譬如因陀罗柱,铜铁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风不能令动。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视他面、不随他语。是沙门、婆罗门智慧坚固,本随习故,不随他语。【契经 杂因诵】

不可讳言,《灭苦之道》一路读来,必定会有许多异议:'凭什么三藏十二部经都不能算数,只有《相应修多罗》才是佛法?''凭什么诸佛菩萨的功德比不上不肯广度众生的阿罗汉?''凭什么历代祖师都是错的,只有你才对?''凭什么……?'甚至,连佛教史都没办法真的成为有力的证据,因为印度根本是个不讲历史的文明。

佛教发展至今日,对佛法、对修行的观点都已分歧到无法归纳、收拾的地步了。每个佛教徒、每个修行者都强调正见的重要,可是每个人的正见却都不同,不止意见相左,甚至对立、冲突的情况也相当普遍。怎么可能所有这相左、对立、冲突的见解全都是'正见'?事态早已成为僵局,所有的人都否认自己是恶邪见、所有的人都坚持自己绝对是正见。

然而,证据却不在于口舌之辩,而在每个人自己的生命实况。

一旦于苦圣谛无间等,觉悟到一切痛苦的真正根源在于自己有无常、苦、无我的五受阴存在后,任何对生存、生活、生涯乃至来生的期待都会烟消云散。怎还会千方百计地保持护惜这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生命现象呢?

一旦于苦集圣谛无间等,了解到六触入处之所以无止尽地承受如病、如痈、如刺、如杀的折磨,只是由于欲贪无有餍足地追逐感官刺激,对满足欲贪这种动物本能必然感到厌倦嫌恶。怎还会非因计因地追求种种欢喜满足的来源?

一旦于苦灭圣谛无间等,体认到有生则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彻底了知生命现象的寂灭涅槃就是解脱、就是究竟苦边。怎还会幻想圣人的涅槃果证是如何常、乐、我、净的境界?

一旦于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明白了整个三十七道品都是相当技巧地训练向厌、离欲、正向灭尽的法次法向,确实做到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无余断、吐、尽、离欲、灭、止、没。怎还会规划出追逐未来五受阴、六入处等世间、世间法的无量法门?

在尚未见法之前,学法者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定见,不仅周遭传递过来的讯息瞬息万变让人无所适从而不得不常观他面、常随他说,更麻烦的是自身的五受阴同样在无常变异,只要是世间、世间法就必然是无常、没有标准的,那些陷入世间情境之中而推断出来的'正见'也无法幸免无常、没有标准的命运。

然而,生命的法则是绝对的,圣者超越了世间,从出世间的角度眺望滚滚红尘,洞悉生命真相。如果佛弟子们都能于四圣谛如实知、如实无间等,那必然会与佛世的多闻圣弟子一样,一切所说都与佛陀同法、同义、同句、同味。那时就真能品尝到'佛法一味'的法喜,智慧坚固,本随习故,不随他语。

六、世尊于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转法轮,是故此经名转法轮经。【契经 杂因诵】

轮,是一种譬喻,好比车轮能将车辆、乘客及货物由一处运输至他处,而法轮则能将真理、正法由一人心中输送至他人心中。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中,初成正觉不久的佛陀找到了从前伴随自己修行的五位沙门,将所知、所见的正法,经过归纳整理,以四圣谛向他们宣说。让正法从佛陀大智正觉的内心中,转达至其他寻求真理的求法者的内心。

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正法、真理在世间流传,是以特别称之为转法轮经。

所谓的转法轮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必须全然地融入受法者的生命之中,并产生陶铸、锻炼、改造生命的功用,令受法者从一个愚痴无闻凡夫转变为多闻圣弟子,作为纯大苦聚集的五蕴生身转变为纯大苦聚灭的五分法身的依据。能作到这样的转变,才真能称得上转法轮。

佛陀已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人了,想想看,真理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就已被揭示,可是却只有那么短期中的那么少数人受到利益。这两千多年来,除了自作聪明的佛教徒擅自篡改法义外,也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障碍着正法的传布,诸如:封闭保守的意识形态、教育不普及、资讯传递不易、社会动荡不安等等,这重重的障碍阻隔了族姓子、族姓女追求正法、解脱的路途。

然而,今日整个世界的大环境趋势,都再再地提供有利于个人追求真理的条件:教育普及、民智大开、网路资讯发达、个人主义高涨、寻求生命更高层次的可能性等,全都给予了个人更宽广的视界与更独立的思考空间,也加剧了挑战固有权威与既定概念的力量,松动既定成见的偏执。人们普遍不再依赖宗教慰藉便是一大例证。佛弟子正可借助这股独立自主、活泼自由的风气来审视自己修行的方针与目的,让每一个比丘、比丘尼都有条件成为族姓子、贤圣僧。

会不会回归佛陀所正觉的正法已非空想?会不会二十一世纪正是佛弟子回溯正法、修行正道的一大契机?是不是只要佛弟子有心振衰起敝,用心于佛陀谆谆教诲的四圣谛思惟,断烦恼了生死的终极目标便唾手可得,贤圣僧团的重建便指日可待?能不能期盼在有心寻求正法、追求解脱的族姓子、族姓女之间,正思惟逐渐形成一股趋势,一波潮流,乃至推动法轮再度运转?

倘若佛法在于阐述因果报应,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神话!

倘若佛法在于昭示佛菩萨和上师的感应加持,那么它并没有超越信仰!

倘若佛法在于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那么它并没有超越慈善救济!

倘若佛法在于解释宇宙万法的生灭,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科学!

倘若佛法在于五戒十善的劝导,那么它并没有超越道德!

倘若佛法在于禅境的修练,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瑜伽冥想!

倘若佛法在于阿毗达磨及自性空、有的论议,那么它并没有超越哲学!

虽然这些都是世人所熟悉、赞赏的,但它们全都属于世间,不能超越世间。即使将它们全部加在一块,也不值得释迦牟尼佛辛苦寻求、体证、弘传乃至珍而重之地为它们建立僧团。

传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沉浸于无限法喜的感动之后,他考虑到现实问题:如此全然超越世间的真理,有谁能信解奉行呢?于是他曾打算立即入灭。

不过佛陀很快地回忆起当初自己追求真理的热切期盼与诚挚信念;他考虑到求法期间没有善知识引导的艰辛、困顿与无助。于是佛陀体会到:仍有许多人和自己一样渴求真理;仍有许多人迫切需要师长的引领。接着佛陀从跏趺处下座,朝着昔时五位同修道侣所在的鹿野苑方向一步步走去。

法轮即将转动!

第五篇:不合群杂文随笔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文中有些观点与自己的想法有些出入,想了想,还是决定分享出来,毕竟我们每个人的想法和别人都是不同的。就像读书,一本书,我会很少的在乎别人评价什么,只要对我有用,哪怕仅仅是一句话,对我来说就是一本值得好好阅读的好书。----朋朋

女儿,明天就是你30岁生日了。

今年爸爸给你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爸爸一直觉得你还是那个蹦蹦跳跳的小丫头,结果这一眨眼的工夫,你就成了大姑娘了。亲眼见证了你这一路的成长,爸爸有很多话想对你说,于是就写了这封信。

爸爸想从过来人的角度,告诉你一些生活和人生的真相。

“女儿,美的标准不是瘦,你不要盲从”

我前段时间看新闻,有一个“被减肥药毁掉的中国女人”的消息,看得我心惊胆战。

很多女人为了瘦身,不惜服用副作用强烈的减肥药而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而记者采访时,问到其中一个姑娘:“你为什么着急要减肥,你看着不算胖呀。”那姑娘略带自卑地说:“不,我不能胖,我老公就是嫌弃我胖才出轨的……”

女儿,你要知道,一个男人若是不喜欢你了,什么都可以当作借口的。而那些不爱你的人对你的评价,一点意义都没有。

你妈妈当年怀孕生你的时候,胖了十几斤。你妈妈也会时常问我:“我是不是没有以前漂亮了?”我每次都会肯定地回答她:“以前漂亮,现在同样漂亮!”

虽然我也会偶尔想起刚跟你妈妈恋爱的时候,她身材窈窕,青春昂扬;但是,我更喜欢她现在的样子——成熟优雅,她从女孩变成女人,变成妈妈,周全体贴地照顾着你,把家里的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我安心地工作。我每次抱着她,都从心底里感到踏实和幸福。

所以,不管在你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千万不要为了别人的评价,而盲目地改变自己,去追求病态的一夜暴瘦。为了迎合别人的评价,就一味地改变自己,根本不值得。

一个人真正的美丽,就是自信乐观,活得健康快乐。而真正爱你的人,都懂得欣赏你身上真正的美丽。

“女儿,千万不要着急结婚”

昨天我和你妈参加了你大姨外孙的满月宴。宝宝特别可爱,长得像爸爸,胖嘟嘟的,不哭也不闹,特别听话。

我看着你大姨喜滋滋地抱着孙子,心里有些想法,想跟你聊一聊。

不过你别担心,我不是催你结婚,更不是想要抱外孙。我是想和你商量一下,你可不可以晚点结婚生子?

我是担心你没结过婚,你不懂着急的婚姻到底有多可怕。

爸爸见过很多因为到年龄而将就的婚姻,吵架、撕扯是常态,到最后只剩孩子维系一个家庭,毫无幸福可言。所以,如果只是因为年龄到了就仓促结婚,得到的未必是幸福的婚姻,极有可能是失去了一个原本充实而快乐的人生。

所以,相比着急嫁出去,我更希望你拥有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生。所以,你今天吃饭的时候说:“爸妈,我未来几年可能都不会结婚”,我听完很欣慰。

我和你妈都不会催你,你就更不用在意旁人的评价和说辞,即便是别人嘴里的“大龄剩女”,我们也要做一个自由快乐的大龄剩女,不要为了婚姻将就,因为到最后委屈的都是你自己。

生活是你自己的,婚姻也是你自己的,不管你是30岁,还是40岁,你都要记住,没有该结婚的年纪,只有该结婚的爱情。我和你妈永远支持你去等待对的人。

“女儿,不要害怕别人给你贴的标签”

翻开你的成长相册,我突然想起大学毕业刚工作那会儿,你有一次回家问我:“爸,你说人每天疲于奔命,朝九晚五地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

那时候我呵呵一笑,拍着你的肩膀逗你:“刚工作没几天,就开始思考这么深奥的问题了?”

我现在想跟你好好说一下这个问题,其实人活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为了爱情,为了亲人,为了肩上的责任……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活出自我。

爸爸当年有个同学酷爱画画,也画得很好。但那时候,很多人包括他的父母都说画画能赚钱填饱肚子么?这么不靠谱的行当,哪是一个男人该做的?

于是他放弃了,去工厂当了一辈子车间工人,后来还赶上了裁员下岗。如今他每次聊起往事,都会感慨说自己忙活了一辈子,经济上拮据就算了,可活得也不痛快,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初没有坚持画画。

很多人害怕被别人贴标签,担心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于是,不敢面对那个标签背后真实的自己,结果就渐渐地在这种小心翼翼中失去了自我,习惯了在快节奏中随波追流,渐渐地忘记了初心。

女儿,你还年轻,有大把的时间,这辈子一定要痛快地活。千万不要等待垂垂老矣的时候,才后悔年轻的时候没有坚持。

真正优秀的人,大多不合群

我非常看不惯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做法,流行创业时候,都一窝蜂地去创业,即便很多人都根本不了解创业的风险;看着别人买车买房,自己也要买车买房,根本不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其实他们都犯一个共同的错误:害怕自己不合群。然而,真正优秀的人都不合群,更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就妥协,让自己活得不像自己。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但能在别人的评价中保持清醒,坚持自己的思想,也更能耐得住寂寞。

他们并非生活在世界的边缘,只是勇敢地接受了标签背后真实的自己,沉稳地思考,不断地成就自我,逐渐向着理想迈进。

王小波曾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如果连做自己的勇气都没有,趣味从何而来呢?

女儿,这一生山高水长,希望你有做自己的勇气,也有做好自己的能力。

最后,爸爸永远支持你!

爱你的爸爸

下载前言,不搭后语杂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前言,不搭后语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疯魔,不成活杂文随笔

    那孩子是少爷某天下学的时候带回来的。面黄肌瘦的模样,蓬头垢面,酸臭满身,脏污的手指纠着看不出颜色的衣角,眼睛时不时的往上瞟我一两下,黑白分明的眸,倒是说不出的清亮有神。我看......

    学会不抱怨杂文随笔

    前几天,见到了一位久未谋面的战友,免不了一番寒暄。交谈中,他不停地在抱怨;单位效益不好,很不顺心;妻子嫌他没本事挣钱,总是不停唠叨;儿子学习不用功,没考上高中,将来的出路都成问题·......

    老来不苟且杂文随笔

    读雪小禅的文章,读到"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不禁起心动念,哎哟,岁月忽已晚,真是逢春无几回了。给友人发信息,只两个字"老了!"。传达无奈且夸张的情绪。老友秒回"哪里。咱......

    爱过,不后悔杂文随笔

    我反射弧挺长的,高考过去之后都快一个星期了才想到要来回顾一下高三生活和高考。其实我们学校的管理并不算特别严格,像什么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全呆在学校没有假条不能随意出门,......

    不应有恨杂文随笔

    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选择和我前妈在一起生活。那天,我和妈妈、姥姨去北京故宫和圆明园参观,我的手机落在车里,并且开了静音。回到妈妈家是半夜十一点,才发现我爸给我打了六十个电......

    不再见杂文随笔(五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一个人要到什么程度才能在父母眼里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真正已经懂事了呢?如果哪些口口声声说最爱你的人对你说着最狠的话,你需要多大的勇......

    我不想死杂文随笔

    这几天月亮都很亮,穿梭在茂密的樟树枝叶间。人们总说,知识是财富。这是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所有人都或拼命、或漫不经心地为自己武装知识,然后赚钱,然后死去。然后,在谈笑间拿出自己......

    女司机不可怕杂文随笔

    01不敢开车15年底拿到驾照,一直都没有开过车。想当初刚拿到驾照,想开没车开。然后,慢慢的没摸车,便对开车的自信降低了。到今年由于要搬新家,买车的日程就提上来了。但全家就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