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培养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构想论文[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12:3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地协同培养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构想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地协同培养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构想论文》。

第一篇:校地协同培养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构想论文

[摘要]

校地协同育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深圳市行政区划调整及大部制改革情况及某高校办学实际,提出了校地协同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的新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分析了实施的可行性,讨论了实施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医药卫生人才;应用型本科

校地协同育人指高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培养各种层次的人才[1],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及高校办学定位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深圳市行政区划调整及大部制改革情况、某高校办学实际以及调研结果,对校地协同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的一种新模式进行讨论。

一、校地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提出背景

(一)政府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部制改革为校地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契机。

随着深圳行政区划调整的步伐,近年来深圳市相继成立了光明新区、坪山新区、龙华新区、大鹏新区共四个新区(下称“四个新区”)。“四个新区”由各自管委会负责,属下机构(综合办、组织人事局、社会管理局、公共事业局等)分别承担多个传统机构的职能。其中,公共事业局职能涵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计生等工作[2],与传统机构设置相比,可用“1局抵5局”来形容。医疗卫生方面,大部制改革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强化对“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药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监管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协助。“四个新区”的成立及其政府机构设置为校地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契机。第一,“四个新区”具有优质教学资源,能满足医药专业实习教学要求;第二,“四个新区”的卫生事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将产生较大的人才需求;第三,公共事业局能为校地协同育人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该机构职能涵盖卫生、人口计生、教育等工作,能为协同育人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医院、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等),也能在协同育人过程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

(二)学校办学实际对校地协同育人提出需求。

某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为主的省属高校,设有41个本科专业(均为医药类及相关专业,预防医学类、临床医学和药学类在该校专业布局中属核心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上,主要是面向基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深圳市既能为培养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也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该校地处广州,距离深圳不到2小时车程,交通便利,利于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

(三)区域卫生事业发展对医药卫生人才提出需求。

“四个新区”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成立时间短。光明新区成立于2007年5月,坪山新区成立于2009年6月,龙华新区与大鹏新区于2011年12月同时成立;二是辖区范围大。四个新区均由原来的2-4个街道合并而成,其中光明新区、坪山新区与龙华新区占地面积都在150-170平方公里之间,大鹏新区占地面积达607平方公里;三是人口较多,大鹏新区人口在18万左右,其他3个新区的人口都介于60-140万之间;四是卫生事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四个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材料显示各新区卫生事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建设内容涵盖了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防控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事业等方面。以上特点决定“4个新区”的发展将带来较大的医药卫生人才需求。

二、校地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基本内涵、特点及可行性分析

(一)新模式的基本内涵。

1.定义:基于深圳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部制改革背景,以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为核心目标,以“公共事业局”为主要对接机构,以其属下医疗卫生机构为具体合作单位,高校与地方协同开展育人工作,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实施的主要内容: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同遴选及建设协同育人合作单位(如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双方共建课程、师资队伍,协同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及其他协同创新项目(如产学研合作项目等)。

3.实施的基本形式: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安排1-2年在合作单位中度过,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同时进行,强调学习过程与行业一线的对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可分阶段安排参观考察和见习,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

4.适合的本科专业: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专业等。

(二)新模式的主要特点。

1.体现高等教育发展主动适应时代背景。该模式的提出与深圳市行政区划调整及大部制改革紧密挂钩,充分考虑了“四个新区”经济发展、卫生事业发展以及大部制改革实际情况。该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既是高等教育发展适应时代背景的体现,也符合国家近年提出协同创新的导向。

2.“育人”与“就业”并重。“四个新区”目前拥有的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机构数量、硬件设施、技术力量等完全能够满足协同育人需要。同时,“四个新区”的卫生事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将新建和完善大量医疗卫生机构,将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3.培养的人才类别针对性强。该模式围绕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培养而提出,一方面体现在专业上,主要面向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通过培养过程与行业一线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可行性分析。

1.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相吻合。某高校为省属院校,以培养面向基层、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为主要任务。数十年来为广东培养了大量医药卫生人才,在省内卫生系统及医药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该模式与学校办学定位完全吻合,亦能促进办学特色的延续。

2.与合作地区的需求相吻合。合作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将带来较大的人才需求。协同育人过程不仅能为合作单位提供大量人力资源,有助于业务工作与科研项目的开展,且满足其人才需求。培养过程是合作单位观察、考核培养学生的过程,为招聘人才打下基础,一旦录用可直接上岗。

3.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学生参与协同育人的过程,能加强对专业和行业的了解,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实施的策略与措施

(一)前期的充分论证是实施的基础。

论证方式包括查阅、分析资料及现场考察。论证内容包括合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地政府合作意向及支持程度、当地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医疗卫生机构类型、级别与数量、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拟开展合作的专业、培养模式的选择、运行机制的建立、学生学习生活的条件、需要投入的资源、预期的效果、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等。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实施的关键。

培养方案由校地双方共同制定。一是要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二是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设置及课时分配上做到科学合理,特点鲜明,突出校地协同的目的;三是要充分考虑合作单位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能力,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

(三)严格的过程管理是培养质量的保障

成立协同育人领导小组,成员由高校、公共事业局以及具体合作单位有关人员共同组成,明确职责范围,建立协同育人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合作双方的沟通交流,监督培养方案执行情况,严格把控教学质量,及时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收集高校、教学基地、带教老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意见建议等,并且将这些工作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来抓,确保教学效果。

(四)科学的考核评价是改进的依据。

传统的人才评价往往集中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难综合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要求[3]。因此,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专业能力素养、职业素养等,采用多方评价的方式,由高校、学生、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共同组成评价主体。

(五)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保证。

协同育人受益的主要是高校,合作单位积极性是有限的,其他类型的协同创新项目往往能为合作单位带来更多的受益,如高校为合作单位开设业务讲座、提供业务进修机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技术力量支持等。因此,要积极推动其它协同创新项目的开展,密切固化合作关系,为协同育人实施发挥保障作用。该模式是结合深圳地区机构改革和某高校办学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同高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该模式的提出旨在抛砖引玉,为有关高校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4):5-8,15.

[2]奥一网.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吃”掉五部门未来区级政府模板?[EB/OL].2009-08-25[2014-09-15].

[3]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75

第二篇: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论文

为使部分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应发生相应改变。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同样重要,知识的学习应包括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技能的培养要着重使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实践性。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国务院提出,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核心是建设中国高校的分类体系,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先从现有的本科高校划出一部分,推动它们逐步地、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这种人才的主要特点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符合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人才本身对基本知识掌握熟练并灵活运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1]。

我国部分师范院校要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改变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类课程一直以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为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要发生变化,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一、学:理论学习要注重基础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两部分,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教育基本理论

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不是说只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不能盲目地削减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由理论的特点决定。

理论不仅是解释性的,而且是规范性的;理论不仅是实践性的,而且是超实践性的。首先,理论为人们提供时代水平的世界图景,从而规范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改造。个人被历史文化占有,从而成为历史性的文化存在。正是历史文化为我们提供变化着的、发展着的世界图景,正是历史文化规范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其次,理论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规范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再次,理论为人们提供具有时代内涵的价值规范,从而塑造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在现实的价值矛盾中,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具有“导向”和“规范”的作用,对个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理想等具有“导向”和“规范”的作用[2]。

理论本身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理论具有历史性,是人类以往对世界认识的结晶,它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反观现实的实践活,对现实生活有指导作用。第二,理论具有时代性,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以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第三,理论具有系统性,它是概念的逻辑系统,反映实践活动,并引导实践活动使实践自我超越。

理论的三个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批判性地反思实践活动并规范性地矫正实践活动,在反思、批判和矫正的基础上,促进世界的发展。理论对实践的规律性把握有利于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缩短”并且“减轻”实践过程中的“阵痛”,以尽可能少的代价促进自己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发展。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论教学不能缺失。

但是理论学习的内容应与过去有区别,不能面面俱到,要进行科学的选择。由于大学里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还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之社会发展迅速,大学里学的知识在毕业的时候存在部分知识过时的现象。因此,教育类课程的理论局限于那些最基本的理论,凡是与客观实际有紧密联系的不能作为纯理论知识讲。基础知识,就好像房子的地基一样,是基石,是最初的东西,是决定上层建筑牢固的根基。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大学里同样适用。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技能和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同时获得健康正确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更有利。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要紧密联系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这次改革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

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不能不考虑时代背景、教育背景的变化。教育基本观念和教育的价值取向要适应时代变化。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培养未来的教师首先要将最基本的和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传授给他们。

二、做:教学强调实践性

教育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但不利于学生实践知识的获得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教师专业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设计教学、组织管理、表达、教育教学机智、反思、研究、创新等多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要使未来的教师具备这些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3]。

(一)典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全过程

可以在教学中使用范例教学。范例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联邦德国兴起的教学理论流派之一,是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性的、基础性的和范例性的知识的方法。要求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和范例,使学生透过这种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的系统性与学习者的主动性统一起来,目的在于克服教材内容的繁琐,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强调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三条原则,即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接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给学生的内容是经过精选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基本知识,这种知识有助于学习者举一反三。

比如,讲“教学”这一章。传统讲授方法是按照教学与教学理论、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策略的顺序[4]。另一种是将教学这部分内容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讲教学概述、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5]。这样讲顾及了知识的系统性,但存在很大弊端。第一,不易形成对教学活动的系统性了解。第二,容易导致遗忘。第三,不利于系统知识的运用。

运用范例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目标。选择一两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将教师教学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文字和视频资料一一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每个环节进行讨论、评价,并想想如何做自己该怎么办,将每个环节中所蕴含的教育基本理论一一讲解。对于没有亲自接触过教育教学实践的大学生来说,观摩和模仿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眼看看一线教师是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又是如何辅导学生。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用理论解释实践,用实践展现理论的运用。如果有两个典型案例,则两个案例之间可以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引发思考,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和效果。

(二)模拟课堂

模拟课堂是师范教育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指在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教学活动中,由一名学生扮演教师,其他学生扮演中小学生,共同完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6]。

模拟课堂的存在有其必要性。模拟教学一般包括环节模拟、专题模拟、试讲和微格教学四种形式。环节模拟时间短,操作简单,但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教学的思维。专题模拟边学习理论边练习,有利于学以致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理论视野,但不利于教学技能的全面训练。试讲,时间有限,特别适合发现学生缺点,不适合培养学生全面的教育教学技能。

采用微格教学培训教师,效果显著,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单个技能的训练使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记录学生教学行为能直观、形象、及时地做出反馈,但分解教学行为的做法并不科学,有效实施需要时间保障、设施保障和师资保障,而这些在某些条件下难以做到。模拟课堂让学生完整地上一堂课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完整性,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机会,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理论是实践的高度浓缩,掌握了实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对世界的普遍性解释,能指导我们举一反三。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理论知识学得好,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实践出真知,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基本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第三篇:如何培养应用型会展人才

如何培养应用型会展人才

随着会展行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会展人才的培养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以缓解因行业发展速度过快而引发的人员紧缺的问题。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毕业生已经走向市场,应该说在会展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会展教学与师资的培养、会展人才培训认证、会展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学生接受市场检验的结果来看似乎还并不理想,造成了社会上一方面大喊会展人才紧缺,一方面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会展人才与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存在较大的脱节。通常说的会展人才指的是策划和实施层次的人才,其中包括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与会展支持型人才。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然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会展人才认识的模糊,会展人才供需的错位,会展人才结构的失衡以及会展师资力量的欠缺等。

会展人才的发展要注重会展相关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避免脱离实际,会展人才的教育方面更要注重国际化。要注重会展人才的高度综合性和极强实践性。欲成为抢手会展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如很强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特别要重视高校与会展企业的联合办学问题,这应该是目前解决会展人才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核心内容。如鼓励学生进行学校内各项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在学校内建立会展实训室,有基本的展台、特装修展台及实际展览操作中用到的基本器械等供学生了解,在实训室内学生可模拟展馆运作,进行展览现场服务演练;与展览公司(策划公司、服务公司)的合作等。这样,才能更的进行会展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会展人才,为我国会展企业的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第四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千万不要仅仅理解为动手能力的教育。应用人才包括动力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适应复杂多变情况的应变能力,适应自我学习和再创造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从应试教育和应试状态下解脱出来。当然这要教育硬件、软件都有大的发展作基础。从教育观上讲,人们再不是为了升学、为了高分、为了考大学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工作要求而学习,从学习者的角度讲,学习者有学习的内在要求,是“让你学”变为“我要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儿童要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受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搞好素质教育,我们的前辈为儿童开出了“解放”的秘方。可几十年来,这一“解放工程”进展并不理想,实有重提之必要,一是把儿童从“名次”束缚下解放出来。长期以来,考试分数成了家长的“命根子”。“分分分”,使孩子始终生活在重负之下,失去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和学校要真正为孩子们“减负”,注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二是把儿童从“呵斥”高压下解放出来。现在,有些家长和教师动辄“呵斥”孩子,使孩子处于长期“呵斥”的高压下,产生逆反心理,阻碍了其智慧的开发和提高,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展孩子的优长。三是把儿童从“溺爱”中解放出来。善于把孩子放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放开手脚,让孩子做好自己的事,培养其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精神,更好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你对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写作是阅读能力的一个外在的体现。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明确指出:“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读写。”对中学语文颇感兴趣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可能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切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确定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合理,而且意义非同寻常。教师和学生大概都知道阅读的写作,认为这也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仍然没有什么新意,但我想,我们应该真正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写作,这对语文教学应该有很大的帮助,传统的阅读,只承认主体对文本的被动接受,充其量是充当鉴赏者或批判者,而我觉得,阅读应是一种主体的能动创造,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是一种再创造过程,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写作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作者-文本-读者”的四维结构,而这四维结构的核心就是思维,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是作者的一处脑力劳动,是作者的某种思维运动过程,阅读者应是课程和作品的主体和开发者,学习者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的情感以及知识积累,对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认为阅读是一个心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必须结合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情感和 思维才能够真正地从作品中获得相关的内涵,情感、知识,能力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情感只能为情感所了解。”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阅读是一次思维与情感的过程。

第五篇: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论文

论文摘要:现代的就业和企事单位的用人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却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发愁。对于中职学校的优势就是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但如果所学习的技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就失去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意义。本文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些设想。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教;校企合作;技能人才

社会是进步的,时代是发展的,为了适应需求,中职教育闭门造车已经过时,要培养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抢手人才”,得另辟新路,不然中职教育之路会越走越窄,目前校企合作正悄然兴起,更有待探索。

一、目前中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

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其后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随着重庆工业的不断发展,近十年来,中职学校受到了热捧,中职学校以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为目的.就业水准相对较低.但社会需求大,就业更容易。在就业压力日益剧增的今天.技校生之所以脱颖而出,原因就是中职学生要求工作的门槛低,且具备技能,企业更能“拿来”就用。可如今,中职学校虽拥有这些优势,仍出现招生难的问题。先总结一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可用这句话来代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会,出得去。”进入中职学校门槛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收入少,受教育少,或是在初中义务教育中淘汰出来的差生;让学生被学校留得住和学会技能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环节;“出得去”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关口,也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的期望,是我们招生的首要王牌。

近两年来,中职学校的招生开始走下坡路,一个是家长的观念转变,开始走“普高热”,加上国家普及高中义务教育,中职的收费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负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初衷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就业,这就丧失了中职教育的一大优势。我认为,以上两个原因只是外部因素,一所职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关键要看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市场,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简单点说,就是要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同类的优势和品牌。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职责。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企业用人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职业教育较快地和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曾经单纯地培养一个技工的方式已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我们应尽快改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

中职教育的成果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肯定,要造什么样的车还得看市场有什么样的需要,正所谓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据调查。企业需要的人才如下:

1.能直接带来效能的人才。

2拥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3.忠于企业富有责任心的人才。所谓效能是能够在企业上岗的技术能力,这关乎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技术,企业生产方向,简言之要融入企业为企业办实事,而这方面只关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训是无法获得的。所谓创新,即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新的观念、技术,勇于专研。所谓责任,是要以一个感恩的心,火样的热情爱这个团体,从企业利益出发思考,这与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准有关,而这不是上班一两天就能培养起米的,需要学校的启蒙教育。

三、校企合作的意义

随着“普高热”、“就业难”等对中职之阻碍,中职教育之路越来越窄,无疑校企合作能为中职学校的发展带来又一契机,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另一创新,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职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解决了学校就业出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校师资力量.再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了设备、场地,及时更新社会信息,使学校不再“封闭”。

四、校企合作的一些设想

学校必须发展适合自己的专业道路,打造自己的品牌。学校可以进行分班制:普通专业班和企业班(可以以企业名字进行命名)。普通专业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包括基本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就业意识教育,基础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训课)等是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前的岗前教育。企业班是专为某个企业输送人才而开设的班级。学校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对社会企业进行考察、选择.对认可的企业把我们学校进行推销,推销自己的特色使其认可,让企业到学校进行考查,合格后,可签订定向培养合同,然后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专门培养属于企业自己的一批员工。企业从学校的普通专业班进行选人(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双向选择),企业通过面试、考核等方法选拔初步具备所需能力的学生,之后校企双方拟定培养计划、课程,为培养出具有适应企业所需的人才,可将该班选派的老师送入到企业实际培训,感受企业文化,让任课老师思想上有对该企业认识的初步雏形以便于引导学生,培养过程中,可让学生定期去企业参观实训。参加企业的各种活动甚至拓展,感受文化氛围。对于企业的技术方面培养,企业可以派专家到学校给学生讲解,经济实力庞大的企业可以为我校提供先进设备和对该班学生提供教学促进手段,(如发奖学金,发补助)等,企业之间的有差距才会使学生有竞争有向往的动力,良性循环,学校发展才会生生不息学校为企业管理培养,企业为学校辅助服务,开辟就业出口,校企合作乃社会发展长远之计。

下载校地协同培养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构想论文[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地协同培养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构想论文[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第五版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4/23/content_64453.htm■ 从高校内部来看,学......

    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建立全新的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入手,从长远上考虑校企双方共同的利益......

    家庭教育论文家校协同育人

    家庭教育论文家校协同育人 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提醒您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教育处于转轨期,而初中生则处于人生的转折期。随着......

    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 工作总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课题小组 一、立项依据: 本课题属常州工学院教学研......

    试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试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如何适应金融行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地方高等学校金融教育面临的严......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钱国英 王 刚 徐立清(浙江万里学院)近年来,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高......

    法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统筹考虑本科与硕士、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

    家校协同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建立家校协同教育机制,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建立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增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信任,及时沟通,促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