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教学中读的作用论文[定稿]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中学语文课程文言文朗读呢?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读”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文言文要通过诵读来体会文意,从根源上说,这是由汉语音意结合的特点所决定的。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记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义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
一、还原式
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因为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加之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针对这种情况,我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从中领略到不同的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尝试互相问答,很快学生便诵之如流水了。
二、问答式
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笔者设置了这样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课文:①滁人游是一幅怎样的画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为酒食宴请众宾?③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④对此美景乐事,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三、连贯式
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四、诵读式
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如给出题:三分钟内默读出五句古诗文中写“月”的诗句文句。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以上几种记诵法,既可帮助学生有效记诵课文,又能使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不再以记诵课文为苦事。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形式与现代白话文不同,与口头语言有着更大的差距。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接触文言文之外几乎无其他接触,感性知识很少,对古汉语的“语感”更为欠缺,而这些都是阅读文言文不可缺少的能力和条件。因而熟读、背诵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诵读法”,诵读与朗读的区别在于,朗读多是读给别人听的,而诵读是为了自己学习,是为了通过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那位三味书屋的老先生,读书时自得其乐,读得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真正是“尽情发挥了作者当时的情感”,也融入了老先生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常用的“诵读法”就是放开声音反复地读,直到熟练地记住并准确。
第二篇: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桂冠学校 蔡晓勇
【摘 要】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朗读作用 朗读教学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都说明“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朗读的作用:
一、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的学习兴趣。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已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做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很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唏嘘声,竟至„放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速的效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朗读中增强语感,理解文句。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三、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文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如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
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需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四、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不是学生思考和语文训练的范本,不是例子,而是培养语感,开发心智的引擎,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它应当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他们,点燃他们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的途径之一。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用昂扬急促的语调 朗读唐雎对秦王说的一番话,读出唐雎的愤怒,使学生感受唐雎的临危不惧、机智果敢。
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五、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新形象。现代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读者不应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及积极的再创造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积极主动地想象和再创造,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教师讲授《童趣》中“我”鞭逐蛤蟆一节,用轻声朗读“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用急促声朗读“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蛤蟆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少儿沈复调皮可爱的人物形象。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中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
文言文传承着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更多的是由于我们的教学方式,学生如古代的书生,死记硬背。并没有体会到文言文的美和趣味。恐怕要考虑到如何消除学生学习文言的惧怕排斥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在我的文言文教学中,为了做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做过以下的几种尝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比如:上任何一首诗前,都可以老师先读,然后放录音给学生听,多放几次,然后让学生也跟着读几次,让学生进入到对那首诗的情境中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预先解决“言”的问题。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疏通文意,阅读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自己没有学会的小组内部共同学习,小组内部能学会的教师也不讲。老师在自主学习阶段所要做的就是检测和验收,并且做出评价。
三、反复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是说的诵读的重要性。朱自清也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可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大意;二读文本,处理好语气语调,安排好节奏、语速;三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与作者思想,体会写作技巧;四读文本,引导学生边读边画,画出会意处,画出不解点,引导学生质疑,安排大家探究,互答疑点。五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炼升华,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染。可见,阅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一遍遍阅读的过程,文言文教学也便由“言”过渡到“文”,这也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总之,在平仄交替、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朗读中,学生的学习由“言”泡开生发到“文”,师生在诵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原文言文学习的真正魅力。
第四篇:论文《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
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
安徽省灵璧中学 张芬红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牡丹江路1211号安信广场D区306室,陈广华,***)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审美教育 自然美 意境美 人格美 智慧美 摘 要:文言文是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学文言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诸如自然美、意境美、人格美、智慧美等等。教师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收到“教书育人”“以美育人”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是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学文言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的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我认为,教师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的目的。
那么,中学文言文教材中蕴含着哪些美的内容呢?
一、自然美
古代山水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它渊源久远,如东晋的陶潜,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到清代的李渔等,都留下很多这样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被历代文人奉若至宝。其中描写的自然美景,会让读者心灵沉醉,情操受到陶冶。在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也选了不少这样的名篇。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姚鼐的《登泰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水,飞花溅玉,多么富有生机!如此美景,真可谓“足以及视听之娱”。
姚鼐的《登泰山记》中,作者描写道:“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那青色的山峰披着皑皑白雪,通明的银光照耀着南面的天空,回眸鸟瞰,古老的泰城、大汶河、徂徕山恬静地沉浸在夕阳的照射之中,真是红妆素裹,交相辉映;而半山腰萦绕着的云雾宛如飘带一样,朦朦胧胧,似动非动,别具风采。白雪、青山、落日、城郭、河流、云雾,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和谐,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
教这类文章,教师除着力培养学生理解字义、词义、句义和篇章的能力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多读熟记。朱子曰:“学者读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在吟哦品味这些作品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领略古人游山玩水的情趣,而且要带领他们深入考察我们先辈是怎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美化自然、描写自然的,让学生通过对祖国山川自然美的领会和享受,来加深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文言文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所有,也为文言文所有。
什么是意境呢?“意”,情思也;境,形象也。宗白华这样说道:“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
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那么,什么又叫有意境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他又说:“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选入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很多文言文,可谓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作者的哲理情思,从而创造出一种非凡的意境之美。
苏轼的《赤壁赋》艺术成就很高,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营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其浓烈的清新自然的意境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泛舟于月夜的秋江,天上一片银光倾泻,江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渺渺中,只见一苇扁舟,顺波而流。„„随着作者任意挥洒的彩笔,读者只觉得眼前一片秋色,深深感受到无比的美,不能不为之陶醉。与此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的,是作者飘渺的思绪,通过放怀的长吟,催人泪落的洞箫声,主客间吊古伤今的悲叹感慨,和看来超脱实为虚无的对话,层出不穷地渲染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美,激起读者思绪的起伏,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鉴赏文言文的意境美,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
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深邃的哲理、绵长的情思。
三、人格美
人格美是指人的思想品格、理想情操等方面的美的素质。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屈原的《离骚》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
首先,追求仪表美,是屈原追求人格美的表现。屈原非常注重仪表修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的仪表美,烘托着他那高洁的气质和杰出的风貌,表现出他那至善至美的人格,宛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似一棵挺拔刚劲的松柏,遭风雨而不挠。
其次,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屈原人格美的基础,也是其人格美的最高体现。“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正因为屈原崇高的人格美,所以后人崇敬他,效法他,把他的高洁志行视同日月。今天,教师更应当在教学中通过屈原的人格美来培养学生的爱国心、民族魂,这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四、智慧美
智慧是生命的生存本质,同时,智慧又是生命等级的唯一标志,人类智慧本身就是一种纯真的美,诸葛亮的形象就是公认的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文言文中许多篇目之所以能千载传诵,历久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永远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发人深省的智慧光芒。
先秦历史散文著作《战国策》,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雄辩才能为主要内容。其言论,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今还放射着灿烂的智慧光芒。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入选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就是这类散文的代表。
触龙说赵太后,迂回达理,环环相扣,不动声色。从嘘寒问暖、家长里短说起,而避开长安君作人质这一让赵太后头疼反感的事情。触龙用形体语言为自己的开场白先做了铺垫,使得谈话既自然又为后来的话题埋下伏笔。伏笔就是虽有脚疾,但为了自己儿子的长远打算,还是要一瘸一拐地来见赵太后;为自己的儿子做打算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自然过渡到赵太后也疼爱自己的子女话题的伏笔。话题展开,触龙用了借古喻今,类比说理的方法,点入正题,点到为止,令人顿悟。
《古文观止》对《触龙说赵太后》评曰:“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就这样,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惊涛骇浪到风平浪静,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一个智者的风采,给我国文学艺术走廊上增加了一个智慧美的形象,也给后人带来一种智慧美的享受。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小及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最终让齐王广开言路。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
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邹忌由于自己的智慧,才得以进谏成功;由于自己的智慧,才得以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有远见的政治家。
生活的大海丰富多彩又波光诡谲,做一个驾驭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高手,就必须拥有超人的智慧。而超人的智慧往往孕育在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目光和美好的情怀之中,它能使月光生暖,使岩石唱歌,使凶险咆哮的恶浪化为一江春水,使阴暗潮湿的环境变得色彩明亮。
中学文言文教材中美的内容很多,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善于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中的美,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达到通过文言文教学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真正收到“教书育人”“以美育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要善于使美德具有吸引力》
2、元·四明程氏辑《朱子读书法》
3、宗白华《美学散步》
4、王国维《人间词话》
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6、歌德《歌德谈话录》
7、清代吴楚材、吴调候选编《古文观止》
第五篇:论文(手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手语”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如何选择恰当手语
选择“手语”的目的——从机械学习向意义学习对迁移,从有效教学向优质教学的飞越。
2011年11月12日
浅谈“手语”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活用教材,不能死教教材。要求我们要从观念上得到根本的改变。特别在低段,那些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一读一看一想,就会灵活领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针对这么生动的文章,鄙人在教学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手语”教学法。
“手语”这个名词,本来是在一个特殊学校才用的名词,但把它用于我的教学中也一点都不为过,这是已经尝试和实践了的。下面就此粗浅的谈几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手语”。
一、根据课文内容来选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来选择一些适合于教学内容的“手语”动作。但又不能限制学生的创新动作,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有可能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效果。比如,在二年级的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偏多。怎么样才能使学生背得快且记得牢。一般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生动形象。至此,我在教学时,自己应用了“手语”教学法。如《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它要求学生背诵,如果让学生死背,也许要背一天、二天、三天„„为此,我在教学时,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机械学习向意义学习迁移。如“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这句,我和学生一起比出灯笼的形状,这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有了更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疲劳与枯燥,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老师也教得轻松自如,有95﹪的学生能当堂背诵,这全是“手语”的功劳。
二、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纯洁无暇,他们所做的一些动作,都是一些比较简单且天真、形象的动作,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这一特点,不能更不要把我们成年人的思想感情融于教学中且强加于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师生才可能达到共鸣,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效果。如我在教学识字7时,它是拍手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了“手语”教学法。在拍手时,和学生一起创编了一些动作,这样,在学生学习中和在老师的教学中国,都达到了一种在玩中学和玩中教的最佳效果,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都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归于学生的生活。这不就是“手语”的功劳?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
在运用“手语”这一特殊的教学方法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备课中,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其中,后者居于重要地位。因为,一堂课的成败,取决于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是否动起来,是否来参与你的整个教学活动。只有完成这两个目标,一堂课才可以说是基本成功的。要做到这些,我们在教学中运用“手语”时,就不能用一个成年人的爱好与心灵取去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而是自己要有一颗不老的童心。这正是于永正大师的童心所在,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有心与心的碰撞,才可以感化学生的心。
空谈理论,等于纸上谈兵。让理论回到课堂中去,只有这样,才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教学“蹦蹦跳跳”这个词时,不管怎么讲,学生都是用一种疑惑的眼神望着我,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结果,我在讲台上做了一个动作,学生眼前一亮就豁然开朗。为达到巩固的目的,让他们也边读边做几遍,这样就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我们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平时生活,我们所用的“手语”不要脱离他们的生活,脱离生活的“手语”就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失去了它的意义所在,失去了使用它的教学目的。
总之,“手语”教学法在我们这个特定地区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手段,但是它还不够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古人言:“学海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没有尽头的,我们随时保持虚心的学习态度,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迈开步伐,去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课堂效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再看,作为一名教师应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有效教学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从有教学走向优质教学,而恰好“手语”教学法却能为达到这一目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