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游太虚幻景的诗歌
你悄悄地来到我身旁,
我静静地还睡在梦乡。
当你带来淡淡的幽香,我的灵魂跑到你身上。
你牵魂儿到处乐游逛,来到一个未知的地方。
途经一座月亮桥上过,桥下河水清澈又明亮。
你在前面给我指方向,我跟后面不离你身旁。
左顾右看两边花开放,小草青青杨柳排成行。
满山遍野尽是桂花树,白云飘飘幽幽桂花香。
浸入心脾气清精神爽,身轻如燕悠然无声响。
潺潺流水汨汨潺湲淌,小鸟唧唧喳喳点水忙。
锦魚来往喜戏闲游荡,仙鹤梳理羽毛互搔痒。
穿过长亭水榭眼前亮,房子大的鲜花放光芒。
花瓣如席微微轻风扬,散射馨幽频频飞流香。
花蝶彩蜂起落吮蜜浆,吃饱喝足卧睡晒丽阳。
黄鹂鸟儿踏柳鸣歌唱,摇头摆尾望花喜洋洋。
你说此花名叫蓬莱艳,来自仙界独在此处放。
带你到此乐游来欣赏,本是上天恩赐特殊享。
此景此花只能梦中想,为你激活思路成华章。
下笔如神涂绘画图扬,光耀人间歌舞升吉祥。
第二篇:神游杂文随笔
烈日当头
晴空万里
诗是写不成了
神游一番
权当下午茶吧
完美的少年
纳兰君
知否
我也是一名人间的惆怅客
恨不能
共倚黄昏
把酒相叙
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丽
木心让我膜拜又愤怒
这老头
怎么可以
如此有才
又有趣
我钟爱的淡蓝
在他眼里
仿佛在说
又不是我自己要蓝啰
从此
忧郁略带自傲的文青
瞬间变为
调皮的邻家女
矛盾的米兰昆德拉
让我把案子拍烂
那是我一厢情愿的忘年交
共鸣
原来真的可以
穿过遥远的时空
跨越语言的樊篱
如果媚俗是天真
爱就是放弃力量
那么这个世界
纯净而又强大
何劳我辈杞人忧天呢
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如夜
长夜也有微弱的星光啊
那么如我一样的芸芸众生呢
何须气馁自怜
诗云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辛幼安说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麦克福尔相信
荒原是心之映像
若他们在时空隧道相遇
是否会欣喜
举杯相庆呢
我们的战神戚继光
赫赫战功的背后
竟然洞明世事
人情练达
着实难得
但见他
率领戚家军
马踏滚滚红尘
旌旗猎猎
让某些人瞬间噤声
快哉,快哉
平地起惊雷
错愕
回顾
赶紧读两页书吧
否则
前人高山仰止
愈觉自己
愚不可及
第三篇:太虚法师心经讲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太虚法师讲(二十年五月)
本讲义由北京佛教居士林于一九九四年重印 本人手打 错漏之处望方家指正
今天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中之一种,佛经以般若为最巨,总共有七百二十卷。其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者,即现在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字数不多,不过二百六十字;中国无论研究佛学,信仰佛法之人,及不大研究不甚信仰之人,莫不知之。故此经在中国流通甚广。此经梵文原只一种;译成中文,共有七种。因有七种所译各有不同,亦如近人译西书,各人译本不同。现所讲者乃唐朝三藏法师玄奘法师译本。其余六种译本,专为研究佛学及考证之用,概未以之流通。此本流通最广,诵之者独多;故今以之为讲本。诵此经者得到精神安宁,心理愉快,及殊胜之灵感者甚多。当时玄奘法师远适印度,历种种苦,遇梵僧赐以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诵之,在途得免一切艰难危险;故得周历印度以求法,复回中国以弘法,以成就其大学问,建立其大事业。经云: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上菩提。此经之力量乃具有“能除一切苦”一语,故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但义理无穷,如能信受诵读,亦功德无量。
兹将本文,略分为二:一经题;二经文。
一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字,乃此一卷经之题。
般若及波罗密多乃梵语音译之名词,心及经乃约义已译成中文之名词。此题联缀四名而成,今一一释之。
“般若”古读波那,今读般若,义虽可翻,但难恰当,故存其梵语,而用音译,如近译哲学为菲洛索菲,论理为逻辑之类。般若之义,虽可翻为智慧,但未极正确;因中文智慧,文有美有恶,如古书里绝圣弃智之智,好行小慧之慧,皆含有非美善之意,不能恰好与般若相当;故不如存般若之原音,而以智慧为解释,且须加以界限;盖般若者,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也。以一切万有之法性,本来真实如此,一切有情不了真如,远于法性,故起颠倒迷谬之分别,必须遣除之,始得般若现前。故般若非平常之智慧,虽有时作智慧解,须知实与普通书中智慧之义不同,今为定义如下:
般若者,乃依佛所说教法,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颠倒迷谬虚妄的分别,亲证诸法实相真如的无分别智慧也。
依此定义,说明三种般若:其一实相般若,即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亦即般若之本身。依此实相般若,故有诸佛及诸菩萨。此根本般若,离言说,绝文字,超分别。如经中谓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即亲证诸法实相。此时此境,为一切文字言说所不能到。即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无可说。惟无分别智乃名般若。即无可说,何以复有此经耶?则以有文字般若在。
其二文字般若。其实文字本非文字;惟因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但人等众生,未能证之,即未得实相般若。若诸佛菩萨对于一切有情,无有方便,以开导教化,则虽自证诸法实相,而不能利益众生;依此为利益众生的大慈大悲心,乃施设方便的言说;即从亲证得的法中假设语言文字,使众生了解起信,故有佛所说法;佛弟子中多闻而记忆力强的,如阿难陀辈,结集佛语而记录之,故有经律论三藏,流传于后世。故实相般若,离言说绝文字。但从实相般若而方便教化,令未知者知未解者解,乃有文字般若。
其三观照般若。观照者观察觉照之义。盖经典乃佛所说之法,使人依之而得了解其所含之理。顾理虽明,仍不离于名字,尚未达到无分别的亲证;故欲从文字般若而达实相般若,其中须有功用在。即观照般若是。学佛之人非仅于三藏佛典内,研究到透澈明白,融汇通便已;必须向当下身心世界,加以观察,如本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即系将近而身心,远而世界,观察觉照,决定明了自他一切万法,如幻如化,当体皆空。若能依于经中道理,认为思想知识之标准,起心动念,长存观照,勤为心理之训练,则向者之分别执著,烦恼串习,可以改变,可以伏除,终可引生实相般若,而与诸佛菩萨的般若,完全一致,是为观照般若。
譬之渡河,实相般若为一切众生共求渡达之处所,文字般若为诸佛菩萨方便布施之船筏,而观照般若则为借船求渡各众生撑篙(gao)持舵种种功力。是以依经解义,纵许博通三藏,若不身体力行,犹之空玩船筏,不思行驶,终无渡达之日。其欲由解理而获亲证实相,亦犹是矣。且诸佛菩萨乃吾人之引导者。吾人对之,亦非如迷信者流,崇拜一神多神可比。果能获得亲证实相的般若,即人人是菩萨;究竟证之,即人人是佛。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在智慧的觉达耳。上明“般若”竟。
“波罗密多”华译到彼岸,乃就一件事之圆满成功言。如前渡河之喻,动身处为此岸,欲达处为彼岸,渡河事竣,为到彼岸,乃得称为波罗密多。故內典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波罗密多,乃至无量无数波罗密多,皆以一一事圆满成功为义。由是般若波罗蜜多一语,应有当注意之三点:
(一)修行成功至于圆满,如佛菩萨成就亲证诸法实相之澈底智慧,始得谓之般若波罗蜜多;其体性唯是佛法之真实澈底智慧,所有世间一切智慧,不能亲证诸法实相,故非般若,非澈底圆满,故更非波罗密多。
(二)文字如船,观照如在船上之驾驶努力,若证实相,则文字观照皆无所用;所谓到岸不需船,亦无须撑篙努力。是故依教解理,依理修行,皆为中流之事。故文字观照二者虽称般若,而未为波罗密多。但就有能达到实相般若之可能性而言,则观照般若亦得方便称为般若波罗蜜多。
(三)诸法实相初地菩萨即能亲证,而得实相般若;就自度言,可谓之般若波罗蜜多。如本经观自在菩萨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第以菩萨普度未圆,差别智未满,功德未熟,故须以实相般若为根本,以修万行,而圆万德。直至究竟,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终以成就佛果为般若波罗蜜多。
“心”吾人语言常言及心,而心理学则为心之研究,则心故为存在之一种事实。但以不见不闻,其意含混,故较其余事物难言,难以为研究对象。依內典说明,略有四种:一肉团心,此指心中司血行之心脏,乃肉体中机关之一,属于生理的。二缘虑心。乃感触观察对象而觉知或思虑者,即近人所谓心理现象之心。
(三)集起心,谓积聚诸法种子,遇缘生起现行之心。如云心田心地,喻心如田地之集聚种子,滋生草木,故凡见闻经验之事,时无久暂,遇缘重现,吾人故常有此功用也。缘虑心与集起心虽为物质上所无,而为精神作用所有,然而昏明不定,起灭无常。四真实心,谓三界唯心万法为识之真实性也。佛典所谓唯识唯心,原就缘虑心或集起心而言;谓可从缘虑心而知一切法,而集起心乃总摄诸法种子,而现起诸法。故诸法真实相不应从一一法以明之,但应从心以明之。把无明的心转变为明的心,即能明见诸法的真实相性。此即实相般若,亦即谓之真实心。佛典中普通有此心之四义,乃虽语言所指,取其一义以为言说;非一言心义而四意皆具也。然则本经题内心字之意为何义耶,此有数解:一者心乃比喻之词,不属于前四义;以佛典中般若经甚多,而此寥寥数百字乃七百余卷般若经中之心要(纲要)故名曰心。盖取常言重心点中心点等言。又或取许多关系中之旨要点曰心。以此乃般若经许多文字中旨要之经;譬如人身之心脏,物体之中坚之意。二者谓此心字乃前四义中之真实心,故即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以达到实相般若,即为最真实之心。而实相般若所证即般若波罗蜜多心。又以具足功德妙用,如本经中所谓“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即实相般若相应之真实德用,本经题亦有译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者,则以总持为心,又亦即真实心。故心字可连属上文为一名,而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语修读罗,质译华文为线。印度昔以贝叶记录佛语,以线穿之,装成定本,俾共遵依,垂之千古,使不散失者,名为修读罗。中文经字之义,所谓推四海而皆准,历万世不渝,则经与修读罗意义恰当,故意译曰经。又对律论为三藏。经乃开示之教理,律乃行为之规范,论则研究解释发挥辨明经律者也。又以其余一切著作列为杂藏,故复有四藏之称。本经则属于经藏,非律非论非杂,故题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上释经题竟,下释经文。
二经文略分三段: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第一序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本段序分之文,乃结经人所叙。观自在是别名,菩萨是通名。观自在者,以修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亲证万法皆空,无障碍,无束缚而一切分别无不解脱,故名观自在。菩萨乃菩提萨埵之简称。菩提译觉,无上正等正觉乃大乘究竟位所成最上圆满之觉悟。萨埵译为有情,即人及动物乃至一切众生。菩提及萨埵二名为一者,义即上求无上正等正觉,下度一切有情。故无论何人,或何种众生,立此志愿(即发上求下度之心)者即为菩萨。世俗误以偶像为菩萨。有某种小学教科书,甚至以儿童之玩具亦有洋菩萨之称,殊属非是。须知吾人皆可为菩萨,绝对不可误会。此段首叙观自在菩萨修般若行甚深至于波罗密多时,即实相般若现前之时,其智慧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下当广释),乃身心世界各要素之五大聚。照见者,非研究明了之谓。乃如实觉照明见之谓。照见此身心世界要素皆虚妄非实,所谓五蕴皆空;则内而身心,外而宇宙之万有,澈底皆空,是故度一切苦厄。良以种种痛苦厄难,众生皆所难免。即以人类而论,略从三方面观察之,一依内身而有生老病死,淫欲饥渴等无数苦厄。二依自然世界而有水灾,火灾,风灾,地震及种种天灾等苦厄。三依社会而有私人冲突仇杀,公法禁制拘罚,阶级斗争,国际战争等种种苦厄。充满世间,随时皆有。度即解脱之,超出之之谓。古今圣贤费尽心思才力,无非欲解脱人类之苦痛厄难。至于今日讫无澈底有效之方法,而苦痛厄难转有加无已。故度脱苦厄实为人类及一切众生共同欲达未能之目的。兹则举出观自在菩萨达到五蕴皆空境界,超脱一切苦厄之事实,现现成成,使吾人作为标准,知所趋向,此结经人之深意也。其原理方法,后此随文说明。序分竟。
第二正宗分
正宗分为观自在菩萨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心之道理文。自舍利子色不异空起,至故得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止,乃为两段:(甲)略说,(乙)广说。略说广说又各分二段。今略说一。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语,已将观自在菩萨所证之事实真相完全表示。自此至正宗分竟,乃菩萨说明此事实者,;故佛法非先有理论而后有事实者;乃由达到此事实之人,为方便说明其事实,而后有此理论。良以见空度苦,吾人虽闻其事,而未得亲切证明,故犹有待解释之必要。此一小段即略释照见五蕴皆空。舍利子,人名,声闻中智慧第一,成阿罗汉果,为释迦牟尼佛上首弟子。舍利乃印度一种鸟名,目最美,中译鶖鹭。舍利子之母以此鸟为名,舍利子则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他经有称舍利弗者,弗乃梵语,即子也。至供养之舍利珠应与此人名者为异。正宗文首列舍利子名者,乃观自在菩萨将说自证甚深之法,使世人了解,于当时听众之中,呼声闻中智慧第一之人而发言也。色不异空以下六句正明五蕴皆空。蕴者蕴藏积聚之义。五蕴亦称五法聚,亦称五阴,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为五类,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以观察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之一字非仅颜色女色等义,亦非仅指对眼之色,盖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及法尘之一分而言。其义摄尽全宇宙一切物质及未发现而与物质同类者,故与物质之义相近而较广。大而显者恒星地球细,而微者原子电子,凡此皆常识或科学认为有实体存在者也。第何以不易于空耶?故欲研究此理,若在二十余年前,偏执唯物论之时,但认物质为实在,颇难解释。近二十余年科学进步,如相对论物理学略谓:物质者必须有
(一)主观上的一种感觉,(二)对象,(三)时间,(四)空间,集合此等关系而成一概念,乃名物质。原子电子等亦一概念耳。概念非根本实在成立,乃由相对之关系凑合而成,故物质非根本存在。此说与佛学众缘所生法之义略同。众缘所生法者,一切法无非众多因缘(关系)集合而成之团体耳。故凡见闻觉知之所到,无论小大显微莫不皆然。此所谓色,义相如是。譬之杯然,视觉上有红白,触觉上有冷暖,数理上有方圆,复感觉其有一聚(即独一个体)之对象,故从感念上名之为杯。故知杯者从众缘假相以立名;若除众缘,杯无实体。即无实体,故谓之空。空之一字即无实体之谓;乃义理上空,非谓灭无之空,或空间之空。色虽分明显现,而无实体,故云色不异空。虽无实体,而分明显,现故云空不异色。虽然,不异云者,相等为义,观念上仍有色空之见存;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进一步以言色空直无二致;以一切色皆假相现,非灭色而后为空,乃即存在而不实,故为空也。先言“不异”二句乃打破旧思想;后进之以“既是”二句乃改立新观念。此于五蕴中先举色蕴为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乃明四蕴亦如色之非实,当体即空。依前四句广明,应言: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三蕴类推可知。受为苦乐忧喜舍等之感觉。想为彼此是非等之分别。行乃动身作事诸行为。识即了别觉知此受想行者。四者亦是众多因缘集合而生,故无实体。譬之视觉,必须因有对象,光明,空间,眼根,及内心一切作用,始得有此一刹那之视觉现起。若此种种关系或变或缺,则此视觉不能存在。既袁而有,故谓之空。故即存在而不异空,亦即存在而既是空。故五蕴者,色为物质现象,受想行识为精神现象,非实有体,皆不异空,皆既是空,故以亦复如是总括言之。宇宙人生,有情无情,一切常识认为存在者,无非物质之现象,及心理之现象,即无非五蕴之法;故五蕴实为构成宇宙人生之基本条件,今即证明此基本条件之五蕴皆空,则所构成之人生宇宙,乃至一切一切无不空矣。譬之基于土木瓦石人工等缘而成屋,若明诸缘为空,则屋亦空。是故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既是空,空既是五蕴,乃观自在菩萨依实相般若澈底明照亲切见到之智境也。复次所谓宇宙人生一切皆空者,非创为空义,强纳诸法以归于空,以诸法本空,而诸佛菩萨乃发见此空相,亦犹科学家之发见公例耳。又或一闻空义,误以为眼见空间之空,而起诸法消灭之见;不知空间之空,在佛学上仍属于对眼之色,故非以消灭诸法为空,盖以人生宇宙诸法,皆为是依诸缘所成之假相,本来是空;第吾人无实相智,知识迷妄,见解颠倒,误认假相,以为真实,执著自我,自我而外,分疆划界,无不一一皆实,由之物我角立,自他对待,互感自我之不足,互求自我之发展,冲突杀害,助长贪嗔,而演成充满烦恼苦痛之世界;是皆昧于五蕴皆空之理有以致之也。
略说二。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本小段略释度一切苦厄。菩萨重呼舍利弗之名而告之以诸法空相,是者,此也。承上文五蕴皆空言。然则此五蕴诸法之空相为何耶?乃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真如实相。以诸法真如实相本来如此故。以见生灭,见垢净,见增减,既是不见五蕴皆空所显真相故。大抵生灭就体言。垢净就相言。增减就量言。然则复云何度一切苦厄耶?以不见空故苦。以照见空故度。何则,见生灭者,不了万有非实,而认为有相互角立之一一物,故计何时生,何时灭。以横计生死故,即欲苟免其死灭,而延长其生存,由是冲突争斗,无量苦厄,充满世间。若了诸法空相,即知众缘聚故,虚妄名生;众缘散故,虚妄名灭。众缘存于全宇宙,亦即全宇宙为众缘。无始终,无边际。是故本来不生,亦无有灭,乃为人生世界之实相。了达此一切不生不灭之实相,故当下皆空。更无因横计生灭而起诸烦恼。见垢净则有相形之美恶优劣。由是嗔恶贪善,取舍心生,即欲消垢而求净。彼羡极乐慕天堂者非欤?下焉者贪嗔内蕴,谋夺外驰,以演成欲望横流之世界,遂至苦厄无穷。若了达实相,则了诸法缘生:众缘生故,法法圆满,法法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遍一切,一切遍一,无不遍故,无不圆故,则净善垢恶之相不可得,取舍烦恼更无由生。见增减故计大小多寡之量,此疆彼界,自他历然。嫉他有余,求自增益,不顾损他;求自满足,不惜害彼。食肉寝皮,贪杀不止。杀机所届,人将相食,此杀彼拒,强弱以形。差等斯兴,阶级复起。聚族纠众,报复斗争。怨结冤深,穷劫莫解。是皆众生妄想颠倒,执著转深,罪业所招,遂同感此浊恶世界,苦恼人生。若了诸法皆空,达真如相,互遍互圆,不可增减,一切苦厄复安所寄。是故度一切苦厄者,非谓苦厄实有,又从而消除之;乃以了达诸法缘生无性(实体),生灭垢净增减等相皆空,迷谬颠倒免消,而烦恼自然不起,故云度而。以上正宗分略说竟。
广说一。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广说自此至无智亦无得,乃广明五蕴等皆空以破除凡夫之迷,及三乘之谬。故五蕴下可加一等字,而云照见五蕴等皆空,即等此世间所有法及下文之出世间法,一切皆空也。此一节先就上文之意以确定之。故说诸法空相之中无实在之五蕴;相类而言,亦无实在之六根六尘乃至十八界。无即空义,以皆心(精神的)物(物理的)之现象假相而已。色受想行识为五蕴,详前略说。眼耳鼻舌身意名六根。前五根为物理现象,亦称色法。意根为精神现象,亦称心法,色声香味触法名六尘,前五及法尘之一分为色法,又法尘之一分为心所法,及不相应行法。六根六尘亦名十二处。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名十八界。前十二界分属色心,如六根六尘所说,后六识界概属心法。十八界为六根六尘加以六识,故云自眼界乃至意识界,诸法空相中皆无之,根尘识处界无非色心诸法开合之不同,等出五蕴,亦即皆空,然法处法界摄无为法,又较广矣。以上为凡夫所有法即众生共依之根本条件。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十二因缘起流转门,为辟支缘觉所修之法;以观察世间众生,依次无明乃至老死等缘起之相续,而有生死流转。故修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还灭而成出世解脱。十二缘起流转之理:
(一)无明,谓能发业之烦恼,即惑。
(二)行,谓善恶无计有漏行为,即业。
(三)识,谓最初入胎之业识。
(四)名色,谓胎中精神物质初备之相。
(五)六入,谓胎中六根初全。
(六)触,谓出胎与外界之接触。
(七)受,谓领纳所感触之境。此五初由过去之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而成现在之果。
(八)爱,谓贪爱。
(九)取,谓取著。由受缘爱,爱缘取,为现在之惑。
(十)有,由取缘有,即由爱取之惑,引生后有之业。故爱取有三者合为现造之因。
(十一)生。
(十二)老死。由有缘生,生缘老死,故生与老死即持未来之果。而未来生死之中,复起现世之起惑(爱取)造业(有)。如是生死死生,轮回不息,故名流转门。修出世法者,欲了生死而得解脱,必须先将生死根本之无明灭尽,无明尽故行尽,行尽故识尽,如是乃至老死尽,名十二因缘还灭门。流转门乃详明五蕴生灭之相,还灭门为解脱出世之法;但在诸法空相中,生灭既无,解脱何用:故云无流转之无明,亦无还灭之无明尽,乃至无流转之老死,亦无还灭之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谓之四谛,乃声闻所修之解脱。谛者真理之谓。盖以观察生老病死等而知人生根本是苦,是名苦谛。复观此苦乃由贪嗔痴等烦恼之惑,所造杀盗淫等之业集积而来,是名集谛。集为因而苦为果。故欲解脱苦果,必先灭此集因,是谓灭谛。灭之必有其道,故广修三十七道品,是名道谛。故从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得罗汉四果,为声闻所修之法,苦集所依亦不外五蕴,今依菩萨所证诸法空相之中,则苦集本空。苦集即空,灭道亦无,故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上来十二因缘及四谛为二乘之法,智与得则通于三乘,以初心菩萨亦认有涅槃之可得,与求得涅槃之智。不知涅槃云者即以了脱生死而立名,别无涅槃实法可得。既无可得,亦即无证得之智。故云无智亦无得。
广说二。以以无所得故
此承上文无得而起下文。自此至正宗分竟,为广说度一切苦厄。一者就所得方面而言,必有实体之法,如常识所认衣食等可取而言之,名为所得;法今证诸法皆空,无有实体,故无所得。二者就能得方面而言之。必本身有所欠缺,如世间人,寒而得衣,饥而得食,乃名为得;今证实相无不圆满故无所得.以无所得故,故无上文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亦以无所得故,而启示下文菩萨诸佛之成就。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此明菩萨因中度苦,至于净尽,乃至圆成佛果,皆以无所得而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良以毕竟无所得,始为亲证实相之真实心,亦即般若波罗蜜多心。此真实心,普遍圆满,一真绝待,无事外求。若有所得,则如以手携物,有此携物之相,即为对待,而非绝待。非绝待既非普遍圆满,亦即失彼真实之相,不得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也。菩提萨埵简称菩萨,即发心上求正觉下度一切有情者。如何能上求下度耶?即以依于亲证真如实相智慧故。否则妄想心用事,颠倒心用事,烦恼心用事,有挂碍,有恐怖,即不能上求下度。菩萨成就般若波罗蜜多,身心皆依之而行。如行路者,眼即清明,复有日光,乃可约束自由。否则盲人瞎马,动辄得咎。菩萨依于此心,则一切颠倒妄想空之无余,更无一法可得。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无所住行于布施,行于持戒,行于忍辱,行于精进,行于禅定等。无住即无得之义。无住生心即般若智慧现前;依之而行,故能上求下度,一切无碍,故心无挂碍。挂碍者,心被事境所牵,则心之力用为之笼罩。如人之闻声,心即随之落入其中。即为有挂碍之相。是以见不超色,听不超声,乃至嗅香尝味觉触互不相通,亦即有所得故。若依般若波罗蜜多,则无对待,无分别,故心无住(无得)而无不存在,故云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因挂碍而有。如人常不解生空,认身为自,即被身挂碍。身须有住,屋需陆,舟需水,生活需赖社会国家,即为住处挂碍。如是而有死亡之恐怖,天灾人祸苦痛危险等之恐怖。若能了达身心世界皆空,众缘所成,普遍圆满,如是心等空虚而无一定住在处。所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皆不能动,故无挂碍,即亦无有恐怖。由此大无畏精神,油然而生。是以佛学中所称大无畏精神,非血气用事,刚愎莽闯,无所忌惮之谓;乃由真智以明真理,亲证确切。决定坚固,故非任何利害所能摇夺。到此则心地光明,坦坦荡荡,不复有丝毫胡乱思想,故即接说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梦想浅言之则睡梦之时因五根依于生理睡眠之关系,知觉作用缺缘不起,五识之意识亦无充分之知觉现起,但意识等精神活动不断,故其间责有错觉幻觉,一切善恶有无皆与醒时之知觉不符。若细究之,则人生实一大梦。语云,大梦谁先觉,盖有以也。比类以言,初睡之时,必经一度(短至一刹那)完全无知,而后醒觉。以视人之出生,以及临死,其昏迷无知之状,实无有异。自生时经过昏迷以后,渐渐能知我知人,知自知他,乃至事事物物,尽其数十寒暑所知之量,则人生心境。以视梦中景物渐生,苦乐备呈者,亦无有异。顾睡眠之梦,醒则觉知。人生大梦则以无始长夜无明,生死死生,曾无刹那之醒悟。必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佛陀既是经过大梦而得大觉者。以其经过大梦,故能将此幻梦人生种种颠倒合盘托出,使一切众生得以警觉。至于菩萨,则自决定信心后,信此大梦非实,信有大觉可得,种种修行,即求打破长夜无明,诚能减少一分睡眠习气,即为破除一分颠倒梦想。是故深位菩萨亦未全离大梦;以其已有醒觉之动机,可以比为清梦,且亦自知梦耳。至此境界,可比东方将白,晨钟将动,去觉不远之时;其间尚有可说者,亦只所谓无挂碍,无恐怖,以至于远离颠倒梦想而已。最后无明全破,大梦全离,则为究竟涅槃。究竟涅槃梵语般涅槃那,简言涅槃,乃安宁无忧之义。分释则圆满为涅,寂静为槃,故亦译为圆寂。德无不圆,患无不寂,故称究竟涅槃。至若罗汉辟支佛以了生死(即解脱六道轮回)为涅槃,尚非此所云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
菩萨从凡位发心,经过种种修行过程,至于究竟,即达佛果。故在佛果上更无些微度苦之相可说。故云一切诸佛皆是依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成就无上菩提。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第过现在非有固定的年限可计。不过假定少分时间为现在,而前与过去后与未来相望,在浮动相上,立此三名。依佛教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人人皆可成佛。但已成今成当成未定。三世诸佛,即将未来当成佛之人,亦即一切众生,包括在内(即吾人亦当在内)。以从佛之立场观,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不是佛也。佛,梵语具云佛陀。西文译补达。中国古译浮屠或浮图,皆为译音。有以浮图为塔,浮屠为出家人之称者,俱属非是,佛即觉者义。以众生无始时来,辗转于生死长夜大梦之中,今得彻底醒觉,故名觉者。顾何以得澈底醒觉耶?即经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此九音皆梵音。阿无也。耨多罗上。三藐平正而普遍也。三菩提正觉也。具译为无上正遍(亦作等)正觉。正则非邪,遍则非偏,得此无上正等正觉之人,即名为佛,即明为觉者。亦犹饱学之人名为学者。如此觉者无数无量无边。本世界则有释迦牟尼觉者,得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一切经皆为所说。自以无所得故至此,广说度一切苦厄,至于究竟;明菩萨之所以成菩萨,佛之所以成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称般若波罗蜜多为佛田,为佛之本源。至此正宗分略说广说竟。兹再总括正宗一分,就现事易明者一谈,譬如国民革命,过程中必先经过一番破坏。将所有不良政法,不良势力,不良分子,不良之风俗习惯等,一一推翻,而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佛法亦然。世以佛学为反革命,不革命,而不知佛学乃真正之革命。且为全宇宙整个的革命,无量无边一切有心界澈底的总革命。先破坏,后建设。即如本经义明甚。自舍利子色不异空起,至究竟涅槃止,即为破坏工作。盖将虚伪无实,无明不觉,昏梦妄想,烦恼苦厄,一切之法,依般若波罗蜜多之金刚智剑以打破之,消灭之,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澈底,复即依此实相智以完成其圆满建设,即所谓依般若波罗蜜多得无上菩提。然后众生世界乃成圆满清静大觉光明之法界。此诸佛之所亲历,观自在菩萨之所亲证之法,吾人幸得闻之。时人亦有谓佛学为非人生伦理的,消极的,厌世的,逃空的,等语,皆以不明佛学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无异二十年前之人多有认革命只为捣乱,而不知革命实为除恶以成善也。
第三流通分
即总结经义。复分为二段:
(一)赞显同密
(二)说密加显。
(一)赞显同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经典中明说道理的谓之显教,加持功用的谓之密言。显教即经文,密言即咒语。如下文羯谛羯谛等,本段称赞显说之般若波罗蜜多理,其功用同于密说之般若波罗蜜多咒,故曰是大神大明无上无等等咒,能根本除离一切苦,是真实不虚的。咒,梵语陀罗尼,为有真功实用之言。中文咒字含有精神力量,如发誓令人得福得祸之类,故以为译。但咒语非但理论之思想力,如上文之澈底改造人生,乃至得无上正觉,亦即依般若波罗蜜多之真实功用,有解脱生死烦恼等之妙用,故为大神咒。此为三乘共咒。远离颠倒梦想,打破无明,而成明觉,故为大明咒。此为大乘共咒。究竟涅槃最高最上,故为无上咒。此为八地以上菩萨佛咒。无等者最高最上,无与等者。而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即等于无等之究竟涅槃,故为无等等咒。此为佛不共咒。有此功用,是以除苦非虚。世间圣贤豪杰亦有种种勤求离苦得乐之方,但以苦根未除,乐非真实。若依般若波罗蜜多,则一切苦,除之永断,故为真实不虚。此赞显说之经义,其功用能同于密咒。亦可见持咒念经等可离苦以成德矣。
(二)说密加显。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娑婆诃
羯谛以下乃此经之密语,其内容即般若波罗蜜之功用。说此密咒以加持上说经义,使持念者获其真实之效力。咒语如军中之口号,不在解释。凡出入通过,说得对则可行;否则不能。咒语亦然,其作用全在声音。是以诵持咒语不可错误。诵持不对,即失效力。其义则不必解,不应解,如欲略明咒中梵字之义,亦可略释如下:
羯谛羯谛,羯谛度义。重言羯谛,自度度他义。即般若波罗蜜多能自度度他,出生死海也。
波罗羯谛,波罗即波罗密多,度到彼岸也。波罗僧羯谛,僧众义。即度众到彼岸也。
菩提娑婆诃,菩提即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娑婆诃即速疾成就义。度一切众生速皆成佛也。究之,密咒在念不在解。诚能至心持念,近之达到身心安宁,远之可祈世界和平。即为般若波罗蜜多现前功用。至于究竟则自他一切有情,共成正觉。(完)
第四篇:孩子上课神游怎么办
教育反思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总能发现有些学生在上课时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分析]
1.小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个别学生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方法]
1.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
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6.与家长沟通好,共同改变他的上课习惯。在生活中也要多注意培养精力集中的好习惯。
【21CN教育-孩子上课老是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该怎么办?】:
学大教育的专家指出孩子上课走神,就会造成知识疏漏。很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就是因为思想涣散,课堂上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所以导致基础薄弱、知识生疏等等一系列学习问题。孩子上课老是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该怎么办?问题表现:
1、课上精力无法集中,开小差。
2、写作业的过程中常出现“神游”现象。
3、在课堂上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积极参与同学讨论。
原因分析:
1、之前学过的知识没有消化好,跟不上课堂进度。
2、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所以思想涣散,易受外界打扰。
3、老师教学方式呆板、枯燥,导致学生兴趣注意点转移,无心听课。解决方案:生动讲,巧抓学生兴趣点,吸引学习好奇心。专心听,老师一对一解疑难,集中学习注意力。敢于问,师生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课堂效率。重点记,课堂勤记笔记,上课不再开小差。
孩子上课不专心学习老走神怎么办?
孩子上课不专心学习老走神,怎么办?
听课是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给每个学生的每天规划了6-8个小时的上课时间,当别的同学上课在专心听讲,自己却上课走神,毫无疑问自己的学业就要落后了。上课走神,就会造成知识疏漏。很多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就是因为思想涣散,课堂上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所以导致基础薄弱、知识生疏等等一系列学习问题。
问题表现 课上精力无法集中,开小差写作业的过程中常出现“神游”现象在课堂上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积极参与同学讨论。
原因分析 之前学过的知识没有消化好,跟不上课堂进度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所以思想涣散,易受外界打扰老师教学方式呆板、枯燥,导致学生兴趣注意点转移,无心听课。
解决方案 生动讲,巧抓学生兴趣点,吸引学习好奇心专心听,老师一对一解疑难,集中学习注意力敢于
第五篇:神游要怎么造句
【注音】:
shen you
【意思】:
<书>感觉中好象亲游某地。
神游造句:
1、马吕斯,在这时候,神游太空,仿佛听到了星星唱出的一首恋歌。
2、她神游到了充满异国情调的墨西哥卡波海滩,去年暑假她就是在那儿度过的。
3、在英国,一种新的音乐形成了,叫做神游舞曲,这是一种融合了爵士、嘻哈和电子音乐(例如,用电脑制作的音乐)的音乐。
4、对于总是神游的部分我从未成功地看守住;即使我可能已经坐在那里,我却很少固定在那里。
5、学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基于兴趣,否则你总觉得郁郁不得志,总难免心不在焉、神游万里。
6、他们一回到招待所,她就吞下六颗半克的索麻,躺在床上,十分钟不到,她便神游太虚幻境了。
7、许多人会自欺欺人的由于自己的神游而短暂的停下休息,而不是进行彻底的肌肉拉伸运动。
8、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长神游长江水。
9、制图桌前,他静若处子,神游于外。
10、吉姆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桌边神游族”。
11、最后,如果你是查一个翻译的话,参见Wendy之前关于如何神游翻译站点的专文。
12、当诉讼一方头枕权利神游天外、默许现状许久时,衡平法院总是会拒绝帮助那些超时的诉求。
13、神游世界各地,了解当地的学生生活,食品,热门旅游景点。
14、地无拘无束,也有些人可以静坐家中而神游四海。
15、他的幻想使他神游四海,以致在他回答前名字被叫了两次。
16、几千年以来,我的家族都在经历神游。
17、医师想要治疗她的歇斯底里、忧郁症、厌食症、失眠症、情绪极度变化、破坏性的愤怒、精神恍惚、神游症、意识混淆等病症。
18、“神游”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这样的普通,而在当时对梦的认知识上却有着重大的意义。
19、这会使你在训练的时候神游。
20、我经常在梦里神游我成为了一名校长,处理着各种学校事务,为学生们忙活着。
21、神游窈冥昏默之乡是一件严肃的事。
22、该研究发现,你神游得越远,无论是距离上还是时间上,越容易忘记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23、正当他在网上神游时,突然QQ上有人问a他:“可以和你聊聊吗?”
24、一院小小的园地供他盘桓,一片浩阔的天空供他神游。
25、列子把人类的梦,看成是神游。
26、如果你神游太虚的话,轻轻地把神智拉回到现在,再次专注于呼吸。
27、可有神游症、夜游症等自动症表现。
28、他轻轻地握着你的手,将你从迷惑中带出,神游于无涯之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